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与精神文明建设

2024-05-11

图书馆与精神文明建设(通用8篇)

篇1:图书馆与精神文明建设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多年来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第一”的办馆理念,办馆条件不断改善、业务水平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不断增强、职工素质不断提高,真正成为能够满足广大读者需求和为我县“三个文明”建设服务的综合性、现代化图书馆。几年来

被国家评为县级二级图书馆、被国家评为县级一级图书馆、被省委省政府评为精神文明先进单位、被省文化厅评为先进图书馆、资源共享先进县、被县委评为先进党支部。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上级领导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在充分展示了我县精神文明创建的丰硕成果的同时,与时俱进、争创一流,为我县实现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在加强领导同时,夯实服务基础

领导重视,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我县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单位,在市、县及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精神文明建设的各项方针政策,我们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由支部书记亲自抓,充分发挥群团组织的作用,成立精神文明建设领导小组,思想政治教育领导小组,每季度召开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议,检查职工思想政治教育情况,始终把“三个文明”建设作为奋斗目标,面对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服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不断推动观念创新和支持“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同时结合学习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时刻注重精神文明建设中,本单位涌现出的好人好事,及时总结表扬,做到“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收到了良好效果,整体素质有所提高,使广大党员、干部职工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氛围已经形成,有多位职工被市、县评为“巾帼岗位明星”、我馆也被县妇联授予“巾帼文明示范岗”荣誉称号。

我馆在重大问题、职工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决策上实行政务公开,充分发挥群众参政、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以群众满意为出发点,真正达到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我们有针对性对职工进行普法教育,先后学习了《宪法》、《刑法》、《妇女权益保障法》、《文物保护法》、《文化市场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学习中人人有笔记,还对有关方面化解矛盾,使职工心情舒畅去更好的开展工作。

我馆还利用板报、学习园地及时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先进人物事迹,有计划、分层次地在职工中开展文化技术和岗位练兵活动,由业务强的同志讲解,让有实践经验能手带动年轻同志,掀起“比、学、赶、超”的热潮,业务水平及工作能力均有很大提高。

图书馆工会购买了文体活动用具,组织职工象棋、跳棋比赛,每年开展大型文体活动都在两次以上,组织春季郊游、元旦、春节文体联欢活动,活跃了职工文化生活,增强了职工的团结,激发了职工劳动干劲和工作热情,体现了主人翁精神,使我们的工作在和谐中发展。

二、在保证服务质量前提下,拓宽服务渠道

建章建制,保证精神文明建设落到实处。为了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开展,规章制度的建立是必不可少的,为此我馆根据单位实际,制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例如:学习制度,我馆始终认为高素质的图书管理人才是实现图书馆发展的基础,为了提高图书管理人员的素质,首先我们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总体要求,不断加强政治、业务理论学习,规定每周三下午为固定学习日,系统学习“八荣八耻”、“十六大”报告并组织全馆职工撰写学习心得、各种法律法规和有关图书管理方面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技能,从而使全馆干部职工端正了服务态度,增强了服务意识,工作作风有了明显转变。目前,全馆职工热情高,干劲足,虽然工作辛苦劳累,爱岗敬业,形成了人人比干劲,人人比奉献的良好工作风尚,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赞扬,做到每周学习不少于2小时,政治学习每人学习笔记不少于2万字,业务学习不少于80小时;卫生制度,建立健全环境卫生组织机构,分担区域明确奖落到个人;考勤制度和请假制度为了保证开闭馆时间,我们有考勤奖惩制度,为了杜绝迟到早退现象,我馆设有电子指纹签到机,每天上下班分秒不差;民主生活会制度,支部每年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建立健全移风移俗组织,全馆人员树立科学发展观,同各种邪教组织坚决做斗争;计划生育制度健全,全馆计划生育底数清,各项指标符合国家标准,多年来无计划外生育。职工法制观念增强,全馆职工没有违纪违法现象发生。建立党务、业务、精神文明档案各项工作均能达到标准化、规范化、统一化。

发挥公益事业作用,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图书馆是公益事业单位,新馆落成投入使用后,基础设施全面更新,为更好地开展“双优”活动奠定基础,为让馆舍环境更加优美,使广大读者在雅洁的阅读环境中汲取知识充实头脑,愉悦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我馆千方百计筹集资金,为阅览室添置了鲜花、盆景、窗帘、字画等,让读者感受到馆如家的氛围。

篇2:图书馆与精神文明建设

按照《文明单位建设实施方案》的要求,为了更好地开展文明单位创建活动,特制定“图书馆文明单位建设实施细则”:

1、社会主义政治信仰坚定,不做不利于学校稳定的事;

2、领导小组成员作风正,团结、民主,廉洁勤政好,群众威信高,工作成绩明显:

3、注重精神文明阵地建设,积极踊跃向校报投稿;

4、及时传达贯彻落实上级及学校的文件精神;

5、认真组织政治理论学习,记录全面;普法教育抓得实,部门内职工普法学习达到规定要求;

6、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及政治理论学习,保证出满勤,杜绝无故缺席;

7、注重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树立党员形象;

8、协调好与各部门之间的工作关系,团结协作;

9、重大问题及时请示及时报告,并能迅速答复或及时处理馆员及读者提出的问题;

10、无重大责任事故,重大刑事案件和火警,对违纪人员按规定处理;

11、各类文件管理有序,部门规章制度健全,执行严格;

12、无打骂、吵闹现象发生,无干扰部门或领导工作现象发生;

13、各项考勤真实可靠,在单位或部门自评考评中,严肃认真,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

14、办公及工作环境保持整洁优美,爱护公物,勤俭节约。

篇3:图书馆人文精神的建设与发展

一、近年来我国图书馆建设中的人文精神取向

正如吴晞先生所说的那样:人文精神并非图书馆一个学科所独有, 在许多领域, 尤其是社会科学, 都离不开人的主题。但图书馆无疑是最应高举人的旗帜、突出人的精神的行业之一, 因为它面对的是人, 直接为人服务, 人是其出发点, 又是其根本目的。[1]我国许多图书馆都十分注重图书馆的人文意蕴, 无论是在图书馆学研究理念上, 还是图书馆建设的具体实践中, 都有过许多人文精神建设的取向, 这应当视为我国图书馆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内容。

(一) 重塑人文精神办馆理念。

九十年代初期, 图书馆界的相关学者就已开始探讨人文精神的办馆理念。蒋永福先生曾提出“人本主义图书馆学所极力倡导的是人的主体性, 即弘扬人文精神。它要在现实的图书馆学土壤中, 全面实现人性的复归。”[2]而肖希明先生更加明确地勾勒了图书馆中人文精神的范畴, 即“人文精神在图书馆的体现则是在图书馆工作实践与理论研究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以满足人的需求, 实现人的价值, 追求人的发展, 体现人文关怀, 创造美与和谐作为图书馆活动的宗旨。”[3]我们认为, 图书馆人文精神的核心应是图书馆要保障民众获取知识与信息的公平的权利, 这也是图书馆人对图书馆事业的一种认同。当前, 人文精神对于图书馆事业建设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 而人文理念也在图书馆行业得到普遍认同和进一步树立。众多学者着手将图书馆学人文研究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 提出图书馆的人文精神是领先于社会各领域的, 它是图书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标志, 并从人文关怀的角度来体现人文精神的价值。

