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扬西柏坡精神 切实服务好群众

2024-04-26

宏扬西柏坡精神 切实服务好群众(共6篇)

篇1:宏扬西柏坡精神 切实服务好群众

宏扬西柏坡精神 切实服务好群众

今年7月底,我随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组织的红色教育学习观摩团前去河北西柏坡学习,印象深刻、意义匪浅。

西柏坡原是河北省平山县一个普通的小山村,现已成为全国著名的革命圣地,红色文化教育基地。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开拓进取精神,依靠群众和团结统一的民主精神,戒骄戒躁的谦虚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等共同形成了现在的西柏坡精神,这种精神不断激励了当地群众,同时对于不断推进我们党的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大力弘扬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西柏坡精神。西柏坡时期,革命形势迅猛发展,是否敢于不失时机地发起战略决战,将革命进行到底,是党在西柏坡时期面临的一个历史性课题。正是在此形势下,我们党发出了“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号召,用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鼓舞人民,抓住有利时机进行决战,将革命由局部胜利引向全国胜利。正是在这种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彻底革命精神鼓舞下,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现在虽然处于和平时期,但我国面对的困难依然不少,如,脱贫攻坚问题,大气污染环保问题,敌对势力侵略、恐怖主义问题等等,我们要敢于同这些困难作斗争。充分发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开拓进取精神。

大力弘扬依靠群众和团结统一的西柏坡精神。坚持依靠群众,坚持团结统一,是长期以来党的群众路线与民主作风在西柏坡时期的继续与发展。西柏坡时期,是党与人民群众联系最紧密的时期之一,党在西柏坡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解放了广大贫苦农民。现在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一主题,这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永远向前的根本动力。中国共产党明确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宗旨,以全体人民的解放和幸福作为长期为之奋斗的目标。

大力弘扬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的西柏坡精神。毛泽东同志在西柏坡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了“两个务必”,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两个务必”,不仅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也是对党的思想作风建设的基本要求,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精神,更是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的深刻揭示。新时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纪律建设。多次强调,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纪律建设是治本之策;要扎紧党规党纪的笼子,把党的纪律刻印在全体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心上;党面临的形势越复杂、肩负的任务越艰巨,就越要加强纪律建设。我们自身也要秉持初心、怀德自重、洁身自好、清廉自守,时刻牢记法纪的戒尺、制度的戒尺、规矩的戒尺、道德的戒尺,以法纪战胜贪欲,在各种诱惑面前眼不花、心不乱,始终做到心有所戒、行有所止。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是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我们要从党的光辉历程中汲取强大力量、激发昂扬斗志,深入推进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懈奋斗。

篇2:宏扬西柏坡精神 切实服务好群众

一、增强工作责任心, 日常工作要为群众服务

作为一名文化工作人员, 肩负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任。更应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 我认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从根本上离不开国民文化素质的整体提高, 而这不可能单纯靠市场化的方式来完成, 政府有责任向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的、均等化的文化服务。民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有效的保障, 国民文化素质才能提升, 文化消费市场才能扩大, 文化精品才有诞生的深厚根基, 也才能为经济与社会的良性运行提供强大的价值支撑。因此, 在日常工作中要细心加耐心, 把服务群众的责任心、服务心、真情心、大众心、担当心融入到文化工作全过程, 在务实认真上下功夫, 要经常深入群众、融入社会, 了解群众的文化需求, 对症下药, 引导群众的文化生活, 满足群众的文化需要。

二、提高工作服务心, 内心深处要有群众观念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 是我们做好文化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开展文化工作和举办文化活动时, 我们想问题、做决定、办事情, 首先都应该想想, 这样做群众赞成不赞成、欢迎不欢迎。你心里有群众, 群众心里就有你。有了深厚的群众基础, 得到群众的支持, 我们的工作就会进展顺利, 文化事业就会兴旺发达。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在我们文化系统, 就是坚持以人兴文、以文化人, 推动实现文化惠民。发展文化事业, 根本目的和途径是为了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引导群众。文化工作的重心在基层, 我们应该多从群众的视角和立场对照、谋划和开展文化各项工作,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

