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与就业论文

2022-04-20

[摘要]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是高校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和就业的重要方式。在就业压力日趋紧张的形势下,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有利于转变学生观念,强化知识储备,提高择业技能。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发展观与就业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发展观与就业论文 篇1:

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构建和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体系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在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情况下,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根据中国实际和改革开放的实践提出来的,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是我们党对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实现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需要,是实现高校毕业生成长、成才的需要,是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需要。我们必须以此为指导,正确认识、理解和把握其精神实质 ,构建和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体系,促进作为教育事业重中之重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当前很多高校都已经把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放在了育人和发展的突出位置,加强了对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的领导以及人、财、物的投入。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的目的是指导大学生获得就业能力和生存能力,这就要求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在为毕业生顺利实现就业提供必要帮助的同时,也为其综合素质的提高和终身发展提供切实有效的指导与服务。可见,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直接影响着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状况,是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一个关键和中心环节。然而我国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由于起步较晚等原因,还或多或少存在着不足,如重视提高就业率而忽视毕业生质量,就业体制不规范,就业队伍不专业,指导手段落后等等。

为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存在的上述问题,实现其科学发展,高校可从管理理念、管理体制、队伍建设和就业保障等方面构建和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体系,实现“管理理念的人性化、管理体制的规范化、就业队伍的专业化、就业保障的信息化”。

一、树立人性化的管理理念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的对象是大学生,是诸多个性鲜明的“人”,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的成功率、更好地开发大学生人力资源、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是科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的主旨所在。因此,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成才,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和教育环境。学校的工作应围绕教育人、培养人、塑造人展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的学生工作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具体到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要做到以人为本,就要把学生作为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的主体,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增强其就业的自主性和竞争意识,同时将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2)学校应成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全方位地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与服务,建立教育-管理-指导-服务为一体的就业服务体系。(3)加强信息化建设,向学生提供广泛的就业信息,同时发展并完善校园就业市场,促进校园招聘活动有序展开。(4)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全面发展既包括德、智、体、美、劳等几个方面的均衡发展,还包括个性心理、兴趣、意志、气质等因素的健全。学校可在工作中,把学生的专业和大学生政治观、价值观、就业观、终身学习观等结合起来,使他们协调、全面发展。同时,还应根据市场和毕业生需求,满足毕业生学历提升和岗位培训的需要,进一步提高毕业生素质。

二、建立规范化的管理体制

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政策性强,手续相对繁杂,如果能够规范管理体制,有利于提高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的效率和水平。

首先, 成立由党政一把手为组长的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制定毕业生就业工作计划,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开展工作。形成“学校领导统筹、主管部门牵头、职能部门配合、学院(系部)层层落实”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格局,为毕业生就业工作提供可靠的组织保障。

其次,要加强无形市场建设,建立毕业生就业的网络平台。网络以其方便快捷的优势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多数信息的传递都是通过网络进行传递,所以高校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毕业生顺利就业提供便利。比如毕业生可以从网上搜索用人信息或与单位进行联系,也可以把个人简历上传到网上,从而节约时间和成本。

再次,尽量简化就业服务流程。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机构可以通过整合步骤,简化流程,让毕业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履行完各种手续。这就需要各部门相互协调,有力配合,争取实现集中或者一站式服务。

最后,实现就业指导部门和毕业生之间的良性沟通。各级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部门要将各项工作统筹安排、合理分工,实现宏观指导和具体落实相结合,让毕业生有问题能够及时解决。

三、成立专业化的就业指导与服务队伍

要用发展的眼光去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队伍,这支队伍应当包含两部分力量:第一是核心力量。这部分力量可以从两课教师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干部中选择,因为两课教师对就业指导理论、相关知识和法律法规接触较多,理论功底扎实;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干部一般都具有一定的理论政策水平,对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的基础理论和方法以及有关劳动就业的法规政策有一定了解,比较熟悉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择业心理。第二是辅助力量。专业教师大多能够比较深入地了解本专业的就业市场,因此能够从专业角度出发,给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当然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队伍建设好的前提应该是严把入口关,从事此项工作的教师不仅应该具有很强的专业知识功底,还应该具备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而且,由于我们正处于信息社会,知识密集且更新速度快,市场对毕业生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这就要求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的方式方法做到与时俱进,做到全程化、信息化、现代化,既体现全面性,又不忽视个性。要想达到这些目标,就必须对就业指导队伍进行经常性的系统的专业培训。同时,还应在保证校内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队伍质量的前提下,适当引入一定数量的职业指导师,补充校内就业指导资源,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另外,由于国外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起步较早,发展也比较成熟,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走出国门,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为我所用。

