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创作艺术歌曲论文

2022-04-20

[摘要]众所周知,路德维西·冯·贝多芬(1770—1827),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古典音乐作曲家之一,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钢琴演奏家,其一生创作题材广泛,尤其对古典音乐体裁的创新贡献极大,同时又发展了奏鸣曲和交响乐的曲式结构,被后人称为“交响乐之王”“乐圣”。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贝多芬创作艺术歌曲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贝多芬创作艺术歌曲论文 篇1:

以情感为核心欣赏作品

摘 要:我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以感性的体验为核心。贝多芬创作音乐为了让世人感受音乐;歌德认为音乐具有人类不可抗拒的力量;门德尔松对音乐充满的憧憬,童话式的音乐让他一生充满了希望。音乐是情感的最初语言,人们不再希望作曲家只是用音乐技巧来解释他们的音乐,而是用自身情感。

关键词:情感 心灵 力量

“音乐时常像大海一样迷住我,在薄雾的笼罩下,穿过浩瀚的苍穹,我向着微弱的星光航行。”波德莱尔在《恶之花》中如此描写贝多芬的音乐。我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以感性的体验为核心。

贝多芬出于内心需要而创作,并不是为了提供炫技的材料。在音乐创作中,以精湛的结构技巧和高超的调性关系为基础,为奏鸣曲进行处理和革新。音乐表现出一种神秘的升华。贝多芬创作音乐刚好符合了自律美学的观点:制约着音乐的法则和规律不是来自音乐之外,而是在音乐自身之中,音乐的本质只能从音乐结构本身去理解和把握。

浪漫时期,作曲家变化着的状况以及社会当中变化着的音乐功能,在意大利歌剧当中可以看出,背景音乐对不断增加着重要性的器乐音乐的重视,以及对古代音乐的重新发现,特别是对巴赫的音乐。巴赫的音乐一直不受世人所重视,直到巴赫去世多年后,年轻的门德尔松在柏林上演沉睡将近一百年的《马太受难曲》,巴赫的艺术价值才被更多的人了解。

《马太受难曲》受难乐所变现的是耶稣的悲剧性经历,不仅具有某种史诗性,同时也是现实生活情感的表现。这种宗教音乐所表现的悲哀、沉重、压抑的感情是只有当时的德国人才能具有感情。我们在欣赏《马太受难曲》的时候,欣赏的并不是曲子当中的技巧,而是用心去感受当时德国人所独有的感情。只有用心去体会,才能理解当时巴赫为生活所迫,为了抚养儿女维持生计的困窘。对于许多作曲家和不可胜数的听众来说,巴赫的音乐是至高无上的,这样说明,我们只能用真情实感才能感动人心。巴赫的作品深沉、悲壮、广阔,就像气势澎湃的大海,将德国古典旋律、和声和节奏汇成音乐的海洋。用瓦格纳的话来说,就是“一切音乐中的奇迹”。