(二) 围绕着人文关怀开展图书馆的各项服务。

多年来, 图书馆在建设中坚持服务社会的基本理念, 这种理念中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 它在图书馆工作中具体体现为读者服务方面不断拓展服务领域, 深化服务内容, 全面为读者考虑, 为读者提供方便, 用多样化的服务方式让读者充分感受到图书馆的人文关怀。另外, 在满足读者阅读需求时还需加入了更多的人的因素, 如现在迅速发展和推广的信息推送服务、检索帮助服务、智能代理服务、呼叫中心服务以及专题门户服务等, 进一步了解读者对文献信息的需求, 帮助读者查找文献资料, 并乐于接受读者的信息反馈。所有这些都说明, 在当前的图书馆建设中人文精神已经形成并成为推动图书馆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

(三) 新技术的引入彰显着人文精神的新层面。

网络、多媒体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在图书馆领域的广泛应用, 为图书馆构建数字知识网络, 实现网上资源共享, 建设个性化知识服务平台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而进入网络化、数字化的图书馆, 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读者的不同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 这更是图书馆人文服务的巨大进步, 是极具人文关怀内涵的技术支持形式。运用网络技术建立图书馆之间的共建共享合作, 扩大资源共享范围, 减少数字化建设成本, 减小数字鸿沟。利用数字图书馆的知识资源和技术优势, 简化检索操作, 增强人机交互能力, 构建数字知识网络, 让图书馆人文关怀通过现代科技功能得到了新的提升。实践证明, 在当今图书馆建设中, 将信息技术与人文精神的相互融合与促进, 是实现图书馆人文价值的最佳途径。

二、图书馆人文精神建设中所面临的挑战

作为社会文献的收藏利用机构, 图书馆通过一系列知识整序、知识挖掘和传递工作为社会的进步和人自身的发展提供不竭的智力支持。从一定程度上来看, 图书馆就是人类精神的社会表达与实现形态。而这种社会表达, 在不断地发展完善中, 也存在着诸多挑战。

(一) 社会经济生活的价值观对图书馆公益性的挑战。

现代意义上的图书馆是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 其所有权属于社会全体公众。图书馆的公益性体现着公民获取信息的民主、公平、平等原则。在这其中, 公共性是图书馆服务的根本属性, 而公益性也就成为图书馆的立馆之本。因此, 图书馆的主要工作就是为社会公众无偿地提供服务, 而不应以经济利益为目的, 图书馆的公共服务应是所有类型图书馆必须履行的职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许多图书馆过于看重“有偿服务”, 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公共性及公益性原则。图书馆实行部分服务项目收费, 从而对经济低收入的弱势群体形成“经济歧视”, 公众平等获取文献信息的权利受到削弱。图书馆又在某些服务类型上人为的设置门槛, 与广大读者拉开距离, 从而也形成知识鸿沟。总之, 把图书馆推向市场, 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 将偏离图书馆公益性的轨迹。

(二) 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对图书馆人文领域的侵蚀。

90年代中后期, 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仅改变了文献资源建设、文献标引与编目、信息咨询与服务等图书馆功能模式, 同时也改变了图书馆在服务中的人文价值取向。随着Internet的迅速扩展, 图书馆正朝着高度网络化、数字化的方向演进, 以数字图书馆研发为核心的技术研究主导了图书馆的众多建设领域。在这种大环境下, 众多图书馆对信息技术的重视使他们把工作和管理的重点放在对文献信息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上, 忽略了读者对精神服务的需求。图书馆的理论研究也偏重于对知识和信息的研究, 乐于追求技术手段而漠视人的主体需要和价值。其结果必然导致图书馆人文精神的发展出现滞后, 甚至不断滑落。

(三) 图书馆馆藏资源建设中人文资源的缺失。

文献信息资源是图书馆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而图书馆生存的价值又是由文献信息资源的研发和利用来实现的。因此, 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 是图书馆整体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受体制与观念的影响, 图书馆对馆藏人文资源开发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方面, 图书馆未能充分考虑到人文教育对读者的知识积累、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在馆藏资源建设中忽视了普及与提高资源衔接;另一方面, 图书馆大多注重网络资源平台的建设, 未能积极完成对传统人文资源的整序、加工, 造成图书馆人文资源的利用率低下。

三、完善图书馆人文精神的建设

图书馆是社会需求的产物, 担负着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传递科学信息等主要的社会职能。实现这些社会职能, 要求图书馆在增强技术力量的同时, 更注重发挥自身人文化的优势, 弘扬图书馆的人文精神, 以提高其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一) 将“人文精神”的学术研究进一步纳入到图书馆学科体系。

现代信息环境对图书馆所提出的要求是:以用户为中心, 实施个性化服务。这与以往以文献、图书馆为中心的传统图书馆服务模式具有显著区别。因此, 身处现代信息环境中的图书馆必须按照用户的需要和行为方式提供个性化服务, 才能赢得用户的认可和信任。现代信息环境对图书馆服务所提出的要求, 正是人文图书馆学所提倡和追求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现代信息环境下需要呼唤人文图书馆学理念的根本原因。在这种条件下, 将“人文精神”的学术研究纳入到图书馆学科体系中是十分必要的。蒋永福先生曾提出要开展有关“人文图书馆学”的研究。他认为“人文图书馆学”则给图书馆以人性的关怀与和谐的氛围, 赋予图书馆以人文精神。这种理论的特点就在于:它以人——用户为出发点, 以探索一种崭新的以人——用户利用文献信息的心理机制与社会机制为核心内容。[4]

(二) 从图书馆基础功能建设做起, 完善以人为本的服务方式。

图书馆的文献资源的组织应遵循保障需求、揭示全面的原则。在充分考虑读者需求与便利的基础上, 合理地安排藏书布局, 做到借、阅、流一体化。在发挥高科技查检设备作用的同时, 将同学科、同门类及相关的文献资料相对集中, 缩短读者查找资料的时间。这样, 读者进入图书馆后, 就可迅速地查到所需的图书资料。因此, 要注重电子数字化资源的建设, 优化印刷型文献与电子数字化资源比例结构, 充分发挥不同类型文献资源的优势, 满足读者对文献资源的需求。同时, 建立完整的书刊书目数据库, 做好数字化资源的学科导航, 整合异构数据库形成统一的文献检索服务平台, 便于读者全面了解馆藏, 快速有效地检索到所需文献信息。而且馆藏资料必须反映当前的潮流和社会的演变, 可以根据读者需求设置专题区域, 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全面、多元的馆藏结构。

