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财务制度论文

2022-04-20

一、引言高校财务制度是事业单位财务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原《高等学校财务制度》(以下简称制度)于1997年经财政部、教育部批准,于1998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制度实施以来,对于强化高校财务管理的规范性,完善高校财务管理的体系性,促进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我国高校财务制度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我国高校财务制度论文 篇1:

高校财务困境探究

摘 要:近年来我国高校爆发的财务困境已经成为影响高校稳定发展的首要因素。文章揭示了高校爆发财务困境的原因,并展望未来提出了避免爆发财务困境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高校 财务困境 非限定性收入 教育发展支出

我国高校财务困境长期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06年中国经济和社会蓝皮书》显示:2005年我国公办高校向银行贷款大致为1500亿至2000亿元,有的高校贷款已高达10亿至20亿元,高校的债务使银行增加了财务风险,将可能最终成为国有银行新的不良债务。特别是2007年《第一财经日报》一则“吉林大学贷款办校之困——每年需拿1.7亿付利息”的文章将高校财务困境问题推上了风口浪尖,时任吉大党委书记的张文显认为:吉大的财经困难已经成为影响学校稳定和发展的首要因素。我国的“公办普通高校”是典型的非营利性组织,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和学费收入。作为严格实行“量入为出、收支平衡”预算原则的公办高校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众多的贷款?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严重的群体性财务困境?面对未来,如何去防范和避免高校财务困境的再度发生?

一、高校财务困境辨析及界定

在探究一个未知事物之前,首先要明确我们所探究的事物是什么?才能去确定为什么?进而准确把握怎么做?什么是高校财务困境呢?从相关研究文献来看,理论界还没有形成一致的概念,但大多数学者将“净现金流量不能及时补偿到期债务的现象”称为财务困境。然而,上述定义更适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并不适用于高校。首先,高校存在着大量的限定性的资金,例如:科研经费、学生奖贷基金、勤工助学基金、个人住房公积金等,这类资金占高校库存流动资金的比例相当大,特定时点某些高校限定性资金占库存流动资金比重高达90%。指定用途的资金是不能用于补偿到期债务的,也就是说高校即使是存在大量的净现金流量,由于大量的限定性的资金存在是不能用于偿还到期债务的,净现金流量金额的大小对缓解高校财务困境作用不大。其次,《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二十四条“设立高等学校,应当符合国家高等教育发展规划,符合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不得以营利为目的”、第三十八条“高等学校不得将用于教学和科学研究活动的财产挪作他用。”可见,高校既不能通过创造财富来归还贷款,又不能用教学科研的资金来偿还贷款,我国高校不具备运用筹资杠杆来发展高等教育的前提条件,债务不是高校发展的必备因素,显然“净现金流量不能及时补偿到期债务的现象”不适合用于界定“高校财务困境”。

由于高校缺少“利润”这个重要的会计要素,致使高校在财务管理中缺乏一个统驭性的重要指标,目前“预算控制”在高校财务管理中起着统驭的作用。财政部、教育部2012年联合颁布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第十二条“高等学校预算编制应当遵循 ‘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2014年1月1日起施行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也规定“高等学校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可见,“收入”与“支出”才是高校财务管理的两个重要指标,即“非限定性收入”与“教育发展支出”才是决定高校财务状况最重要的两个因素。因此,“高校财务困境”应该界定为非限定性收入不能满足教育发展支出的状况。

二、我国公办高校爆发群体性财务困境的原因

根据我国教育部网站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普通本、专科在校学生1995年为290万人,2012年为2391万人,18年增长了603%,尤其是1998年至2006年普通本、专科在校学生由341万人猛增到1739万人,8年时间增长了410%。

