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年报审计意见分析论文

2022-04-25

摘要:本文对我国2006年沪市上市公司年报中的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随着《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內部控制指引》的发布,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情况有了较大的改进。但仍存在不足,仅有部分公司的董事会出具关于公司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估报告,也只有很少会计师事务所出具关于公司內部控制制度有效性的评估报告,而且披露的信息质量参差不齐。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公司年报审计意见分析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公司年报审计意见分析论文 篇1:

2007—2011年我国上市公司年报质量述评

【摘 要】 文章选取2007—2011年我国上市公司年报作为样本对象,根据会计师事务所年报审计意见及财政部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公告,对我国上市公司年报质量进行述评。指出年报披露删繁就简、重点突出、审计严格,年报质量整体较高;监管升级、年报信息可信度提高。

【关键词】 上市公司; 年报; 审计报告; 检查公告; 质量

根据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规定,上市公司需在规定时间内公布季度报、半年报和年报,以公布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及经营业绩,供政府部门、监管机构、投资者及经营者全面了解上市公司情况。上市公司的年报披露是否充分?质量如何?监管机制是否可行有效?这些均是社会关注的问题。

一、2007—2011年我国上市公司年报质量分析

经中国注册会计师审验并出具的审计报告是上市公司年报的质量鉴定书。本文以2007—2011年我国上市公司年报审计报告,以及财政部对全国重点行业和企业(主要是国家控股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检查报告为权威研究资料,对上市公司的年报质量进行分析。

(一)来自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报告分析

上市公司的年报,均需先由具有证券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而后在公司挂牌交易的上海证券交易所或深圳证券交易所公布。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公布的所报审计快报披露,本文统计列出2007—2011年各年审计报告的统计数据。

2007年:64家具有证券资格的事务所为1 570家上市公司出具了审计报告,其中标准审计报告1 449份,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90份,保留意见审计报告14份,无法表示意见审计报告17份。非标意见审计报告占全部审计报告的7.71%,同2006年上市公司被出具的非标意见审计报告相比下降了2.53%。从保留意见的内容来看,主要是审计范围受到限制,无法就应收账款、预付账款等项目实施函证,无法确认应收款的可收回性;无法核实长期股权投资及投资收益项目;存在诉讼等不确定性事项;无法就坏账准备、子公司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合理性作出合理的判断;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等等。从无法表示意见的内容来看,主要是针对上市公司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审计范围受到限制,无法判断公司按照持续经营能力编制的财务报表是否适当,无法证实公司债务重组、资产重组能否成功,无法判断关联方占用资金的可收回性、预计负债计提的充分性等。

2008年:会计师事务所共为1 624家上市公司出具了审计报告,其中标准审计报告1 514份,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75份,保留意见审计报告18份,无法表示意见审计报告17份。另外未能在法定期限披露年报的公司1家。非标意见审计报告占全部审计报告的6.77%,同2007年上市公司被出具的非标意见审计报告相比下降了0.94%。从保留意见的内容来看,主要是公司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无法足够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无法就公司财务报表的完整性作出判断;无法根据现有的资料来确定相关单位的款项余额是否真实、可靠,无法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合理判断有关事项对长期股权投资的影响等。从无法表示意见的内容来看,主要存在难以实施有效的审计程序,导致无法判断公司披露的或有事项和诉讼事项是否完整及该事项可能对公司财务报表的影响等。

2009年:会计师事务所共为1 774家上市公司出具了审计报告,其中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1 655份,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87份,保留意见审计报告13份,无法表示意见审计报告19份。非标意见审计报告占全部审计报告的4.26%,同2008年上市公司被出具的非标意见审计报告相比下降了2.51%。出具保留意见审计报告的主要原因在于,对存货资料记录不完整,无法实施盘点及替代等审计程序,无法对部分存货期初和期末的数量、状况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多数公司因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等。从无法表示意见的内容来看,主要存在无法实施存货监盘以及重大资产重组仍存在重大不确定性等。

2010年:会计师事务所共为2 129家上市公司出具了审计报告,其中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2 011份,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86份,保留意见审计报告25份,无法表示意见审计报告7份。非标意见审计报告占全部审计报告的5.54%,同2009年上市公司被出具的非标意见审计报告相比上升了1.28%。出具保留意见审计报告的主要原因在于,注册会计师无法实施函证等必要的审计程序,以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判断某些事项对财务报表或公司经营产生的重大影响。出具无法表示意见审计报告的主要原因在于,有些事项可能产生的影响非常重大和广泛,注册会计师无法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以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判断管理层继续按照持续经营假设编制财务报表是否适当,也无法证明公司拟采取或已采取的相关措施能否有效改善公司经营等。

2011年:会计师事务所共为2 362家上市公司出具了审计报告,其中标准审计报告2 247份,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91份,带其他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1份,保留意见审计报告19份,无法表示意见审计报告4份。非标意见审计报告占全部审计报告的4.87%,同2010年上市公司被出具的非标意见审计报告相比下降了0.67%。本年度新增加了对内部控制报告的审计,会计师事务所共为230家上市公司出具了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其中,标准内部控制审计报告225份,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内部控制审计报告4份,否定意见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1份。在230份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中,非标报告的比例为2.17%。出具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均是因无法获取有关特定事项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确定其对财务报表的影响,由此事项可能产生的影响非常重大和广泛,无法判断管理层继续按照持续经营假设编制财务报表是否适当,往来款项及或有事项的账面金额与重整最终审查确认的金额是否存在重大差异等。