(三) 增强网络环境下数字化信息服务能力。

信息技术和网络环境极大地增强了图书馆服务能力, 同时也拓展了其服务的领域。图书馆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其数字化和网络化过程中, 要充分考虑将人性化的因素融入进来, 从而体现图书馆人性化服务理念。在数字图书馆环境下, 读者利用图书馆的数字化文献已不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 而知识服务、远程服务、个性化服务, 即时咨询和虚拟咨询等服务需求也在不断扩大。图书馆一方面利用信息技术改变自身的服务技术架构, 使业务分工更加细致严谨;另一方面, 图书馆将工作环境和服务环境重组形成共同的信息服务平台, 从而加大信息获取的便捷性。

(四) 继续为读者营造人性化的阅读环境。

图书馆的人文精神建设与人文环境建设有着密切联系, 而营造优美与和谐的文化学习环境是图书馆人文精神的外在追求。只有营造好人文环境, 才能充分发扬图书馆人文精神。我们可以在图书馆的建筑设计上凸显人文的设计理念, 如在建筑造型、通风、采光、平面布局、功能区分等方面要有所考虑。另外, 我们还能够在阅读空间上加以体贴, 如室内装饰要让读者感到恬淡、宁静、舒适和温馨;从服务环境来讲, 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服务行为、服务语言等对读者的阅读心理也有很大的影响。服务耐心、工作热情、举止亲切, 这些良好的人际氛围都将自然地感染读者。

(五) 将图书馆的人文建设纳入到评估体系当中。

在我国现行的图书馆建设的评估体系中, 都较为注重办馆条件, 文献信息资源建设, 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建设等几个方面的考核。而诸如馆藏资源的利用率、读者被拒率、阅览室的上坐率、读者阅读心理、阅读能力等项目, 由于项目设置与计分方法上的问题, 难以做到准确的考核与评估, 这也造成图书馆在人文建设方面的缺失。另外, 在各类图书馆条例、规程里也几乎找不到对图书馆人文精神的描述, 图书馆相关业绩报告中也多软、硬件条件与数量上的更新, 却极少关注读者的满意率、读者群的具体需求的程度如何。因此, 将图书馆的人文建设尽快地纳入到评估体系中, 是科学指导图书馆人文建设的有力措施与合理途径。

参考文献

[1].吴晞.图书馆与人文关怀[J].图书馆, 1999, 1:46~47

[2].蒋永福.图书馆学也是一种人学——图书馆哲学思考之三[J].黑龙江图书馆, 1991, 6:7~10

[3].肖希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走向21世纪的图书馆[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 2001, 1:84~88

篇4:图书馆与精神文明建设

【关键词】精神文化;图书馆;文化建设

大学图书馆精神文化是图书馆人的精神血脉,是图书馆人的精神 家园,是图书馆长期发展过程中积淀形成的一种文化,它是大学图书馆在长期的读者服务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特定的思想行为风尚,是渗透到图书馆整个管理及其读者服务全程中的价值观、精神、传统、审美道德以及知识、才能等方面的总和。是约束馆员的行为和维持图书馆活动正常秩序运转的潜行为规范,是图书馆发展的动力。因此,精神文化建设只有不断创新,图书馆发展才有活力,才有动力,才能为广大师生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

1.创新圖书馆精神文化建设的意义

图书馆精神文化是图书馆的核心文化,是图书馆文化的灵魂和支柱,它集中反映了一个图书馆的本质和个性特色,以及图书馆人特有的精神风貌,在大学图书馆的生存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1 增强图书馆团队的凝聚力。向心力、凝聚力的强弱是衡量一个团队能否战胜困难完成任务的指标之一,团队凝聚力的培养关键在于团队精神文化的建设。图书馆团队精神文化建设,通过培养馆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建立起馆员与组织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使个人与整个组织有机地统一起来 ,使之逐渐凝聚成一种无形的合力与整体趋向力 ,精神文化的熏陶不仅能激发馆员读者服务的潜力,而且更能创新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

1.2 提高馆员整体素质。图书馆精神文化建设能从根本上改变馆员旧的价值观念和服务理念,整体素质和服务意识得到更新,使“读者至上,服务第一”的宗旨落实到读者服务的全过程。

1.3 提高馆员自律、自信、自强的意识。通过大学图书馆精神文化建设,对图书馆每位工作人员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将团队共同价值观不断地向个人价值观渗透和内化,精神文化是无声的号角 、无形的管制 ,使组织自动生成一套自我调控功能 , 以“一种无形的大手”操纵着组织的管理行为和事物活动,逐渐培养馆员自律、自信、自强的意识。

1.4 激励馆员进一步做好读者服务工作。通过图书馆精神文化建设使馆员产生一种情绪高昂、奋发进取的正能量。通过激励机制让馆员在一种“人人受重视 、个个被尊重”的文化氛围中 ,每个人的贡献都会及时得到肯定 、赞赏和褒奖 ,而不会被埋没。

2 .我馆创新图书馆精神文化建设的举措

图书馆精神文化是图书馆文化的核心,它集中反映了一个图书馆的本质和个性特色,以及图书馆人特有的精神风貌。以下是我馆的几点具体做法:

2.1 制定团队精神文化

面对图书馆这样的大团队、不仅需要有细致的制度,更需要比制度更有“弹性”、更为“万能”的“团队精神”。图书馆要树立团队精神,就必须强化团队意识教育,只有成为和谐团队,才能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才能提升整个图书馆的工作。2005年4月,我馆党支部发出《关于开展凝练“图书馆团队精神”活动的意见》,并开展了“图书馆团队精神”的征集活动,后经全馆上下反复酝酿,最终提炼出自己的团队文化。即:“爱岗敬业、团结进取、乐于奉献、务实创新”。以不断进取的态度,进行团结协作;用乐于奉献、爱岗敬业的精神,创造出一流的部门工作和一流的服务水平,为我校培养出一流的人才服务。团队文化,已经成为我馆管理和服务的默契,成为我们的主流文化。

2.2 加强团队意识教育

我馆的“馆史陈列室”陈列着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和实物以及各项荣誉证书等,是我们开展爱馆教育的重要阵地,也是开展团队意识教育和增强馆员凝聚力的重要场所。室内每一件实物都在向我们无声地述说着图书馆的发展历史,参观使每位馆员受益匪浅,倍加珍惜今天的工作环境和获取的荣誉,努力工作,争创一流服务,已是每位馆员的心声。2006年为迎接教育部对我校教学评估,10月份我们临时决定扩充一个书库,时间紧任务急,同志们加班加点提前完成任务,靠的就是“图书馆团队精神”,12月下旬教育部专家组莅临我校检查指导工作期间,对图书馆的服务和管理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从2005年开始,我们每年举办一次业务知识、爱岗敬业教育、职业道德规范、消防安全讲座等多元化的与馆员工作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培训,让所有馆员都有机会获得知识更新知识。

2.3 将图书馆精神文化融入读者服务的全过程

为拓展读者服务的空间,多年来,我们紧紧围绕“读者至上,服务第一”的工作思路,坚持以管理为保障,大胆创新,多途径、多角度地开展精神文化建设,通过“送图书到基地”“个性化信息服务”“图书馆宣传月活动”等一系列活动,全力服务于学校的教学、科研,使图书馆各项工作焕然一新。

