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核心素质教育管理论文

2022-04-23

摘要:核心素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新课程改革下小学化学教师教学过程中必须考虑的内容,在提升学生知识与能力、智力水平和社会公德方面具有非常重大而紧要作用。本文通过对小学数学教育中强化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一些建议,希望能够为小学数学教育中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供一定帮助。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化学核心素质教育管理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化学核心素质教育管理论文 篇1:

非专业素质视角下的职教师资专业学生培养评析

摘要:分析了非专业素质缺失对职教师资专业学生发展、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探析了职教师资专业学生非专业素质培养路径:大胆创新,改革课程培养体系;搭建平台,强化实践素质;以行为引导为核心,内化非专业素质;以激励机制为引导,加强非专业素质测评体系建设。

关键词:非专业素质;就业;培养路径;职教师资专业学生

作者简介:王超(1984-),男,陕西咸阳人,广西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助教。(广西桂林541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度职业教育研究专项基金资助第一阶段的研究成果。

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论与办学模式的“成功素质教育”,其理论与实践的亮点就是关于“非专业素质”概念的提出并付诸实践而取得了卓著的成就。[1]如今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职教师资专业学生的培养教育亦当毅然决然地选择和重视非专业素质。

非专业素质通常指的是学生在所学专业知识与技能之外应当具备的素质,如人文素质、身心素质、科学素质等,虽不具备专业特征,但对大学生的成功培养有非常大的作用,有时甚至起决定作用的素质。[2]它的内涵和外延都更加丰富,涵盖了观念、品格、方法、能力和非专业知识等层面的诸多内容,其中观念是核心,品格是关键,非专业知识是基础,能力和方法是重要载体。就支持大学生的和谐发展而言,非专业素质更具有基础性、根本性等特征。[3]因而,它与专业素质共同构成培养职教师资专业学生成功成才的基础性核心因素,是影响职教师资专业学生毕生就业能力和发展前景的关键所在。

一、非专业素质缺失对职教师资专业学生发展的影响

非专业素质缺失造成了目前众多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不足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共同认知。职教师资专业学生不同于其他专业学生,其本身具备一般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之外,还要求其具备相应的行业职业资格能力以及教师资格能力,这显然使得职教师资专业学生在非专业素质训练方面所分配的精力减少,导致其在初次就业时面临诸多挑战。非专业素质的先天性确实势必成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瓶颈”,职业拓展空间因此受到限制,动态的职业转换难以顺利实施,不仅会增加职业转换成本,也增加了未来的职业风险。[4]因此,非专业素质缺失严重影响职教师资专业学生的就业心态和能力。

1.多数毕业生因功利、实用主义不被用人单位所器重

当下,受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影响,教育的工具性功能被高等职业教育瞬间强化,学生自觉不自觉地认为专业能力和技术能力非常重要,直接忽视了环境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我表达能力等非专业能力、素质对其就业和日后发展价值的重要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常常被认为无法适应用人单位的未来发展需要,究其原因,内在的自我性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同时,高校与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就业能力认知存在差异,尤其是在非专业知识方面,认知差异更大(F=31.84),这说明人才供需双方难以在培养目标上达成共识,导致学生就业时出现就业能力缺口。[5]

2.就业竞争优势不明显

虽然职教师资专业毕业生比一般专业毕业生多了几项专业能力水平认证,但面对人才济济的当今社会,专业能力水平已经不能成为行业或单位评价人才的唯一标准,于是,非专业素质便毫无争议地成为用人单位招聘的主要指标。然而,从笔者从事学生工作的经验来看,目前职教师资专业学生的非专业素质参差不齐,差异较大,主要表现在语言表达能力较低、计算机应用能力不高、自卑心理较强、主动性、责任意识薄弱、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等。藉此,可以看出目前学生的非专业素质水平已经成为学生就业能力的“短板”,已经不具备明显的竞争优势。

