清洁生产审计研究论文

2022-07-03

原油的炼制过程是一个极其复杂过程,不仅耗能较高,而且产生的大量“三废”物质会造成环境的严重污染。因此,炼油行业作为一个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对其进行清洁生产节能减排有着重要的意义。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清洁生产审计研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清洁生产审计研究论文 篇1:

关于促进我国循环经济的立法思考

摘要:我国在促进循环经济的立法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目前的立法与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相差甚远,必须大力加强。当前应抓紧创制循环经济社会的基本法《循环经济法》,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生产、分配、消费和技术支撑等环节中促进循环经济的法律A规体系。

关键词:循环经济;完善立法;法律法规体系

一、我国循环经济立法的现状

我同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先后制定了《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环境保护法》和《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法律规范,国务院还颁布了《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等法规,国家环保总局也会同有关部门编制了《企业清洁生产审计手册》等规章规范,特别是1997年《节约能源法》、2002年《清洁生产促进法》、2005年《可再生能源法)的先后颁布实施,为我国企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清洁生产和废旧物资回收利用、防治污染等,提供了法律的依据和支持,对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表明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是以法制化为保障的。

但是,我国的循环经济立法从总体上看还处在初步阶段,远远跟不上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目前,循环经济立法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第一,已有的立法更多的是对企业微观层面的行为作了规范,缺少从国家发展战略、规划和决策层面规范和激励循环经济的发展;第二,已有的立法由于受思想观念的局限,在指导思想和法条内容上主要是以防治污染、保护环境为主,缺乏系统地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从污染的末端治理向源头控制的根本性转变的法律法规体系;第三,已有的立法质量不高,许多规定过于原则、笼统,可操作性不强,相关法律之间不相协调,与法律相关的实施细则和配套措施不到位,不合适宜、过时的法律条文没有得到及时修改和调整;第四,许多重要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立法仍然空白缺位。例如发展循环经济涉及到财政、税收、金融、价格、投资、贸易、资源回收、科技、教育培训等纵向管理与企业经营、包装、垃圾处理、建筑、食品、化学品、家电、服务行业等领域之间的关系,迫切需要立法加予规范,目前却基本是空白。

应该说,循环经济立法在我国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借鉴国外的经验教训,紧密结合我国实际,总结现行有关法律实践经验,适应新形势下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尽快建立起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

二、我国循环经济立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必须制定一部能够统领全局的、带有基本法性质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

我国目前虽然已经制定了一些与循环经济有关的鼓励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的法律法规,但是至今并没有哪部法律将清洁生产、固体废物利用、环保产业发展和资源循环利用等相关内容纳入循环经济法律框架内进行综合考虑,从国家发展战略、规划和决策层面系统地规范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规则。目前的《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和《固体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由于受各自的法律定位所限,无法发挥从全局的高度统领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经济型社会的使命。因此需要一部具有基本法性质的建立循环型经济与社会的法律。

(二)立法应明确政府及相关部门、生产单位和公民个人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中的责任

各级政府除了应制定促进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和计划外,还要承担他们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其他职责,例如支持回收利用资源的企业的开发、发展等。与此同时,必须加大生产商的责任。发达国家推行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虽然立法都规定政府、消费者、生产者有回收废物的义务,但对生产者却规定了更重的责任,这是符合自然规律和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人类为了生存,总要生产、经营,去改造世界,支配世界,统治自然界。因此,生产者、经营者对自然界的影响是第一位的。用什么生产方式生产,就会对自然界产生什么样的结果。生产者、经营者最了解自己的产品和服务会对自然环境产生什么污染,也比消费者具有更强的承担处理废弃物所需要的条件,因此,立法规范扩大生产者的责任是大势所趋。公民个人作为消费者,应当承担更多的环保义务。要倡导文明消费和可持续性消费,反对传统的消费陋习和观念。

(三)制定和完善激励机制,鼓励和支持公众参与

要建立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制度,明确企业、公众参与建立循环经济型社会的内容、渠道和方式,鼓励和支持公众的创造精神,逐步建立起公众参与、公众受益、公众监督下的生态文明。

(四)实施法律责任制度

在明确政府及相关部门、消费者各自责任的前提下,应加强对循环经济法律实施的监督力度,对违反循环经济的行为进行有力的制裁,包括行政制裁、经济制裁和刑事制裁。

三、完善我国循环经济法律体系的思考

对我国的循环经济立法建设而言,需要加强对循环经济进行合理协调与规范的综合性法律规范建设,形成科学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