2.3.1开展人性化服务,为大学生送书上门服务。临床医学生学制5年前三年基础课在学校完成,后两年到各大医院进行见习、实习。这部分同学远离学校,所需的文献资料无法借阅,为做到精准服务,事先我们对教学基地学生进行了“文献信息资源需求情况”调查,然后根据调查结果,精心挑选出学生最需要的文献资料进行配送。开展送书到教学基地活动不仅满足了远离校区实、见习同学对知识的渴望,而且有效地发挥了文献信息资源在后期医学教学中的作用。我们先后到烟台107医院、威海市立医院、胶州市人民医院、乳山市人民医院、淄博中心医院、临淄人民医院、胜利油田中心医院、德州市人民医院、临沂市人民医院等9个教学医院,完成配送图书共计6多万册,得到教学基地师生的欢迎与好评。

2.3.2举办“图书馆信息月”,让更多的读者了解、利用图书馆信息资源。“图书馆信息宣传月”自2004年开始每年举办一次,主要通过:网上报告厅展播、读者座谈会、读者沙龙、图书馆知识有奖竞猜、书签设计大奖赛,评选“最美图书馆馆员”书山寻宝、图书馆不文明现象展、破损书刊实物展、倡议书签名活动、好书推荐活动、图书馆意见墙、大学生征文比赛、大学生读书论坛等近20项活动,进一步浓郁了校园文化氛围,丰富了大学生的文化生活,同时也增强了师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同时让更多的读者了解图书馆、走进图书馆、利用图书馆。让图书馆真正成为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成为大学生的第二课堂。

2.3.3 读者培训工作是我馆的重点工作,只要常抓不懈,才能指导和解决广大师生在信息利用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为此,我馆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定期聘请中外文数据库供应商,到我馆给读者讲授数据库的使用方法如:EBSCO全文数据库,CNKI数据库等,让广大师生了解数据库的收录内容和使用的方法。此外,我馆不仅承担了全校本科生的“医学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的教学任务,还深入院系开展学科馆员服务和组织新生入馆教育。我馆读者培训的重点在新生入馆教育,目的在于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在第一时间了解、走进、利用图书馆的资源与服务。我馆的新生入馆教育采用了两种方式进行,一种方式是图书馆入馆专题教育,讲解图书馆概况、馆藏资源分布、电子資源的利用、图书馆服务、规章制度等内容;另一种方式由图书馆的老师带领新生参观图书馆,向新生介绍如何利用图书馆的各种资源及各种自助设备,并结合实例为他们进行现场操作演示,用直观的方式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信息资源检索方法,提高其信息素养,为今 后的学习、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1 世纪是竞争的时代,图书馆要想在激烈的信息服务中求得长期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以图书馆精神为引领,不断创新图书馆文化建设,逐步构建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具有鲜明行业特征的图书馆文化。我馆精神文化建设在长期的实践积累中,突出表现在不断完善和践行图书馆精神文化;培养大学图书馆人良好的精神面貌和工作作风,持久地激发图书馆人产生同舟共济、荣辱与共、献身图书馆事业的信念;把图书馆人的思想、意志、智慧、力量集中起来,引向图书馆共同的理想、目标,真正发挥图书馆人的积极性、创造性。这样的大学图书馆文化,就能真正代表大学图书馆的基本宗旨、教育使命、最高目标;就能增强大学图书馆的向心力、吸引力、凝聚力;就能使大学图书馆整体形象不断完善,使良好的大学图书馆形象日益深入大学生心目中。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飞速发展的今天,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当下,相信与时俱进的现代图书馆精神文化必将成为大学图书馆事业可持续 发展的新的动力。

参考文献

[1] 郑瑞爽,郝春柳.河北省公共图书馆文化建设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2(4): 55-59.

[2] 易建芳,周燕芳,吴锐,等.华东交通大学图书馆文化建设研究[J].图书馆研究,2014,44(2):19-22.

篇5:图书馆与精神文明建设

[摘 要]在生态文明理念下,从高校图书馆建筑建设、信息服务、管理制度、队伍建设等角度分析建设生态图书馆的实施路径,以引导高校图书馆进入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使图书馆系统达到生态、社会及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更好地发挥其能动性为全校师生及全社会服务。

[关键词]生态文明 ;高校图书馆; 生态图书馆 ;建设

[DOI]10.13939/j.cnki.zgsc.2015.17.179

高校乃育人之地,是向全社会输送人才的资源基地,也是影响社会流向的主要参与者和引导者。现阶段,生态文明的理念成为社会的一种全新发展模式,高校的生态文明建设也随之成为促进我国高校建设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环节之一。图书馆作为高校的重要文化支柱,也应立足于长远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在生态文明理念的指导下,建立一所较为系统型的新型图书馆,服务于高校师生,助推教育事业,从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落实。生态图书馆的发展是为高校图书馆事业向着更健康、更和谐和更丰富的方向发展提供保障。生态图书馆的内涵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同样也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自然灾害是人类所无法避免和预期的,但我们应该从规避人为所造成的破坏着手,减轻和消除人类对自然造成的影响和破坏,所以生态保护和生态文明发展之路任重而道远。而生态图书馆是一种较为系统和整体的图书馆观念,它是指图书馆在能够保持具有良好的馆内外生态环境的情况下,整个系统代表了其自身的文化底蕴,将生态学的核心理念,通过一些技术性的渗透和方法上的改变,融入到图书馆的各领域建设中,使图书馆能够实现健康、低碳、节能及无污染的多方面效能,并且带动图书馆事业的继续发展。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根本目标是有效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它代表着高校图书馆未来发展的新趋势,提高建馆综合水平,是文化发展到一定高级阶段的里程碑;改善管理模式,保证图书馆良性运行的基本前提。

目前随着技术进步和生态理念不断深入人心,我国部分高校图书馆也开始了生态图书馆建设,如中国科学院、天津科技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等都相继建成具有生态性图书馆并且投入使用。但就整体范围而言,我国高校生态图书馆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处于起步阶段,任重而道远,需要有更多未知值得图书馆人去探索和完善,确保图书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建设高校生态图书馆的实施路径探析

2.1 将生态建筑理念融入图书馆建筑建设

生态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取之自然又回报自然,保持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环境与生活质量之间的相互和谐交融。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图书馆就是绿色建筑的杰出代表,其内部有两层表皮,建筑外层的立面结构中穿插着特殊定制的留有气孔的镀银铝板以及遮光玻璃。其馆体的建筑结构和立面一直延伸到地下部分,所有书架都被集中到了建筑中央,所有楼层的座椅都被分布到了建筑表皮的平台空间,从而使得所有楼层都得到了充足的采光。荷兰的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图书馆也是生态图书馆的典范,整个馆体采用玻璃制成的外墙,其内部则以圆锥体的中空造型,完成了艺术和性能相统一的设计,既引入自然光,有效的利用能源,又充分考虑到了圆锥体顶部的天窗,更能利用空气流通,造成对流,轻松将室内热气带走。

