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专业中药学论文

2022-04-20

摘要:中药生物技术已成为从事中药学、中药资源开发等专业相关人员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很多高校的中药学专业都以选修的形式开设了“中药生物技术”课程,但该课程对中药学专业的学生而言难度较大,为达到较好的教学质量,亟须在课程教学上进行改革。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学科专业中药学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学科专业中药学论文 篇1:

关于报考执业药师资格相关专业的探究

[摘 要]文章试图通过对我国现行执业药师资格制度的现状、关键性问题,尤其对报考执业药师资格的相关专业进行分析,为完善我国执业药师资格制度提供参考,同时为药学教育在培养药师人才方面提供信息。文章采用文献研究法和二手资料分析法,对我国执业药师考试的资格制度进行了现状分析。目前我国执业药师报考资格相关专业人员的实际工作能力不能满足执业药师的职能。应对执业药师资格制度中相关专业的规定以及我国药学教育的专业设置进行相应调整,以提高执业药师的工作能力,保障人体用药安全。

[关键词]执业药师;资格制度;相关专业;药学教育

[DOI]10.13939/j.cnki.zgsc.2016.42.201

我国自1994年开始实施执业药师资格制度以来,我国执业药师资格制度形成了一整套管理体系。但同时,由于执业药师资格制度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执业药师报考资格中的相关专业的要求与执业药师负责处方的审核及监督调配,提供用药咨询与信息,指导合理用药,开展治疗药物的监测及药品疗效的评价等临床药学工作的职责不相符。本文分析了我国执业药师资格制度的现状,对其存在的关键性问题进行研究,提出完善执业药师资格制度的对策,使执业药师行业制度健康发展,保障人民的合理用药。给我国执业药师管理部门制定的政策提供参考。

1 我国执业药师相关的法律、法规

1.1 执业药师职责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原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的《执业药师资格制度暂行规定》第二十一条规定:“执业药师负责处方的审核及监督调配,提供用药咨询与信息,指导合理用药,开展治疗药物的监测及药品疗效的评价等临床药学工作。”执业药师是药品流向患者的最后一个环节,其对药品的把关审核、正确调配以及对患者的用药指导,关系到我国的用药安全水平,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1]

1.2 报考执业药师资格的专业和学历学位的规定

《执业药师资格制度暂行规定》第九条明确规定,取得药学、中药学或相关专业中专学历,取得药学、中药学或相关专业大专学历,取得药学、中药学或相关专业大学本科学历,取得药学、中药学或相关专业第二学士学位、研究生班毕业或取得硕士学位,取得药学、中药学或相关专业博士学位均可申请参加执业药师资格考试。[1]

1.3 执业药师资格制度中“相关专业”概念的解释

在专业问题上,《执业药师资格制度暂行规定》将条件规定为“相关专业”同等学力也可报考,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给出“相关专业”的概念:相关专业是指医学专业、化学专业、生物学专业,具体情况请咨询当地人事考试部门,由他们负责审核考试报名资格。[2]

2 我国执业药师资格制度实施的现状

2.1 执业药师资格制度中“相关专业”的具体情况

如果把《执业药师资格制度暂行规定》中的专业规定理解为专业类,那么报考资格十分宽泛,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药学和中药学专业类包含了13个专业,相关专业医学类包含31个专业。[3]

相关专业中的化学类专业包括化学、应用化学、化学生物学、分子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能源化學工程、化学工程与工业生物工程等9个专业。化学类专业的主干学科就是化学,其核心的知识就局限于物质的结构层次、化学反应和化学实验操作的领域。

相关专业中的生物类专业包括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态学、生物工程等8个专业。生物类专业的主干学科大多是生物学、医学和农学,但也有主干学科为环境科学的,其核心的知识领域是生命的化学分子基础、微生物代谢、遗传和进化以及生物技术等。

这些相关专业中化学和生物专业的申请者没有受过系统的药学教育,且他们在高等教育中获取的知识和技能与执业药师功能定位要求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相差甚远,完全不能胜任执业药师的职责。

