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与依法执政分析论文

2022-05-01

[关键词]“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执政能力 [2004年是中国共产党和全社会深入学习、研究、贯彻和宣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而关键的一年。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科学发展观与依法执政分析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科学发展观与依法执政分析论文 篇1:

政治局集体学习 胡锦涛强调科学、民主、依法执政等

政治局集体学习 胡锦涛强调科学、民主、依法执政

中共中央政治局6月29日下午进行第三十二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他强调,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核心是要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不断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在为人民治国理政的实践中体现党的先进性、发展党的先进性、永葆党的先进性。

胡锦涛在主持学习时发表了讲话,他指出,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重要内容。强调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反映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和对党长期执政正反两方面经验的科学总结,反映了我们党对自己所处的历史方位和所承担的历史使命的清醒认识,反映了我们党把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紧密结合的高度自觉。只有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我们党才能更加有效地完成人民和时代赋予我们党的庄严使命-胡锦涛强调,科学执政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成功的前提条件,科学执政,就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为指导,不断探索和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科学的制度、科学的方式组织和带领人民共同建设小国特色社会主义。要科学制定和实施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科学设计、组织、开展各项执政活动。在当代中国,科学执政尤其要体现在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上,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大力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努力使我们们:出的决策特别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决策符合客观规律和科学规律,符合人民群众的愿望。

胡锦涛强调,民主执政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的本质要求。民主执政就是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以民主的制度、民主的形式、民主的手段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要牢牢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真正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进一步健全民主制度,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共同做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下作。要不断完善和扩,大党内民主,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胡锦涛强调,依法执政是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执政.就是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以法治的理念、法治的体制、法治的程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要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各级党组织都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全体党员都要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要督促和支持国家机关依法行使职权,依法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切实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总结保持先进性教育活动

中共中央政治局6月29日召开会议,总结在全党开展的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的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会议。

会议指出,2005年1月,根据党中央的决定,在全党开展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先进性教育活动,按照党中央提出的关键是要取得实效、真正成为群众满意工程的要求,各级党组织精心组织,广大党员积极参加,人民群众大力支持,以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线,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正而教育、自我教育为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教育活动与生产工作“两不误、两促进”,主题鲜明,领导有力,措施得当,工作扎实,基本实现了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基层组织、服务人民群众、促进各项工作的目标,取得了显著的实践成果、制度成果、理论成果。

会议强调.这次先进性教育活动,是我们党参加入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党内集中教育活动,是我们党布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的一项重大举措,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一次成功实践,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会议强调,各级党委要认真搞好总结,实事求是地分析取得的工作成绩和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切实抓好先进性教育活动整改提高的后续工作。要充分借鉴先进性教育活动创造的宝贵经验,从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等方面入手,全面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继续扎扎实实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下发的《关于加强党员经常性教育的意见》等4个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的文件,坚持把集中教育与经常性工作很好地衔接起来,在经常性工作中继续巩固和扩大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果。要深化党的先进性建设理论研究,逐步建立健全以党章为核心的党内制度体系,不断探索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有效途径。

科学发展观与依法执政分析论文 篇2:

2004年度“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综述

[关键词] “三个代表”; 科学发展观; 执政能力

[

2004年是中国共产党和全社会深入学习、研究、贯彻和宣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而关键的一年。在这一年,从中央领导到专家学者,在继续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实践基础、精神实质和历史地位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学习研究的基础上,又根据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需要,围绕着党内民主、科学发展观、党的执政能力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而富有创造性的阐发和研讨,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和研究推向了新的境界。

一、结合实践发展,不断深化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实践基础、精神实质和历史地位的研究

理论界在学习胡锦涛同志“七一”讲话的基础上,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角度,进一步阐发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邓小平理论的关系,是学术理论界一直关注的问题。有的学者指出,这两者的关系可以表述为三个方面:一是两者是同“根”同“脉”的关系。它们虽然形成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面对着不同的历史任务,解决不同的历史主题,但都贯穿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都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二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因而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三是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和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的都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其理论属于概括同一条道路实践经验的理论。

