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信息素养论文

2022-04-15

[摘要]信息时代,人们已经越来越重视信息素养这一每个社会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公民信息素养的提高,也已经成为信息社会对每个公民的要求。公共图书馆作为开展公民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主体,能提供什么样的条件、该用什么样的方法和策略去提升公民信息素养及信息能力,已经成为公共图书馆界所关注的普遍问题。而这些努力都离不开图书馆员,因为他们是实施的主体。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公民信息素养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公民信息素养论文 篇1:

高等学校公民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研究①

[摘 要] 信息素养被公认为是现代公民综合素养的基础,高校在信息素养教育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探索如何利用高校的资源优势,构建公民信息素养教育的模式。

[关 键 词] 高等学校;信息素养教育;途径

一、我国公民信息素养教育现状

信息素养从概念提出到现在已经走过了四十多年,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信息素养教育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一部分有识之士就意识到了信息素养的重要性,开始在国内介绍信息素养的概念,培养信息素养的意识。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量呈指数级增长,在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背景下,信息素养问题更引起了广大专家学者的关注研究。学界以“信息素养”为题的研究呈现显著上升的趋势,公民的信息素养问题也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重视。但是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不均衡,从而导致我国公民信息素养水平的差别。主要表现为地域不同造成信息获得的不均衡;受教育程度不同造成信息技能的高低;思想意识的不同造成信息意识的差别等。如果要想提高信息素养水平,只能依靠自主学习,有一定的盲目性和局限性。

二、高等学校开展公民信息素养教育的优势

高等学校是高等教育的专门机构,也是我国公民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阵地,拥有一流的师资队伍和先进的技术设备,肩负着培养公民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以及终身学习能力的重任。其优势主要表现在:

(一)完善的信息素养教育标准体系

大部分高校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就开设了信息素养教育的课程,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实践,不断改进和完善,对信息素养教育的任务、内容、方法、目标和考核都有一套较为完善的流程,形成了自己的标准体系,并在这套体系中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二)经验丰富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高等学校是高素质人才的济济之地,师资力量雄厚。任课教师都是社会的精英,知识渊博,信息素养水平高,具有很强的信息道德规范能力、超强的信息意识,同时又掌握了高超的信息检索能力,既是信息素养方面的专家,又是教育方面的专家。

(三)先进的技术设备

高校可利用的资源丰富,有完善、系统的硬件设施,一般都配有专门提供信息检索的机房,有充足的计算机可供利用,为信息素养教育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场所;图书馆藏有丰富的图书,数量可观的中外文数据库资源丰富。这些软硬件设施为信息素养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三、高等学校公民信息素养教育的途径

我国高校按照高等教育开展的方式分为全日制教育和非全日制教育,教育方式不同,信息素养教育也应该有所区别。全日制学生生活学习在学校,和教师面对面交流与互动的机会较多,学校的各种设施资源利用起来非常方便;非全日制学生包括函授、夜大、自考、电大和各种培训班,到校时间有限,和老师见面机会较少,更多的是依托计算机、网络等技术手段来学习。因此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方式应该根据不同的公民有所改变,针对不同的学习方式,采用不同的方法,提升全体公民的信息素养水平。

(一)优化在校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

全日制在校学生是高等教育最基本、最重要的培养对象,也是高校信息素养培养的主要对象。这部分学生经过多年的系统学习,已经具有一定的信息素养,并且信息素养水平差别不是很大。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能够积极主动地去查找,并且保持较高的注意力。高校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学习和系统学习,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教会他们从冗杂的信息中筛选有用信息,进一步提高他们深层次的理论修养,养成良好的信息道德习惯。

1.丰富更新信息素养课程的教学内容

我国高校在90年代就设立了《文献检索课程》和《计算机基础》课程,有一部分学校还开设有《网络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等课程,信息素养教育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具有规范的教学内容、完整的教育体系和一系列评价体系。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资源的迅速膨胀,信息载体的多样化,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更加丰富,对培养目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单纯的信息检索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应该跟随时代的进步、技术的提高而不断更新变化,不断充实完善。

2.推进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课堂不再是教师主讲学生被动接受的单一教育模式,移动设备的普遍使用,MOOC的方便自由快捷,使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和范围更多、更广泛,教师更多的是利用多种先进技术,引领学生,指导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课程更注重对学生能力和意识进行培养,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实践机会。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

3.开展适合大学生特点的活动

大学生充满青春活力,思维敏捷,兴趣广泛,接受新生事物快,能够很快融入丰富多彩的活动中。针对大学生这种特点,在校园中举办灵活多样的讲座、丰富多彩的展览、众人参与的知识竞赛等;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利用QQ群、微信公众号,加强信息道德素养宣传,教会学生鑒别网络信息,抵制盗版书刊光盘、加强知识版权保护意识;充分发挥专职教师的优势,进行系统培训,加强专业知识的传授,例如,对网络信息的鉴别优选、信息道德观等。

