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审计财务风险论文

2022-04-20

摘要:新发展阶段的高校内部审计应当主动应对高校治理的新要求,选择更好的路径服务高校治理。本文分析了内部审计服务高校治理的主要路径,在此基础上重点对审计全覆盖、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融合审计以及绩效审计的实施要求予以探讨;最后从促进审计问题整改,推进高校治理完善的视角,提出了强化审计问责效果的改进对策。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高校审计财务风险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校审计财务风险论文 篇1:

刍议如何应对地方高校经济责任审计中的财务风险

【摘 要】高校经济腐败事件时有发生,不仅给高校造成了经济上的损失,同时也使高校在声誉上蒙受损失,因此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应该做好规范化建设,避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的财务风险。高校经济责任审计是新时期监督管理干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做好这项工作,有利于改善经济管理、增强高校党风廉政建设,也能够真正地提高高校的办学效益与质量。

【关键词】地方高校;高校经济;责任审计

经济责任审计作为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审计制度的创新,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201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以下简称‘两办)更加明确了内部审计机构法定职责及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法律地位,促进了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开展,对于改进和规范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加强制约和监督高校各部门的权力运行,促进高校改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经济责任审计是高校内部审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特征,在我国高校建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我国高校近几年来经济责任审计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阻碍着高校的发展与建设,我国地方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仍旧存在着不完善、不协调等现象,高校经济发展中存在着较为重要的财务风险,本文在经济责任审计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地方高校財务风险的应对策略。

一、高校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财务风险

1.审计机构不完善,独立性差

我国的《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及有关文件规定:规模较大的高校应该独立设置相应的内部审计机构,并给予足够的内部审计人员。大家把审计作为对立面,不能给予必要的支持和配合,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没有深度,难以充分发挥监督和评价的作用。但是通过数据调查显示:教育部直属的高校中,高校内部独立设置内部审计机构的很少,还不到一半,那些地方本科院校及高职高专院校设置的比例更少,而且即使设置了,机构也是非常不健全的、配备的审计人员较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内部审计的效果。通常情况下,高校内部审计部门还需要接受学校有关行政领导部门等的整体安排与领导,受到学校内部人际关系等的干扰,没有充分的处置权与独立权。

2.经济责任审计存在滞后性

根据我国《审计署“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要求,各个单位都要将任中审计与离任审计结合起来,增强任中的审计力度。我国高校受到干部管理保密性影响,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时程序大多是“先离任,后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通常都在领导干部任期满届满、辞职与退休后进行,采用先审后离审计方式的高校只有11.4%,将先审后离与先离后审方式结合也仅有8.6%,我国高校目前仍旧采用先离后审的经济责任审计方式,这给经济责任审计带来了滞后性,被审计的人离开了原来的单位,或者是升迁得到了提拔,即使查出了审计问题,最后也是不了了之,不能使被审计人与原单位进行有效配合,新上任的领导对那些旧账也不想再管,最终导致不能够得到比较科学准确的审计结论,影响了审计成果的利用转化,并且也削弱了审计监督职能作用的有效发挥:同时也影响了内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丧失了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监督功能,不能很好地发挥出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与功能。

3.财务核算缺乏规范性

近年来,高校在大宗物资、仪器采购方面的资金流通比较频繁,但是由于高校财务核算缺乏相应的规范化管理,部分单位价值较高的精密仪器及工程招标工作存在违规操作,高校物质采购部门的专业人员较少,不具有基建工程及精密仪器的相关知识,难以确保招标、验收资金的合理性、规范性,甚至部分工程招标项目存在着手续、管理、流程不严谨、不规范的情况;另外,由于高校资金在财务核算方面的滞后性,部分高校基建项目的施工存在工程管理、工程质量与资金结算相脱节的现象,影响了高校正常的基建修缮工作,无法及时完善高校的财务核算工作。

二、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规范化建设

1.完善经济责任审计法律法规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审计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实践历史经验证明:每一项审计法律法规出台,都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推动审计实践工作的进步与发展。我国在1999年已经初步确立了经济责任审计制度,这有效地促进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扩大了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与完善,审计工作环境也进一步改善。我国在立法方面要做出努力,应该进一步修订完善《审计法》及有关的经济责任审计法规,清楚审计机关的责任与权限,使得审计工作程序规范化,促进审计执法顺利开展;其次我国高校有关部门应该根据高校教育审计特点,制定出规章制度,建立一套完善的审计管理体制,为高校创造一个好的工作环境;最后高校还应该增强对其认识、进行广泛宣传,从人员、经费及机构等方面给予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支持,确保审计部门的地位与权威,发挥审计部门作用。

