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2024-04-10

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教育(精选9篇)

篇1: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无论班主任还是任课教师,都是班级的组织者和教育管理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教师的工作既是艰巨的,也是光荣的,有乐趣的。

一、为配合班主任搞好班级建设,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坚持参加升国旗仪式,开展操行学生自主管理每日一评、期终总评活动。全体学生具备了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了良好的班风与学风。

2、本学期开展了“讲英雄人物故事”“演讲比赛”“成语接龙”“语文知识比拼”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生活,又增强了班级凝聚力。

3、关爱学生,注重了解学生心理。

4.注重学生安全教育,积极开展家访,与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

5、认真做好了潜能生的转化工作,缩小了班级内学生的差距。

二、主要经验和体会

1、善于心灵交流,激励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

四年级的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也在发生微妙的变化。有些学生厌倦了忙碌的学习,觉得学习不那么重要了;有的学生习惯了成功的喜悦,变得飘飘然了;有的学生没有了家长的监督,开始不再听话自觉了……这时,老师要发挥自身的光和能指引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冗长的大道理,学生是肯定不愿意接受的,于是我从班级实际出发,留心捕捉学生之中闪现的“光芒”加以肯定、鼓励,让学生都清楚地明白怎样的行为是值得学习的。面对学生中萌发的不良势头,我就个别与学生交流谈心,及时和家长取得联系,双管齐下,扭转学生消极的态度。因此,我班形成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互相学习的氛围,大家为了自己的进步,集体的荣誉,形成了一种良性的竞争。

2、重视身教,为学生做好榜样

四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思想,有点自以为是,有时还居高临下。作为教师,我首先要求自己谦虚,尤其是面对学生时,遇到问题时首先征求学生意见,让他们懂得“满招损,谦受益”,还让他们懂得尊重他人……这样的身教,不仅仅落实在与人相处方面,平时对学生的各项行规教育我都是身体力行的。

4、教育学生学好功课,加强思想教育

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教育学生学好功课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我努力做好备、讲、批、辅工作,提高课堂效率。

5、做好潜能生的转化工作

在我班,潜能生在班中虽为数不多,但我绝不会让一个孩子掉队。因此,转化潜能生是教师的一项不可少的基本功。首先要把真诚的爱给予他们,要做到思想上不歧视,感情上不厌倦,态度上不粗暴,方法上不简单。要用自己对潜能生的一颗真诚的爱心,叩响他们心灵的门。其次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再次是课外积极辅导,多与家长联系,有利于为他们创设一个健康良好的环境。

6、进行安全教育,牢固树立学生的安全意识。

我常常向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让学生做到放学回家自觉排队;课间不做危险的游戏;不私自去游泳;不结伙外出;不携带凶器等一系列的规定,牢固树立了学生的安全意识。

三、存在问题

1、个别学生组织纪律观念淡薄,学习上缺乏主动性、积极性。

2、班上有不少学生由于父母忙或不够重视,对学生缺少关心爱护和教育,以至于养成教育不能形成有效配合。

教学中的德育工作虽然辛苦,但心里是充实的。今后,我将继续努力,将自己的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篇2: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素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我国劳动人民历来重视道德修养和文明礼貌,具有悠久的传统美德。当代的中学生是跨世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军,他们的道德观如何,关系到他们的本质是否能够得到全面提高,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大业的兴衰。《中学德育大纲》明确指出:“各科教师均要教书育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把德育大纲的贯彻实施看成是各科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从事初中化学教学工作中,我真切地感到,因地制宜、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绝不仅仅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提高教学质量,它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我国教育要培养的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他们不仅要有良好的文化素质,更需要有较高的思想素质。目前德育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就学生年龄特征来看,现在的学生普遍早熟;生理心理变化快,对外界刺激反应强烈;对新鲜事物的接纳能力也比较强。这样一来,反而自控力减弱,不能规范自己的行为;过于地模仿,盲目地追求新潮;违反力事物发展规律,就容易走极端,偏离力社会道德轨迹。如:青少年吸烟率激增、动不动就离家出走,甚至犯法。所以,孩子的德育应该从小做起,让孩子自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准则。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巨大的,思想教育工作应该同学校工作中最大量、最经常的教学活动融为一体。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也是化学教师责无旁贷的责任。

二、德育教育的可能性

初中化学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是爱国主义教育、环境保护教育、安全教育、意志品质与理想前途教育等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素材,只要教师在备课、教学过程中努力挖掘,并积极从其他书报上收集相关材料,适时地插入,就可以使化学教学与思想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德育教育的内容

(一)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育通过化学研究的对象与具体物质及物质变化的教学,使学生逐步认识和形成物质的,物质运动是永恒的观点;在学习书写化学方程式时,让学生真正明白为什么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不能凭空臆造事实上不存在的物质的道理;在分子、原子、离子知识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层次结构,认识物质的基本性是无限可分的,但就其各个层次来说又是不可分的。这种可分与不可分,组成力千差万别、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

