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财务风险论文

2022-04-15

摘要:民办高校财务风险居高不下,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是目前民办高校面临的主要瓶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校财务风险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校财务风险论文 篇1:

治理改革情境下高等学校财务风险问题研究

[摘要]治理改革情境下高校财务风险治理与防范工作是现阶段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评述高校财务风险的演进历程,解读高校财务风险的时代特征,回顾政府及高校自身的财务风险治理路径,总结高校财务风险治理实践中的经验教训,并构建了包括目标层、管理层和基础层,涉及防范目标、程序方法、保障措施、防范主体和防范基础五个要素的高校财务风险防范体系框架,分析其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的作用机制,以期为高校财务风险的防范以及财务管理制度的完善提供有益思路。

[关键词]高校治理改革;高校财务风险;财务风险防范体系

一、引言

伴随经济社会体制转型,高等学校①运营模式也发生了变化,学校由政府统一管理的公益性事业单位逐渐转变成为面向竞争环境、按经济规律办学的实体。增强高校自主权的时代要求与高度集中的高校管理制度之间的矛盾成为高校治理的顽疾,建立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高校管理制度成为高校治理改革的迫切需要。2014年10月,教育部核准发布了包含北京大学在内的9所学校章程,由此吹响了高校治理改革的新号角:2015年“两会”召开之际,学校治理改革再次成为热点话题。治理改革情境下,改革高等教育体制与优化高校内部治理机制成为高校工作的核心内容。作为高校治理工作的重要一环,高校财务风险的治理与防范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

纵观十八大以来,教育部和财政部等相关部门一直将高校财务风险的治理作为高等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2013年正式实施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彰显了政府完善财务制度以规避财务风险的决心;2014年以来教育部又接连印发了《关于加强直属高校直属单位财务队伍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直属高等学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意见》等重要文件,为治理改革情境下高校财务风险治理与防范工作的进行指明了道路。

二、中国高校财务风险的演进述评

中国高校财务风险是社会变革的产物,萌生于20世纪80年代,20世纪末21世纪初开始进入大众视野,2005-2010年达到了一个高值水平,2010年以后高校财务风险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政府、银行与高校采取了多种措施综合治理,高校财务风险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中国高校财务风险发展路线如图1所示。

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高校由中央及有关部门统筹管理,没有相应的自主权。在财务上,高校资金来源主要是依赖国家预算拨款,这个时期的高校没有经济效益观念,不实行教育成本核算,也不承担任何经济责任。因此,这一阶段财务风险在高校财务工作中并不明显。

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为高校发展创造了良好机遇,此时高校开始构建“以国家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经费来源趋向多元化。部分高校在此时进行了负债办学的尝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也为日后举债不当引发的债务风险埋下了隐患。与此同时,校办企业受到改革开放的影响而发展起步,高校开始加入市场竞争的大环境中,但市场的波动性也使得高校投资风险开始萌生。

20世纪90年代末,党中央、国务院为实现高校学生的培养由原来的“精英式”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高校连续多年大幅度增加招生人数,很多高校原有的学生宿舍、教学楼、实验室、图书馆、食堂等基础设施无法满足需要,不得不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高校管理成本及基建支出陡增。高校开始面临严峻的财务管理形势:首先,国家的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并没有大幅度增加。其次,“大众化”教育背景下,为不增加受教育者的成本负担,国家要求高校学生学费标准保持在2000年初期核定的水平,不得提高。在巨大的收支缺口下,高校只有通过提高负债规模来弥补经费不足的问题,高校财务风险进入凸显阶段。

2005年底,高校负债规模首次突破两千亿元大关,此时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更为明显;高校校办企业萎靡不振,增大了高校投资风险;利率的频繁波动,也使得高负债规模下的高校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高校的财务风险覆盖了资金运动的各个环节,进入了一个高发阶段,成为了高校治理工作的核心问题。

2010年以来,高校财务风险体现出新的特点。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和高校盘活内部资源的双重努力下,高校的化债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银行贷款债务规模大幅下降:国家宏观经济好转,使得高校面临的投资风险降低:2013年1月1日,财政部和教育部新修订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开始施行,解决了高校财务信息披露等方面问题。至此,高校尽管尚未能够轻装前进,但已经不再负重前行。高校财务风险进入一个相对的稳定阶段。

三、中国高校财务风险的特征解读

2005-2010年财务风险在各大高校的普遍出现使得财务风险治理成为高校治理工作的中心。2010年11月,财政部、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减轻地方高校债务负担、化解高校债务风险的意见》,标志着中国公办普通高校债务化解工作进入全面启动阶段。同时,中央及地方政府针对高校财务风险问题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方针,对财务风险进行科学管理,高校财务风险由此进入了新的阶段。但放眼全国各大高校,财务风险仍然具有普遍性的特征,广泛存在于资金的筹集、日常管理以及投资等高校资金运动的各个环节,在表现方式上更加隐蔽,难以有效预测。

1 高校财务状况总体失衡的态势仍需高度重视

2015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指出:2014年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率超过4%。但早在2005年世界政府教育经费占GDP的平均比率就已达到4.9%,可见当前中国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与高校发展速度还存在明显的脱节。而学费收入也难以弥补资金的巨大亏空,2014年6月前后,全国多地区公布高校学费调整方案,涨幅从10%到50%不等,但这种提高学费收入的方法与效果无异于杯水车薪。另外,高校仍然需要支付巨额的项目经费、日常开支以及利息费用等。经费收入不足和支出金额巨大造成的资金缺口使得高校财务状况失衡,极大地影响了高校的财务正常运行,这也是高校不合理负债规模的产生根源。

2 高校债务风险暂时得到控制,但尚未从根本上解决

随着高校化债运动的大力推行,债务危机严重的情况已经有所改观:稳定的经济大环境中,利率风险也得以淡化。作为高校财务风险中最突出的类型,筹资风险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但是高校筹资方式并未产生质的改变。多种筹资方式的筹资结构没有得到优化,对银行贷款仍然过度依赖。可以说现阶段对筹资风险管理还停留在“扬汤止沸”的阶段,要做到真正的“釜底抽薪”还需要积极转变管理模式,将高校负债水平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才能确保高校持续发展。