关于如何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有的学者指出,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定位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对共产党的先进性和社会主义优越性相统一的科学把握。将党的先进性同社会主义的发展联系起来,将深刻认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充分发挥共产党先进性能动性结合起来,这是决定社会主义能否代替资本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

有的学者进一步从五个方面揭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特征:一是鲜明的时代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和平与发展时代的新产物。虽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同处于一个时代,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了世纪之交人类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中国共产党坚持长期执政而迈向更大发展、攀上新的高度的时代特点。二是鲜明的继承创新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同时,又紧密结合时代和实践的变化,深刻揭示并回答了与时俱进的基本内涵。三是系统的科学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核心和根本目的等重大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四是具有鲜明的实践性。中国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和党的建设伟大实践,凝结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丰硕成果。五是具有鲜明的人民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明确揭示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并提出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

在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过程中,有的学者还提出要注意克服几种倾向:一是克服一般化理解的倾向,科学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新意义和历史地位。二是克服简单化理解的倾向,深刻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三是克服空洞化理解的倾向,系统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践基础和现实意义。四是克服片面化理解的倾向,全面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有机统一和科学体系。

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如何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有的学者进行了比较深入系统的分析:第一,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客观要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阶段性变化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认识上的新飞跃。第二,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基于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不发达,地区发展不平衡,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矛盾突出等,决定了我国长期发展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也决定了我们必须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第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解决现实矛盾和问题的迫切需要。当前经济运行所面临的突出问题为:投资规模偏大;就业压力加大;土地供给紧张;资源约束增强;环境污染加剧。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和矛盾,就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第四,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总结我国发展实践的重要成果。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现代化建设,为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经验。这表现在:一是必须始终坚持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二是必须始终坚持经济发展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三是必须大力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四是必须努力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发展。第五,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对国际发展经验教训的合理借鉴。这包括:增长不等于发展;经济发展不等于社会进步;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对外开放要注意经济安全等。

学者们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从理论上进行了进一步的阐发。有的学者提出,科学发展观内在要求着以人为本和共同富裕的统一。共同富裕和以人为本都属于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同富裕明确了社会经济制度的宗旨和利益关系的基本格局,以人为本明确了共享利益的主体及其价值要求,二者互相包容,统一于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其根本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在于实现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和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有的学者提出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善于发挥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两种优势的合力。科学发展观的一个要义,就在于自觉地利用好生产力社会化这个纽带,把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同市场经济优势有机结合,既能克服原有体制的弊端,也有利于弥补市场经济自身的缺陷,形成社会主义制度框架内“两只手”的优化组合。有的学者认为,要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就要自觉地把握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内在统一。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新亮点,在于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这就突破了单讲按经济规律办事的局限。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交叉集成,是现代科技和经济发展的一大特征。科学发展观拓展了经济规律的内涵,不但将物与物的关系深化为人与人的关系,而且进而包含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又一个新飞跃。有的学者提出,要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努力实现四大良性循环的协调互动。科学发展观所追求的目标,“五个统筹”、“五个坚持”所包含的内容,可以归结为在我国实现四大良性循环,即社会再生产(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诸环节)的良性循环、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良性循环、人的全面发展与自然环境的良性循环、国内发展与世界经济的良性循环。实现这四大良性循环的和谐互动,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宗旨,也是构建新机制的基本方略。这是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全面要求。

有的学者认为,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必须澄清认识上的几种误区:一是把GDP增长等同于经济增长的认识误区。二是把经济增长等同于经济发展的认识误区。三是把经济发展等同于全面发展的认识误区。四是把以人为本等同于以人为中心的认识误区。有的学者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十个不等式”:一是提出科学发展观≠否定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二是要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三是不惟GDP≠不要GDP;四全面发展≠没有重点;五是协调发展≠平均发展;六是可持续发展≠在现阶段无所作为;七是以人为本≠抽象的人本主义;八是统筹兼顾≠放慢速度;九是转变政绩观≠不要政绩观;十是口头上讲科学发展观≠实践中落实科学发展观。