2.2 执业药师资格考试考生专业背景情况

在报考执业药师考生中,专业背景以具有药学、中药学专业背景的有65.70%,而其他相关专业背景的有33.91%。[4]可见,虽然具有药学、中药学专业背景的执业药师考生占绝大多数,但相关专业背景的执业药师考生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这接近1/3的非药学、中药学考生由于没有扎实的药学、中药学基础,不能适应执业药师行业发展的需要。

为了进一步阐明执业药师考生专业背景的关键性,列出报考执业药师的考生专业背景与合格率的情况,如下表所示。[4]

从下表可见,从合格率的角度来看,只多了大约两个百分点,但由于基数很大,药学、中药学专业背景考生的合格人数比相关专业考生合格人数多很多。由此可见,拥有药学、中药学系统学习的专业背景对于提高执业药师合格率,促进执业药师行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3 以药学、中药学为特色专业的医药类高等学校毕业生不允许报考执业药师的现状

目前,有相当一部分的医药类高等学校都开设了市场营销、物流管理、公共事业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专业。开设这些专业是为了给药品的生产、经营和使用领域提供更多药学、中药学相关专业的人才,让他们在药事管理中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这些专业的毕业生也曾系统地学习了中药学、药事管理、中医基础等药学、中药学相关课程。他们比化学专业和生物学专业等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有更扎实的药学、中药学相关理论基础,更适合报考执业药师,然而根据现行的法律、法规,却不允许报考。这脱离了执业药师短缺的实际,阻碍了执业药师制度的实施。

3 我国执业药师资格制度中存在的关键性问题

执业药师队伍亟待扩大,但宽松的专业背景报考条件势必影响执业药师队伍的质量。专业背景对于执业药师实际工作的影响很难进行量化,但可以通过执业药师考试的合格率来进行推断,从合格率的角度来看,药学、中药学专业考生的合格率比“相关专业”考生的只多了大约两个百分点,但由于基数很大,药学、中药学专业背景考生的合格人数比相关专业考生合格人数多很多。在执业药师中,属于“相关专业”的人数约占执业药师总数的1/3,这部分人很可能是用死记硬背的方式通过了执业药师资格考试,但实际上并不具备良好的药学、中药学相关理论基础。而且执业药师职能的重点逐渐转变为药学服务,执业药师资格制度的现状与执业药师负责处方的审核及监督调配,提供用药咨询与信息,指导合理用药,开展治疗药物的监测及药品疗效的评价等临床药学工作的职责之间有很大差距。在我国执业药师相关的法律、法规中,并没有对非药学、中药学专业的人员提出需要符合哪些匹配实际工作的额外条件。我国的法律法规允许如化学专业和生物专业等“相关专业”人员报考执业药师,这很可能是基于现阶段执业药师短缺现状的需要,但医药业毕竟是一个特殊的行业,仅仅因为执业药师数量缺口较大,就放宽了职业的准入资格,在允许非药学、中药学的相关专业人员报考之后,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不能满足执业药师的职能,阻碍了执业药师资格制度的健康发展。因此,我国执业药师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

药学教育是执业药师从业的专业基础,但就目前来看,药学教育并没有跟上时代发展和市场需求的步伐,仍然以化学类课程为主,医学、生物学类课程很少或很浅,毕业生也几乎没有临床培训和实习的经历和经验,以至于执业药师的专业素质不高,不能在药学服务实践中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另外,医药类高等学校营销、物流和信息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也曾系统地学习了药学、中藥学的相关课程,他们比化学专业和生物学专业等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有更扎实的药学、中药学相关理论基础,更适合报考执业药师,然而根据现行的法律、法规,却不允许报考,这不符合执业药师短缺的现状。我国药学教育的专业设置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4 完善我国执业药师资格制度的对策

4.1 建议修订《执业药师资格制度暂行规定》的报考条件

明确执业药师报考专业要求,排除不相关专业。严格限定专业背景,不仅体现医药行业和执业药师职业的特殊性,更提升了执业药师相关人员的社会地位,保证了从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可通过政策扶持对考试制度进行改革,规范限定报考人员的专业,首先需要突出药学和中药学的专业背景,对于非药学、中药学的相关专业人员,必须符合一些额外的条件。在执业药师资格的药学、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这门考试科目中,关于药学服务方面的考试内容不足25%。[5]可见,现行的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并不能够较全面地考查报考人的实际用药能力,即使执业药师通过了资格考试,可能依然对药学服务的相关知识以及临床药学服务信息掌握不足。考虑到执业药师行业的特殊性,在执业药师资格考试中应该增大药学服务方面的考核比例。另外,由于学科专业的差异性,非药学、中药学相关专业的考生在校期间应该修满规定的药学、中药学方面相关课程的学分,并且需要加考药学、中药学的知识点理论性的基础课程和知识应用性的专业实践课程。若在高等学校所学课程包括药学、中药学基础专业的人员,修满药学、中药学专业课程学分,且加考的药学、中药学基础和专业课程都通过了,也可成为执业药师。