根据年报审计意见进行分析和整理,形成《2007 —2011年会计师事务所对上市公司年报审计意见汇总表》,如表1。

(二)来自财政部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公告分析

财政部每年都由各级地方财政部门及财政部驻各地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对涉及国计民生的能源资源、交通运输、医药卫生、大型房地产企业、主板上市公司、创业板上市公司、中小板上市公司及证券资格会计师事务所等行业、企业及部分行政事业单位进行会计信息质量检查,每年定期在财政部网页公布财政部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公告。因为财政部检查的能源资源、交通运输、医药卫生和大型房地产企业等主要是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因此其检查结果可以并入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评价范畴之内。本文选取2007—2011年财政部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公告进行了分析和整理,形成《2007—2011年财政部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公告汇总表》,如表2。

二、2007—2011年我国上市公司年报披露及质量评价

通过对2007—2011年我国上市公司年报的统计数据分析,得出年报披露及质量评价。

(一)年报披露评价

1.逐年简化年报内容,突出关键内容

根据中国证监会及证券交易所关于年报披露规则,各年度逐渐特别是2011年上市公司的年报内容做到了删繁就简,更加突出和透明了利润分配、内部控制、投资理财、社会责任等方面的有效信息披露。2011年年报摘要得到了极大简化,仅包括“重要提示、公司基本情况、会计数据与财务指标摘要、股东持股情况和控制框图、董事会报告、财务报告”6节,提高了关键信息的可读性和有效性,满足大多数普通投资者的需要。

2.利润分配信息更加透明

年报较为注重上市公司披露利润分配的信息,增强利润分配的透明度。特别是2011年着重强调有关现金分红的信息披露,公布公司前3年股利分配情况或资本公积转增股本情况;前3年现金分红的数额、与净利润的比率;本次股利分配预案或资本公积转增股本预案;现金分红政策的制定及执行情况;对现金分红政策进行调整或变更的,应详细说明调整或变更的条件和程序是否合规和透明;报告期内盈利但未提出现金利润分配预案的,应详细说明未分红的原因、未分红资金留存公司的用途。

3.详细披露闲置资金投资理财情况

逐年重视对上市公司闲置资金的使用情况,特别是在2011年新规则要求上市公司在年报中披露报告期内投资理财的详细情况。投资者可以在年报的“董事会报告”部分看到包括投资理财的资金来源、签约方、投资份额等信息,存在委托贷款的公司,除上述内容外,投资者还可以了解到委托贷款的对象。

4.对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报告要求强制性披露

对个别上市公司因产品质量、营销服务、环保问题、安全事故等社会事件,会引起市场的连锁负面反应,对公司投资价值产生重大影响,投资者亦十分关注。2010年前的年报是闭口不提的,从2011年起,要求上市公司应充分认识和披露社会责任履行中的差距和不足,同时结合所处行业特点,重点就社会责任履行中存在的问题、改进计划等进行强制性的披露。

5.内控信息被强制在年报中披露

2011年A+H公司在披露年报的同时被要求披露董事会出具的内控自我评价报告以及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内控审计报告,要求其他公司至少应披露内控自我评价报告。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公司应当至少每两年披露一次内控审计报告。要求上市公司在年报中披露公司建立内部控制的依据以及内控重大缺陷情况,包括缺陷发生的时间、缺陷的具体情况、缺陷对财务报告的潜在影响、整改措施、整改效果等。

(二)年报质量评价

1.审计严格,年报质量整体较高

2007—2011年,年报无保留审计意见分别为92.29%、93.23%、95.74%,94.46%、95.13%,2007—2011年各年占比基本维持在92%~96%之间小幅上下波动。2007—2011年,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年报无保留审计意见平均比例为94.17%,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审计意见平均比例为4.35%,保留审计意见平均比例为0.83%,否定审计意见平均比例为0,无法表示审计意见平均比例为0.63%。以上数据说明,上市公司编报的年报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无保留审计意见高达94.17%,说明年报的整体质量很高。

2.监管升级,年报信息可信度提高

证监委、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等单位对上市公司的监管逐年升级,监管措施不断推出,证券交易所每年颁布年报编报规定,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及时公告年报审计信息,年报公告期间做到及时监控,相关分析机构及时对年报信息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使上市公司年报得到及时和准确的披露,上市公司的信息可信度有明显提高,有利于管理者、投资者、债权人以及社会有关部门进行分析和决策。

3.机构评比,年报质量社会评鉴

2012年6月15日,中国上市公司年报奖组委会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召开第一次评审会,标志着由投资者报和香港管理专业协会联合主办,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提供学术支持的“中国上市公司年报奖”正式开始。组委会制定了《中国上市公司年报奖评审细则》,确定了评选流程和评选细则,力争打造公开、公正的权威评选,积极推动上市公司出版内容详实、形式简单的年报及财务报告给股东、员工及投资者,促进上市公司在投资者关系和信息披露方面更加完善。2012年中国上市公司年报奖评选将进一步激励我国上市公司编制高质量的年报,为管理者、投资者、债权人以及社会有关部门改善经营管理、评价财务状况、作出投资决策、防范经营风险提供重要依据。这种由第三方机构评鉴的机制,将会促进年报质量的提高。

尽管本文通过对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2007 —2011年我国上市公司年报审计报告以及财政部2007—2011年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公告的分析,得出了上市公司年报质量的述评,但限于一是年报质量评价体系尚无确切标准;二是上市公司或许对年报有粉饰行为,因此本文对上市公司年报质量述评尚有未及之处,这亦是本文未尽事宜及未来的努力方向。●

【主要参考文献】

[1] 田志刚,刘秋生.现代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研究[J].会计研究,2008(10).

[2] 杜兴强.会计信息产权的逻辑及其博弈[J].会计研究,2002(2).

[3] 乔旭东.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与公司治理结构的互动:一种框架分析[J].会计研究,2003(1).