3 高校财务日常管理混乱的现象仍需重点治理

新修订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是政府致力于改善高校财务管理机制的一个强力信号,但是仅仅依靠新制度的推行还无法彻底改变高校财务管理缺陷,高校亟待建立统一的财务信息披露平台,并制定统一的财务信息质量标准。同时,高校内部控制机制建设任重而道远,作为一类特殊的社会公共服务提供主体,高校具有管理机制的特殊性和内部控制的复杂性,其内部控制工作在制度建设、机制设计、管理意识和监督评价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性。财务制度不健全内部控制机制缺陷制约了高校资金运行效率和效果,高校财务日常管理混乱需要重点治理。

4 高校投资风险稍有缓解,但外部投资风险仍不稳定

在高校扩招速度明显放缓和连续近十年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双重作用下。高校基础设施的供需矛盾已经大大缓解,基建项目的审批流程也更加科学合理,高校内部投资风险得到了有效

92控制;校办企业经历了全球性金融危机之后,得以片刻喘息,但校办企业受到自身产权关系、管理制度缺陷的制约,总体发展状况不佳,加之校办企业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其实物资产比重小的资产结构决定了其对财务风险的应对性不强。

四、中国高校财务风险的治理路径评介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高校财务风险经历了“萌生——凸显——高发——稳定”四个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和高校自身不断地研究财务风险的特点,对高校财务风险的认识更加客观与科学,并根据各阶段的实际情况采取了行之有效的高校财务风险治理措施。

1 高校与政府合作的模式大力化解债务

20世纪80年代,随着高校多元化筹资渠道的建立,负债办学模式在学术界引起了热烈而广泛的讨论。由于迎合了20世纪末高校的扩招、扩建与合并浪潮中高校对资金的巨大需求,负债办学模式曾风靡一时。至2005年前后,这种模式的弊端开始显露无疑,全国各大高校普遍存在债务过重的情况,由此开始。在政府的支持下,高校开始了艰难的化债过程。

在高校债务风险化解过程中,采用了高校和政府合作共同化债的模式,鼓励高校利用自身资源化解巨大债务,同时政府给予财政上的支持。其一,高校盘活内部资产,充分挖掘和利用自身的经济资源达到减债的目的。回顾近十年的高校减债之路,政府鼓励债务负担沉重的一些高校采取土地置换和充分利用沉淀资金的方式主动化债,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其二,国家财政支持高校化债,国家采取了补偿性拨款、设立化债专项资金以及一系列的激励政策措施充分调动高校的积极性。这种双管齐下的模式充分发挥了政府和高校的能动性,高校化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高校财务债务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2 积极改革高校财务管理制度

21世纪初以来,高校办学自由度越来越大,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而财务管理制度与高校经济活动的脱轨造成的高校财务管理混乱成为其财务风险的一种表现形式,改革高校财务管理制度成为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中势在必行的任务。

2012年12月19日,财政部和教育部印发了新《高等学校财务制度》;2013年12月30日财政部印发了《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并与2014年1月1日开始施行。新修订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重点改进了高校预决算管理、优化了成本费用管理、规范了国有资产的管理,并且明确提出“强化内部控制。健全财务监管”与“严格控制财务风险”,突出了“防范财务风险是高校财务管理最主要的任务之一、高等学校应当建立健全财务风险控制机制与高等学校财务监督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负债的合规性和风险程度”三个方面的内容。高校财务管理制度改革。迎合了现阶段高校快速发展的需要,加强了高校财务工作的统筹管理,有利于实现财务管理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对高校财务风险进行更深层次的治理。

3 大力推动校办企业改革

高校校办企业是产学研结合的基地,是将高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实践基地,有利于补充高校教育经费,促进教育事业发展和经济建设进行,但校办企业在管理制度上存在重大缺陷,校办企业普遍存在产权模糊、资产监管不够、会计核算不规范等问题。校办企业由于产权制度与管理模式上的先天缺陷,其盈利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开发。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期间,受到经济大环境的影响,校办企业普遍萎靡,亏损严重,直接加重了高校面临的财务风险。

21世纪初,教育部总结了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两所高校的校办企业改革试点经验教训,随后开始在全国范围内部署直属高校校办企业改革工作,2006年教育部召开部长专门会议确立了“积极发展、规范管理、改革创新”的改革工作思路。此后,校办企业改革成为历年“教育部工作要点”中重点列示的内容。作为校办企业改革的一条重要措施,高校成立了资产公司,并将经营性资产划分到资产公司之中,初步实现“校企分开、产权明晰化”,财务制度对校办企业运营实况的适应性大大增强,减少了对校办企业自由发展的桎梏。高校校办企业改革的大力进行使得高校对外投资风险得到有效缓解,推动高校财务风险治理工作稳步前进。

4 加强高校内部控制与信息公开建设

内部控制机制是影响高校财务风险的一个重要因素,内部控制的缺失使高校疏于对财务工作的监督和管理,培育了财务风险滋生的管理环境。2013年施行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要求高等学校“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2015年2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直属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大高校设置内部审计部门,并充分保证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同时要“推动内部控制审计,切实加强风险防控”。教育部对高校内部控制建设而实行的措施虽然还没有产生显著的效果,但是显示了政府整顿高校财务工作的决心,对高校财务风险的治理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财务信息不透明是高校财务风险的又一诱因,与上市公司不同,高校没有建立财务信息公布平台,自主对外披露财务信息的意愿不高,因而无法采用“社会关注”的形式进行财务监督。新修订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指出:“高等学校应当建立健全财务信息披露制度,依法公开财务信息”。政府采用提高高校财务信息透明度的方法能使高校财务工作受到各方利益主体的关注与监督,减少高校因主观原因进行非法或不合规的财务操作引发财务风险的可能性,对高校财务风险的治理工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五、中国高校财务风险防范体系构建

