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坡精神与经济建设论文

2022-04-23

作者简介:魏清政,武汉轻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宋显,武汉轻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摘要:井冈山精神与延安精神一脉相承,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斗争过程中形成的革命精神。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西柏坡精神与经济建设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西柏坡精神与经济建设论文 篇1:

论红色资源在普通高校国防教育中的价值与作用

摘 要:随着“强军梦”的治军理念提出,高校国防教育作为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教育地位越发重要,而红色资源作为史实的物质载体及实践教学载体,必然成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重要内容。它在丰富国防教育的范式选择、增加国防教育教学的时效性、增强大学生国防意识、激发广大学生爱国热情、引导学生理性爱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红色资源;国防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规定,普及和加强国防教育是全社会的责任。当代大学生作为实现“中国梦”的新生力量,学校国防教育自然成为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红色资源不仅仅是“承载革命精神与革命遗存的统一体”[1],还是高校国防教育的“活教材”。红色资源作为一种教育教学资源为高校国防教育注入了新鲜内容,其特殊的价值及作用更奠定了它在普通高校国防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一、红色资源的概念及内容

要探讨红色资源对于普通高校国防教育所起的作用,那么就必须要追根溯源,明确什么是红色资源。只有把红色资源的概念与种类明确界定,进一步挖掘及利用红色资源对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价值与作用才具有意义。

1.红色资源的概念。随着红色资源越来越成为重要教学资源,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研究红色资源。而红色资源的概念界定因为其创造主体、形成时期、历史环境的不同而具有差异。目前,红色资源的定义被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种:广义的红色资源是指“那些能够顺应历史潮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一切革命活动中凝结的人文景观和精神;狭义的红色资源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的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所形成的历史痕迹和精神瑰宝”[2]。除了广义与狭义之分,还有的学者把“红色资源”分为了有形与无形资源,笔者根据目前学术界对红色资源不同界定的梳理,认为“红色资源”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大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创造和形成的,能被现今开发和利用并具有当代价值的革命精神、物质载体”[3]及留存信息的总和。

2.红色资源的内容。从上述概念中不难概括出红色资源是由精神内核、物质载体、信息资源构成的统一体。红色资源包含三个方面内容,即精神资源、物质资源以及信息资源。精神内核主要是指革命精神、奋斗精神与爱国精神,也就是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奋进、坚韧不拔、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其中包括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五四精神及西柏坡精神等。物质载体则是指能够把精神内核、精神价值物化及体现出来的物质中介,例如革命旧址、烈士陵园、抗日烈士纪念馆、英雄纪念碑、革命历史遗迹等。而信息资源则是指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形成的、通过信息留存、传递的而保留下的能够反映当时历史及精神的资源,如相关的革命或英雄事迹、文学作品、影像、标语、历史遗留资料等。

二、红色资源在普通高校国防教育中的价值

1.红色资源是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重要内容。红色资源之所以能够成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原因在于其展现的思想内涵及思想价值与国防教育目标高度契合。目前普通地方高校专门开设的军事理论课程与新生军训是普通高校学生接受国防教育的主要途径。虽然新生军训能从一定程度上使学生感受革命军队传统、培养坚强意志、团结意识、遵纪守法意识,但是对于整个国防教育目标来说还远远不够。由于普通高校军事硬件与专业师资力量相比起军事院校还相对缺乏,于是军事理论课程中需要讲解的相关知识因为没有专业教师或相关教学条件而被放弃,而能够讲解的往往由于不能让学生身临其境而显得苍白无力,红色资源包含的物质、精神信息正好能够填补普通高校在此方面的空白。例如,可以利用井冈山或延安革命根据地这批红色资源为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革命英雄感人事迹,感受今日幸福美好生活来之不易,应该勤奋努力,用实际行动爱国护国。一些战役纪念馆中反映出的当时战争中使用的武器装备及特点能使使学生了解国防发展历程及我国军队武器的更新与演变。

2.红色资源丰富了普通高等院校国防教育的范式选择。由于普通高等院校国防教育的资源较为欠缺,教学方式、教学途径及教学手段较为单一,而红色资源是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继承与创新的结合的[4],既包括物质载体,又包括精神价值与信息资源。不同的物质载体、精神及信息的表现内容及形式又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从而使红色资源就拥有了多样化的形式与形态,这些多样化的形式与形态也就丰富了高校国防教育的范式选择。例如,参观革命遗迹、观看抗日战争记录片、听革命先烈不怕牺牲的革命故事等,丰富了高校国防教育教育环境、教育途径、教育载体、课堂教学的教育方式与手段,为高校国防教育不断创新提供了实践源泉,增强了国防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吸引力及感染力。