(二)爱国主义教育

我国灿烂的古代文明,在化学科学技术上的伟大成就及对世界文化产生的深刻影响,是使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的最好素材。如中国的“四大发明”对人类做出的巨大贡献;中国化工之父侯德榜博士,从小热爱祖国,学习勤奋。留美八年获得博士学位后,放弃国外的优越条件,以赤诚的爱国之心回到祖国,建起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永利碱厂。“七·七”事变,天津沦陷,日本鬼子威逼永利合作时,侯德榜态度坚决,断然拒绝,后率众入川,筹建了川厂。在他的努力下,经过多次的摸索和实验,终于发明了“侯氏制碱法”,名震中外,为中华民族争得了荣誉。

丹麦着名物理学家玻尔在二战时期被迫离开被德国占领的祖国。为了表示他一定要返回祖国的决心,把诺贝尔金质奖章溶于王水隐藏起来。后来纳粹分子窜进玻尔的住宅,而那瓶溶有奖章的王水溶液就在他们的眼皮底下。战争结束后,玻尔又从溶液中还原提取出金,并重新铸成诺贝尔奖章。重新铸成的奖章显得更加灿烂夺目,因为它凝聚着玻尔对祖国的无限热爱。

一生荣获两次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把自己的艰辛努力发现的元素命名为“钋”,以纪念她的祖国波兰。科学家的这些热爱祖国的动人事迹,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优良品质。

(三)环境保护教育

环境问题已经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这是涉及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世界各国已纷纷建立有权威性的国家环境保护机构,制订环境保护法律和进行庞大的治害投资。我国与世界上许多国家一样,环境保护事业已经走向了法律化。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其中就有环保事业的重要内容。因为在众多的环境污染因素中,由化工业、化学品所造成的污染是最为严重的。在全球,臭氧层遭受破坏,温室效应使地球温度升高,冰川融化使得海面上涨,这一切已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在国外,如英国的烟雾事件,美国的光化学烟雾事件,日本的哮喘并水俣病等,都是由于工业“三废”没有有效处理造成的。在我国,每年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量也相当大,而且有增无减。大部分城市出现酸雨,由环境污染引起的事故每年多达数千次。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在化学课上向学生介绍一些化学与环境污染知识,观看环保影像资料,把环保意识渗透到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同时对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也是非常必要的。

(四)对学生实施安全知识教育

在当今的学校教育中,安全教育被提到了相当重要的议事日程,我们应该随时对学生实施安全知识教育,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化学课是实验安全教育的最佳场所,例如在教学给液体物质的加热时,通过强调学生试管口不能对着自己或旁人、点燃氢气前要先检验氢气的纯度、使用浓酸浓碱时要十分小心等等,都可以对学生进行安全知识教育,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五)意志品质与理想前途教育

聪明在于积累,天才出自勤奋。通过科学家的事迹来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和刻苦钻研的精神。英国化学家原子论的创始人道尔顿,以“午夜方眠,黎明即起”作为治学的座右铭,自学成才。瑞典化学家舍勒原来是一个药店的学徒工,由于他顽强的学习精神,刻苦钻研,结果发现了许多气体合并成了许多有机物。求真理,顽强不屈。如氟单质的制取,从1813年英国化学家戴维开始对氟进行研究到1886年由法国科学家莫瓦桑制得单质氟,其间有不少科学家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很多人中毒,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然而科学家们还是前赴后继,毫不退缩。

严肃认真,敢于创新。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把天平作为研究化学的工具,全面研究了燃烧现象,彻底推翻了统治化学长达百年之久的“燃素说”。而英国化学家瑞利和拉姆基在测量气体的密度时,发现由亚硝酸铵制得的氮气和由空气分离所得的氮气密度不同,但是仅几毫克的差别。别人是容易忽略的,而他们却认真地分析研究,进一步地分离测量,最后发现了稀有气体。

篇3:德育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 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根据这一要求, 在对学生进行智育教育的同时,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那么, 作为初中生物教师, 如何进行德育渗透呢?