四、实现信息化的就业保障

与时俱进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网络以其方便快捷的优势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的市场化性质,决定了高校必须加强就业信息网络建设,为毕业生及用人单位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高校就业网站目的主要是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服务,内容应包括就业创业政策和知识、职业生涯规划、职业测评、个人求职、单位招聘、远程面试、个性化辅导、升学导航等。同时高校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信息量大的优势,通过资源共享,更快地实现就业指导手段的现代化和信息化。另一方面,高校应按时统计生源信息,尽早建立毕业生信息库(内容应包括专业、人数、生源地、学生简历、求职意向等),并及时发布,同时要积极与人才市场、报纸杂志、新闻媒体和用人单位联系,获取招聘信息并发布给每位毕业生,以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水平和效率。另外高校应当建立毕业生数据库,综合各种就业信息、就业数据,为学校及上级主管部门提供决策依据,也为下一届毕业生提供详实的就业信息和参考。学校还可以择优推荐,在为毕业生就业服务的同时,也树立学校的良好形象,从而形成长期的供需关系,达到可持续发展。

只有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树立人性化的管理理念,建立规范化的管理体制,成立专业化的就业指导与服务队伍,通过现代化的指导手段,做到统筹兼顾,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才能使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循着良性轨道发展。

[作者简介]祁桂云,女,(1980——)河北政法职业学院学生处。

作者:祁桂云

科学发展观与就业论文 篇2:

对高校职业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思考

[摘要]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是高校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和就业的重要方式。在就业压力日趋紧张的形势下,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有利于转变学生观念,强化知识储备,提高择业技能。文章从该课程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出发,从职业生涯内涵、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的必要性,课程设计和思路,保障措施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提出该课程应全程化和分阶段教学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宏观和微观相结合,就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相结合,务实与务虚相结合,集体备课与单独备课相结合,坚持实用性、针对性、阶段性、系统性等原则。

[关键词]职业生涯发展 就业指导 课程构建

[作者简介]才忠喜(1973-),男,黑龙江宝清人,牡丹江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副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就业教育、创业教育。(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2)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牡丹江师范学院教学改革项目“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创业指导课程建设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l-XJl2095)

一、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必要性

从国家的形势和要求看,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倡导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能要求。近几年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国家相继出台了一些举措,2003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就工作的意见》,2007年又下发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面对金融危机的严峻形势,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志在2008年12月考察辽宁时强调“就业是民生之本,这关系到千家万户”,温家宝总理也多次强调“要把大学生就业问题放在工作首位”,2009年1月8日国务院出台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七项措施,开设该课程正是落实教育部的有关要求,突出“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从学校的角度看,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能帮助大学生转变观念、适应社会、提高能力,实现成功就业。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而就业率直接关系到学校下一年的招生工作,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就是强化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提高就业能力,最终使更多的学生能实现成功就业。

从学生的角度看,该课程主要解决的是三个问题:一是就业态度,二是就业知识,三是就业技能。态度方面:帮助大学生树立起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念,把个人发展和个人理想与社会发展相结合,确立职业的概念和意识。知识方面:大学生应当基本了解职业发展的阶段特点;较为清晰地认识自己的特性、职业的特性以及社会环境;了解就业形势与政策法规;掌握基本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相关的职业分类知识以及创业的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帮助大学生掌握自我探索技能、信息搜索与管理技能、生涯决策技能、求职技能等,提高学生的各种通用技能,如沟通技能、问题解决技能、自我管理技能和人际交往技能等。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设计思路

