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信息素养管理论文

2022-04-20

【摘要】本文以广西幼儿师范高等專科学校师范生信息素养为研究对象,通过网络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师范生信息素养现状和存在问题,并提出明确信息素养课程培养目标、以“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理念设计教学内容以及充分发挥网络课程优势等对策。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信息素养管理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信息素养管理论文 篇1:

小学中高段学生信息素养测评模型构建与应用研究

关键词:小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测评模型

一、引言

当前,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网络化与数字化正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面对日益网络化与数字化的社会,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思维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信息素养被视为支撑与促进个体自主发展的关键能力。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学生信息素养培育与提升,《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制定了师生信息素养提升行动计划,并明确提出“构建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开展覆盖东中西部地区的中小学生信息素养测评”[1]。2020年初,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规模化的在线学习进一步对学生信息素养提出了紧迫的要求,在师生全程不能面对面的学习环境下,学生居家开展在线学习成为中小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信息素养对其在线学习效果具有直接影响[2],具有良好信息素养水平的学生更能达成自主学习的成功体验[3]。

小学阶段作为基础教育的开端,是学生知识学习、思维发展及行为习惯培养的奠基阶段,也是个体信息素养启蒙与培育的关键时期。构建科学、合理的测评模型、积极开展小学生信息素养测评研究是贯彻《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具体体现,对准确把握我国小学生信息素养培育现状、科学诊断现存问题、及早实施有效的干预策略等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已有关于信息素养的研究侧重在内涵、评价标准/框架的比较分析,在实证研究方面,研究对象多数针对大学生[4][5],少数开展了中学生[6][7]的信息素养实证测评,而专门针对小学生的测评研究比较匮乏。此外,随着教育变革及媒体技术的迭代升级,尤其是“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理念的不断涌现,对学习者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强调对计算思维[8]、数字化环境下问题解决的能力与意识[9]等方面的培养。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亟需构建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小学生信息素养评价体系。鉴于此,本研究以小学中高段四、五年级学生作为调研对象,在理论分析、专家咨询与数据验证的基础上,尝试构建小学生信息素养的评价指标与测评模型,并编制测评工具开展评价实践。本研究结果一方面有助于了解我国小学生信息素养水平的群体特征,另一方面也可为教育管理者把握当前小学生信息素养培育现状及问题,制定针对性的信息素养教育实践策略提供依据。

二、小学生信息素养模型的构建

信息素养测评模型可界定为信息素养测评的关键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是客观、科学评价学生信息素养水平的定量研究工具。借鉴教育领域测评模型的已有研究成果,可归纳出测评模型构建的一般流程为:界定内涵—构建初步指标—修订、完善测评指标—测评指标赋权—测评模型的确立—开发评估工具并进行实证应用检验。

(一)信息素養内涵的阐释

信息素养自提出以来已有四十多年的历史,并在工业时代、信息时代和智能时代表现出不同的时代内涵与价值意蕴。在工业时代,伴随机械化与规模化生产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对社会文献的需求日益增多并呈现多样化,在此时期,具备高效的检索与利用文献的能力正是信息素养的重要内涵。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的出现及逐步普及,数字化的生产工具在生产和服务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素养的内涵则由以前单纯地强调文献检索能力,逐渐转向突出强调运用信息技术工具及发现、组织、使用与评价信息并促进问题的解决。典型代表如美国图书馆协会(American LibraryAssociation,ALA)指出一个具有信息素养的人首先应具备信息需求意识,即明白何时需要信息及需要何种信息,然后具备获取、评价、整合并利用信息的能力[10]。McClure认为信息素养应包含四个方面:(1)信息系统知识;(2)获取、分析、组织和评价信息;(3)了解信息的价值、功能和作用;(4)利用信息解决问题[11]。

当前,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在社会各领域广泛、深入应用,人类社会逐步进入了智能时代。智能时代要求学生信息素养内涵进行转型与再造,更加重视批判性思维、信息创造能力及对问题的发现、提出和解决能力等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国际学生评估项目(The Programme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PISA)首次颁布了2021信息素养评估框架,指出信息素养除包含利用信息技术获取、评价、管理、共享、交流、转换、创造信息的能力外,还应包含在数字化环境中利用计算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乎规范地应用信息技术的态度与倾向[12]。此外,2018年国际计算机与信息素养测评团队(International Computerand Information Literacy Level Study,ICILS)将编程能力、计算思维作为信息素养考察的重要组成部分[13]。国内研究者也相继对信息素养内涵做出了新的界定。熊璋认为,具备较强的编程能力、自觉利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是人工智能时代学生信息素养的核心要素[14]。于晓雅认为,人工智能时代的信息素养更应该关注利用信息技术促进问题解决的思维与行为以及应对智能双核的伦理道德问题的能力等[15]。陈凯泉等提出计算思维、编程能力和“人机协同”能力是智能社会信息素养内涵的核心[16]。据此,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认为在人工智能时代,小学生信息素养可界定为学生个体恰当利用信息技术来获取、整合、管理和评价信息,在此基础上理解、建构和创造新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意识、能力、思维及修养。

(二)评价指标的构建

小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的确立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基于研究团队前期对国外信息素养评估标准/框架如《面向媒体和信息素养的指标》《计算机与信息素养评估框架》《面向学生学习的信息素养标准》等的梳理、分析,归纳提炼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的核心要素及子要素[17];其次,结合对信息素养内涵演进的再认识及教育部相关政策文件,对核心要素及子要素进行抽取、发散、收敛,形成小学生信息素养评价的一级、二级指标,编制形成小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的初稿;最后,采用多轮专家法对编制的评价指标进行修订、完善,主要包括对含义重叠、上下指标关联性较强的指标进行删除、修改,以及对指标释义部分语句表述的修订等。