(一)建立作为循环经济社会的基本法《循环经济法》

在我国制定《循环经济法》,必须科学认识我国在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经济型社会中产生和存在的社会关系。循环经济法调整的社会关系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从事循环经济相关管理活动的部门与从事生产、服务和消费的单位和个人在发展循环经济时产生的社会关系,具有调整循环经济关系及其产生的社会关系的作用,对经济社会关系具有法律指导功能;另一类是从事生产、服务和消费的组织和个人之间在发展循环经济关系时产生的社会关系,具有调整循环经济生产、消费、分配关系的作用。

在立法模式中,我国应借鉴先进国家的经验,制定完善循环经济发展的规划性法规文件。在立法过程中,应对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四个环节统一规划、立法,明确决策者、生产者、设计者、销售者、使用者、处理者等的相应责任,提高立法的可操作性。循环经济法律法规重在重新确立一种循环经济秩序,建立循环经济社会所要求的新型社会秩序,从而明确生产者、消费者、各种组织之间的关系原则,具有鲜明的建设性。总之,应根据我国国情提出自己的循环经济基本法,并注意对现有法律法规进行合理修正。

(二)建立生产、分配、消费和技术支撑各个环节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

创设《循环经济法》的目的在于实现其指导循环经济

建设的目标。但作为循环经济型社会的经济基本法,《循环经济法》的指导作用要求更具有操作性的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相配套,以落实《循环经济法》的根本立法精神。在建立《循环经济法》指导下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时,应以经济关系所包含的生产、分配和消费等环节为基础,为有关经济过程的循环经济链条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保证循环经济关系的健康进行。

1.制定以生产关系循环经济化的法律法规体系。一是要进一步修改完善《清洁生产促进法》。我国是公认的清洁生产搞得较好的发展中国家,1997年4月国家环保局发布了《关于推进清洁生产的若干意见》,1999年5月国家经贸委发布了《关于实施清洁生产示范试点的通知》,2002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清洁生产促进法》,对企业微观层次的清洁生产行为作了规范,但该法过于原则,可操作性不强.相关配套措施不到位,应进一步完善这方面的立法。二是尽快制定《产品回收利用法》,明确规范对产品的回收利用、奖励及相关责任制度。应规定企业在设计、生产产品的过程中,把产品的再商品化率作为一项重要指标,纳入企业经济考核指标中来,为企业履行回收商品的义务创造必要的条件。

2.探索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制定以分配关系循环经济化的法律法规体系。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国内生产总值(GDP)统计方法,没有扣除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是一种不真实、非绿色的统计核算。1989年在法国召开的发达国家首脑会议上,各国一致提议,要重新设立GDP的经济指标。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事务局也提议采用绿色GDP,并由联合国统计局在修改1993年国民经济计算体系之际提出绿色GDP的计算方法,再以联合国名义确立这种方法,并要求各国政府在10年之内开始采用。而绿色国内生产总值(EDP)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减去产品资本折旧、自然资源损耗和环境资源损耗(环境污染损失)之值。建立循环经济要求改革现行的经济核算体系,从企业到国家建立一套绿色经济核算制度,包括企业绿色会计制度、政府和企业绿色审计制度、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等,以达到结合环境因素和消耗量全面和客观地评价经济状况的目的。

3.积极倡导和引导绿色消费,制定以消费关系循环经济化的法律法规体系。消费在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产品或服务只有在被最终消费之后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因此,倡导绿色消费是构建循环经济最重要的环节,绿色消费有三层含义:一是倡导消费未被污染或者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二是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垃圾的处置,不造成环境污染;三是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和能源,改变公众对环境不宜的消费方式。鼓励公众树立同环境相协调的价值观和消费观,实行资源的综合利用,使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把有害环境的废物减少到最低限度。倡导绿色消费二方面可以创造新的消费热点,另一方面可以引导绿色生产,通过在生产、生活领域提倡避免废物产生原则,把个人的消费行为提升为理性消费和清洁消费行为,把消费过程纳入到循环系统之中。绿色消费是推动循环经济的火车头,通过绿色消费教育,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绿色消费活动,使循环经济的观念深入人心。在消费引导方面,各级政府要起到保护环境的表率作用,通过政府的绿色采购与消费行为引导事业单位、企业和公众进行绿色采购和消费。例如在政府采购中,优先采购经过生态设计或通过环境标志认证的产品,优先采购经过清洁生产审计或通过认证的企业的产品;在使用中,注意节约以及多次重复使用,在办公用品等废弃后主动回收等。