(一)全程化和分阶段教学相结合,以阶段教学为主

2007教育部下发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对该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内容进行了系统的说明。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就业指导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课程设置、教学师资、教学模式、日常教育、课外活动及学生管理模式等诸多方面。从牡丹江师范学院学生的基础看,很少有学生在校能独立思考自己的职业方向、努力目标、自己出路,缺少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加上就业形势的严峻胜,这就要求我们应树立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全程化教学的理念,但由于各个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水平存在差异,在教学过程中要有针对性,不同年级各有侧重,应该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 适应探索阶段。大学一年级的学生首先要帮助他们快速完成中学到大学的转变,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包括角色和学习模式转变,确定新的学习目标;其次是帮助学生分析当前大学教育的优点和不足,让学生初步了解所学专业的特点、前景及社会对本专业的需求情况;重点放在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探索,制订一份能适应社会需求的大学生综合学习计划,计划要考虑学生个体在兴趣爱好、人格特点、智力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引导学生完成自我认知,明确自身的优势、性格、能力和自身不足,进行初步职业生涯规划,制订自己的大学规划前景,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从知识的积累和能力提高的角度全面规划大学生四年的学习和生活。

2 定向发展阶段。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已经适应了大学的学习生活,能独立处理各种问题,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明确自己未来的方向,并为实现这年目标做出相应的准备。“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重点应放在帮助学生进行合理的职业定位并制订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实施方案。一是确立短期、中期、长期目标,二是准确的职业定位(良好的职业定位是以最佳的才能、最优的性格、最大的兴趣、最有利的环境等信息为依据的),三是考虑在自身条件和环境评估的基础上制订一份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实施方案。如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认知、环境评估,帮助学生分析环境因素对职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充分了解本专业在行业中的地位、目前的形势和未来发展前景,分析社会环境、政治环境、政策环境和经济环境等因素对学生职业发展的影响。针对学生不同的毕业去向,在目标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应有侧重,如考研的学生要进行专业课和公共课的准备,了解报考学校和专业情况;考公务员的学生要了解所学专业分类、适应报考的岗位、考试程序、计分方法、分值组成等,自主创业的学生要进行市场分析、项目选择;直接参加工作的学生要进行能力的提升训练和职业道德的强化。

3 冲刺成熟阶段。大三、大四的学生对未来目标应更加清晰,对不同方向的学生要帮助他们进行充分的准备,对未来深造的学生,帮助他们全面了解升学信息;直接就业的学生应帮助他们做好角色转变。所以课程的重点应放在职业准备上。一是就业信息的收集和整理,使学生了解国家各种就业政策和法规;二是求职技能技巧培训提高,求职是一门艺术,有许多技巧,如简历和求职信的写法、面试技巧、自荐书的撰写;三是就业心理辅导,无论是考研还是就业,成功与否都是不确定的,如果对这些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一旦失败对学生的心理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所以要进行就业心理调适训练,进行抗挫折教育,增强学生的免疫力,减少学生因出口不顺而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实践为主

“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实用性、参与性、针对性、层次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在授课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上突出指导作

用,包括职业生涯设计、心理素质、学业、择业、创业和升学指导等方面,在遵循课程体系和课堂教学规律的前提下,把重点放在实践环节,如举行专家讲座、组织模拟招聘会、开展职业形象设计比赛、创业设计比赛、参观现场招聘会等活动,以新颖的形式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主动性和参与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三)宏观和微观相结合,以微观为主

宏观是指国家关于就业方面的政策、方针,如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教学要求等必须与国家大的就业方向相一致,及时了解国家最新的就业动向,把握最新就业政策,比如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鼓励和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强化毕业生就业服务、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建立和完善困难毕业生援助制度。去基层工作——符合条件的给予社保和岗位补贴,代偿学费和助学贷款,考研、考公务员优先;到中小企业和非公企业就业——取消专科以上毕业生落户限制;参与科研项目——工龄和社保缴费年限连续计算;进行自主创业——3年内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可申请5万元小额担保贷款,享受“一条龙”指导服务等。微观方面就是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就业去向,要进行不同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根据自身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路。