一、挖掘教材实施德育

德育以知识为载体具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能够形成强大的内化力量, 给予学生深刻的影响, 而学生的思想状况、学习目的对学习的积极性起着决定作用。在教学过程中, 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 培养他们爱祖国的品德和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 引导他们把个人的学习与祖国的前途联系起来, 就能给学生以巨大的学习动力, 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所以我在准备生物教材和进行课堂教学的同时, 着力于寻找教材内容与德育工作相渗透的最佳结合点, 使德育工作附着有物 (或知识点或训练点) , 尽力做到德育与学科教育水乳交融。

二、走出课堂加强德育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以学科知识为基础的, 是知、情、意、行的统一发展过程。其中“知”是指对思想、道德的认识, 是一个学习掌握基本道德概念、原理的认识过程。我们应该在日常活动中充分挖掘德育素材, 加强随机引导, 强调思想升华。课堂教学是完成智育的主要途径, 也是向学生进行德育的主要途径。但是, 课堂教学并不是德育渗透的唯一途径。

对于我们初中生物教学来说, 进行德育教学时, 除了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外, 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这样能够更灵活、更贴切地实施德育, 让学生自主地我学我育、学用结合。学生分组、合作进行外出实践活动, 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也使得德育教育得到有效延伸。

三、实施多变的教学方法渗透德育教育

课外活动是生动活泼地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它可以不受教学计划的限制, 学生根据爱好、兴趣、志愿选择参加。教师可组织学生参与如下活动:对校园植物挂牌, 说明其名称、产地及多种价值, 增强学生对自然价值观的认识;利用“国际湿地日”“地球日”等世界性纪念日及我国的“植树节”“爱鸟周”等一系列科普宣传节日, 办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栏, 培养学生对植物的情感, 增强他们保护环境、保护动物的行为意识。

班集体具有巨大的教育力量, 它能向其他成员提出要求, 指明努力的方向, 通过班集体开展的活动、制定的纪律、舆论等培养其成员的道德方向。在班级活动中, 每个学生通过自己的经历和感受, 积累生活经验, 形成道德规范。

四、认真钻研教材, 积极进行德育渗透

《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 (实验稿) 》中有许多案例, 这些探究性的案例使学生理解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 提高了环境保护的意识。在教学目标确定中, 要考虑三维目标如何确定和实现, 即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要准确有效确定, 要相互渗透、相互关联, 尤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确立是教学内容的升华, 是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深化, 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归宿, 也是对学生德育目标的实现。

五、打破传统教学方式, 水到渠成地进行德育渗透

初中生物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方案, 使德育自然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 千万不可牵强附会、生搬硬套。应针对初中学生自身的特点, 结合每一节课的具体内容, 硬性渗透, 让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的课堂氛围中自然而然地接受道德教育。有效的教育应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 教师应淡化德育痕迹, 因势利导, 使学生在接受学科知识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 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

对于我们生物教学来说, 教师应该注意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心理状态, 从实际出发, 充分准备, 寻找彼此沟通的接触点。教学对象是活的, 教学内容也是活的,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更是活的, 无论课内、课外都要自然一点、幽默一点、热情一点, 才能增强德育效果。

总之, 青少年学生活泼好动、自制力差、可塑性强, 对他们进行德育教育时, 教师如能注意上述方法, 利用生物知识中蕴含的德育教育素材, 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从实际出发, 以教学内容为载体, 以教学过程为渠道, 选择恰当的教育方式, 在生物教学中就一定能使德育教育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篇4: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关键词] 生物教学 德育教育 学生

“教育为本,德育为先”,素质教育之根本在德育。生物教师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也是一名德育工作者,应对生物教学中的德育内容、重点原则、方法等,有全面的认识和正确的理解。根据21世纪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生物教学内容,切实担负起教书育人的责任,使学生既接受知识教育,又受到德育教育。

一、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21世纪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父母、祖父母和外祖父母的呵护下成长的。很多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爱国之情淡泊。在生物教材中,多处涉及我国古今生物科学的成就,这些成就就是一份爱国主义的好素材,充分利用起来有利于学生增强爱国心,立志为国争光的决心。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记载了200多种植物,说明我国是研究和利用植物最早的国家;明朝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不仅是药物学专著,也是植物、动物、矿物专著,他对植物分类的方法经西方植物分类创始人林耐要早一个半世纪,他的这部巨著被译成十几种文字,被称为“东方医学巨典”;20世纪60年代初,童第周用细胞核培植的新方法,培养成功一种似鲤非鲤、似鲫非鲫、生长快,又能正常繁殖后代的新型鱼——“童鱼”;1965年9月,我国科学工作者首选用化学方法人工合成了具有全部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这是世界上第一次用人工方法合成的蛋白质;1981年底,我国科学家双人工合成了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1988年,我国科学家人工合成了抗黄瓜花叶病毒的基因,并且将这种基因导入烟草等作物的细胞中,得到了抵抗病毒能力很强的作物新品系;1989年,我国科学家成功地将人的生长激素基因导入鲤鱼的受精卵中,培育成转基因鲤鱼;1992年我国研制的生物工程乙肝疫苗投放市场;我国于1993年加入该计划,承担其中1%的任务,即人类3号染色体短臂上约30Mb的测序任务;1993年,被国际上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的两系法杂交水稻开始大面积试种,与原来普遍种植的三系法杂交水稻相比,平均每公顷增产15%;1995年,我国科学家将某种细菌的杀虫蛋白基因导入棉花,培育出了抗棉铃虫效果明显的棉花新品系,等等。这些材料让学生了解到我国古今现在生物学研究的巨大成就和对世界的重大贡献,从中领悟到我国灿烂的历史文化,激起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

