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财务制度论文

2022-04-15

一、新旧高校财务制度主要内容比较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财务管理在整个学校管理中的地位日趋明显,并发挥着重要作用。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校财务制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校财务制度论文 篇1:

新高校财务制度下高校绩效预算管理体系的探讨

摘要:随着我国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市场化程度的加深,预算管理作为高校整体管理,尤其是财务管理的有效方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2012年4月颁布实施的新《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和2013年1月开始实施的《高校财务制度》为高校预算管理改革指引了新方向,同时对高校预算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针对目前高校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对如何更好地实现高校绩效预算管理的科学化、提高预算的绩效管理和建立绩效预算管理指标体系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校预算 绩效管理 指标体系

一、高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高校预算管理意识相对淡薄

高校的办学经费基本上靠国家财政拨款,学校只是按照上级批准的拨款计划编制预算,简单地按开支标准管理支出,学校的教学、科研及其他管理部门没有积极主动地参与预算编制,未能充分调动各部门理财的积极性,部分领导对财务预算管理在高校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没有把预算管理作为单位财务管理的中心环节抓紧抓好。

(二)预算编制方法不科学

目前大多数高校实行的是“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模式,预算的编制按照上级财政部门的要求,尽量做到收支平衡。预算下发后,学校通过各种指标把预算下达到二级单位或基层单位,但由于在预算编制过程中缺乏与各教学及行政部门的有效沟通,下达的资金预算经常无法满足教学及行政部门的需要,并且缺乏严格的控制支出措施。同时,很多高校当前预算的编制方法实质上仍然采用“基数加因素”法,并未真正采用“零基预算”和“绩效预算”等先进的预算编制方法。

(三)预算执行力度不够

目前许多高校的预算管理还不是很完善,执行的随意性很大,缺乏严格的监督制度,经常出现预算经费指标的串用,使得预算执行出现赤字,造成许多资金得不到监控。同时,资金的收支随意性大,缺乏统一的筹划和控制,事前监督不严,事中控制不力,事后审计监督不及时,导致资金使用混乱,资金的流向与控制完全脱节,不利于考核预算执行情况。

(四)预算考核评价弱化

大多数高校没有充分发挥预算管理的考核、评价功能,财政资金绩效审计也主要监督各预算单位编制和执行预算的规范性,对资金使用的效益性和社会效果的关注不够,各高校部门预算编制方法仍是“投入型预算”,重心放在争取预算拨款,年度支出预算并没有围绕绩效评价,也没有结合高校各层次、各环节、各部门的责任主体对高校预算进行全过程监督,对绩效的评价、奖惩、全部资源的配置以及预算管理也没有给予更多的关注,预算管理工作绩效与高校内部各学院的考核和奖惩脱节。

二、高校绩效预算管理实施的必要性

高校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人才、从事科学研究和为社会提供服务,这些需要通过创新性活动对高校资源进行有效配置,所有这些都需要充裕的资金支持,这就决定了高校需要考虑资金使用效益,合理有效地使用资金,合理使用不仅体现的是效率,更要体现其有效性,这就是绩效。我国高校预算管理实施了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预算外资金等一系列预算制度改革措施后,实现了预算内、外资金的统一管理,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预算的透明度和规范性,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未从根本上改变“投入式”预算管理体制,资金使用的有效性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提高。因此,高校绩效预算必须结合绩效来确定预算资金分配,将各部门本年度的预算资金与其上年度资金使用效益相比较,绩效考核的结果可以作为预算部门增减预算的主要依据。预算绩效管理要求将总体目标进行细化和分解,形成各部门的具体目标,实行目标管理,这就促使高校必须实施精细化预算管理,并且保证科学合理,增强预算管理的水平。