3.学生个人持续发展的动力减弱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认为,人的体力、智力、道德品质及个性的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是人得以全面发展的基础。但就目前社会对于人才的评价标准,人才的个性化是学生就业的“长板”,而非专业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保护和培养个性的发展。[1]有个性得到保护和发展,学生个人的持续发展才能彰显原始的动力。但从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现状来看,保持学生个性化发展似乎成为妨碍高等教育改革的“瓶颈”,而高等师范教育相比其他高等教育,恰恰更加缺少彰显学生个性活力的氛围,高等职业师范教育亦不例外。

二、非专业素质对职教师资专业学生就业质量影响的原因分析

1.复合型人才需求程度加大是影响学生就业质量的主要原因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精细化分工越来越明显,用人单位又进一步“精兵简政”,致使人才的内涵和构成要素不断改变,能力单一型的高校毕业生已经基本无法适应人才市场的剧烈变化和需要,而复合型或一人多能型人才受到社会的追捧和欢迎。退一步思考,已经就业的毕业生是否能在工作单位得到较好发展也要考察毕业生的非专业素质水平。

目前过分强调学生专业能力的高等职业教育与人才需求差异化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造成毕业生就业质量逐渐下降。非专业素质的缺失造成毕业生的既有专业素质得不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严重影响了其个人今后的发展。因此,高等职业师范院校应当高度认识到学生非专业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2.非专业素质中的实际能力素质低下是学生就业质量下降的直接原因

已有的调查结果表明,非专业素质中的能力素质对就业质量都有显著的影响。其中学生干部经历、职业规划能力、社会兼职情况等对就业质量影响尤为显著。[6]其实,目前几乎所有的大学都能向学生提供较多的课外实践平台,如学生干部、社团活动以及社会兼职等。毕业生通过这些平台的锻炼初步具备了较强的组织协调、人际交往、社会适应等实际工作能力。然而,现在学生的自主发展意识逐渐下降,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念时常萦绕于内心,从事社会锻炼的毅力不强,半途而终者越来越多。这一趋势严重阻碍了大学生的能力素质的提升,毕业时发现自身非专业素质的缺陷已为时过晚,用人单位只能优中选优,即便被单位聘用,自己也不满意,最后导致失意性失业。

3.非专业素质中的思想品德素质低下是影响毕业生职业拓展的本质原因

职教师资专业学生因为专业的特殊性,用人单位在思想品德素质方面要求较高,如政治面貌、志愿者服务经历等。拥有上述经历的毕业生在单位中能够获得良好的发展机会。目前,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的学生比例逐渐下降,且学生党员的政治素养和政治理想评价不容乐观。这说明毕业生的思想素质不但没能得到提升,反而因为各种社会风气和现象导致思想素质下降,原本必须具备的且用人单位备受青睐的可持续发展的潜质,诸如过硬的政治素质、强烈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以及诚信意识等不被学生重视,从而束缚了自身的职业发展和拓展的空间。

三、职教师资专业学生非专业素质培养路径探析

1.大胆创新,改革课程培养体系

高等职业教育的非专业素质培养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需要社会、家庭、学校之间建立联动机制,同时需要学生积极参与。针对刚入学的职教师资专业学生,运用企业人才测评方式,对其能力水平、个性特征、职业发展等方面进行测量评价,并建立长期的数据系统,经过分析,形成一般意义上的数据模型,基于此模型的基础上对已有的课程体系进行适当改革和完善,增强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的主动性,从而解决非专业素质培养的课程化问题。

通常认为,课堂永远是理论知识的阵地。如何快速有效推进非专业素质教育就要从课堂这样的第一阵地入手。首先,在职教师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适当设置并增加非专业素质培养课程,并给予一定的必修学分,让学生认为非专业素质是其大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次,除了常规设置的“两课”课程外,增加非专业课程门类,如人际关系心理学、演讲艺术、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等,以此来直接有效提升职教师资专业学生的非专业素质,使其进一步内化为就业能力。