三、学习贯彻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有的学者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作了具体深入的研究。指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来自于国内、国际和党内三个方面的考验和挑战。从国内来说,随着改革的深入,长期积累下来的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社会经济结构剧烈变化,利益矛盾不断增加。从国际上来说,全球多边贸易体制的发展受阻,贸易保护主义倾向进一步发展,各种经贸摩擦增多。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全球范围内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步伐加快,对市场、人才、战略资源的争夺越来越激烈。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较量将长期存在,有时斗争会很激烈。西方发达国家加强向全世界传播它们的价值观念,我们将长期面对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从党的自身状况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各级组织是有战斗力的,在加强自身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建设有许多方面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

有的学者对当前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应当着重研究的问题提出了看法。这包括:一是努力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在执政的条件下,党的任务和责任是要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科学发展观,努力探索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途径和方式。二是努力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要在国家政权系统中始终坚持党的领导。而要达到这个要求,就要研究党如何领导政权和改善党的领导这一重大问题。三是努力提高领导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各种思想文化大量涌入,人们接受思想文化信息范围广、速度快、内容杂,主流意识形态受到严峻挑战。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结构、利益结构的变化,满足各个社会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成为时代课题。这就要求我们党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四是努力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执政党要担负起构建和谐社会的责任。一方面,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另一方面,必须适应社会利益多样化的新情况,正确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防止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利益差异发展为社会冲突。五是努力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一方面,我们要坚持用宽广的眼光观察世界,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国际形势的战略思维能力;另一方面,我们在应对复杂的国际局势时,必须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以负责任的大国的形象出现在世界政治经济舞台上。

有的学者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关系的角度,进一步拓展深化了执政能力建设的研究。由于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所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有一定的执政能力建设加以保证。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这包括:一是要求我们党进一步提高科学分析形势和任务,制定发展的战略、方针、政策和措施的能力。二是要求我们党进一步提高认识大局、把握大局、服务大局的能力。三是要求我们进一步提高执政为民、实实在在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能力。四是要求我们进一步提高整合社会利益关系、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解决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稳定的能力。五是要求我们进一步提高依法治国、依法执政、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能力。

有的学者提出,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以制度作保证。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当前,要围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抓住重点推进民主集中制建设,大力发扬党内民主。

四、思考与展望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新世纪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指针。如何从发展的实践出发,从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的角度出发,不断深化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认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思想理论界一个特殊而重要的任务。对此,我们以为要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注重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角度,深入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对于思想理论工作者来说,要进一步研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哪些基本原理;要进一步研究和回答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如何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又是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在特定历史场合的一些具体提法和结论;要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当代中国的产生和发展的历程出发,进一步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经验。

二是注重从当代中国实际,进一步回答影响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如关于经济增长和社会全面发展的矛盾、收入分配差距带来的一些新的矛盾、国有企业改革对我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影响、“三农”问题所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经济发展所引起人与自然的紧张等等。对此,就需要我们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统领,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认真地审视和研究这些问题。

三是注重从学科建设和学术发展的角度,进一步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离不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同样,“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又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从这两者的互动中进一步深化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解。我们不能仅仅在一般化的宣传的层面上,而应从学术层面和学科建设的角度,来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社会和学术功能,在哲学社会科学等各学科的交流和对话中,进一步挖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术意蕴。

四是从当前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出发,在理论武装的实效性、针对性上下功夫。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进程的推进,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人们的思想也在发生着新的分化和变化,如何从当下干部群众真正关心的问题入手,如何从他们的思想疑惑出发,如何从不同群体所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出发,真正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为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这还有许多工作需要去做。

作者:夏文斌

科学发展观与依法执政分析论文 篇3:

科学发展观对执政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摘要〕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理论的良性互动,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科学布局,在理念上实现了科学发展、科学执政与科学党建之间的逻辑贯通,为提高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科学化水平奠定了基础,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理论,为党的可持续发展和长期执政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执政党建设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收稿日期〕 2013-11-16

〔作者简介〕 张志明(1964-),男,河南临颍人,中共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键在中国共产党,关键在执政党建设的成功。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在党的建设理念和模式上,成功超越了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和计划经济时期的建设思路,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为党的可持续发展和长期执政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科学发展观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理论的良性互动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执政党建设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中国发展向何处去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向何处去等重大问题成功地做出了进一步的回答,集中全党智慧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执政党建设有机地融为一体并产生良性互动,从而使新世纪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执政党建设面貌焕然一新。

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作为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作为党领导人民实现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最新指南,它决不仅仅是指经济本身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决不仅仅是党和政府的经济发展战略,更不仅仅是能源、资源或生态环境等问题的工作要求,而必须同时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人以及执政党自身之间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换句话说,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应该同时包括三个层面的良性互动。

第一层内涵是经济与生态环境、能源、资源和人口等要素的良性互动。我们权且把它称为“小科学发展观”。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是1978年以来全党形成的越来越坚定的共识。但这种发展不能仅仅理解为GDP的增长。确立科学发展的理念,必须走出关于发展问题的认识和实践误区,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人口、资源、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这才是党所坚持的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发展,才是邓小平反复强调的硬道理的发展,才是100年不动摇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

第二层内涵是经济发展与政治发展、文化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良性互动。一方面,即便为了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需要相应地实现政治、文化、社会和人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政治、文化、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本身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和目的,而且从长远来看,更带有根本性。科学发展观是否应该包括政治发展?回答当然是肯定的。总有人自觉不自觉地把发展民主政治与发展经济对立起来,断言一发展民主就会带来社会动荡。殊不知,如果没有民主政治发展,所导致的只能是经济的畸形发展,并使经济发展成果的分配严重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要求,最终危害党的执政地位。所以,必须要通过政治发展,使我们的人民当家作主的感觉越来越具体、真实和强烈,使我们的人民能够切身体会到决策者的产生以及他们所做出的决策,是反映并代表了他们意愿,并与他们息息相关的;文化发展也应该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之义。党的独特地位和影响力,决定了我们党的人文理念将会深刻影响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整个民族的人文精神。所以,必须要通过文化发展,使人文理念和人文关怀融入党的执政理念,融入党和政府的发展理念,融入我们的城市规划和建设,融入越来越多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使我们的后代子孙能够在我们保护完好的文化血脉中,感受到作为中国人的自豪和尊严。科学发展观当然也包括中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通过我们的社会发展,不断提高我国社会的组织化现代化程度,不断提升我国社会的自组织能力,使中国社会在充满活力中日趋和谐,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更加充满活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最关键的是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现代化,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之一也必须是人的全面发展。要通过我们的国民教育,造就一代代符合社会主义价值理念要求的成熟政治公民,推动全民精神素质的提升,推动人的全面发展。1956年毛泽东说过:要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一个大强国而又使人可亲!的确,国家不强不大是不行的,但只强大也是不行的,人民当年跟着共产党闹革命,不仅仅是为了不再受外国人欺辱,更是为了在自己的国家里当家作主。也只有当我们的人民为自己国家的高度民主、政权的高效廉洁、文化的繁荣发达、社会的和谐进步、全体国民的优秀素质而越来越感到自信和骄傲的时候,我们的国家才会真正变得越来越强大,也只有这样的强大才是不可战胜的。

第三层内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与执政党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良性互动。胡锦涛同志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反复强调,要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行执政党建设,而执政党建设的推进又反过来更好地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这种新的伟大事业和新的伟大工程的良性互动,应该是科学发展观的最重要的内涵,也是最高的境界。也就是说,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里既包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同时包含了执政党自身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这就与民主革命时期的毛泽东思想形成了历史的呼应。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里有机融合了中国革命理论和革命党建设理论,而且形成了中国革命的伟大事业和革命党建设的“伟大工程”之间的良性互动,从而对中国革命的胜利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历史影响。我们相信,科学发展观所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执政党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之间的良性互动,也必将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产生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二、科学发展观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科学布局