三、高校绩效预算管理体系的构建

(一)高校绩效预算管理体系的思路

为了改变传统高校预算管理模式的局限性,就必须加强对预算的约束力,积极推行高校预算绩效管理,实现绩效与预算的有机结合,即建立以资金效益为理论基础,组建绩效预算管理组织机构,通过详细的绩效预算评价指标体系,对高校进行部门预算和目标管理,对预算执行过程的全程监控,通过畅通的信息反馈机制,构建绩效评价体系的预算管理运行模式(如图1)。

(二)高校绩效预算管理体系的基本模式

1.实施具体步骤。首先,根据学校的长远规划目标,在考虑经济效益的基础上,确定学校当年预算管理的总体目标,这项工作可由预算委员会完成。其次。把总体目标进行细化和分解,形成各部门的具体目标,再根据部门目标编制出部门预算。随着高校中长期发展战略目标的提出,预算的编制可以采用滚动预算。再次,建立完善的绩效指标体系,制定确实有效的绩效目标。高校战略规划中的长期宏观目标可分解细化为短期微观的绩效目标,而预算就是实现绩效目标的资源配置工具。预算和绩效目标之间由绩效指标建立联系,预算通过绩效指标的计算衡量是否达到目标,绩效目标通过绩效指标的计算对预算方案的执行结果进行反馈。具体的绩效反馈可根据中期和年度的绩效评估结果,由教学及行政等各部门以正式的书面报告向预算管理层反馈。

2.完善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应该运用财务指标及非财务指标,通过定性与定量指标相结合,分两个层面确立预算绩效指标。一是用货币计量的确认绩效;二是反映具体事务消耗的资源。效率、效果、成绩如何,是高校任务、战略计划和工作内容的应达目标。

3.建立管理系统。首先,建立科学、完整、有效的绩效预算管理系统,可通过建立预算委员会来实现。该委员会可由主管财务的副校长、财务处、审计、纪委、教务等各部门的人员组成,把预算与高校的发展战略很好的结合起来,并对每个部门的权责进行有效控制和分配。其次,通过预算执行将预算目标变成现实,通过预算监督来了解预算执行的进度和结果,从而分析其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保证总体目标的实现。信息分析主要是分析绩效情况,确定和分析差异,找出差异形成的原因;监督评价则是通过内部审计职能的发挥,以保证绩效预算管理体系中传递的数据真实完整。最后,管理系统还应保障预算信息处理的及时、完整、正确和提供便于解读和利用的预算信息(如图2)。

(三)高校绩效预算管理指标体系设计

由于高校绩效预算管理的重点在于绩效预算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因此,按照评价指标的确定原则,所构建的绩效预算评价指标应该涵盖教学、科研、财务、社会等内容,形成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诸多因素构成的集合系统。具体包括:第一,业务绩效预算评价指标。由教学工作情况、科研工作情况和学生工作情况组成。第二,财务绩效预算评价指标。由财务管理情况、预算执行情况、事业支出结构、组织创收能力和偿债能力组成。第三,社会绩效预算评价指标。由学校声誉、毕业生就业情况、社会捐赠和参与地方经济建设情况组成。该集合系统反映了绩效的各种单一指标纳入到一个有机的相互制约的系统之中,全方位分层次对绩效进行比较分析;该体系根据指标性质和要达到的目标,将目标评价指标又分为若干较小的观测点,并按各观测点间的相互关联影响及隶属关系,将各观测点按不同层次聚集集合,形成一个多层次的结构模型,最终把系统分析归结为最低层(具体观测点)相对于最高层(总指标)的相对重要权值的确定和排序上。

四、总结

绩效预算就是把资源分配的增加与绩效的提高紧密结合,是一种以目标为导向、预算为主线、部门为基础、绩效为核心的绩效预算管理模式。最新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和《高校财务制度》要求明确绩效预算管理并进行绩效评价。在高校实施绩效预算能否成功,关键是能否建立以事业发展目标为导向、以项目成本为衡量、以业绩评估为核心的绩效预算体制和绩效考评机制,结合业务绩效预算评价、财务绩效预算评价和社会绩效预算评价,形成“绩效目标—绩效评价—绩效预算”相结合的预算绩效管理新机制,通过定量定性对比分析,对高校预算决策、配置、使用水平等做出综合的评价。