共征询专家5 7 人,包括“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信息评价指标及应用”课题组内部研究人员10人、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北京邮电大学、西南大学及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的教育技术学、教育测评及信息科学领域的专家30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12人及中小学校长5人。调查通过电子邮件方式向专家发放《小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调查问卷》咨询专家对评价指标的意见。共征询了3轮累计58条修改意见。

最终确定了包含“信息意识与态度”“信息知识与技能”“信息思維与行为”及“信息社会责任”4个一级指标及9个二级指标。其中,信息意识与态度主要是指对信息的敏感性、判断力及对信息隐私、安全的保护意识,具体包含信息感知意识、信息应用意识与信息安全意识三个层面;信息知识与技能主要考察学生对信息科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及使用常见的软件或工具完成数字化作品的创作等,主要涉及信息科学知识与信息应用技能两个方面;信息思维与行为主要是指对日常生活与学习情境中问题的抽象、分解、方案设计的思维能力以及开展数字化交流与学习的综合意识与能力倾向,主要包含信息思维与信息行为两个层面;信息社会责任是指学生在信息化社会中开展活动所应在法律法规、伦理道德方面承担的责任,包含信息道德伦理与信息法律法规两个方面。具体如表1所示。

(三)评价指标的赋权

评价指标的赋权方法主要涉及两大类:主观赋权法与客观赋权法。主观赋权法如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等能考虑到指标的实际情况,使指标的权数更具有现实意义,但同时也带有专家个人的主观随意性[18];而客观赋权如主成分分析法、灰色系统理论、熵值法等虽能考虑到数据的离散性、相关性和对比强度,但完全依赖样本数据,无法根据现实情况对权数做出对应调整[19]。因此,为兼顾专家的经验判断,又能兼顾指标数据的信息特征,本研究采用主客观结合的方法即层次分析法与熵值法组合测算评价指标的权重。

指标的权重确定经历了三个步骤:首先,确定指标的主观权重。先构建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模型,邀请信息素养领域内20名专家及10名中小学一线教师采用“1-9标度法”对指标的相对重要性进行评分并构造判断矩阵计算得到指标的主观权重;其次,面向L市开展758名小学四、五年级学生信息素养调研测评,对测评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后计算各评价指标的信息熵,进而计算得到评价指标的客观权重;最后,采用基于博弈论思想综合主—客观权重得到评价指标的组合权重值。

最终计算出的小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权重如表2所示。从权重结果可以看出,信息意识与态度、信息思维与行为的权重值相对较大,分别为0.295,0.289。而信息知识与技能的权重为最小,为0.170。在二级指标的组合权重中,排名前三的分别为信息思维、信息道德伦理、信息感知意识。由此,也进一步说明信息思维、信息道德伦理、信息感知意识是小学生信息素养评价设计考察的关注重点。

(四)测评模型的建立

综上,用Y表示小学生信息素养的综合水平,小学生信息素养测评模型数学表达式为Y=0.295*Y1+0.17*Y2+0.289*Y3+0.246*Y4。其中,Y1=0.141*X11+0.078*X12+0.076*X13,Y2=0.069*X21+0.101*X22,Y3=0.209*X31+0.080*X32,Y4=0.160*X41+0.086*X42。上述表达式中,Y1,Y2,Y3,Y4表示四个一级指标,分别为信息意识与态度,信息知识与技能,信息思维与行为,信息社会责任;X11—X42表示九个二级指标,分别为信息感知意识,信息应用意识,信息安全意识,信息科学知识,信息应用技能,信息思维,信息行为,信息道德伦理,信息法律法规。

此外,本研究编制了“小学生信息素养测评模型认同度调查问卷”来进一步检验模型构建的合理性。本研究邀请29名(4名高校教育测评领域专家、10中小学教师及15名教育行政管理人员)专家对维度划分及权重进行评价,问卷采用五点量表计分,统计结果如表3所示。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专家对各一级指标(信息意识与态度、信息知识与技能、信息思维与行为、信息社会责任)的认同度“非常认同”与“比较认同”之和分别为83.34%、91.66%、91.66%、91.67%,对所构建的测评模型的认同度“非常认同”与“比较认同”之和为93.33%。由此可以判断,专家认为本研究构建的测评模型能有效测量小学生信息素养水平。同时,专家的访谈结果也较好地验证了测评模型的科学性。大部分专家认为该评价指标体系结构设计合理,部分专家认为学生信息素养,首先要具备信息意识,其次再是知识、技能,在能力之上则要具备信息化环境下的科学思维方式与行为习惯,知识与技能是基础,意识与思维是核心,应该占据比较大的比重。此外,某些专家认为作为数字原生代,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对他们来说并不是问题,关键是意识与责任,需要正面导向。从这些质性描述可知,上述构建的小学生信息素养测评模型能比较客观刻画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基本情况,符合专家的经验与认知。

三、小学生信息素养测评工具的设计

(一)试题的编制

试题编制依据上述构建的小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及各指标的权重。试题的来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翻译、改编国外大规模中小学生信息素养评估项目如ISKILLS、TRAILS、NAPICT等关于小学生信息素养的测评试题;二是参考国内中小学生信息技术课程部分练习测试题及中小学生计算思维竞赛题目。每道题目包含如下信息参数:所考察的知识要素、关联的评价指标、参考答题、情境素材等。考虑到小学生的认知及心理特征,试题的设计主要以学生所熟悉的现实生活情境为主题背景。

为方便所有小学生的参与,在本研究中信息素养测试采用标准化测试的方式进行,每个题目均为包含4个选项的单项选择题。编制《小学生信息素养测试题》初步版本后,本研究邀请了20名小学语文、数学、信息技术等学科的教师对试题进行审读与难度预估。经过两轮的反馈修订,删掉了难度较大的题目,且对题干语句表达过于学术化的题目进行了调整,最终形成了35道小学生信息素养测试题。