三、红色资源对高校国防教育的作用

1.增强当代大学生国防意识,加深当代大学生对革命传统理解。虽然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战争似乎离我们很远,但国际形势复杂而多变,局部冲突时有发生,所以要“居安思危”,加强国防。“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要想实现中华名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总结历史的教训与失败的经验,不断增强国防意识。红色文化资源是我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的精神财富,是提高大学生国防意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以革命旧址为课堂,在重要纪念日及重大节日组织大学生参观烈士纪念碑、馆、场,在革命老区观看红色经典,能够极大地增强大学生的国防意识,对大学生深入理解革命传统作用很大。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国防教育,能够坚定大学生的信念,激发起他们建设国防、保家卫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内化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引领当代大学生理性爱国。“爱国主义是个体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情感,也是一个民族共同的精神支柱,更是动员和鼓舞一个国家和民族团结奋斗的旗帜”[5]。强大的爱国主义情感能够形成一股强大的凝聚力,促使每个人为国家做贡献。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整个国家变化翻天覆地,与中国的崛起相伴随的是日益严峻复杂的内外环境,不断出现的“中国威胁论”,“钓鱼岛”事件、南海争端,这些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强大的国防,也离不开先进的国防意识。在全球化时代,爱国途径多种多样,爱国问题也变得比较复杂,同时,大学生还处于各方面学习阶段,他们看待问题较为片面,分析问题能力不足,所以他们往往怀有满腔热血却没有恰当的途径来表达,最后发展为一种破坏性、进攻性的非理性爱国主义。许多大学生在爱国游行中不能克制自己的行为,愤怒地打砸日本车辆,焚烧日本制造的产品,这些以爱国为出发点的行为由于不正确的表达方式、不够冷静的态度而导致大学生走向极端,甚至触犯法律。红色资源中遗存的物质载体实际上是新民主主义时期爱国人士爱国热情的见证与记录,而红色资源中的精神资源、信息资源是新民主主义时期爱国人士爱国情感与爱国情怀的凝练与提炼,对培养大学生理性爱国情感作用很大。与此同时,红色资源中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纪念馆或纪念地,如九一八事变纪念馆、七七事变纪念碑等都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天然基地,在参观的实践体验过程中使大学生从朴素的爱国情感上升至理性阶段,使大学生在历史重现中产生自觉理性的爱国思想。

3.巩固普通高等院校国防教育成果,实现国防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而实践又能补充、更新理论,巩固理论成果。高校国防教育方式仍旧以理论教学为主,缺乏开放性与实践性,虽然多媒体教学增强了课堂授课的效果,但缺乏实物实景,无法与学生形成互动,仍旧脱离不了理论灌输的轨道。这种教条式、形式化的传统的国防教育方式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觉枯燥乏味,很难实现高校国防教育的初衷。而以活动和实践为载体的多元化教育方式能提高高校国防教育成效。红色资源作为高校国防教育的重要资源,其本身具有的开放性、客观真实性、可实践性正好为高校国防教育提供了实践平台。红色资源多样的载体特征不仅可以充实与“完善课堂讲授式教学,让体验式教学教学、案例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与其相互配合,使教育对象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比较丰富的内容。而且,可以将现代多媒体教学与现场体验感悟相结合,把”看、听、思、悟、行”融为一体,引导他们亲身去感受、主动去思考,使受教育者多层次、全方位地受到感染和冲击,从而构建出寓教于思、寓教于悟、寓教于行的新型教育模式”[6],进一步实现国防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红色资源作为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印证,其中包含的革命精神、革命传统都是高校国防教育的重要内容,但若要把红色资源在高校国防教育中的教育功能发挥出来,仍旧需要深入全面的研究。例如,红色资源如何在不同的国防理念下发挥其作用,其在高校国防教育中的应用途径、规律是什么?这些问题无疑向理论研究者与实践工作者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只有不断深入研究红色资源与高校国防教育之间的联系,才能真正发挥其在高校国防教育中的价值与作用,为加强国防教育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泰城.红色资源研究综述[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

〔2〕谭冬发,武小斌.“红色资源”与扶贫开发[J].老区建设,2002,(7).

〔3〕李贤海,李文瑞.对“红色资源”概念界定的思考[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4〕李霞.论红色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D].中南大学,2013.

〔5〕叶中锋.浅论高校爱国主义与理性爱国[J].陕西教育(高教),2012,(7).

〔6〕张泰城:红色资源:鲜活的教材[N].光明日报,2010-6-01.

(责任编辑 姜黎梅)

作者:徐侠侠 岑道权

西柏坡精神与经济建设论文 篇2:

试论井冈山精神与延安精神的相互关系

作者简介:魏清政,武汉轻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宋显,武汉轻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摘 要:井冈山精神与延安精神一脉相承,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斗争过程中形成的革命精神。它们之间既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共同的奋斗目标;实事求是,勇于开拓的英雄气概;依靠群众,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等一致性,又存在各自产生的历史背景和背负的历史任务等不同点。通过对两者的比较研究,呼吁社会各界对两大革命精神的关注,大力弘扬两大革命精神的时代价值,发挥其廉政建设、经济建设、道德建设等社会效应,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力量。

关键词: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 ;关系

胡锦涛曾强调,要弘扬崇高革命精神和优良革命传统,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井冈山精神和延安精神都是中国革命精神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也暴露出一些社会问题。在比较研究两者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感受革命精神的魅力,弘扬井冈山精神与延安精神的时代价值,对振奋民族精神,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井冈山精神与延安精神的一致性

江泽民同志曾精辟地把井冈山精神概括为“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而延安精神则是井冈山精神的继承和发展,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开拓创新,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其精神内涵。从这一点理解,它们具有一致性,都包括三个方面: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共同奋斗目标;实事求是和勇于开拓的英雄气概;依靠群众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一)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共同奋斗目标

