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财务风险论文

2022-04-20

摘要:文章根据高校财务风险的特点,从偿债能力、运营效益、成长能力以及非财务因素四个方面,构建了高校财务风险指标体系。关键词:高校财务风险;偿债能力;运营效益;成长能力;非财务因素随着高校独立法人地位的确立,高校必须开始通过各种途径筹集资金自主办学,这样必然产生一定的财务风险。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地方高校财务风险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地方高校财务风险论文 篇1:

地方高校预算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问题研究

[摘 要]地方高校预算经费和其他经费少,导致学校发展越是滞后,经费短缺局面日趋严重。为了学校发展,地方院校必定多方筹资,与此同时,财务风险也随之而来,已成为地方高校面临的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

[关键词]高校;预算;财务风险

1 从预算管理角度分析财务风险存在原因

高校财务风险是指高校运营过程中因资金运动而带来的风险,集中表现在预算收支不平衡、资本结构不合理等方面。预算管理约束不力是地方高校财务风险形成的深层次原因。

第一,地方高校财务缺乏长期预算规划。地方高校的财务风险主要是由银行贷款债务引起,而地方高校的银行贷款主要是为学校基础条件设施和学科建设进行的中长期投资,是地方高校将来预期收入的提前透支,因此必须有地方高校的长期财务规划与之适应。在客观方面,由于我国高教事业正处在高速发展和变革时期,地方高校的长期事业规划较难编制;在主观方面,很多地方高校短期行为严重,不重视地方高校长期事业规划的编制,使得地方高校很难编制出学校的长远财务规划。

第二,地方高校的预算编制存在问题,出现赤字预算。①体制性方面原因。随着扩招和新校区建设,地方高校资金内需不断膨胀,银行贷款成为高校快速发展资金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而在部门预算中,银行贷款是列在本年预算收入栏,造成预算单位可“以支定收”的事实,表现为原用于项目支出的借贷可转移至基本支出、也可直接用于基本支出,以弥补地方高校一般性预算赤字。②隐性方面原因。几乎是无一例外地所有地方高校下半年的学期结束都在元旦之后,而大量的岗位津贴、课时津贴、目标考核奖等奖金津贴都集中在期末发放,即使在实行预算内外全部纳入国库集中支付的情况下,也在不自觉中利用了次年经费来发放本属于上年度的费用,这种会计年度和学校运转周期不一致可以说是预算突破的自然弥补法。

第三,地方高校对支出预算操作控制不力。跨年度核销问题,即当年预算在分解到各业务部门和院系后,由于一些部门不能按年初确定的预算合理分配使用当年经费,年底前当年经费计划已全部使用完,在不能得到预算的调整计划后,部门自己垫付资金等来年新预算指标下达时再予以报销,形成业务部门和院系当年预算的事实上突破。

2 从预算管理角度提出地方高校财务风险防范措施建议

第一,将信贷资金纳入预算管理体系,提高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科学性。目前,地方高校的资金来源主要分为:非偿还性资金和偿还性资金。非偿还性资金是指财政拨款和事业收入等;偿还性资金是指在未来一定时间内需要用非偿还性资金来偿还,并要负担资金成本,具有偿债风险的那部分资金,如银行贷款等。

第二,将成本控制纳入地方院校的预算管理。组织实施全员、全要素、全过程的成本费用预算管理体系,积极挖掘内部潜力,大力开展增收节支、降本增效工作;推进实施精细化管理,细化各项成本费用开支定额标准与预算控制目标,尽力压缩成本费用的预算规模,严格控制预算外开支,不得随意扩大支出总额及可控费用的预算规模;落实成本费用预算控制目标与责任,强化成本费用的硬预算约束,加大成本费用预算执行的跟踪监督与考核奖惩力度;积极推行院校内部集中采購、定额管理、供应链管理和重要资源集中管理等管理方法,保障各项成本费用预算控制目标的有效性。