评介改革开放以来高校财务风险的发展演化以及治理过程可见,对于高校财务风险主要侧重事后治理,只是在财务风险明显出现甚至影响高校的正常运转时才采取一些非常措施,虽然取得了一些效果,但也造成了一定的损失。高校财务风险的治理与防范应强调事前防范与事后评价相结合,构建高校财务风险防范体系,在平时做好高校财务风险的防范工作,以保证其财务管理环境的稳定与高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1 高校财务风险防范体系的构建原则

高校财务风险防范体系构建原则是构建防范体系时必须遵循的规律,是防范体系能够发挥作用的重要保障。高校财务风险防范体系的构建原则包括系统性、全面覆盖、动态调整、事前防范与事后评价相结合以及技术手段与管理改进相结合等。

(1)系统性原则

高校财务风险涉及政府、银行、高校以及高校基层单位等不同主体,其防范体系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不同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因而必须将高校财务风险防范体系视为一个相互协调的系统。在高校财务风险的防范工作中时刻秉持全局观念,将其视为高校治理改革的一个拼图,在采取相关的防范措施时,要考虑全局性影响,并基于多因素进行综合评估。

(2)全面覆盖原则

高校财务风险按性质可以分为财务状况总体失衡、筹资风险、财务内部管理风险和投资风险。高校财务风险防范体系应综合考量各类风险,并完善内控机制和监督系统,全面综合地防范资金运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类风险。

(3)动态调整原则

在社会经济等大环境的影响下,高校财务风险体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高校财务风险防范体系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应当根据高校财务风险的演进而不断改进,动态调整原则能使高校财务风险防范体系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4)事前防范与事后评价相结合原则

高校财务风险防范体系主要是为了实现对财务风险的类型识别与程度度量,进而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在实践中应坚持事前防范与事后评价相结合原则,对财务风险防范措施的效果进行事后评价,总结经验教训,提供反馈,为风险防范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依据。

(5)技术手段与管理改进相结合原则

高校财务风险防范体系是一个管理思想、技术手段和管理环境相结合的有机体系。在实践中要运用财务指标分析、财务预警系统等技术工具,同时要形成风险防范的管理思想,将管理机制的改进与技术手段的运用相结合,力促高校财务风险防范工作切实可行。

2 高校财务风险防范体系的结构框架

3 高校财务风险防范体系的基本要素

高校财务风险防范体系五要素包括属于目标层防范目标和属于管理层的防范主体、程序方

根据系统性、全面覆盖、动态调整、事前防范与事后评价相结合以及技术手段与管理改进相结合的原则,本文构建了三层结构的高校财务风险防范体系框架,包括目标层、管理层和基础层(如图2所示)。

(1)目标层

目标是任何实践活动的最终归宿,也是指导实施层的重要依据,目标是实施主体的方向和考评依据,没有目标的行为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没有目标的实施活动也不会实现预想的效果和效率。目标层由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构成,防范体系以实现高校总体财务风险的长期防范为总体目标,具体目标因高校财务风险的类别与特征而不同,且不同责任主体的具体目标也因具体情况而异。

(2)管理层

高校财务风险防范体系的管理层由程序方法、保障措施和责任主体组成,是整个框架的核心部分。管理层具体机制的组成由目标层决定,同时又通过反馈机制对目标层产生影响,它是目标层指导下实现对财务风险防范工作的工具。

(3)基础层

基础层是高校财务风险防范体系的构建基础,管理层的责任主体、程序方法和保障体系受基础层的约束和限制,同时基础层又为管理层提供支持和保障。高校财务管理的内部环境和具体的财务活动过程构成了防范体系的基础层。法、保障措施以及属于基础层的防范基础。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1)防范目标

防范目标是高校财务风险防范体系的根本出发点,在高校财务风险治理及防范工作中处于核心地位。防范目标由高校财务风险防范的长期性总体目标和各阶段、各主体的具体目标组成。总体目标保障高校财务系统健康运转,合理规避财务风险,各阶段以及各主体的具体目标根据高校或其基层单位实际面临的财务风险类型和财务风险特征而确定,包括防范高校筹资风险、防范高校财务内部管理风险及防范高校投资风险等。

(2)防范主体

防范主体是高校财务风险防范工作的利益相关者,是防范措施的实施人,高校财务风险防范体系的防范主体包括政府、银行、高校和高校基层单位(如校办企业等)。防范体系若想发挥实际效力需要政府、银行以及高校之间通力合作,组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如图3所示,政府、银行与高校及高校基层单位应充分发挥各自的能动性,从各自领域做好对高校财务风险的防范。政府应当对高校财务风险的治理工作采取政策上的鼓励与资金上的支持,提出指导意见或采取强制手段实现高校财务管理制度规范化:银行贷款是高校资金的重要来源,而超规模的银行贷款却是高校债务风险的重要成因,因而银行要做好对高校资产及财务状况的评估工作,既要保证高校能获得适当规模的资金以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又要防止恶性高校负债的出现;高校自身及其基层单位是高校财务风险防范体系中最主要的主体,应当积极地进行财务风险防范和治理工作,保障财务系统的健康运转。图3

财务风险防范中的政府、银行与高校合作模式

(3)程序方法

程序方法是进行高校财务风险防范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工具,程序方法表现为责任主体进行财务风险管理的行为举动,同时也是控制系统主要监督、控制的内容,包括规范的财务风险管理基本流程。高校财务风险防范体系的程序方法包括了高校财务风险识别、高校财务风险度量、高校财务风险应对和财务风险治理评价等内容。

财务风险识别和度量依赖于高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和预警机制的开发与完善:财务风险应对要求高校必须建立健全财务风险应急机制,采取行之有效的财务风险治理措施:财务风险治理评价是一个经验总结和反馈的过程,对高校总体的财务风险防范及治理程序和方法及时地进行总结,符合事前预防与事后评价相结合的原则,有利于发现财务风险防范体系的不足,并及时纠正。

(4)保障措施

保障措施是保证整个风险防范过程得以稳步有序进行的机制与手段,是高校财务风险防范体系中不可缺失的一环。保障措施包括了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完善监督系统和研究开发高校财务风险预警系统。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是高校财务风险治理与防范工作中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事关高校治理改革工作的全局。近年来国家对高校内部控制建设高度重视,新修订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等文件对建立健全高校内部控制机制提出了具体的期望和要求。