我国高校由于1999年至2006年的跨越式发展,实现了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华丽转身,在让国人欣喜的同时,也引发了我国公办高校群体性财务困境。根据我国教育部网站提供的统计数据测算,每增加一名在校大学生要增加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教室宿舍、土地等固定资产投资4.5万元;增加教师0.056人;运转经费0.7万元至1.5万元等,给高校带来了巨大的教育发展支出需求,造成了巨大的财务负担。根据我国教育部网站提供的统计数据,结合高校的具体情况,去除高校贷款资金,测算出我国公办高校资金缺口走势图(图略)。

从我国高校资金缺口走势图,我们可以看出,2005年至2006年是我国高校资金缺口最大的两年,也正是我国公办高校财务困境最严重的两年。我国高校经过1999年至2006年连续八年超常规的扩招,致使“非限定性收入”不能满足“教育发展支出”的矛盾不断累积,从2000年起我国各公办高校为了解决严重的资金缺口,纷纷选择向银行贷款并且大部分是五年以内的短期贷款。这样一方面增加了贷款的利息支出,另一方面由于还贷高峰期的来临,使得原本就捉襟见肘的财务状况雪上加霜。2006年至2007年我国公办高校群体性出现了“非限定性收入”不能满足“教育发展支出”的状况,即爆发了群体性财务困境。

三、我国高校面临的财务现状及未来展望

随着我国高校在校生增长率的逐年下降,由2000年的36.1%下降至2012年的3.6%,我国高校的财务困境得到了很大的缓解,再加上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以及各高校的努力,我国高校的财务困境似乎已经渐渐离我们远去。可是,潜在的诱发新一轮高校财务困境的因素正在悄悄向我们走来,我国各高校必须做到未雨绸缪,才能实现高校可持续的健康发展。

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全面推行计划生育,1982年定为基本国策,2001年成为了国家的法律,计划生育已经成为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根据世界银行提供的数据显示:2003至2012年10年间我国的年平均人口增长率为0.54%,显著低于世界213个国家和地区的年平均人口增长率1.46%,也低于美国0.87%、英国0.7%、法国0.61%等发达国家的年平均人口增长率。从在校生人数角度来看,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小学在校学生人数从1998年开始至2012年连续15年呈现负增长,我国初中在校学生人数从2004年开始呈现负增长,我国高中在校学生人数从2008年也开始出现负增长现象,而我国高校在校学生人数从2007年起就结束了两位数的高增长, 2007年至2012年虽然还没有出现负增长,但增长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从高校生源角度来看,根据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14年高招调查报告》数据显示:由于生源不断缩小,从2012年开始,很多省市出现了招生计划无法完成的现象,河南省2013年就有7.06万个招生计划没有完成,占整个招生计划的11.63%,山东省2013年有6.3万个招生计划没有完成,占整个招生计划的12%,上海市2014年报考人数5.2万人,比起2006年的11.38万人,规模缩减超过一半。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表示:“综合多项统计,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生源危机持续发酵已为高校生存带来严峻挑战。”可见,若我国公办高校不及时改变1999年以来扩张性的财务政策,那么还没有从需求拉动资源不足型财务困境中走出来的各公办高校,很快将进入需求萎缩资源过剩型的财务困境中。

四、我国公办高校避免陷入需求萎缩资源过剩型财务困境的建议

(一)实行紧缩性财务政策

目前我国公办高校财政拨款采用“综合定额加专项补助”模式,并执行“包干使用,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原则,当年综合定额财政拨款=折算在校学生数×生均综合定额拨款标准。可见,我国公办高校财政拨款的多寡严重受制于在校学生人数。我国公办高校学杂费收入的多寡同样直接受制于在校学生人数,即当年学杂费收入=在校学生数×学杂费标准。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2002年至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国家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占普通高等学校教育经费总额的47.82%,普通高等学校学杂费收入占普通高等学校教育经费总额的30.52%,上述两项合计占普通高等学校教育经费总额的78.34%。可见,如果我国在校大学生出现象中小学在校生一样逐年递增的负增长,那么必然会导致高校非限定性收入的逐年递减。若各高校还像1999年至2006年的扩张性的大发展,势必重现“非限定性收入”不能满足“教育发展支出”的状况,公办高校再次爆发群体性财务困境。因此,在我国在校大学生即将出现负增长之际,各公办高校必须实行紧缩性财务政策,合理控制高校规模,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压缩师资、设备、校舍的数量。同时,改变前些年单纯依靠规模扩张的发展方式,改为依靠质量效率的发展方式,将有限的教育资金用于教学、科研、制度建设等方面,不断提升高校的竞争软实力。