第三,改革现行高校会计制度,将现金流量预算纳入高校预算管理的范畴。目前各高校所执行的《高校财务制度》是1998年制定的,是一部重收入支出核算,轻资产负债管理的会计制度,是符合当时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和高等院校会计核算的实际情况的。而随着国家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预算外收支两条线和政府预算收支改革政策的相继出台,旧的高等院校会计制度已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下高校经济业务的核算,远远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形势需要,高校发展中所出现的很多新问题在高校财务制度中找不到解决的依据。

[作者简介]刘景艳,唐山学院财务处,高级会计师。

作者:刘景艳

地方高校财务风险论文 篇2:

高校财务风险指标体系的构建

摘要:文章根据高校财务风险的特点,从偿债能力、运营效益、成长能力以及非财务因素四个方面,构建了高校财务风险指标体系。

关键词:高校财务风险;偿债能力;运营效益;成长能力;非财务因素

随着高校独立法人地位的确立,高校必须开始通过各种途径筹集资金自主办学,这样必然产生一定的财务风险。因此,如何预测以及控制高校财务风险成了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建立高校财务风险指标体系的构思

近年来,关于企业财务风险的评价方法与实证研究日趋成熟。在构建高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时,可以借鉴企业财务风险的评价方法。然而,高等教育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决定了高校不同于企业的性质。因此,在对高校财务风险进行评价时,又要区别于企业。

1、高校财务风险不同于企业的财务风险,有自己独特的特点。企业一般是从筹资、投资、利润分配等资金流转环节分别考察其财务风险,目的是增值。高校的资金流转环节与企业类似,但目的是维持和发展高校教学、研究事业。因此,在建立指标体系时,可以考虑从资金流转环节入手,但是具体设定指标时又要反映高校财务风险的特点。

2、高校财务风险的来源不同于企业。高校财务风险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从总体上看,存在失衡风险,即高校的流动资金可能出现短缺现象;二是在资金运作上,存在金融风险;三是校办产业投资过程中,校办产业自身的财务风险以及学校的连带责任风险;四是在举债过程中,高校存在向金融机构进行过度举债或不良举债问题,带来的过度举债风险。因此,衡量财务风险指标,应从这些财务风险的来源来考察,抓住财务风险的实质。

3、现在各高校实行财政部、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该制度对高校会计核算的范围、方法和口径等作了具体规定。所以,选取的财务风险指标要能直接利用这类会计信息,力求简便、快捷和实用。高校年度会计报表由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专用基金变动情况表和其他有关附表组成。由于没有反映现金流量的报表,因此,在构建财务指标时,无法通过现金流量分析评估高校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

4、导致高校财务风险的因素中很多是财务因素,但一些非财务因素,特别是反映高校办学社会效益的因素,也要引起注意。因此,需要增加社会效益方面的量化指标。

二、高校财务风险指标体系构建

企业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一般包括四个方面:企业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资产营运能力和成长能力。但是,高校并不以盈利为目的,也不存在负债经营的条件,因此,本文从偿债能力、运营效益、成长能力以及非财务因素四个方面构建高校财务风险指标体系。

(一)偿债能力

高校虽然不太可能出现资不抵债的现象,但是流动资金可能出现短缺,可能出现发不出工资,没有资金用于日常开支等现象。因此,针对高校可能产生的失衡风险,从偿债能力方面考察高校财务风险是很必要的。其中,偿债能力又包括短期偿债能力、变现能力、长期偿债能力以及支付能力。当然,与一般企业的负债不同,高校不具备负债经营的条件,因此,高校的负债仅仅是高校进行财务分析时了解学校财务风险状况的一种工具。