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核心。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其最高理想和最终奋斗目标就是实现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不但自觉地肩负起民族独立和解放的历史重任,而且努力探索真正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正确道路。在革命战争年代,不论形势有多么严峻,斗争有多么残酷,共产党人都从未动摇或放弃马克思主义信仰,自始至终地坚定革命斗志,矢志不渝地坚守革命信念,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正是在井冈山的斗争中,中国共产党开始实现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以坚定信念、敢闯新路的创新精神,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成功道路。而延安精神正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所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结晶,是井冈山精神的继承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人力排艰险,艰苦奋斗,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赢得抗日战争胜利,进而夺取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在新中国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仍然继续坚持和发扬着井冈山和延安精神,带领全国人民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而不懈努力。

(二)具有实事求是和勇于开拓的英雄气概

所谓“实事求是,勇于开拓”就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作指导,从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出发,认真调查研究,寻找出中国革命固有的客观规律,以此作为全党行动的指南,在革命进程中敢于开创历史,创造历史。井冈山斗争是在革命处于低潮时期开始的,纵观井冈山根据地的开辟、巩固和发展过程。每一步都浸透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脚踏实地,不断总结经验的心血。在革命实践中毛泽东等人已经意识到苏联的经验不实用,历史的经验不够用,只能靠自己,走自己的路。1930年5月.毛泽东写了《反对本本主义》一文,突出地强调了以社会调查作为解决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结合的中心环节[1]。在历史关键时刻,我们党坚持实事求是、调查研究,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开拓创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制定了党领导军队的一系列组织制度和纪律,引导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总结王明等“左”倾教条主义给党造成极大危害的惨痛教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理论上实现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毛泽东思想也正是在延安时期逐步成熟并正式写到党的旗帜上,成为科学的思想路线,变成全党的自觉行动。在八年抗战的革命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不怕艰难,勇于开拓,开展大生产运动并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直到夺取革命最后的胜利。

(三)具有依靠群众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革命的事业只有动员和依靠人民群众,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才能进行到底,并取得最终的胜利。密切联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和政治优势,同艰苦奋斗的精神一样贯穿于中国革命斗争的实践当中。中国共产党能够从小到大并由弱变强,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赢得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井冈山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根据地初创时,积极发动人民群众进行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要位置。在面临国民党重重经济封锁的困难时期,党也依然把群众的疾苦放在心头。艰苦奋斗,激励革命意志,坚定战胜困难的决心,时刻帮助人民群众排忧解难。延安时期,抗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日本侵略者疯狂扫荡,国民党不断进行经济封锁,自然灾害频频侵袭,延安和边区面临着极大的困难。毛泽东等同志号召根据地军民自己动手,开展大生产运动,铸就了延安军民的铮铮铁骨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正是这种不怕困难,紧紧跟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艰苦奋斗精神一步步地推动着革命事业不断走向成功。

二、井冈山精神与延安精神的差异性

一定的精神与意识是一定的客观事物存在的反映,也是一定历史背景条件下的产物。井冈山精神和延安精神的产生都有着各自具体的历史背景和所承载的历史任务。两者在内涵上虽有一定的一致性,但在历史背景和历史任务方面也存在一些不同点。

(一)产生的历史背景不同

井冈山精神产生于开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伟大实践。1924年,国共第一次合作,北伐战争节节胜利,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中国共产党和工人阶级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不断扩大,为即将到来的土地革命准备了条件。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蒋介石叛变革命,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进行了疯狂地屠戮。由此,中国共产党深刻懂得枪杆子出政权,必须有一支自己独立领导的革命军队的重要性。随后发动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接着发动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等,中国共产党开始了创建红军的历史新时期。由于敌强我弱,起义受挫。毛泽东从敌强我弱的实际出发,说服部队向敌人力量弱小的偏僻的农村转移,把革命红旗插上了井冈山。自此,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经过大小十余次战,完成了事关革命大局的战略转移,开始了为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而艰苦卓绝的斗争。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南昌起义残部与毛泽东会师,在井冈山根据地大力发展党组织,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第一个立足点,通过艰苦奋斗,开创了中国式民主道路的革命精神即井冈山精神。

延安精神产生于中国革命战争的重要时期——延安时期,是特定时代背景下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条件下的产物。延安时期,许多优秀的中华儿女,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参加抗日战争,英勇奋斗、无私奉献,创造了不朽的业绩,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延安时期,抗日战争进人相持阶段后,日本侵略者对陕甘宁边区进行猖狂扫荡,国民党顽固派包围与封锁陕甘宁边区革命根据地,加上华北地区频频出现自然灾害,延安军民面临着严峻的生存挑战和斗争形势,面对这样的情况,中国共产党毫不畏惧,在正确的指导思想下,同国民党反动派和日本侵略者进行坚决的武装斗争,为了克服生存困难,广大军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展大生产运动,使得陕甘宁边区军民渡过了经济上的难关,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全党在思想领域广泛开展的整风运动维护并实现了全党的团结统一,这种在武装斗争、大生产运动和整风运动中形成的自力更生、依靠群众、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勇于开拓的精神便成为了延安精神的主要内容。[2]

