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德育论文

2022-04-23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延伸,德育已经开始成为义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因素。而作为自然学科之一的地理课,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把地理教学与德育教育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逐渐被培养出正确的思想观念、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健康向上的情感,进而成为对社会和国家有用的人才。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德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德育论文 篇1:

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价值及策略

摘要:由于素质教育的不断推广,在教学当中渗透德育开始变得非常重要。为初中生提供德育教育,变成当前教育界要面临的关键问题。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怎样良好的结合学科特征,按照新课程标准的德育标准,将德育教育贯彻落实呢?这就变成我们每一名初中地理教师都需要努力进行研究与做好的一个任务。基于此,本文章对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价值及策略进行探讨,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关键词:初中地理;德育渗透;价值;策略

引言

地理学科作为一个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的学科,不仅关注社会生活,也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与思政内容具有天然联系。因此本文依据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需要,确定初中地理课程思政的基本方向,挖掘初中地理教材中的思政要素,并提出初中地理课程思政的实现途径。

一、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价值及策略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家之间的竞争不仅仅是经济和军事的较量,更多体现在文化软实力的抗衡。而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遭受不少西方反华势力的抵触,西方反华势力多次希望通过文化渗透改变我国人民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初中生处在价值观养成的阶段,其明辨是非的能力有限,很容易受到不良言论、思想的影响,加上当今网络的发达,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价值多元化趋向明显,因此初中生急需通过德育明确正确的发展方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價值观。如果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缺少道德教育,即便拥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这些才华不仅不能使其拥有幸福的人生,反而会因为错误价值观的导向给自己、家庭和社会带来危害。

二、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

(一)融合语文元素,美化地理课堂

在语文学科中,最有特点的即为诗词歌赋的应用。将诗歌中所蕴含的地理学知识作为线索,研究古今诗歌在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的价值、方法和技巧等,这些技巧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与理解能力。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讲述了黄河的源头是在世界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上的巴颜喀拉山,并最终流入了渤海,诗句读起来磅礴激昂、荡气回肠,令人久久难忘。“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描绘了荒凉寂静的玉门关外与关内的景观差异,引起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因为降水差异。古诗词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配以相应情景的图片和背景音乐,情景交融,令人回味无穷,极大地渲染了课堂气氛。此情此景,使得学生深深体会到我国幅员之辽阔、山河之壮丽,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二)创设教学情境,渗透德育教育

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创设出有效的教学情境,激起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当中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爱好,创设出良好的游戏情境,在初中地理课堂当中灵活利用多种游戏,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带领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比如在讲解“中国的地形”这部分内容时,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地形图片,带着学生一同做游戏。当教师指出某一个地形图时,学生根据地形特点说出地形名称。通过创设游戏情境,更好的激起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学生学习欲望,更加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另外,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们增强集体意识,教师就需要以学生作为主体,组织学生们进行合作学习,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兴趣作为学生学习地理的动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吸引学生注意力,充分对学生认知特点进行考虑。

(三)结合地理学科的区域地理教育,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由于学生自身认知水平的有限性,如果教师通过讲解大事件和大道理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则与学生的生活经验难以匹配,可能会使学生产生困惑和抵触心理。裴斯泰洛奇提出的要素教育论认为,首先要培养儿童对母亲的爱,再逐渐地扩大到爱家人,再学会爱朋友,最后爱世界上所有的人。借鉴要素教育论的尺度扩展,可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将部分大事件和大尺度缩小至学生生活的区域尺度,即家乡,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八年级地理主要为中国区域地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假期对家乡进行社会调查,了解家乡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和经济发展的变迁历程,培养对于家乡的认同和自豪感,做到“知乡”和“爱乡”,使得家国情怀的培养有了坚实的基础。

(四)举办教学活动,营造地理德育氛围

教师可以定期在班级举办一些教学活动,将德育与地理知识紧密融合在一起,营造地理教学氛围。例如,在每年的3月22日这一天,在班级举办节约用水手抄报比赛。从1993年开始,3月22日就确定为“世界水日”,但在实际生活中其实鲜有人知道这一天,教师可以组织手抄报比赛,让学生自行搜索查阅水资源的相关资讯。手抄报不仅包含了日常节约用水的小妙招,还可以为大家介绍目前世界上水资源稀缺地区人们艰难的生活状况。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能够深刻体会水资源的来之不易,懂得加倍珍惜水资源的重要性。

结束语

理是初中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是一门具有浓厚人文属性的学科。在向学生传授基础地理知识的同时,教师要开展德育渗透,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开展课后实践探究、引导学生合作交流以及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实施爱国主义、环境保护以及乡土地理等方面的德育,促进学生地理知识与综合素养的同步提升,从而成长为对国家建设、社会发展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赵晶.浅谈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吉林教育,2020(31):83.