三、挖掘工作真情心, 艺术作品要有群众形象

艺术来源于生活, 劳动创造了艺术。我们的特色文化品牌群众自发文艺团队大多来源于群众, 演出服务于群众生活, 是群众生活和艺术水乳交融的一个很好代表。群众中有我们辛勤投入的身影, 我们的作品中才有生动鲜活的群众形象。这就要求我们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 多深入基层一线体验采风, 与城乡基层群众多交流、多交友、多交往, 了解群众的生产生活和所思所盼, 增强文化工作的群众基础, 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 发挥文艺作品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促进兰州艺术事业大发展大繁荣。我们开展的送文化下乡、下基层演出等活动, 就是在积极践行群众路线, 受到了广泛关注, 也取得了良好成效。

四、拥有工作大众心, 文化成果要由群众共享

群众的需求是文化工作的第一选择。为切实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我们连续多年深入实施文化为民工程, 着力加强对群众团队的业务辅导、赴国外、省外交流演出、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参加春节文化庙会、黄河风情文化周、鼓文化艺术周、社区艺术节等大型文化活动, 现在又建成了群众自发文艺团队建设机制, 目的都是筑文化之巢, 引群众之凤到文化场馆参加活动, 建设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同时, 我们组织文化下基层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乡村“四进”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 以及针对农民工、老年人、残疾人、青少年学生等特殊群体推出的相应文化服务, 都是为了在丰富活跃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在“送文化”的同时, 我们在群众中积极培育文化志愿者、业余文艺骨干等文化人才, “种”下文化的种子, 浇开文化的鲜花, 让群众切身体会到文化的乐趣。

五、建设工作有担当心, 监督评价要由群众说话

群众的呼声是我们改进作风、改进工作的第一信号。我们的工作扎实不扎实, 我们的作品优秀不优秀, 我们的活动精彩不精彩, 我们的服务贴心不贴心, 群众最有发言权。在政风行风评议、效能建设、群众自发文艺团队建设机制等工作中, 我们都引入了群众评议, 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建议。在文化民生工程、公共文化服务等活动中, 我们积极开展群众知晓度、满意度测评和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 不仅扩大了影响, 吸引了关注, 而且有助于鞭策我们提高工作能力, 更加认真地做好本职工作。无论是打磨艺术作品, 还是改进文化服务, 等等这些都离不开群众的传扬、加工和检验。惟其如此, 文化产品和服务才能扎根群众、传之久远, 成为文化品牌和经典。我们唯有通过勤奋工作和刻苦努力, 不断提升综合素质和整体形象, 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 才能跟上时代步伐, 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认可, 赢得事业的发展和繁荣。

参考文献

[1]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

篇3:切实做好整改以服务群众

柯桥区委第八督导组副组长单国社,轻纺城建管委党工委书记、主任冯华林同志在会上讲话。

冯华林指出,建管委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广大党员干部紧紧围绕“为民、务实、清廉”主题,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较好地实现了树立群众观点、弘扬优良作风、解决突出问题、保持清廉本色的目标要求。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坚持把加强学习教育作为教育实践活动的首要任务,贯穿活动的全过程,着力增强广大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宗旨意识、群众观点;把贯彻整风精神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作为严格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一次生动实践,在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上动真格、开新风;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市委、区委关于作风建设的各项规定精神,特别是把开展专项整治、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作为重点任务来抓,党员干部的作风有明显改进;突出建章立制,把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具体化、规范化,确保了广大党员干部开展正风肃纪和坚持为民务实清廉作风的长效机制。

冯华林强调,总体上看,建管委教育实践活动达到了预期目标,但与区委的要求和群众的期盼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要始终把作风建设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常抓不懈,善始善终,善做善成,巩固扩大已有成果,构建长效机制,确保把教育实践活动办成群众满意工程。要严肃思想认识,大力巩固教育实践活动成果。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运用活动成果推进中心工作。同时,还要坚持善始善终,切实把整改措施落到实处。

单国社对轻纺城建管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予以充分肯定。他指出,轻纺城建管委教育实践活动领导班子高度重视,活动氛围浓厚;活动开展扎实到位,作风改进明显;不断优化服务,着力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坚持两手抓两不误,中心工作有力推进。广大党员干部在服务中心、攻坚克难中增强了担当意识,转变了工作作风,为服务全区经济社会的平稳健康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赵国玲)

柯桥纺博会成新品发布首选地

10月24~27日,2014中国柯桥国际纺织品博览会(秋季)在中国轻纺城国际会展中心盛大举行。

今年秋季纺博会的参展企业、展会面积超过以往任何一届,创历史新高。展位共计达1450个,展览面积为3.4万平方米,主要展品有纺织面料、辅料、家用纺织品等,展区包含室内特装展区、精品展区、标准展区和室外纺机展区。纺博会还设有中国轻纺城传统交易区,中国轻纺城国际贸易区,中国轻纺城服装市场、围巾市场、坯布市场,中国轻纺城钱清轻纺原料市场等作为展会分展区,以最大辐射力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采购商。