完善监督系统是高校财务风险防范体系中亟需实现的部分,近年频发的高校财务丑闻事件揭示了高校财务监督系统的缺失。高校应实现监督系统的全方位、立体化,形成内部监督、政府监管与社会关注的相互协调与共同作用。高校内部监督要求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加强内部审计工作:政府也应设立专门的职能部门,对高校财务活动的合理性、合规性与合法性进行评估与监督;新修订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要求高校公开财务信息,然而高校却没有一个规范的信息披露平台,应当进一步提高高校财务信息的透明度,通过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监督高校财务活动。

研究开发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是高校财务风险防范的当务之急。随着自然科学等领域的一些理论、思想方法和技术越来越多地被引入到财务风险预警系统设计中,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种类大大增多,常见的包括多变量财务风险预警模型、神经网络财务风险预警模型以及基于向量机的财务风险预警模型等。各种预警系统对财务风险的识别效果也得到了显著提升,并在企业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成效。高校应当借鉴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建设的实践经验,开发与高校财务活动环境相匹配的预警系统。

(5)防范基础

高校财务风险防范体系的防范基础是高校内部管理环境和高校财务活动过程,是防范主体实施程序方法和建立保障体系的客体与基础。高校财务风险的防范要联系高校内部管理环境,立足于具体的财务活动过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高校内部管理环境包括高校文化、管理文化、高校自身定位及管理制度等方面;高校财务活动包括筹资、资金日常管理及投资等资金流动环节。防范基础对防范体系的支持作用是整个财务风险防范体系正常运行的有力保证。

4 高校财务风险防范体系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的作用机制

高校财务风险防范体系的构建是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在高校财务管理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高校财务风险防范体系对高校财务体制及其组成部分、高校财务管理环境都产生影响,并接受来自财务管理体制和财务管理环境的反馈,不断地调整改进,这一作用过程符合高校财务风险防范体系构建的动态调整原则。高校财务风险防范体系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的作用机制如图4所示。

高校财务风险防范体系和高校财务管理在目标方向具有一致性,防范体系能够分析并评价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状况,进而调整高校财务工作的重心与方向,起到了对高校财务管理目标的控制作用。权力需要监督,高校财务也需要受到利益相关者及社会的监督,高校财务风险防范体系要求完善高校财务监督机制,保证高校财务管理部门在财务工作程序及方法上的合法性与合规性。高校财务风险防范体系遵循全面覆盖原则,防范工作覆盖了筹资、财务日常管理和投资等方面,并通过财务风险的识别、度量和应对,对高校财务管理制度与现实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纠正并改进高校财务管理活动。通过控制高校财务管理目标、监督高校财务管理主体及评价与纠正高校财务管理活动,高校财务风险防范体系能够不断地改进和优化高校财务管理体制。同时,高校财务风险防范体系还能营造和谐的高校财务管理文化与氛围,培育稳定健康的高校财务管理环境,而良好的管理环境又成为高校财务管理体制不断优化和财务风险防范体系建立健全的基础与支撑。

(责任编辑:韩淑丽)

作者:方鸿斌 刘英明

高校财务风险论文 篇2:

基于可持续发展视角的民办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研究

摘要:民办高校财务风险居高不下,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是目前民办高校面临的主要瓶颈。文章在阐释民办高校及其财务风险管理的内涵的基础之上,介绍其财务风险管理的现状,就民办高校财务管理面临的内外部风险进行深入的探究,并对增强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出了诸如建立风险预警机制、践行利益相关者理论、完善内控制度、承接和转移财务风险、施行CPA制度、加强财会人员管理等改进建议。

关键词:财务风险管理 民办高校 可持续发展

一、 引言

在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和有关政策的鼓励和支持下,民办高校从无到有,由全国高校体系的补充部分发展到今天高校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然而,伴随着民办高校迅速发展,财务风险越来越成为各高校不得不面临的重大难题,日益突出的财务风险难题大大影响了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众多庞大的民办高校集团的破产清算,正是忽略财务风险管理重要性的必然结果。此时,一大批民办高校纷纷寻求一种有别于企业风险管理的新型管理方法,能够有效突破传统风险管理的约束,以崭新的视野和高效的运行模式为民办高校提供更好的财务风险指导。民办高校财务风险管理就是在这种环境下应运而生的。民办高校风险管理大大延伸和发展了传统风险管理的理论和方法,针对民办高校这一特殊领域,提出一系列防范和預测财务风险的方法和策略。

民办高校财务风险管理提供了更加高效合理的管理模式,着力于解决各高校实务中所面临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的难题,提高学校决策制定过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加强民办高校财务风险管理有利于形成各高校行之有效的财务分析体系,合理地开源和节流,强化内部管理和内部控制,延续和强化资金链,防止高校的破产解体。如果可以深入研究和完善该管理模式并大力推广,将对我国市场经济环境下的民办高校更好地提升核心竞争力有重要意义。

二、 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民办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的内涵及演化

(一)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可持续发展是指企业在谋求自身经营和不断壮大的道路上,不仅要遵循企业发展战略和增强企业市场影响力,而且要使企业在占优业务范畴保持既有的甚至更强的获利能力,确保企业能在未来可预见的會计期间内正常运行,保持旺盛的利润增长势头。民办高校作为自负盈亏的企业事业单位,资金供应能力的大小往往决定其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强弱。实际上,相应成本难以压缩和可用资金紧缺的相向挤压大大削弱了高校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民办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的内涵及演化。财务管理是以公司理财为主体,以金融市场为背景,研究公司资本取得与使用的管理方法。后来,随着民办高校的诞生与发展,民办高校财务风险理论也逐步丰富和发展起来。民办高校财务风险管理是企业事业组织日常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制度不可或缺的有机构成。最初,民办高等院校的财务管理可以分为财务核算和财务监督、筹集经费和组织财务活动三大部分工作,分别从会计的反映、监督、预测和决策等职能来界定其含义。然而,随着经济环境的快速发展,关于民办高校财务管理的内涵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扩充。

