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教育论文

2022-04-23

[摘要]在中学物理学科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是践行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在物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教育,以及美育教育,是物理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本文结合中学物理教学实际从以上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教育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教育论文 篇1:

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活动

摘要:在“立德树人”背景之下,如何在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指导活动,并引导学生自觉遵守道德行为规范非常重要,这将直接影响着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所以高中物理教师要积极渗透德育教育指导活动,引导学生自主传承科学精神与品质,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成为一个有担当、有责任感、有理想的好孩子。本文将重点介绍高中物理教师组织德育教育指导活动的具体做法。

关键词:高中物理;德育教育;实现策略

一直以来,德育与学科教学的交融性都不强,教师专注于学科教学进度,重视的是学生的知识储备,忙于追赶教学进度,也并不重视学生德育认知能力的形成。久而久之,便形成了“重知识,轻德育”的现实问题。但是,新时代的到来使得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高中生不仅要积累丰富的知识储备、掌握学科关键能力,更加要不断丰富学生的精神财富,让学生真正实现长远发展。为此,高中物理教师便要将智育教学与德育熏陶结合起来,将德育渗透在方方面面,让学生在积累物理知识的同时也能积累丰富的精神财富,从而切实优化学生的个人素质。

一、基于物理发展史,传承科学品质

在物理科学的发展过程中,有多位物理学家都做出的突出贡献,而他们身上所具备的科学品质也值得学生学习。针对这一德育教育资源,高中物理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了解物理发展史,介绍科学家的真实经历,分析科学家的人物形象,据此传承科学品质,让学生明白一名科学家所应具备的高尚精神与品格,让学生主动传承科学品质。

就如在“牛顿第一定律”一课教学中,由于本班学生从小便学习过与牛顿有关的故事,如苹果落地,所以我就鼓励学生自主搜索与牛顿有关的个人人物资料,全面了解牛顿在物理发展史上所做出的突出进步,并思考牛顿身上的宝贵品质。在这一资料调查活动中,高中生可以了解,牛顿小时候一直被看成是一个“笨孩子”,因为牛顿总是比别人反应慢,成绩也很差,但是牛顿却很善于观察、思考,所以他能从人们熟悉的场景中思考为什么,然后主动去验证某个科学概念。从这个角度来说,牛顿是一个善于思考、不在乎他人眼光与质疑的人,我也据此告诉学生,不要过于在乎其他人的否认与质疑,要坚持做好自己。

二、基于物理实验探究,丰富科学精神

实验是物理课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高中生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可以形成良好的动手动脑能力,掌握学好物理的关键技术,而这就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物理实验探究能力,让学生形成科学思维。但是,除此之外,实验活动也是传承科学精神的重要途径,高中生需要遵守实验室的规章制度,在实验操作中科学家所具备的严谨、周密、敢于革新与质疑等多种精神。因此,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实验,并在此过程中传承科学精神,优化学生的科学素养。

在“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实验教学中,在实验开始之前,我首先介绍了物理实验室的礼仪规范与纪律要求,让学生自觉遵守实验室的纪律,初步培养学生的纪律意识,使其能够按照章程使用实验设备。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则要认真记录打点计时器中的数据信息,研究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小车速度随时间所产生的变化。在此过程中,我会反复告诉学生,一定要根据实验数据去探究物理结论,不可凭空想象或者捏造数据,而且一定要细心、认真,不放过每一个实验现象,且要善于讨论、共享,接受质疑与批评,希望学生可以形成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实验精神。在此过程中,学生也能高度集中自己的注意力,时刻审视自己的实验操作是否规范,所以也可直接激发出学生的反思意识。

三、基于物理科技发明,培养科技创新意识

科技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也是人类社会不竭发展的动力。只有让高中生正确认识物理发明,明白物理科技对于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影响,才能真正让高中生端正学科态度,促使学生主动投身于科技发明,并逐步激发出学生的創新精神,使其敢于改革、敢于创新。因此,高中物理教师要引导学生去了解物理科学发明成果,激发出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机械能守恒定律”一课教学中,我就展现了一些机械设备的使用介绍图,具体阐述了机械能量守恒定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价值,并按照时间线索突出了各个型号机械设备的优势。利用这一生活素材,我就明确告诉学生,科技发明本身就是对传统提出质疑、对传统说“不”的过程,一代代的新型科技产品必然是在旧产品上做出的优化与创新,否则很难被市场接受,所以学生也要主动成长为勇敢对着传统说“不”的勇士,勇敢革新、质疑,不要害怕失败与挫折。