2.规范经济责任评价体系

规范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还应该建立起一个完善科学的经济责任评价体系,要客观公正地做好各项工作,高校审计部门及审计人员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实事求是、认真负责,在高校实际管理中做好以下工作:依据高校实际工作性质及实际情况,建立起规范科学的高校经济责任审计指标评价体系,有机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根据教育及时代发展,对指标评价体系完善与修改,给高校评价高校干部经济责任提供一个科学标准。高校还应该依据权责对等原则,下发给高校各部门及下属单位制定好的经济责任告知书,让高校各个部门明确自己的经济责任,还要增强高校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意识;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在审计评价过程中,应该坚持严谨、科学原则与态度,紧紧围绕“经济责任”开展评价,依据实事求是原则与态度评价。

3.强化队伍建设,推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内审部门必须建立一整套的审计制度,才能保证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才能以质量立审计权威,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高校内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比较特殊,应该依据高校自身实际情况开展,在建立健全的审计制度与任职资格管理制度下,建立审计人员职业化制度、并且还要拓宽审计人员的教育培训渠道,提升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与能力。如果有需要或者是必要时,高校可以借助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等方面的审计力量,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下,积极建设一支虚拟的审计团队,将“借用”到人才的专业知识与技术经验发挥出来,另外还要借助信息化技术手段,增强审计信息化建设,改进审计手段,紧紧围绕高校的发展主题与内容,转变发展方式,促进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4.细化经济责任审计对象与内容

对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进行立法之后,要结合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开展依法审计,将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对象与内容进行细化,依法审计是高校审计工作开展的基础与要求,高校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时,必须认真贯彻有关法律责任,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建设工作。高校领导干部分布的单位业务性质不同,其经济责任也就不同,因此应该建立一个权责明确、监督有力的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规范与实施细则,保证审计过程中的各个阶段都能遵守程序规范与细则,这些都应该在纳入经济责任审计的范畴与计划中。另外,还应该依据单位性质及资源数量等等,对审计对象及具体程序做一个确定,对高校中经济业务复杂及资源多的学院部门如后勤、人事等实行任中轮审制度,对那些经费少、经济业务简单实行离任审计与任中审计相结合制度,慢慢增大任中审计的比重。调整审计内容,适当延伸经济责任审计深度与广度,将高校的一些项目如招生过程及收费标准等等作为审计必查项目,还要增强单位重大经济事项决策情况的审计。

综上所述,经济责任审计是一种创新性的审计制度,做好这项工作有利于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文化创新能力等,也能够很好地监督审查高校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进而促进高效的科学可持续发展。因此,高地方高校责任审计规范化建设应该从多方面多角度开展,从经济责任制度体系、人才培养到依法审计等方面开展高校财务审计工作,将财务风险降到最低,促进高校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平.刍议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审计风险管理[J]. 现代审计与会计,2012:(11):18-19.

[2]杨朝晖.防范地方高校经济责任审计中财务风险的对策[J].财务与金融,2013,(3):52-58.

[3]郎付山.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探析[J].商业会计,2013,(23):37-38.

作者:黄靖

高校审计财务风险论文 篇2:

内部审计服务高校治理能力的主要路径探讨

摘要:新发展阶段的高校内部审计应当主动应对高校治理的新要求,选择更好的路径服务高校治理。本文分析了内部审计服务高校治理的主要路径,在此基础上重点对审计全覆盖、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融合审计以及绩效审计的实施要求予以探讨;最后从促进审计问题整改,推进高校治理完善的视角,提出了强化审计问责效果的改进对策。

关键词:高校治理;内部审计;路径

内部审计作为高校安全、稳定、健康运转的有力保障和强劲支撑,在防范风险,完善治理,帮助事业发展目标实现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面对“十四五”时期社会经济形势的深刻变化,确保高校健康、安全、可持续发展,推进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内部审计大有可为。

1新发展阶段高校治理对审计提出的新要求

1.1内部权力的科学配置

完善的治理结构应实现高校内部权力的科学配置,缓解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之间的冲突,实现权力的制衡,激发利益相关者参与治理的自主和积极性,推动高校实现利益相关者的共同治理和协商治理。

1.2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

治理结构的优化需要高校不断完善内部组织结构、制度安排、契约涉及的一系列程序和方法。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通过建立完备的内部制度体系,构建良好的管理关系,明确秩序、约束和责任,为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筑牢规则底线,增强其开放性和灵活性,推动治理结构的优化。