作为业内著名的专业展会,柯桥纺博会越办越好,国际影响力逐年上升,每年的纺博会上都有数以万计的新产品亮相。本届秋季纺博会期间,40余万款时尚面料亮相展会,其中新产品数量也再次创纺博会新高,受到了大量来自国内外专业采购商的热烈追捧。

参展企业纷纷表示,柯桥纺博会如今已成为他们发布新产品的第一平台。本届秋季纺博会上,九成参展企业都带着企业的最新产品亮相展会。如浙江梅盛实业有限公司“生态合成皮绒”的第三代新品进入市场不久,就成为了沿海地区不少企业的“香饽饽”。该产品因环保和高仿皮绒等优势而被命名为“生态合成皮绒”,受到许多皮鞋服制造商的青睐。另外,浙江红绿蓝纺织印染有限公司、浙江凡特思纺织品有限公司等优秀参展企业都带来最新产品应战展会。(牛婵)

纺城新增皮草皮革市场

10月19日,中国轻纺城服装服饰市场二楼皮草皮革市场盛大开业。该市场的出现不仅完善了中国轻纺城纺织服装产业链条,填补了中国轻纺城的空白,而且对中国轻纺城服装服饰市场“二次繁荣”,特别是对于形成面料成衣化产业格局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使得广大绍兴消费者足不出户就可以买到高性价比的皮草皮革产品。

据了解,此次共有40多家海宁及余姚籍皮草皮革经营户入驻中国轻纺城服装服饰市场二楼,总共租赁了市场110多间门市部,总经营面积达3000平米,且所售商品均来自海宁、余姚等原产地。

“中国轻纺城万商云集,消费力惊人,交通便捷,且商业基础设施完善,但皮革皮草却一直是空白,我们老早就想来了。”海宁春夏秋冬服饰负责人陈雪对记者如是说。

据中国轻纺城服装服饰市场有关负责人向记者透露,目前,还有海宁、余姚等地的经营户在陆续落户柯桥,已经入驻柯桥的皮草皮革经营户在当地也都是大户,有的甚至还是国际一线品牌的授权代理商。此外,除了已经入驻市场的经营户以外,还有部分当地经营户也在筹划加入柯桥皮草皮革“组团”。

此次,二楼皮草皮革市场的开业无疑是市场一次成功的转型,轻纺城各界人士都寄予厚望。有业内人士认为,皮革皮草专业市场的出现填补了中国轻纺城的一个空白,并将使服装服饰市场实现“二次繁荣”。有人甚至认为,海宁、余姚经营户抱团来到柯桥,或将对柯桥面料“恨布不成衣”的产业格局有所触动。

邹海涛是海宁一个皮革企业的“新掌门人”,也是国际知名品牌“圣帝保罗”的代理商,这次入驻柯桥就为消费者准备了100份小礼品。邹海涛认为,柯桥有中国轻纺城的优势,浓郁的市场氛围会更容易形成。

篇4:宏扬西柏坡精神 切实服务好群众

一、调整思路, 突出重点, 做好新形势下的就业工作

21世纪初, 我省处于老工业基地结构调整和体制转换的攻坚时期, 大批职工下岗转移, 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从2004年开始, 省委、省政府交给全省工会每年介绍和安置20万人就业任务, 辽宁工会把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作为工作重点, 构筑载体, 举全会之力推动工会促进就业再就业工作的深入开展。

1. 开展技能培训。

全省工会830个培训基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实用技术、职业技能、SYB创业为主要内容, 以定向、订单、挂钩培训为主要形式, 以下岗失业人员、零就业家庭成员、棚改回迁困难群众和城镇新增劳动力为重点对象, 五年来共培训37万人次, 其中免费培训27.6万人次, 培训后就业率达到68%。经过几年的发展, 全省工会不仅形成了自己的培训体系, 而且一些培训项目, 如月嫂服务、刮痧按摩、家政物业和数控机床操作培训以及国外劳务输出培训等已经成为品牌。

2. 开展职业介绍。

全省各级工会积极搭建职业介绍平台, 建立就业联络员、信息员队伍, 定期举办专业、专场、区域性就业洽谈会, 送岗位到社区、到军营、到棚改回迁新区, 积极拓展劳务输出领域。省总工会举办的“相约慧缘大型人才招聘会”在社会上产生较好反响, 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全省工会732个职业介绍机构, 五年以来累计介绍就业39万人次, 输出劳务27818人。