4.加强技术引导,制定为循环经济提供技术支撑体系的法律法规体系。首先,应实行资源回收奖励制度,鼓励公众回收有用物资的积极性。鼓励废旧物资回收和再生利用的产业发展,实现废旧产品商品化。调整税收、信贷、财政等政策,对再生资源加工企业及购买再生资源加工产品的企业和个人实行税收优惠,也可以考虑对利用可再生能源之外的其他能源及其间接产品加征税收,如通过增设新鲜材料税、垃圾填埋税、生态税、碳税等税种,鼓励企业、公众多用再生物品,少用原生材料。政府机关购买物品时应优先采购再生物品,并规定适当的比例。其次,应立法鼓励依靠科技进步,采用降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的无害或低害的新工艺、新技术,鼓励产业界的积极创新和开发。充分发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开发、建立“绿色技术支撑体系”,“绿色技术”体系包括用于消除污染物的环境工程技术,进行废弃物再利用的资源化技术和生产绿色产品的清洁生产技术等。建立绿色技术体系的相关建设,积极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实现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尽可能把环境污染物的排放消除在生产过程中。如清洁生产技术、信息技术、能源综合利用技术、回收和再循环技术、资源重复利用和替代技术、环境监测技术以及网络运输技术等等,研究开发废纸加工再生、废玻璃加工再生、废塑料转化为汽油等技术。要求各级政府部门加大科技投入,推广无害或者低害的新工艺、新技术,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

责任编辑 莫仲宁

作者:黄志雄

清洁生产审计研究论文 篇2:

炼油行业的清洁生产研究

原油的炼制过程是一个极其复杂过程,不仅耗能较高,而且产生的大量“三废”物质会造成环境的严重污染。因此,炼油行业作为一个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对其进行清洁生产节能减排有着重要的意义。

1 清洁生产在炼油行业的发展进程

1.1 清洁生产的定义及内涵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对许多国家提出的清洁生产概念总结的基础上,把清洁生产定义为:关于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一种新的、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意味着生产过程和产品持续运用整体预 防的环境战略以期降低人类和环境的风险;对产品,意味着降低产品从原料使用到最终处置全生命周期的不利影响;对生产过程,指节约材料和能源,取消有毒原材料的使用,在生产过程排放之前减少废物的数量和毒性[1]。

由清洁生产的定义可以看出,清洁生产概念的提出实际上是以节能、降耗、减污为目标,以技术、管理为手段,通过替换有毒产品、有毒原材料和能源,替换排污量大的工艺和设备,改进操作技术和管理方式等方式,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和能源,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改善商品质量,将污染扼杀于生产之中,从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以及末端治理的投入,达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大化。从本质上来说,其是从企业生产出发,而进行的优化升级,对于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2 我国炼油行业发展概况

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经济运行报告(2010)显示,在2010年,我国油品产量增长快速,全国原油加工量4.23亿吨,同比增长13.4%,增速比上年加快7个百分点,进一步数据还显示在这年,我国新增炼油能力约3000万吨,一次原油加工总能力已突破5亿吨,达5.12亿吨左右。随着广西钦州、吉林石化等大型炼化项目的相继竣工和投产,截至2010年末,我国千万吨以上炼化基地已达19个,约占总能力的46%。由此可见,我国炼油行业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蕴藏着大量清洁生产的机会。尽管在我国炼油行业在规模上已取得较大提高,但在工业“三废”的排放和治理以及能源的综合利用率上仍较国外同行有一定差距,因此,为进一步缩小这种差距,在炼油行业逐步推广清洁生产势在必行。

1.3 炼油行业中的清洁生产进程

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大多数炼化企业处于起步的发展期,在当时根本不存在清洁生产的概念,炼油行业的发展以极为粗犷的模式进行。直到九十年代初期,我国响应联合国环发大会可持续发展战略和《21世纪议程》倡导的清洁生产号召,将推行清洁生产列入《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由此才拉开了我国实施清洁生产的序幕。在之后的数十年里,我国逐步经历了清洁生产的引进传播、示范审核的发展历程,在这个阶段中石化于1997年在行业内率先开展清洁生产审计,并在2002年对炼油厂实施清洁生产方案,圆满地完成了制定清洁生产目标任务[2]。同年,清洁生产促进法经全国第九届人大常委会讨论通过后,正式实施,这也意味着我国进入依法推行清洁生产的全新阶段。