我国地处寒、温、热三个气候带,自然条件优越,生物资源极为丰富。如我国的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共有3万多种,居世界第三位;我国还是世界上裸子植物最多的国家;我国脊椎动物的种类约占世界脊椎动物总和数的14%,我国鸟类有1100种,超过欧洲鸟类的总和,也远比美国、苏联的种类多;全世界的虎有9个品种,我国就有4个亚种。我国有较多古老的物种(如大熊猫、白鳍豚、银杉、水杉等)和特有物种(如鹅掌楸、大叶木兰、扬子鳄等)。我国经济树种有1000多种,枣树、板栗、茶和油桐都是我国的特产。我国在果树方面的物种和数居世界第一位。水稻、大豆、粟、黄麻等20多种农作物都起源于我国。我国有广袤的陆地,辽阔的海洋、起伏的地势和复杂的气候,从而形成了木、草原、荒漠、沼泽、淡水、和海洋等种类繁多的生态系统。但人均资源占有率较低,并由于我们过去对合理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缺乏知识,使我国的宝贵资源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如我国的新疆虎、野马、高鼻羚羊、毛脉蕨等十几种珍贵鸟兽已经灭绝或濒于灭绝;许多贵重药材的药源(野生甘草),也由于无计划的采集而枯竭了;曾经森林茂盛、气候适宜人类发源地——黄河流域已经变成了现在的黄土高坡。通过这些材料的穿插,让学生既为我国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而自豪,又增进了他们爱护环境、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意识,进而培养我们爱国主义的责任感。

二、教会学生辩证之法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之一,也是德育教育内容之一。生物学科是自然科学,它为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提供了丰富的论证材料。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材内在的思想性,有意识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阐述教学内容,去分析、讲解学科的基础知识,通过生命活动的一些现象来阐述哲学原理,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初步形成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如一个生物体都是由一些元素组成化合物,再由各种化合物构成细胞,进而形成组织、器官和系统,从而揭示生物是物质的;生物间共生、寄生等复杂的相互关系;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依赖等,阐明普遍联系是事物存在的一种方式;通过观察细胞质的流动揭示物质是运动的;通过生物进化的历程,由低等到高等,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让学生懂得任何事物发展的方式都是由简单——复杂,由低级——高级;通过化学元素在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存在特点和生物膜系统的功能特点可以揭示统一和差异性;通过细胞癌变原因和生物性状表现原因可以揭示外因和内因的关系;通过生态因素对生物作用(综合作用和主导作用)的应用可以揭示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根据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中物种形成过程(长期自然选择导致基因频率改变,但是新物种并没有形成,只有积累到一定程度才会产生生殖隔离,从而形成新物种)可以揭示量变与质变的关系;通过种子休眠与萌发,水分吸收与散失,无机盐吸收与利用,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有机物制造与分解等植物体内存在的一系列矛盾,而正是这些矛盾的对立与统一,推动着整个生物界的发展,让学生理解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三、理论联系实际

德育教育是“知”与“行”的结合。生物学是一门与生产和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科学。它的理论来源于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又反过来指导实践。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社会价值,并且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去解释一些现象,解决一些问题。亲身实践,必将有利于巩固和提高德育效果。如通过“向光性实验”,可以解释“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原因;通过“种子萌发过程”,既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又从中体会到“粒粒皆辛苦”的道理;通过“调查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可以了解自己生活的周边环境情况,并且知道从什么方面解决一些问题;通过“必需矿质元素检测实验”可以对自家生长的不良花卉进行及时“抢救”,初步体会到科学知识的力量。组织学生开展“植物园植物挂牌”,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制作小生态瓶,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等活动,将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理论和实践的使学生感受到生物是实实在在地存在于我们生活之中,只要努力学习,大胆实践,就可以充分运和,从而培养学生善于探索、学以致用的科学品质。

篇5:谈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可见,教学的首要任务应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历史学科的知识具有很强的借鉴性,在教育学生做人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应坚持把培养人作为出发点和归宿,注意从古今中外各个方面撷取历史素材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逐渐懂得做人的道理。

一、教育学生做具有良好品德的文明人

中学历史教科书提供了大量的历史人物,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生动材料。就中国历史而言,我国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国度,不同历史时代的杰出人物以不同的风姿展示了中华民族的道德风貌和优良的道德传统,构成了中华民族的魂魄和脊梁。他们在创造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推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优秀品质和高尚情操,成为炎黄子孙继续奋进的巨大动力,因此,在教学中用这些历史人物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帮助他们形成高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做具有良好品德的文明人。比如,历史教材中所介绍的墨子主张“节用”、典型事例,就是培养学生形成勤劳俭朴的良好品德的极好素材。再比如,名医扁鹊周游列国,为民治病的善行;罗盛教为抢救落水儿童而英勇牺牲的壮举,就充满了对人民的关心、热爱之情。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素材,使这些优良品德在青少年一代的身上发扬光大。