1.3全面有效的风险管理

高校的风险管理是其创造、保持和实现价值的过程中,结合战略制定和执行,管理风险的文化、能力和实践的总和。风险管理全面融入高校各项管理和业务之中,在战略设计、机会识别、价值创造和维护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推动高校治理体系的完善和治理效能的提升,为高校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障。

2新发展阶段内部审计服务高校治理的主要路径

2.1审计全覆盖全方位嵌入高校业务活动

内部审计目标定位于服务高校治理和发展,不仅拓展了内部审计业务的多维性和综合性,更是使内部审计通过评价高校全部经济业务活动为高校发展服务。

在实践中,内部审计应建立与高校规模、业务范围、风险偏好和复杂程度等相适应的审计频度,确保审计覆盖组织全部业务活动,贯穿各个重要领域、重要环节、重要岗位和重要事项;坚持有重点、有步骤、有深度、有成效的推进内部审计全覆盖。

2.2有效开展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审计

内部审计是对高校内部控制的再控制,是风险管理的第三道防线。内部审计应关注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和高校治理,帮助高校统筹好发展和安全的目标。内部审计在风险评估基础上对内部控制体系是否健全、有效进行评价,将促进高校进一步优化业务流程,规范控制活动,完善控制措施,合理保证经济业务合法合规、资产安全使用有效、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和效益。

2.3全面实施绩效审计

内部审计监督、评价和建议职能,要求在问题导向下,查错纠弊之外,对被审计活动进行效益性确认,提出改进管理、提高绩效的建议。绩效是衡量组织治理与服务能力的重要指标,全面实施绩效审计有助于确保高校治理目标的实现。绩效审计可以促進审计监督关口适时前移,通过对资金、资产、资源使用效果的监督和评价,有效防止管理、决策等造成的资金损失浪费、资产流失和生态资源破坏等问题。强化绩效审计的开展,将有效提升高校治理能力和治理效果。

2.4强化问责构建审计协同治理

为协调和保障利益相关者的权益,确保受托者责任的有效履行,治理需要用一系列制度机制来界定受托责任,并监督其履行。审计问责实质是对组织内部受托责任人履职绩效进行“权责对等”的责任追究,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通过“问”的方式和“责”的认定确认相关部门和人员应负的责任,运用权力制约权力,促进受托代理关系良性发展,根据失责情况追究相关责任,推动高校内部实现“良治”。

3突显审计增值服务价值,有效提升高校治理效能

3.1统筹审计工作,全面推进审计全覆盖

审计全覆盖是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对审计的现实需求,是消除监督盲区,做到“应审尽审、凡审必严、严肃问责”的必然要求。

3.1.1做好审计项目统筹

科学合理编制年度审计项目计划,突出对高校重点领域、重要环节、重要岗位和重要事项的审计监督,做好不同类型审计项目的统筹融合,减少重复交叉审计,不断延伸和扩展审计覆盖面,实现审计对高校业务活动全面的监督。

3.1.2优化审计资源配置

审计资源配置不足是制约审计全覆盖实施的主要因素。优化审计资源配置是提升服务组织治理能力的关键。科学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做到审计人员能力结构与项目需求一致;向社会中介机构购买审计服务,有效解决审计力量不足的问题;推进以大数据为核心的审计信息技术与审计业务的深度融合,提升大数据审计能力,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效果。

3.2促进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审计相融合

与高校各业务活动相关联的风险,可以通过内部控制流程予以防范,高校通过构建内部控制体系来控制风险。与高校发展相关联的风险,往往与高校战略目标设定相关,涉及全面的风险管理完善。因此,从保障高校发展和安全的视角,应促进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审计的有效融合。

3.2.1基于风险评估开展内部控制审计

内部控制审计应以风险评估为基础,评估与各业务活动相关联的风险对策,根据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对高校单个或者整体控制目标造成的影响程度,对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予以全面评价,评价内部控制体系是否能及时发现和有效预防相关风险。通过评价内部控制制度、控制活动与内部控制目标的契合度,查找内部控制体系构建完备性和运行遵循性中存在的缺陷,从而对内部控制的架构和程序运行进行动态的调整,使高校不断适应内部外部环境的变化,实现高校价值的增加。

3.2.2着眼于发展战略实施风险管理审计

内部审计要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中发挥重要作用,要从全面风险管理的视角,将审计的重点从具体业务层面转向高校战略层面,坚持总体安全观,防范和化解影响高校事业发展进程中的各种风险。