(二)验证性因子分析与试题的信度、难度、区分度

本研究选取了W市487名小学生参与预测试。基于预测试数据利用SPSS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删掉因子负荷小于0.40及同时与两个主成分都高度相关的题目,从30个反映小学生信息素养的测试题项中抽取到9个主要成分。基于探索性因子分析的结果,利用AMOS24.0软件,将信息意识与态度、信息知识与技能、信息思维与行为、信息社会责任二级评价指标作为潜变量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经计算,当因子设为9时,探索性结构方程模型显示的结果:NFI=0.94>0.90,TLI=0.93>0.90,CFI=0.94>0.90,GFI=0.97>0.90,RFI=0.93>0.90,RMSEA=0.03<0.05,各二级指标对应题目的标准化因子载荷介于0.43—0.78之间,具体如表4所示。由此说明,验证性因子分析的模型拟合度较好,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结构比较合理。

为进一步检验试题的信度、难度与区分度,本研究采用SPSS软件对预测试数据进行分析。试题的总体信度Cronbach Alpha系数为0.92>0.9,表明该试题具有非常好的信度[20]。难度系数作为试题质量的重要指标,常用所有测试项的得分均值与试题总分的比值表示[21]。经计算,试题的整体难度为0.72,介于0.55与0.75之间,表明该试题的难度适中。区分度表示测验题目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区分所要测量的心理特质,本研究采用极端分组法(前27%为高分组、后27%为低分组)进行计算区分度。根据相关研究,区分度的判断标准为:高于0.40表示区分度非常好;0.30—0.39表示区分度良好;0.20—0.29表示区分度一般;低于0.19表示区分度差[22]。经计算,本研究编制的小学生信息素养测试题的区分度为0.41,说明区分度很好,能区分具有不同信息素养水平的学生。

四、小学生信息素养测评模型的应用

为了解小学生信息素养水平,本研究采用分层抽样与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选取了西部N省进行调研。调研在2018年12月—2019年3月进行。首先,随机选取8个市/县作为调研城市;其次,每个城市随机抽取6所小学,各城市均覆盖城区、镇区学校与乡村学校;第三,每所小学各选取四、五年级各一个班级,每个班级保证至少40人参与调研。各学校组织学生以在线问卷的形式统一开展测评,共计45所小学的7058名学生参加本次调研,学生基本情况如表5所示。

(一)小学生信息素养整体水平

小学生信息素养的整体均值为67.61(总分为100分)。将小学生信息素养得分划分为四个等级,分别计算各个等级优秀(85分以上)、良好(75—84.99)、一般(60—74.99)、较差(0—59.99)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处于“优秀”与“良好”等级人数分别占总人数的16.9%和24.3%,而处于“一般”与“较差”等级人数占总人数的29.2%和29.6%。

分别计算小学生信息素养四个一级指标的得分率。比较发现,四个一级指标的得分率均在50%以上,这表明小学四、五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水平。此外,信息意识与态度、信息社会责任这两方面表现较好,得分率分别为75.69%,76.79%,其次为信息知识与技能,为69.71%,而信息思维与行为的得分率最低,为51.66%。

(二)小学生信息素养水平的群组特征

1.性别与年级差异

小学男女学生在信息素养总分及各维度上的均值呈显著差异,具体如表6所示。在总分及信息意识与态度、信息知识与技能、信息社会责任方面,女生得分均值要高于男生。而在信息思维与行为方面,男生比女生表现较好。在年级方面,五年级学生的信息素养总分及“信息意识与态度”“信息知识与技能”“信息思维与行为”“信息社会责任”维度的平均得分均显著高于四年级学生,具体如表7所示。

2.不同类型的学校差异

城区、镇区及乡村学校小学生信息素养整体及各维度均值存在显著差异,具体如表8所示。在总分上,城区学生要高于整体均值,而镇区及乡村学生得分显著低于平均值。在信息意识与态度、信息知识与技能方面,城区学校、镇区学校、乡村学校得分均值呈递减趋势;在信息思维与行为方面,城区学校与镇区学校均显著高于鄉村学校,而信息社会责任方面,城区学校学生均值高于镇区学校与乡村学校。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本研究以小学四、五年级学生为调研对象,从信息素养内涵的界定入手,综合采用文献调研、专家咨询、数理验证等方法构建了小学生信息素养测评模型。此外,本研究还应用该模型对部分地区的小学生开展评估实践,探究小学生信息素养在整体、个体及学校层面的水平与差异。基于调研数据,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从整体水平看,小学四、五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整体处于中等水平,但各维度发展并不均衡。从各等级所占人数的比例来看,处于优秀与良好等级人数之和超过40%。从各指标的得分率来看,他们在信息意识与态度、信息社会责任方面的表现较好,信息知识与技能方面次之,而信息思维与行为的表现较差。表明大部分小学生的信息意识与态度已初步形成,对信息具有较敏锐的关注力与判断力,了解并能遵守网络道德行为规范与法律法规,基本掌握信息科学及技术的相关概念、原理及技能。但在信息思维能力方面,仅有53.2%的同学具有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能找出以图表或数据所呈现出的规律与特征;36.8%的同学能在“迷宫游戏”类的问题情境下选出最佳路线设计方案。在信息行为方面,约28%的同学表示没有使用信息化设备在课外开展数字化阅读或观看学习网站,32%的同学表示很少使用微信、QQ等社交软件开展社交活动。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大部分小学生在课余时间主要完成课程作业和参加其他特长学习;另一方面,通过访谈发现,部分家长由于担心网络的负面影响会直接采取禁止使用手机、电脑上网的措施。