(注:本文系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高校绩效预算管理体系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1GL12)

参考文献:

申凯,雷芳.高校绩效预算管理模式的探讨[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作者:邱卫林 雷芳

高校财务制度论文 篇2:

新旧高校财务制度比较研究

一、新旧高校财务制度主要内容比较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财务管理在整个学校管理中的地位日趋明显,并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高校财务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一)政府财政改革推进要求改革高校财务制度 随着我国公共财政体制的逐步完善,自2000年以来,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非税收入管理、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等多项财政改革陆续实施,对我国高校的预算编制、财务核算、资金支付及财务管理工作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对原有的高校财务管理制度进行一系列的修订。

(二)高校财务环境变化需要改革高校财务制度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办学自主权逐步扩大,筹资来源渠道日趋广泛、经济活动也更加频繁复杂,各个学校经费流量迅速增加,高校财务管理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机遇,这就要求高校在新的社会和财务环境下管好、用好每一分教育经费,确保教育经费的规范、安全、有效使用,也需要对旧制度进行一定的改革。

(三)高校财务目标实现必须改革高校财务制度 近年来,随着社会信息化的进程,财政部门大力推进科学化、精细化管理,高校的财务工作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记账、核算工作,而是更多地向着分析、预测、理财等财务管理的方向发展。高校财务一方面肩负着计划、核算、报告等工作,另一方面也承担着预测、监督、控制、分析和评价等职能,这就要求高校在细化预算编制、强化预算执行、统筹资金使用、推进绩效评价和加强财务监管等方面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实现这一目标也亟需出台相应的制度保障。

三、新高校财务制度内涵探析

(一)提出总会计师设置权责 新制度中不再强调只有符合条件的高校才设置总会计师,而是明确提出了“高等学校应当设置总会计师岗位。”这一制度规定,各高校将不再像以前一样只是有一个,而且可能是非专业的分管校(院)长来主管高校的财务,而是必须有一个具有中高级财会专业职称、并且有一定实践工作经验的专业财务人员来管理学校的整体经济活动,并对学校财务管理享有一定的职权和承担相应的职责。主管领导的专业化和职责分工将会有力地加强高校财务工作的领导力量,有助于高校财会工作的优化管理。

(二)加强预算管理审核分析 目前我国高校的各项收支都是按

照部门预算来执行的,但在实际工作中,预算的编制不够细致、预算监管也缺乏力度。各高校日常工作中很少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即使分析也只是梳理皮毛,而基本不做实质性的调控。新制度完善了单位预算的编制和执行,这就要求高校进一步重视预算编制,合理核定和统筹安排各项收支。同时,各高校要加强年度决算的审核和分析工作,对预算收支的合理、合法性和预算整体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并提出实质性的意见和建议,以不断改进和完善单位的预算管理工作。

(三)强调教育经费绩效评价 新制度中明确规定高校“应当进行支出绩效评价,提高资金使用的有效性”。高校财务的效益管理是满足国家科学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新形势要求高校必须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树立全方位、全过程的理财观念,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办学综合效益。同时,高校要树立忧患意识,重视对财务风险的度量和评价,建立和完善高校的绩效评价体系,从而对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进行常态化的评估,促使高校的健康有序发展。

(四)调整资产管理相关内容 资产管理是单位财务管理的重中

之重,各项资金的来源最终都反映在了单位的资产中。目前大多高校每年的资产在账面上都是递增的,这与高校实际资产情况并不相符。新制度对各项资产的内容,尤其对固定资产的分类和标准进行了修正,并要求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同时把基建工程也纳入了高校的大财务中,这样就能够真实完整地反映高校资产的整体情况。而且新制度中对高校对外投资和资产处置也增加了一些明确要求,进而保证了高校资产的安全性。