4.2 建议改革我国药学教育的专业设置

应该调整药学教育的学科专业结构,改革我国药学教育的专业设置。目前,我国药学教育大部分以化学类专业课程为主,而在药学、中药学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应同时开设临床药学、诊断学、治疗学等与临床实践相关的课程,增加对药学、中药学实践技能的学习,使药学、中药学专业毕业生快速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参与审核处方、监督调配以及临床用药的指导服务。开设以药学实践为重点的专业,对于临床药学相关专业的考生在通过严格的考核后可直接获得执业药师资格。临床药学教育的发展方向偏重应该从化学转向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融合。结合药学教育与临床实践,着重培养药学、中药学服务型的人才,为执业药师成为医疗卫生保健队伍中的重要一员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国家人事部,国家药监局.执业药师资格制度暂行规定(修订)[Z].1999.

[2]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报考执业药师相关专业是指哪些?[EB/OL].http://www.sfda.gov.cn/WS01/CL0857/57960.html.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4]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执业药师资格认证中心组织.中国执业药师发展报告(2013)[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4:18.

[5]赵淼.执业药师资格考试的不足及其对策[J].医药导报,2009,28(3):398-399.

[6]叶奎英.对我国执业药师资格考试的抽样调查[J].中国药房,2007,18(10):796-800.

作者:苏艺 谢明

学科专业中药学论文 篇2:

中药学专业“中药生物技术”选修课程的教学方法初步探索

摘 要:中药生物技术已成为从事中药学、中药资源开发等专业相关人员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很多高校的中药学专业都以选修的形式开设了“中药生物技术”课程,但该课程对中药学专业的学生而言难度较大,为达到较好的教学质量,亟须在课程教学上进行改革。文章提出针对中药学专业学生的知识特点,应明确该课程的教学目标,精炼相应的教学内容,并且就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进行思考和探究,同时在该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开展了一些教改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中药学;“中药生物技术”;教学方法

基金项目:西北大学教改项目(JX14006);西北大学教学研究与成果培育项目(JX17086)。

作者简介:李 恒(1984—),男,讲师,研究方向:重要天然产物活性成分的生物合成/生物转化。

*通信作者:陈千良(1977—),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中药资源学与分子生药学。

为了培养中药学复合型创新人才,西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中药学专业结合学院学科背景和专业特色开设了“中药生物技术”这门课程。“中药生物技术”是以中药学、药学和生物科学为理论基础,以生物工程和生化工程为技术手段,并与中药和中药资源产业紧密结合而构成的一门复合型学科[1]。该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内容比较复杂且深奥、知识结构更新快,但学生生物学基础相对薄弱,是一门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课程[2]。如何提高教学质量,以激发中药学专业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是从事本课程教学的教师必须认真思考和积极探索的课题。笔者在本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发现了很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教改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中药生物技术”教学改革的意义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现代生物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农业、环保、医药等领域,并取得了大量的实质性成就。中药科技工作者早就意识到在新世纪对中药的研究应该与生物技术紧密结合,并将生物技术作为推动中药现代化的强有力的重要技术之一[3]。目前,生物技术在中药生物资源保存及优良品种选育、中药材质量控制、药用成分或部位的生产、中药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中药新药研制的创新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生物技术已渗透到中医药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中药生物技术必将成为从事中药学、中药资源开发等专业相关人员必备的知识和技能[4]。因此,中药生物技术课程正是适应学科的需要而开设,但受制于中药学专业学生自身知识基础和学情状况,本课程对他们而言难度较大。要想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适应现今学科发展,达到我院中药学专业培养具有较高现代生命科学素养复合创新人才的目标,就必须从教学内容、教学设计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调整和优化。