第二,在个体层面,小学四、五年级学生信息素养在性别与年龄方面都呈现显著差异。从年级来看,小学五年级学生信息素养及各维度得分均显著高于四年级学生。这表明信息素养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随着年级及知识学习、认知水平的增长,信息素养也会对应得到提升。在性别差异方面,小学男生在信息思维与行为方面比女生表现较好,而小学女生则在信息意识与态度、信息知识与技能、信息社会责任方面得分均值显著高于男生。这可能与男、女学生在心理特征与认知风格的差异相关,已有研究表明男生比女生冒险性意识更强[23],在学习先进的信息技术方面,拥有更强烈的自我效能与学习欲望[24],面对问题时会主动寻求不同的解决方案。而女生则比男生更具有自律性与保守性,其警觉性也较高,因此在信息意识与态度、道德伦理认知方面具有更好的表现。

第三,在学校层面,城区、镇区、乡村学校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各维度具有明显差距。长期以来,我国城乡间的教育发展差距未能根本缓解,而这一差距也体现在学生信息素养的培育上。根据调研结果,城区、镇区、乡村学校学生信息素养得分呈递减趋势。在实地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乡村及偏远地区的学生信息技术操作能力普遍低下,部分学生甚至还面临不会输入名字、不会上网查找及下载资料的窘境。一方面,相比较城区学校,镇区及乡村学校在师生网络、数字化学习终端、工具等方面相对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另一方面,县镇及乡村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相对有限,对各类信息化设备和工具应用的知识储备不足,普遍缺乏利用信息技术调整教学策略、提升教学绩效的能力[25],这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育与提升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如何进一步缩小区域及城乡差异,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均衡发展是我国学生信息素养培育工作中面临的重大挑战。

(二)建议

为进一步提升小学生信息素养水平,应重点关注以下方面。

第一,优化信息素养培育体系,提升学生信息素养整体水平。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系统的过程,为促进小学生信息素养的整体提升:首先,在战略层面,应颁布相关政策及规划,从小学阶段就开始加大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关注力度,从学校、家庭及社会等层面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培育氛围;其次,信息技术课程是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途径,若缺乏统一的国家标准,中小学教师则无法把握信息技术的课程内容与发展方向。当前,我国政府已相继颁布《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及其修订版,而针对小学及初中阶段,还缺乏统一的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为保障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延续性,应从小学阶段开始,根据各学段特征,构建系统、科学的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以有效指导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实践活动。此外,将学生信息素养纳入学生个体评价体系,积极开展中小学学生信息素养测评,以评估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培育与提升。

第二,深化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重视培养学生在信息化社会的思维方式。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最终目的是培育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下进行发现、分析、探究及问题解决等综合能力,并逐步内化成自身的思维品质。因此,为进一步培养与提升学生的信息思维能力,一方面,进一步促进信息技术课程的跨学科融合。如针对小学低年级阶段,可将信息素养教育系统性、模块化嵌入数学、艺术、科学、阅读等课程,并倡导项目式学习、基于PBL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在以实践为导向的学习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基于真实生活情境的问题抽象、分析与设计问题解决方案的能力;另一方面,根據不同学段的学生认知特点,开设有梯度的可视化编程课程,通过趣味编程、编程比赛等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逻辑推理的意识与能力。此外,应提高女生对编程的兴趣,从而帮助减少信息素养在性别上的差异。

第三,关注农村薄弱学校弱势群体,推进小学生信息素养均衡发展。数字鸿沟已从有无信息技术与工具的层面转变为技术与工具使用差异性所出现的鸿沟,即体现在人们的信息素养水平方面[26]。而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广大学生是消弭社会性数字鸿沟的中坚力量。研究发现乡村学校学生信息素养及各维度显著低于城市学校与镇区学校学生的水平。为推进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均衡发展,要对乡村薄弱学校学生给予重点关注。一方面,政府、学校、企业应多方联动共同解决乡村薄弱学校师生网络、终端及数字化软件、工具等信息化教学条件不足的现实困难;另一方面,应打破校际之间的隔阂,采用同步课堂、专递课堂等方式共享优质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资源,并与企业、科研机构等进行合作,为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实践提供如3D打印机、无人机、机器人等课程资源。此外,通过相关研究项目、工作坊、共同体等方式连接科研机构与一线教师,大力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提升其利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模式与方法的能力,从而帮助乡村薄弱学校信息素养教育更好地开展与实施。

作者:余丽芹 索峰 朱莎 卢春 吴砥

语文信息素养管理论文 篇2:

专科院校师范生信息素养现状调查及培养对策研究

【摘 要】本文以广西幼儿师范高等專科学校师范生信息素养为研究对象,通过网络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师范生信息素养现状和存在问题,并提出明确信息素养课程培养目标、以“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理念设计教学内容以及充分发挥网络课程优势等对策。

【关键词】专科院校 师范生 信息素养 现状 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作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显著特征,信息技术革命的浪潮席卷全球,各类信息技术的应用日新月异,作为衡量一名社会成员综合运用各类信息技术和资源能力的标志,信息素养已经成为一项社会生存的基本技能和国民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2016年由科技部和中央宣传部联合颁布的《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第九项基准提出:“掌握获取知识或信息的科学方法”,并进一步细化为四项基准点:“关注与生活和工作相关知识和信息,具有通过图书、报刊和网络等途径检索、收集所需知识和信息的能力;知道原始信息与二手信息的区别,知道通过调查、访谈和查阅原始文献等方式可以获取原始信息;具有初步加工整理所获的信息,将新信息整合到已有的知识中的能力。具有利用多种学习途径终身学习的意识”。同时,提升在校学生的信息素养,也是提高全民信息技术水平,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途径。《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加快全民信息技术普及和应用。”研究表明,信息素养水平与其就业能力之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信息素养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高低和质量的好坏。