(二)背负的历史任务不同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是处在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和国民大革命时期。而延安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处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和国民大革命时期,北洋军阀与中国人民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1923年中共三大制定了革命统一战线方针,国共合作,发动了国民大革命。国民大革命失败以后,蒋介石叛变革命,开始围剿共产党,国共开始陷入十年对峙时期,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代表中国人民利益的共产党和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1927年中共八七会议制定了土地革命的方针,在农村发动土地革命。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也由此建立,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领导农民开展土地革命和游击战争,主要任务是反对封建主义和以国民党反对派为首的官僚资本主义。

由于从1931年至1937年,随着日本侵华的步步加深,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成为社会最主要的矛盾。而蒋介石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为抗日反蒋而斗争,由于王明等“左”倾机会主义使党和红军遭受极大挫折,被迫长征。1935年10月中共中央转战到延安,建立延安革命根据地,期间召开瓦窑堡会议,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号召全民族抗战。延安精神在这里开始成形并得到发展。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中日民族矛盾是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全国掀起抗日救亡新高潮,中国共产党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政策,促进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实现了国内和平,国共建立了第二次合作关系。如何动员、组织全民族力量打败日本侵略者,是整个抗日战争时期的基本内容和中心任务。

三、井冈山精神与延安精神的现实意义

井冈山与延安精神没有过时,现时代它们仍然有着伟大的现实意义。对于我们今天振奋民族精神,光大革命传统,弘扬时代精神具有强大的廉政建设、经济建设、道德建设等社会效应。

(一)廉政建设效应

只有一个廉洁的政府、得到人民信任的政府才能够一心一意促进经济发展,才能够采取各种措施实现社会公正。我们党在延安时期在反腐倡廉建设方面做出了很多成功的尝试,取得让边区人民十分满意的工作成效,为我们做好今天反腐倡廉工作提供了经验和启示。一是教育主导,未雨绸缪。延安时期,我党非常重视廉洁自律教育,尤其重视对党员干部的教育。通过系统的、经常的教育,提高了党员干部的政治素质,以党风带动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二是领导示廉,率先垂范。为了适应艰苦的战争环境、减轻人民负担,从1937年8月西北办事处会议决定开始实行最节约原则,到1939年毛泽东提出“自己动手,克服困难”,再到1942年开展的“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大生产运动。我党一直主张勤俭节约,杜绝浪费。毛泽东、周恩来等党中央领导率先垂范,在生活上异常简朴。三是制度保廉,秩序井然。延安时期,我党和边区政府十分重视建立和完善惩治腐败的制度建设,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使廉政工作有法可依,使反腐败斗争规范化。四是监督促廉,民主平等。延安时期,党中央和边区政府非常重视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逐步形成了党内外和上下级之间的监督体制,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相结合的监督机制,党内、参议会、政府内部、党外人士、司法、人民群众和舆论监督的监督体系,把权力关在制度的牢笼里。[3]发挥这一效应对于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继承中求发展,在改革中求创新,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经济建设效应

井冈山精神与延安精神在经济建设方面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要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早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毛泽东就指出:“要使全体干部和全体人民经常想到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大国,但又是一个经济落后的穷国,这是一个很大的矛盾。要使中国富强起来,需要几十年艰苦奋斗的时间。”邓小平同志也曾指出:“中国搞四个现代化,要经过老老实实地艰苦创业,我们穷,底子薄,教育、科学、文化都落后,这就决定了我们还要有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中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大国,不可能走捷径。我们利用外国的资金和技术,大力发展对外贸易,但是必然要以自力更生为主。我们的党员、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一定要努力恢复延安的光荣传统,努力学习周恩来等同志的榜样,在艰苦创业方面起模范作用”。江泽民总书记在1989年9月视察延安时说:“把经济搞上去,靠什么方针?还得靠发扬延安精神,归根到底要靠艰苦奋斗,自力更生。胡锦涛同志曾在革命圣地西柏坡发表重要讲话,要求全党同志一定要牢记毛泽东同志倡导的“两个务必”,发扬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以习近平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更加注重党的优良传统的传承和弘扬。他多次强调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中国梦,创造全体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继续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在今天和今后的现代化进程中仍然要坚持和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井冈山精神和延安精神。可见,艰苦奋斗也是一条经济建设的基本方针。

(三)道德建设效应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表现。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这是井冈山和延安精神文明建设留给我们的重要历史经验,弘扬井冈山和延安精神,坚定理想信念,首先,要重视道德建设,用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共产主义道德教育人,提倡“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道德风尚,克服和抵制“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的资产阶级自私自利的腐朽道德。其次,从道德层面上,需对全民族进行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教育,反对铺张浪费、肆意挥霍、大手大脚的败家子作风。树立社会主义主人翁和“过紧日子”的思想。兴家犹如针挑土,败家犹如水冲沙,一个家庭的富裕,离不开勤俭持家、开源节流,一个国家的强大,需要全民养成节约习惯、形成勤俭之风。全社会都要警醒起来,坚决抵制铺张浪费的不良风气,共同培育积极健康的文明风尚。近期,中共中央颁发了《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从制度层面再次提出我们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发扬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崇俭抑奢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党发展壮大的传家宝。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的生活逐渐富裕起来,但一些人大手大脚、暴殄天物、大肆挥霍的现象也令人震惊,铺张浪费之风蔓延到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把勤俭节约当成一种健康时尚的生活方式,理性消费,从小事做起,自觉厉行节约、反对浪费。

(作者单位:武汉轻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张英琦.井冈山精神和延安精神异同论[J].石油大学学报,1993(03).