民办高校财务风险可以通俗地理解为资金供给链的断裂,即各民办高校为了保证自己在社会发展中的竞争力优势和增强自身的不可替代性,吸引更多的生源,各高校主动或被动地投入巨额资本改善学校的基础设施和教学环境,进而导致资金链出现缺口的现象。同时,民办高校财务风险使得高校财务治理功能弱化,效用异化,财务风险经过形成、扩散、爆发等阶段最终表现为外部负债、投资不灵、内控紊乱和效益不高。近期,学者提出民办高校财务管理是指高校在一定的财务战略的指导下,通过对资产进行购置、融通、运营和分配管理,使高校能够在经营环境中保持高效的资金运作,以达到规避财务风险的目的。

三、民办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的现状

在国家有关政策的鼓励和支持下,我国民办高校在近年来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为我国教育事业注入了新鲜的血液。随着民办高校经营业务的扩散和经营实质的纵深发展,过去简单的会计核算已无法满足现阶段的要求。此外,由于存在各种历史原因,许多民办高校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内部和外部的财务风险,在风险的影响下,高校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受到破坏,轻则资金周转不灵,重则破产清算。国内的高校财务风险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整体实施效果欠佳。

四、影响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财务风险

(一)治理结构不合理。内部治理结构不合理是民办高校财务风险居高不下的一大原因。在实际操作中,主要表现为董事会成员权责不明确,监事会成为花瓶摆设,缺少业绩考核的指标和动机,内部矛盾时有发生,内部监督不到位。

治理结构,是指民办高校作为独立于公立学校的法律主体,在股东、执教者、管理决策者之间建立的相互制衡的组织结构,并在此组织结构的基础上建立完善利益分配和权责制衡等运行机制。首先,在民办高校的治理体系中,多数董事会形同虚设,其管理职能落实不到位,董事会成员之间权利与责任不够明确,遇事相互踢皮球,董事会内部矛盾难以消除。其次,在企业中,一般以股东权益最大化或公司财富最大化作为工作业绩的考核标准和评价准则。但与企业不同的是,民办高校不以利润为经营目标,在这个以社会利益最大化为运营目标的民办高校中,难免会出现缺乏考核工作业绩指标的窘境。究竟员工努力工作到何种程度才算是尽职尽责,或是业绩突出,是招生人数达标还是把经营风险最小化,至今在学术界仍然没有统一的说法。因此,员工在缺乏量化指标的治理结构下工作,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工作热情不高、工作效率低下等不良现象。

内部监督的多处漏洞极大影响了民办高校的长足发展能力,主要表现在:基建招标环节不透明公开、基建质量不合格、豆腐渣工程时有出现;招生和奖评过程收受贿赂、暗箱操作;实物资产管理不善、被盗及破坏情况严重。此外,与公办学校不同,民办高校在享受自主管理的同时,不得不面临决定其生存发展的生命线——资金链。然而,资金管理是各高校综合管理中极其薄弱的环节,资金在学校和公司之间的划拨毫无限制,当投资者出于投资动机急需资金时,便可擅自挪用学校资本,随意划拨专用基金,造成学校资金短缺乃至资金链断裂。而资金链供应不足则是导致民办高校不得不破产清算的重要因素。

(二)财务管理力度不够。民办高校经营业务范围的不断拓展和运行程序的不断复杂,对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一个执行有力、运行有序的财务管理体系是提高高校整体风险抗压能力和提升其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保证。然而,一些财会部门管理力度不强的现象时有发生。

在岗位设置上,一些高校财务人员难以满足整体业务量的需求,人手紧张,导致出现类似于出纳兼任资产核算等现象,违反了内部控制准则中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这势必会滋生经济犯罪的土壤,不利于民办高校的长远发展。

在人员聘任上,财会人员年龄呈现V型的态势,即年轻新手较多,资深中高层会计师较少。高质量人才是保证高质量工作的基础,高质量财会人才的缺乏直接导致了高校财会工作管理水平低下的后果。财会工作就很容易停留在“大出纳”的历史认识上,仅仅利用其核算反映职能——简单的记账、算账、报账,难以向财务分析、财务预测等方向发展。长此以往,财会部门为财务风险控制所做的贡献只能是少之又少。

预算管理不善是造成民办高校财务风险偏高的一大因素,主要表现为民办高校对预算管理的重视程度不高,预算所囊括的资金范围不全面和预算执行的力度不够强硬。在实际的预算工作中,一些高校对财务预算重视不够,忽略了财务预算在财务风险管理中的战略意义,没有组织相应部门的参与,预算人员更多的是在纸上谈兵,使得预算与实际情况相去甚远。高校财务部门仅仅对申报的科研经费进行相应的审批和核算,而缺少对经费支出范围、内容和标准的监督,预算所囊括的资金范围没有以文件的形式确定下来,以至于预算工作带有很大的主观因素。此外,在预算执行过程中,预算人员根据实际工作随意调整预算指标,使得预算与实际的差距始终保持在合理、可接受的范围内,由此,预算丢失了其原有的效果,变成了预算人员主观因素的附属品。

(三)政策法规不健全。为了进一步支持和鼓励民办教育的继续向前发展,国家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等多部法律法规,使得民办高校的运作有法可依。但是,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诸如高校产权不明晰、投资者合理回报难以界定等极大影响了民办高校的健康快速发展,给各高校筹集资金造成不少阻力。并且,后勤管理部门究竟应该社会化还是内部化仍没有统一的规定,后勤部门给民办高校所提供的财力支持也是微乎其微。