总而言之,“全学科育人”思想的普及使得高中物理教师也能明白新时代下的物理教育必须要做到德智共生,追求“五育并行”,所以教师要全面整合本课程的隐性德育教育资源,在日常教学中渗透德育思想,引导学生学习做人的道理、处世的原则,使其尽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真正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做准备。

参考文献:

[1]陈淑锋.浅谈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新校园(中旬),2018(07):38.

[2]吴士全.渗透德育 落实高中物理德育目标[J].考试周刊,2018(61):172.

作者:王晓磊

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教育论文 篇2:

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摘 要]在中学物理学科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是践行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在物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教育,以及美育教育,是物理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本文结合中学物理教学实际从以上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中学物理教学;德育教育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既是对每位教育工作者的职业要求,又是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和神圣责任。每位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学科素养,还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

做为一名中学物理教师,如何在学科教学中做好“立德树人”,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在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在学科知识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通过对学生心理、思想、行为的教育和培养,渗透德育教育。在物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教育,以及美育教育,是物理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因此,每堂课都应贯穿两条主线,一是启迪智慧,发展能力;二是陶冶情操,发展正常的情趣。这就要求物理教师要有意识地在物理教学中把德育和美育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坚持辨证唯物主义,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尊重科学的态度,树立正确的“三观”

1.唯物主义思想的教育

很多学生对“场”、“光”都没有质量,而且“场”也看不见摸不着,却是一种物质这一概念很难理解。教学中就用到哲学上的物质的概念“所谓物质是指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能为人的意识所反应的一种客观实在”,物质不一定要有质量,也不一定要可见、可触摸,只要可反应就行。收音机、电视机、移动电话等都能工作,这就是“电磁场”能为我们的意识所反应,光更可见,所以它们是一种物质。然而历史上提出的“热质说”却被焦耳的热功当量击败,人们根据物质世界的阴阳理论提出的“反物质说”已被人们找到的“反氢原子”(即原子核由带负电的“质子”组成,核外带正电的“电子”绕核高速运转)所证实。这些都说明了“存在第一性”的原则,我们必须尊重事实、尊重科学,不能无中生有,也不能有中生无。

2.辩证法的教育及辩证思维的培养

物理学研究的物质及其运动,大至宇宙星系,小到基本粒子,从力、热、电、光到原子物理,从实物到场,无不证实自然界的物质性和多种形式的运动及其规律性。力的相互作用,分子之间的吸引和排斥,正电和负电,电与磁的统一,波和粒子等等,揭示了对立统一规律。物态变化,从光的直进到衍射,原子核的转变等等,都是量变到质变的实例。人们对光的本性的认识和对原子的认识发展等等,说明了否定规律的普遍价值。物理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实验的进行也都充满着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因此,通过向学生揭露物理现象的过程和本来面目,阐述物理知识本身内在的辨证关系,使学生逐渐树立起这样的观点:世界是物质的;运动是物质不可分割的属性,物质运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物质运动的发展变化有它本身的规律性,这些规律性是可以逐渐被认识的,人们正是通过认识和掌握这些规律去能动地改造自然。

⑴质变量变规律:例如,在讲光的衍射时,光的直进规律和光的衍射规律是物理上质的不同,这个质变是由于障碍物或者孔的尺寸这个量变引起的,当障碍物或者孔的尺寸跟光波波长相差不多时,光就发生明显的衍射。又如在讲到光的全反射时,可这样拓宽,当光从光密媒质传到光疏媒质,入射角由零逐渐增大时,折射角也由零逐渐增大,折射光线相应减弱,反射光线相应增强,这个阶段处于量变阶段,当入射角增大到临界角时,发生了质的变化,折射光线完全消失,入射光线全部返回光密媒质,入射角由零到大于临界角的量变,终于导致了由折射到全反射的质变,以上两个事例都从物理学的观点说明了各种事物的量都有一定的限度,量变超过了这个阶段,事物的质就会改变,没有一定的量变,不可能发生质变,这正是自然界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量变质变规律。这样的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灵活掌握知识,提高对为题的理解能力,而且有益于培养学生辩证思维方式。