[2]万生更.论延安精神的形成条件及当代价值[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03).

[3]王毅.延安时期反腐倡廉建设的启示与思考[N].求实理论网,2013-06-04.

作者:魏清政 宋显

西柏坡精神与经济建设论文 篇3:

中国共产党百年革命精神的脉络、价值及弘扬

[摘 要]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诞生了凝结着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价值取向、道德品质以及思维方式的百年革命精神谱系。在革命、建设与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革命精神展现出了不同的精神形态,这些宝贵的革命精神在新时代迸发出了增进中国共产党人党性修养、促进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增进国家软实力、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丰沛精神资源。要更好地弘扬中国共产党百年革命精神,就要赋予革命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在革命传统教育、革命历史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加强革命精神教育,并积极诉诸新媒体技术,在更大范围内更好地实现中国共产党百年革命精神的弘扬,为推动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进程提供强大的精神助力。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马克思主义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一百年来,中国人民的生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在国际还是国内,新中国的各项事业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非凡成就,新中国的综合国力与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正在不断向世界放射着属于中华民族的光芒。然而在这一系列成就的背后,离不开作为坚强政治保证的中国共产党,也离不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百年来的革命、建设与改革的生动实践中诞生的革命精神,它们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百年革命的精神谱系。中国共产党百年革命精神中蕴含着国而忘家的家国情怀、舍己为人的大爱精神、一往无前的拼搏精神、迎难而上的奋斗精神等精神内涵,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不同历史时期形成了不同的具体精神形态,是全体中华儿女一往无前、砥砺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這一关键的时间节点上,厘清中国共产党百年革命精神的发展脉络,探求百年革命精神在新时代彰显的深厚价值意蕴并探索具有高度可行性的百年革命精神的弘扬路径,对于推动中国人民精诚团结、向着既定目标奋勇前进具有重要作用。

一、中国共产党百年革命精神的发展脉络

中国共产党百年革命精神谱系的发展脉络可以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个历史时期。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高高擎起了马克思主义的鲜明旗帜,在建党时期形成了红船精神(建党精神),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诞生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苏区精神;在枪林弹雨的抗日战争时期形成了延安精神和红岩精神等;在解放战争时期,形成了以西柏坡精神为主要代表的革命精神。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诞生的革命精神充满了流血牺牲和战争色彩,体现出了这一时期革命精神的鲜明特征。首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精神以牺牲精神为鲜明特征。牺牲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精神的法宝。如,在抗日战争这一关系到中华民族兴衰的惨烈战争中,无数英雄们用宝贵的生命和鲜血换取了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用自己的血肉之躯谱写了一曲曲英雄赞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充满了中国共产党人与敌人的刀光剑影,无数革命先烈在关系到民族危亡的生死关头展现出了不畏强暴、视死如归的牺牲精神,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精神的重要体现。其次,这一时期诞生的革命精神中贯穿着崇高的革命理想与坚定的革命信念。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经历了28年之久的浴血奋战才获得了革命的胜利,这必然需要崇高的革命理想与坚定的革命信念作为支撑和指引。譬如,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的前途和走向问题摆在了中国共产党面前,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没有被白色恐怖和蔓延的悲观主义情绪吓倒,更没有被丧失理想信念叛变革命的人影响,而是在崇高革命理想的指引下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找到了正确的革命道路。最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精神中蕴含着浓厚的乐观主义色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那种物资匮乏、苦难深重的年代,革命是对人们身体、心理、精神等方面的多重考验。譬如,红军长征面临着前期的减员、敌军的围堵、险峻的地势、恶劣的气候以及医药的缺乏等诸多困难,可是红军怀着高度的乐观精神,孕育了“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即使在饥寒交迫甚至面对死亡的威胁时,他们或红军仍然能够积极乐观、保持斗志,这是这一时期革命精神中乐观主义色彩的体现。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在物资极度匮乏又面临着诸多自然灾害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人们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在鲜活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创造了大庆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雷锋精神、时传祥精神、大寨精神和“两弹一星”精神等。对于经验并不十分丰富的中国共产党人而言,“社会主义”可以算作是一个新的事物。在这一时期,虽然中国共产党缺乏足够的经验,在当时形势的分析、规划等方面出现了偏差与失误,导致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时期的革命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左”的错误思潮的影响。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着人民群众不仅在社会主义制度建设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也创造了诸多闪耀着时代光芒的革命精神,这些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百年革命精神谱系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诞生的革命精神展现出了以下特点:首先,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主要特征。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胜利过渡,我国的国民经济体系得以建立,农田水利建设方面成效十分明显,科学技术发展方面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如此多的成就,依靠的是人民群众的不懈奋斗。中国人民勤劳肯干、战天斗地,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社会主义制度才得以建立,社会主义建设才得以不断推进。“他们一辈子吃了两辈子的苦,痛心的话,悲痛的话,却也是肃然起敬的话。试问,不是一辈子吃了两辈子的苦,一辈子怎得两辈子甚至三辈子的成就?”[1]可见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人们作出了令人难以想象的奉献和牺牲。其次,以团结协作、无私奉献为主要内涵。任何事业的推进都需要大批兢兢业业、恪尽职守、默默奉献的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新中国刚刚成立,各项事业百废待兴。然而在中国这样一个基础弱、底子薄、人口多、地域广又形势复杂的国家,靠着自力更生、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靠着万众一心、齐心协力、甘于奉献的品质,向着共同的目标迈进,我国的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科技研发等方面才取得了重大突破。总体而言,虽然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走过一些弯路,但是在这一时期取得的诸多历史成就和诞生的光辉革命精神,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开创奠定了重要基础。