二、教育学生做爱国的中国人

首先,要教育学生了解祖国。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具体生动的史实进行国情教育,让学生既要了解中华民族在古代取得的辉煌成就,也要了解在近代所遭受的种种屈辱;既要知道我们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现在的国际地位,也要了解我们国家在前进中所面临的困难。只有让学生全面深刻地了解自己的祖国,才能使他们产生强烈的爱国情感。其次,要教育学生树立爱国的责任感。中华民族的无数脊梁,无一不是“以天下为已任”并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意识的人,从战国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到北宋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从南宋陆游的“死去原知万能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到明末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所有这些历史人物的光辉业绩和爱国遗训,都将唤起和激发青年一代的爱国责任感,使他们自觉以民族昌盛为已任。再次,教育学生具有开拓进取的实干精神,把爱国之情化为报国之行。爱国主义是一种坚定的信念,是一种优良的传统,更是一种执著的行动。近代以来,林则徐的“师夷”,康有为的“上书”,孙中山的“斗争”和毛泽东的“探索”,这些富有开拓精神的行为折射出深深的爱国之情。历史教学要大力培养学生这种开拓进取的精神。

三、教育学生做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社会主义新人

首先,教师要结合中国近现代史教学,让学生深刻认识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近代斗争实践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一是帝国主义列强不允许,不愿中国成为他们的竞争对手;二是中国封建势力的强大和顽抗,不允许资本主义发展;三是中华民族资本脆弱、民族资产阶级软弱,也没有能力引导中国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历史的重任最终落在了中国无产阶级身上,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为中国人民指明了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是亿万中国人经历一百多年的曲折实践,几代人的苦苦探索、反复寻求比较而做出的正确选择。

首先,教师要结合中国近现代史教学,让学生深刻认识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近代斗争实践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一是帝国主义列强不允许,不愿中国成为他们的竞争对手;二是中国封建势力的强大和顽抗,不允许资本主义发展;三是中华民族资本脆弱、民族资产阶级软弱,也没有能力引导中国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历史的重任最终落在了中国无产阶级身上,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为中国人民指明了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是亿万中国人经历一百多年的曲折实践,几代人的苦苦探索、反复寻求比较而做出的正确选择。

其次,建国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社会主义中国在发展。在教学中,要运用这些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教育青年学生,让他们坚信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四、教育学生做具有共产主义理想的接班人

首先,要使学生坚信社会主义的胜利,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不可阻挡的。在世界近代史教学中,要使学生认识到,每次社会制度的变革,都要经历一个曲折复杂的斗争过程,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虽几经风雨、几度起落,但总的说来,前进性仍占主导地位。要教育学生用历史眼光看问题,坚信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

其次,历史教学还应热情讴歌革命领袖和革命前辈,对学生进行榜样示范教育。马克思在中学时代,就立志选择最能为人类谋福利的职业;毛泽东在青年时代就以“愚公移山,改造中国”为目标,他们为最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奋斗终身的崇高精神和光辉业绩,具有强烈的感召力,是进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的典型材料。

篇6: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人们把教师喻为“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国古代文学家、思想家韩愈在《师说》中也对教师的职能、作用做出了精辟的论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作为数学教师,不但要“授业解惑”,更重要的一项职能就是“传道”。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仅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还要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既教会学生今后生活及学习中必须的数学知识,又要点拨其心灵,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这样才能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一、数学教学中德育的意义

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一阶段,他们容易接受高尚品德的影响,也极易受到不良思想的侵蚀。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那些丑恶的思想也像瘟疫一样无孔不入,如果不加强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不增强其识别能力,那么他们的未来是很危险的。

课堂教学是实施对青少年教育的主阵地,以各种形式时常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另一方面,在学生阶段也是锻炼学生意志品质的良好时期,在教学中如果经常地给予其关怀、帮助、鼓励,及正确方向的引导,学生就可能会从挫折、失败中振奋起精神,克服困难,更加刻苦地学习,反之,就会因困难的积累而失去继续学习的信心和勇气。由此可知,数学教学中注重德育工作,多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培养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数学教学中德育的地位及作用

数学教学中的德育工作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种重要的形式,它丰富、完善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内容。在《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教学目的明确提出了数学教学的德育内容,另一方面,我国教育方针把德育工作排在五育人之首,近年来在实施素质教育中也正重提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首要工作,由此可见,数学教学中的德育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数学教学中的德育工作具有培养学生高尚品德、远大志向;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学生一丝不苟,办事严谨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勇于创新的精神等作用。