[4] 李文梅.会计信息质量标准及实现途径[J].中国农业会计,2006(2).

[5] 杨有红,汪薇.2006年沪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研究[J].会计研究,2008(3).

[6] 蒋尧明.有效需求主体的缺失与会计信息失真[J].会计研究,2003(5).

[7] 蒋尧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与虚假陈述研究[J].会计研究,2004(1).

[8]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年报审计快报[EB/OL].

http://www.cicpa.org.cn/ industry_regulation/ annual_audit/.

[9]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公告[EB/OL]. http://jdjc.mof.gov.cn/zhengwuxinxi/jian

chagonggao/.

[10] 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2011年年报新看点[EB/OL]. 2012.http: //www.szse.cn/main/investor

/fxjy/39747726.shtml.

作者:何日胜

公司年报审计意见分析论文 篇2: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现状分析

摘要:本文对我国2006年沪市上市公司年报中的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随着《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內部控制指引》的发布,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情况有了较大的改进。但仍存在不足,仅有部分公司的董事会出具关于公司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估报告,也只有很少会计师事务所出具关于公司內部控制制度有效性的评估报告,而且披露的信息质量参差不齐。同时还发现,內部控制信息披露与财务报告质量、公司质量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

关键词:上市公司 內部控制 信息披露

随着安然和世通公司财务丑闻的相继曝光,全球财务界的眼光都集中到了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和执行上。西方国家已经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和规范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作为完善资本市场的重中之重。而我国上市公司也开始关注内部控制制度对于自身企业经营的重要性,投资者也越来越看重年报中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数量和质量问题。上海证券交易所率先于2006年公布了《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文件,用于指导沪市上市公司更好的进行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和信息披露,本文基于2006年沪市上市公司年报进行了统计和分析,以期能够了解沪市上市公司的内控信息披露状况,更好的规范和指引信息的披露。

一、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概念与发展现状

(一)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概念

《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中关于内部控制的定义是:上市公司为了保证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而对公司战略制定和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风险予以管理的相关制度安排。它是由公司董事会、管理层以及全体员工共同参与的一项活动。而随着股份制的产生,公司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投资者要求从经营者手中得到关于公司的资产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方面的讯息,以充分全面的进行投资决策,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要求应运而生。内部控制对于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降低风险和保证财务报告的真实性等方面都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这类信息正是投资者用于决策的关键信息,因而促使市场产生了对于内部控制信息的迫切要求。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建立在董事会和管理当局对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和评估的基础上,为了适应企业的发展和各项法规的规定,企业应该逐步建立并健全各种内部控制制度,并根据实际的需要不断的完善和改进,同时应不定期的进行评估,检查各项内部控制制度的设立是否完整、适当,内部控制的执行是否有效、合理等。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方式,可以包含在董事会报告或其他报告中,也可以单独提供,即所谓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我国法律目前并没有要求上市公司提供单独的内部控制报告,仅上海证券交易所出具的内部控制指引中有相关的规定。

(二)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发展和现状

2003年在沪深两市公开发行A股的上市公司共有1146家。1146家上市公司中,大约有80%的公司披露了内部控制信息,其中5家银行都进行了详细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2006年上海和深圳两大证券交易所分别出台了两份指引《上市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下简称上交所指引)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下简称深交所指引),这标志着我国关于一般性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建设和披露有了书面性的文件。指引中规定:董事会应根据内部控制检查监督工作报告及相关信息,评价公司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情况,形成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公司董事会应在审议年度财务报告等事项的同时,对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形成决议。公司董事会应在年度报告披露的同时,披露年度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并披露会计师事务所对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的核实评价意见。

二、2006年沪市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披露现状的数据分析

(一)数据选择

随着2006年上交所指引和深交所指引的颁发,这标志着我国针对一般的上市公司(相对于银行和证券公司而言)内部控制披露有了书面性的文件,相信能够有效的改善上市公司以前针对这方面信息披露没有实质性内容和自愿披露性不强的情况。因此,本文选择2006年的上市公司数据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以了解上市公司对于此次指引的反应和执行情况,看是否能如交易所的期望那样改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完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状况。至于为什么研究的数据来自沪市公司,主要是因为上交所内控指引强制实施期从2006年7月开始,因此可以根据2006年报披露内容对执行情况进行检验。而深交所内控指引强制实施期从2007年7月开始,但允许和鼓励提前实施。尽管多数深市上市公司在2006年报中根据深交所内控指引对内控信息进行了披露,但如果同时选择沪深两地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就会因为强制和自愿披露的动机不同而失去可比性。

(二)样本选择

为了解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状况,笔者对2006年沪市上市公司年报中的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状况进行了调查和统计。本文的研究仅限于年度报告中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而不涉及配股等情况下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截至于2006年底,在沪市公开发行的A股上市公司共有836家。本文数据主要来自巨潮资讯网站(www.cninfo.com.cn)和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www.sse.com.cn)上关于沪市上市公司的2006年年报。其中需要指出的是S兰铝(600296)和S山东铝(600205)于2006年11月份停止上市,合并为中国铝业(601066)。由于2006年兩家公司是独立经营的状态,且在年终时披露了该年的年度报告,所以将其加入到本文样本中。另外由于银行和证券公司等行业证监会对其内部控制披露有特殊的要求,且近年来针对这类金融企业的研究已经非常深入,故笔者将浦发银行(600000)、华夏银行(600015)、民生银行(600016)、中信证券(600030)、招商银行(600036)、安信信托(600816)、兴业银行(601 166)、工商银行(601398)、中国银行(601988)这九家上市公司从此次研究的样本中剔除。有效样本为829家。此次研究主要采集了各个公司以下两类数据:每个公司的简要介绍,包括在上交所的股票代码、股票简称、所处行业、所在地区、每股收益情况(最新的摊薄的每股收益)以及负责进行审计的事务所;每个公司关于内部控制披露内容的简要概述、披露的主体、披露出现在年报的位置、以及除审计报告外年报中出现“内部控制”四个字的次数,以及针对内部控制情况好坏的说明。