所谓党的建设的科学布局,主要是指在不同历史阶段党的建设的科学目标、正确主线和总体布局。历史经验证明,只有做到了党的建设目标的科学、党的建设主线的正确和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合理,才能保证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成功。但无论是革命时期还是执政以后,党的建设科学布局的形成都经历了艰辛、复杂和曲折的历史探索。

比如,在民主革命时期,党的建设需要回答和解决的问题有很多,包括领导这样一场独特的中国革命需要一个什么样的中国共产党?怎样才能建成这样一个党?其基本规律是什么?如果这个问题不能得到科学的回答,即便明白了中国革命的规律也没有资格和能力去完成其任务。显然,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的范畴依然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那么,依照革命的常态逻辑,这场革命应该由资产阶级政党来领导,为什么必须要由中国共产党这个无产阶级政党来领导呢?这是党的建设首先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即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资格问题。当然,历史证明资产阶级政党无法肩负起中国革命的历史重任,那么,中国共产党就有能力承担这样的责任了吗?党如何才能使自己具备这样的能力呢?如果我们机械地固守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为保持党的阶级的纯洁性而失去了广泛的代表性,由于中国产业工人人数在中国社会阶层中的比例很小,我们党就不可能很快发展壮大,就没有足够的组织力量去完成中国革命的艰巨任务;但如果我们走向另一个极端,为片面追求组织规模的尽快扩张而不注意保持党的阶级纯洁性和先进性,特别是在长期的农村根据地建设中,如果党的成员中农民成分占了绝大多数,很有可能会把我们党演变成一个农民党,甚至会成为带有浓重农民起义军色彩的政党,那将导致我们党完全失去领导中国革命的资格。也就是说,在党的组织建设中,“开门”和“关门”都将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在经过了艰辛的探索以后,我们党才逐步形成了民主革命时期党的建设的科学布局,从而回答和解决了困扰党的建设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首先,我们党逐渐明确了党的建设的科学目标,即中国共产党不仅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又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不但代表了无产阶级的利益,同时也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利益。这两个先锋队有机统一于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其次,确立了党的建设的主线,即重视从思想上建党。在一个小农经济占绝对主导地位的农业大国,在一个农民占了社会成分绝大多数的农业社会,如何把一个农民成分占了绝大多数的政党建设成为一支先进的坚定的有广泛代表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而不是蜕变为一个农民党甚或农民起义军?中国共产党人的法宝就是始终沿着重视从思想上建党这条主线来建设党。三是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有机融为一体逐步形成了党的建设的总体布局,使我们党成为了一支成熟的有战斗力的党。在思想上,使广大干部和党员掌握毛泽东思想,以此保证党制定正确的政治路线,并使体现了正确路线的方针政策,变成群众的行动,得到群众的拥护。在组织上,通过高度的民主和高度的集中相结合的民主集中制原则的落实和精神的发挥,形成了一个健全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作风上树立了一个正确的党风,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把党风概括为三条:第一,这个党必须是理论同实际相结合的党;第二,这个党必须是密切联系群众的党;第三,这个党必须是建立在自我批评基础上的党。

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35年瓦窑堡会议初步形成民主革命时期党的建设的科学布局,再到1945年党的七大基本完成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事业的成功提供了保证。

1949年党执政以后,特别是党的八大宣布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性问题,没能做出(当时也不可能做出)科学的回答,加上后来国际国内极其复杂的因素,使党对这个问题的探索走入误区,形成了以“五七指示”为代表的带有浓厚空想色彩的社会主义观,这就直接导致了执政党建设的探索遭受严重挫折,以致于形成了体现阶级斗争为纲的“50字建党大纲”。