其一,内部审计应深入分析高校建立的风险控制制度,确立的风险管理目标是否切实可行,是否能够使各部门承担自身风险控制责任,有效应对高校存在的战略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运营风险和法律风险等,从而促进不断完善健全风险管理体系,健全预警机制,全面提升风险管控能力,严守不发生重大风险的底线。

其二,内部审计应基于高校战略目标和不同业务特点,判断依据风险偏好、风险承受度和风险控制预警线实施的结果是否有效,进而落实风险内控主体责任,加强风险研判和风险预防控制,促进高校在经济业务活动中、项目实施中和重大决策时做好风险的预防和控制。

3.3服务组织治理需求,推进绩效审计的制度化与常态化

绩效审计通过一系列绩效指标对高校内部受托管理责任以及资金使用和管理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公平性和环境性进行评价考核,全面有效开展绩效审计应把握好如下几点。

3.3.1选取基于共同治理的指标

在绩效指标设置上,树立和落实“共同治理”理念,充分征求利益相关者意见,科学合理选取评价指标,设置评价指标体系。改变单一以客观定量指标为主的做法,以各利益相关者对高校的满意度等主观定性指标作为有益补充,定量定性指标相结合对绩效做出全面、科学的评估。

3.3.2设定基于组织战略的标准

在绩效评价标准的设定上,应以高校战略目标为导向,将高校拟达到的“目标”和“结果”作为绩效评估的基础和前提,制定与结果和产出相适应的绩效指标评价标准,确保具体目标与绩效评价考核目标相协调,从而推动高校内部绩效管理水平和服务效率的提高。

3.3.3营造多元参与的评价方式

在绩效评价环节,构建多元主体参与评价模式,建立开放、宽松的评价氛围,允许并鼓励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高校内部绩效评价,体现主体参与的多元性;在评价方式方法上,可以采用高校自评与利益相关者互评,过程与目标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4以服务高校治理需求为导向,改进审计问责的效果

现代化的高校治理结构是“多元互动”的,利益相关者共同主动参与治理,推动高校治理全面深化改革。一套完善的责任追究机制将有效保证责任得以履行,促进审计问题得以整改,强化问责能使审计监督落到实处,是完善高校治理、提升治理能力和效果的必然要求。

4.1构建“异体问责”的主体制度

高校多元主体参与治理和监督的机制,需要引导多元主体参与审计问责,保障各利益相关者的话语权,发挥不同主体的认知优势和纠正主体利益偏差。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异体问责”体系,问责主体不仅包括审计机构,还应包括纪检监察、人事、组织及相关职能部门、媒体、公众等相关主体。公众作为重要的问责主体,其参与问责的权利主要体现为: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4.2完善问责结果公告制度

问责信息公示可以让公众全面参与高校内部治理活动。以公开方式向社会报告问责结果,有利于提升公众参与高校治理的积极性,提高治理的透明度,彰显审计的权威和威慑作用。

问责结果全面公告需要细化两点要求:第一,规范公告时间,对问责结果公告时间作出具体规定,保证问责信息的及时性。第二,规范问责公告内容、途径和程序,保障问责信息的完整和全面性。在不涉及秘密和安全的情况下,尽可能将所有信息向社会公告。

4.3建立问责错误救济制度

为避免问责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偏差和失误,应建立问责错误救济制度,确保问责的公正性。其一,应明确问责对象享有陈述和申辩权,在高校相關部门做出问责决定前设置问责答辩程序,允许问责对象提交相关资料并进行答辩陈述。其二,应建立问责救济制度,在相关部门做出问责决定后,如果问责对象认为惩戒结果不合理,可以通过申诉和诉讼方式来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杜绝问责不当的现象。

5结论

新发展阶段内部审计服务价值的体现,需要整合审计资源全面推进审计全覆盖,推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审计有效融合,全面实施绩效审计,使之成为高校治理不可或缺的工具,从而促进高校共治关系的构建,高校治理结构的完善和治理能力的提升,推动高校各项事业健康、安全、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国常.有效提升审计服务国家治理能力的主要路径探析[J].财会通讯,2020,(11):6-11.

[2]孙建.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体系现代化:内涵、使命、举措[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1):38-40.

[3]何新容.国家治理视角下的绩效审计问责制度构建[J].南京审计大学学报,2017,(2):85-93.

[4]王慧.COSO风险管理框架的新变化及启示[J].审计月刊,2018,(9):42-44.