(三)数据分析

本文主要针对以下问题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

(1)上市公司总体的披露情况。在样本的829家上市公司中,有792家进行了内部控制的披露,占总样本的95,54%,相比于李明辉、何海、马夕奎2001年的研究中披露的77.67%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由此可见相比于5年前,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披露现状有了较大进步。而ST和*ST的上市公司披露情况也分别有88.46%和95.65%,相对于张立民、钱华、李敏仪针对2001、2002年ST上市公司83%、84%的披露率而言,也有了一定的进步。而其中暂停上市的公司(这些公司是因为前年的年报披露经营情况已经连续三

年亏损而于2006年底前被暂停在二级市场上交易的公司)共有6家,其中5家披露了内部控制的情况,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表1)中进行简单披露指的是公司只在年报中用类似“公司已建立了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这样的术语来披露公司的内部控制情况。而表中的详细披露指的是按照上交所指引的规定,在报表中披露了公司的董事会关于公司内部控制制度有效性的自我评估报告和会计师事务所关于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审核报告,或者详细披露了公司内部控制的各个环节的情况,包括集团公司层面和子公司层面的内部控制环境、内部控制业务程序、内部控制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内部控制执行情况并由董事会进行了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估。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内部控制披露的情况相较于以前年度有了较大改善,大部分的公司都会披露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情况,而且从简单披露的比例仅为1.57%可以看出以前研究中提到的内部控制披露只是表面工作,并没有进行实质披露的情况得到了较好解决,上市公司进行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动机得到了较大加强,公司开始逐渐意识到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要性。但是相对于披露情况的大为改善,详细的按照上交所规定进行披露的公司数量还是有限。

(2)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披露的位置。新颁发的上交所内控指引中提到应该在年报全文的“重要事项”部分,说明公司内部控制建立健全情况,而以前的《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中则规定上市公司的监事会报告中应该提供公司内部控制是否完善有效的信息。但是并没有一个文件或通知将公司内控信息披露位置进行统一规定,因而上市公司的披露也呈现出各式各样的组合。经统计,在所有有披露的公司中共发现有38种组合情况,如(表2)所,其中有些组合只有个别的一两家公司采用。在这38种组合中以在重要事项中单独披露公司内部控制建设情况和在监事会报告中同时披露的公司数量最多,分别为246家(31.06%)和293家(36.99%),详见(表2)。从以往研究中可知,我国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主要在监事会报告中披露,因为这与我国要求在监事会报告中披露公司内部控制信息的要求有关。而在2001年的数据中,在董事会报告中自愿披露的公司只有88家,在披露内控信息的884家公司中的比例尚不足10%,而且披露的位置一般出现在公司的监事会报告、董事会报告或者其他重要事项中。现在上市公司披露的途径增加,占88.24%的公司都专门在重要事项中开设了一个部分来专门介绍公司的内部控制建设情况,而且也有16.69%的公司在公司治理情况中专门针对内部控制情况进行了说明。这里需要进行解释的是表中的数据出现“1+3”等字样,原因是有些上市公司在内部控制建设情况处披露了公司董事会出具了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估报告,但是并没有出现在报表的附注中,而是单独披露在公司的公告中,所以为了显示以上的区别,使用加号来表示。加号前表示的是评估报告和审核报告同时出现在年报中的,加号后则表示的是其中有一份报告或者两份报告均没有披露在年报中的数量。

从表中数据和上述分析可以得出结论:上市公司开始重视内部控制的建设,并逐渐将其视为保证企业稳定经营的重要条件。相比于指引颁发前各家公司披露位置的不一,指引中关于在年报全文的“重要事项”部份,说明公司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情况的规定对披露位置产生了重大影响。可以看到88.24%的公司都在重要事项中进行了单独披露,表明公司进行内部控制披露的位置更加统一了。但仍然存在不足:由于信息披露位置并没有进行统一,使得投资者阅读起来有一定难度,而且由于在不同的位置披露,有时会造成信息的重复出现,也使得各公司间信息缺乏可比性。

(3)内部控制披露主体分析。由于上交所的指引规定,保证公司内部控制制度有效性和进行信息披露是董事会和管理层的责任,因而可以看到,管理层单独就内部控制情况进行披露的有300家,占总样本的37.88%;而管理层和董事会参与披露的公司则达到94.06%,比起自愿披露的2001年不足10%的情况而言,已经有了实质性的变化,上市公司自愿披露内部控制情况的动力加强,具体情况如(表3)所示。而监事会报告披露的比例则从97.17%下降为56.45%,可见董事会和管理层加强披露的同时影响到了监事会披露的动力。但笔者认为董事会和管理层的披露并不能代替监事会的披露,毕竟监事会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方面的责任和性质与董事会也有所不同,其发表意见是对董事会和经理是否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一种监督。

独立董事披露关于内部控制情况的上市公司很少,只有3家。虽然证监会等机构并没有明文要求独立董事行使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义务,但是作为公司的独立董事应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发表其对于公司各方面包括内控的见解。(表3)中涉及到会计师事务所出具审核报告的只有32家,占所有上市公司的4.05%。这表明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内控审核报告还远未达到上交所的要求。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对于会计师事务所年终出具的审计报告有很大影响,因而注册会计师应该更加注重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审查,并且出具其有效性、完整性的审核报告。而且作为独立的第三方,其出具的內部控制审核报告会比董事会、管理层的内控说明更具可信性。