(三)改革开放新时期

邓小平曾经明确强调:“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2]146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小岗精神、女排精神、张家港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击“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和北京奥运精神等革命精神涌现出来。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向着经济发展转移,经济建设成为党和国家工作的中心线,人们更加明确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不断推进,中国共产党人在鲜活的实践中对执政规律的认识愈加深入,这一历史背景是改革开放新时期革命精神形成的重要社会基础,改革开放新时期的革命精神显现出了改革的鲜明特色。首先,改革开放新时期的革命精神以敢想敢干、大胆探索为特点,展现出了新时期的新风貌。如,安徽小岗村在1978年开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举措体现出了中国人民敢想敢干的高度首创精神,形成了勇于改革开放的小岗精神。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特区人民团结奋斗,书写出了“浦东奇迹”,展现出了一种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品质,形成了敢为人先的特区精神。1978年到2012年的几十年间,中国人民书写了无数的民族辉煌,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深刻改变,这离不开敢为人先的崇高革命精神。其次,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对革命精神的解读更加科学。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前,在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谱系的内涵解读方面,往往以阶级斗争的眼光来看待,倾向于将革命精神的具体内涵简单化,将革命精神的精神实质碎片化,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出现了教条化。而改革开放之后,不仅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谱系在具体内涵上得到了进一步丰富,而且党在对革命精神内涵的解读与分析方面坚持了正确科学的态度,将党性与人民性、民族性与时代性、先进性与开放性等多对矛盾关系进行了厘清,在革命精神话语体系上也体现出了改革的话语特色。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经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艰苦努力的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继续砥砺奋进,全体中华儿女向着实现中国梦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行。在前行的道路上,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会出现艰辛与挫折,但是中华儿女从来没有软弱、没有低头,而是英勇无畏地继续前行。抗疫精神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代表。2020年初,一场疫情席卷了世界,世界各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中国也不例外。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人民的生命健康、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社会原有的正常生活秩序等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新冠肺炎疫情的控制难度较大,尤其在人口多、地域广的中国,疫情的传播速度之快、感染范围之广都是前所未有的,更加重了疫情防控的难度。这对于全体中国人民而言是一次重大考验,但是中华儿女没有在灾难面前屈服,而是顽强奋起、积极防控,牢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當中形成了宝贵的抗疫精神。抗疫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高度凝练,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新时代的生动诠释,其精神内涵主要表现为舍己为人、不畏牺牲的奉献精神,守望相助、众志成城的团结精神,迎难而上、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尊重规律、求是创新的科学精神以及休戚与共、四海一家的大爱精神。在新冠肺炎疫情应对中诞生的抗疫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百年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人民继往开来、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强大精神动力。

二、中国共产党百年革命精神的价值意蕴

中国共产党百年革命精神是伟大民族精神的鲜明体现,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信念、增强党性修养的精神基础,是促进国家统一并增进民族团结的重要精神资源,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精神动力,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强大精神助力。

(一)中国共产党人增进党性修养的精神基础

中国共产党百年革命精神,能够促进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发展,增进新时代领导干部的党性修养,增强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与理论自觉。首先,中国共产党百年革命精神有助于让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逐渐壮大为世界第一大党,这离不开中国共产党人对崇高革命理想的不懈追求。邓小平曾经指出:“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真正的优势。”[3]144中国共产党人在艰辛的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岁月当中能够一往无前、敢于胜利,离不开作为强大精神指引的崇高理想与坚定信念,靠着理想信念的顽强支撑才跨越了一个又一个泥沼、实现一个又一个胜利。其次,中国共产党百年革命精神谱系有助于让中国共产党人树立强烈的宗旨意识。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鲜明的精神品格,其价值内涵蕴含于中国共产党百年革命精神谱系中,是中国共产党筑牢价值根基、强化宗旨意识、增强党性修养的肥沃土壤。在漫长的岁月当中,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让党获得了更加牢固的执政基础,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提供了正确的价值遵循和强大的精神指引。

(二)促进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资源

促进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需要借助文化手段,需要两岸同胞与各个民族共同认可的革命精神的弘扬。一方面,中国共产党百年革命精神是促进国家统一的精神资源。“两岸同胞一家亲,谁都不能割断我们的血脉。”[4]282中国共产党百年革命精神是促进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丰沛资源,蕴藏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卓越智慧。国家统一,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需要正确的战略思想作为保障,也需要巩固两岸人民共同的思想与价值基础,后者为促进国家统一提供精神保障。“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宗,心之相系、情之相融,本是命运与共的骨肉兄弟、血浓于水的一家人。”[4]283中国共产党百年革命精神,是两岸同胞都能普遍接受与认同的重要价值资源,是两岸同胞的重要文化血脉,也是促进国家统一的重要精神资源。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百年革命精神是促进民族团结的精神资源。中国是一个拥有着庞大人口基数的多民族国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促进民族团结的应有之义和必然要求。虽然各个民族之间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与文化习俗,在生活习惯、生产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一些民族仍然保存着自己的语言文字,但中国共产党百年革命精神蕴含着各个民族都高度认同的崇高精神品格,也就突出了中国共产党百年革命精神对于促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价值。