为给炼油企业开展清洁生产提供技术支持和导向,在翌年,原国家环保总局发布了石油炼制业的清洁生产标准HJ/T125-2003,该标准规定了炼油企业全厂及常减压装置、催化裂化装置和焦化装置的清洁生产标准,包括生产工艺与装备要求、资源能源利用、污染物产生、产品、环境管理要求等个方面。该标准的发布为炼油行业的清洁生产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导向,及标准要求。

在此后的几年中,我国炼油行业在实现做大总量的同时,更加注重做强、做优,各企业将清洁生产、节能减排贯穿于发展的始终。到2006年,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两大集团取得了炼油综合能耗下降13%,加工吨原油耗新鲜水量下降近50%的喜人提高[3]。在同年,为进一步促进炼油工业有序健康发展,提升炼油产能和整体竞争力,稳定成品油市场,国家发改委发布了“炼油工业中长期发展专项规划”,明确了中国炼油业的发展方针、发展目标,同时提出了准入制度,对行业清洁生产提出了明确要求。规划提出炼油工业实行准入制度相关条件有:炼油项目建设要符合原油流向和资源优化配置原则以及规划布局要求;现有炼油企业改扩建及新建炼油项目,要尽量实现炼油化工一体化,能耗物耗必须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油品质量必须达到国家标准并且能够适应出口要求,安全环保必须满足国家有关规定;新建炼油项目单线规模原则上要达到800万吨级以上;中外合资炼油项目,外方必须拥有先进技术或原料供应能力。这项准入制度的提出,不仅对炼油行业实施清洁生产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也为炼油行业进一步深入推进清洁生产创造的契机。

在贯彻落实这一“炼油工业中长期发展专项规划”,众多炼化企业的改扩建如雨后春笋般接连投建,这包括“十一五”期间备受瞩目的青岛千万吨级炼厂、福建一体化炼油改扩建工程、天津一体化炼油改扩建工程、镇海一体化炼油改扩建工程、 独山子一体化炼油改扩建工程、广东省茂名石化炼油厂扩建工程以及中海惠州炼油等众多重大项目。

此外,从2009年12月31日起,国Ⅲ汽油标准在全国范围内执行,这也要求炼油企业必须采取措施,在规定的时间内实现产品质量升级。再加上自2012年出台的最新《空气环境质量标准》对PM2.5开始逐步进行的控制要求,提高成品油的品质更成为整个炼油行业必须认真对待的事情。因此,也为炼油行业开展清洁生产、优化工艺、提高出油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炼油行业清洁生产分析展望

就炼油行业的清洁生产进程来看,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仍旧存在着不少问题,而这些存在的问题有不少是所有企业施行清洁生产过程中都普遍存在的,这也严重阻碍了清洁生产在炼油行业的进一步推行。在未来,只有解决了以下问题,清洁生产才能在炼油行业可持续的进行下去。

2.1 炼油行业推行清洁生产存在的问题分析

2.1.1 企业推行清洁生产推行困难

在炼油行业,由于清洁生产标准只是推荐性标准,清洁生产促进法也只是将推行清洁生产作为企业自愿性行为进行规定,因此作为清洁生产主体的企业在推行清洁生产方面并没来自于强制性法规的压力。加上企业推行清洁生产能给企业带来的利益,与其取得了市场和销售无直接性关联,这就造成了企业推行清洁生产自身动力不足。同时,由于我国还有建立起长效的清洁生产优惠政策和管理機制,缺乏对企业和个人从事清洁生产的激励措施,这就造成了企业推行清洁生产外部支持力度不够。因此,企业自身动力不足和国家外部支持力度不够,造成了清洁生产在炼油行业推行困难,特别是对于一些小型石油炼化厂,开展清洁生产全无热情。

2.1.2 企业清洁生产在实践中无法有效实施

对于企业而言,由于大多数观念将清洁生产视作单纯的环保举措,没有深刻意识到其对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出现了很多企业即使开展了清洁生产审核,但是对清洁生产投入的资金严重不足。这也就导致了许多在客观上具有操作可行性的清洁生产审核方案因资金不足无法实施,使清洁生产审核失去意义。而对于国家而言,由于清洁生产并非国家对企业的强制性行为,因此国家对于开展清洁生产的企业没能给出具体指导性、全面性、可行性、可操作性的实施办法,致使企业在开展清洁生产的过程中“孤立无援”,限制了清洁生产在企业实际工作的开展。