(五)新增成本费用核算管理 内部成本费用管理是新制度中唯

一整章增加的内容,突出强调了高校应正确归集和分配各项教育费用,加强并细化高校办学成本核算,分别学校、院系、专业及科研项目核算各级各类事业成本,而且还要建立起相应的成本费用核对机制及分析报告制度。这一内容的增加有助于促进高校优化教育资源、降低办学成本、合理发展专业、突出重点优势和加强内涵发展,从而提高教育投资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四、新高校财务制度执行建议

新高校财务制度的改革必将对各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高校必须保持高度重视,积极组织财会人员和相关人员进行认真细致地学习研究,积极采取措施来迎接高校财务制度改革给财务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一)注重队伍建设,提升财会人员及其相关人员的整体素质

高校应通过多种方式对会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使会计人员尽快转变思维模式,提高其专业能力和政策水平。具体的可以通过外出学习交流、聘请专家讲座、内部讨论考试等多种途径,使其尽快熟悉新的财务制度的内容,同时加强对有关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创新意识培养,确保新财务制度在人员建设方面落实到位。

(二)进行资产清查,确保高校资产的真实、完整性 财务部门应对原有经费和基建账中所涉全部资产进行统一合并,同时国有资产和基础建设管理部门要对学校的所有资产进行彻底清查,并核对好资产的账实差异,按相关规定做好资产盘盈盘亏的账务处理。此外,高校还要尽快建立起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的摊销制度,并且建立相应的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数据库,真实完整地反映学校各项资产的使用状况和实际价值,加强学校资产管理,防止教育资源流失。

(三)健全预算管理,提高部门预算精细化、科学化水平 高校应严格按照预算编制原则和程序编制部门预算,逐步建立起一套科学的校内预算编报、批准、执行、调整及考核的制度和流程,建立功能齐备的高校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以适应新财务制度的要求。高校的收入预算一定要稳妥,而支出预算则要量力而行、统筹兼顾,对经常性支出适度从紧,优先保障高校发展目标中急需解决的项目支出。在预算的执行过程中要对重大项目进行跟踪管理,实时监督其预算的完成情况,并作出相应调整,充分发挥预算的调控作用。除了年末上报上级主管部门的决算报表外,高校应根据自身条件在每月或每季都编报一份简易预算执行情况表,对预算的收支和结余情况分类或分项进行分析,并提出意见和建议,经有关领导批准后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使高校预算的执行更加规范化、科学化。

(四)实施绩效评价,建立科学评价指标体系 高校财务管理的评价指标体系首先要体现科学性、可行性和可比性原则,各指标必须具有典型的代表性,且要保证每个指标所需的数据都能够准确获得,而且指标在纵向和横向间都能够相互比较,从而找到从高校自身角度及与同行对比角度两方面的优势和差距,取长补短,共同发展。高校在对自身财务状况进行评价和考核后,通过考评反映单位财务全貌,对未来财务状况作出相对准确的预测和决策,有利于引导高校的规范管理,科学配置各种经济资源,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

(五)加大监管力度,强化内部控制与监督 高校财务管理要坚持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在校(院)长负责制下可以实行院系、部门及科研项目的“经济责任状”,逐级细划责权,责任落实到人,使人人都能参与到高校的财务管理中来,实现全民管理理念。同时,为了保证监管过程的公平、公正性,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结合审计、纪检、监察等部门对各责任单位或个人按照相关财务法规和学校内部控制制度进行检查和监督,对检查情况进行通报,并给予一定的奖励或惩处,以进一步完善高校的内部控制系统,促进高校各项经济活动的有效运行。

《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的改革对旧制度进行了相对细致的补充和完善,在新形势下较旧制度有很多的优越性,相信其实施必定能给高校财务管理和全面发展带来积极影响,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实现我国高校办学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参考文献:

[1]崔秀丽:《高校财务制度改革探析》,《企业研究》2012年第

10期。

[2]李娜:《浅谈高校财务管理要适应新形势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商业文化》2012年第11期。