二、“中药生物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1)培养计划中本课程的课时设置对教学内容和教学实施有一定的制约。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药用植物基因工程、中药的分子鉴别技术、药用植物细胞工程、发酵工程技术与中药现代研究、生物转化技术及其研究进展、酶工程技术与中药现代研究[5]。依照选定教材,至少需要54个学时的课堂授课。“中药生物技术”是一门新型的复合型学科,需要以操作技术为根本。实验教学应该是整个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需要配套一定学时的实验教学课。目前,我们只有32个学时的课堂授课,还未配套实验教学课,因此,更加需要對课程的讲授内容做出较大的调整和精简,以适应中药学专业的教学要求。

(2)学生对“中药生物技术”的兴趣比较缺乏是教学中最大的挑战。中药学专业学生由于较少接触生物工程方面的课程,课堂上对本课程讲述内容很不熟悉,突然遇到大量不易理解的内容,很难提起兴趣,致使课堂教学受到很大影响。课程讲述过程中学生很少参与互动,教学效果不好,这也是本课程教学中重要的教改内容。

(3)必要先修课程知识基础的缺乏,给教学带来一定困难。学生的生物学基础相对薄弱,尤其缺乏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等背景知识,他们不能够很快掌握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和词汇,难以吃透原理性知识点,因此给教学带来了很多困难。

(4)授课教师学科背景局限和授课经验不足。“中药生物技术”是生物技术和中药学的结合,本课程除了要讲授生物技术的原理,更多的是讲解生物技术在中药学研究、中医药产业中的实践。这要求教师不仅熟悉生物技术,而且对与之相关的中药学课程内容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但是受到自身学习和研究的方向限制,主讲教师要达到这样理想的水平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

三、“中药生物技术”教学改革的具体尝试

1.合理取舍教学内容,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

(1)精炼教学内容。在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主要把握两个基本原则:第一,尽量淡化与其他学科重复的内容,对先修课程已有的内容只做简单的复习,将重点放在整体知识结构框架的搭建上。如介绍中草药组织培养这一章,我们在重点讲解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基础上,详细地讲透药用植物组织培养的整体流程和注意事项,特别强调适合药用植物组织培养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等。第二,侧重选择中药生物技术领域新颖、有特色的教学内容。如萜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研究是目前的研究热点,我们将其穿插在药用植物细胞工程章节讲解紫杉醇、银杏内酯、喜树碱等重要化合物的生物合成,在生物转化研究进展章节讲授以青蒿酸为底物生物合成青蒿素及其衍生物,通过这种形式激发了中药学专业的学生对本课程浓厚的兴趣。

(2)厘清讲授思路,高度概括课程内容。在每个各论章节中,严格按照“基本原理和方法—国内外研究动态—典型实例—前景展望”主线进行讲述。如在介绍药用植物基因工程章节时,首先介绍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用“切、接、转、增、检”五个字概括DNA重组操作过程[6]。基因工程手段在农作物方面的研究已有多年历史,但是对药用植物来讲,虽然相关研究近些年逐渐出现,且有增多的趋势,但总量依然较少,能够形成较为系统的领域的还比较有限。转基因器官或组织培养是获得药用物质中重要活性成分的新来源,其中利用根癌农杆菌Ti质粒转化形成的冠瘿瘤组织和利用发根农杆菌Ri质粒形成的毛状根作为培养系统生产有用的次级代谢产物,是当前药用植物基因工程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考虑到中药学专业的学生具备较好的植物化学背景知识,对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分子结构比较熟悉,对次生代谢产物的生源途径也有一定的了解,我们即以此作为典型实例重点讲授,使学生们能够认识到利用药用植物转基因器官培养生产具有重大经济价值的化合物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这样的编排突出了课程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使学生更加容易和清晰地掌握课程的全貌,从而让中药学专业学生轻松地学习到本课程的重点知识。