歌德认为音乐具有人类不可抗拒的力量。音乐是一座庙宇,通过它人们达到了神圣的领域,它给了我们一瞥更加完美世界的机会,它让我们达到了超越。因为它是唯一不与物质事物相联系的艺术形式。门德尔松是音乐世界里的幸运儿。历史上有名的作曲家的出生都极为穷困,但是门德尔松却是个例外,他未曾验过舒伯特、贝多芬那样的失意,也不想舒曼那样被病魔缠身,不需要像亨德尔那样被金钱压得喘不过气,更不像巴赫那样为了抚养子女不得不向现实低头。门德尔松是幸运的,从他出生的那一天就一直富裕的生活着,不必为生活奔波,所以他的作品大多是情绪明朗,散发着青春的气息,节奏明快。门德尔松在二十岁那年开始到欧洲各地进行他的“修行旅行”,全面地接触到各地风俗习惯,这对于开拓他的视野,启迪他的灵感起到很大的作用。门德尔松的作品以童话故事和山水美景为素材,创作出独特的音乐。《仲夏夜之梦》序曲是门德尔松的惊人之作。“仲夏夜之梦”是莎翁用希腊雅典民间传说为题材创作的一出喜剧,门德尔松受到美丽的诗情以及怪异的幻想所感动,写成了《仲夏夜之梦》序曲,充分说明了内容与完美的技巧相结合。门德尔松用憧憬美好童话的心境创作出序曲,一切都是由心而发,有美好的愿望才能创作出如此单纯的作品。听此作品时,听的不是当中技巧有多么出色而是作曲家通过写作品所要表达的感情。作曲家都是通过自己的作品来抒发自己当时的心情,可想而知,当时的门德尔松过着的是多么无忧无虑的生活,以致于对童话的憧憬,他认为世上一切都是美好的。当柴可夫斯基听到《仲夏夜之梦》序曲之后,惊叹地赞叹道:“这部美妙作品的命运石多么奇怪啊!”通过听曲子就能想象出“仲夏夜之梦”的情节,门德尔松的新奇想法和充满灵感的诗意无人能及。这些热情、浪漫引人无限遐想的音乐,充分反应了门德尔松幸福的一生,在音乐里没有丝毫人生坎坷的影子,只有晴朗、安详。音乐能够表现情感自身,音乐是最能直接影响心灵的一种。

音乐是情感最初的语言,人们通过情感而不是理智的与艺术作品进行沟通。舒伯特是浪漫主义音乐的先驱。他以天赋的音乐才华,跨越古典作曲的技巧,展现了浪漫的情调,开创了艺术歌曲。舒伯特每一首较特殊的名曲都和他的情感世界有关联。著名的《纺车旁的格蕾琴》就是他为认识了三天的少女特蕾莎所作的。他从未给特蕾莎写过一封情书,因而他把他内心的绵绵情话完全倾泻于音乐当中,从音乐当中可以体现出舒伯特对少女的浓浓爱意。舒伯特凭借那变幻万千的心情,感受写下不少佳作。那抒情或叙事或欢乐或悲怆的歌曲征服了人们的心灵。聆听音乐时,人们的头脑要时常保持着纯粹而又清醒的状态才能体验到音乐的情感。

人们不再希望作曲家只是用音乐技巧来解释他们的音乐,而是用自身情感。在一个充满动荡的时代里,欧洲政治变革,冲击着人们的内心,韦伯面对着革命浪潮的洗礼,在音乐当中传达着炽热的爱国之心,是德国人民心中的英雄。韦伯的《魔弹射手》通过音乐来表达不同的场景。韦伯运用管弦乐做出邪恶的音色来描述魔鬼以及善与恶对立的世界,有时是流畅的民歌,有时是具有邪恶味道的声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韦伯把此作品中神秘而又超自然的世界描绘得淋漓尽致。《魔弹射手》掀起了德国人民对神秘、梦幻般情境的憧憬,特别是对高山和神秘的森林。表达出韦伯热爱祖国山河和对未来憧憬的爱国之情,启发起人们的爱国之情让人们渴望听到情感真挚的英雄事迹。《节日序曲》是韦伯在1818年,联军撤离法国时所作,由此可以发现,音乐能够表现情感本身。音乐可以直接影响心灵,使德国人民站起来。

参考文献

[1] (德)达尔豪斯.古典和浪漫时期的音乐美学[Z].

[2] 俞人蒙.音乐学概论[Z].

作者:黄颖琳

贝多芬创作艺术歌曲论文 篇2:

贝多芬的晚期生活与音乐创作

[摘 要]众所周知,路德维西·冯·贝多芬(1770—1827),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古典音乐作曲家之一,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钢琴演奏家,其一生创作题材广泛,尤其对古典音乐体裁的创新贡献极大,同时又发展了奏鸣曲和交响乐的曲式结构,被后人称为“交响乐之王” “乐圣”。在他短暂的生命中创作出了丰富而又伟大的音乐作品,不同的时期都有其不尽相同的音乐创作风格,尤其是后期晚年的艺术作品达到了他创作生涯的巅峰。因此,分析贝多芬晚期艺术作品的特点和创作动机,对鉴赏其音乐作品具有极大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贝多芬;晚期生活;音乐创作