4.充分发挥图书馆的功能

图书馆是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信息资源、信息检索、信息网络的主要场所,同时还是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承担者,《文献检索》课程的老师多是由图书馆经验丰富的馆员担任。资源优势、人才优势和环境优势使信息素养教育成为图书馆的一项重要工作,图书馆应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对不同的需求,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层次分明的信息素养教育活动。

(二)重视继续教育者的信息素养教育

高校除了全日制学生外,还有相当数量非全日制的继续教育学员,例如,函授生、夜大生、各种培训生、参观学习团体等。我校就设立有继续教育学院和教师教育学院,承担着成人高等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在籍学历学生达到一万五千多人;而在非学历教育方面,资格证书培训、行业培训、专题讲座,尤其是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实施的旨在提高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国培计划”,培训了大批农村教师。参加培训的老师来自全国各地,通过实施“国培计划”,培训一批“种子”教师,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使他们在回到工作岗位后,不仅改善了农村的教育状况,在推进信息素养教育中也发挥了骨干示范作用,带动基层教师,培养农村学生的信息素养。

继续教育学员大多是在职人员,一边工作一边进修,学习时间主要是在工作生活之外的闲暇时间进行,在校时间短,学习时间断续,与教师见面少,集中在晚上或者假期里,很难在学校把学到的知识消化吸收,主要依靠自学,高校的很多资源难以利用,在有限的面授时间内,更偏重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信息素养的教育,造成这部分学员信息素养教育的缺失。尤其是中小学教师,具有双重身份,信息素养是他们终身学习的必备能力,如果不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会直接影响到下一代的信息水平,故此继续教育者的信息素养教育是不容忽视的。

继续教育学员同时又具有阅历丰富、学习意愿强烈、主动性强、动手能力强、观察敏锐的特点,是带着问题来学习,沟通能力强,接受能力强。高校应当针对继续教育学员的特点,从思想上重视继续教育学员的信息素养教育,行动上开设信息素养课程,增加信息素养教育内容,或者开设信息素养专题,有针对性地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同时开放学校的各种硬件设备,如校园网络、终端设备、多媒体教室、图书馆等,让他们尽快适应网络环境,熟悉各种操作流程,为他们提供便利的学习环境。

(三)发挥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社会辐射作用

我国公民信息素养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取决于其受教育程度,教育水平与信息素养水平有着较为直接的关系。如何改善这种状况,缩小这种差距,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课题。对走进校门的公民进行信息素养教育,是高校的职责所在,学校能够纳入计划,统筹安排,按部就班地进行系统规范的教育。除此之外,高校应该利用自身的各种优势资源,走出学校的围墙,对普通公众进行信息素养教育,提升全体公民的信息素养水平。我校的顶岗实习支教工程,走在了全国高校的前列,受到了基层中学的普遍欢迎,得到了各级领导和教育部的充分肯定,为期半年的顶岗支教实习活动,与中学生同吃同住,这也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普及信息素养的机会;有目的开展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青年志愿者等活动,更是面向社会公众的信息素养教育专项举措;下乡扶贫支教项目和校企合作科研项目不仅是传送知识,提供先进技术,开放高端设备,更多的是教会他们获得知识的途径,提高合作者的信息素养水平。

四、結束语

信息素养是信息社会全体公民的基本素质,公民信息素养水平反映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水平。在信息技术时代,公民只有不断学习,提高自身文化水平与信息素养,才能在当今激烈竞争的环境中拥有立足之地。信息素养更多的是通过学校教育来获取和提高,因此,高校在公民信息素养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应该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模式,真正担负起公民信息素养教育的重任。

参考文献:

[1]夏波.中美公民信息素养教育比较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4(6):93-95.

[2]侯小云.公共图书馆公民信息素养教育研究[J].图书馆,2010(1):128-129.

[3]张晓娟,张寒露,范玉珊,等.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基本模式及国内外实践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2(2):95-100.

[4]周小磊.高校学生信息素养状况调查与分析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08(2):84-88.