高校图书馆是高校的标志性文化建筑,也是高校知识殿堂,构建以绿色环保建筑为基础的图书馆,是自身向生态图书馆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高校打造绿色校园,构建校园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生态图书馆建筑的精髓在于围绕“以读者为中心”的核心理念,极大程度上的利用光、风、水等自然资源,完成室内外的建筑需要和使用需求。与此同时,又保证了馆外环境的优雅风格,是在搭建一条建筑与自然,自然与读者,建筑与读者之间的和谐统一的道路。

具体而言,图书馆建筑要从外部环境和内部人文环境建设上综合设计方案,追求功能、技术和艺术的统一,既要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又要给人文化修养。馆内要合理布局,为读者提供健康、舒适的使用空间。充分利用自然资源达到绿色节能标准,使用无害、阻燃的建筑材料。安装节能设备,例如节水器具、太阳能利用系统、雨水收集加强水的再利用和节能灯具等,使用良性循环设施实现节能目的。重视遮阳和自然采光,利用玻璃幕墙和玻璃天窗或更多的自然光,将通风系统布局更加人性化,控制气流,使自然空气流通,极大的降低能耗。使用环保装饰材料,减少对人体危害。加强馆内外绿化,增加艺术美感,使读者产生愉悦心情,解除疲劳,并可通过植物改善空气质量,吸附粉尘,保证空气湿度。实际上,我们还可以通过增设分类垃圾箱,铺设静音地毯,设置无障碍布局,开通便捷馆内WiFi设施等举措来完善绿色图书馆的建设。

2.2 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完善图书馆信息服务功能

生态学中进化观点认为,遗传与变异,这两种既对立又统一的力量推动了生命的进化,并且导致了生命的多样性。而在图书馆内部生态系统里,图书馆员的个性多样化与其信息服务的多样性,也是在遗传与变异相互作用下形成的。高校图书馆既具有因生态遗传,保存历代科技成果的职能,也有因生态变异,适应用户日益多样化的需求而开展多样化创新服务的功能。

同时,整个图书馆的生态系统要坚持多层次化发展,其服务于读者的过程,也要建立在多层次化发展的基础之上,保证服务发展的稳定与平衡。图书馆在开展流通及阅览服务、用户教育服务、网上导读服务、书刊推荐服务和文献信息检索等日常服务的基础上可以开拓思路,结合本地区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的特点,为读者提供多样化的服务。

现阶段,高校生态图书馆的功能不仅是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书刊存储,早已经发展为信息的提供者和信息生态的建设者,文献资源是人类所创造的文化财富。图书馆的信息功能也逐渐转型,融入了更加科学的方法,向着可持续的道路发展着。高校的馆藏资源影响着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在保证图书馆的文献内容健康真实的前提下,以信息传递功能为例,在这个过程中最主要的是加强对信息活动各个环节的管理与控制,以减少信息污染,提高信息质量。针对读者的需求开展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工作,这样既可以避免信息接收端的信息遗漏,又可以避免信息冗余,造成信息浪费和信息污染。

在馆建工作中,纸质图书和电子图书并重,形成文献资源多元化的文献资源结构。保证图书资料鲜活力,形成完整、系统、科学的馆藏资源结构。信息数字化图书馆的出现与传播,秉承优效于读者的发展理念,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资源成本,提高了信息的传播效率。高校图书馆要确保传播文献的健康性,有效控制和防范垃圾信息。很多高校都推出了自己的电子图书馆资源,学生可以利用网络,通过移动电话随时随地查阅图书,打破传统的借阅模式,了解更前沿的学习资料和教学情报。电子图书馆快捷易操作,深受学生与教师的喜爱。

2.3 推进图书馆生态管理建设

生态文明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生态的平衡状态,是重新构建人的精神和人文价值的体现。要打造生态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管理者应在生态文明理念的指导下,采取生态管理模式。管理者应该建立和健全馆内各种规章制度和规范,提高馆员的执行力;在具体事务中给予馆员更大的自主空间,尽可能的注重满足每个馆员的要求,使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处于良性的平衡状态。充分利用每个馆员的特长优势,发挥个体的创造性,结合“读者至上”的原则,使得具体的馆内工作有序展开并更加立体化,事半功倍。提高馆员的综合素质,要给予馆员学习新知识、了解新讯息的机会,多开展馆内的学术交流活动,尤其是加强馆员的生态文明意识。图书馆员与读者是一种双向平等的伦理关系,要注重和谐互动的发展模式,要学会尊重和关心读者,变被动为主动,馆员和读者相互理解,创造和谐的馆内氛围。

2.4 运用生态文明理论 指导图书馆工作协调发展

生态文明理论认为在生态系统中,个体、各要素之间既有共性,也有明显差异,其每个个体都在各自系统中承担着不可或缺的独特作用。同样地,在这些构成图书馆工作运行系统中的各元素之间既存在着共性,也存在着个性。由此分析,合理根据共性特征,又利用个性特点,安排图书馆的各项工作,必须是在尊重共性与个性的前提下完成的。从职能部门规划角度考虑,在满足传统意义上图书馆功能的需求,例如文献采编部、借还书处、期刊室等部门的同时,新一代的图书馆人也要看清看远新的社会发展方向和了解发展需求。信息技术的不断升级与革新,高校图书馆还应满足读者的进一步要求,例如电子自助检索机、电子书下载专区、视听室、真人图书馆活动室等新型服务部门。随着职能部门的增设,管理工作也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图书馆应积极协调各职能部门,实现部门互补和功能最大化,减少不必要的人力与资源的浪费。从信息采集、储存、评价、加工等工作流角度建立一个“馆室生态链”。

2.5 完善生态图书馆的队伍建设

生态图书馆的建设主体是人,只有主体的生态和谐,才有生态图书馆的发展。因此,图书馆应不遗余力地致力于馆内馆外所有人的生态性发展,促进馆员与管理者,馆员与馆员,馆员与读者之间的生态和谐。高校图书馆管理者应该在统一目标的前提下,尊重馆员的个性差异采用柔性管理,发现自身合适的岗位,从而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充分发挥他们的才智。馆员要在对多数读者提供相同服务的前提下,充分尊重每个读者的个性差异,提供个性化服务。定期加强馆员思想道德教育培训,辅之以若干激励机制,使其能够在工作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个体、社会整体、生态整体相协调的利益平衡;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行为理念并在具体的工作细节中得以真正贯彻落实。

高校图书馆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设高校图书馆是我国图书馆事业的一个新目标。图书馆与自然,人与图书馆,自然与人都能够和谐的可持续发展,并促使整个社会的生态化发展。高校的生态图书馆建设是一项较为系统的工作,高校需结合各自实际馆情,制订有针对性和特色化的建设计划,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建立自己的知识殿堂。生态图书馆建设要在增加读者阅读环境的舒适性和适用空间的灵活性基础上,还体现出馆建的艺术氛围,打造一所新型的现代化综合图书馆。

参考文献:

篇6:图书馆与精神文明建设

摘 要 通过开发地方文献,探讨地方文献在发展地方经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乡镇图书馆 地方文献 开发利用

当代科技日新月异,经济建设迅猛发展,精神文明建设也显得至关重要,人们对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公共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尤其是地方文献资源越来越得到充分的利用,地方文献在地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一、为本地区进行两个文明建设的领导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