⑵否定之否定规律:例如,人们对光的本性的认识过程,最初赞同微粒说,后来由于托马斯·杨和菲涅耳关于光的干涉、衍射实验的成功,战胜了微粒说而确立了波动说,这是对前一种认识的否定。到了20世纪,爱因斯坦在光电效应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光的量子说,认为光是一个一个不连续的量子,微粒说似乎又复活了,波动说遇到了困难,这可以说是对最初认识的否定之否定。但这不是简单地回到最初的认识,而是一种新的飞跃,在这里光子已不是经典意义的微粒。经过这种曲折过程,人们终于达到了“波粒二象性”的崭新认识阶段。通过这些事例,也可以培养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培养学生责任意识及爱国爱家情怀,增强学生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信心和决心

爱国主义教育是情感教育,不是空洞口号的传送。教师应有意识、有计划地施教,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熏陶、教育,得到感情体验,逐渐形成忠贞不渝的信念。

结合教学内容介绍我国古代科学史上的光荣成就及对世界文明史的贡献,培养民族自豪感;对比解放前后我国科技发展速度、宣传我国现代科技的重大成果,增强民族自信心,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制度;通过了解物理知识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中的应用,认识物理是我们解释、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工具,激发学习物理知识的热情和为祖国繁荣昌盛刻苦学习的精神;通过介绍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的传略、史话,激发学生树立为科学真理、为人类进步而献身的远大理想。

例如讲简单机械时,介绍《天工开物》中我国劳动人民对简单机械的发明与使用。讲光的直线传播时,介绍《墨经》中对光的直线传播和小孔成像等光学现象的记载。讲声音的传播及声音发生的现象时,介绍驰名中外的北京天坛公园的三处建筑:回音壁、三音石、圜丘,能够产生非常美妙的声音现象,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等等。通过这些事例的介绍,努力使学生了解我们祖先对物理的贡献,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在讲到超导问题时,介绍了我国在此方面的研究成果。如在磁悬浮列车的研究方面,我国是世界上继德国和日本之后第三个把磁悬浮列车成功在轨道上试车运行的国家。而且我国上海的磁悬浮列车已投入了试运营阶段。在讲到回旋加速器这个知识上,又着重介绍了我国1989年在北京建成的正负电子对撞机,有许多外国学者都到这里来做实验研究……。通过这些目前我国现代科学技术和物理学研究在一些方面已经接近或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事迹,增强了学生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了学生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高一《自由落体运动》一节后面有一道题附了一则《六岁小男孩跌出四楼窗口,青工朱云华千钧一发及时接住》报道,这道题做完后发现,要救这小男孩有0.23秒的反应时间。接下来我提了一个问题:如果当时是你,你能救这位小男孩吗?后经过小实验测算出同学们的正常反应时间都不超过0.15秒,也就是说在当时只要奋不顾身的跑过去,每一位同学都可以救这个男孩,当得出这个结论时同学们都会心的笑了。我也笑了,因为我知道,以后万一有一天他们遇到这类情况,至少他们肯定会去努力。从而在无形之中进行了一次乐于助人、勇于助人的教育。

三、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教育

通过物理教学,还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教学中要培养的科学态度主要是尊重事实,严肃认真,按科学规律办事的态度。要培养的科学精神主要是勇于探索和创新以及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培养的途径一是用科学家的典型事例教育学生,二是靠教师以身作则的示范行为感染学生。

科学家的典型事例不同于空洞的口号和简单的说教,他们的事迹很容易使学生产生信服和认同的感情。教师根据教学进度、教材内容、学生实际介绍著名科学家,如伽利略、牛顿、安培、欧姆、法拉第等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百折不挠、刻苦钻研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對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有重要作用。