2.搭建平台,强化实践素质

(1)以强化专业能力为抓手,实现非专业素质的实践效果。职教师资专业学生毕业时须具备相应的毕业资格证书,同时还应具备相应等级的行业执业资格能力。因此,高等职业院校需要加强校内外基地建设,用于学生实习实训。这样,一方面学生的专业能力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其非专业素质在实训实践中得以磨合和提高,学生的就业综合能力亦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2)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强化非专业素质培养力度。针对职教师资专业的特点,开展切实可行、效果良好的校园文化活动。以广西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为例,每年开展以“能做”、“会教”、“善学”为模块的科技文化节,其中“能做”部分旨在强化学生专业的呈现和表达能力以及合作精神,“会教”模块的目的在于强化学生的教师执业能力和言语沟通水平,“善学”部分则在于拓展学生的非专业视域和素养。

(3)以开展知性实践课程为平台,提升非专业素质的内在美。知性是指内在的文化涵养自然发出的外在气质的集中表达。职教师资专业学生,尤其是文科类专业的女生,通常在就业过程中处处碰壁,用人单位打着从不性别歧视的旗子却很少聘用女生。笔者在指导学生就业过程中常和用人单位主管领导讨论这一现象,得出的结论是,女大学生被聘用的先决条件是必须符合单位的文化品位。因此,培养大学生的知性能力实属必要。

职教师资专业学生知性能力的培养必须建立在良好的知性课程实践基础之上。知性课程一般有国文类、英文类、生活类、法律类、政治类、财经类、管理类、心理类、艺术类等,可以根据不同专业、不同的学生爱好来开展一些知性课程实践,诸如演讲、访谈、修身、普法、化妆、礼仪等,用于提升学生非专业素质的内在美。

3.以行为引导为核心,内化非专业素质

心理学认为行为引导和内化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制度规范、平等合作、自觉约束的基础之上。

高等职业师范教育应当将引导学生行为作为内化非专业素质的重要举措。因此,健全学生教育管理制度有利于学生行为引导,规范学生工作行为有利于平等民主氛围的营造,开展校风和学风建设有利于学生自觉行为习惯的养成。同时,引进制度化建设的同时一定要推进人文化关怀和民主化建设,否则,行为引导可能迫于压力而无法推进。

4.以激励机制为引导,加强非专业素质测评体系建设

目前各高校普遍采用大学生个人达标四维综合考评办法,即德育操行、课程学习、体育艺术、职业技能,其量化考评结果作为学生评奖、评优、毕业生择优推荐就业的依据。从实际操作的经验来看,考察的重点依然是学生的专业素养,只是在德育操行方面体现了一些非专业素质的考察。因此,改变传统的学生综合测评体系,把学生的非专业素质水平纳入学生的核心考评体系,如可以将“理想与信念”、“身心素质”、“能力素质”、“人文素质”等影响学生就业质量的指标作为学生的评价核心指标之一,运用科学的评价机制和灵活的评价方法,给予学生全面有效的非专业素质评价,并做好信息反馈和建议,督促学生积极改善,提升学生主动自觉增强非专业素质的实践和培养。

参考文献:

[1]杨莎.关于“非专业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问题——从一项获得国家教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的项目说起[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16(4):7-8.

[2]罗建国,廖小磊.建议大学实行“非专业素质教育”[N].社会科学报,

2009-04-02.

[3]桑冬平.非专业素质是大学生和谐发展的持续动力[J].教育与职业,

2010,(32):191-192.

[4]李志刚.高职学生非专业素质教育与提高就业竞争力的研究[J].就业与创业,2011,(1):49-50.

[5]曾湘泉,杨玉梅.提升就业能力解决大学生结构性失业问题研究[J].人口与经济,2011,(3):49-56.

[6]柯羽.非专业素质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基于浙江省本科毕业生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0,(7):98-100.