(4)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好坏的情况分析。如(表4)所示,样本公司披露的信息中表达内部控制制度完善的有239家(30.18%),但不论是COSO的内部控制框架还是实务界的经验都可以看出,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是建立在当时情况下的,公司的不断发展也会要求内部控制的不断完善,因而只表示内部控制制度完善,而没有表达会根据情况进行持续地完善,就使得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披露缺乏真实性。而57.45%的样本公司则注意到了这点,其披露情况表示内控制度虽然完善,但是根据法律法规的变化和企业的发展还会持续完善。披露内控制度存在不足或者缺失的企业只有34家(4.29%),与2001年的1.44%相比虽然有所提高,但并没有显著变化。而根据李若山等(2002)的一项调查发现,有近1/4的企业没有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这与本文的调查形成鲜明反差。而且还有16家公司的内部控制披露中并未表示出内部控制制度的好坏,而只是描述修订了一些公司条文,并未提供实质的内容。这说明我国上市公司不愿意披露内部控制不足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改进。

(5)公司经营情况好坏与公司内部控制披露状况的关系。根据信息经济学的信号传递理论,高质量的公司通过传递信号(披露信息)可将其与其它公司区别开来,市场会对此做出积极反映,通常这些公司的股票价格上升;而那些不披露信息的公司则被认为是低质量的,其股价预期会下降。所以,高质量公司的管理当局有动力进行充分披露,以向外界传递有关公司质量的准确信息,来证明其公司属于投资。由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本身会向外界传递一定的信息,外界可以据此推断出披露企业的质量,因此,内部控制越完善的公司,对外披露的动力也越强。上市公司

作为盈利性组织,是以获取利润作为经营目标,内部控制作为保证公司有效运营的一种措施,与公司的目标存在着良性互动关系。具体而言,内部控制越完善的公司,表明公司的经营越有效率,盈利能力越高;同样的,公司的盈利能力越高,说明公司的经营越有效率,内部控制也越完善。基于此,笔者认为,经营业绩越好的上市公司,其对外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概率越大、披露的信息质量也越高。

由于只是一般的描述性研究,因而本文只取两个变量来评价公司经营的好坏,一个是当年的每股收益数据,另一个是公司是否有带ST、*ST或者暂停上市的情况。

A.每股收益与内部控制披露状况的关系。如(表5)所示,可以看到每股收益无论亏损或者盈利,大部分公司都进行了內部控制的披露,而且各类型公司都超过了95%,似乎每股收益与内部控制披露的概率并不存在着太大的相关性。本文采用相关分析的方法来探讨每股收益与内部控制披露质量是否存在关系。通过对于每股收益X和除审计报告外的“内部控制”次数Y(本文采用年报中“内部控制”字样出现的字数来评价内部控制披露的内容详尽程度,虽然并不是十分准确,但可以从一个侧面说明问题)进行相关分析,得到结果如(表6)所示。从结果中可以看到皮尔逊相关系数为0.073,在5%的显著水平下,p值为0.018<0.05,可以看出X与Y呈现显著的正相关。

若用一元线性回归的方法,回归分析的结果如(表7)、(表8)、(表9)、(表10)所示。从结果可以看出该模型的线性回归关系为:Y=0.076X+0.672+u。

其中,u表示随即误差项。系数和常数项的p值都很小,远低于5%的显著水平,同时模型也通过了拟合度的检验。因此从前面的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中,可以得出公司的每股收益与披露情况存在着统计上的关联性。

B.是否带有5T、*ST或者暂停上市与内部控制披露状况的关系。从(表1)的数据中可以看到,ST、*ST、暂停上市和其他正常的上市公司进行内部控制披露的比例分别为88.46%、95.65%、83.33%和95.88%,四类不同的上市公司中以*ST和正常的上市公司在披露其内部控制信息时最为积极,虽有差别,但差距不大。本文试用非参数检验的方法进行分析,其对于披露的质量方面是否也存在不同。根据公司性质将样本分为4组,1=*ST,2=ST,3=退市,4=正常。运用非参数检验中的Kruskal-Wallis检验这组独立样本是否存在差异,计算结果如(表11)、(表12)所示。从结果可以看出x2=11.793,p值为0.008,可认为4组样本存在显著差异,正常的次数最多,*ST次之,接着是ST,退市的次数最少。

由此可见,我国的上市公司经营情况好坏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质量存在着明显的相关性,正常的盈利的公司愿意披露内部控制的情况,以传递有利信息,而经营状况较差的公司则选择不披露或者少披露这方面的信息。这表明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披露还存在着漏洞,上市公司有选择的披露了有利于公司的内部控制信息,这将造成信息的不对称,影响资本市场的运行。

(6)审计报告类型与公司内部控制披露状况的关系。McMullen和Ragahunandan的研究在选取的1989-1993样本公司中,平均有26.5%的公司提供了内部控制报告,而那些有财务报告问题的公司中,仅有10.5%提供了内部控制报告,对小公司而言,内部控制报告与财务报告问题的相关关系更为明显,从而得出财务报告有问题的公司不大会提供内部控制报告的结论。本文不严格地以注册会计师出具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的审计报告作为财务报告有问题的标准。

从(表13)中可以看出,除了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上市公司披露比例为81.82%,其他类型上市公司之间的差距并不明显,分别为:标准无保留的95.6%,带有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为97.50%,有保留意见为95.83%,带有强调事项段的有保留意见为100%。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精达股份(600577)的年报并未经过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因而将其剔除出此部分研究。