1.意志力培养。在讲到能量守恒定律时,介绍了英国物理学家焦耳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用了30余年的时间,先后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做了400多次实验,最后终于用实验无可辩驳地证明了能量守恒定律。在讲到欧姆定律时,又介绍了德国物理学家欧姆,他为了找出导线中电流所遵从的规律,做了大量的实验,经过十多年的辛苦劳动,最终研究出了后来以他名字命名的欧姆定律。还有在讲到电磁感应时,介绍了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他也是用了整整10年的研究时间才找出了磁生电的条件。而且他还几次拒绝了英国女王准备授予他的爵位,甘愿做个平民科学家。通过学生们自行查阅这些科学家的生平,使他们认识到了这些科学家都具有不畏艰险,不惜生命,不慕利禄,不怕权威,追求真理的高尚品质,同时也明白了成功不是那么容易取得的,需要有坚定的追求和坚强的意志力。

2.大胆质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例如:1911年,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他的学生玻尔却发现这一模型与氢光谱的实验事实不符,他否定了老师的结论,最终提出了新的玻尔模型,推动了科学的发展。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得提出“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的快”的观点被人们奉为“真理”2000多年,伽俐略正因为敢于挑战权威,最终得出了“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的正确结论。通过这些知识的讲解,向学生传递这一信息:某些“真理”是在一定阶段、一定范畴内是正确的,但随着历史的发展,“真理”也需要发展,需要更新,我们完全可以怀疑当前的“权威”,但不能盲目,要依据一定的实验事实。

同时教师以身作则的示范行为是搞好教育的巨大动力,教师本身的情感状态和科学态度往往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因此,教师必须强化自身的建设与修养,发挥榜样的现身教育和影响作用,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例如,以自己认真做好实验演示的行动来教育学生按规则操作、如实记录、严格地实事求是地对待数据,培养他们严谨求实的精神。

四、进行审美教育

美育对于学生形成完美的心理结构,养成高尚的品德和情操,实现全面、和谐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物理学以其丰富的知识、深奥的原理、和谐的形式、奇异的现象、多彩的变化、简洁的公式、巧妙的构思、精美的实验,为培养学生的美感和审美能力,提供了丰富的内容。

统一是和谐的一种表现形式。物理规律美就充分体现了多样性的统一。牛顿运动定律,把力和运动统一了起来;万有引力定律使天上人间成为一统天下;动量守恒、能量守恒定律,纵横于客观世界与微观世界。白光通过三棱镜后,呈现出美丽的七色光带,这七色光带再经过三棱镜,又统一为白光,真是集和谐、奇异、简洁为一体。对称也是和谐的一种表现形式,中学物理中的对称比比皆是,力学中的运动对称例如简谐振动、力的对称例如作用与反作用;电学中的对称电路、对称定则例如左、右手定则;热学中的溶解凝固、汽化与液化、升华与凝华;光学中的镜像对称;原子物理中的裂变与聚变等等。运用对称原理,还可以使一些较为棘手的问题迎刃而解。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应用美学观点,通过生动幽默的语言表述,辅之精巧美妙的实验和直观形象的图画,向学生展示物理学内在的美学特征:简洁、奇异、和谐、对称、统一、守恒等;展示物理现象本身的自然美和物理理论实验的科学美。使学生在物理知识的学习与获取中,逐步感受到美的乐趣,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总之,德育不仅仅是在政治、语文之类的文科性质的学科或专门的德育课上开展,在数理化等自然学科中也必须渗透思想品德的教育。我们在教学中要做到从不同年级和不同章节出发,通盘考虑、整体安排、循序渐进、不断深化。一点一点地进行渗透,逐渐地感染和熏陶,坚持常抓不懈,日积月累,量变引起质变,努力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德育教育所要求的观念、思想、方法和品德等,从而使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教育真正取得成效。

作者简介:王业春,男,中学物理高级教师,主管高中教学的副校长,长期从事高中物理教学和高中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省级骨干教师,泸州市“拔尖人才”,多次在泸州市高中物理研讨会上专题讲座,其领衔的“春风工作室”在四川省泸州市有一定的影响力和辐射作用。

作者:王业春

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教育论文 篇3:

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摘要: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物理课堂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使学生真正能够在学科教育中接受德育教育,从而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素质。