三、数学教学中德育的体现

1、从数学资料、教学内容的选择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通过介绍数学家的事迹,数学典故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勾股定理的国家;在对二项式定理的研究中,我国数学家杨辉发现二项式系数间的规律­——杨辉三角,要比欧洲最早的“帕斯卡三角”早了近四百年;人国古代数学家刘徽最早提出了圆周率的计算方法,称之为割圆术;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家祖冲之对π值的研究,当时精确到

3.1415926~3.1415927之间,这比外国早了近一千年,他的数学论著《缀术》是当时数学领域的最高成就。此类在教材中的相关因素很多,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中国数学家在数学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以此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还可通过选取我国综合国力在日益增强,人民生活水平飞速上升,祖国经济建设的美好前景等类型的例题及习题等,使学生加深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

2、从概念、定理、公式等内容的教学中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它的产生及发展,同其它事物一样严格遵循唯物辩证法的规律,如:从数学概念的产生及延伸、推广,从数、式、方程、函数的应用及它们之间的联系等,可对学生进行事物是不断发展的、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理论来源于实践,作用于实践等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从数、式的正与负、加与减等的转化教学中,可对学生进行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等等。平面几何则是更好的唯物辩证法观点的教育素材,如:四边形教学中,通过对四边形的四条边位置的运动及长短的变

化,则四边形可在梯形、平行四边形、矩形、棱形、正方形之间互相转化等等,对学生进行事物是在运动中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等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这样,将智育、德育有机地同时进行就很自然地把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注入学生的心田。

3、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数学的美是无处不在的,数学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波澜起伏、扣人心弦,既地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故事。

从数学语言,文字符号的既简单又具深刻的概括性;黄金分割等方法的和谐性;甚至解题方法的精巧。从圆、正方形等优美图形的既简单又深奥;圆锥曲线、对称式子的和谐、奇异,甚至每一个数学、字母的统一作用„„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美、具体的美、和谐的美、统一的美、奇异的美等方面的审美教育。

另一方面,数学美是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的“点金术”,人们把它喻为“阿里巴巴叫开山洞大门的神秘咒符”,它可以使学生解脱自认为中“苦役”的数学学习生活,使数学学习成为学生对美的追求和享受。

4、从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坚强的意志品质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由于数学是一门结构严密,系统性与逻辑性都极强的学科,在数学教学中,可通过数学推理的言必有据、一丝不苟、环环相扣及在学生练习中要讲究解题格式、步骤安排、书写整齐、清洁美观、努力寻求合理简捷的解题方法、对结果进行检验,找出错误的原因,并不畏困难,追求真理,自觉进行补救和改正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坚强的意志品质。

在讲解数学定理时,如:祖暅原理、杨辉三角等内容时,可讲述他们的生平和他们呕心沥血的研究过程,坚持追求真理的精神,激励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

篇7: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在物质文明相对丰富的今天,帮助中学学生了解我国的历史和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正确认识当前存在的矛盾和困难,以及党和政府努力解决这些问题的决心和措施,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思想道德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精神品质和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标准。作为生物教师,我在教学中特别注重挖掘教材知识体系中的思想性,不断地用具有思想意义的现代生物科学成果的新信息充实教学,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乐学、好学、会学,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情感。在生物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德育过程

思想道德教育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德育,把德育置于一个特殊的崇高地位,在德育教育的方式上,我们的做法是“重在实践,体验过程”。做到三个结合,即以人为本与依法治校相结合;课堂上教育与课下活动相结合;学校内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广泛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丰富多彩的生物教学实验,让学生在活动中增进感情获得友谊。通过这样的实验活动使大家和谐共处,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从而形成良好的校风。我们认为要使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最基本的是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正确而深入的理解,但这仅用生物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他必须紧扣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注入新的血液,使学生获得对“美与丑”、“善与恶”有更加鲜明的辨别力。

二、合理挖掘教材中德育功能的内容

生物教材中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品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伦理观、生态观等方面的内容,除个别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外,绝大部分的德育功能都隐含在生物学知识中。在日常的备课中,笔者特别注重挖掘教材中隐含的德育教育内容,寓德育教育于智育教育之中。如:在给新生上第一节生物课讲《致同学们》时,我引用“袁隆平身价超过千亿元,不为钱而活着反而最富有”一文,告诉学生:袁隆平的千亿身价并不体现在他个人的财富上,而是更多的体现在他为社会创造的财富中。只有将个人价值与奉献社会结合起来,一个人的成功才是最有价值的。只有将崇高的理想建立在一项项具体、甚至枯燥的工作上,一个人的奋斗才是扎实的,离成功也是最近的。这样,使学生在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同时受到思想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三、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德育不可缺少的一块阵地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而学习成绩的优劣,除了个人主观努力外,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帮助也是重要因素。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使班内形成浓厚的学习气氛,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全体学生相互切磋,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共同提高。鼓励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互帮互学,除了课堂上相互切磋外,课余时间要提倡彼此为师,相互激励。为了搞好学习上的合作,课堂上,还要根据学习情况及时调整座位,把优等生、中等生与学困生合理地安排在一起,让他们在学习上互相帮助;课下,根据自愿结合的原则,成立课余“学习互动小组”,相互质疑问答,答疑解惑,共同探讨。或在优等生和后进生之间开展“一帮一”活动,发挥优等生的传、帮、带作用,促进后进生在学习上的转化。在班会上举行学习经验交流会等措施。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强化合作行为,促使学生普遍提高学习水平。良好的学风,促进整体学生成绩的提高,形成了你追我赶奔优异的好风气,坏的习气逐渐减少的好局面。