(责任编辑:王祝萍)

作者:王超

化学核心素质教育管理论文 篇2:

小学数学教育中强化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策略与研究

摘要:核心素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新课程改革下小学化学教师教学过程中必须考虑的内容,在提升学生知识与能力、智力水平和社会公德方面具有非常重大而紧要作用。本文通过对小学数学教育中强化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一些建议,希望能够为小学数学教育中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供一定帮助。

关键词:小学数学;强化学生素养培养;策略

前言:核心素养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发展潜能、实现自身价值以及全面可持续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性与唯一性。而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实施强化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策略就显得尤为关键。教师需要从知识技能和能力两个方面来进行强化学生三维目标达成。因此,如何让老师把自己所教授的内容传授给每一个人已经成为教育界共同关注的话题。

1、目的

核心素养的培养是素质教育中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有发展。因此教师应以提高学生整体水平为目标来进行教学工作,促进其全面和谐地健康成长;其次要注重对全体性知识、技能和能力等各个层面上内容与核心理念之间内在联系问题研究分析并得出相应结论;最后还需注意的是需要将教育中核心素养作为基础的素质培养体系纳入到具体课程当中去加以实施。

2、现状

2.1 认识不够全面

核心素养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涉及到了各个领域,不仅包括学生个人,还囊括着社会、国家和环境等许多方面。因此在教学中不能仅仅注重对知识技能以及数学能力层面进行提升。但是现在很多老师都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并且也有不少教师对此不够重视甚至忽视这个问题或者直接不关注他并不会去深层次地研究学习内容与核心素养的关系;还有一些学校虽然會偶尔开展相关活动,但是却没有真正把核心素养的作用发挥出来;还有一些学校虽然会开展相关活动,但并不是很重视,甚至有部分老师也不注重这方面的培养。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核心素养,并把它贯穿到整个课堂,让学生们真正参与进来。

2.2 缺乏核心素养的培养

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漫长而艰巨持久和系统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不断地进行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但是很多老师都没有自己独到且独特优秀、有特色并富有创新精神来对知识进行传授。一些教师认为学生不只是被动接受教育者而是主动建构思维模式和能力形成体系、最终成为一名应用型人才就理所当然;而不是把核心素养当成是一个静态的东西来看待,这种认识上的偏差使得教师在教学中忽视了核心素养这一重要环节,导致学生的核心素养无法在教学中形成完整而又系统地培养。

3、培养方法

3.1 加强教师的核心素养

教师的核心素养是指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所具备的基本素质,即“德、智、体等方面发展出来”。首先,作为一名优秀小学老师应该具有较高思想道德品质。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知识和专业技能之外还应拥有高尚情操以及崇高品格;其次要加强自身修养与综合运用能力培养意识;再次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内容之一,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多加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等细节问题,并且教师要注重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这样才能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最后教师要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作为一名优秀小学老师应该具备较强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学技能以及职业道德等方面素养;同时也应拥有较高思想觉悟与教育管理理念水平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而提高教师自身综合素质,为教育事业提供人才基础。

3.2 合理布置课程内容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合理安排课程内容,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比如说:复习旧知识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案例;在课堂上播放有关例题或者动画等形式来吸引注意力让同学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讨论当中去等等。例如:在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鸡兔同笼”,对于这样的题型,利用多媒体把“鸡兔同笼”以动画的形式,先有一个初步的认知,然后再结合课本,培养学生的自主动脑能力去探索这类问题。这样不仅能调动小学生兴趣还能够提高学生对新课标的理解和记忆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动手操作方面的灵活性与创新思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及创造力。

3.3 优化教学手段

优化教学方法,是提升教师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实际中可以从以下三个方向进行实施:一是加强课堂上与学生之间情感沟通。例如:五年级下册3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老师利用课堂时间和学生一起动手做长方体和正方体,多培养学生的耐心和动手钻研能力,并且通过师生间交流互动、相互启发引导等方式来增进彼此感情;二是注重数学课外活动。例如:5单元的“图形和运动”让学生分组讨论问题并提出自己对某一类题目的看法等等;三是重视多媒体运用和实践操作教学手段的应用,利用各种现代化设备辅助教师完成课堂任务或者做习题讲解等工作,以此提高学习效率与效果。