(三)进一步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精神动力

首先,中国共产党百年革命精神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资源。文化自信是人们对本民族文化生成的一种认同感、自豪感,是一种积极肯定的心理状态。中国共产党百年革命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让人们更加厚植文化自信的重要文化资源。人们可以在革命精神的感染和浸润下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信任感、认同感,进而更加厚植文化自信。其次,中国共产党百年革命精神是讲好中国故事的生动素材。中国共产党百年革命精神,就是好的中国故事,它蕴藏着中国人民普遍高度认同的精神内涵,也是向世界展示中国良好国家形象的资源。每一种具体的革命精神形态背后都有着一段令人动容、可歌可泣的故事,都彰显出了中国人民高尚的精神品格。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就要将国内国际两个维度相统筹。从国内角度讲,中国共产党百年革命精神是促进我国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精神资源;从国际角度讲,中国共产党百年革命精神谱系是向世界广泛传递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的生动素材,进而能够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最后,中国共产党百年革命精神也有激励、凝聚等塑造人的作用,能够陶冶人的情操,浸润人的心灵,让人们受到优秀文化的浸润和熏陶,深切地感受到革命精神的魅力,达到教育人、塑造人的目的。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进一步增强,也需要有力的人才保障。依据以上的逻辑,中国共产党百年革命精神是塑造人的重要价值资源,为文化强国的建设提供了一定的人才保障。

(四)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助力

首先,更坚定地走中國道路。中国共产党百年革命精神是更加坚定走中国道路、坚定道路自信的精神助力。选择什么样的道路,直接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命运,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要更好地推动中国梦的实现进程,必须坚持走中国道路。中国共产党百年革命精神独特的感召力、影响力,让人们在内心更加信任中国道路,从认知上更加了解中国道路,在情感上更加认同中国道路,也就在行动上更加坚定地走中国道路,更加厚植人们的道路自信,为推动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坚实的保障。其次,更好地弘扬中国精神。中国精神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汇聚,中国共产党百年革命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推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进程,需要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弘扬中国精神,让更多人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发挥中国精神对人们价值观念的引导作用、精神状态的激励作用、行为举止的规范作用,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巩固人们向着中国梦的宏伟目标前进的思想基础。最后,更广泛地凝聚中国力量。革命精神能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行为习惯等方面产生影响,有着精神凝聚功能。尤其是人生活在群体中,总是能够在群体中形成集体意识。如果一个群体普遍接受一种文化,那么这个群体的凝聚力会得以提升,使得个人和群体之间联系密切。中国共产党百年革命精神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鲜明诠释,能够让社会中的多元力量向心凝聚,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凝聚更加集中、更加强大的力量,为中国梦的顺利实现提供重要基础。

三、中国共产党百年革命精神的弘扬路径

要大力弘扬中国共产党百年革命精神,就要不断增进革命精神的时代内涵,在弘扬路径上要与革命传统教育、革命历史教育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紧密结合,并积极结合具有时代特点的技术手段,拉长革命精神的传播区间。

(一)不断丰富中国共产党百年革命精神的时代内涵

弘扬革命精神,既要加强对革命精神形成历程、基本内容的诠释,还要回应新时代的要求和人民的呼声。一方面,要加强百年革命精神基本内涵的阐发。要加强对革命精神的思想阐释,加强对历史背景的深入挖掘。百年革命精神的基本内涵,反映了党在某一历史时期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与崇高作风。赋予革命精神新的时代内涵,需要守住革命精神的“本”。要积极立足历史视野对中国共产党百年革命精神进行多维度的考察,让人们更加真切立体地、原汁原味地感受革命精神。另一方面,要结合新时代的特点赋予革命精神以新的内涵。赋予革命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并非将革命精神进行再造,更改其原有的基本内涵,而是要结合新的时代特征,结合新的实际情况,发展中国共产党百年革命精神的时代内涵和现实启示,将革命精神更具时代性地表达出来。例如,习近平总书记曾说道:“我们党领导的红军长征,谱写了豪情万丈的英雄史诗。伟大的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我们要不断结合新的实际传承好、弘扬好。”[5]诞生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百年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倡导要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征路的重要命题,这不仅突出了传承与弘扬长征精神的必要性,也为长征精神在新时代赋予了新的内涵。