四、正能量引导学生,排除不利的干扰因素,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

当今社会,早恋、抽烟、喝酒、上网等许多不良行为严重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这需要教师适时地对学生加以正确的引导,在这方面,生物教师显得尤为重要。西方很多国家把性教育加入教育内容中,希望从中培养学生全面的性健康认知能力,而在我国,相关的文件还很少。特别是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文化多样化对青少年的熏陶,青少年不仅在性生理、性心理发展都有所提前,从完全封闭到突然开放,青少年的性价值取向却不断模糊,学生自我保护意识越趋薄弱。中学生物有有关青春期教育的知识点,教学中往往一闪而过或忽略不教以及让学生自己阅读的现象却不少,学生不能从正规的途径获取性知识和正确健康的性心理,就容易发生问题,阻碍学生的身心发展,影响学生成绩。所以,在学习“生殖和发育”以及“动物激素”时,我抓住契机适时地给学生传授一些性教育知识,让学生在了解青春期发育特点的同时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破除了学生在性问题上的神秘感,改变了对性的无知与困惑,使学生形成良好、健康的性心理,除此之外,我从生物学的角度给学生讲吸烟、喝酒的危害,发现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学生改掉了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全身心投入到学习当中,提高了学习成绩。

篇8: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一、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我在教学中除了注意应用这些历史文化知识,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外, 更加注意讴歌新中国成立后在生物科学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以点燃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我在给学生上第一节生物课时, 介绍了我国克隆羊培育成功, 以及我国两位博士后移植小草抗旱基因培育旱稻获得成功等科研成就, 向学生说明生物工程和生命科学是新世纪最具活力的学科之一。以生物技术为先导的新兴产业在不远的将来将占据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 我们应激励学生向这些生物科学家学习, 刻苦钻研生物知识, 树立远大的学习目标。

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 我们已经充分了解到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 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向学生讲解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多元化这一现实, 还要向学生介绍我国人民在面临生态环境威胁时所作出的巨大努力与抗争。通过对这些知识的讲解, 让学生既为我国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而自豪, 又增进了他们爱护环境、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意识, 进而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高中生物课本中提到的被国际上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 培育出了两系法杂交水稻, 被誉为粮食生产上的一次“绿色革命”, 面对已取得的巨大成就, 他曾说:“外国人能做到达到, 我们能做到, 外国人不能做到的, 我们也一定要做到!”这些成果展现了我国科学家的智慧, 为世界科学做出了的巨大贡献, 并且激励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高中生物教师应将社会责任感渗透于教学中, 促使学生把品德规范与行为实践结合起来, 用品德意识来规范行为, 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社会绝不是无数个独立个体的集合, 而是一个相辅相成和不可分割的整体。对一个公民来说, 实践“社会责任”, 意味着他要坚持道德上正确的主张或真理, 坚持实践正义原则, 愿为他人做出奉献和牺牲。比如, 在教学“生物种群特征和群落”的时候, 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宣传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让学生知道如果人口增长过快, 就会对我国的国民经济、社会的发展、治安稳定造成巨大的影响, 因此计划生育政策是关系到国家富强的政策之一。

四、对学生加强伦理教育

当前社会, 生物科技发展迅猛, 一个个令人心动的生物科技项目的成熟令我们眼花缭乱, 不可想象, 如“转基因技术”“生物克隆技术”“人类基因图谱”等内容的问世就明显地对于我们人类的生存产生着革命性的意义与影响。在这些技术给我们的农业生产、生活实际、医学医疗等方面带来美好前景的同时, 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 如果这些技术被某些居心叵测的人掌握, 那么我们人类将堕入万劫不复的深渊。所以, 学生作为明天的社会建设者与接班人, 我们要从高中阶段给他们树立良好的伦理教育, 通过义务献血等多种活动来施与学生以正面影响, 引领他们走进健康而积极的生物世界。

五、通过其他渠道渗透德育教育

1. 野外实习和调查。

生物教育教学过程中, 进行野外实习和调查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教学环节, 在这个教学活动中, 我们要注意培养女生的勇敢机智与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 对于男生也一样, 还要教育他们互相合作, 能够帮助女同学。另外, 野外实习和调查的条件虽然艰苦, 但不可否认, 也让学生体验了大自然的瑰丽与神奇, 我们应合理利用这一契机, 对学生进行自然美的教育。