1、流动比率。流动比率是流动资产除以流动负债的比值,是衡量一个组织变现能力最常用的指标之一。它表明高校每一元流动负债有多少流动资产作为偿还的保证,反映高校用可在短期内转变为现金的流动资产偿还到期流动负债的能力。流动比率高,不仅反映高校拥有的营运资金多,而且表明高校可变现的资产数额大,短期偿债能力越强。一般认为,合理的最低流动比率为2,因为除了日常生产经营的流动资金需要满足,还要有足够的财力偿付到期短期债务。但是,流动比率也不能过高,不然会占用过多流动资产,影响资金的使用效率。在分析高校流动比率时还需注意流动资产的结构和周转情况等。

2、资产负债率。学校资产负债率是指学校负债总额与全部资产的比率。它用于衡量高校利用债权人提供的资金开展业务活动的能力,反映债权人提供资金的安全保障程度,也反映高校长期偿债能力。高校的资产负债率越低,说明学校的净资产越多,由所有者提供的部分就越大,资产对债权人的保障程度就越低;反之,债权人面临的风险也越高。根据经验,高校资产负债率一般在60%以下才能说明高校的资产负债情况正常。

3、现实支付能力。现实支付能力是指高校年末货币资金结存数与月均支出额的比值,它用来预测高校近期正常的支付能力,反映高校货币资金可供正常运行周转所需的周转月份数。该指标值越大,说明高校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越强;反之,高校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越弱。该指标不能过低。

4、潜在支付能力。与现实支付能力不同,潜在支付能力分析的是年末速动资产减去流动负债后的资产,是现实支付能力指标的补充。

潜在支付能力=(年末货币资金+年末应收票据+年末借出款+年末债券投资-年末借入款-年末应缴财政专户-年末应缴税金)/月均支出額

它反映了高校货币资金与所有短期可变现资产扣除短期应支付款后满足正常运行管理所需的周转月份数。该指标值越大,表明潜在的支付能力越强;反之则越弱。后两个指标主要是从资金周转的角度,将学校作为一个整体,用现有货币资金存量来分析保证正常支付的能力。

(二)运营效益

高校办学资金的筹集渠道有很多,比如:财政拨款、收费收入、产业收益、社会捐助、基金捐赠等等。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对自身的资金运作逐渐拥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权。但是由于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制约,高校的资金运作活动也充满风险。因此,针对资金分配、资金运用以及隐形连带财务风险,从高校运营效益方面,构建财务风险指标。

1、生均总经费收入。学校总经费收入是高校在一年内所获得的全部经费之和,揭示了学校在年度的经济发展中“靠国家、靠自己、靠朋友”等多渠道筹措经费的能力和成果,体现了学校所拥有的综合经济实力,表明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的能力和后劲。学校总经费收入是个绝对值,应与学校规模、学校学生总数相匹配。因此,用生均总经费收入取代总经费收入,来衡量学校的财务实力。该指标不应过低,否则不利于学校正常工作的开展。

2、学校自筹收入能力。自筹收入能力是学校自筹收入与学校总收入的比值。其中,自筹收入包括事业收入、经营收入、附属单位缴款以及其他收入。它反映了高校对国家和地方的依赖程度,也反映了高校自我筹集资金的能力以及努力程度。由于高校的财政拨款数额基本上为一定值,所以该指标值越大,说明高校自我发展能力越强;反之,则越差。该指标值不应过低,否则将影响高校的正常运转。

3、经费总支出收入比。该比率是高校本年度经费总支出与经费总收入的比值,它反映了高校的办学效益以及高校对总经费的运作把握度,也反映了经费结余率。若该比值超过1,反映学校该年度出现负债和赤字,已动用历年财务结余。数额越大,说明学校财务运转越困难。若总支出小于总收入,说明学校的财务运行处于正常状况。

4、校产投资收益率。我国大多数高校都有校办产业,校办产业收益已成为高校筹资的一个重要渠道。然而,校办产业的财务风险也给学校带来隐性连带风险。校产投资收益率是校办企业投资收益与校办企业投资的比值,它反映高校对校办产业投资的收益状况,是衡量高校经济管理工作中对校办产业投资工作绩效的重要指标,也反映了高校利用其自身优势,将其科技成果转化为收益的能力。该指标值越大,说明高校校产投资收益效果越好;反之,投资收益效果越差。该指标过低时应引起关注。