(二)在革命传统教育和革命历史教育中弘扬革命精神

革命传统、革命历史与革命精神三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革命精神往往诞生于革命历史中,蕴藏于革命传统中,因而要在革命传统教育和革命历史教育中积极弘扬革命精神。一方面,在革命传统教育中弘扬革命精神。革命精神教育与革命传统教育应当有机融合。中国共产党人在艰苦卓绝的革命当中形成了革命传统与革命精神,二者的联系密不可分。革命精神教育,要注重以革命历史教育人、感化人、塑造人,即“以史育人”。在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新时代不能忘记本来,应传承先贤未竟的事业,在新时代依然坚守优良革命传统。要将革命先辈留下的光荣传统作为进行革命精神教育的鲜活素材,将革命精神作为新时代抵御西方敌对势力思想入侵、文化入侵的强大精神武器。在弘扬革命精神的具体过程中,要注重革命传统的弘扬,注重革命精神教育与革命传统教育相结合,说明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在革命历史教育中弘扬革命精神。革命精神诞生于革命历史当中,革命历史是革命精神诞生的基础,进行革命精神教育要与革命历史教育相结合。革命历史中书写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奋进岁月,要积极从革命历史当中汲取强大的精神力量。在具体路径上,应当发挥红色遗址的作用,号召并组织更多人民进行参观学习,以博物馆等为依托,让人们在生动的讲解、实物的观赏中更深刻而直观地体会革命精神的内涵,更生动地弘扬革命精神。

(三)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弘扬革命精神

在培育核心价值观中弘扬革命精神,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着力。一方面,要深入挖掘革命精神中的价值观因素。在革命精神中,许多精神要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展现出高度的逻辑互构关系。因而,必须要加强对中国共产党百年革命精神内容中价值观因素的阐发,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培育与践行当中大力弘扬革命精神。革命精神是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诞生的重要文化资源,革命精神中蕴含着深厚的价值观意蕴,要加强对革命精神中价值观资源的挖掘,也要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研究与宣传,以革命精神的弘扬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也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涵养革命精神、弘扬革命精神。另一方面,要把握好教育时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共产党百年革命精神都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有着共同的精神要义,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与培育中弘扬革命精神,除了要加强两者的价值阐发与关系研究,还需要把握好教育时机。新时代,枪林弹雨的战争年代已经远去,但是在那个年代诞生的革命精神依然绽放着时代光芒。新时代,要注重对正确时机与合适场合的把握:要把握住纪念日的时机,把握好革命教育的时间节点,让人们在更适宜的时机和场合体会社会主义核心價值观,领略中国共产党百年革命精神的价值内核。

(四)借助新媒体技术弘扬中国共产党百年革命精神

一方面,要积极利用具有时代特点的技术载体弘扬中国共产党百年革命精神。随着技术的飞速进步与人们的日益偏爱,新兴媒体成了教育必然要重视起来的载体,利用新兴媒体的传播优势是教育领域的必然趋势。中国共产党在鲜活的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实践中孕育、形成与生发了百年革命精神,以此革命精神凝聚人民团结一致、精诚合作为例,同样需要借助新媒体技术,发挥新媒体技术相较于传统媒介的显著优势与突出作用,增进革命精神教育的实效性。具体而言,在科学技术的裹挟下,革命精神教育在遵循人的心理规律、接受规律基础上,可以针对青年学生群体,利用智慧教室、智慧课堂、智慧宿舍等构建智慧校园,可以利用人们广泛使用的手机APP等可移动、灵活度高的教育手段进行革命精神的宣传教育工作。另一方面,要积极了解受众的自身特征与接受偏好。人们对于更加具有吸引力的载体的喜好程度只会增强不会减弱,革命教育的具体内容必然要与人们的接受偏好增进契合度,如此才能提升革命精神教育的现实针对性和实效性。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百年来的宝贵思想结晶,中国共产党百年革命精神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形成的成果。新时代,人们对信息的接受偏好已经有所改变,不同受众也有着不同的特征,应当加强对不同群体特征与偏好的研究,增强革命精神教育的针对性。

(五)在加强相关制度建设中弘扬中国共产党百年革命精神

在弘扬中国共产党百年革命精神的过程中,还应诉诸制度建设这一硬性手段,以制度建设保障中国共产党百年革命精神的传承和弘扬。首先,要加强弘扬中国共产党百年革命精神的制度设计。要积极加强弘扬中国共产党百年革命精神的制度安排,建立相关的革命精神弘扬体制机制,既要内容科学,也要层级协调。其次,要将保障中国共产党百年革命精神弘扬的相关制度严加落实。仅仅在制度设计上着力而忽视制度执行,那么制度就会流于表面,成为一纸空文。要更好地传承中国共产党百年革命精神,就要严格加强制度执行,切实将制度落实到实践中去,赋予制度以生命活力,更大程度地发挥制度效能,将制度作为弘扬中国共产党百年革命精神的坚实保障。最后,要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加强对弘扬中国共产党百年革命精神相关制度的监督。在加强制度设计和制度执行的基础上,还应当发挥人民群众的作用,加强制度监督。要对违反了弘扬中国共产党百年革命精神制度的言论与行为采取严厉措施,让人们对制度产生敬畏之心,保障革命精神的严肃性,进一步坚定弘扬中国共产党百年革命精神的制度保障。总之,在中国共产党百年革命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当中,需要切实践行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着重在制度的设计、执行与监督等方面着手,在加强相关制度建设中弘扬中国共产党百年革命精神。

参考文献:

[1]梁柱.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巨大成就不容抹杀[J].红旗文稿,2017(16):26-30.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

[5]习近平.习近平在宁夏考察时强调 解放思想真抓实干奋力前进 确保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N].光明日报,2016-07-21(1).

(责任编辑:育 东)

(校  对:李雪莹)

作者:郝佳婧

上一篇:国外对外贸易发展状况论文下一篇:听译教育石油科技英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