2.1.3 清洁生产技术的应用存在多方制约

在炼油行业,清洁生产技术涉及到整个行业的方方面面,炼油企业推行清洁生产很大程度上是以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为驱动的。然而对于一些企业,其设备陈旧、技术工艺落后,自主开发能力和掌握高新技术的能力较弱,加上缺少资金支持,清洁生产技术应用受到很大限制。同时,就国内环境而言,目前清洁生产行业仍处于发展时期,能提供清洁生产服务咨询和开发清洁生产技术的专业机构数少之又少,清洁生产技术平台相当不完善。因此,炼油行业的清洁生产技术缺乏有效的保障与支持,与行业最新技术的交流与传递上也极为滞后,使得它的应用大大折扣。

2.2 清洁生产在炼油行业实施的要点展望

综述上述,清洁生产在炼油行业的推广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以循环经济理念促进清洁生产的实施,以生命周期评价的方法找准清洁生产的重点开展方向,以技术创新以驱动清洁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2.2.1 以循环经济理念促进清洁生产的实施

循环经济理念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其核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流程,对有限的资源,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从而让所有的物质和能源在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并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对于炼油行业而言,主要实现该行业经济收益的是成品油所创造出的经济价值,在循环经济理念里,先不论炼油过程产生的环境污染,其成品油本身在实现其经济价值的同时就是一种对环境的污染,因此为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必须提高成品油品质,且在炼油过程中减小其环境污染。就此,在炼油行业开展清洁生产的必要性得到凸显。贯穿循环经济这一理念,将有助炼油行业一改之前一味追求炼油经济效益认识模式,有助于炼油行业更加清楚的认识到清洁生产在可持续发展和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中的重要作用,有助于炼油行业制定出实现行业循环经济的总体发展规划。

2.2.2 用生命周期评价的方法发挥清洁生产最大作用

生命周期评价是用于汇总和评估一个产品(或服务)体系在其整个生命周期内的所有投入及产出对环境造成的潜在影响的方法[4]。对于炼油行业而言,生命周期评价的对象是成品油,这种评价过程贯穿于成品油生产活动(包括原材料提取与加工,产品制造、运输以及销售,产品的使用、再利用和维护,废弃物的再生循环和最终废物的处置)的整个生命周期,通过确定和量化相关的能源、物质消耗、废弃物排放,来评价石油炼化过程,并定量给出由于使用这些能源和原材料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因此,用于清洁生产方案的制定具有极高科学性和准确性,能够快速找出炼油企业存在的首要问題,提出解决方案,发挥清洁生产的最大作用。

2.2.3 建技术创新平台以促炼油行业清洁生产

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是炼油企业推行清洁生产重要源动力,实施清洁生产战略的可能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技术体系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因此,为保证炼油行业清洁生产战略的顺利实施,应完善技术开发、技术进步管理体系,尽早建立起清洁生产技术创新平台。在此平台下,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增强技术原始创新能力,大力发展以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再利用技术和资源化技术为基础而集成的成套技术,以满足大型炼厂,特别是千万吨级一体化炼厂的技术需要;与此同时,狠抓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科技攻关,如为提高炼油厂的硫回收率,应加快研发和应用催化汽油选择性加氢脱硫技术;最后,要以信息化带动炼油工业产业升级,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全面提升生产工艺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

3 结语

炼油行业是一个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在这个行业清洁生产将有助于节能减排,提高企业的综合势力。从我国炼油行业的清洁生产进程来看,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由于起步较晚以及平台的限制,仍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亟待解决。在今后,随着清洁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用于清洁生产评价的生命周期评价法的不断完善,和循环经济理念的不断深入,相信清洁生产将推动炼油行业的新一轮发展,使其迈入能耗更低、污染更小、效益更高的新阶段。

参考文献:

[1]肖天存、王海涛,清洁生产的概念及历史发展[J].山东环境,1997(3):7-8.

[2]杨斌,实施清洁生产 提高炼油厂装置环保合格率[J].石油化工环境保护,2003,26(2):1-4.

[3]王基铭,大力开展清洁生产、节能减排工作,努力推动我国炼油工业和谐发展[J].中外能源,2007,12(6):1-3.

[4]曹利江、金声琅,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的清洁生产模式研究[J].中国环境管理,2010(3):37-39.

[5]王虹、孙晓君、崔宝臣、刘波、张玉双,炼油企业清洁生产评价体系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4(12):110-112.

[6]孙乐、张惊宇、洁白,石油炼制业污染防治与清洁生产[J].内蒙古环境科学,2009(01):78-79.