5、基建投资支付能力。近年来,由于高校扩张的需要,新校区的建设、旧有基建设施的改造与更新等都需要用到大量资金,再加上基建投资的范围大,时间周期长,将基建投资的支付能力纳入财务风险考核范围尤为必要。基建投资支付能力是基建借款与基建应付账款之和与基建年末货币资金的比值,它是指主管基建投资的部门为保持正常运行和基建项目能顺利完工所拥有的偿债或付款能力。该比值越小,证明支付能力越强。一般情况下,该指标值小于1。

(三)成长能力

与企业一样,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高校之间也充满着竞争。高校要吸引生源和优秀人才,就需要抓住市场经济提供的有利时机,取得长足发展。因此,高校的成长能力以及未来的发展潜力也成为考核高校财务状况的重要方面。

1、货币资金支出比率。货币资金支出比率是年末货币资金与总支出的比值,它反映高校每份支出需要多少货币资金作为保障,即高校未来货币资金的刚性满足程度。该比率越高,说明高校未来的总支出中货币资金支出的保障程度越高;反之则越低。该指标不应过低。

2、自有资金动用程度。自有资金是指学校可以支配的自有财力,包括事业基金中的一般基金和专用基金。其中,专业基金中的留本基金因不能动用,应剔除。即:自有资金=年末事业基金+年末专用基金-留本基金。自有资金动用程度是应收及暂付款、校办企业投资、其他投资、借出款之和与自有资金的比值。该指标越小,表明学校可支配的自有资金动用得越少;反之,该指标值越大,则高校未来的发展越有可能受到制约。当该指标大到一定程度时,表明学校可支配的自有资金到了警戒线,出现了潜在危险。一般来说,该指标不应超过100%。

3、净资产增长率。净资产增长率是本年净资产的增长额与上年资产的比值。高校的净资产主要包括学校的各项基金(事业基金、固定基金、专用基金)和经营结余,是衡量高校发展潜力的一个重要指标。该比率越大,表明高校的成长能力越强,面临的财务风险越小,反之,高校面临的财务风险将会越大。

4、现金净额增长率。现金净额增长率是本年现金净额的增长额与上年现金净额的比值。它反映高校流动资金中现金的运作风险状况,更深刻地反映高校的成长能力。该比率越大,表明高校的发展潜力越大,面临的财务风险越小;反之,高校面临的财务风险越大。

(四)非财务因素

高校与企业一样,都存在着投入、产出和效益的问题。不同的是,高校的产出有其特殊性,人才及科研成果才是高校的主要产出。从根本上讲,我国高校的目标应是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和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统一。高校只有为社会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才能提高学校的社会地位和知名度,才能受到社会的公认和尊重,这是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坚实基础。因此,需要把一些重要的非财务因素纳入衡量高校财务风险的指标体系。

1、师生比。师生比是全部在编专业教师人数与全部在校生人数折合平均本专科学生人数。这一指标说明高校的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间接反映办学效率。师生比越高,说明学校具有較高的管理水平,办学效益越好。

2、教师人均科研经费。教师人均科研经费是科研活动收入总额比教学人员与科研人员的总和。它一方面反映学校科研的能力与规模,另一方面也反映学校的财务管理水平,与学校财务的良性循环有较大关联。该指标值越大,说明学校对科研水平重视程度越高,学校科研的规模和能力越好。

3、教职工人才贡献率。教职工人才贡献率是指每个教职工当年为社会培养毕业生的贡献能力,主要是指科研成果。科研成果水平主要从国家科学技术奖、发表论文数、学术专著数等方面来考核。通过学术界专家打分,对各个方面重要程度赋权来量化。

目前,随着我国高等学校的产业化趋势,高校不再单纯是以前的“卖方市场”。高校作为独立自主的法人,同样面临着一系列的财务风险。因此,在财务管理过程中,构建一套财务风险指标体系,建立财务危机预警系统非常重要。通过这套指标体系,为正确评价学校财务状况,为主管部门提供宏观管理的工具,为学校自身加强财务管理提供依据,为关注高校的社会各界提供财务分析资料等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周复,施建军等.大学财务综合评价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

2、胡信生,拓东玲,王希文.高校财务风险的类型及其防范[J].高等农业教育,2005(2).