(四)就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相结合,以创业教育为主

就业教育和创业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就业教育,主要是教育学生正确处理自己的专业、学习、学业进步、职业选择、事业发展等关系的指导与服务,促进他们顺利就业并实现职业发展;创业教育是一种创业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创业教育并不是教育我们的学生都去开办公司,而是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精神。创业能力、创业知识和创业心理素质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并最终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比如,开设新的创业课程、传授创业有关的知识和技能,创业发展方向所需要的专业知识、企业的设立及运营过程中所需要的管理知识,与创业有关的法律、政策、工商、税收、保险等方面的知识以及社会生活方面的其他知识。创业教育需要就业教育作为基础,甚至可以说,创业教育的内容,其实是就业教育的一种延伸。在我国的就业教育尚较落后,创业教育更是起步甚晚的情况下,我们特别应该将就业教育与创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用创业教育的理念指导就业教育,用就业教育的基础促进创业教育,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五)务实与务虚相结合,以务实为主

务虚是前提,务实是目的。务虚主要指一些理论性、政策性的东西,如职业生涯的相关理论和就业形势、方针政策宣传,就业率的统计,有些是必须做的,且还得做好。务虚是前提,合理的职业设计必须考虑社会需要和择业者自我发展相互结合,所以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不能仅仅局限在政策和理论讲解上。最终目标还要落在务实上来。务实主要是就业工作的落实,即产品的质量是否过关和实际的社会需求,所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的落脚点还是要有真本领,这就要求学校根据社会需求来调整人才培养方向,达到按需生产。

(六)集体备课与单独备课相结合,以单独备课为主

要建设好一门课程需要用时间、实践来检验,这不是一个人或几个人就能出色完成的,需要靠一个团队的集体智慧来完成。一是解决好就业教育的队伍问题。保证队伍的稳定性、长期性、连续性,可采取不定期外出学习和校本研讨相结合,教学实践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的办法,或鼓励老师考取职业生涯评估的相关证书,提高队伍的整体水平。二是引进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教育的辅助工具。如做好职业测评工作的两个必备问题:培养测评人员和购进测评工具。或设置职业咨询办公室,随时帮助学生解决就业过程中的相关问题,这可以和心理咨询工作整合起来操作。同时应该把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作为一个研究的课题项目,组成课题组,根据学校学生实际情况,制订系统的课程实施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做到针对不同专业单独备课,遇到问题集体研究,使这门课程开设得更加系统、科学、有效。

[参考文献]

[1]王攀,贾佳,马沁芳.如何设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J].中国成人教育>2008(3).

[2]教育部办公厅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教高厅[2007]7号)[Z].2007-12-28.

[3]丁旭.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全程化教育初探[J].希望月报,2008(4).

作者:才忠喜

科学发展观与就业论文 篇3:

高职院校招生与就业工作的思路

摘 要: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得到一定发展,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依然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其中招生与就业就是最为主要的制约因素。随着高职院校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其就业门槛也在不断上升,进而导致其发展进入一种困境。文章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提出一些解决招生与就业工作问题的策略,以促进高职院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招生 就业 工作思路

随着高职院校的飞速发展,其越来越重视规模、效益与质量的统一,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飞速发展的同时,高职院校在招生与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影响范围也在越来越大。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高职院校在招生与就业工作方面面临的挑战也在逐渐加剧,并且现阶段还存在学生生源不足、就业压力增大等问题,进一步制约高职院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1]。因此,在高职院校开展招生与就业工作的时候,一定要将科学发展观当成是指导方针,促进相关工作的全面展开。

一、影响高职院校招生的因素

(一)学生生源因素。

近些年来,因为受到“普高热”的影响,高职院校学生生源一般都是一些沒有考上普通高等大学,又没有其他选择的学生,这些学生一般长期被冷落,进而非常散漫,并且具有一定的悲观思想,没有确定相应的目标,也缺乏更高的追求,进而在校园中形成一种比较负面的影响,对高职院校招生工作产生不利影响。

(二)思想观念因素。

随着普通高等院校的逐年扩招,在人才方面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家长和学生越来越追逐名牌大学,大部分家长和学生均认为,只有考上名牌大学或者普通高等大学才是真正上大学,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发挥自身作用,将来才有机会成为白领,获得更高的职位与地位,充分体会到成就感,进而导致家长和学生均不考虑高职院校,更不愿意报考高职院校。