(四)造血能力不足。自身造血能力不足是导致民办高校财务风险系数偏高的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所谓造血能力,可以理解为筹资能力,“钱”是高校开展招生教学活动、保证管理部门有效运行和后勤部门及时供给最重要的资源,筹资能力的大小直接决定了各高校的资金来源的多少,进而决定其发展前景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众所周知,民办高校的筹资渠道主要分为五部分:学费收入、股东投资、捐资收入、银行贷款、政府补助。其中,捐资收入和政府补助微乎其微,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学费收入占民办高校经费收入的绝大部分,学费收入实际上成为了高校“财源”的晴雨表,当招生人数不达标而阴云密布时,其财务风险的雷雨便接踵而至。如此使得经费收入不得不随着生源数量同方向变动,这也是造成财務风险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五)投资风险大。高校只有充分利用好“来之不易”的经费收入并把它用在“刀刃”上,才能把财务风险降低至可控范围内。然而,实际情况却不如人意。国内高校为了增强“晴雨表”能力,普遍存在重招生,轻投入的现象。他们不惜在招生方面一掷千金,承诺给予丰厚的招生中介费用和可观的新生入学奖学金,却很少把钱花在教师队伍建设、教职工福利津贴和教学设备升级上。长此以往,高校的办学质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态势,高校的产成品——毕业生滞销,如此恶性循环,投资风险的阴影便挥之不去。因此,解决高校的投资问题对降低财务管理风险有着莫大的帮助。

五、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民办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的对策及建议

(一)践行利益相关者理论。所谓利益相关者理论,就是任何一个企业的发展壮大跟利益相关者诸如股东、债权人、债务人、政府的关注和投入密切相关,企业追求整体利益时应该综合考虑各方利益相关者,而不仅仅考虑股东的利益。不同于企业,民办高校作为非盈利性的事业组织,是利益相关者的多重集合体,承载了资源供应者和相关投资者的诸多利益诉求。本文按照利益诉求力度的强弱把民办高校利益相关者划分为两大梯队,分别为核心利益相关者和重要利益相关者。分别对不同梯队的利益相关者采取不同的策略,以降低高校财务风险的整体水平,提高其可持续发展能力。

核心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学生、家长、教职工和管理团队。事实上,学费收入占民办高校经费收入的绝大部分,学费收入与生源数量呈正比例关系,学费收入实际上成为了高校“财源”的晴雨表。因此,高校必须办好人民教育事业,着力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核心竞争软实力,以高于公立学校的标准要求自己,以此来吸引更多“衣食父母”的关注。此外,教职工和管理团队是民办高校实施主营业务的根本所在,是保证高校运行有序、执行有力的不可缺少的核心资源。并且,教职工和管理团队的工作成果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各高校应切实保障教职工和管理团队的基本利益,完善工资福利绩效核算体系,增大绩效考核在工资薪酬中所占的比重,形成“以績效说话,服务学生至上”的民办高校运行体制。

重要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股东和校友。基于我国民办高校运行秩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股东干预的现状,各高校在保障股东合理利益诉求和取得合理回报权利的情况下,尽可能地调动股东的积极性,健全董事会、监事会制度,减少因股东主观判断而导致的决策失误事件的发生,强化股东与高校重大投资决策的利益相关性,从而合理有效地实现资源配置。与此同时,校友是高校重要的筹资来源,理应凸显校友的重要性和相关性。在西方民办高校中,校友捐资占学校资金来源的30%以上,鼓励校友捐资成为了西方高校筹措资金的重要手段。我国可以汲取西方办学的成功经验,不定期举办校友联谊会,增强校友与学校的联系、互动,以及校友的归属感、荣誉感,使校友逐步形成有义务向母校捐资的思想,设立专职管理机构,建立并稳定捐资主体,充分挖掘校友经济。

(二)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各民办高校理应建立科学有效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吸收和运用企业财务管理的有效经验,力争化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加强高校财务风险管控能力。具体来说,高校可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建立由偿债能力、营运能力、收益能力和发展能力四个模块构成的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第一,偿债能力涉及资金供应链的问题,理应做重点分析,可用资产负债率、带息银行负债比率来衡量其偿还到期短期债务和长期债务的承受能力或保证程度。第二,营运能力指高校保证日常教学活动和科研事业的能力,可用应收学费周转率和不良资产比率来加以衡量,前者主要测量高校学费欠收情况,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催款制度;后者可动态监控高校固定资产、三年以上的应收款项的资产使用质量,揭示其资产管理及使用上的问题,并加以补充修正。第三,收益能力是高校获取资产使用报酬,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的能力,可选择总资产报酬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加以表示。前者揭露高校运用整体资产所产生的增值部分,有利于高校调整投资方向,使得资源效益最大化;后者便于其严格控制各项支出,减少不必要的经费花销。第四,发展能力主要测量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能力,其中,可用总资产增长率反映高校一定时期内资产经营规模扩张的速度,有利于保证合理的资产增长规模,同时防范盲目扩张、大兴土木,使资产在健康的氛围中“成长”。

(三)承接和转移财务风险。民办高校出现难以避免的财务风险时,主要的应对措施有两种:一是该财务风险与高校内部运营紧密联系,不可分割,承受风险所付出的代价在可接受范围内,高校只可选择承接;二是该财务风险属于外生可控风险,承接代价极高,与外部环境联系密切,高校理应选择转移。

一方面,各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合理有效的财务风险承接制度,例如,尽快回收應收账款,根据风险系数制定松弛有度的催款制度;制定科学合理的招生方案,确保生源的数量和质量,保证经费收入足够充裕;根据风险预警机制动态监控资金流向,对整体风险有足够的了解,减少和防止不良资产的发生,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另一方面,高校应敏锐洞察外部环境的变化,捕捉有益于风险转移的有用信息,比如,当商业贷款期限将至,高校决策层理应制定科学有效的还贷方案,充分衡量资金时间价值和投资收益之间的关系,尽可能用最少的机会成本来换取决策最高价值;深化与商业银行之间合作关系,争取获得最优的贷款项目,向多家商业银行借取贷款,避免贷款过于集中而增加财务风险;以高校独立法人名义向专业保险公司购买工程保险、信用保险等,把财产风险合理地加以转移。