(二)多渠道筹集资金

从2006年我国公办高校爆发群体性财务困境以来,各级政府为了缓解教育经费的不足,出台了许多政策,例如高校贷款政府贴息、对高校实行保税政策、加大财政拨款力度等。例如:广东省生均综合定额拨款标准由2006年的6300元/标准生增加到2014年的8600元/标准生,这些政策对缓解各公办高校的财务困境起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单纯依靠财政拨款是难以保证高校不陷入财务困境的,几乎没有那个国家的高校办学资金完全是由国家财政包办的。因此,各公办高校在不断拓宽主渠道的同时必须通过多种渠道来筹集办学资金。

1.通过对外提供技术服务增加收入。各高校不仅是文化知识传承的场所,同时也是探究未知世界、现代科技产业化的基地,各高校应该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为政府及企事业单位等提供各项服务,包括承接科研课题、开办各类培训班、科研成果转让、科技服务等。这样不仅能够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提升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还能够提高各高校教学科研能力、增加办学经费。

2.通过联合办学引进资金。联合办学是不同高校、法人或政府部门通过优化资源配置,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教学科研技术水平的行为过程,具体可分为校际联合、校企联合、公益组织联合。尤其是校企联合,企业能够发挥自身资金、实践场地等优势,各高校发挥科研、人才培养等优势,双方进行优势互补的合作,高校为企业提供咨询、转让科研成果、员工培训以及输送人才;企业为高校提供学生实训场所、科研及办学经费等。具体包括联合攻关项目、学生宿舍建设、实训基地等。

3.通过资产运营盘活资产。高校的有形资产都是有使用年限的,如果闲置不用到了使用年限也将报废,这对高校来说无疑是一种损失,各高校应该建立资产运营平台,将各自闲置的资产进行等价置换,或是将闲置资产出租。对于价格昂贵教学科研又急需的资产也可以通过闲置资产互换或融资租赁的方式解决。其次,高校每年有三个月左右的假期,也可以采用办短期培训班、出租等方式盘活资产,在提高资产使用效率的同时筹集办学资金。

4.通过广泛交流积极宣传争取捐赠收入。从世界范围看,捐赠收入是各国高校办学经费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朱洁义(2011)的研究,2006年至2007年各国社会捐赠占学校经费的比例:美国(私立)14.4%、美国(公立)4.07%、日本3.00%、英国1.66%、中国0.64%。可见,我国高校社会捐赠水平的提高还大有潜力。我国各高校应通过与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进行广泛交流积极宣传,尤其是要重视校友工作,我们必须通过校友会等渠道,开展各种知校、爱校活动,加深大家对学校的感情,形成强烈的归属感,建立校友跟踪制度,最大限度地吸收校友的捐赠。

(三)加强预算控制减少资金浪费

预算控制在高校财务管理中起着统驭的作用,高校预算控制的本质是对教育事业支出的控制,即“有预算的支出可执行,没有预算的支出不可执行”,也就是对“量入为出、收支平衡”预算原则的贯彻执行。可见,高校预算控制的严格执行是避免高校爆发财务困境的有效措施。在实际工作中,由于预算执行缺乏约束力,部分高校在使用预算经费时还存在随意扩大开支范围、提高开支标准的情况,造成偏离原定的事业发展方向,加重了高校的财务负担;再加上预算绩效缺乏完善的考核、监督、评价体系,节约没有奖励,浪费没有惩罚,造成各系处争夺资金,加剧了财务困境的程度。各高校必须以预算控制为“缰绳”,在科学编制预算的基础上严格执行预算,完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制定合理的奖惩措施,充分调动高校各系处在预算控制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实现高校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缓解财务困境、保障各项事业的正常运行。