[5]王旭辉.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融合:日本政策研究及启示[J].财会学习,2013,(9):65-68.

作者简介:陈樱(1980-),女,湖南新化人,硕士,长沙学院审计处高级审计师,研究方向:内部审计。

作者:陈樱

高校审计财务风险论文 篇3:

浅析高校内部审计的转型与发展

摘 要:高校内部审计除具有经济监督的基本职能外,还应具备评价职能、控制职能和服务职能。文章分析了高校内部审计的特点和目标,以及高校内部审计转型的目标,同时,探讨了高校内部审计转型的途径。

关键词:高校内部审计 转型 发展 目标

文献标识码:A

我国内部审计由“监督主导型”向“服务主导型”转变,是大势所趋,既符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符合国际内部审计的发展潮流,同时也符合内部审计本身的自我发展规律。高校内部审计部门作为学校管理机能的一部分,工作服务的对象和目标不能脱离高校发展的总目标,应本着为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服务的思想来开展工作。高校审计的基本职能是监督,但监督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校内各部门、各单位的经济工作搞得更好,决不能以监督者自居,必须以服务者的身份出现。内部审计部门必须在高校发展目标的大背景下,充分发挥审计的各项职能,摆正监督与服务的关系,给高校内审工作一个恰当的定位,高校内部审计除具有经济监督的基本职能外,还应具备评价职能、控制职能、服务职能。

一、高校内部审计的特点和现状

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起步较晚,高校内审工作整体发展仍然比较落后,存在一系列的问题:(1)职能定位不准。大部分高校开展的仍然是财务收支审计,其职能仍然处于查错纠弊阶段,内部审计层次、地位、独立性以及开展审计项目的模式、内容和方式等仍处在低层次水平。(2)机构设置不科学。部分高校未建立独立的审计机构,人员素质偏低,知识面窄,业务能力不强,不能满足完成高质量审计工作的要求,同时内审人员缺乏必要的专业培训和后续教育,内部审计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程度不高,明显滞后于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在审计理念、科学性、前瞻性等方面与高校的发展不相适应。(3)传统的内部审计工作仍然是高校内部审计的主流,审计的手段和方法落后。目前高校内部审计大都是以事后审计评价为主,缺乏事前和事中监督。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大多采用审核、观察、询问、函证等传统方法,而分析性复核、审计抽样、计算机审计等一系列先进的审计方法则较少使用。(4)审计成果的利用不理想。内审部门与被审部门同处于一个组织系统,被审计部门一般对内部审计的审计决定和审计建议不太重视,对审计意见和建议的整改落实措施不到位。

二、高校内部审计转型的目标

高校内部审计转型是一项漫长、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急于求成,转型过程中要保持内部审计发展的持续性,并非一步到位,应渐进式推进,以规范内部审计为近期目标,以内部控制审计为中期目标,最后过渡到风险管理审计。(1)内部审计行为的规范。首先,保持独立性是实现内部审计转型的前提,强调高校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要按照《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和《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的要求,设置内部审计机构,配备审计人员,并在本单位、本部门主要负责人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其次,规范内部审计行为是实现内部审计转型的基础。要按照《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四号——高校内部审计》《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对内部审计行为进行约束,实现审计操作规程、审计文书格式、审计项目立卷归档、审计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程序化、格式化、标准化。最后,内部审计转型不能丢失传统的财务审计这一基本职责。任何风险、任何问题必然会在财务上反映出来,很多危机是从财务危机开始的。由传统的财务审计向现代的风险管理审计转型要以财务审计为基础、为底线,积极探索开展财务风险控制评审工作、绩效审计、内部控制审计、参与式的全过程跟踪审计等工作,让审计工作真正介入到学校的管理工作之中,及早发现内部控制缺失或失控问题。在关注“资金流”的基础上,重点关注“物流”和“效益”,对工程项目审计、采购项目审计、学校重大经济决策等,审计部门应提早介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从源头上控制问题的发生,促进学校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和效益性。(2)内部控制审计的实施。积极引领高校开展内部控制审计,既是推进内部审计转型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内部审计转型的的必要阶段,是高校内部审计转型的中期目标。要立足于审计“免疫系统“的本质开展工作,注重防患于未然,充分发挥审计的预防作用;摆正审计监督与服务的关系,更加合理地定位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注重在审计理念、审计职能、审计目标和内容及方式、手段的转变,实现由“小作坊式“的单个项目审计向整体性、系统性的“集约式”规模审计转变,由单打独斗式的审计向内部审计部门牵头、整合监督资源、发动成员参与的审计转变,由被动防御为主向积极控制为主转变。(3)实现风险管理审计。内部审计的领域扩展到风险管理审计,是内部审计发展的基本趋势,但是我国高校内部审计相比发达国家还处于落后阶段,无论是基础理论研究还是实务操作都很薄弱,要实现由账项基础审计模式向风险基础审计过渡,内部审计人员要提高风险意识,对高校内部各单位进行风险评估,建立风险等级评分制度,选择风险等级高的单位优先审计、重点审计,通过风险基础审计主动发现和控制各项风险,将风险降到可接受的范围。