(四)加强财会人员管理。在岗位设置上,切实履行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使财会人员之间相互牵制、相互制约,减少乃至消除舞弊乱纪行为的发生。在人员聘任上,制定合理的人员激励政策,建立职业发展规划,保障财会人员的福利津贴和各项补贴,加强文化归属感,留住中高级财务人员,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在人员管理上,亟需加强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使知识储备跟上会计政策发展的要求,与时俱进,及时淘汰落后过时的会计思想。同时,时刻教育财务人员要遵纪守法,客观真实地反映高校的财务状况,杜绝弄虚作假行为的发生。此外,加强财务人员风险管理评估教育,强化风险意识,提高他们的综合分析能力,突破反映、监督等“大出纳”工作的束缚,更多地转向会计预测、分析、决策。

六、 结语

本文的财务风险管理思路提供了更加高效合理的管理模式,着力于解决各高校实务中所面临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的难题,为高校管理层进行决策预测提供更加有力的证据。各民办高校应在充分考虑内外部风险诸如治理结构不合理、财会管理力度不大、内部监督不到位、政策法规不健全、造血能力不足、投资风險大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提出符合本校财务风险管理的执行方案。在民办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的对策及建议中,本文提出了建立动态风险预警监督机制、践行高校利益相关者理论、承接和转移财务风险、接受以注册会计师为主的社会监督、加强财会人员的培训和管理等诸多风险规避策略。

我们必须立足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形成各高校独具特色、运行有序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此外,各民办高校理应合理地开源和节流,延续和强化资金链,强化风险承受能力,为高校的纵深发展积蓄能量。J

参考文献:

[1]刘淑莲.财务管理[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3.

[2]李华军.高校财务风险综合预警模型构建——基于风险等级和风险管理水平双维度[J].财会月刊,2015,(35):48-51.

[3]毛茂.高校财务管理风险防范及规避方法研究[J].财会研究,2016,(5):55-56.

[4]朱盛萍,饶晓秋.民办高校财务风险控制问题探讨[J].财会通讯,2010,(2):155-156.

[5]应益华,戴柳.民办高校内部控制研究[J].财务与金融,2013,(5):71-80.

[6]张艳.高校财务管理风险与防范[J].审计月刊,2014,(12):41-42.

[7]冷长恒.广东民办高校财务管理创新研究[J].会计师,2016,(9):62-63.

[8]何志勤,张毅永.民办高校财务管理问题探讨[J].商业会计,2015,(14):97-98.

[9]张笑涛.利益相关者理论视野中的民办高校财务风险规避[J].教育财会研究,2012,(3):26-30.

[10]应益华.高校推行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的探讨[J].财会研究,2006,(06):40-41.

作者:应益华 郭锦珍

高校财务风险论文 篇3:

基于内部控制的高校财务风险研究

【摘要】本文从内部控制的五要素出发分析高校财务风险的现状,发现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简要分析问题成因,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希望能够帮助我国部分高校解决财务部门可能存在的问题和内部控制存在的缺陷,提高我国高校财务部门识别应对财务风险的能力,以适应新形势下我国高校面临的新情况。

【关键词】内部控制 财务风险 高校

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推动高等教育产业不断发展,高等教育向集团化、多元化发展,办学资金来源渠道宽,如国家财政拨款、企业捐赠、个人捐赠等。国家为加强高校内部防风险预警机制,规范财务收支各项业务活动,先后颁发实施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高等学校财务制度》、《高等学校会计制度》、《高等学校财务报表审计指引》等文件,但随着高校财务改革的快速发展,仍然存在各种财务风险窗口。本文立足于高等学校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思想,對当下高校财务风险问题进行较全面的分析,提出了基于内部控制的高校财务风险防范措施。

一、内控视角下高校财务风险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一)高校财务内部控制的现状

1.高校财务内部控制环境薄弱。高校的内部控制环境包括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内控部门人员设置以及高校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态度和重视程度等。现阶段,我国高校特别是公办院校大都按照国家要求建立了财务系统内部控制制度。但是在长期的行政制度的影响下高校财务内部控制环境依然相对薄弱,财务部门受控于学校高层的管理,财务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很多情况下受制于直接领导的意志,独立性不强。同时,我国高校长期的招生和就业本位思想,领导层对财务部门的定位不够准确,导致高校财务内部控制的失效。

2.高校缺乏完善的财务风险评估机制。高校的财务风险简单来说就是高校的资产不能抵偿到期债务的可能性,虽然目前对大多数公办院校而言,财务上施行收支两条线,财政资金有国家拨款,很少会出现资不抵债的情形出现。但财政资金使用不合理,预算执行不到位,使得高校个别建设项目资金不到位,产生随意挪用预算资金,资金使用达不到预期效益,这也属于财务风险。这种情形下,高校在财务上尚缺乏有效的预警评估机制,不能有效的预测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更谈不上针对可能存在的风险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了。

3.控制活动不健全,财务控制活动执行力较弱。高校的财务控制活动是指高校根据单位财务风险的评估结果,采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财务风险控制的可承受的水平之内。典型的财务控制活动包括:预算管理控制、资产管理控制、授权审批控制等。目前很多的高校根据单位具体情况也相应制定并实施了一定的控制活动,比如,出差申请与审批、报销的权责分离,资产的采购申请与执行的控制等。但目前高校的控制活动多集中在具体业务事项的微观层,缺乏上层权利的授权控制,且在控制活动中重形式轻实质,只要程序完备有签字就审批,控制活动执行力较弱,不利于高校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4.高校财务信息在各部门沟通不畅,信息沟通质量有待加强。现行体制下,高校的财务部门和其他的教学、学生管理等部门属于平级单位。在财务信息的沟通上,缺乏有效沟通机制。财务部门下达预算编制计划,财务部门汇总后申请执行。财务部门往往将信息向上级部门报批,对于同级部门,不能主动传达,只是在部门需要的情况下告知,阻碍了财务信息在部门间畅通的渠道。因此,各业务部门在编制财务预算及执行預算时只从自身部门出发,不能统筹考虑学校总体情况,缺乏全局意识,预算会有很大偏差,财政资金存在着闲置或不足的问题,不利于高校业务单位业务的开展。

5.高校财务内部监督力度不强。目前,我国高校大都设立纪检部门和内审部门,但是这些内部监督部分往往独立性不强,审计人员或纪检人员可能来自于财务部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受到了质疑,这种情况下财务部门的监督碍于情面且流于形式。同时财务部门内部缺乏独立的监督体制,在部门领导负责制下,经济业务和事项的执行以签代审,缺乏有效的监督。