(四)价值体宏观总量控制

价值体是现实的不可替代的人类需求。运用价值体理论,建立我国的国民经济价值体分类体系,从而可以获得我国的教育价值总量,进而获得高等教育价值总量,以此可以获得适应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科学合理的高等教育规模的数据。以此数据为指导可以有效地制约高校的盲目扩张,实现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既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又能避免高校非限定性收入不能满足教育发展支出状况的发生,进而避免高校爆发群体性财务困境。

参考文献:

[1] 陈志坚.高校融资渠道多元化研究.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8(5)

[2] 褚珊,厉洪.浅析高校预算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会计之友,2010(10)

[3] 朱洁义.我国高等教育经费结构现状与高校社会捐赠.教育学术月刊,2011(1)

[4] 张文昶.以价值体理论为视角透视欧债危机.惠州学院学报,2012(2)

(作者单位:惠州学院 广东惠州 516007;作者简介:张文昶,高级会计师,研究方向为财务管理与会计学)

(责编:若佳)

作者:张文昶

我国高校财务制度论文 篇2:

浅谈新《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实现新突破

一、引言

高校财务制度是事业单位财务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原《高等学校财务制度》(以下简称制度)于1997年经财政部、教育部批准,于1998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制度实施以来,对于强化高校财务管理的规范性,完善高校财务管理的体系性,促进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随着我国公共财政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校的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标准化,规范化,系统性的管理要求对高校财务制度里完善从会计管理到财务的全面管理,全面预决算的管理、、资产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综合的绩效评价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旧制度已不能适应当前财政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及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要求。

二、新《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实现新突破

2012年12月19日,财政部、教育部以财教〔2012〕488号文印发《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该《制度》分总则、财务管理体制、预算管理、收入管理、支出管理、结转和结余管理、专用基金管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成本费用管理、财务清算、财务报告和财务分析、财务监督、附则14章共76条,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新修订的高校财务制度与旧制度相比在六个方面有重大突破。

(一)决算管理实现新突破 高校财务预算管理里的决算管理使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它充分体现了高校预算管理的完整性。但当前的预算管理实际操作中却存在着重预算争资源,轻决算不看结果的倾向,导致决算工作不系统;决算数据不严谨、不完整、不真实;预算和决算严重脱节等现象。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仅需要打通预决算之间的不衔接,形成闭环管理,还需要从管理制度的完善入手。新《制度》为我们提供了可能,它强化了决算的要求,明细了决算的定义,编制和管理要求,细化了决算的内容,从而确定了决算在整个预算管理体系中的决定性地位。决算管理是我国公共财政体制预算管理中的特殊要求,过去偏重强调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和预算执行的有效性,忽略了决算管理在预算管理体系中起到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决算管理唯独制度的细化和明确,有效地杜绝了预算编制过程中的水分和随意性,起到监督和预防的作用。同时,决算和预算有效的配合,形成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保证了预算的有效执行和预算执行结果的可控性。

(二)收支结转与结余管理实现新突破 目前我国实行的是年终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这就要求从中央到地方财政直到高校都要加强对收支结转和结余的管理。新《制度》对高校收支结转和结余的概念进行了重新的界定,明确了三项重要的要求,即“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的管理,应当按照同级财政部门的规定执行”,“非财政拨款结转按照规定结转下年度继续使用,非财政拨款结余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取职工福利基金,剩余部分作为事业基金用于弥补以后年度单位收支差额”,“经营收支结转和结余应当单独反映”。另外,针对过去高校在事业基金使用中对支出控制不严,与预算管理严重脱节,严重超支等问题,新《制度》中强化了基金管理中的封顶-即支出不能超出基金规模的硬性规定,保证资金收支平衡,统筹安排,合理使用。