我国对于贝多芬的研究处于缓慢发展阶段,尤其是对其晚期风格作品研究较浅,国内大多学术研究成果认为其晚期给人呈现出一种迥然不同的风格,甚至称其为“集古典之大成,开浪漫之先河”。其音乐创作以古典音乐为主,并随着社会变革和个人经历的增加不断丰富作品内容,从而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成为音乐史上浪漫主义风格的创始人。贝多芬作为德国伟大的作曲家,其创作的钢琴奏鸣曲实际上连接了古典主义音乐与浪漫主义音乐,其创作初衷并非要向世人证明自己的音乐才华,而是完全随心而作,很大程度上解放了古典音乐的束缚,可以说是钢琴艺术史上的奇迹。

一、贝多芬艺术创作历程

贝多芬的音乐创作突破了传统音乐的形式结构,采用动机型主题与动力性思维,使音乐表现出非凡的气势和力量;同时,贝多芬还创建了功能体系上的变音节奏,使之成为其后期音乐创作的主要风格。贝多芬从青年时期开始创作钢琴奏鸣曲,直到晚年时候,其音乐创作已经形成鲜明的风格,有专门人士将其作品明确地划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三个不同阶段。由最初的初步形成自己的风格特性到之后进入发展关键期再到创作的低潮期,整个历史过程都与其自身经历和思想观念的变化有着密切联系。

(一)早期音乐创作

贝多芬早期音乐创作主要靠自学,从1792年到1802年,这十年间,是其创立自己风格的时期,主要包括钢琴奏鸣曲、弦乐四重奏、交响曲以及钢琴协奏曲等作品,其中钢琴奏鸣曲带有当时流行的古典主义风格印记,反映出莫扎特、海顿对其的深远影响,但也已经显露出他与众不同的音乐风格和独特性,比如《c小调奏鸣曲》《c小调悲怆》等作品,均有一种独特的阴郁,反抗意味隐含其中。在形式上,许多奏鸣曲采用了乐章风格而非典型的古典奏鸣曲风格,部分则开始运用谐谑曲代替小步舞曲乐章。此外,贝多芬早期室内乐创作中,在句法上,弦乐四重奏、钢琴三重奏等作品都频繁出现许多非常规的转调,甚至结构上的特殊设计也都十分大胆与特别[1]。

(二)中期音乐创作

贝多芬中期音乐创作是从1802年到1815年这一时期,这一时期正值欧洲启蒙运动爆发时期,社会倡导思想自由、个性发展,反对封建传统、宗教束缚。这些思想耳濡目染地影响着贝多芬,使其开始明白对真善美的呼唤与对假丑恶的抨击,世界和平成为贝多芬中期音乐创作的主题思想。同一时期,法国发生资产阶级大革命,当时的贝多芬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革命,贝多芬的政治思想发生了极大的转变,其音乐作品也是在这社会动荡中产生的。比如《第三交响曲》《第五交响曲》以及《第五钢琴协奏曲》等,其中弦乐四重奏的创作,在莫扎特等人的基础上有了较大发展,增加了许多慢板乐章的沉思性质,色彩变化更为突出,标志着其音乐创作进入关键时期。

(三)晚期音乐创作

贝多芬的晚期音乐创作主要是1814年到1822年之间。这一时期,贝多芬仅创作了5首作品,但是这些作品却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比如1819年出版的《降B大调钢琴奏鸣曲》作品106,是其所有作品中最艰难、最庞大的巨作,他的晚期创作就此展开,在音乐风格上,完全脱离了传统形式的束缚,不仅坚决恢复到古典曲式的刚正严谨,而且在对音响材料的深刻挖掘和抽象提炼中,体现出一种义无反顾和一意孤行的极端风格。也正是因为这首作品,奠定了贝多芬此后作品的创作方向,写出了最后剩下的几部作品,每一部都堪称经典。终于,在《第九交响曲》的创作中贝多芬达到了个人事业的巅峰。这部作品基于贝多芬对社会信仰危机的深刻思考,企图在拿破仑时期政治复辟和欧洲文化衰退的不利环境中,重申人类欢乐友爱、平等团结的社会理想。