(二)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成因分析

1.内部控制管理者自我约束意识淡薄。高校内部控制的管理者或者来自于本校内部,或者其他单位选派,不论来自何处,这些管理者都是本专业领域内的专家,他们都有很高的专业造诣,但是在高校管理的过程中,对内部控制重视不够。同时,在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下,官僚主义倾向时有发生,重视对基层员工的管理,却忽视制度对自我的约束,个别高校甚至出现管理层凌驾于内控之上的情形,这样的内部控制形同虚设。

2内部控制执行者执行力不强。国家为加强高校内部防风险,规范财务收支各项业务活动,先后颁发实施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等系列文件。各高校也都相继建立并完善了各自的内部控制制度,但是调查发现,很多高校的内部控制流于形式,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有内控,但是只是有制度。在管理过程中根本没有严格执行内部控制的要求,依然按照固有的管理思路进行,内部控制的执行力不强。

3内部控制监督者角色缺失。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重要构成部分,是内部控制的再控制,也是单位风险管理的第三道防线,是单位治理的基石之一。高校纪律检查委员会是高校的常设机构,一般隶属高校最高管理层直接管理。现代高校,纪委和内审是内部控制监督的两驾马车。高校内审和纪委的工作人员往往来自于财务部门或财经类专业老师,和财务部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业务的执行上经常流于形式,监督角色缺失。

二、基于内部控制的高校财务风险防范措施

通过前文对现行高校财务内部控制的现状分析,从内部控制的视角,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防范高校财务风险。

(一)优化高校财务内部控制环境

高校内部控制的环境奠定了管理层的管理风格和基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教职员工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优化高校财务内部控制的环境,对高校内部控制的实施意义重大。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优化内部控制环境。第一,转变高校办学理念。坚持依法办校,坚决执行国家的各项政策,强化高校财务系统的内部控制建设,从制度层面优化高校内部控制环境。第二,加强高校文化建设,创造风清气正的高校文化。第三,优化权力责任分配,在高校内部,高校内部控制的监督由专人负责,相关人员在工作中必须严格按照内部控制的要求,并将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的效率效果作为工作考核及测评的重要组成部分。第四,完善组织机构设置。在高校内部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保证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独立的行使监督管理的权利,将财务部门的全过程管理纳入审计的监督范围之内。

(二)建立健全高校财务风险的评估识别及应对机制

高校财务部门应当建立财务风险的评估、识别及应对机制。包括,识别可能存在的风险,评估风险的危害程度和针对风险可能采取的有效应对措施。在预算的编制使用,资金管理等方面,充分预估可能出现问题的环节,并针对这些控制的薄弱环节设置相应对策,将风险的危害降到最低。

(三)优化财务控制活动,增强财务控制活动的执行力

财务控制活动,是针对可能识别的风险环节,采取的一系列防范措施,将风险控制在高校财务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高校应该将现有的控制活动优化,进一步增强财务控制活动的执行力。比如,授权审批环节,按照重要性原则分级授权,保证相应权限的审批,对于特别重要的事项采取集体决议或党政联席会议决定,严禁个人擅自修改集体决议。对于不相容岗位,严禁一人拥有处理所有事项的权限,做到不相容岗位相分离,特别是资金管理环节,管钱的不管帐,管账的不管钱。支票的保管和印鉴的管理不能为同一人。报销环节,要求报销活动必须得到事前的审批,所有报销的发票真实,签章完整,手续合法。在控制活动执行的过程中,严禁流于形式,注意把握经济事项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对不遵守相关控制的部门和人员给以批评或其他相关处理,切实增强控制活动的执行力。

(四)拓宽高校财务信息披露和部门间信息共享渠道

拓宽财务部门和平级部门信息传递和共享的渠道,多样化财务信息披露手段。保障财务信息可以在部门与部门之间,部门人员之间,高校和高校外部之间流畅、充分有效的进行信息沟通。可以建立健全财务信息系统和内部信息沟通网络,对可公开的财务信息,财务部门可以在部门网站上公示,相关部门可以访问、查询或质疑。对于非公开信息,利益相关方在需要时可以通过财务部门负责人授权进行查询使用。

(五)引入社会审计,加强高校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

国家十三五规划中对于审计工作,提出来审计全覆盖的概念,现阶段,高校负责人离任审计中财务问題频出,高校的经济责任审计也会成为国家审计的重点之一。在这种情况下,加强高校财务风险控制迫在眉睫。为了防范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高校的财务部门可以适当引入社会审计,利用社会资源对高校的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摸底,分解,在这个过程中,高校的内部审计机构可以和社会审计机构进行联合审计,提高审计的效率和效果。除了引入社会审计,高校还应加强内部审计的建设。现行条件下,很多高校没有设立专门的审计机构,只有少许审计人员。或者设立了审计机构,但审计机构不独立和高校纪委联合办公,不能满足审计独立性的要求。审计人员或者纪委人员由财务人员兼任,或者从财务部门抽调人手临时承担内审任务,这种情况下,内部审计无法很好的履行职责。建议高校,设立专门的审计机构,由专职内部审计人员承担审计任务,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内部审计的作用,有充分的活动经费予以保证,才能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

三、小结

本文从内部控制的视角分析我国高校财务风险的现状,成因,并給出相应的对策。文章的研究角度主要从内部控制出发,在分析财务风险成因等方面难免不够全面,给出的对策也不一定适合所有的高校。但文章立足提供一个视角,希望为我国高校解决财务风险提供一点帮助。在以后的研究中笔者将尽可能的多角度分析问题,搜集更多数据信息,做出更高水平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蔡静静.高校内部控制建设观念框架建构[J].教育财会研究. 2016(06).

[2]胡俊.基于内部控制的民办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研究[J].管理观察.2016(23).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质量工程项目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示范项目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2015mooc165)、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院级科研人文项目(2013KYR11)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李海燕

上一篇:饭店企业文化论文下一篇:电动汽车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