(三)就业观念因素。

随着人才竞争的越来越激烈,在人们眼中,考上了名牌大学,就不怕将来找不到工作。通常情况下,一般院校本科、专科类毕业生在找工作上就比较困难,对于高职院校而言,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更艰难。所以,在这样相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人们更不愿意考虑高职院校,也就不会报考。

(四)现实社会因素。

虽然政府出台了一些关于高职院校招生政策,帮助高职院校开展相关招生工作,但是针对大多数只是依赖农业收入家庭的学生而言,因为受到学费因素的限制,基本上无力承担相应的学费,一般都会在高中或者初中毕业的时候,就外出打工,进而失去一定的学生生源。

二、高职院校的就业形势

近些年来,教育体制正在发生的变化,人们越来越重视教育体制的改革工作,国家颁布的相关政策制度也充分地体现了相关内容[2]。并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各个领域中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尤其是高中级专业的技术人才,有非常大的需求,并且正在持续增加,相应的就业形势有一定好转,部分高端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情况还要比普通高等大学的就业情况好一些。当然,在爆发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对实体经济产生一定影响,我国的实体经济也不例外,进而导致一些劳动密集型的单位进行大量裁员,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更是陷入相应的困境,用人数量明显减少。随着全球经济的逐渐恢复,一些企业的用人需求才有所增加,相应的就业形势正在逐渐上升,但是依然不是非常乐观[3]。面对这样的就业形势,相应的高职院校一定要具备忧患意识,坚定信心,这样才可以有效克服困难,充分调动学校的各种资源,寻找突破口,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证毕业生顺利就业。

三、高职院校招生与就业工作的策略

(一)加大招生的宣传力度。

在高职院校开展招生工作的时候,一定要加大相应的宣传力度,这样才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其宣传策略如下:一是纸质媒介宣传。此种宣传方式指的就是向高中校长、教导处、招生办、考生本人、高三年级组邮寄一些宣传资料;在一些招生咨询会中,发一些本校的宣传资料;在考生填写志愿阶段,到现场发一些本校的宣传资料;除此之外,利用书籍、报刊等形式进行宣传。二是电子媒介宣传。此种宣传方式是指利用广播、电视等媒体形式展开宣传,同时一定要对宣传成果与成本进行充分考虑,进而选择一些性价比相对较高的媒体。三是网络媒介宣传。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已经逐渐成为家长与学生了解各大院校的重要途径,此时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建立相应的招生信息网及校园网进行宣传;和一些访问量较大的网站进行链接,加强宣传;除此之外,高职院校还可以通过实时聊天、QQ咨询等形式,让人们可以更加方便、快捷地了解本校信息。四是人际媒介宣传。对于负责招生宣传的人员而言,一定要在各个高中的招生办开展相应的宣传工作,同时,一定要保证工作人员的热情、负责,及时回答家长与学生的相关问题。在开展具体工作的过程中,相关的工作人员一定要充分了解工作流程,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认真、恰当地回答家长和学生的问题,进而提高其在家长和学生心中的形象。五是活动媒介宣传。高职院校可以和各所高中学校取得联系,提供一些专业信息,引导学生报考感兴趣的专业;同时,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进而有效提升院校的知名度,吸引学生报考。六是统计信息档案库。从事招生工作的人员一定要加强对每届入学学生信息的分析与统计,和一些没有及时报到的学生取得联系,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而反馈相应的信息,做出适当调整,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生源。