3. 建立再就业安置基地。

各级工会从资金、政策、信息、技术等方面培养和扶持了1023个工会就业安置基地, 优先安置“4050”人员和零就业家庭成员, 帮助年龄偏大、技能较低、就业困难的人员重新就业。四是扶持创业。2005年, 辽宁省总工会把扶持创业作为促进就业工作的重点。与省财政厅共同出资建立小额借款资金, 扶持有创业愿望的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和创业带头人扩大再生产, 推行“创业计划”;向社会征集“金点子”, 建立创业项目库;组织专家学者成立智囊团, 为创业者提供指导和诊断;组织劳动模范、技术能人、优秀企业家等, 传授技术、领办企业;为创业者提供创业培训、项目论证、开业指导、小额借款“一条龙”服务, 推动“1+1群”的创业带动就业模式。五年来省、市两级工会共发放借款1010万元, 扶持创业项目265个, 扶持创业带头人4578人, 带动就业6.6万人。几年来, 全省各级工会组织累计介绍安置就业107万人次, 协助党委和政府基本解决了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问题。

进入2008年, 受金融危机影响, 就业问题日显突出, 特别是大中专毕业生和农民工成为新的就业困难群体。针对这一情况, 辽宁工会及时调整工作思路, 在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的同时, 着力在促进困难大学生和农民工就业上下功夫。省总工会先后下发了《关于协助政府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协助政府做好当前农民工工作的通知》等文件, 要求各级工会提高对新形势下做好就业工作的认识, 把高校毕业生和农民工做为当前工会促进就业工作的重点。全省工会干部迅速行动, 深入到高校、企业、劳动力市场、就业服务机构、困难大学生和农民工家庭, 调查摸底, 了解困难大学生就业、创业和农民工返乡、返城等情况, 建立困难职工家庭未就业大学毕业生档案, 进行动态、定量分析, 有针对性地制定工作计划。把送政策、送岗位、送信息、送项目作为主要内容, 为高校毕业生和农民工提供面对面的指导和服务;积极配合省政府推进“辽宁省高校毕业生千企万岗就业见习计划”的落实, 发挥工会的信息和组织优势, 为大学生提供见习岗位, 实施跟踪服务, 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将高校毕业生纳入工会“创业计划”的实施范围, 为他们提供小额借款和免费的创业指导、服务;建立“大学生就业帮扶站”, 把就业工作延伸到校园, 目前, 沈阳市总工会已在24所高校建立就业帮扶站;大连、鞍山等市工会举办了“大学生创业项目对接洽谈会”, 千方百计提供创业服务;省市工会开展了“情暖农家送岗下乡”、“农民工就业援助月”等系列活动, 举办了各种形式的专场招聘会, 把岗位送到农民工家门口;丹东市总工会开展的“农民工援助十大行动”, 建立农民工职业介绍所 (站) 933个, 培训基地87个, 培训农民工2800人, 安置农民工5000人。各级工会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挖掘自身潜力的同时, 注重联合社会力量, 共同促进就业。与省教育厅联合开展“困难职工家庭高校毕业生阳光就业行动”, 与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等6部门联合开展“大学生就业见习计划”, 与省工商联等5部门联合举办“民营企业招聘周”。其中, “民营企业招聘周”提供岗位信息9.8万个, “大学生就业见习计划”提供见习岗位1.2万个。与政府有关部门、企业、高校开展联合培训, 仅2009年上半年就培训大学生2900余人, 农民工3.1万人。

二、创新载体, 扩大服务, 全面提升工会帮扶能力和水平

上世纪90年代, 亏损企业、停工待工企业增加, 职工生产生活遇到了很大困难, 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改革发展的突出问题。辽宁工会率先在全国组织实施了“送温暖工程”活动, 多渠道筹集送温暖工程基金, 对困难职工实施包户扶贫和困难救助。进入21世纪以来, 为了开展经常化的帮扶、救助工作, 辽宁工会积极推进帮扶中心建设, 健全帮扶体系, 完善帮扶机制, 开展以帮扶中心为主要载体, 以“送温暖工程”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帮扶工作。