随着“文革”结束以后党对社会主义的理解逐步实现理性的超越,党对执政党建设的理解也很快走出了阶级斗争的误区,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开辟,则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推进提供了全新的视野和持久的动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良性互动,使执政党建设的理论和实践越来越走向理性和成熟,从而逐步形成了执政党建设的总体思路和科学布局。

在总体思路上,一是及时准确地判断和把握了执政党历史方位的两大根本性转变。即我们党已经从一个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转变为在全国执政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一个在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转变为在全面开放和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这两个根本性转变是我们思考和分析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着力点,实现两大转变也是形成执政党建设科学布局的动力和支点。二是科学地提出了执政党建设面临的两大历史性课题。面对党的历史方位的转变,执政党建设首要解决的历史性课题是不断提高执政党的拒腐防变能力,以确保党在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长期执政而不被权力所腐蚀,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权力主体地位不变质,这是党能够长期执政的前提条件。第二个历史性课题是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以保证党能够成功实现对国家政权和社会的科学领导,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掌握促进科学发展、驾驭复杂矛盾、实现社会和谐的本领,领导人民顺利实现民族复兴。

在科学布局上,一是明确了执政党建设的科学目标,正确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执政党”这样一个长期困扰执政党建设的问题。即通过党的建设,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从而为执政党建设指明了努力的方向。二是指出了执政党建设的正确主线,并围绕这一主线提出了执政党建设的总体部署,即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贯穿于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之中,凸显了这两大建设对其他建设的统领作用;提出党的“五大建设”各自的重点,使党的建设的着力点更加明确;重申“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进一步明确“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这就使党的建设总体部署内容更全面、结构更严整、操作性更强。三是提出了执政党建设的总体布局,初步回答了“怎么建设这样一个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问题。长期以来,说到党的建设,一般都是讲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这三大建设。进入新时期,我们党总结历史经验,根据新的实践要求,提出要注重制度建设,丰富了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内涵。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反腐倡廉建设这个科学概念,把反腐倡廉建设与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并列,从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建设总体布局。

从1949年中国共产党在全国执政,到2007年党的十七大形成执政党建设的科学布局,我们可以预见它对完成执政党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意义,对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成功的意义。

三、科学发展观在理念上实现了科学发展、科学执政与科学党建之间的逻辑贯通

经过近年的学习和践行活动,科学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科学发展的成果令人鼓舞,特别是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把科学发展作为主题写入十二五规划建议,展示了我国科学发展的美好愿景。但必须承认,目前科学发展所取得的进步还是初步的,确保科学发展本身可持续性的制度安排还没有健全和完善,而影响科学发展的深层矛盾和问题却依然存在,比如政治体制中存在的政治发展不可持续(折腾)问题,突出表现为一些地方和基层执政体制和领导体制中的“一把手体制”现象,即权力过分集中于书记个人、书记决定一个地方的发展命运的老问题依然严重存在,加上扭曲的政绩导向机制,导致施政过程中的短期行为泛滥,正所谓“张书记栽树李书记砍,李书记挖沟张书记填”,一个书记一套思路一套办法,甚至一个书记一套“制度”一套“改革创新”,如果有的地方书记变换频繁,就更加剧和催生这种短期行为乱象。这种瞎折腾的体制弊端不仅让我们付出了巨大的发展代价,更直接损害了党的执政基础。