笔者用非参数检验的方法对审计报告类型与公司内部控制披露状况的关系进行研究。根据审计意见的不同将样本分为5组,1:标准无保留,2:带有强调事项段,3:无法表示意见,4:有保留意见,5:带有强调事项段的有保留意见。运用非参数检验中的Kruskal-Wallis检验这5组独立样本是否存在差异,计算结果如(表14)、(表15)所示。从结果可以看到x2=20.197,p值极小,可认为5组样本存在显著的差异性。标准无保留次数最多,带有强调事项段次之,然后是有保留意见,接着是带有强调事项段的有保留意见,无法表示意见次数最少。这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与会计报告质量也存在一定的联系,与McMullen和Ragahunandan(1996)对美国公司研究的结论有相似之处。

(四)小结

根据上述分析可得出如下结论:(1)上市公司披露的情况相较于前几年已经有了比较大的改观,大部分的上市公司的董事会和管理层,都在年度报告的不同位置披露了内部控制的相关内容。但具体的披露信息质量差距较大,披露的形式和主体也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2)上市公司披露的情况还远未达到上交所内部控制指引中的要求,仅有少数的公司董事会披露了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和事务所的审核报告。(3)以往研究中表明的内部控制披露没有实质性内容的情况稍有好转,大部分的管理当局还是有针对自身内部控制的建设情况将信息传达给股东,但监事会、独立董事报告中披露的内部控制情况则多数只是表面性的文章,而且传达的信息都是内部控制完善、有效,缺乏自身作为监督机构应该发挥的作用。(4)上市公司经营情况和财务报告质量与其所披露的内部控制信息的质量呈明显的相关性,大多数上市公司只愿意披露好的方面,而对于内部控制的不足和缺失之处却不愿意披露,这表明上市公司进行的内部控制披露是有选择性的,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具体的情况。应加强规范业绩一般公司的内部控制披露。(5)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内部控制审核报告的数量很少,注册会计师应该负起应有的责任,加强审核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建设。

三、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改进的建议

有关管理部门应制订更具有法律效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和整顿内部控制披露问题,应采用强制披露的方式来保证信息的对称,并针对ST公司制定更为严格的规定。证监会应该在相关条文上明确规范披露的位置,披露的主体责任,披露的形式和披露内容的要求。应加强监事会、独立董事披露的力度,保证内控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同时应进一步建立相应机制,对注册会计师进行培训,以使其具备评估企业内部控制质量的能力。再者应该在加强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监管工作中,加大惩罚的力度。对于上市公司不按规定披露有关内部控制情况,包括不披露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虚假的信息或者隐瞒内部控制存在的不足,应当予以惩处。有关监管部门需要对上市公司的自我评价报告、注册会计师的鉴定意见进行严格的监督和检查,加大上市公司、注册会计师的违规成本,从源头上防范虚假的内部控制报告、审核报告的产生。上市公司管理层应多加强内部控制方面的学习,借鉴国外企业较为成功的案例,逐步提高自身内部控制制度的质量,真正做到提高经营业绩和防范错误发生的作用。处理好思想的转变,内部控制状况的披露实质上是可以帮助管理当局减轻管理压力的有效手段,而且准确的对称信息也有助于股东更好地进行投资决策,获取投资收益。同时有效的披露内部控制信息可以提升公司公众形象,传达公司良好讯息。应按照企业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去不断完善内部控制机制,积极培养和储备这方面的人才,同时应该注意成本效益原则,不同类型的企业应该建立不同的内部控制制度,不要一味的模仿,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同时完善内部控制的披露制度,将企业真实的一面反馈给股东,以增强自身的经营、投资和融资活动。

作者:吴劭堃

公司年报审计意见分析论文 篇3:

基于本福德定律的利润表审计质量研究

【摘 要】 在国内外研究综述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本福德定律的利润表审计质量研究,选取我国上市公司年报审计中的标准审计意见公司与非标准审计意见公司作为研究样本,从利润表项目中选取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和少数股东损益等16个项目作为分析指标,通过对样本公司和配对样本公司利润表数据首位数据与本福德定律进行相关分析,对2012年上市公司的审计意见进行了分析评价,得出了我国2012年上市公司利润表审计意见50%正确和50%审计意见不正确的结论。

【关键词】 本福德定律; 利润表; 审计质量

一、国内外研究综述

1961年,数学家pinkham通过研究本福德定律不受任何度量单位的约束,为本福德定律的证明提供了基础。Carslaw(1988)首次将本福德定律应用到会计领域。Nigrini(1996)还发现纳税申报的数据也符合本福德定律。1996年数学家西奥多·希尔解释本福德定律并指出本福德定律可以应用到整个宇宙,甚至可以择优选择会计系统。汪军(2003)选择中国股市1996年至1999年的所有上市公司及其主审事务所为研究样本,得出了盈余管理是我国上市公司审计质量的有效衡量指标、审计服务的有效需求和审计法律责任最终决定上市公司审计质量的结论;张苏彤(2005)通过2003年1 394家上市公司的主要财务数据进行了本福德定律的验证性测试;周道君(2006)考察了不同规模事务所对客户可操控应计利润的控制程度及其对未来盈余的响应系数,得出了大规模事务所的审计质量强于小规模事务所的结论;冯磊(2008)选取中国2004—2006年沪市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得出了公司治理结构中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国家股、流通股、董事会勤勉程度以及债务融资等公司治理特征变量显著影响审计质量的结论;董南雁、张俊瑞(2010)以中国证券市场1999—2004年非金融保险类上市公司为样本,得出了审计师任期的延长有助于持续地提升审计质量的结论;胡小容(2010)选取了深沪两市共372家制造业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得出了企业财务状况与审计质量高度相关的研究结论;刘佳(2012)选取2009年和2010年两年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作为样本,得出了股权性质与审计质量显著负相关和董事会人数、独立董事比例、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与审计质量正相关的结论。黎仁华(2013)应用主观赋权方法构建了内部审计质量的量化指标,得出了管理层持股比例与上市公司内部审计质量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国有股比例、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监事会会议次数与上市公司内部审计质量间没有显著相关性的结论。现有国内外研究成果主要将Benford法则用于发现数据异常,进行审计定位和发现舞弊,审计质量的研究主要基于盈余管理、公司治理、审计任期和会计师事务所规模,也没有利用Benford法则,没有将Benford法则与利润表审计意见的准确性联系起来研究,没有利用Benford法则对利润表审计质量进行评价。