(三)在建工程管理实现新突破 长期以来,我国事业单位的基本建设投资执行《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与基本建设相关的资产、负债及收支都只在基建账套中反映,基建账数据长期“游离”会计“大账”。新《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以下简称规则)要求事业单位对于基建投资,在按照基建会计核算规定单独建账、单独核算的同时,将基建账相关数据定期并入单位会计“大账”,这是部门预算管理和事业单位财务“收支统管”的客观要求,这一规定有助于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完整性,为事业单位全面加强资产负债管理、防范和降低财务风险发挥会计信息支撑作用。《制度》采取了与《规则》一致的作法,在资产分类中增加了“在建工程”,明确了“在建工程”的定义、核算和管理要求,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财力的不断增强,国家用于支持高等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大幅度增加,将“在建工程”纳入学校“大账”管理,可以使高等学校资产的管理更加完整、准确。

(四)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核算实现新突破 制度第四十三条提出高等学校要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第四十七条提出高等学校应当对无形资产在其使用年限内采用年限平均法进行摊销。固定资产是高校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教育和科研任务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在现行高校会计核算制度下,高校对非经营性资产既不计提折旧,也不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其账面价值反映的是固定资产的历史成本,不能真实反映该高校的资产状况。

(1)为什么要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新制度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变化就是引入了“修正的权责发生制”,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在制度中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二是对无形资产进行摊销;三是要进行成本和费用的核算。

(2)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范围。《制度》规定文物和陈列品、图书、档案、动植物不提折旧。文物和陈列品、图书、档案等是能够长期重复使用的,而且是属于消耗性的,它的使用年限是不确定的,所以对它们不计提折旧。

(3)对固定资产如何折旧。制度中规定了两种方法:年限平均法和工作量法。另外制度中规定高校计提折旧不考虑净残值,高校属于事业单位,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属于国有资产,资产处置的收入要全额上交财政,资产处置时的收入形成一项负债而不是一项收入,对于高校来讲处置固定资产是不存在净残值的。

(五)成本费用管理实现新突破 此次修订将成本费用独立为一章,主要是考虑:一是高校虽然为非盈利的事业单位组织,不以追逐盈利为目的,但高校财务管理一方面要满足财政预算收支管理的要求,另一方面也需要为社会了解高校资产、负债状况和资金使用绩效提供服务。而成本核算是考评高校资金使用绩效的一个重要途径。近几年社会各界对高校财务会计信息的准确度和透明度要求很高,对于与收费相关的生均培养成本的计算非常关注。高校财务管理基于权责发生制的成本核算和绩效评价,能够更准确更全面的反映高校提供的教育服务所耗费的资源成本,更好地将投入与产出进行配比,对高校财务状况和综合业绩的评价更准确、客观、真实。二是从整个制度来看结构也更趋于合理,因为将资产、负债、收入、成本费用、净资产这几个部分放置在一起,主要是从权责发生制的角度提出财务管理要求与信息。高等教育领域已经出现争夺优秀生源的竞争,学校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必须改善内部管理,在相同产出的情况下努力降低培养成本,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六)在预算管理、支出管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方面实现新突破 具体为:

(1)加强预算管理。一是加强预算编制的管理。高校预算编制应当遵循“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高校预算应当自求平衡,不得编制赤字预算。二是加强预算执行的管理。高校应当严格执行批准的预算。强化了预算的严肃性和约束力。三是加强预算调整的管理。明确了国家对财政补助收入和财政专户管理资金的预算一般不予调整,确需调整应当报主管部门审核后报财政部门审批。