1. 加强帮扶体系建设。

辽宁省总工会先后下发《关于加强困难职工帮扶体系建设的意见》、《关于困难职工帮扶中心规范化建设的意见》等文件, 明确帮扶体系建设的目标、任务和要求, 制定帮扶中心建设标准, 统一帮扶中心名称、标识和窗口设置, 开展“星级”帮扶中心建设活动, 在大连、鞍山、辽阳召开现场经验交流会, 推动帮扶中心工作不断上档次、上水平。目前, 全省14个市、100个县 (区) 总工会全部建立困难职工帮扶中心, 1400多个企业、街道、社区和棚改新区设立了帮扶站, 同时, 建立扶贫超市、惠民医院、爱心药房、爱心学校600多个, 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市、县区、基层三级帮扶中心与服务基地相互配合、上下联动的工会帮扶体系, 使困难职工的问题能够得到就近、快速解决。

2. 以实施“一体化”, 转变帮扶方式。

为了转变工会领导机关思想作风和工作方式, 整合县 (市) 区工会干部队伍, 增强工会组织的服务功能, 省总工会先后投入1500万元支持县区工会改造和建设一站式服务大厅, 直接向县区工会拨付救助资金3615万元, 加强了县区工会的硬件建设和救助能力。2008年召开县级工会服务帮扶一体化现场经验交流会, 总结推广丹东宽甸县和凤城市总工会的做法。通过建立服务大厅, 把工会的帮扶工作与工会的其它业务进行整合, 把帮扶困难职工与服务基层工会和会员群众的工作进行整合, 实行一体化、开放式的工作模式, 推动工会干部走出机关、走向基层、走近职工, 深入开展调研指导工作, 练就扎根职工群众的基本功, 帮助基层和职工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目前, 全省所有的县 (市) 总工会和有独立办公场所的城区工会全部实现了服务帮扶一体化。

3. 开展扶贫帮困, 做强工会帮扶品牌。

每到元旦春节之际, 全省各级工会积极筹划、组织、开展“十送”等丰富多彩的“两节”送温暖活动, 五年来共走访慰问困难职工179万人次, 送去慰问金和物资近4亿元;开展为农民工夏季送清凉、秋季送亲情、“两节”期间平安返乡、返城活动等系列帮困活动, 五年累计帮扶救助农民工45.4万人次, 投入资金2135万元;为了确保“不让一名考上大学的困难职工子女因家庭生活困难上不起大学, 不让一名考上大学的困难职工子女因家庭生活困难而辍学”, 组织开展“金秋助学”活动, 通过冠名助学、结对助学、捐赠助学、定向助学、联合助学等方式, 五年共帮助62407名困难职工家庭子女顺利进入各类学校学习, 资助金额7864万元;在工会的组织、协调下, 全省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和社会各界人士与困难职工家庭开展“一帮一”结对帮扶活动, 帮助2.3万户困难职工家庭摆脱了贫困。

4. 实行项目制帮扶, 增强帮扶工作实效。

我们把职工急需、工会所能、见效迅速、解决彻底的事情做成项目, 集中资金和人力, 开展专项帮扶。开展了“工会会员光明康复行动”, 目前已经为20000名工会会员进行了眼病筛查, 查出患“白内障”和“青光眼”适应症患者6000人, 已经做完手术5000余例, 做完手术的患者复明效果显著;全省工会启动“网上红娘”项目, 为会员提供婚介服务;实施了“关注女职工健康、远离妇科癌症”项目, 为35万名女职工实施免费体检, 得到广大会员的普遍赞誉。为了进一步拓宽帮扶资金的筹集渠道, 壮大工会帮扶实力, 省总工会成立了“辽宁省职工慈善基金会”, 已募集社会资金1400万元, 为开展项目制帮扶奠定了物资基础。

三、多措并举, 社会运作, 维护职工群众的收入分配权益

辽宁工会从维护职工队伍和社会稳定大局出发, 将保障职工收入分配权益作为协调劳动关系、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重点。注重通过源头参与和调查研究, 反映职工在工资方面的利益诉求, 推动政策的完善和落实, 保证职工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1. 参与政策法规的制定。

近年来, 辽宁省总工会参与了《辽宁省企业工资支付规定》、《辽宁省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支付管理暂行办法》等10余项职工工资收入方面的政策法规的制定, 提出工会的政策主张, 从源头上维护了职工的合法权益。

2. 推动政策法规的落实。

各级工会围绕职工收入分配、困难职工享受低保待遇情况、企业劳动用工和执行最低工资等开展调查研究, 调查报告所反映的情况和提出的建议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 促进有关政策落实到位。