(编辑 向玉章)

作者:李霞

高校财务制度论文 篇3:

浅谈高校财务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财务制度分析

(一)高校财务管理体制现状 在21世纪市场经济的作用下,高校财务管理体制发生着变化,高校成为相对独立的社会法人 实体,高校校(院)长成为学校的法人代表,目前我国高校普遍采用的是校长负责制——法人负责制,校(院)长在享有权利的同时,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高校一般采用“统一领导、集中管理”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两种模式。但是无论高校采取哪种模式,财务规章制度、财务收支预算、经济分配政策等要协调一致,才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二)高校财务预算制度现状 高校参与一些经济活动,但不同于其他的盈利性组织,高校的性质决定其经济活动不能以社会效益为目的,即不能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它的特点時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

(三)高校财务收入制度现状 高校资金收入特点:第一,途径越来越多。由之前的政府拨款和收取学费,到现在增加了社会捐助、依靠希望工程、经营产业、从银行贷款增大规模等。第二,“收支两条线”,随着高校收入多元化,为了避免高校经费收入,隐瞒、截留、挪用、小金库现象的出现,建立第三方的监督制度,由银行设立资金专户进行监督管理。第三,资金权限相对缩小。我国高校经费管理推行了一系列新的政策、规范进行改革,将产业所产生的的利润和财政所给资金上交政府进行管理,运用资金需要审批。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校自主管理权限,将高校资金的管理权限上移到了上级财政部门,为资金的使用增加了困难。

(四)高校财务支出制度现状 国家对高校支出的要求有所变化,为充分提高资金的作用,高校需要制定科学的预算,量入为出,达到收支平衡。我国通过财政预算改革,对支出进行了全面、规范以及分类管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果,抑制了腐败问题的产生,为“公款公用”即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奠定了基础。但由于使用的种种限制,对发展资金的募集和使用带来了负面影响,需要继续探索更合理的制度。

二、高校财务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领导机制问题 一是高校校(院)长是高校的法人代表,是必须全面掌握本校资产安全管理工作状况。但是我国校(院)长更多的时行政工作,所以如何才能保证学校资金的合理、高效利用成为管理层面出现的问题。很多学校实行校(院)长和主管财经工作的副校长共同管理,但是时常有人力捉襟见肘的时候,并不能保证资金的利用能够落实到实处。活动越多,出现的问题越多。对领导人的财务领导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二是无法将责任落实到具体的个人,虽然有制度,但因其规定不明确,在问题出现后责任无法落实到具体个人,使学校蒙受损失而没有办法。学校进行监督和考核,往往是以合格为结果,达不到考核的真正目的。所以建立合理的经济责任制制度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一项议题。我国高校财务存在着经济责任制度不健全、实施机制缺陷和执行不利的缺点,所以随着学校的发展,很多学校由于管理不善,出现了经济问题,高校经济责任制度难以落实导致短期内难以得到改善。归根结底高校经济出现危机是没有强制手段进行干预,出现问题往往不了了之。所以要想改善这一状况,必须建立完善的经济管理制度,发挥法律的强制性,使其能够顺利实行。所以为了避免高校财务在落实和执行这一环节出现漏洞,就要杜绝避重就轻和象征性处罚,这样才能完善健全制度。