作者:董剑英,闫瑞君,徐薇

公民信息素养论文 篇2:

浅谈图书馆员与公民信息素养的培养

[摘 要] 信息时代,人们已经越来越重视信息素养这一每个社会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公民信息素养的提高,也已经成为信息社会对每个公民的要求。 公共图书馆作为开展公民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主体, 能提供什么样的条件、该用什么样的方法和策略去提升公民信息素养及信息能力, 已经成为公共图书馆界所关注的普遍问题。而这些努力都离不开图书馆员,因为他们是实施的主体。

[关键词] 公民信息素养;公共图书馆;图书馆员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8. 03. 060

0 前 言

在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具有高信息素养的人,能够在信息的“汪洋”中畅游,掌握信息技术,以敏锐的信息意识、娴熟的信息技能搜索到自己所需的信息,以构建起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从而从容面对各种挑战。 图书馆尤其是公共图书馆作为文化传承的重地,知识集散的殿堂,是对公民进行继续教育的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面向公民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提升公民的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合格“公民”,是公共图书馆应承担的历史重任,也是每一个图书馆员应该培养的责任。

1 信息素养及发展情况

1.1 信息素养的定义及内涵

信息素养指的是一种可以通过教育所培养的、在信息社会中获取信息、利用信息、开发信息方面的修养和能力,是人的文化素养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信息素养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 Paul Zurkowski于1974年提出的[1]。信息素养主要由以下四部分内容构成:(1)信息意识;(2)信息道德;(3)信息知识;(4)信息能力。构成信息素养的诸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并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2]。信息意识在信息素养结构中起着先导的作用,信息知识是基础,信息能力是核心,信息道德是保证信息素养发展方向的指示器和调节器。

1.2 国内信息素养教育发展情况

中国高校的信息素养教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的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先后颁发了(84)004 号、(85)065 号、 (92)108 号三个指导性文件,开始启动针对高校学生文献检索能力的培训和教育工作[3]。受国外信息素养研究的影响,中国图书馆界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信息素养方面的研究,其中1999年由王吉庆教授编写的《信息素养论》一书对中国信息素养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也引起了国内各界对于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视。2000年,教育部颁布《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开始在全国中小学学生中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工作。2003年—2005年,清华大学图书馆研究馆员孙平等人合作开展了《中国(北京)高校信息素养能力示范性框架研究》,这是中国第一个比较完整、系统的信息素养能力评价体系。目前国内的高等院校和绝大多数中小学都开设了信息检索或信息技术的相关课程,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群体的信息素养能力。中国公共图书馆的公民信息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公众对信息素养较为生疏,对于提高自身信息素养水平的要求较为微弱,获得信息素养能力提高的机会和途径很少,而目前公共图书馆开展的信息素养培训大多以读者培训的形式开展,其覆盖面有很大的局限性,公众的信息素养能力亟待提高[4]。

2 国内公民信息素养教育发展所存在的问题

2.1 培训对象单一

目前,中国的公民信息素养教育大多局限于学校,如高校开展的信息检索课程、中小学开展的信息技术课程等,培训的对象也只针对在校学生群体。然而在信息社会中,需要获取和利用信息的人群不仅仅局限于学生群体,每一个公民都对信息有着强烈的要求。因此,公民信息素养教育的培训对象应该是社会中所有对信息有需求的人群,针对信息社会的全体公民。

2.2 培训手段单一

因为目前中国公民信息素养教育多开展于学校范围内,所以各种信息技术课程成为了公民信息素养教育开展的主要手段;而公共图书馆作为公民信息素养教育开展的重要主体, 缺乏多元化手段来让不同群体方便地获得信息素养能力的提高,公共圖书馆开展公民信息素养教育的各类载体,如讲座、展览等活动也多局限于图书馆内、读者培训等也往往只是一个模式,缺乏对不同人群的针对性,因此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公民信息素养教育的培训手段应更加具有开放性和针对性, 应当提倡开展针对不同公民群体的个性化服务。

2.3 培训内容单一

目前,公民信息素养教育较为偏重信息获取的能力培养,忽略了其他方面,曾经在互联网上流传的网络谣言事件便是最好的证明:人们通过互联网或手机短信等方式获得 “信息”,但在没有认真对其进行仔细甄别和验证真伪的前提下,对信息进行了二次传播,甚至主观臆断地对不实信息进行二次加工再加以传播,从而导致谣言的越演越烈,影响社会的正常生活秩序,甚至造成某些行业严重的经济利益损失。这些事例体现了提升公民信息素养能力的重要意义和紧迫性。因此,公民信息素养教育的培训内容应该包括公民信息意识、公民信息道德和伦理修养、 基础信息知识和基本信息技能等多个方面,紧紧围绕公民日常工作、 生活的需要来开展,全面提升公民在运用信息工具、获取信息,辨别信息真伪等各个方面的能力。

3 公共图书馆和馆员是构建公民信息素养教育体系的必要力量

3.1 图书馆员的职责

公共图书馆作为一个信息传递的平台,不仅要传递信息,还要传递正能量。小到一本图书,大到一次讲座;从电子阅览室到移动图书馆;从宣传海报和专栏到微博微信公众平台,每一项措施都是在向市民传递着信息。而这些信息的好坏优劣,第一个环节就需要图书馆员能够有能力辨别和筛选。严格的购书挑选、电子阅览室绿色纯净的上网环境、健康积极的讲座内容、丰富有趣的各种活动、互动友好的交流平台。这些都在考验着图书馆员自身的素质。所以图书馆员首先自身要加强信息素养的综合能力,坚持定期学习充电。