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是广西唯一一所独立建制的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该校以师范教育为主,开设有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美术教育、语文教育、英语教育、综合理科教育等师范类专业,师范生占到全日制在校学生的80%以上。学生毕业后大多在幼儿园、小学或相关培训机构从事教师岗位工作。因此,师范生信息素养水平的高低不仅直接关系到当下能否合理运用各类信息资源,加快自身专业知识的习得,还在学生毕业后能否适应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熟练综合运用各类信息技术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知识水平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将通过网络问卷调查方式,分析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师范生信息素养的现状和培养过程中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师范生信息素养现状调查

信息素养最早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于1974年提出,并将其概况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能力”。随着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信息素养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纷纷提出了适合本国国情的信息素养标准。尽管我国还未制订出面向高校师范生、学校教师的信息素养相关标准,但针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标准已经印发并得到了全面推广。教育部于2014年印发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该标准不仅为衡量一所学校教师信息素养水平提供依据,同时也为中小学学校培养教师的师范院校的信息素养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为深入了解专科院校师范生信息素养的水平,专门制订了信息素养调查问卷,并通过网络的形式发送给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生进行在线填报。调查问卷设置个人信息、信息基础知识、信息安全与道德、网络技术运用、常用软件运用、课程与教学改革等6大类共28道问题。共有668名学生在截止填报时间内提交问卷,约占全日制在校学生数的10%,其中,受调查者中女生为637名,占比达到95.36%。

(一)网络已经成为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

调查显示,有582名学生认为网络已经成为他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而选择从电视广播、报纸书刊、亲人朋友或其他来源等途径获取信息资源的人数均在150名左右(见图1)。显而易见,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各类访问设备如手机、平板电脑的性能不断提升,网络服务的费用逐年下调,通过网络获取各类资讯的方式更加便捷。因此,网络已经成为当下学生获取信息资讯的主要渠道。

(二)信息素养基础知识薄弱

数据表明,大部分学生对信息素养基础知识不了解,有65.12%的同学认为自己不太了解或不了解信息检索、信息源、信息道德等信息素养的相关基础知识(见图2)。院校主要是在新生入学培训时,安排图书馆的老师介绍文献检索等相关信息素养的基础知识,但在学生后续的学习过程中,院校相关课程支撑不足,导致学生无法对信息素养的相关知识进行深入了解。

(三)预防网络信息犯罪知识不足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两面性。如今,人们不仅享受到信息技术的发展所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深切感受到风险。各类涉及网络、QQ、电话、计算机病毒等工具的信息安全事件层出不穷,并且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特别是对于缺乏社会历练的在校大学生来说,显得尤为严重。经调查,有607名同学遭遇到电信、网络等诈骗方式,占到调查学生的90.87%(见图3);有393名同学掌握一些预防信息犯罪的知识,而260名同学选择完全不了解(见图4)。数据结果显示,在校大学生已经遭受到了信息安全的严重威胁,面对日益猖狂的信息犯罪,学校相关的预防知识教育不足。

(四)网络应用与自身专业学习缺乏关聯

作为学生获取信息资讯的最主要渠道,有近80%的学生每天上网的时间达到3个小时及以上,其中3-5小时有215名、5-6小时有148名、6小时以上达到168名同学(见图5)。学生上网的主要内容为聊天和交友,有62.57%的学生很少或从来没有通过网上关注所学专业的相关知识(见图6)、有87.8%的学生很少或从来没有参与过校外网络视频公开课,如微课、慕课等课程的学习(见图7)、有77.1%的同学很少或从来没有使用中文文献数据库查找资料(见图8)。调查数据表明,由于缺乏合理的引导和相关课程的支持,尽管学生每天运用在网络的时间都比较多,但都集中在与好友聊天、社区交友等方面,用来关注自身专业学习成长远远不足。

(五)常用的办公软件不够熟练

在关于常用办公软件的熟练程度上,认为自己不够熟练、不太会用或完全不太会用Word、EXCEL、PPT的学生比例分别为83.23%、89.82%、84.58%;仅有10.48%的学生表示能够熟练使用一些常用的图片处理工具;仅有2.5%的同学能够熟练使用微课录制软件。学生除大学计算机基础必修课外,缺乏时间去深入学习其他信息技术课程。当学生升入高年级或忙于其他专业知识的学习时,就会逐渐忘记原本已经掌握的软件操作方式。因此,由于信息技术知识的教学缺乏连贯性,信息素养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六)学生最希望学习新技术的运用

在有关计算机基础、信息技术、技能等方面的课程存在不足的调查显示,有212名学生认为课程中缺乏对新技术运用的培养,有200名学生认为院校应开设关于信息素养的课程(见图9)。可见,在校大学生明显感觉到自身信息素养无法满足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需求,渴望能够在校期间及时掌握新技术的运用,从而充分享受新科技带来的好处。

三、师范生信息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

受到传统授课方式及应试教育的影响,信息素养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学生基础水平参差不齐、课程模式成旧、评价方式过于应试;缺乏相应的配套素材等问题。除此之外,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信息素养课程课时有限,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够不扎实

作为当代大学生所必备的技能,信息素养相关课程的课时无法满足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特别是以文科专业为主的专科师范院校,不少专业开展“2+1”试点教学模式改革,即学生真正在校学习的时间只有2年。由于课时紧张,现有的专科院校除了将大学计算机基础作为公共必修课纳入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缺乏其他信息技术类课程的后续支撑,学生即便在大一期间修完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由于缺乏后续课程、项目的学习、运用,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

(二)信息素养类课程内容无法应对信息技术发展新的要求和挑战

信息素养课程的教学内容更新不及时,无法应对信息技术发展所带来的要求和挑战,课程内容缺少网络综合技术的应用、防范信息犯罪、常规教学软件等知识讲解,知识体系相互分割,缺乏有效的融合,教学的有效性无法得到保障。学生信息素养不足,导致学生在实习或毕业后在社会工作生活中面对各类信息技术的问题感到力不从心。