二、贝多芬晚期艺术创作特点

贝多芬创作晚期正值欧洲大陆较为黑暗的时期,这一时期由于他经历了社会过多的黑暗因素,对社会和人生又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此时的他在创作作品時,已经逐渐弱化了前期的张扬和浪漫,反而讲求更为实际的理念。

(一)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贝多芬是连接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两种风格的音乐家,其创作主要是在古典传统基础上,带有音乐逻辑感,强化了抒情效果。比如钢琴奏鸣曲《月光》这一作品,首先从慢乐章开始,贝多芬将三段曲式先以柔板形式展现出来,然后再用三连音和弦配好和声。正是利用这一背景,再由带附点的小动机引出乐曲的主题思想,充分体现出贝多芬音乐作品的秀丽、清雅的浪漫风格,给无数听众的心灵增添了优美高贵的浪漫体验。此外,贝多芬晚期作品中,除了英雄主义风格以外,更加注重朴实民族风,简洁大方、自然贴切是其晚期创作的主旨,在他的晚期弦乐四重奏作品130中,更是融入了咏叹调、宣叙调等形式,篇幅宏大,加之作者独有的个性及自由特点,使其作品的浪漫色彩极为浓郁[2]。

(二)具有哲学思维

贝多芬晚期处于思想低谷期,创作以沉闷、抽象为主,这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着密切联系。其晚期作品的伟大不仅在于音乐风格上的变化,而且还在于其作品中蕴藏着的哲学思维。晚年的贝多芬逐渐远离喧嚣,独自过着隐居生活,这时候的他开始思考人生哲理。贝多芬自己曾有一句名言:“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在其晚期创作的作品中,浪漫、自由形式居多,内容上则表现为幻想、沉思以及联想,这些内容成为晚期贝多芬创作的主要风格。比如他在1816年发表的声乐套曲《致遥远的爱人》,是开德奥浪漫主义声乐套曲之先河的作品,也是贝多芬创作的唯一一部声乐套曲,不仅表现出贝多芬纯熟的作曲技艺,而且也是首创的连环式架构创作风格,为欧洲的艺术歌曲探索出一条新的道路。

(三)具有强烈的宗教意味

贝多芬从小受天主教熏陶,在他的作品中总能找出带有宗教神圣庄严的气息,比如其Op.132中的一些片段中就有所体现。《庄严弥撒》中的信经乐章包含了对基督诞生、受难以及复活的叙述,其中“诞生”段落中,贝多芬巧妙地运用长笛演奏出神圣的歌唱声部,以明丽、婉转的旋律将上帝的荣耀与智慧展现得淋漓尽致。此外,在《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中,主题曲“欢乐颂”开始之前,一段较长的旋律中包含了对前三章节的回忆,整个乐章核心充满宗教主义色彩,气势庞大,是人声与交响乐合作的经典[3]。

三、贝多芬晚期音乐创作变化

(一)结构思维的变化

晚期贝多芬的作品之所以能够产生巨大影响力,是因为其在音乐中融入了强烈的反思意味以及强调个性、自由的理念。在贝多芬创作的钢琴奏鸣曲中可以发现,其晚期作品明显不同于其他时候的作品风格,尤其在结构思维上,比如作品101,结构虽然仍然采用传统架构,但第一乐章曲式已经被大大缩减,几乎没有句读。在作品109和110中,虽然采用第三乐章架构,但是已经将各部分又细分了多重段落,标题音乐结构初步显现。随着乐曲的发展,音乐速度逐渐加快,时而轻快明亮,时而优雅娴静,推动了音乐作品结构的发展[4]。