[2]刘海军.德育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价值及策略[J].新课程,2020(23):232.

[3]丁云,周宗圣.浅析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有效策略[J].名师在线,2020(11):35-36.

作者:陈娅

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德育论文 篇2:

试论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延伸,德育已经开始成为义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因素。而作为自然学科之一的地理课,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把地理教学与德育教育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逐渐被培养出正确的思想观念、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健康向上的情感,进而成为对社会和国家有用的人才。本文将对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进行阐述。

关键词:教育;初中地理;德育;渗透策略

引言:

初中地理教学德育的渗透对初中生的成长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既是对我国文化中人文情怀的敬仰,也象征着我国教育事業的与时俱进,同时也能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有理想、有道德的人才。因此,将德育渗透到初中地理教学中也算是应时代要求的必然之举。

一、德育渗透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性

初中地理,作为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学科之一,学习的必要性不言而喻。而将德育渗透进具体的初中地理教学中,需要地理教师首先端正好德育的态度,认清其重要性,这样才能使德育在地理教学中发挥积极的作用,让学生明白,通过地理接受德育是教学体系建立的必然趋势。具体而言,可分为三个方面:1.初中地理德育的渗透,是培养学生价值观的有利导向;2.初中地理德育的渗透,是培养学生人生观的有效前提;3.初中地理的德育渗透,是培养学生世界观的有益基础。

二、“三观”与地理知识相结合

通过初中地理教学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德育应结合具体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这是德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之所在。因此,教师在地理教学中需要将地理教学内容时刻与德育紧密相连,抓住根本,为学生建立良好的思想道德根基打下基础,使学生的外在的道德行为与内在的道德素质可以相互转化。通过地理教学抓好“三观”教育,主要是将学习“人类、资源、环境、社会与发展”等地理知识与德育有效结合,来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进而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比如教师在讲授宇宙、物质和自然资源等内容时,通过具体实例,将宇宙、物质和自然资源进行组合,从而突出唯物主义;在讲授地球的运动、大气的运动和陆地水的循环转化时,教师要突出世界万物是运动的;在讲授日、月、地三者的关系,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资源等内容时,教师要突出世界万物是相互联系的;在教授天体演化和可持续思想的产生时,教师要突出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

例如,学生对地球的运动和地理环境演变规律的认识,既是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基础,又是对地理事物认识的深化过程。

学生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和生产结构变化的了解,既是对党的基本路线正确性的理解,又是经过感知和思维把握我国国情的深刻认识的过程。

学生通过对祖国国土辽阔、山河壮丽的认识,不仅增长了地理知识,还会产生并体验了强烈的爱国之情。

学生通过对全球人口增长过快、资源浪费严重和坏境状况恶化的认识,不仅了解了地理环境和气候的变化,还激发出责任心和使命感。

学生通过对有关人口、资源、环境的政策和法律法规的了解,不仅增长了法律知识,还增强了法制观念和规范自己的行为。

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德育的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认识过程,而是知、情、意、行共同发展的过程,即:学习并获得概念——内在情感的产生——解决内心矛盾——外在具体的表现。

三、通过课外活动,加强德育渗透

利用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大自然,认识世界。地理学是科学的、系统的、客观存在的,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十分紧密。因此,具体的地理课外活动能够取得课堂教学无法相比的德育教学效果。实践中,使学生投身大自然,深刻感受并体验大山的壮丽、水流的灵动、万物的生机,加上教师的悉心引导,自然可以唤醒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热爱以及对情感的表达。

例如,讲解地形地貌时,根据具体课程安排,教师可以考虑带学生参观地理博物馆,相对真实地去了解地理文化、山川山貌、文物古迹,有效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这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习并巩固了地理知识,还能在博物馆里感受不一样的文化气息。必要时,还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去亲眼目睹祖国的秀丽景观。在世界地理教学部分,教师可以使用互联网搜集相关信息和图片视频,并利用多媒体播放,增强学生的感知,然后组织学生进行研讨。

结束语:综上所述,考虑到初中地理教学内容的广泛性和综合性,教师应该把握德育的基本特点,注意将学生的思想政治和品德发展同地理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水乳交融,画龙点睛,潜移默化,持之以恒。以把握学生情感为中心,以丰富深刻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以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最终达到地理教学与德育的和谐统一。同时提高初中地理教学与德育之间的教学互联互通,提高学生们对德育的认识,以及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出发,把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德育引向更高层次,进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红.如何在初中地理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No,1028(6):27-27.

[2]周晓霞.浅谈德育教育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渗透[J].学周刊,2017(12):95-96.