本文试图将2008—2012年标准审计意见公司与非标准审计意见公司利润表数据分别与Benford法则进行相关分析,指出审计师所出具的利润表审计意见的准确性,即基于Benford法则来评价利润表审计质量。

二、本福德定律

1938年美国通用电器的光学物理学家弗兰克·本福德(Frank Benford)收集了20 229个20组数据,得出了一个完整的规律——“第一位数分布规律”:首位数为1的概率约为30%,首位数为2的概率约为17%,首位数为3的概率约为12%,依次递减,首位数为8和首位数为9的概率分别约为5%和4%。本福德定律计算1—9各个整数在首位出现的概率的数学表达式如下:

P0=■=log(1+■)(1)

其中:D=1,2,3,…,9;P=probability,表示概率。

将整数1—9代入上式可以计算得出各个整数在首位出现的概率如表1所示。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

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2012年年报审计情况快报第14期报告,2013年1月至4月,47家具有证券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共为2 471家上市公司出具了财务报表审计报告,其中,标准审计报告2 382份,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71份,保留意见审计报告15份,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3份。本文将标准审计报告以外的其他审计报告统称为非标准意见报告,共89家非标准意见公司作为研究样本,根据同行业、同规模选择了相应的89家标准意见公司作为配对样本,样本与配对样本如表2所示。收集2008—2012年研究样本与配对样本的利润表相关项目数据,并与本福德定律进行相关分析,本文所有数据均来自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网站与和讯财经网站。

(二)指标选取

一张完整的利润表共有26个项目,但并非每个上市公司都会发生所有项目,如勘探费用、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投资收益、对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的投资收益、影响营业利润的其他科目、补贴收入、非流动资产处置净损失、影响利润总额的其他科目、影响净利润的其他科目、少数股东损益等项目只有部分或极少数上市公司会发生,故将这些大多数公司缺失或者数据总数不及样本总数一半的项目予以剔除,主要选取了利润表中的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投资收益、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利润总额、所得税费用、净利润、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和少数股东损益16个项目作为分析指标。

(三)研究假设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明确要求:年度报告应当在每个会计年度结束之日起4个月内,中期报告应当在每个会计年度的上半年结束之日起2个月内,季度报告应当在每个会计年度第3个月、第9个月结束后的1个月内编制完成并披露。第一季度季度报告的披露时间不得早于上一年度年度报告的披露时间。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1:非标准意见公司与标准意见公司利润表年报存在显著差异。

对于利润表各年年报,将非标准意见公司与本福德定律的相关系数和标准意见公司与本福德定律的相关系数进行比较,前者应小于后者。

H2:非标准意见公司与标准意见公司利润表季报存在显著差异。

对于利润表各年季报,将非标准意见公司与本福德定律的相关系数和标准意见公司与本福德定律的相关系数进行比较,前者应小于后者。

H3:非标准意见公司与标准意见公司利润表各个报表项目存在显著差异。

对于利润表各年各个报表项目,将非标准意见公司与本福德定律的相关系数和标准意见公司与本福德定律的相关系数进行比较,前者应小于后者。

(四)相关系数标准及审计质量评价

相关系数是检验数据是否符合本福德定律的重要指标。借鉴张苏彤等人对财务数据与本福德定律相关系数的分级标准,如果相关系数大于0.97,则认为财务数据符合本福德定律,财务数据正常,财务数据真实。如果相关系数小于0.97,则认为财务数据不符合本福德定律,财务数据不正常,财务数据不真实。表3给出了不同相关系数的分布标准以及相应的审计对策。

(五)数据处理方法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软件为Excel2003。其中,基本数据处理采用Excel2003的LEFT函数和COUNTIF函数,数据分析采用CORREL函数。

四、实证分析

(一)实证分析过程

1.利润表年报

通过对非标准意见公司和标准意见公司利润表年报数据的首位分布情况以及与本福德定律理论分布值的比较,结果如表4和图1所示。

从表4和图1可以看出,非标准意见公司和标准意见公司利润表年报数据分布明显符合本福德定律所描述的首位数概率递减的规律,非标准意见公司首位分布和标准意见公司首位分布与本福德定律一致,两者相关系数几乎接近于1。2012年、2011年、2009年、2008年标准意见公司的相关系数均高于非标准意见公司的相关系数,2010年标准意见公司的相关系数低于非标准意见公司的相关系数,说明两者之间存在差异,并且5年中非标准意见公司与本福德定律的相关系数和标准意见公司与本福德定律的相关系数明显不同步,非标准意见公司2010年相关系数最高,2011年和2008年相关系数排名最后两位,而标准意见公司恰恰相反,2011年和2008年相关系数排名前两位,2010年相关系数最低,样本公司数据和配对样本公司利润表年报数据存在显著差异,假设1得以验证。