进行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领导决策离不开国情、地情,所谓“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地方文献中的地方史志,就具有这种“资政”的功能,不仅如此,史志蕴藏的信息量十分巨大。尤其是志书,记述了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发展的基本面貌与历史发展趋势,领导者可从这些发展变化中找出规律,借鉴历史,吸取教训,避免决策时的主观性和盲目性。如《伊克昭盟志》系统地记载了伊盟的地理环境、资源、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方面的历史和现状,所载事业的盛衰得失,人物的是非功过,对当代及后世均有借鉴。又如《鄂托克旗志》实事求是地反映重大历史问题,立足当代,详今略古,既记述了清代始建旗制到新中国成立3的历史,突出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4O年翻天覆地的变化,总结历史经验,反映客观规律,突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新成就、新变化、新气象,真实地反映了鄂托克旗今昔面貌及历史发展过程,为我旗各级领导全面系统地了解历史和现状,以便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提供资料依据,为各级干部总结经验教训,改善领导作风提供历史借鉴。由此可见,志书类地方文献所提供的借鉴作用,能帮助地方当政者着眼于整体、全局、长远,避免全局决策上的失误和独断专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类地方文献为决策者提供的作用将更加明显。

二、为本地区社会经济建设提供信息

地方文献特别是有关矿藏、物产、畜牧业、农业、冶金工业、气候水利、人口等有关经济发展资料的原始记录和官方统计资料,翔实可靠。人们可以通过了解地方文献所提供的有关经济发展的信息,透过事物现象看本质,从而制定出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各种措施,促进经济发展。

1、利用地方文献开发地方特产,发展

地方经济各地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和经济、政治、文化等历史沿革的不同,决定了各地经济发展的途径不同,有的地区以丰富的自然资源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基础,有的地区以发展市场需求的新产品为主,有的则以发展传统的手工产品脐身国内外市场。例如根据《鄂托克旗志》记载我旗以畜牧业为主体。曾以“水草丰美,土宜产收,牛马衔尾,群羊塞道”称著,经过长期选育,阿尔巴斯白绒山羊定型为“内蒙古白绒山羊阿尔巴斯型”。阿尔巴斯白山羊绒,是轻工业最佳高档原料,在国际市场被誉为“纤维宝石”。1985年获意大利柴格纳纺织公司“国际白绒山羊生产奖”,1989年获国家农牧渔业部“白绒”增长技术应用―等奖,不失时机扩大影响,成为知名品牌,走向世界,为鄂托克旗经济的发展展示了广阔的前景。

2、利用地方文献,发展地方旅游经济

经济的发展促使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地方旅游业正在悄然兴起,各地根据地方文献的记载,可开发修复历史文物遗迹,风景名胜等旅游景点,发展地方旅游经济。根据《鄂托克旗文物志》、《鄂托克旗志》记载的百眼窖遗址、百眼井、阿尔寨石窟探秘成吉思汗遗迹,等历史遗迹,通过对这些地方文献的挖掘可以制定具有鄂托克订旗特色的旅游发展计划,将对鄂托克旗旅游经济的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三、为研究历史文化遗迹提供资料

在古代,中国天文学研究长期走在世界前列,卓越的天文学研究成果与各地人民长期观测记录有一定关系,《内蒙古历史文化遗迹》一书中介绍,“在今呼和浩特市‘金刚座舍利宝塔’(既五塔寺)内砖砌照壁的东侧嵌着一副阳线雕刻天文图,图上用蒙文标出各种天文学名称”。这幅少有的蒙文天文星座图的刻制,说明蒙古族对天文学的研究是比较早的,为研究蒙古族天文史提供了实物资料。

四、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供宝贵的乡土教材

地方文献所记载的爱国英烈和革命传统,灿烂文化以及先进思想等观念和史实,是生动活泼的乡土教材。恩格斯说:“爱国主义是以爱家乡为基础的”。这些是发生在自己家乡的史实,易于激发人们的爱乡,爱国之情。《伊西革命根据地》叙述了中国共产党在伊盟西部地区建立革命根据地,领导蒙汉各族人民群众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翔实的史料。

地方志是一座内容丰富的文献宝库,具有很高的开发利用价值,是图书馆重要的文献资源。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地方文献载体日趋多样化,因此,除继续做好地方文献的收集外,不断扩充和补充视听、电子文献和网上信息的收集已成为在新技术环境下,确保地方文献内容和系统完整的重要途径,尤其是网上地方文献信息的收集,它不仅需有高新技术硬件设备的支持,更要求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对工作要有求实精神,不断掌握新知识,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图书馆工作的需求,尽快实现本地区地方文献的网络化,进―步提高地方文献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浅谈乡镇图书馆地方文献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图书馆理论与实践》,.1

2.<伊克昭盟志》、<鄂托克旗志》、<鄂托克旗文物志》、《内蒙古历史遗迹》、<伊西革命根据地》

(蒋俊霞 内蒙古伊克昭盟鄂托克旗图书馆)

篇7:图书馆与精神文明建设

1、高校图书馆期刊服务的主要内容与方式

高校图书馆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大学生、研究生、教师和科研人员,他们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期刊以其知识新颖、内容新颖、信息量大、专业性强、出版周期短,能及时反映当代科学研究成果,迅速传播最新的情报信息而受欢迎。在当今信息化的时代,人们对期刊服务的标准,要求更高,查阅信息要“广、快、精、准”,要求图书馆提供全方位、高质量、深层次,个性化的服务;在服务的内容上要求提供期刊信息咨询、刊名篇目检索、定题、专题检索、引证报告、文献传递、成果查新、课题跟踪、学科导航、虚拟参考咨询、电子期刊导航等服务。

期刊服务的方式和手段:可通过馆员对需求人员直接口授,利用图书馆办的宣传栏及刊物加以宣传报道和电脑检索;可通过网络、电子邮件和图书馆在网络上自办的主页加以揭示。及时宣传报道最新期刊、学术动态,以及学科前沿信息,而且这种宣传揭示,基本上不受图书馆开馆时间和阅览地点的限制。

2、高校图书馆期刊服务中存在的人文问题及原因分析

2.1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失衡和分离

高校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对本系统的电脑操作都比较熟练,但在服务师生的过程中,某些工作人员在电脑操作过程中硬性管理,对读者过多的指责,态度冷若冰霜,缺乏对读者的指导、教育和人性关爱,造成了期刊服务中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失衡和分离。

近年高校图书馆的技术水平不断进步。很多图书馆实现了业务管理的自动化,缩小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但由于片面强调技术的决定作用。忽视读者服务工作中人文精神的培养;缺少有效的激励和竞争机制,影响了馆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产生了懒惰、消沉、固步自封、循规蹈矩;在人员的培养、使用、晋级上,有很大的主观因素和随意性,有时公开、公平、公正成为只停留在口头和形式上。