3. 开展专项调查活动。

省总工会在全省选择1000户企业开展“千户企业跟踪调查”, 进行实时、定点问卷调查, 每月进行统计分析, 为省委、省政府决策和工会开展工作提供依据;开展“走千户企业, 访万名职工”活动, 组织工会干部深入企业了解生产经营状况、职工工资福利、缴纳社会保险和职工生活状况, 为企业“送信心、送和谐、送温暖”, 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4. 推动完善工资集体协商机制。

为了从制度和机制建设上提高工资集体协商的实效性, 充分发挥工资集体协商在保障职工收入中的关键性作用, 总结推广了营口市总工会建立工资集体协商指导团, 以劳动定额为主要内容, 开展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的经验, 形成了定薪靠协商、调薪靠协商、裁员靠协商的机制, 为维护职工收入权益提供有效的契约保障。总结推广了本溪市建立“党政主导、基层为主、多方联动、三级调解”的劳动争议调解机制的经验, 有效解决包括工资在内的各种劳动争议问题, 把矛盾化解在基层, 促进职工队伍和社会稳定。

5. 推动解决企业欠薪问题。

2007年省总工会成立“解决企业工资拖欠工作领导小组”, 推动建立“省政府解决企业工资拖欠问题联席会议”。制定下发了《关于工会组织参与解决企业工资拖欠工作的意见》, 积极协助政府有关部门督促企业按时发放职工工资, 对于恶意欠薪的企业, 会同劳动部门及时清欠。针对一些外资企业中出现的经营者欠薪逃逸现象, 全省各级工会主动出击, 会同有关部门, 保护企业资产、保证职工工资、维护社会稳定。大连开放先导区工会在个别企业经营者欠薪逃逸时, 主动与法院沟通, 将拖欠职工的工资、福利、保险等资金划拨到工会账户, 由工会把钱发放到员工手里。

6. 应对金融危机, 开展“共同约定行动”, 以“双合同月”活动为载

篇5:宏扬西柏坡精神 切实服务好群众

一、西柏坡时期我党领导人对群众工作的论述

西柏坡时期是我党即将取得革命在全国胜利的关键时期。我党能打败国民党、由弱转强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能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贯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 并把它作为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和生命线。西柏坡时期我党领导人对群众工作是高度重视的, 他们在日理万机地治党治军、行军作战等大事面前丝毫没有放松对群众工作的重视, 提出了许多闪着思想光芒的真知灼见, 对我们今后开展群众工作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1947年7月全国土地会议在西柏坡召开, 会议通过的《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 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使广大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解放。正是翻身农民踊跃参军支前, 才为解放战争胜利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支持。这次会议上, 朱德指出军事教育、战术运用、政治工作、实行奖励都要走群众路线。刘少奇指出, “一切领导, 包括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的领导都要有群众观点, 走群众路线。人民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 把党的利益与群众利益对立起来是错误的。……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路线。离开群众路线, 党的政治、组织、军事及其他一切就不可能有正确路线”。说明了党把群众利益作为最高追求, 贯彻群众路线是彻底、有力的。

毛泽东同志在中央苏区时就提出“关心群众生活, 注意工作方法”, 他指出“我们对于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 群众的生活问题, 就一点也不能疏忽, 一点也不能看轻”[1]136。他还把党群关系比作鱼水关系, 指出鱼不能离开水, 水可以没有鱼。1948年4月毛泽东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中说:“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 就是要使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 并且团结起来, 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我党二十几年来, 天天做群众工作, 近十几年来, 天天讲群众路线。”反映了党的领导人在各个领域贯彻落实群众路线, 努力使全党做好群众工作。

西柏坡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在农村的最后一个指挥所, 在这个看上去不起眼的小山村, 党依靠人民群众力量战胜了敌人, 取得革命胜利。毛泽东在离开西柏坡前曾对身边工作人员说:“人心向背, 这就决定了我们必定胜利, 蒋介石必定失败。”一语道出了革命胜利的根本原因。正是党遵循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贯彻群众路线, 把人民群众紧密地团结起来, 奠定了革命事业的群众基础, 才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二、从西柏坡时期群众工作中得出的经验