3.2 构建完善的公民信息素养教育内容

公民信息素养主要包含信息意识、信息道德和信息能力。那么公民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就要在以下3个方面开展:①重点培养公民的信息能力。公民信息素养有别于“传统的文化素养”,它是一种基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基础上的新的信息素养,它存在的基础是信息时代。在公民信息素养教育中,要重点培养公民的信息能力,即建设信息基础设施,为实现公民信息能力提供必要的平台;开设信息检索课程,特别是适应不同文化程度公民的信息检索课程,以及提升公民对于信息技术的认识。②重视提高公民的信息道德。网络已经带来了以下的问题:电脑“黑客”、网络信息的安全性问题、电脑病毒的传播、网络道德对于“传统道德”的冲击、盗版软件、网络知识产权问题和“网瘾”的客观存在等。这些问题已成为网络发展不可忽视的方面,且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这就迫切要求重视公民的信息道德教育,提高公民网络信息道德意识。③加强提升公民的信息意识。公民要成为合格的信息人才,不仅要成为信息的使用者,更应该有意识地、积极主动地创造和组织信息。但是,公民信息意识是一种公民自觉的能力,是与公民的其他能力相关的。所以,提升公民的信息意识是一个长期的任务。

3.3 运用多种方式与方法进行信息素养教育

公共图书馆作为公民信息素养教育的主体,应该运用多种方法來开展公民的信息素养教育。首先,公共图书馆要加强自身的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公共图书馆对于计算机和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使之与信息时代的发展相适应。其次,公共图书馆应该联合高校图书馆和科研组织等,进一步加强资源的共建共享。这样,公共图书馆的资源就可以更大限度地满足公民的信息需求,并且减少资源的重复建设。公共图书馆开展公民信息素养教育最为重要的是:面对不同的公民群体,提供多层次的信息服务。对于中小学生,公共图书馆要成为学校信息素养教育的补充,加强他们的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的教育,高校学生亦是如此。而对于社会上文化程度较低的公民,公共图书馆要联合成人教育机构等,使这部分的公民能够认识和理解信息素养,能够利用信息技术来解决自己的工作和学习问题。公共图书馆还要定期地开展专家讲座和信息素养知识宣传讲座,充分调动公民提升信息素养的能力。

4 结 语

在信息时代,只有具备信息素养的公民,才能成为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信息素养作为公民综合素质的基础,是现代公民必备的素质。公共图书馆具有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传递科技信息、开发智力资源的职能,是社会教育系统中不可分割、不可忽缺的子系统,它与学校教育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其社会教育的广泛性、共享性、延续性、综合性、开放性、灵活性等独特优势,是其他教育机构不可比拟的,在人们终身教育中占据了优越的地位。 馆员作为图书馆的公共图书馆要利用网络环境,建立在线学习系统,构建个性化的学习内容,提供便捷的学习手段,在提高公民信息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新华网. 我国公共图书馆近年来发展迅速 [EB/OL](.2011-10 - 26)[2013 - 06 - 05]. http://news.xinhuanet. com/society/2011-10/26/c_111126184.htm.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 32 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Eb]2013:7.

[3]李璐.全面开展公民信息素质教育之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7):107.

[4]张颖.图书馆与信息素养教育[C]//2006 年中国科协年会,2006:178-181.

[5]杨丽.广东省高校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现状调查报告[J].情报探索,2009(7):48-49.

[6]周丹.21 世纪信息网络时代的“网络公民”和信息素质教育[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2):97.

作者:徐崴

公民信息素养论文 篇3:

泛在信息社会公民信息素养教育的探索

[摘要] 介绍泛在信息社会的内涵和特点以及公民信息素养研究现状和趋势;阐述信息素养的9要素说,参考国内外信息素养的评价标准,提出公民信息素养评价的“3927”框架和3种教育模式。

[关键词] 泛在信息社会 信息素养 公民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教育

1 泛在信息社会的内涵及特点

泛在信息社会(ubiquitous information society)是信息技术高度发达而形成的信息无处不在、信息交流无处不能的信息社会,是IT技术的不断发展将形成的人类未来的生活模式,其核心思想是信息技术会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可通过无线通信达到互联的状态,不仅包括人与人之间,还有人与物、物与物之间。当前世界各国正在由电子社会过渡到泛在信息社会,构建泛在信息社会已上升为国家的信息化战略。在泛在信息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模式、工作理念以及教育环境将发生巨大变化,信息成为人类的必需品,信息素养成为现代信息人的生存之道。