(二)强化专业设置,明确办学特色。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高职院校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也越来越严峻,而要想在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定地位,就一定要加强招生就业工作的开展,提高就业效率,发展特色的教学模式,强化专业设置,进而更加符合经济发展的形势,促进相关工作的全面展开[4]。同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的灵活性更强,并且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进行不断调整,进而适应社会环境。因此,高职院校要想在社会中继续生存、发展,一定要根据每年各个专业就业情况的比例,对专业课程进行相应调整与设置,进而促进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除此之外,高职院校一定要加强和有关机构与部门的协调,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进而促进招生与就业工作的全面展开,促进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对办学模式的转变。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职院校一定要加强对专业教育的改革;在设置相关专业时,要充分考虑市场的实际需求;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开展职业教育。由此可以看出,一定要对高职院校的办学模式进行转变,加强专业教育改革,按照社会各个领域的实际需求,合理设置各个专业的教学内容,突出职业特点,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进而有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除此之外,一定要加强职业教育的落实,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理念与就业观念。加强专业设置,并且和就业形势密切联系,促进专业设置与招生就业工作的互相协调发展,进而取得良好的工作效益。在高职院校开展办学活动的时候,一定要加强多证制特色的突出,要求学生掌握更多技能,同时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获取相应的“上岗证”,进而让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技术人员,提高自身的竞争力[5]。

(四)加强招生与就业工作的统筹调控,保證教育工作的有序开展。

政府部门和教育机构一定要加强对高职院校招生和就业工作的统筹调控,结合高职院校本身的办学资源,对其招生计划进行详细的核实,同时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工作进行一定的配合,对一些办学资源丰富的骨干、示范高职院校进行扩招,对于一些办学资源相对较差的,进行一定限制,对于一些不具备相关办学资源的院校,一定要取消其办学资格或者命令其进行停顿整改,等到其符合办学标准之后才可以进行招生。同时在开展就业工作的时候,一定要加强相应宏观调控,促进校企关系的和谐,在高职院校和用人企业之间建立相应桥梁,进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确保教育工作有序开展。

(五)加强就业导向的教育模式,进行订单式培养。

就提高就业率而言,一定要加强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加强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大力培养具有复合能力的人才,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在院校和企业之间实现零距离的交流与磨合。同时可以扩大合作范围,即当学生学习一年之后,就一定要到相关企业进行实习,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理论知识,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与职业适应力。根据实习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各个专业的教学思路,进而培养一些具有高技能水平的人才,针对市场需求,落实订单式教育,促进就业教学的开展。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各类平台与途径收集一些就业信息,加强就业空间的扩展,进而让毕业生可以及时了解到国家的相关政策与就业形势。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增进对毕业生需求的了解,提高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就业指导,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付出精神、合作精神等,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就业率的目的。

(六)加强就业准入制度的落实,全面提高职业教育的水平。

各级政府部门一定要对用人企业与渠道展开严格的监控操作,同时,加强“先培训、后就业”制度的落实,要求毕业生具备相应的资质合格证书,才可以上岗,并且对各种技能证书进行严格审查,部分技能鉴定机构与考核部门为了追求利益,而降低考证难度,使得部分人员没有达到相应的技能水平,阻碍了有关工作的全面展开[6]。与此同时,一定要保证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符合“双师型”的理念,鼓励老师们多考一些技能证书;鼓励老师们多参与一些实践活动,加强技能更新,进而深化研究课题,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除此之外,鼓励高职院校从企业聘请一些“能工巧匠”加入师资队伍。在高职院校中强调“双证”、“多证”等制度的实施,突出其办学特点,创造良好的职业就业环境,进而更好地吸引学生,促进高职院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随着高职院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在招生与就业工作中均取得一定成绩,但是,依然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导致高职院校招生与就业工作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因此,在高职院校开展相关的招生与就业工作时,一定要加强招生宣传力度,调整专业设置,突出办学特点,转变办学模式,统筹安排招生与就业工作,加强就业导向教育,促进就业准入制度的落实,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促进高职院校招生与就业工作的全面展开。

参考文献:

[1]张举正.高职院校章程建设与毕业生就业工作关系的分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6(5):17-19.

[2]达虹颖.对新形势下搞好高职院校招生工作的探讨[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20(2):32-33.

[3]朱学文.加强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促进毕业生就业[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17):78-79.

[4]周昱英.对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几点思考[A].2011高等职业教育电子信息类专业学术暨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高小慧.浅谈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及建设对策[J].科技信息,2011,(36):49-51.

[6]项建斌.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高成本成因及解决对策[J].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2011,23(2):67-69.

作者:陈彤

上一篇:数控机床综合服务论文下一篇:历史基本理论特点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