(二)形式与形态的变化

晚期贝多芬的音乐创作形式主要依靠自己内心的挣扎和非凡的幻想,此时的钢琴奏鸣曲已经趋于自由化,摆脱了传统创作手法的长期束缚。浪漫、哲理以及即兴逐渐成为贝多芬晚期创作的主要特点,在贝多芬晚期最后创作的5首作品中,在形式上都发生了变化。比如作品101中的三个乐章中,前两个乐章对比尖锐,第一乐章运用了对位手法,第二乐章运用了变奏手法,但是无论哪种形态,都充分显示出贝多芬较为亲切的音乐创作风格。此外,这一时期,赋格和主题、变奏是贝多芬常用的乐章表现形式,在作品109中的E大调鸣曲中有所体现。

(三)力度与速度的变化

贝多芬晚期风格上经历了巨大变化,其中力度与速度变化最为明显。这一时期贝多芬在力度方面做了大量调整,首先是中等力度表现形式在中期时逐渐消失,而贝多芬在晚期时又将其重新运用,比如力度术语mezza voce经常出现在Op.106和Op.109的慢板乐章中,这一力度表现形式可以帮助旋律特点得以充分发挥,从而使得整首乐曲沉稳有力。从速度角度分析,贝多芬的速度记号曾一度使他十分苦恼,比如贝多芬曾将《第九交响乐》中第一乐章的速度从112改为88,并非贝多芬自己对于音律速度缺乏准确把握,演奏家出身的贝多芬了解此处的速度能够反映作曲者内心的心理状态以及广大听众的心理效果,速度标记体现出贝多芬对超越现实的声音的追求[5]。

结 语

贝多芬在音乐事业上的造诣代表了其内心的思想变化过程,在人类音乐史上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通过对贝多芬作品的解读,可以发现在其晚年时期音乐语言经历了一次重塑,是時代变革和社会大众重新定义了其作品风格。贝多芬这一时期作品风格的形成与其社会环境和生活境遇有莫大的联系,可以说是本人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从贝多芬的晚期作品中可以看出其丰富的精神世界以及坚信真理的精神特质。

注释:

[1]林 地.哲人乐圣贝多芬[J].黑龙江粮食,2019(04):55.

[2]高 桐.浅析贝多芬《田园奏鸣曲》的艺术风格及演奏技巧[J].黄河之声,2019(22):105.

[3]邱 晞.永恒的回荡——欧洲古典音乐杰作中的生命意识[J].美与时代,2019(11):52—53.

[4]倪晓云,陈超颖.试论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与其交响曲的共性[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9(01):75—77.

[5]姜 涛.浅析贝多芬音乐创作的风格特点及意义[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9(02):135—137.

(责任编辑:崔晓光)

作者:丁多

贝多芬创作艺术歌曲论文 篇3:

论舒伯特艺术歌曲的音乐特点

摘要:浪漫主义大师舒伯特多用直觉来表达人的内心冲突、激情乃至噩梦的,舒伯特标志着人类走向自我实现的路途上的一塊十分显眼并且抹杀不得的里程碑。

关键词:舒伯特;艺术歌曲;音乐特点

1 舒伯特的生平

弗朗茨·舒伯特(Franz Schubert,1797.1.31—1828.11.19)是奥地利杰出的作曲家。舒伯特虽然是18世纪~19世纪音乐大师中生命最短暂的一个,但是他留给后人的作品之多令人吃惊,他的作品涉及交响乐、室内乐和钢琴等众多领域,其中艺术歌曲最为人们所熟知,舒伯特因此获得“艺术歌曲之王”的美誉,也进行了歌剧和宗教音乐的创作,他是浪漫主义的音乐诗人和维也纳古典器乐的继承者。

2 德奥艺术歌曲概况

2.1浪漫主义时期艺术歌曲的发展背景

浪漫主义音乐是19世纪初至19世纪末在欧洲形成和发展的音乐流派。它的产生源于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1815年法国大革命失败之后,整个欧洲兴起的封建势力复辟以及之后的欧洲民主运动和民族运动都是浪漫主义音乐产生的原因。这一时期的浪漫主义音乐更多地表现了个人的主观情感,音乐作品具有一定的民族特色,主张艺术的综合;特别是在和声语言上,不协和和弦及半音和声的运用,使音乐的张力更为扩展。