泛在信息社会还是一个新的情报学概念,有关这方面的理论文献还很有限,笔者将其特点概括如下:①信息泛在。如信息的获取可以在4A(anyone, anytime, anywhere, anything)空间下实现,如泛在图书馆(ubiquitous library)的出现,是“无所不在的图书馆,是未来图书馆存在的重要型态和发展模式。以人为中心、高度智能化、无所不在是泛在图书馆的重要特征”[1]。如泛在学习的实现等,都是信息泛在的结果。②技术泛在。如云计算下的一些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平台即服务(PaaS)、软件即服务(SaaS)等的技术已经虚拟化、泛在化,即无处不在;技术泛在化趋势和泛在信息社会实现必须的基础设施建设目标是一致的,即也将朝着设施泛在要求发展,RFID设施及技术、物联网设施及技术也将虚拟化和无处不在。③服务泛在。泛在服务已经出现,将会朝着更加精细和更加宽泛的方向发展,以上特点将对公民的信息素养提出新的要求。

2 公民信息素养研究现状及趋势

2.1 公民信息素养研究现状

“信息素养”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在1974年提出的,指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美国图书馆协会在其1989年的报告中把信息素养概括为“个体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能够检索、评估和 有效地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2]。2003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美国图书情报学委员会联合召开的信息素养专家会议发布了《布拉格宣言:走向具有信息素养的社会》,该宣言指出信息素养是人们有效参与信息社会的一个先决条件,是终身学习的一种基本人权。2005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美国全国信息素养论坛联合召开了国际高级信息素养和终身学习研讨会,发表了《信息社会灯塔:关于信息素养和终身学习的亚历山大宣言》,宣言称信息素养和终身学习是信息社会的灯塔,照亮了通向发展、繁荣和自由之路,信息素养是终身学习的核心,它能使人们在整个一生中有效地寻求、评价、利用和创造信息,以便达到其个人的、社会的、职业的和教育的目标,它是数字社会的一种基本人权,能促进所有国家的社会内涵[3]。2009年10月1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签署美国信息素养意识宣传月活动的公告,旨在强调信息社会公民信息素养的重要性。国内以“信息素养”为题的研究出现在2000年以后,并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截至2012年3月,以“信息素养”为题的文献在中国知网文献总库中有3 250篇。以上研究主要着眼于概念介绍与重要性分析研究、信息素养教育研究、中外对比研究、分层次分专业分领域研究以及信息素养评价研究等5个方面,取得了丰厚的研究成果,促进了社会各行各业对信息素养的认知。但这些研究尚未产生应有的实践价值,社会的普遍重视度仍旧不够,尤其缺乏政府的参与和支持,没有颁布权威的信息素养标准。国内信息素养的研究以高校图书馆为主阵地,其他教育机构为辅,直接以公民信息素养为题的文章仅见3篇,且都是和公共图书馆工作结合在一起的。

2.2 公民信息素养研究趋势

笔者认为,公民信息素养的研究和公民信息素养教育的开展与普及工作是一个综合工程,也是一个没有止境的、长久的、系统的、螺旋式上升循环的发展工程。可以根据年龄、层次、类别等分步开展,也可以作为一项公益事业持久地宣传和实施。要特别强调的是,高等教育阶段对于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和战略意义,高校图书馆在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不管图书馆开展什么层次的信息服务,信息素养始终发挥着无可替代的核心作用。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图书馆在开展学科馆员服务工作实践中就发现了“学科服务应结合信息素养的理论,针对不同的服务对象提供信息搜寻能力、信息发现能力和信息挖掘能力的培训或服务”[4]。国内学者也认识到“信息素养和技能只有和学科结合在一起,才能继续深化,转化为学习者工作和学习的动能。信息素养教育向学科深度的扩展需要学科教师的支持和合作”[5]。这是一种很有启发意义的情报服务理念,对提升图书馆服务层次、拓展服务模式、实施信息素养教育、开展公民信息素养普及工作等都具有借鉴价值和启发意义。

3 公民信息素养的内涵及其要素

3.1 公民信息素养的内涵

公民信息素养( citizens information literacy )是指公民为适应信息社会或泛在信息社会需要具备的有关信息及其使用和创新方面的文化修养,是传统文化素养的延伸和拓展,其本质是公民对信息的驾御能力和修养。“信息素养几乎渗透到所有的学科,在正规和非正规教育环境中,应当有效地把信息素养教育融入到整个教育的过程中。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是既需要具备理论知识还要有实践能力,要有自觉意识到的信息需求和信息行为,还要有利用特定信息资源或者工具的实际操作能力”[6]。在泛在信息社会里,公民必须具备处理信息的各种技能,必须具备对信息进行筛选、鉴别和使用的能力及相关修养。

3.2 公民信息素养的要素构成

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的必然产物,作为一个公民,提升信息素养是适应泛在信息社会的生存之道,而且必须深刻理解和把握信息素养的构成要素。结合国内外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公民信息素养应由以下9个方面的要素构成:

? 信息理论:是公民信息素养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有关信息在内的相关概念的定义和内涵、信息检索的基本理论、方法、评价等。

? 信息意识:是公民信息素养的关键要素,是公民对有关信息的注意力和敏锐的觉察力,既是反映信息素养的外在表现,又是内在素质的外化和动力。

? 信息技能:是公民信息素养的重要因素,包括计算机、网络、检索工具等的使用技能,文字编辑和信息处理技能等。随着信息通讯技术的深入发展,对信息技能的要求也会不断提高。

? 信息伦理:是公民信息素养不可或缺的要素,指人们在获取、利用、加工和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必须遵守的一定的伦理规范,不得危害社会或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等的信息道德和法规。

? 信息网络。是公民信息素养的社会要素,其内涵既包括传统的社会网络,又包括因特网环境下的各类信息渠道,如知识发现、六度分离以及网格技术等信息内在的网络特性。信息网络如同人际关系、社会关系、国际关系等一样重要,是信息联系、交流、获取等的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

? 信息资源:是公民信息素养的基本要素,各种媒介类型的信息资源、数据库以及正在发生的人们耳闻目睹的即时信息等,都是信息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

? 信息整合:是公民信息素养的知识视角的能力表现,是综合利用逻辑学、分类学等理论等并按照一定的信息主题对散乱的信息进行重新组织,使之实现系统化和知识化。

? 信息创造:是公民信息素养的能动要素,是人们获取信息、整合信息、吸收利用信息、创造新知识的过程。信息创造是信息利用的重要目的,信息利用的过程也是信息消费的过程,在“信息消费活动中,客体转化为主体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养分,使主体得到心理、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从而使人的素质不断提升”[7]。

? 信息美学(information aesthetics):是公民信息素养的核心要素,是“从哲学的高度或视角审视信息,特别是信息内涵的真和善,信息载体或形式的美,达到真、善和美的和谐统一” [8]。

4 公民信息素养的评价体系

根据信息素养的内涵和要素构成,可显而易见地认识到这样个不争的事实,那就是信息素养没有止境,但是可以结合国家的教育体系提出与教育目标相适应的分类标准;按照信息素养标准有效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是提高不同教育阶段公民信息素养的基本模式。

4.1 国外的信息素养标准概况

国外的信息素养标准很多,其中以美国ACRL标准、澳大利亚与新西兰ANZIIL标准以及英国SCONUL标准最为著名。1998年全美图书馆协会和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在其出版物《信息力量:创建学习的伙伴》中,制订了学生学习的九大信息素养标准,这一标准分信息素养、独立学习和社会责任三个方面表述,更进一步明确了信息素养在技能、修养、品德等方面的要求: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够有效和高效地获取信息,熟练和批判地评价信息,精确和创造性地使用信息;作为一个独立学习者的学生具有信息素养,并能探求与个人兴趣有关的信息、能欣赏作品和其他对信息进行创造性表达的内容、能力争在信息查询和知识创新中做得最好;对学习社区和社会有积极贡献的学生具有信息素养,并能认识信息对民主化社会的重要性,能协调与信息和信息技术相关的符合伦理道德的行为,能积极参与小组的活动探求和创建信息。美国2000年批准的《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认为,一个具备信息素养的人应该达到如下目标:确定所需信息的范围;有效地获取所需的信息;鉴别信息及其来源;将检索的信息融入自己的知识范围;有效地利用信息去完成一个具体的任务;了解信息所涉及的经济、法律和社会问题,合理合法地检索、搜集和利用信息。欧美各国所制定的国家信息素养标准,是该国信息素养教育的宏观指导性文件。笔者认为,我国的教育主管部门或图书馆学会应牵头出台公民的信息素养标准,不同级别和层次的教育机构根据该标准制定各自的信息素养教育目标和信息素养教育内容。只有有了权威制度保障,公民的信息素养教育才能逐步显现实效。

4.2 国内的信息素养标准概况

我国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信息素养标准,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公民信息素养教育的普及、提升和发展。2003年,我国《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把信息素养的培养作为课程目标[9],2006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研究并推出了《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的7个一级指标指出,具备信息素质的学生能够“了解信息以及信息素质能力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价值与力量;确定所需信息的性质与范围;有效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正确地评价信息及其信息源,并且把选择的信息融入自身的知识体系中,重建新的知识结构;有效地管理、组织与交流信息;作为个人或群体的一员能够有效地利用信息来完成一个具体的任务;了解与信息检索、利用相关的法律、伦理和社会经济问题,能够合理、合法地检索和利用信息”[10]。该指标体系对我国高等教育出台大学生信息素养标准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同时对公民信息素养标准的制定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4.3 公民信息素养的评价探索