(三)课程尚未充分发挥网络课程的优势开展“线上线下”教学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现代教育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一批结合新技术手段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其中包括以翻转课堂、微课、慕课为代表的在线网络课程。在线网络课程已经发展成为继传统课堂教育外,学生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一项重要途径,两者互相补充,共同发展。但现有师范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尚未充分发挥网络课程的优势,特别是缺少体现师范专业特色的网络课程,无法引导学生通过网络课程的学习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提升自身信息素养。

四、师范生信息素养培养的对策

作为国家未来教育事业的接班人,专科院校的师范生信息素养的水平不仅决定着国家能否顺利实现教育现代化,结合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改革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还为自身专业水平的成长提供坚实的基础。因此,必须拿出切实有效的对策,对接就业岗位需求,全面提升师范生信息素养水平,使师范生信息技术水平达到国家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一)依据国家标准明确信息素养课程体系培养目标

2014年5月27日,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标准共分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程教学和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两大模块,每个模块又进一步分解为技术素养、计划与准备、组织与管理、评估与诊断、学习与发展五个维度。通过对技术素养维度的分析,可以将教师应具备的技术素养归结为四点:一是主动运用信息技术的意识。意识是信息素养的基础,须通过长期训练,方能从行为和思维两个方面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二是掌握现代化教学设备和信息处理软件的运用。通过软硬件的使用,掌握各类信息资源之间不同的转换和呈现方式,在海量数据面前能够甄别有用信息并加以整合。三是掌握网络资源的运用。充分发挥QQ、微信、在线调查问卷、网盘、图片库、视频库等各类网络资源的功效,丰富信息获取和处理的手段。四是具备信息道德与信息安全意识。具有正确的信息道德观,具备甄别和防范危险的能力,抵制任何不良信息。该标准为专科院校师范生信息素养课程培养目标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二)依據“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理念设计教学内容

参照最新标准要求,同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对信息素养课程进行了大胆的改革,重新设计教学内容。在新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为了不脱离学生的实际岗位需求,兼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根据“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理念,通过对学生就业岗位信息技术需求调研,结合学生在社会中所必备的知识,精心梳理,设计了信息技术简介、网络运用、常用软件、教学设备共四大教学模块,每个教学模块涵盖若干个贴近学生工作生活的实际案例项目(见表2)。其中,旅游计划、毕业论文、找工作3个案例主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网络信息检索的能力;个人教学资源库、网络教学平台、在线问卷调查主要向学生介绍如何运用网络丰富个人教学手段的能力;在常用软件模块,结合师范生的需求,讲解了常用到的6款主流办公软件和图文影音软件,其中PPT、EXCEL、WORD三个案例是复习先修课程《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中所讲授的内容,Photoshop、屏幕录制、会声会影等图文影音软件教授学生掌握当前教学辅助软件的应用,使学生能够在有限的课时内,掌握每款软件的基本操作。最后一个信息安全模块,让学生了解现行社会诈骗的主要方式,提升学生识别网络诈骗、自我保护的能力。

新的教学内容避免照本宣科的传统讲授式教学,将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融入每个项目,更加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加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避免知识结构过于分散、单一,使学生能在项目中学到更多的真技能、真本领。

(三)充分发挥网络课程优势,提升学生信息素养水平

在当今网络运用普及的时代,网络课程的发展获得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并迅速得到了普及。为了满足校内学生、校外社会人员自主学习的多样化需求,许多高校、企业都加大投入力度,研发网络在线课程平台。作为广西首批入选全国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的专科院校,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于2013年引进了网络教学支持平台,顺利实现教师线上线下不受场地、时间的限制开展教学活动。该平台极大地支持了信息素养课程的教学改革,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借助网络教学支持平台的部署,院校应在师范生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适应网络课程的发展趋势,针对性地开发、引进面向小学教育、学前教育等专业学生的网络课程、微课程,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行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全面促进学生自身信息素养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文炯.大学生信息素养水平与就业能力的相关性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3(5)

[2]路强,刘颖.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分析与培养途径研究[J].情报科学,2013(10)

[3]郭玮.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状况调查与分析——以兰州大学为例[J].图书与情报,2013(6)

[4]刘晓华.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信息技术素养标准的制订[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12(9)

【基金项目】2015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高职)一般项目“专科院校师范生信息素养培养的研究与实践”(2015JGY007)

【作者简介】邓学铭(1984— ),男,广西柳城人,硕士,广西教育科学研究所讲师。

(责编 刘健华)

作者:邓学铭

语文信息素养管理论文 篇3:

论高中语文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及对策

摘 要: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对高中语文教师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语文教师创新能力与学科整合能力及信息能力,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改革教育教学模式、方法、手段的一项重要内容。文章分析了高中语文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与高中语文教师信息素养的特点,着重阐述了语文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内容与对策。

关键词:语文教师;信息素养;途径对策

收稿日期:2007—11—25

作者简介:吴百含(1956—),男,满族,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副研究员,从事课程改革及评价研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渐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语文课程标准对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也非常注重,“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随着新课程改革由义务阶段向高中阶段的进一步推进,面对新的形势与挑战,语文教师应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师的信息素养,以满足教育现代化的要求。

一、新课程对语文教师信息素养的要求

(一)信息素养的内涵

一般认为,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与情感、信息道德、信息科学知识与信息能力四个方面。

1.信息意识与情感

信息意识是信息素养的前提,指的是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度。这就要求个体具有敏锐的感受力和持久的注意力,能够意识到信息的作用,对信息有积极的内在需求,信息意识主要包括敢用与想用两方面。而信息情感则表现在使用信息技术的态度和兴趣等方面。

2.信息道德

信息道德是指把握个体信息素养的方向,在信息活动中不得危害社会或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