2.优化课堂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

(1)课堂讲授围绕学生的实际需求设计,不断通过提问、设问等来引导学生,增加与学生的互动,鼓励创新思维。如在讲授中药分子鉴定时,教师设定问题:“当基源鉴定、形态鉴定、显微鉴定、理化鉴定等传统鉴定手段都不奏效时,是否能从更‘本质’的生物学层面对中药材进行鉴定?”学生们不约而同地都会想到“基因”,进而联想出DNA分子鉴定。中药学专业的学生对中药材的道地性已经有了深刻的理解。我们在此基础上再讲述利用DNA分子标记进行中药材的道地性鉴定就会引起学生们极大的兴趣。

(2)适当转换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充分挖掘学生独立自主、合作探究的潜能。每学期的课堂教学中,我们适当安排1~2次的学生讲课环节:首先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科的研究热点给出选题的范围;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选题后,督促学生查阅相关文献,提炼主要信息,制作精致的小课件。在整个过程中遇到不懂的知识点,学生们能够主动参阅文献或在同学之间展开讨论,或向专业教师请教,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既能强化已有的理论知识,拓展新的知识面,又能展现才华。学生们通过自学寻找答案,解决自己的疑问,必然要求自己对相关问题有更深刻的理解,其效果比单纯记住教师的讲解要好很多。在课堂汇报中学生们还可以相互学习,共享学习成果,提高学习的效率,有不同的观点,经过讨论印象更为深刻,同时,也能够深刻体会到任课教师备课、讲课的辛劳,之后更加懂得尊重和珍惜教师们的课程讲授。

3.注重教研結合,提升教学效果

课堂上教师以自己的科研课题作为实例,以实验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来解释相关原理和方法,并且讲解不同的操作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成败,分析原因,谈自身的体会。这样的方式能将比较抽象空洞的原理具体化,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院结合开展中本科生导师制,让学生走进教师实验室进行参观和实际动手操作,鼓励学生参与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引导部分有兴趣、能力强的学生申请大学生创新项目和陕西省挑战杯项目,等等。这些都使课程教学的效果得到了很大的提升,除了能使学生较好地掌握基本操作、了解本学科的科研动态,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继续读研的积极性。

4.加强教师自身培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本课程组的青年教师主动参加相关技能培训,并且经常邀请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家来课程组开展教学技巧等方面讲座,从提高教学方法和技能方面提升教学水平。在提升教师自身的学科专业素质方面,重点加强同中药学专业其他相关课程主讲教师的沟通和交流,比如,与药用植物学、中药资源学、中药鉴定学等同属于中药、生药方向的教师进行讨论,既有助于明确彼此课程内容的界限,避免教学内容的过度重复,又能使课程间更好地相互衔接。另外,与从事中医中药学课程教学的教师讨论,让本课程的主讲教师受益匪浅,一方面避免了在课堂讲授具体实例时牵强附会和随意发挥,保证了授课内容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另一方面提升了自身对传统中医药的理解,能够使现代生物技术更好地融入中药学的研究和中药现代化的实践中灵活生趣。

四、结语

针对中药学专业“中药生物技术”选修课程存在的问题,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提升了教学质量,极大地激发了中药学专业本科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扩大了他们的知识面,从而为拓宽他们的就业面奠定了基础。然而,我们对本课程的教学改革仍处于摸索和实践阶段,希望在此基础上能够申请教改项目来完成对本课程更多的实践教学。同时,我们正在建议我院增设“中药生物技术”的实验课程,以期在更大程度上促进本课程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贾景明.中药生物技术[M].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1-10.

[2][4]朱建华,訾佳辰,于荣敏.《中药生物技术》教学方法的探讨[J]. 食品与药品,2016(6):421-423.

[3]赵广荣,向志军,元英进,等.中药现代化研究的生物技术[J].中草药,2004(5):4.

[5]刘吉华.中药生物技术(第2版)[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5:1-10.

[6]马 伟,马 岩.药用植物生物工程教学方法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9):159-161.