作者:杨维凤

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德育论文 篇3:

浅析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摘 要】初中地理学科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性特点,蕴藏着丰富情感的素材,有利于德育的渗透、开展。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要建立在充分说理的基础上,要讲求科学、合理和实效,德育内容就必须采用丰富的地理科学知识,避免空洞的说教。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德育教育

任何一门学科都是建立在一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之上的,各学科的内容都含有一定的思想教育性,初中地理课程自然也不例外。初中地理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交融的学科,是一门富于情感、丰富多彩的学科。在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全球经济日趋一体化的背景下,地理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有着独特的优势。

一、在地理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地理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具有独特的优势。首先,地理本身就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因素,是一门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科。它既研究自然因素,揭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又研究人文自然现象,揭示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作用。中国幅员辽阔,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中学地理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地理知识的介绍,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其次,发掘乡土地理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作用。中学地理教师要通过传授本地区的地理知识,让学生体验和了解当地的地理风貌和特点。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得到运用地理知识和技能的机会;另一方面也提高学生了解家乡的热情,并最终使这种情感转化为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之情。因此,开发各种课堂、课外的地理实践活动课,如举办讲座、组织地理课外活动、进行区域地质调查、开展乡土地理知识竞赛等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乡土地理教育活动,从内容到形式,都比课堂教学更生动,效果更为显著。

二、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现代的教学方法,即多媒体教学手段,具有直观、生动、形象的特点,它不仅具有传授地理基础知识的功能,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在强调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的今天,多媒体教学能起到“请进来”,解决学生不容易“走出去”的困难。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加快从感性知识到理性知识的转化过程,这对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品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学习中国地理中的北方区域时,可以播放毛泽东的诗词《沁园春·雪》视频,屏幕上展现了长江的雄伟、黄河的豪迈、青海湖的瑰丽,自然会激发起学生的万丈豪情。

三、拓展延伸,培养学生立志成才的精神

当今的学生基本都是在父母的宠爱中长大的,他们大都满足于父母为他们创造的良好生活条件,不愿吃苦,缺乏人生奋斗目标。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首先,利用国家民族的荣辱点进行教育。对于事关国家荣辱的问题,学生都很关注。例如:新中国成立前,有国家说中国是“贫油国”,没有石油资源可开采,无法发展石油工业。但新中国成立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石油工作者历尽千难万险,转战南北西东,从西北到东北,开发了大庆油田,接着又开发了华北油田、胜利油田等,中国人民向全世界庄严宣布:中国石油不但能自給,还可以出口!这样就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其次,利用地理教材内容拓展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在传授世界地理中的欧洲、北美等其他发达国家的地理知识时,在介绍发达国家的经济、文化等知识的过程中,也要介绍我国与西方国家的差距以及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巨大成就,充分调动学生的上进心与自信心,促使他们树立不认输、不自卑,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信心。

四、改变教学方法,渗透环保意识

传统的地理教学更加注重学生对教材中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采取简单的单一的说教方法进行地理知识的学习,这种教学方法不仅不能够渗透环保意识,还会挫伤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这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因此,教师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的探索研究新的实用的学习方法,将环境保护意识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的渗透。首先,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采用互动教学,以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为主,师生与社区、网络课堂为辅。初中学生有较强的好奇心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乐于参与课堂的学习。同时,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主动的思考与领悟;其次,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将课堂上的地理知识讲“活”,让学生将地理知识学“活”,能够与实际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思考或者解决一些生活中出现的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但是,日本人在用完一次性筷子后不是简单的焚烧而是将其回收造纸,这就做到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然后启发学生结合我国国情进行具体的思考。

五、利用实践活动,参与环境保护

实践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加深对地理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教师要积极地鼓励学生参与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让学生体会到地理知识的作用并能够学以致用,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获得不同于地理课堂的体会。如,在植树节3月12号這一天,教师可以联系相关的社会组织,并积极带领学生参加植树活动,学生在积极地植树的过程中,获得不同于书本上的环境保护知识,增加对地理学科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同时,在教学实践中,师生还可以拓宽实践活动的途径,在实践中进行环境教育,如,可以让学生针对某一环境问题以漫画或者插图的方式进行表达,初中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运用漫画这种带有夸张或者讽刺意味的形式能够更好的在地理教育中渗透环保意识,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此外,教师可将学生合理的分组,每组安排适当的与环境相关的调查,调查后小组进行讨论,以报告的形式呈现出来,加深学生对环境的认识,并组织小组之间相互的交流讨论,在实践中获得心灵的感悟,开阔自己的眼界,在交流中,不同的思想碰撞出新的科学的环境知识。

总之,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德育已融入各个学科的课堂之中。“欲育人者先自育”。只有不断提高德育的自觉性,掌握德育渗透的本领,做到“自然”和“有效”地实践,地理学科的“育人”优势才能得以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张雪岩.德育教学论.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2]戚万学.现代德育论.山东教育出版社,2012.

作者:付利平

上一篇:传统文化道德素质教育论文下一篇:职业教育中的高职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