3、陶小平,高校财务分析指标体系有待完善.经济论坛,2004(11).

(作者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作者:董奇慧 曾繁荣

地方高校财务风险论文 篇3:

多元化融资:化解高校财务风险

【摘要】 高校财务风险源于负债,根本原因在于我国高等教育总体投入有限而社会需求不断增长。对于高校而言,负债是一柄“双刃剑”,它既可解决高校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也可能给高校带来巨大的财务风险。要有效化解财务风险,在树立风险意识,、加强贷款管理的前提下,走多元化融资之路才是高校正确的选择。

【关键词】高校 财务风险 多元化融资 化解

高校财务风险源于负债融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高等教育总体投入有限而社会需求不断增长。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随着国家鼓励高校多渠道筹措办学政策的出台,催生了“银校合作”形式,银行贷款迅速成为各地各级高校筹集资金的主要来源。对于属于事业单位编制、资金来源渠道有限、主要依靠财政拨款的普通高校而言,负债是一柄“双刃剑” :它既为高校解决了发展资金不足的燃眉之急,使我国高等教育在二十一世纪之初的短短几年间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同时也给高校带来了巨大的财务风险。

一、高校贷款的时代意义

1、适应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的需要。进入新的世纪,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突飞猛进:1998年全日制招生规模为108万,2006年达到540万,是1998年的5倍,1998年在校大学生仅600万人,2006年猛增到2600多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3%,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政府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投入一直较低:2004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2.79%,2005年为2.82%,远远低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6%,也未达到《中国教育和改革发展纲要》中规划的4%。《2005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数据显示:2005年普通高校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为5375.94元,比上年下降3.18%;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为2237.57元,比上年下降2.65%。由于经费分配不均,相对于重点大学,地方高校生均经费更少,资金缺口更大。高校负债实为发展所迫,是不得已而为之。

2、符合高等教育市场化、社会化的全球发展趋势。高等教育市场化是指商业、金融等机构直接进入高等教育市场,遵循市场模式参与高校建设。当前,高等教育市场化趋势由美国经过欧洲、日本传播到世界各国,几成潮流。这充分说明,高等教育市场化和社会化将主导新世纪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加入WTO,意味着我国高等教育市场的大门已经敞开,如果中国本土高校不能与时俱进,及时抢占发展先机,那么这个市场将面临被国外势力抢占和瓜分的局面。

3、有利于优化高校的融资结构。我国高校原有财政拨款体制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结构也不合理:资金来源中政府投资比重高,社会投资比重低,过于依赖政府可能制约高校发展;而受教育者个人投资比重高,则意味着加重城乡居民负担,并可能使贫困学生失去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其次,高校在吸引社会资金(如民间投资)方面存在体制障碍。尽管国家逐步放开了民间法人对高教领域的投资,但因缺少对民办高校的经费控制制度以及相应的减免税与财政补贴措施,大大影响了民间投资的积极性。

4、有利于高等教育事业与金融市场“合作双赢”。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和深化,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保护期的正式结束,国有商业银行相继改制,竞争加剧、经营风险加大,金融资本亟需寻求新的投资领域。一方面,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需要强有力的资金支持,高校取得贷款能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另一方面,金融市场大量信贷资金需要寻求新的投资去向。给高校贷款,既可以降低经营风险,又能够提高信贷资产质量,是金融机构规避风险、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最佳选择。存在于双方之间的资金供求互补性,为高等教育与金融市场“合作双赢”、为金融资本扩张和社会经济发展良性互动创造了绝好的机会。