1. 维护群众根本利益、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密切党群关系基础。

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取得根本性的胜利, 最根本的原因是人民群众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实现耕者有其田, 是农民的夙愿。党发现并满足了农民的根本利益, 发动了土地改革运动, 废除地主土地所有权、平分土地,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革命的积极性, 人民群众踊跃参军、出工支前, 担负起了战争的人力、物力工作, 为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坚实保障。解放战争三年中, 晋冀鲁豫解放区参军农民累计达148万人;山东解放区先后有59万青年参军, 还有700万民工随军征战[2]757。这充分说明满足群众根本利益、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密切党群关系的基础, 只有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利益, 才能得到群众支持, 反之损害、侵犯、破坏群众利益则必失民心。

2. 整顿党的队伍、从严治党是密切党群关系的前提。

为解决党内不纯问题, 彻底地实行土地改革, 各解放区在开展土地改革同时, 根据全国土地会议的部署, 开展了以“三查” (查阶级、查思想、查作风) 和“三整” (整顿组织、整顿思想、整顿作风) 为主要内容的整党运动。通过整党, 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都有很大进步, 党同群众的联系更加密切, 为革命胜利提供了组织保证。1949年3月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召开, 毛泽东号召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 务必使同志们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两个务必”是继承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 保持党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保障, 对于党在全国执政后群众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西柏坡时期整党工作、从严治党、“两个务必”等一系列党的建设有利于党保持良好的群众工作作风, 有利于更好地贯彻群众路线、更好地领导群众开展工作, 这是密切党群关系的前提。

3. 领导干部率先垂范、以身作则是密切与群众关系的关键。

西柏坡时期, 党中央充分发扬民主作风、发扬艰苦奋斗的朴素勤俭之风, 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五大书记实行集体办公、集体决策, 坚持了集体领导、紧密合作, 才取得了三大战役和革命事业的胜利。党中央领导进驻西柏坡后, 尊重老乡们的生活风俗、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与群众一起心连心。许多党的领导人关心群众、平易近人的小故事在当地传为佳话。如“朱老总推车、拉耧、修场, 刘少奇栽树、扶玉米, 周恩来用自己的马帮老乡碾场等, 在老乡中更是有口皆碑。”[3]14党的领导人对群众平易近人, 得到了西柏坡群众的拥护爱戴, 才有群众自觉严守秘密, 党中央在西柏坡的警卫安全工作得到了保障。党的七届二中全会还根据毛泽东的建议, 提出了防止资产阶级腐蚀的反对突出个人的六条措施: (1) 不给党的领导祝寿。 (2) 不送礼。 (3) 少敬酒。 (4) 少拍掌。 (5) 不用党的领导者的名字作地名、街名和企业的名字。 (6) 不要把中国同志和马、恩、列、斯平列。这些措施既是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具体行动, 更为党执政后更广泛地密切联系群众树立了典范。

三、西柏坡时期群众工作经验对现实的启示

1.只有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 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 才符合党的根本宗旨和群众路线。群众利益无小事, 我们一定要坚持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 多谋民生之利, 多解民生之忧,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2.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要始终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 坚决克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 要建立健全常态化的群众工作机制, 让领导干部多了解基层、多接触群众, 思民所思、虑民所虑, 建设服务型政党, 使党时刻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鱼水之情。

3.全党上下要始终牢记“两个务必”。要始终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和艰苦奋斗的作风, 要始终坚持勤政为民、求真务实、朴素清廉的为政之道, 要始终践行“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的公仆职责, 要始终保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与群众心连心的共产党员本色。只有发扬好群众工作的优良传统,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 党的各项事业才能取得人民群众信任和爱戴, 才能更好地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4.要发挥好领导干部的带头作用, 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放下身段、俯下身子、多倾听群众意见, 做好反“四风”、践行群众路线的表率。领导干部带头示范, 是我党的优良传统, 是加强作风建设的有效方式和重要法宝。西柏坡时期, 毛泽东等领袖就切实做到了这一点, 身居高位而不忘本, 心系百姓只为民。只有领导不搞特殊化, 带头开展群众路线实践, 带头做好对照检查, 带头抓好整改落实, 才能避免走过场,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才能取得实效。

习近平总书记在西柏坡考察时强调, 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 要求以优异成绩向人民交出合格答卷。如何实现好、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确保党执政兴国的根基牢固, 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我们要总结利用好党在西柏坡时期群众工作的历史经验, 把西柏坡精神等一系列党的光荣传统发扬光大, 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 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 把党的根本宗旨和群众路线落到实处, 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2]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第一卷) 下册[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 2002.