2.2对读者缺乏人文关怀

目前,有些图书馆缺乏“以人为本”的环境,没有树立起以“读者为中心,服务第一”的理念,图书馆的各项规章制度的出发点自然而然地是加强对软、硬环境和文献的管理。甚至是传统的以藏为目的,限制期刊的流通,而且有的高校图书馆还存在选择读者类别服务的现象。某些工作人员服务意识淡薄,在工作中缺乏责任心、主动性,业务不熟练。缺乏与读者沟通,对读者缺乏应有的耐心与热心,对读者调查研究不够,对读者个人信息、阅读心理、检索水平、专业特长、阅读规律知之甚少,而且,有的高校图书馆员对读者的信息需求了解不深,认为读者在信息需求中一次得不到,可通过下一次信息需求得到弥补,不是急读者所急,帮读者解决急需的信息,从而影响了服务效果。

2.3期刊工作人员的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一些读者和图书馆的同行认为期刊部工作技术含量低、工作简单。因而对他们的工作不足挂齿,甚至有些读者进出阅览室如入无人之境,对期刊服务人员视而不见等,他们的态度和偏见使期刊工作人员对所从事的工作缺乏服务认同感和信心,缺乏成就感和光荣感,因而影响工作积极性。而且,有的馆员认为自己是不被重视的群体,处于被遗忘的角落,工作好坏无人问津、无人评说,这就造成了馆员精神上的苦闷与彷徨,对工作没有主动性,甚至失去兴趣,影响了期刊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也严重阻碍了高校图书馆两个职能的发挥,给期刊服务工作带来了一种潜在的危机,进而形成图书馆人才环境质量恶化,人才吸引力和凝聚力弱化,高素质、高人文的馆员屈指可数。

2.4重“藏”轻“用”和服务形式的局限

由于经费的原因,高校图书馆的过刊资源大部分都没有复本,因怕丢失和损坏,长期以来,过刊采取的是藏阅一体、不外借的方式,只允许阅览和复印,对期刊资源过于“珍惜”造成“重藏轻用”,一旦整理上架,便不轻言借阅,“藏”得多,“用”得少,最后,过刊库对资源以保存为主,查阅为辅,造成一种神秘的同时,给读者带来诸多不便,导致大量期刊无人问津,使之成为鸡肋,从而把大量读者拒之门外。许多读者甚至不了解过刊里有丰富的资源、信息。

期刊服务形式单一、被动,常常局限于对期刊的整理、分编、排序、上架、借阅、复印等,对有价值而零散的资源信息没有进行整理加工,方便查阅;检索工具不全或不能正常使用,给查阅带来困难。

3、高校图书馆期刊服务呼唤人文精神

高校图书馆现代信息服务中的人文精神,就是以读者为本,尊重、理解、关心、帮助读者,一切从满足和方便读者出发。去思考我们的服务工作,在服务中体现对读者的人文关怀。

3.1逐步完善管理机制,增强期刊工作人员的职业威望

对期刊工作人员实行人性化管理,尊重和理解期刊工作人员,在日常管理过程中,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充分肯定他们的社会价值,在对其高标准、严要求的同时,对他们的工作和价值予以肯定和体现,采取有力措施提高期刊服务工作的职业威望;建立层层负责制,增加期刊工作的技术含量。华南农业大学图书馆从期刊的订购、增删、编目、登到、磁条加工、排架、过刊下架、送装订、验收、数据录入、数据库维护与管理及提供服务等都是期刊部的工作,提高了期刊部工作的技术含量,使工作人员意识到除了服务读者,通过系统的刊物管理能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从而调动了期刊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此外。做好舆论宣传工作,通过宣传让广大读者了解期刊工作人员的工作性质、方法。引导读者尊重期刊工作人员的辛苦付出。与此同时,严格把好期刊工作人员聘用关,强化资格要求。营造充满工作激情的人文环境,形成支持期刊工作的社会氛围,让期刊工作人员对自己的职业产生光荣感、自豪感,以健康积极的情绪从事期刊服务工作。

3.2加强期刊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

期刊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就是读者的信息需求服务。在日趋社会化的图书馆活动中,期刊工作人员承受着巨大的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这就要求期刊工作人员树立爱岗敬业,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的思想,客观、理性地认识自己工作的性质,在健康的心态下愉快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并善于在纷繁复杂的`事物中分清主次和轻重缓急。善于找到克服困难和走出逆境的理想途径,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改进服务方式。图书馆应该加强馆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定期组织馆员参加职业道德规范的学习,强调馆员应该恪尽职守,以一颗公正的心去对待读者,以一颗诚挚的心去关爱读者,在对读者服务中充分体现图书馆的人文关怀。华南农业大学图书馆的服务理念是:坚持“读者第一,服务育人”的办馆宗旨,实现从传统的“以图书为中心、以管理为主导”到“以读者为中心、以服务为主导”的观念转变;图书馆的工作以读者为先,以优质的服务满足读者对各项文献需求,将服务理念渗透到日常工作中,并将每周星期五下午定为职工教育和业务学习时间。

3.3营造和谐的人性化期刊服务环境

在期刊服务中构建人文精神,实际上就是营造一个和谐的人性化服务环境,这种环境是由蕴涵人文关怀的建筑环境、富有审美情趣的室内布局、体现人文关怀的制度环境、创造人文关怀的服务环境等具体事物构成。华南农业大学图书馆期刊部,由中文过刊库、外文过刊库、现刊阅览室、东区和跃进南区阅览室组成,共有阅览座位739位,在阅览桌底及墙脚配有信息接入点和电源,提供检索电脑和服务读者自带电脑来。在阅览区内、书架边缘摆上适当的绿色观叶植物,在玻璃窗及玻璃墙上贴上绿色防晒膜,并十分注意提示语言的表达,在标识牌上尽量使用温馨提示语。不使用各种命令句,避免用生硬的语言使读者看了有身心产生不愉快的感觉。读者可以携包自由出入,并允许自带书籍和短时间外借,延长开放时间每周达到85小时。通过这样处理,使读者感受到一种人文关怀。

3.4实行期刊服务的人本管理,提高期刊的利用率

期刊是高校进行教学工作、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文献,高校图书馆期刊管理工作直接影响高校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提高与发展,期刊工作应该实行人本管理,要求期刊管理人员不仅要完成期刊的日常管理工作,而且要注重期刊资源数据库的建立,将读者的需求放在第一位,从期刊工作管理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华南农业大学图书馆期刊实行开架管理、及时流通,让读者入库自由选刊,方便了读者,开拓了读者的知识视野,扩大了读者的查找范围,特别为第一线教师打开了方便之门,并提供计算机检索。另外,利用计算机进行期刊验收、登记,既快又准确,使新刊1―2天内就可投入流通。在期刊加工方面,要把期刊服务的重点转移到期刊信息深层次加工和开发利用上,从期刊的外表加工向期刊的内容加工发展,对期刊资源进行深层次开发:即从单一的期刊刊名、类目加工,转变为多角度的期刊主题、关键词、文摘、摘要等加工,实现文献资源开发从载体单元到知识、概念单元、电子信息单元的转变,使期刊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有效的利用。