(二)运行机制问题 一是高校两级形成各自为政、利益分化的局面,从而损害学校利益。虽然我国大部分高校都设立了财务部门,但在由于其它部门的互相利用与限制,逐渐形成利益关系,导致部门职能不能发挥它的效力,使资金出现流失。对其他部门的财务活动缺乏有效的管理,大大减小了监控力度,从而导致高校普遍存在各部门、各院系贫富不均的现象。二是预算管理问题。第一,预算编制问题。预算编制内容简单、粗化。导致难以发挥管理调控的功能;高校预算编制参与人员不广;高校预算管理不只是财务部门的事;预算同时具有制约与促进两项功能,在这方面不能仅限于制约功能,还要发挥它的促进功能,兼顾学校各级部门的利益,组织全员参与才能高效的实现,取得更好的效果;预算编制方法需要改进。目前我国高校没有科学的预算机制,资金总是出现问题,限制了它的发展。因此要吸取教训,可以学习成功企业的预算机制,聘请专业的预算机构,进行管理。第二预算执行问题。预算执行随意性大,约束力较弱。我国高校由于过多的关注预算结果而忽略了对执行过程的监管,所以导致了很多问题,而这些问题都无法解决。因为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很多人为因素,这就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预算的约束性,影响了预算资金分配的合理性,比如会造成资金短缺现象;预算编制时间滞后,大大降低了预算的控制力度。中国高校编制预算指标上报、批时间较长。这导致了预算管理的滞后性,难以完成提前管理的任务。第三,缺乏业绩考核和奖惩机制,只有健全的业绩考核和奖惩制度才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

(三)资产管理方面问题 第一,高校筹资渠道单一,财务风险较大。中央财政的支持力度明显大于地方政府财政拨款,中国高校的收入来源单一,地方高校与中央高校之间差异依然明显,公办高校拨款占学校总经费的比重呈上升的态势,过分依赖学生学费和财政拨款导致高校资金需求缺口大。因此,许多高校则转而利用银行贷款来弥补新增固定资产、基建、新校区建设等所需资金的不足,从而为高校财务风险埋下隐患,导致出现债务负担过重的现象。第二,投资决策不科学,降低资金的使用效率。高校中基建投资不合理、不科学,盲目、过度投资建校,重复、随意购置学校设施。第三,财务管理水平不高、质量底下。高校财务管理存在浪费现象和经费紧张现象共存,不进行成本核算,投入不讲效益,缺少长远的预算规划与理财。

(四)保障机制问题 目前虽然部分高校建立了校务公开栏,增加了财务管理透明度,但是存在公开的内容笼统、不够细化、弄虚作假的现象,而且大部分学校则不进行财务公开。高校财务信息不透明的,易于滋生问题,如基层单位、教职工不能很不能发挥有效的民主监督职能。这样制约了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高校内部监督管理工作的效率。

三、高校财务制度完善建议

(一)完善高校财务管理体制 第一,完善财务机构设置。根据成功企业的经验,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首先,建立财务处为高校一级财务管理部门,管理学校财务工作。其次,建立学校审计部门、学校纪检监督部门对财经活动进行监管。建立内外管理的制度,由国家和社会构成的外部监管和学校本身构成的内部管理部门共同决策。再次,设立预算管理部门、做好科学合理的预算计划。

(二)完善高校财务预算与财务收支制度 由于中国大部分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制度不完善,因此在预算相关方面存在较多问题。因此,我国大多数高校需要进一步完善高校财务制度。(1)完善高校财务预算管理体系。高校财务预算是包括高校各个部门、单位,因此必须全员参加。首先,依据财权与事权统一的原则,对各管理层进行分级授权管理,真正形成透明理财的管理模式。其次,对预算任务进行分解,确定责任主体,把财务预算所确定的指标,按各个责任中心进行分解。(2)完善财务收入制度。高校教育经费是是高校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同时也是学校扩大的限制因素。目前,高校发展矛盾是资金短缺,这就是学校的重点转移到资金问题上,解决资金短缺的方法:一是开源,二是节流。所以,高校应该建立健全高校收入管理规章制度。

(三)完善收入管理制度,防止收入流失 完善收入管理制度是必须所有收入全部纳入校级财务部门统一管理,进行分类管理,提高收入管理的效率。学杂费收入管理。学杂费不得擅自增加收费项目和提高标准,完善助学贷款、奖学金、勤工俭学、贫困生补助、医保等保障制度。

(编辑 杜 昌)

作者:梅淑先

上一篇:资本主义困局论文下一篇:企业服务营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