3.4 加强教学评价

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动态过程,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可以从不同角度分析学生在数学知识中存在的问题,并从不同方面进行有效的评价和反思。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还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自己对知识点理解、掌握与运用能力。

总结: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具备的必备品质之一,核心素养是一个新课标下对学科教育提出的要求。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进行有目的、有效地组织开展课堂活动。通过实施一系列措施来培养小学生数学能力以及创新精神;让小学生能够用开放性思维看待问题并思考解决问题;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合作探究当中去等一些具体做法都体现了核心素养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成军.小学数学教育中强化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路径[J].家长,2021,{4}(15):48-49.

[2]罗维珍.小学数学教育中强化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方法探讨[J].当代家庭教育,2021,{4}(10):139-140.

[3]黄芹.小学数学教育中强化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方法[J].数学大世界(上旬),2021,{4}(03):41.

作者:丁秋琴

化学核心素质教育管理论文 篇3:

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探讨

摘要: 小学阶段是学生开始踏入读书生涯的初始阶段,是接受基础教育的起始阶段,这一阶段正是对学生进行核心素质培养的黄金时期,所以改革学校对于学生的管理模式,在小学数学课中加入生活化的讲解方法,可以有效加强学生对生活与学习数学的作用的联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及主动性,实现素质教育。本文对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生活化进行简要的探讨。

关键词: 核心素养、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

引言:数学起源于生活,生活需要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时代的发展对学生提出了全面发展的要求,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基于核心素养,对学生进行高效的教学创新,在课堂的教学中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数学生活化新型教学策略,改变学生认为学习数学不能应用于生活的思想,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实现学校对学生的教育管理。

1 我国小学在核心素养下实现小学数学生活化的现状

1.1 小学数学教师的授课能力仍需提高

小学教师在教学时将数学知识与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也可以对生活更了解,但这不仅需要教师具备熟知各种数学知识的能力还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能够将数学知识与学生角度的生活问题有效且有趣的结合,真正的立足于生活,讲授数学知识,使得学生对数学知识不仅做到学会,还能做到使用。但是我国的小学数学教育中,一定数量的教师的专业素养仍需提高,教学理念仍需转变,同时还需要提高教师对数学生活化教学方式的正确理解和实施策略,加强自己对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了解。学校需要注重培养学校教师的专业素养,利用假期对学校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

1.2 读懂学生需求,让数学生活化运用的素材真实有效果

数学存在于生活,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生活问题都与数学有关,特别是与小学生的数学有关。即使是耳熟目染的问题,小学生也未必对此有所了解,更别提对其存在好奇心。因此,对于小学的管理者而言,需要提高教师对于学生生活需求的认识与了解,多组织教师走进学生的生活,让他们更加熟悉学生的生活还有思考方法。对不同年级的老师提出不同的要求,让教师在课堂上多多运用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素材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并逐步达到可以在生活中熟练使用的目的。对于教师而言,需要放低自己的“身高”,真正融入到学生中,准确把握上课使用的生活化素材是否是学生的生活经验及生活中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要求教师不能以自己的生活问题为主,忽视学生的生活问题,也不能以成人的角度看待学生的认知水平、从自己的的角度去选择授课时的举例使用的素材。

1.3 素材来源于生活,但是高于生活

生活素材在很大程度上不是特别适用于数学教学的。这些生活素材中可能是与小学数学教学是完全没有关系的;也可能是包含着初中、高中等数学知识,不适用与小学课堂中的;还有可能会在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时容易出现问题,甚至是会将学生弄糊涂的。种种可能性都会使得推进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进程减慢。所以,学校需要制定某些制度加强教师对于素材的整理与使用,对素材进行归纳整理,提高素材的使用率,学生的认可率。教师也要使用自己的专业素养,对所找到的“生活化”素材“数学化”处理,在基于学生的心理需求和认知水平上,将素材与数学完美糅合,通过童话、故事、游戏等方式教授数学知识,避免使用某些学生无法理解的“专业术语”。