综上所述,信息素养包含了一个人关于信息世界的知识素养、能力素养以及文化素养等三个层面的内容。对信息素养的评价可以从知识视角、能力视角和文化视角进行考察。其中,知识视角处在基础地位,能力视角处在中心地位,文化视角处在最高层,它们构成了信息素养评价的一级指标;信息素养的9个要素构成了信息素养评价的二级指标;信息素养9个要素中的每一个要素又可以对应3个描述项,它们共同构成了信息素养评价的三级指标。每级指标、每个要素以及每个描述项都占有一定比例的分值。该指标体系可以概括为“3927法”(见表1)。

表1 公民信息素养评价指标(数字代表分值)

“3927法”基于信息的三个视角和有关信息的三种素养而提出的,根据上述国内外的研究成果,信息素养的评价多数为能力评价,信息素养的内涵也以能力为主。因此,笔者将能力视角及其要素构成放在中间位置,并引入正态分布(normal distribution)曲线,又名高斯分布(Gaussian distribution,是在数学、物理及工程等领域都非常重要的概率分布,且在统计学的许多方面有着重大的影响力),分值采用343正态分布,其特征是“钟”形曲线,即中间大(高),两头小(低)。同理,信息素养的9个要素的27个描述项,也参考了这个“钟”形规律进行分值分布,主要突出公民信息素养的大众性、多数性、一般性的特征而利于实施普适性评价。

5 公民信息素养教育的探索

5.1 信息素养教育回顾

信息素养源于文献检索,由此而形成了图书馆作为信息素养教育主阵地的局面。这是一份宝贵而重要的使命,图书馆,尤其是高校图书馆,长期以来担负着情报服务和情报研究的任务,特别是1984年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课” [据教高(84)004号]以来,文献检索课成为我国高校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核心课程,对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开展信息素养研究产生了重要作用。和文献检索并非信息素养的全部一样,信息素养教育并非一门文献检索课可以完成,信息素养教学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信息素养课程设置、教材编撰、教学大纲、考核标准、教学师资、教学条件、教学评价等要素。就我国现有的教育体系而言,可以分为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大学教育、研究生教育、社区居民教育、公民终身教育等不同层次和标准,开展有的放矢的信息素养培训或教育。

5.2 教育部高校图工委的信息素养教育研讨

2010年10月,在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主办、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委员会和华东理工大学图书馆承办的“全国高校文献检索课程教学研讨会”上,信息素养成为文献检索课教学目标和学术研讨的核心议题,代表们认为文献检索教学可以“结合学科专业案例将培养学生的知源、知取、知用能力的教学目标融入其中,应该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师队伍三个方面将文检课打造成为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核心课程”[11]。在2011年9月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主办、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承办的“第一期全国高等学校文献检索课教学经验交流与教师培训班”会议上,“信息素养”再次成为交流与培训的核心内容,充分预示着我国高校的《文献检索课》教学改革将以信息素养标准的颁布为契机进入一轮新的发展时期。这将对公民信息素养教育的开展产生重要影响。

5.3 公民信息素养教育的思路

5.3.1 图书馆模式 从以上论述中不难看出,国内外图书馆在信息素养教育方面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且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体系,不论是显性知识教育还是隐性知识教育,对公民信息素养教育都起到了积极的提升作用;“现代化的图书馆是一个开放的知识与信息中心,不再以简单的借还、咨询来衡量工作的成效,而是以满足读者的信息和知识需求为目标,对馆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唯有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才能满足读者需求,适应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需要” [12]。针对公民信息素养教育而言,专业馆员是重要的教育主体资源,积极打造、培养一支信息素养过硬的高级师资队伍,对有效提升公民的信息素养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5.3.2 公民信息素养课程教育模式 公民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应包括以下5类:基础理论类、技能工具类、实践应用类、科研学术类、道德法律类,分别达到提高信息理论、信息技能、信息整合、信息创造、信息伦理等的能力和修养,与此同时,使个人在信息意识、信息资源、信息网络、信息美学等方面循序渐进地得以提高并渐入佳境。教学模式可以包括独立开设文献检索课、计算机与网络使用课,在全社会开设信息素养专题讲座,在各类培训课中嵌入式讲述信息素养专门知识等;在各类课程教学中,教师利用专业课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等,师资包括专门师资(针对独立开设的信息素养核心课程)、兼职师资(针对嵌入式教学)、联合师资(针对共享型课程)、临时师资(针对重要的学术讲座、入馆教育、培训等课程)等类型。在国外,教师与图书馆员合作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已经取得成功经验,“经过教师与馆员合作开展信息素养的教学,专业课教师普遍反映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专业论文的写作质量明显提升”[13]。为普及信息素养教育,国家应大力加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和培训机构对公民信息素养提升的要求,全社会大力营造学习型社会的理念,每位公民都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积极结合信息素养的内涵、要素、评价标准和自身需要,积极主动地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