三、高校内部审计转型的途径

1.统一认识,创新高校内部审计新理念,为高校内部审计的转型打牢思想基础。要广泛开展高校内部审计转型的宣传教育活动,使广大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者、学校领导和审计主管部门的官员充分认识到内部审计的“监督主导型”向“服务主导型”转变的重要性、必然性和迫切性,提高支持、促进转型的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要深刻认识到高校内部审计的转型是适应我国教育经济发展的需要,高校内部审计作为国家整个监督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应立足于审计“免疫系统”的本质开展审计工作,注重防患于未然,充分发挥审计的预防作用。审计的工作重点是切断“火源”,而不是总在救火,重在为国家和社会减少损失,而不是核实损失。”服务主导型”的内部審计是在“监督主导型”内部审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转型并不意味着对“监督主导型”的否定,实际上是寓监督于服务之中,更加合理地定位高校内部审计工作,通过审计评价和审计建议,为学校领导科学决策提供客观依据,真正发挥审计的参谋助手作用。

2.拓展审计内容,改进审计方式。高校内部审计由“监督主导型”向“服务主导型”转变,必将反映在内部审计实务的安排和运作上。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内部审计范围正从传统的财务审计扩展到经营管理领域,工作重点从传统的“查错纠弊”转向为组织内部管理、决策及效益服务,把降低风险成本,增加组织价值贯穿于全过程,通过审计促进提高资金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减少决策失误和损失浪费,维护国有资产安全完整。在现代内部审计理念指导下,内部审计机构要摆脱传统审计模式的束缚,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控制机制,拓展审计业务范围,逐步开展以财务管理为主线,以内部控制健全性和有效性为主要内容的整体性、系统性审计,并整合审计资源,向项目审计与管理咨询审计转型,形成“集约式”审计模式,对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提出管理建议。

3.完善审计管理,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管理规范化、科学化水平。审计工作管理规范化首先要做到作业程序化,从项目立项到审计报告的审定、下发,对其中的阶段、环节应做详细的规定,编制作业流程图和文字说明,形成图文并茂的程序化规范体系;其次要做到文书格式化,结合内部审计准则和审计工作实际,对文书、表格的要素和样式统一标准,规范文书撰写要求,形成格式化,避免审计工作的随意性;最后要做到档案标准化,完善档案管理制度,做到谁主审谁立卷,审结卷成,定期归档,规范立卷归档管理体系。为了保证审计质量,强化审计质量管理,要将质量控制和项目督导贯穿于审计工作始终,建立起点、线、面的质量控制防线,形成审计质量复核、项目督导和责任追究的动态监控保障系统。

4.强化队伍建设,加强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业务学习和培训,优化知识结构,造就一批胜任“服务主导型”内部审计的优秀人才,确保转型成功。“服務主导型”内部审计与“监督主导型”内部审计相比,其服务范围更广,作用领域更宽,对业务知识和技能的要求更高,而且要有较高的逻辑思维和分析判断能力。因此,必须十分重视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的提高,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进行业务培训,扩大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掌握新的审计技术和方法,提高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善于把实践中产生的经验上升为理性知识,以职业道德教育为重点,以终身发展为目标,以文化建设引领思想教育,倡导“和谐审计、文明审计、服务审计”,更好地发挥高校内部审计的建设性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彤.高校内部审计转型:目标导向与路途选择.中国内部审计,2011(11)

2.李天明.高校内审职能转变及拓展方向之我见.经济师,2011(12)

3.瞿晓琦.高校审计监督的实效性探讨,中国总会计师,2012(8)

4.林晴雪.地方国有投资公司内部审计问题研究与对策.现代商业,2010(11)

(作者单位: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审计监察处 广东东莞 523808)

(责编:若佳)

作者:朱华

上一篇:曲面零件造型设计论文下一篇:传统文化公共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