作者:李恒,李斌,张宁,董靖,陈千良

学科专业中药学论文 篇3:

基于校企合作的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研究

【摘要】为培养出适应新时代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建设的中药学人才,本文提出中药学应加设校企合作实训的探索性改革措施,有助于今后的中医药类专业与社会需求的紧密接轨。

【关键词】中药学 人才培养 校企合作

【基金项目】本论文获湖南省高层次卫生人才“225”工程骨干人才项目,湖南中医药大学青年骨干教师项目,湖南省教育厅“十二五”药学重点学科项目资助。

中藥学是中药学科的统称,是基于弘扬中国医学传统理论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药材饮片、中成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规律等知识的学科。各中医药类院校及一些综合类院校所开设的中药学专业均以培养学生的中医学基础和中药学专业知识,培养具有一定的中药生产、管理、销售、和研究开发能力的中药学专门人才为目标[1]。但通常的教育模式是“传授课本知识+简单的实验操作+考勤+考试”,它只是把老师和书本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没有挖掘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实践操作能力,而且考核方式基本上由一份试卷定命运,学生为了考试在短时间内了解最多的专业知识,然后又即刻忘掉。如此一来,刚毕业的大学生得到了一纸文凭,却不能很快胜任与专业知识相关的岗位,大多需要重新根据职务需求“现学”。可以说,目前的本科中药学教育已经不能达到社会对毕业生操作能力上日益增长的需求。如何增强专业与社会需求的紧密度[2],是中药学教学改革所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

1.优化课程体系

现代企业对中药学专业人才的需求强调技术应用型。对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学科专业和层次、类型结构,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而目前中药学人才的培养模式普遍是重专业学术传授而轻职业技能培养,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下的中药学类专业领域下职业人才的需求。为增加毕业生的竞争能力,提高中药学大学毕业生输出质量,现结合现代社会医药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毕业生适应工作的需要,对本科中药学教育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实现培养理念与工作岗位的真正接轨。优化课程改革,为在校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并针对药学类毕业生在不同的工作岗位所需专业技术不同,而提供一些职业技术实训进修课程。

2.加设校企合作实训

为适应医院、医药企业、药店对人才的需求,在专业课程和职业针对性课程的基础上,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加强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当前社会竞争激烈,各高校更应该紧抓教育质量,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使学校人才培养紧密地与社会市场需求相结合,用与企业合作的方式[3],有针对性的为企业培养人才,注重人才的实用性与实效性[4],有针对性地培养社会各工作领域所需的人才。学校与医药企业合作将医药企业的某部分生产线在校园内建立,比如将片剂生产车间增设在医药类高校、在校园内加盟药店,可以让即将工作的中药学专业学生在课余或者实验课时就近在校园内进行理论学习与岗位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这种模式是学校、学生、企业三方的共赢,既可以解决医药企业场地不足的问题,也解决了学校实习实训设备不足的问题,同时学生又增加了实践经历,真正做到企业与学校资源共享,获得"产学研"相结合的多赢途径,真正做到满足医药企业、医院、药店的需求,大学生与工作需求接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全新理念。

3.结语

目前该模式已在湖南中医药大学得到初步实施。例如,湖南中医药大学建立的模拟药厂可以模拟医药企业进行小批量生产研发,使中药学相关专业均有机会参观和操作医药企业各类产品的生产流程;以及湖南中医药大学的众创空间入驻“赫尔诗药坊”给在校大学生供给药学服务的同时也提供“轮换制”实习机会,使感兴趣的在校大学生都有获得药店实习的机会;对于考研及专注科研的学子,湖南中医药大学设立了“助研计划”,根据学生意向及早进入实验室参与科研项目,该计划多年的实施已取得显著成效。该模式一系列举措的成功施行为中药学未来更好的发展带来了曙光,同时也探索出了一条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新道路。

参考文献:

[1]何昱,李范珠,陈建真,等.混合式学习理念在中药学专业建设中的构建[J].药学教育,2016,(05):23-26.

[2]袁志鹰,夏新华,杨岩涛,等.专业认证下的中药学专业教育改革探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6,14(13):8-9,24.

[3]徐偉,褚克丹,向青,张华. 中药学综合实践技能教学中心的建设与实践[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01):135-136+253.

[4]匡海学,杨琳,李永吉, 等.从首届全国中药学类专业学生知识技能大赛看中药学类专业教育改革[J].中医教育,2016,(04):4-8.

作者简介:

朱俊平(1995.2-),女,新疆昌吉人。

刘文龙(1977.6-),男,湖南邵阳人,副教授,实验中心副主任,博士。

作者:朱俊平 范诗琪 杨岩涛 刘平安 贺福元 刘文龙

上一篇:语文艺术美管理论文下一篇:低年级环境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