5.3.3 信息素养众包教育模式 多年来,专业馆员志愿者活动对提升信息素养教育产生了积极的推进作用,能否借鉴或延伸一种叫做“众包”(crowdsourcing)的服务模式来有效开展公民信息素养教育呢?此概念的发明者杰夫?豪(Jeff Howe)在维基百科上为众包所下的定义是一个公司或机构把过去由员工执行的工作任务,以自由自愿的形式外包给非特定的(而且通常是大型的)大众网络的做法。“国内外的众包实践证明,大众愿意参与众包的首要因素并不是金钱,而是兴趣、个人荣誉、为他人提供帮助的同时学新知识等” [14],正因为如此,参与公民信息素养教育的众包教育者一方面是这方面的专家,第二是出于志愿或兴趣,第三可以促进资源共享及社会相应度,这对社会也是一种贡献,是值得尝试或推广的模式,尤其需要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给予他们应有的荣誉,吸纳更多的志士投入到这个行列,为全面提升公民信息素养做出努力。

6 结 语

公民信息素养教育既需要政府及各类教育和培训机构的重视和参与,又需要公民自身主动地积极参与,这是一个良性互动的过程:①整个过程首先建立在对信息素养的价值和意义的充分认识基础之上。②前瞻到泛在信息社会信息素养的战略意义,并从增强信息意识开始,从身边的信息需求开始,继而通过主动地、逐步地、全面地吸纳、建立、提升其他信息素养要素,不断适应泛在信息社会对公民的信息素养需要。③必须积极提升公民信息素养的信息审美认识,特别是对信息的真善美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④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新成果,不断提升信息技能。随着泛在信息社会的临近,科技的力量已经毋庸置疑,积极主动地借助泛在信息技术,不断提升公民获取信息、利用信息和处理信息的技能。如公共图书馆“可以通过维基技术建立读者共建共享知识空间,让市民在发表自己见解的同时共享他人的理念;可以采用RSS 在线聚合器,为读者提供一站式信息获取” [15]。⑤信息素养是知识、能力和文化的合力,必须结合和吸纳众多学科理论的合力来提升和完善,正如一位台湾学者所指出的,信息素养“具备跨图书馆学、信息科学、信息科技及语言教育等学科之特性” [16]。总之,信息素养的提升是一个系统、复杂而必须的工程,是人类适应泛在信息社会的生存之道,是社会进步、社会和谐、学习型社会构建的基础要素,国家必须将之作为信息战略的有机组成进行规划并积极实施。

参考文献:

[1] 张会田.泛在图书馆:如何从概念走向现实?[J].图书情报工作,2009,53(19):40-43.

[2]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 Presidential Committee on Information Literacy . Final Report. [EB/OL].[2012-03-18].http://www.ala.org/acrl/nili/ilit1st.html

[3] IFLA.Beacons of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EB/OL].[2012-03-18].http://www.techcn.com.cn/index.php?doc-view-134483.

[4] 谷峰,程芳,李印结,等.结合信息素养理论的学科服务方法模型[J].图书情报工作,2008,52(8):73-76.

[5] 詹泽慧,梅虎.高校信息素养教育体系构建:基于整合的视角[J].图书情报工作,2011(11):81-85.

[6] 束漫.Library 2.0的实践领域:信息素养教育和终身学习[J].图书情报工作,2010(3):36-39.

[7] 胡琪君.论信息消费异化、信息创造与信息消费复归[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7(3):40-42 .

[8] 秦殿启.文献检索与信息素养教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223.

[9] 李艺,朱彩兰,董玉琦.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及其研制概述[J].中国电化教育,2003(7):13-17.

[10] 曾晓牧,孙平,王梦丽,等. 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3):64-67.

[11] 教育部高校图工委.2010年全国高校文献检索教学研讨会召开[EB/OL].[2010-11-10].http://162.105.140.111/info/detail.asp?lngID=576.

[12] 侯小云.公共图书馆公民信息素养教育研究[J].图书馆,2010(1):128-129,133.

[13] 刘向永.美国当代信息技术教育思潮评介[EB/OL].[2012-03-15]. http://www.being.org.cn/theory/epj.htm.

[14] 肖检蓉. 众包在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中的应用[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1(6):87-89.

[15] 刘建国,李健丽. 公共图书馆公民信息素养教育环境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0(10):12-14,39.

[16] 于第.从期刊论文分析台湾信息素养主题研究之概况与发展: 1970-2008年[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1(1):83-92.

[作者简介]秦殿启,男,1969年生,副研究馆员,办公室主任,文献检索课程组主任,发表论文20余篇,编著图书2部。研究方向为情报学。

作者:秦殿启

上一篇:地域建筑文化论文下一篇:语文教学体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