二、高校财务风险的成因

财务风险是指由于负债融资形式引发财务收益的不确定性而导致高校陷入财务困境或财务危机。吉林大学发生财务危机就是一个典型案例:2007年3月19日,吉林大学财务处自曝该校三年贷款54亿元,每年仅支付贷款利息就高达1.7亿元,公开征集建议解决财务困难,率先把高校沉重的债务负担以及蕴涵其中的巨大财务风险展示给社会公众。

从风险产生的性质来看,财务风险可以分为客观风险和主观风险。客观风险属于不可分散风险,又称外在财务风险,是指由于高校外部各项因素变化而引起财务收益的不确定性所产生的风险,诸如银行存款利率上涨、银根紧缩、融资成本增加;人民币潜在的升值趋势所带来的风险(汇率变动);物价上涨;招生政策变化引起生源、收费减少(如教育部从2006年起已经开始控制高校招生规模)等。主观风险又称内在财务风险,是指高校在资金筹集和使用过程中由于筹资决策失误而可能引起财务收益的不确定性所产生的风险,如贷款规模过大;或资金结构不合理;或财务管理不善;或因人为因素导致在建项目报废等。由于高校资金来源渠道不多,没有足够的资金还本付息,容易使高校陷入财务危机。主观风险是各级高校需要重点防范的风险:

1、财务决策风险。部分高校领导出于政绩考虑,脱离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实际,刻意打造形象工程或片面追求奢华,仅以能否满足项目建设需要为标准,盲目贷款,贷款比重之大严重超出高校实际的承受能力。据国家审计署2003年对杭州、南京、珠海和廊坊四市高校园区的审计数据,到2003年底,四市高校园区实际筹资257.1亿元,其中银行贷款占到了近六成(59.4%)。而南京中医药大学新校区和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已分别贷款7亿元和6.28亿元,竟占到了筹资总额的93%和94%,背上巨额债务。

2、财务管理风险。高校过去依赖于财政拨款,财务管理基础薄弱,资金管理缺乏科学规划,存在着超前消费或盲目投资问题。如由于缺乏监督,天津大学原校长单平违规投资,结果造成学校巨大的资金损失。调查数据显示,高校还贷一般只有老校区土地转让、学费收入和财政拨款三种渠道。多数高校以学费收入加国家财政拨款,除维持正常运转之外少有节余,偿债能力极其有限。高校过度依赖银行信贷资金,有时借款不还,影响财务关系处理,容易造成信用下降。加上资金结构不合理,缺乏有效防范措施,一旦资金链断裂,就会陷入财务困境。

三、财务风险的应对策略

积极的财务风险应对策略一般包括防范风险、规避风险和化解风险三种。

1、风险防范策略。防范策略是通过评估风险、识别风险和分析研究风险,进而有效控制风险并把风险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的财务风险管理策略。所谓防患于未然,防范策略一般应用在风险发生之前,主要目标是防止风险发生作用。

2、风险规避策略。规避策略强调对风险采取回避措施,有两层含义:一是在项目决策时,尽可能选择财务风险较小的方案或不予实施方案以避免风险;二是在项目实施过程当中如果发现风险过大难以控制时,及时调整或中止项目实施,以减少损失的可能性及损失程度。这是一种最彻底的风险处理策略。

3、风险化解策略。化解策略主要运用于财务风险即将发生或已经发生后,通过及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尽可能减低风险损失,部分或完全化解财务风险的一种风险处理策略。使用风险化解策略需要考虑采取措施的成本与所化解损失大小之比例,进而选择最经济的化解策略。