3.信息科学知识

信息科学知识是信息素养的基础,指的是对信息学的了解和对信息源工具方面和知识的掌握。

4.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从狭义上来说,指的是个体对信息系统的使用以及获取、分析、加工、评价,创造新信息、传递信息的能力;从广义上来讲,除了上述能力外,还包括语言能力、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等间接能力。广义上讲的间接能力是在对信息的收集、加工、评价、创造和传递信息的全过程中间接的表现出来,并起着必不可少的支持作用。

(二)语文教师的基本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每一位社会成员必备的基本生存能力。一般由知识、技术、人际互动、问题解决、评价调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六部分组成。信息素养有助于提高人们进行有效的决策、交流、问题求解和研究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语文教师更应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包括具备一定的信息意识、信息情感、信息理论和信息操作技术以及信息能力的素养,并具有高效地进行信息处理和加工的能力。信息素养是当前教师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师的信息素养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敏锐的信息意识

良好的信息意识能使教师主动地、有意识地去广泛捕捉、获取有关信息,经过甄别,将其融入自己的知识基础,促使自己的知识结构产生变化。

语文教师的信息意识包括语文学科信息意识和教育教学信息意识。语文教师的学科信息意识是指语文教师应能自觉地意识到哪些信息是学生必须掌握的语文信息,哪些信息是对语文教学有重要作用的,能促进课程目标实现的。教育教学信息是指语文教师时刻感受到自己对信息的需求,知道什么样的信息能促进语文新课程教学;知道准确、完整的信息是制定新课程教学策略的基础,能迅速有效的发现并把握对自己教学有价值的信息,具有把这些有效信息和语文学科进行整合的意识。

2.具有一定的信息处理技能

信息处理能力能帮助教师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整理、变换、重组、综合并创造性地生成新的信息。更为重要的是运用经整合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提升知识,提高教学的质量,并在运用的基础上产生新的增长点。信息技能是教师信息素养结构中核心的因素。语文教师的信息处理技能是指能熟练的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处理媒体资源信息;会使用、设计、开发教学媒体的应用软件;能把不同的信息资源进行必要的信息形式的转换;会利用搜索引擎在校园网、局域网、Internet上查找本学科的学习资源;能从网络上下载学科教学中需要的信息资源。

3.具有基本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理论知识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对于语文教学过程的深化改革具有重大的意义。这种整合就是要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的指导下,运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改革传统的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新型的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双主”教学结构,在此前提下,实现学科教学内容、手段、方法的整体改革,从而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

4.具备较高的信息处理加工能力

语文新课标提出了要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作为语文老师自身,更应具有信息选择判断、搜集、处理以及信息的传递能力。语文老师要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通过各种方法搜集必要的教学信息,将所搜集的信息进行加工、整合、保存,并且能够用恰当的方式表达、传递信息。

二、高中语文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分析

当前,语文教师在信息素养上还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息意识不强,操作技能低下

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以来,还有相当多的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理解不深,对当前信息社会中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认识不够,信息意识不强,习惯了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方式,对使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也缺乏应有的认识,使得语文教学脱离时代的要求,还是仅仅拘泥于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字词句的繁琐分析,缺乏一种开放的视角去审视语文教学,这势必使得语文教学停滞不前。

(二)信息技术和语文课程缺乏整合

信息技术和语文课程分离、缺乏整合是当前语文教学中非常突出的一个问题。原因大致有两个方面:其一是当前语文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相对较为低下,缺乏与语文课程整合的能力,而一些懂信息技术的教师又缺乏相应的语文课程知识能力,同样做不到将两者有效的整合;其二是语文教师缺乏整合的意识,相当多的语文教师主观上认为信息技术只是一个语文课堂的调剂品,缺乏通过信息技术促进语文教学的观念。

(三)高师语文教育专业缺乏相关课程

目前,高等师范院校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上力度显得不够。首先,开设的信息技术课程所占比重较少,学生难以熟练掌握信息操作技能;其次,很少有学校开设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课程,致使学生将所学有限的信息技术难以应用到语文教学中。高师的学生就是未来的教师,目前的这种师资培养方式还难以适应新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师信息素养的要求。

三、高中语文教师应当具有的信息素养的特点

高中语文教师信息素养的特点应当从思维和技能两个层面来分析:

(一)从思维这个层面分析,教师信息素养的特点在这个层面上应当有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对信息的基础认知的层次,这个层次要求教师应当具有良好的信息意识,能够从繁杂的信息中注意、发现有用和有效的信息资源,对信息具有敏感度和注意习惯。思维层面的较高层次是处理信息的能力,包括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和综合信息,存储信息、表达信息和再用信息的能力。这个层次要求教师懂得使用信息技术,能够以现代教育理论、教学设计理论为指导,采用现代教育教学模式、手段、方法,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整合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真正把信息技术作为教育教学的一种手段。

(二)从技术层面分析,教师应当了解不同的信息技术工具的功能、用途,掌握常用的信息处理工具的使用技能。例如,网络资源的检索方法、网络资源的上传下载技能、计算机相关应用软件的使用、计算机外部设备的基本使用方式等等。

四、高中语文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内容和途径

高中教师的信息素养的培养内容应当集中在两个方面,首先是信息技术的掌握。从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来看,教师需要掌握的信息技术包括以计算机软件应用为中心的计算机技术和以网络为中心的网络应用技术。计算机技术应当包括 Windows操作系统的掌握,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电子表格的制作、演示文稿的设计,简单的图像处理,打印机与扫描仪的使用,应用软件的安装与删除。网络应用技术包括电子邮箱的申请,电子邮件的接收与发送,用网络搜索引擎查找所需的文字、图片与视频、音频资源,网络传呼软件的安装使用,课程资源的上传与下载,网络论坛的使用方法等。高中语文教师的信息素养的培养内容的另一方面是信息思维素养的培养,即在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和综合信息、存储信息、表达信息和再用信息的能力的基础上,进行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理论与技能的培养。这种培养的目的是要让教师获得信息处理的能力,掌握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和必要知识,能够将新的教学理论与教学理念与信息技术的应用相互融合,获得在教学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培养高中语文教师的信息素养,首先应当更新教师教育观念,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教育现代化要求教育思想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师资队伍现代化。教师作为高中基础教育、教学主体,特别应当树立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育信息化正是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核心的教育新体系,是教育现代化的表现形式。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迫切需要教师以现代教育观念为指导,在教育过程中更新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评价方法。