作者:王君

清洁生产审计研究论文 篇3:

基于清洁生产的环境影响评价的思考与研究

摘 要:本文探讨了当前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及清洁生产分析现状,分析了清洁生产与环境影响评价之间的差异性、相容性。通过将清洁生产理念贯穿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既深化、拓展了环境影响评价内容,增强其实效性,同时又促进企业在建设项目的设计、建设、运营过程中自觉推行清洁生产。

关键词:清洁生产 环境影响评价 实效性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清洁生产是指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清洁生产是一种以污染预防为核心,将工业污染防治重点由末端治理转向全过程污染削减的全新战略,即探讨如何从生产源头减少资源的浪费,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控制污染产生,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1]。

环境影响评价和清洁生产的目标均为实现对环境污染的控制,前者侧重于污染产生后的环境影响分析,以及采取相应的污染控制措施,实现污染物的达标排放和总量控制要求,追求的是“末端治理”的功效;后者则强调在生产过程、产品生命周期及服务过程进行全方位的污染预防,减少污染物的产生。

1 当前环境影响评价存在的问题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我国实施30多年以来,对加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控制污染、改善环境质量、实现我国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在评价的技术方法、工作程序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弊端。

1.1 针对性不强

目前,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编制内容和质量上看,不难发现当中相互抄袭的现象普遍存在,这反映了当前大部分环境影响评价从业人员经验不足,又欠缺基础调查,导致编制出来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缺乏针对性,以共性掩盖个性,未能从根本上体现该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特征,导致所提出的污染防治措施无的放矢。主要表现在:工程分析深度不够;特征污染分析缺乏针对性;重点产污环节的物耗、能耗和污染物产生、排放等数据缺乏准确性和有效性,对原材料选取和产品设计存在的潜在环境污染因素缺乏分析;污染控制对策和措施泛泛而谈,对污染控制对策的评述主要围绕在污染物排放及其周边环境质量是否达标这一目标,提出的改进措施和对策缺乏可操作性,经济技术可行性论证不足等。

1.2 实效性不足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较注重工业污染源的末端治理,提出详尽的治理方案及投资估算,但往往忽视了主体工程本身及生产过程中对污染物削减的潜力,这种过分依赖于末端治理设施的做法,导致末端治理负担过重。

在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实际工作中发现,部分建设项目在通过竣工环保验收后,由于环境影响评价中提出的污染治理设施运行费用较高,部分企业选择铤而走险,故意在生产过程中停止运行污染治理设施;部分污染治理设施则在设计建设时存在缺陷,导致运行过程中失效或达不到预期效果。这造成了环境影响评价中提出的末端治理方案不能实施或实施不完全,实际上是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某种程度上的间接失效,给后续的环境管理工作带来不便。

1.3 评价周期长

现阶段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侧重于现状调查和环境影响预测评价,在水文、气象、地质等资料(尤其地下水文地质资料)收集、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以及预测模式选择、模拟计算过程中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这是导致评价周期较长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在这漫长的评价过程中,却很少去关注如何从全过程分析污染物的产生,从源头削减污染的生成,减轻末端治理负担,确保企业有能力维持必要的末端治理设施的正常运行。

2 清洁生产分析方法及现状

目前清洁生产分析已成为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说,清洁生产分析方法包括指标对比法、分值评定法、同行业类比法。

2.1 指标对比法

目前,环境保护部已制定并实施包括水泥、钢铁、炼焦、氯碱、造纸、制革、电镀、石油炼制、汽车制造、甘蔗制糖、淀粉、啤酒等数十项的行业清洁生产标准。这些标准是根据当前的行业技术、装备水平和管理水平,将该行业的清洁生产水平划分为三级:一级代表国际清洁生产先进水平;二级代表国内清洁生产先进水平;三级代表国内清洁生产基本水平。清洁生产指标分为五类,即生产工艺与装备要求、资源能源利用指标、污染物产生指标(末端处理前)、废物回收利用指标、环境管理要求等。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这些行业清洁生产标准也将不断修订。

对于上述已制定清洁生产标准的行业,其清洁生产分析一般采用指标对比法。即根据建设项目的工程设计内容及其设计参数测算项目的清洁生产指标值,其中资源能源利用指标、污染物产生指标均属定量指标,其余指标属定性或半定量指标,根据测算的指标值逐项与标准中对应级别的标准值进行比较,确定该项所属的清洁生产等级。