四、化解高校财务风险:多元化融资

2007年上半年,全国政协对30多所高校进行调研,公布的报告称全国高校贷款总额已达2500亿元,建议对高校贷款实行贴息政策,以减轻高校债务负担。其实,全国高校贷款总额或许远远超出了已经公开的2500亿元。既然高校财务风险的出现难以避免,那就不再是防范或规避那么简单,必须面对现实,设法化解。尽管高校具有公益性,但作为法人主体,绝不能单纯依靠“高校贷款、政府买单” ,把还贷希望完全寄托在政府身上。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惟有在政府财政支持和政策扶持下,高校实行多元化融资,才是其财务风险的最终化解之道。

1、盘活存量资产。在国家政策、法规允许的框架下出让空置的土地、校舍,或以老校区土地置换方式获取新校区建设资金,减轻还贷压力。如浙江大学2007年就以24.6亿元高价卖掉了靠近西湖的湖滨校区地皮,使资金紧张问题及时得到缓解。

2、上市融资。将下属产业公司为主要发起人,联合其它投资者设立股份有限公司,直接通过发行新股上市。1993年复旦大学控股的上海复华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成功上市,成为我国高校第一家上市公司。目前,全国高校上市控股公司已有34家,募集的资金极大地促进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高校也可以“借壳上市”,通过发行企业债券、配股或增发新股等方式筹措资金,从而使科研、开发与生产实现良性循环,不断提高校办企业的科技水平和盈利能力。如北京大学目前就是采用借壳上市的方式来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的。

3、BOT融资。BOT融资(Build-Operate-Transfer“建设-经营-移交” ),引入社会资金。具体步骤:高校提供土地,与项目公司签订基础设施建设合同——由项目公司融资建设(如学生公寓、食堂等经营性设施)——投资方收取使用费或服务费回收投资——合同期满高校收回设施所有权。BOT直接融资方式为实力雄厚、潜力巨大的民间资本进入高教领域提供了契机,有利于充分整合现有资源,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

4、校企合作。通过合作将高校科研优势与企业资金实力优势互补,如大学城建设,由政府出政策、出土地,高校和企业共同出资建造,风险和利益共担。也可以合作建设大学科技园区,依托高校科研、人才密集的优势,为中小型高科技企业提供相关服务,以实现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促进高科技企业发展。随着国家科技创新战略的全面实施,企业的竞争越来越集中到产品的科技含量上,以“双赢”为基础的校企科研合作将会更加密切,并会成为高校重要的资金来源。

5、组建基金。遵循“本金不动,仅用收益”原则,基金来源理事单位赞助、社会捐赠和校友捐助等。美国大学均设有各种类型的大学基金,许多大学甚至成立资产管理公司,委托专业人员来管理。如哈佛大学的基金1998年高达130亿美元,资产报酬率达20.5%。其中占基金规模1/2的国内股的投资报酬率为38%,地产投资及处置收益报酬则高达44%。

6、发行彩票、债券。我国已具备发行教育彩票的条件:一是我国彩票市场具有巨大的潜力,二是高等教育的准公共产品性质适合通过彩票融资。发行高等教育专项债券既可由政府出面发行,也可以高校直接发行,在债券利率、税收方面享受优惠政策。如哈佛大学弗德学院1996年发行了2400万美元债券,用于教学楼改造,由于资金到位快,工程很快竣工。

此外,利用国家助学贷款(如生源地贷款)政策解决学生欠费难题,加强捐资助学制度建设,调动校友及社会各界捐资助学的积极性等,都能增加高校收入,有效防范财务风险。

【参考文献】

[1] 李小安:高校融资风险刍议[J].财会通讯(理财版),2007(9).

[2] 黄晓文:现代财务观下的财务风险管理[J].新理财,2007(8).

[3] 万青:高校贷款的风险及其控制[J].浙江金融,2004(5).

[4] 黄祥林:高等学校举债的行为分析与风险防范[J].教育与经济,2003(4).

[5] 崔宏光:浅谈高校贷款的资金管理[J].辽宁教育研究,2003(6).

(责任编辑:杨力军)

作者:李小安

上一篇:汽车维修技术改革论文下一篇:信息安全技术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