2. 当前, 全球环境问题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话题, 国内国际

范围内也都规定了诸如“环境日”“植树日”等节日借以宣传, 我们也可以借助这一介质来向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增强他们的环保能力。

总之, 在新课程生物教育中, 我们要重视新课改对素质教育提出的要求, 深入发掘德育因素, 寓德育于生物教学之中, 加强新课程中的德育教育, 以使得我们的学生在未来的社会建设中, 不但拥有坚强的知识后盾, 还具备良好的社会道德品质, 为我国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董玉香.生物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的可能性及策略[J].河南农业, 2008 (22) .

[2].熊新俊.挖掘教材思想内涵加强生物教学中的德育[J].华章, 2008 (08) .

篇9: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关键词:生命教育 生活习惯 生命观 环保意识

一、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教育要渗透生命教育,让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观

生物教学中要渗透生命教育,教育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身体健康是前提,心里健康是关键,因此挖掘教材中健康素材进行健康教育尤为重要。例如,水盐平衡的调节;糖尿病患者的诊断;低血糖、脂肪肝、肥胖症、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的预防与治疗等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疾病发生的原因,预防措施,有利于学生关注健康,从自身做起,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加强自身道德修养,远离毒品和不洁的生活方式,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与环境的保护等生物知识的的讲解,渗透人类之间的竞争,人要学会调整心态适应环境,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操,正确对待失败与挫折,正确对待友谊和爱情,树立遵纪守法的观念,从而形成健康的心里,养成良好的行为。

提升学生对生命存在意义和价值的认识,认识到生命的伟大与崇高,了解人类的生命价值,形成学生对生命的敬畏、热爱,从容地面对人生中的各种困难与逆境,保持旺盛的生命意识与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在生殖与发育的教学中,教师通过生殖细胞的形成,胚胎发育与胚后发育的讲解,介绍生命的孕育和抚养过程,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由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成长到现在,是父母费尽心血的结果;在人类遗传病与优生中教学中通过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染色体异常遗传病的发病率,特点及遗传病的危害的介绍,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唯一性,自己的生命已不再等同于一个普通生物的生命,此时你的生命已承载着一种责任——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生命的损伤会给家庭带来痛苦和创伤,给社会带来不良的影响,认识到自己的生命是前人生命的延续,是现在共同生命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后人生命的开端,认识到生命的宝贵,生命的价值,生命的责任,培养学生关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的品质,逐步形成正确的生命观。

二、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教育要渗透环保教育,逐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人类的衣食住行都依赖于生物圈,人类要生存必然要向生物圈索取,生物圈能承载多少人的生存呢?教师制造这样的情境导入新课,并适时板书课题,大大激起学生强烈的使命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适时出示一组组数字、一幅幅画面……学生热烈讨论发言,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教育;对于现实生活中的关于“温室效应”“水体污染”“噪声污染”“土壤污染”“模拟酸雨对植物种子的萌发的影响”的实验过程和结果等。教师适时进行评价,同学们深受启迪。教师可把环保教育渗透于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环境问题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如生物圈中的人的教学中,可结合有关知识的学习,联系在生活中有人随地大小便,随地吐痰、乱丢杂物、不节约用水、吸烟、不注意饮食卫生、吃野生动物、猎杀野生动物等不良习惯甚至违法的行为,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环境污染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影响、人类传染病与环境污染的关系、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等一系列与环保有关的问题。又如在第四章开始部分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大海龟在蓝蓝的大海畅游的画面,然而这种古老的象征长寿的海上运动者现发现有许多死亡,解剖结果死于废塑料袋堵塞食管,它是因饥饿而亡.通过此例的举出,使学生不仅认识到学习生物学知识的重要性,而且在脑中树立环保的意识.在其他章节,环境教育的内容也很多,这里就不一一详述。总之教师要以高度的环保责任感,抓住有利时机,注重启发和引导。教师积极利用各种新闻媒介报导途径,及时让学生了解最新的环境保护手段、进程。

课外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丰富多彩,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而且可以培养其环保技能,所以还应在课外活动中进行环保教育。如结合校园绿化设计和“3·12植树节”,发动学生参与校园绿化设计和植树护花活动;结合“世界水日”“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等组织学生开展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演讲、征文、辩论等活动;发动学生参加“你丢我捡”和清除卫生死角等校内外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开展“保护环境随手可做的100件小事”活动。课外活动的重要特点,就是实践性、直观性、以具体事实让学生自己去了解、认识环境被破坏的危害,让学生自己动手开展有益于环保的活动,以达到深入人心的教育效果。

上一篇:租赁合作协议书下一篇:夏衍:有这样一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