其次,应当对高中语文新教师进行有效的岗前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当前的现代教育技术岗前培训,大多流于形式,走过场,并没有达到使青年教师理解现代教育技术的真正意义,所以,参加培训后仍然不能将现代教育思想融入教育教学过程,不懂得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过程。我们需要的岗前培训应当是在培训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的基础上,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教育方法,使教师能够以信息化的视野观察和审视当前教育发展与改革的趋势,以现代教育理论、教学设计理论为指导,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来整合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

再次,应当采用校本培训的方式,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培训资源,立足于教师的教育教学要求,对在职教师进行培训。这样的培训可以采用多层次、多批次的方式进行。多层次是指,对于在职教师的不同水平层次,设计由低到高的培训课程;多批次是指,将各学科教师中的中青年教师作为前期的培训目标,通过他们的进步,带动中老年教师。这种培训还有利于教师之间进行交流与合作,互相学习。培训内容不仅应当包括信息技术技能的学习,更应当将信息技术与现代教育思想和学科内容有机结合,培养教师的信息意识,将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有机地融于学科教学当中,是培养教师信息素养的主要目标。培训的方式可以不限于课堂讲授、上机与上网实践,还可以开发一系列的网络课程,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教育平台进行学习,在培训的过程中,亲身感受网络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整合的方式。

最后,高中学校应当建立良好的硬件设施,为教师提供良好的校园信息环境。良好的信息环境是培养教师信息素养的基础,对于培养教师信息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信息素养的养成,不仅需要教师参加培训学习,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学以致用。现代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不是听课听会的,而是在教学中不断积累、反思的结果。另外,良好校园信息环境的作用还在于环境对人的潜移默化作用。例如,教师到图书馆可以通过网络数据库查阅资料,学校通过校园网站进行信息发布,各系将教师的学科资源建立资源库等等,教师在这个环境中会逐步养成信息意识。

五、提高语文教师信息素养的对策

(一)更新语文教师信息观念,树立科学信息素养观

首先教师应树立起现代教育的信息观,具有危机意识,主动、自觉、敏感地捕获新的信息,加强信息技能,增强学习能力,不断充实自己,成为终身学习者。

其次,学校应提供现代化设备,加强图书馆建设,丰富信息资源。可举办专题讲座、报告会等活动以促进教师更新知识与观念。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及多媒体的技术优势,获得更多、更新的有价值的信息、知识与资源,极大地开阔视野、拓宽思路。要做到这些,教师必须能熟练地使用网络与多媒体技术,并能从大量的信息中归纳、概括、分析、总结、运用有价值的信息。

教师的教育行为总是要受到一定观念的支配,只有符合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型的信息观才能在教育的实践中不断开拓创新,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科学信息素养观主要是指能全面认识信息素养的涵义,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的提高与改进对信息素养的认识。

(二)对语文教师进行多种方式、多种途径的信息素养的继续教育,提高语文教师信息素养

新课程改革要求语文教师应具有获取信息、获取知识、接受新技术、掌握新方法的能力以及学科整合能力、应用能力等。而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是语文教师普遍信息素养较差,针对提高语文教师信息素养所进行的各种培训效果不够理想。如某市的一份调查表明,中小学教师中有50%的教师认为目前的培训方式“课程时间太紧,自己没有时间消化”,45%的教师认为目前“培训的技能和理论过多,与自身教学实践联系太少”,30%的教师反映“教学任务重,没有时间出来参加全程学习” 。

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就是进行有针对性的继续教育。具体来说可以从三个方面对当前的语文教师进行培训:第一,短期研修。教育主管部门牵头,由高师负责,对语文教师进行集中短期的有效培训,分期分批,逐渐解决当前中小学语文教师信息素养相对低下的现状。第二,进行校本培训,由各学校自己组织对本校语文教师进行培训。校本培训是当前培训成本低、效果好的一种有效的培训方式。第三,语文教师自行研修。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师绝大多数接受过高等教育,具备相当的自学能力,语文教师可以参阅一些期刊杂志、学科论文、网络信息等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

(三)改革高等师范院校中文系的课程设置,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当前在校的语文教师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相当多的人信息素养偏低,这只有采取补救的措施来提高,为此,高师中文系必须进行相应的课程改革,以适应当前新课程改革中对语文教师高信息素养的要求。我们也看到,事实上也越来越多的高师院校正在进行着相关的改革,以适应这一时代的要求。

综上所述,我们只有充分意识到当前语文教师信息素养所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和途径以及对策解决好这一问题,才能使广大语文教师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及创新能力、教育教学水平得到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张情苇.信息素养与信息素养教育.电化教育研究, 2001.2.

[2]王玉明. 试论教师信息素养及其培养.电化教育研究, 2004.2.

[3]李爱武,柳晓春 .国内外信息素质教育.高校图书馆工作, 2002.4.

[4]《对语文教学运用信息技术现状的调查与思考》.《中学语文教学》,2002.5.

[5]郑有才著.《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

[6]李艺,钟柏昌著.《信息素养详解》.课程 教材 教法,2002.10.

作者:吴百含

上一篇:实践性语文教育论文下一篇:教学策略数学建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