舒伯特的音乐创作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高尚的艺术追求,但在他逝世的时候他的作品大多不受重视。他死后,也因时代的变化和大批音乐家的出现而被湮没。舒伯特短暂的一生正好处于两次资产阶级革命之间,他既不像贝多芬那样经历过革命的洗礼,也没有像之后的李斯特、舒曼那样迎接新革命的到来,所以,后人很难体会他所承受的社会和心理压力及他内心的痛苦。

2.2德奥艺术歌曲

早期的艺术歌曲在德奥被称为lied,是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一种歌曲体裁,通称艺术歌曲。后来逐渐摆脱外来音乐文化的影响,形成德国民族特点的艺术形式。海顿用艺术歌曲表达诗歌的意境,莫扎特在歌剧中用它表达人物和剧情的发展,而贝多芬已经对人性进行探索,这些都预示着德奥艺术歌曲的发展方向,直至舒伯特的出现才将艺术歌曲带领到一个新的艺术天地,才使其以独特的魅力穿越历史、流传至今。

3 舒伯特艺术歌曲的特点

3.1音乐与歌词的完美结合

舒伯特创作的600多首艺术歌曲中,有100多首的歌词都是选自著名诗人的诗作。舒伯特的艺术歌曲的歌词无一不是经过作曲家精挑细选出来的,是诗歌和音乐完美的结合。欣赏舒伯特的艺术歌曲需要倾听者认真仔细地聆听玩味,听者既要感受诗歌的文学之美,又能从诗作中感受音乐的力量。总之,舒伯特的艺术歌曲文学含量极高。

3.2歌曲结构的灵活多变

舒伯特针对上述不同题材的诗作以及歌词的不同进行推敲,最终选定最佳的形式载体去表达歌曲的内涵。舒伯特的艺术歌曲形式通常是:分节歌、通体歌和变化分节歌。其中变化分节歌是作曲家常用的一种形式。

3.2.1分节歌。分节歌是德奥艺术歌曲最常用的形式,但是在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中并不是特别的典型。比如以歌德的诗作《野玫瑰》为歌词的这首歌,作曲家精雕细琢地用16小节的乐段就塑造了清新质朴的风格,使之亲切平和。

3.2.2通体歌。通体歌是指没有重复性的长大的音乐材料,紧随歌词内容从头到尾贯穿到底的形式,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中最典型的要数《魔王》,这首歌曲是舒伯特根据歌德的同名叙事诗而创作的。歌中塑造了四个人物,作曲家用148个小节,通过不同人物的不同角度,用不协和的和弦和不断提高的音区来营造恐怖气氛,这首通体歌是舒伯特戏剧性艺术歌曲的典型代表。

3.2.3变化分节歌。这是舒伯特艺术歌曲中最典型的,当时的德奥艺术歌曲都在极力突破分节歌的局限性,而舒伯特的成就远远领先。作曲家用钢琴伴奏的音型表现小河鱼儿游的美丽画面,同时也说明了舒伯特的诗人气质;作曲家通过钢琴的织体变化和节奏变化,强调矛盾的直觉效果;通过大小调的转换表现知识分子的苦闷。

3.3钢琴伴奏的超然地位

在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中,钢琴伴奏的地位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舒伯特之前,声乐作品一直都不能摆脱歌剧咏叹调的影响,钢琴只是起着管弦乐队的作用,但是在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中,钢琴是作为与人声及诗歌三者合一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钢琴成了舒伯特手中刻画人物形象的一种重要手段,成了作曲家手中重要的表现手段,同时钢琴伴奏也展现了无穷的可能性。

总之,舒伯特的艺术歌曲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他的音乐赋予了诗歌新的内涵。他使艺术歌曲这一体裁更加完善,也更加影响深远。

参考文献:

[1]辛丰年.辛丰年音乐笔记[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10-13.

[2]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224-229.

作者:班冬丽

上一篇:德育课教学方法研究论文下一篇:舞蹈教育与幼儿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