1.4 争取满足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教师的教学经验融合

在选择和使用生活素材时,教师不仅需要考虑大多数学生的生活环境和对素材的是否熟悉,还需要提升所选的学生的经历素材的深度。老师、学生上课使用数学生活化教学方时,在做到联系生活的同时,还需要向现代社会所应用的科技、信息等高层次知识引申,使得学生在小学也可以做到与时俱进。将教材与新型数学信息资料相结合,拓展学生的眼界,与此同时,学校将突破学校、家庭等常规教育的空间,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利用社会实践和数学实践等活动,加深学生呢个对于生活和生产中的数学问题的认识与了解掌握,让学生积累到更多的实践经验,真正实现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教学总目标。但是,教学过程中所选择的生活素材不能超出学生所处年龄段对生活的认识以及他们可以直接解决问题的范围。还要注意教学中使用素材的时机。

2 对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方法的探讨

2.1 强化教师的教学能力,精准把握教学目标

就我国目前小学校园来讲,教学课堂的主导者是教师,同时,教师也担任着制定教学目标的重要责任。所以,学校要注重对教师教学能力的加强,提高教师对强化自己专业素养的意识。对于小學数学教师而言,不但需要熟练使用各种数学知识,还要具备让学生有效掌握所讲数学知识并可以实际应用的能力。学校可以通过让学校教师利用一些非上课时间参加教学培训活动,与其他教师交流自己的教学心得,学人所长,补己所短,还可以在课余时间参加网上专业教学知识培训课程,提高自己对数学专业的素质,以保证数学生活化教学方式的高效实施。

2.2 明确学生是中心的理念,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要想实现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这一教学方式,强化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目标,必须明确教学的中心是学生,进而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对教学策略进行改革创新。我们的生活体现出各种各样的数学知识,所以数学知识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生作为学校课堂教育的中心、主体,教师在进行数学生活教学时要注意所教授的知识的讲解方法是否符合其学生的实际情况,能否引用学生身边的事物和事件,能否激发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保证这些才有可能确保课堂教学的顺利且受欢迎的进行。比如在讲距离问题时,根据授课进度,让学生自己测量自己与同桌的距离、自己与书本的距离等,通过学生与学生的讨论,学生与老师的讨论,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将数学问题简单化,实现对学生的核心素养教育。

2.3 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激情

氛围的好坏有时是评判一个班级、一个学校成绩的重要方面。因此学校在进行管理时,要强调学习氛围、教学氛围的重要性,在数学的教学中需要形成一个积极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对于学习数学的热情,对于课堂互动的积极性,实现学生的核心素养教育。对学生所感兴趣的事物加以变换,结合数学知识,培养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加深学生对于数学的认识,减轻数学很难、数学没什么用的旧思想,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做到全面发展的新时代教育目标。

3 结论

综上所述,将“生活化”问题提升深度变成“数学生活化”的教育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生活、对数学的好奇心,并有助于学生价值观、学习习惯、学习态度的形成。因此,在核心素养下进行小学生活化教学方式改革,学校要加强对于教师专业素养的考察,重视学校教师对于生活素材的提取与讲授的能力,做到以学生为中心,积极引导学生参加课堂、课外的各种活动,形成有效的课堂教学氛围,强化学生的核心素养教育。

参考文献

[1]韩玉敏.核心素养视角下如何开展小学数学教学[J].华夏教师,2016.

[2]林秀媚.浅议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有效途径[J].学周刊,2017.

作者:邱辉

上一篇:现代信息技术化学教学论文下一篇:呼吸内科临床医学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