篇6:宏扬西柏坡精神 切实服务好群众

1 实施教育反腐倡廉的基础工程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在现实生活中, 我们要充分发挥思想道德在反腐工作中的基础作用, 这也是我们反腐道路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党中央指出, 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工作, 是一项艰巨而又重要的工作, 反腐倡廉的工作同惩处违法犯罪工作和加强制度建设是相辅相成的, 明确、肯定了思想道德工作在反腐倡廉中的基础作用, 十六大会召开以来, 党中央明确的把教育和监督相并列, 将其纳入到了六项工作之首, 在进行反腐倡廉的时候应该把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作为基础, 不断加强思想道德基础建设, 构建一个牢固的思想道德防御战线, 从而把反腐倡廉教育工作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上来。党的十七大会议对反腐倡廉工作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 其明确的指出:严格的执行党的廉政建设, 坚持创新和改革当前体制, 加强反腐倡廉文化建设, 逐步的形成一个抵抗腐败的教育制度体系, 逐步的深入的开展党风、党纪的教育工作, 努力的改进党的作风, 加强领导的自身的思想教育工作, 从而提高党员干部的抗腐败的能力。坚决的纠正志一些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 努力、切实的为群众解决问题, 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努力的落实党中央的一系列的部署, 党的领导干部应该努力的学习西柏坡精神, 充分利用这个教育基地, 构建一个防腐的廉政思想, 努力把西柏坡的精神进行发扬光大。西柏坡的精神不仅仅是一个时代精神, 其也成为了一思想理念, 一个人生价值观, 逐步的形成了一种文化想想。要充分发挥其改造现实的功能, 把西柏坡精神贯彻到每一项工作中, 如果我们没有在主观上把这种文化精神逐步转化成为一个思想理念, 就不可能在客观上逐步的实现理论到实践的后花园, 只有从根本上很好的解决好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问题, 牢记树立群众的观点, 才能使艰苦奋斗的精神立足于传统革命教育之上。充分的发挥楷模的作用, 通过广泛的宣传, 努力使各行各业都发挥西柏坡精神, 在工作中脚踏实地, 勇于改革, 敢于创新的思路, 向人民展示什么叫做艰苦奋斗、何为改革创新、何为高尚的理想, 如何成就一个高尚的事业, 努力使群众把握良好的作风和高贵的品格, 这样的榜样感召使得人们努力转变观点, 升华直接的理想, 提高自身的奉献精神和创造的能力。所以在弘扬西柏坡精神的时候, 我们要把思想教育工作和实践教育工作很好的结合起来, 只有很好的结合, 才能更好的推动广大民众的思想的转变, 逐步的实现思想文化向着理想信念的转化, 激发人们的创新观念以及实践活动的进行。

2 发挥群众在党风廉政建设中的监督作用

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也是监督社会腐败现象的主力军, 西柏坡精神是我们党的一个优良的传统, 也是党的政治品格, 我们应该把西柏坡精神进行发扬光大, 更好的发挥其社会功效, 这就需要我们党政工作人员进入普通民众的话语体系统, 通过一系列的途径和方法, 把西柏坡精神变成通俗易懂的大众文化, 使得党的精神理念转化成为民众的自觉追求, 使得现在的党政建设中能够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以及主人翁精神, 使得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

3 从根本强化党风廉政建设

现在社会, 任何一个思想理论, 如果一直都是仅仅局限在思想教育和道德的层面上, 而缺乏一个合适的规章制度, 就很难能够确保其在社会上的长久性。思想成果只有把其升华到制度的成果, 才能够使得其在社会成员身上实现自然的统一, 保证其社会效果, 因为西柏坡精神一直都是我们的最基本精神, 也是我们各级领导人员的工作作风, 其不仅仅对党员个人提出了要求, 也是对整个党政机关提出了要求。在进行廉政制度建设的过程中, 我们要把党员干部的思想要求和道德规范进行良好的结合, 根据岗位职责情况, 有针对性的制定一个行为规范以来强化约束力;在进行勤政制度建设的时候, 我们要按照一个规律和两个务必的基本要求, 从而形成一个刚性的考评机制。凡事能够细化的工作, 都应该按照要求做到具体、清晰、完美, 以便于检查部门的监督检查;要建立一个健全的监督机制, 根据自身的情况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道德评价机制, 以赏罚分明的奖惩措施来激励人员进行有效的工作机制。

4 结语

党与群众是共命运同呼吸的, 即使时代的变迁也不会发生改变。我们一定要以优良作风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团结奋斗与人民同甘共苦并把人民紧紧凝聚在一起,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而努力。

参考文献

上一篇:克鲁伊维特个人资料下一篇:消防大队11年上半年工作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