2.利润表季报

通过非标准意见公司和标准意见公司利润表季度数据的首位分布情况以及与本福德定律理论分布值的比较,结果如表5和图2所示。

从表5和图2可以看出,非标准意见公司和标准意见公司利润表部分季度主要财务数据的首位分布明显符合本福德定律所描述的首位数概率递减的规律,非标准意见公司首位分布和标准意见公司首位分布与本福德定律一致,两者相关系数几乎接近于1。从相关系数分析,非标准意见公司相关系数较高的是第2季度和第4季度,标准意见公司相关系数较高的是第3季度和第2季度,各季度相关系数也存在一定差异,标准意见公司各季度的相关系数基本上高于非标准意见公司各季度相关系数,假设2得以验证。在全部总体中非标准意见公司2008年第1季度、2009年第1季度和2012年第3季度的相关系数偏低,造假的可能性较大。

3.利润表主要项目

通过非标准意见公司和标准意见公司利润表五年各个报表主要项目数据的首位分布情况以及与本福德定律理论分布值的比较,结果如表6和图3所示。

从表6和图3可以看出,非标准意见公司和标准意见公司利润表主要项目的首位数据五年合计分布明显呈现出了本福德定律所描述的数据首位数存在一定差异。从相关系数分析,非标准意见公司相关系数较低的是“营业税金及附加”、“利润总额”、“投资收益”、“营业成本”和“营业利润”,标准意见公司相关系数较低的是“营业成本”、“财务费用”、“所得税”、“营业收入”和“销售费用”。在全部总体中非标准意见公司的“营业税金及附加”和标准意见公司“营业成本”、“财务费用”、“所得税”、“营业收入”的相关系数偏低,造假的可能性较大。标准意见公司各个主要项目的相关系数基本上高于非标准意见公司各季度相关系数,说明利润表数据标准意见公司真实性高于非标准意见公司,假设3得以验证。

(二)实证分析结果

1.相关系数分析

利用上市公司的非标准意见公司和标准意见公司2012年利润表年报财务数据,将其首位数分布与本福德定律进行相关分析,按照相关系数从高到低的降序排列如表7所示。

从表7可以看出,与本福德定律相关系数高达0.97018、0.96133、0.95887、0.95250、0.94585、0.94372

的*ST凤凰、ST超日、*ST宝硕、天津磁卡、ST北生、汉王科技等公司均被出具了非标准审计意见,而与本福德定律相关系数只有0.12415、0.12238、0.11860、0.01285的中核科技、园城黄金、上海钢联、华神集团等公司均被出具了标准审计意见。

2.审计质量分析

如果相关系数大于0.97,说明利润表数据真实,可能被出具标准审计意见,也有可能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同理,如果相关系数小于等于0.97,说明利润表数据不真实,可能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也有可能被出具标准审计意见。因为审计意见标准与非标准并不只是以利润表数据真实为依据。利润表数据真实被出具标准或非标准审计意见均说明审计意见正确。而利润表数据不真实,如果被出具非标准意见,说明审计意见正确;但利润表数据不真实被出具标准意见,说明利润表数据不真实未被审计师发现,说明审计意见不正确。根据样本公司与配对公司的相关系数和相关系数分级及审计质量评价标准,将具体审计意见进行分组如表8所示。

从表8可以看出,样本公司与配对公司共178家上市公司中,本福德定律相关系数在0.97以上的只有1家,占0.56%,而本福德定律相关系数在0.97以下的有177家,占99.44%,也就是说不符合的上市公司数量远远多于符合的上市公司数量。如果上市公司利润表真实,利润表数据总体上就应该符合本福德定律,因为虚假的利润表数据极少能够符合本福德定律的随机性,而我国上市公司利润表数据首位数分布与本福德定律符合度不高,说明利润表数据的真实性存在很大问题。所以,样本公司与配对公司共178家上市公司中,89家上市公司审计意见正确,占50.00%,89家公司审计意见不正确,占50.00%。

五、研究结论

(一)利润表数据本福德定律相关系数高低与审计意见类型关系不确定

从表7中可以看出,排名前10位的上市公司中,有6家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占60%;排名前20位的上市公司中,有8家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占40%;排名前30位的上市公司中,有13家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占43%;排名前40位的上市公司中,有18家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占45%。这说明本福德定律相关系数高的不一定被出具标准审计意见。

从表7中也可以看出,排名后10位的上市公司中,竟然也有4家公司被出具了标准审计意见,尤其是排名最后一位的上市公司——华神集团,本福德定律的相关系数只有0.01285,也被出具了标准审计意见,这说明与本福德定律相关系数低的不一定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

(二)上市公司利润表审计质量堪忧

样本公司与配对公司共178家上市公司中,89家上市公司审计意见正确,占50%,89家公司审计意见不正确,占50%。审计意见正确的上市公司数量与审计意见不正确的上市公司数量各占一半,说明有一半的上市公司利润表数据造假而未被审计师发现,应加大利润表审计力度,增强社会公众对审计报告的信任。●

【参考文献】

[1] Carslaw.C.Anomalies in Income Numbers:Evidence of Goal Oriented Behavior[J].The Accounting Review,1988.

[2] Nigrini,M.A Taxpayer Compliance Application of Benford’s Law[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Tax Association,1996.

[3] 汪军.上市公司审计质量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3.

[4] 张苏彤.本福德定律:一种舞弊审计的数值分析方法[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5(11):70-72.

[5] 周道君.审计质量与会计师事务所规模的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06.

[6] 冯磊.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审计质量相关性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8.

[7] 董南雁,张俊瑞.公司治理影响下审计师任期与审计质量的关系[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2):98-107.

[8] 胡小容.企业财务状况与审计质量相关性研究[D].西南大学,2010.

[9] 刘佳.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对审计质量影响的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2.

[10] 黎仁华.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审计质量的相关性研究[J].会计之友,2013(25):25-31.

作者:王大江

上一篇:彩票市场营销问题分析论文下一篇:当前公司市场营销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