2.2 分值评定法

分值评定法是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的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作为评价准则,依据综合评价所得分值将企业清洁生产等级划分为两级,即代表国内先进水平的“清洁生产先进企业”和代表国内一般水平的“清洁生产企业”。其指标体系分为定量评价和定性要求两部分,其中定量评价指标选取了有代表性的、能反映“节能”“降耗”“减污”和“增效”等有关清洁生产最终目标的指标,建立评价模式;定性评价指标主要根据国家有关推行清洁生产的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政策、资源环境保护政策规定以及行业发展规划选取,用于定性考核企业对有关政策法规的符合性及其清洁生产工作实施情况。定量评价指标和定性评价指标分为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两个层次,一级指标为普遍性、概括性的指标,包括能源消耗指标、资源消耗指标、资源综合利用指标、污染物排放指标;二级指标为反映行业清洁生产特点的、具有代表性的技术考核指标。

具体分析方法为:通过对各项指标的实际达到值、评价基准值和指标的权重值进行计算和评分,综合考评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的状况和企业清洁生产程度,分别得出定量、定性评价指标的考核评分,并将这两项分值按权重(一般来说,定量和定性评价指标各占70%、30%)予以综合,得出该企业的清洁生产综合评价指数,再根据综合评价指数标准值,判断其清洁生产水平的等级。

目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已发布的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的行业具体包括电镀、火电、机械、铅锌、涂料制造、印染、铅酸蓄电池等。

2.3 同行业类比法

对于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均未发布清洁生产标准或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的行业,一般采用同行业类比法。即参照国内外同类项目(同类产品、相同生产工艺)的运行情况,选取生产工艺与装备、资源能源利用、污染物产生、废物回收利用、和环境管理要求等指标进行对比,定性分析其清洁生产在行业中所处的水平,原则新建、改扩建项目清洁生产水平应达到或高于现有代表企业的水平。

2.4 清洁生产评价现状问题

尽管当前国家已发布一系列的清洁生产标准或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但环境影响评价中清洁生产分析仍显得深度、广度不足,且普遍不够规范。更值得注意的是,环境影响评价中的清洁生产分析大部分仍被动地停留在根据项目建设单位提供的工程设计内容及其设计参数简单的与标准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的层面上,未能从根本上深入理解清洁生产的理念,导致未能在项目可行性研究或设计阶段积极主动地参与其全过程的资源、能源使用及产污控制等环节并进而从“节能、降耗、减污、增效”角度提出工程设计的优化方案。结果是清洁生产分析只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流于形式,未发挥其在促进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3 清洁生产与环境影响评价的关系

清洁生产的污染预防思想是优于污染末端控制的一种环境战略,将清洁生产评价运用到环境影响评价中,有利于建设项目采用低能耗和低污染的清洁生产技术、工艺和设备。清洁生产与环境影响评价既有一定的差异性,又有一定的相容性。

3.1 二者间的差异性

(1)侧重点不同。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侧重于生产企业的排污及其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是否达标,并提出可行的污染防治措施与对策,主要为宏观控制提供依据,偏向于末端治理。清洁生产则着眼于生产设计本身,以改进生产、减少污染产生为目标,是源头预防。

(2)开展时段不同。

环境影响评价的开展始于建设项目建议书或预可行性研究阶段,与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同步进行。清洁生产则贯穿于可行性研究阶段、设计阶段和运行阶段,具有时间延展性(详见图1)。

(3)出发点不同。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最终目的是获得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的审批,使项目的开工建设具备合法的环保手续。清洁生产则是企业经营者通过采用技术改造,辅以加强管理,在原设计或生产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生产技术含量,降低生产经营的成本。

(4)作用方不同。

环境影响评价是一种强制实施的制度,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清洁生产则是由于企业经营者环境意识的提高,贸易压力等因素促使其自觉采取从生产全过程全方位的污染预防的一种思想和手段,也是企业经营者促进环境保护事业的一种手段。

3.2 二者的相容性

清洁生产与环境影响评价有着相通与互补之处,这就使清洁生产的思路应用于环评成为可能,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战略目标一致。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是通过对项目实施后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预测和估计,从而制定有效防治对策,把环境影响限制到可接受的水平,为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协调发展提供决策依据。清洁生产是对产品从摇篮到坟墓的全过程污染控制。二者在防治环境污染,促进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上是完全一致的。

(2)表现内容一致。清洁生产是国内外工业预防经验的基本总结,实现污染预防和工业生产全过程控制,即从能源、生产过程到产品,最大限度地消除污染或使污染物资源化,达到节能降耗、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这与环境影响评价中所关注的项目工程分析、环保措施的可行性论证等表现内容是一致的。