依照我国政党制度和国家制度的设计预期来说,出现这种短期行为是难以想象的。因为,我们与民主党派是合作协商关系,不是竞争关系,我国没有定期的政党竞选。我们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制度安排,着力实现的是宪法规定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神圣承诺。所以,我们国家是最应该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人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是最应该从容不迫地按照中华民族全面复兴和中国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来发展好我们的国家的,是最不应该穷折腾瞎折腾的,是最不可能出现各种短期行为的。那么,为什么在执政实践中会造成这样的制度悖论呢?能简单把责任都归结于张书记和李书记们吗?能简单地对这些书记进行所谓的道义谴责吗?他们真的不懂科学发展及其要求的正确的政绩观吗?他们真的不希望实现科学发展吗?他们真的特别喜欢搞短期行为吗?他们真的希望权力过分集中于他们一个人身上吗?做这样的评判显然是不公正的。应该说,这些书记承担的责任和压力是人们很难想象的,在我们所做的大量实地调研中,绝大多数地方和基层的书记都是有一腔报国报民热忱的,其素质和能力也是优秀的,即便是做了一些政绩工程的书记,除了极少数人外,大多也是为大的政治生态所迫而为之的。导致这种不良政治生态的根本原因当然不是我们的根本制度,而是党的执政体制和执政方式中存在的矛盾和弊端。一句话,如果不切实从体制上实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的价值诉求,科学发展本身就是不可持续的。因此,只有坚定不移义无反顾地在政治体制改革中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的根本价值取向,不断培育和生成科学执政的制度要素,不断实现中国政治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我国根本制度的价值预期,才能以科学执政的制度保证科学发展的落实。

以科学执政保证科学发展,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一直是党多年来一以贯之坚持的原则和方向。中共中央政治局早在2006年还专门以此为题进行了集体学习,笔者曾经有幸受中央党校委派参加了这次集体学习的讲解和研讨,切身感受到了党的领导集体对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的高度重视和推进努力。既然党的决策层如此重视科学执政,为什么实现科学执政还这么艰难呢?现实中不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的现象为什么还这么多呢?除了旧的体制弊端的革除和新的体制要素的成长需要相当漫长的过程等原因以外,更为关键的原因是作为科学执政主体的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必须要达到能够做到科学执政的境界和水平。也就是说,实现科学发展的关键在科学执政,而党做到科学执政的关键是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是不断提高执政党建设的科学化水平,是执政党建设本身首先做到不折腾,然后逐步走向理性走向规范走向制度化科学化。这就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命题的重大意义所在。

实现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和科学发展是非常艰难和艰巨的伟大事业,是需要中国共产党高超的执政素养执政品质执政智慧和执政境界的。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可以是初级阶段的,但领导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中国共产党的胸怀视野格局境界智慧素养绝不能是初级阶段的,而必须是最先进的最前沿的最有能力顺应并反映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利益愿望的。这需要执政党建设这一新的伟大工程的成功,需要党“行菩萨道修得正果”,需要党在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过程中,把修得的“正果”发之于国家公共权力以实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从而不断推进中国的科学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

至此,科学发展、科学执政和科学建党从理念上实现了贯通。相信,这种贯通对我们党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是有积极意义的。

四、科学发展观为提高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科学化水平奠定了基础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我们党根据对世情、党情和国情的清醒认识,为了更好地做到科学执政,更好地实现科学发展,在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上提出了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大命题和重大任务,要求全党努力在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以科学方法推进党的建设上见到成效,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这既是我们党对巩固执政地位、坚持长期执政的深刻自觉,也是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的重大贡献。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今后一个时期如何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如何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作出了部署,强调要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积极发展党内民主,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善于推动科学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做好抓基层打基础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弘扬党的优良作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加快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

在此基础上,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建党90周年大会讲话中,站在宏大的历史场景和长期执政的高远境界,再次重申和强调了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大课题,进一步提出了“五个必须坚持”的新要求,既是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迫切要求,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基本规律认识的深化和自觉。

一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二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三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四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五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健全民主集中制,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从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的发展来看,科学发展观不仅是对中国共产党发展理念的历史超越,也是对近现代优秀中华儿女对国家民族发展这一沉重主体的历史性超越,更是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发展和超越,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进程中所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特别是它对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必将有力促进中国共产党更好地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进而更好地实现中华民族的科学发展和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周忠高,主编.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述要〔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2.

〔2〕陈小林,等.科学发展观与执政能力建设〔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3〕姚 桓.论科学发展观对执政党建设的理论贡献〔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2(6).

责任编辑 孟永华

作者:张志明

上一篇:高校学生应对危机能力培养论文下一篇:企业自身内部控制环境问题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