3.5以人为本,加强期刊导读工作,开展信息咨询服务

期刊信息资源要为读者充分利用,我们应该以读者为本,充分发挥导读和信息咨询服务工作,引导和帮助读者利用信息资源,提高期刊信息资源的利用率,针对不同读者的需求特点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华南农业大学图书馆期刊部中文过刊库接待读者入库和读者咨询,以来入库读者约20万人次,其中外单位读者一千多人次。耐心细致解答读者问题,指导读者查阅资料,并根据读者对期刊需求状况的差异进行导读。对刚入学的新生,介绍期刊库的馆藏和布局、查找资料的程序、方法和具体规定等;对研究生和临近毕业本科生,根据他们正在研究的课题和写作科技论文的需求。则有针对性地向他们介绍和推荐与课题有关的期刊情况,帮助并协助他们查找资料、编制主题目录、文摘索引等;对教师和科研人员,开展定题和专题信息服务,围绕一段时间高等农业教育与科研的现状和新时期的要求,以及当前的教改动态,搜集现阶段教师和科研人员研究课题需要的资料,从相关期刊中搜集观点新颖的论文或文献,建立专题信息积累,主动提供给学校及外单位从事教学与科研的相关人员,供其参考。近年除了向本校师生提供信息服务,还向周边的省农科院等科研单位提供相关的信息服务,以节省研究人员查阅文献的时间,使其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与科研上。

3.6加强馆员自身人文修养,提高馆员的人文素质

篇8:图书馆与精神文明建设

一、高校精神文化建设与图书馆阅读推广主要环境背景

根据最新的调查统计显示, 2003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为4.77本, 相比较2002年的情况来说上升了0.38本, 并且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也稍高于2002年, 但是仍然有超过一半的成年国民承认自身的阅读数量较少。专业人士认为, 之所以我国国民在近年来的时间内阅读量得到了稳步升高, 其主要原因在于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使得国民意识到了阅读对于个人提升和进步的重要意义。并且在社会整体发展的背景下, 人们对于精神文化上的需要更加显著, 这也是促成国民阅读量上升的一个重要诱因。事实上,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针对于我国国民阅读量较低的问题国家一直给予了充分的重视, 并且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方法和手段, 但是在实际应用上却一直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早在2007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就曾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文中明确提出了应当深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在之后的党的十八大上更是明确要求要开展全民阅读活动, 将其作为一项工作来予以认真落实。在2013年的全国政协会议上更是将阅读活动的推广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角度上来。在这样的大环境背景下, 图书馆的阅读活动开始逐渐受到诸多高校的重视, 并且开始将其与自身的精神文化建设相连接, 做到两者的并举进行。

二、高校精神文化建设与图书馆阅读推广之间的关系

对于高等教育的众多院校来说, 要想培养出符合时代特征的现代化人才, 为社会建设提供应有的支持和助力, 首先就应当建设出属于自身的精神文化。高校的精神文化建设在实质上与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着很大的相似之处, 都是一种精神面貌上的塑造, 都是通过借助于环境的影响来影响师生们的学习态度和人生价值观。这也使得其在建设上与校园文化建设一脉相承, 都需要充足的文化积淀做基础。这就使得图书馆阅读受到了众多高校的重视, 希望借助于图书馆阅读这类活动使师生们在精神思想上具有足够的文化累积, 能够适合并且对高校的精神文化建设提供必要的支撑和辅助。高校的精神文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图书馆阅读推广的一种集中展现, 两者之间互为补充, 互相促进, 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早在多年前国际图联就曾提出过现代化图书馆应当具有四大职能, 也就是保存人类遗产、开展社会教育、传递科学情报以及开发智力资源, 并且在性质上将其定义为具有公益性质的文化教育机构。在这样的形势下, 阅读推广就属于一种无偿向广大读者进行文化宣传、科学知识推广以及思想教育的途径, 这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属于图书馆义务和责任的履行。在这些责任和义务履行的背后其实是对高校精神文化建设的一种援助, 这也使高校精神文化建设与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之间的关系变得愈发密切、紧密。

三、关于高校精神文化建设与图书馆阅读推广的建议

(一) 强化思想政治工作, 促进高校精神文化建设与阅读推广。对于高校的精神文化建设来说, 其主体是师生们, 因此应当充分发挥出图书馆的载体功能, 通过对图书馆阅读活动的推广来提升高校精神文化的建设效率和质量。为此, 首先应当做好相关的思想政治工作, 引导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要求相关的图书馆服务人员能够以更加积极和饱满的热情投入到阅读推广的活动中去, 做到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深深地树立起为师生读者服务的思想观念。高校图书馆所起到的另外作用和影响就是强化学生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以一种意识形态的形式得到展现, 能够为学生们的阅读提供一种文明热情、和谐融洽以及催人奋进的环境, 提升阅读质量, 强化高校的精神文化建设效率。

(二) 挖掘和培养优良的高校精神文化。高校图书馆的存在意义和价值很多时候并不是简单地为学生们提供知识信息, 给予教师们参考文献的了解, 而是在于对高校精神文化建设的支持和辅助, 为高校精神文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 使大学精神能够得到延续和传承。为此, 高校图书馆不应该仅仅是一个读书的场所, 对于当代社会中的人们来说阅读固然重要, 但是推广阅读活动的主要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人们提供良好的阅读条件, 更在于学术氛围的营造以及精神文化的建设。作为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书馆应当积极肩负起提升当代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以及促进师生们正确价值观念培养的义务, 以一种自由的教育方式来给予高校精神文化建设最有力的辅助。并且图书馆对于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帮助还会起到相应的反作用, 在良好的精神文化影响下, 师生们将会自觉地养成爱护公物、尊重他人劳动、遵守公共秩序以及讲究文明礼貌等良好习惯, 展现出一个现代大学生应当具备的素质, 同时也间接地展现出高校的文化素养。学校的形象在很大程度上都由学生们去代表和塑造, 而具有良好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的学生更是诸多高校的主要教育目标, 通过学生培养的成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显示出该学校在精神文化建设上的成果, 促使高校精神文化建设与图书馆阅读推广之间达到辩证统一的状态。

(三) 强化信息资源建设和开发, 给予高校精神文化建设以动力支持。对于高校的图书馆建设来说, 信息资源建设是其核心和关键内容。为此, 在高校的图书馆建设上必须坚持思想性、科学性以及系统性之间的统一, 为学生读者们提供更加便利的阅读条件。对于学生群体中的阅读需求要进行定期了解, 以便能够不断满足学生们在阅读方面的相关需求, 无论是纸质文献还是电子资源上都要保证学生们能够接触到最先进、科学的熏陶影响, 为高校的精神文化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指引, 避免出现大方向上的偏差, 也杜绝使学生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受到不良影响。高校精神文化建设与图书馆的阅读推广在实质上存在较强的一致性, 因此我们应当对其辩证看待, 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李宝琴, 史惠媛.基于大学生阅读现状与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的调查与思考——以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4.7.

[2]李晓妹.高校精神文化建设与图书馆阅读推广探析[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 2014.2.

上一篇:难忘的同学写人作文下一篇:管理学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