(3)实施过程的相容性。环境影响评价中许多实施步骤都可借鉴清洁生产的思想,如工程分析、环保措施可行性论证、经济效益分析等都可看作是对该项目的清洁生产审计。在环境影响评价中运用清洁生产审计的方法对该项目可行性研究资料中提供的厂址、平面布置、物耗、能耗、水耗、工艺流程、产品方案、环保措施等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可预先发现“瓶颈”部位,并加以改正。

在环境影响评价中应用清洁生产的方法和思路,提出与清洁生产相关的要求,由于其显著的节能降耗效果,便于控制企业的经营成本,可使投产后污染防治措施较为顺利地被采纳实现。将两者结合并取长补短,必然进一步推进我国工业污染防治的技术水平。

4 清洁生产应用于环境影响评价

为进一步提高环境影响评价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切实贯彻清洁生产理念,在环境影响评价全过程中适时引入清洁生产的思路非常有必要。以下重点分析如何将清洁生产理念贯穿于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工程分析及污染防治措施论证。

4.1 引入清洁生产优化工程分析内容

清洁生产审计的基本思路为:判明废物产生的部位—分析废物产生的原因— 提出减少废物产生的方案。基于清洁生产审计的基本思路进行工程分析,包括对原辅材料、新鲜水、能源、生产工艺、产品的全过程分析,绘制出生产工艺流程图及产污环节图,找出物耗能耗大、污染物产生量大的重点工序(重点产污环节)以及原材料选用或工艺选型中潜在的环境风险问题;建立物料平衡图、水平衡图、主要污染因子平衡图等,通过分析测算获得相对准确的重点产污环节的物耗、水耗、能耗和污染物产生等数据。直接从生产工艺的原材料和能源利用情况入手,采用目前我国环评中较可行的量化清洁生产分析方法[2],由产污环节分析确定的重点环节能源资源输入量和污染物排放量,选择与该建设项目同类生产工艺且处于较先进生产水平的现有企业为类比对象,通过实测或资料调研获得对应生产工艺的物耗、水耗、能耗和污染物产生等数据,对比分析该建设项目的清洁生产水平。若分析结果为大部分指标劣于对比企业且低于二级清洁生产水平的,应从原辅材料和能源、生产工艺、设备、过程控制、管理等整个生产过程查找原因,并向企业提出否决该生产方案的建议,提前介入,便于企业及时研究替代方案。

4.2 引入清洁生产深化污染防治措施论证

基于清洁生产思路提出的污染控制优化方案是通过原料削减、废物回收及再利用,使污染物的产生最小化,资源化,其可行性及可操作性是关键。因此,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污染防治措施论证的对象不仅包括所采用的末端治理技术的经济技术可行性,还应包括各种减污环节对应的清洁生产措施的可行性,并对该清洁生产方案的实效性进行分析,以保证其在下一步工程设计中可以落实。

4.3 在环评中引进清洁生产的作用

将清洁生产的思路引入环境影响评价中,对环境影响评价及项目本身有以下积极作用。

(1)通过优化工程分析和强化污染防治措施论证,提高了环境影响评价的质量,促使其工作重点由当前侧重于现状评价和模式预测向实用可行的工程分析和污染控制措施分析转移,提高了环境影响评价的实效性。(2)促使评价单位改变过去被动的形式参与转向主动投入到可行性研究中,通过挖潜降耗减污的可能环节,并提出污染控制优化方案,在工程设计中真正实现减污,从根本上减少污染物防治措施投资以及运行费用,减轻项目末端处理的负担。(3)通过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质量,增强了市场竞争力,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污染防治措施的投入有了可靠的经济保障,从而提高了项目的环境可行性。

5 结语

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引入清洁生产,既丰富了环境影响评价的内涵,提高其实效性,又有利于进一步推行清洁生产,有效实现对生产全过程的污染预防控制,从源头落实污染物削减,最大程度上实现环境友好生产。同时,环境影响评价中的清洁生产分析又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随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还需要不断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

参考文献

[1] 郝大举,杨娟娟.环境影响评价中的清洁生产分析要点及方法[J].北方环境,2010,22(4):70-72.

[2] 张峥,李寅年.环境影响评价的清洁生产分析[J].环境导报,1999,6(1):26-27.

[3] 杨芳,彭荔红.清洁生产与环境影响评价的全过程结合的探讨[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0(2):160-163.

作者:尹淑庄

上一篇:公开工作年报审计论文下一篇:我国贸易顺差发展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