关键词:物理教学;德育;爱国主义教育;素质教育

《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注意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重视科学的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结合物理教学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等。所以,在中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始终是学校教育的任务。作为任课教师,我们也要充分利用好自己的本门学科,结合本学科的知识,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质。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也深切感受到在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切合实际的。在中学物理教材中本身蕴含丰富的德育内容,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优良的道德品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通过对教材素材的收集和课堂讲解,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物理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教育。

一、利用物理教材知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1. 通过介绍我国古代在物理方面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中国是具有四大发明的文明故国,中国人曾以超人的智慧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国古代文化。在我国古代许多的物理学家,对物理发展有过很大的贡献,不少研究成果长期居世界领先地位。如指南针的发明与应用,不仅在我国古代军事、生产、日常生活中起过重要作用,且对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世界的发展都有功绩。这充分体现了我们祖先的聪明和才智,值得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感到骄傲和自豪。这是使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的最好素材。

2. 让学生了解我国物理学发展在近代有过的沉寂时期,告诫学生吸取历史教训

通过中国近代被列强屈辱的历史,充分说明西方的强大不仅在于其坚船利炮,更在于其国与民的富足。洋务派向西方学习的种种作为,体现了中国人不甘落后,奋起直追的勇气。但是,他们想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单靠引进先进技术来挽救国家危局,这是不可能的。所以,通过这种素材的教育,告诫学生吸取历史的教训,投入到学习中,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只有科技发展了,才能使国家更加富裕强大。

3. 让学生了解当代我国在物理和科技取得的成就,鼓舞学生树立为国争光的信心

新中国成立后在物理和科技方面取得巨大的成就,通过对我国现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的事实,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责任感,树立了为民富国强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

二、在物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中学物理教学中充满了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物理学的发展贯穿着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大至宇宙星系,小到基本粒子,从力、热、电、光到原子物理,从实物到场,无不证实自然界的物质性及多种形式的运动及其规律性,从而证实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力的相互作用、电磁的统一、原子中的正负电荷、光的波和微粒二象性等揭示了对立统一规律。物态变化、物体运动的临界状态的改变、原子核的转变等都是量变引起質变规律的实例,人们对光的本性的认识发展等说明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普遍价值。这些都说明自然界的运动发展是遵循辩证法的。至于物理概念的形成、物理规律的得出、物理模型的建立、物理知识的应用、物理实验的进行,也都充满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和方法。

物理教材中有很多可以培养学生世界观的素材,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挖掘出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阐述教学内容,正确讲授物理概念和规律。正确揭示物理现象和本质,帮助学生构筑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利用物理教材进行道德品质教育

在物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主要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刻苦学习,用于进取的精神,遵守纪律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在物理学中,物理是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所以必须有实事求是的原则,来不得半点虚假,有严谨的作风和科學的态度。在物理中,有很多事例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在课堂讲解中,通过介绍一些物理学家的贡献及生平事迹,使学生认识到凡有成就的物理学家无不对自己的工作呕心沥血、对事业执着地追求。

在课堂上能充分利用所取素材,挖掘出物理学家勇于探求真理的高贵品质,教育学生做人的道理。科学史上的任何一项成功都离不开科学的治学态度,学生的学习也是如此。所以,有必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治学态度教育,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及高尚的思想品德具有很大的帮助。

四、利用物理教材,让学生了解科学发展史,从而面向未来,培养学生开拓的勇气

物理学的发展史,也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史。物理中的每次突破,都会导致人类的生产力得到提高,所以物理教师要充分利用物理教材,让学生了解科学发展史,从而面向未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决心。例如,在讲解“爱因斯坦谈伽利略的贡献”时,让学生知道总结和分析前人失败的原因,从而发现和预见新的科技成果,这是历史上很多重大突破性发现的途径。牛顿就是总结了伽利略等前辈科学家的发现才提出了牛顿运动定律。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到科学发展史是一部理论与实践交叉、失败与成功并存的发展史。

五、挖掘书中的阅读材料,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学习动力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感到:新编物理教材中(人教版)补充了很多“阅读材料”。虽然它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但大多与考试无关,所以往往被有的教师所摒弃。其实,它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好材料。若把它融合到教学过程中,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会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作者单位: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第一中学 261100)

作者:乔显正

上一篇:普通初中文明礼仪教育论文下一篇:企业货币资金内部控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