(2)加强支出的管理。针对过去高校存在的虚报虚列等现象,新《制度》提出了对支出进行绩效评价的要求,这是一大突破。通过对资金使用的有效评价,可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把钱用到刀刃上,用到更合理的地方,更有价值的地方。高校应本着勤俭办事业的思想,切实加强支出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首先要强化预算管理,加强资金使用的计划性和科学性。要严格论证项目的可行性,分清轻重缓急,把有限的财力投入到最急需的项目,最大限度的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合理划分各类支出比例,特别要控制人员经费支出;科学合理地调整专业、学科设置,优化高校布局结构,最大限度地整合、共享资源,避免重复建设,降低教育成本;要充分挖掘内部潜力,合理调度资金,科学合理安排支出,在保证教学科研质量的前提下,压缩控制不必要的支出。通过自有资金的有效运作,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减少贷款额度,降低贷款成本。

(3)加强资产的管理。“211”工程实施以来,国家加大了对高等教育的投入。由于沿用旧的管理体制,加上管理意识的落后,在加大投入的同时,只注重资产的投入,而轻视资产的管理。注重有形资产的管理,轻无形资产的管理,导致高校国有资产的利用率底下,资产闲置、资产流失现象非常严重。新修订的《制度》明确在以下方面加强资产管理:一是加强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高校应当根据国家有规定,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定学校固定资产管理办法。具体工作包括要制定固定资产保管和使用制度;建账、建卡,并做好清查盘点工作;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及时全面的了解固定资产的管理状况。二是加强对外投资的管理。新《制度》强化细化了高校的对外投资的管理,明确了高校不是不可以对外投资,但需要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履行相应的报批审核程序后方可投资,这样从制度层面避免了高校对不相关领域的盲目投资和高校的企业化现象。同时,新《制度》严格规定了高校不得使用财政拨款及其结余进行对外投资,并不得在股票,期货,基金,债券等领域进行投资,从而避免高校的投资风险。三是加强资产处置的管理。高校资产处置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竞争、择优的原则,严格履行相关的审批程序。高校资产处置收入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四是加强资产配置的管理,建立资产共享、共用制度,提高资产使用效率。

(4)加强借入款项的管理。《制度》明确高等学校应当建立健全财务风险控制机制,规范和加强借入款项管理,严格执行审批程序,不得违反规定举借债务和提供担保。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条件与教育发展的矛盾也日益突出,高等教育发展面临困境。资金匮乏是制约高校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因素。在政府拨款增长不多的情况下,各高校负债办学已经成为一种普遍采用的方式。我国高校通过负债筹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扩招带来的压力,改善了办学条件,但由此带来的财务风险不容乐观。目前一些高校盲目搞规模扩张,由于盲目扩张,个别高校债务问题已影响到学校正常运行。高校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适度掌握负债规模,防范风险,以充分发挥负债对高校教育事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同时控制风险和把教育产业当做企业经营的趋向。

三、结论

近年来,我国的教育产业高速发展,国家财政对教育倾斜,投入力度也不断加大,广大群众对教育的认识和要求也不断提高。这就更加要求我们高校的财务管理体系要不断健全完善,一则更好发挥国家财政投入的效果,依法,科学,民主,规范,精细化,系统化的进行管理,二则强化基础管理工作和基层工作的建设。高校充分借助新《制度》的东风,加强财务管理的力度,让有限的公共财政资源发挥更大的效能,使我们的公共教育事业更快,更好,更健康的发展,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多好的公共产品。

参考文献:

[1]新《高等学校财务制度》2012年12月。

[2]旧《高等学校财务制度》2012年12月。

[3]《事业单位财务规则》2012年12月。

[4]李巍:《浅谈新〈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现代商业》2012年第12期。

[5]王越舜:《新〈高等学校财务制度〉浅析》,《北方经贸》2013年第10期。

[6]高利姣:《新〈高等学校财务制度〉修订内容浅析》,《会计师》2013年第18期

[7]王青云:《新〈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的主要改革内容》,《金融理论与教学》1997年第4期。

[8]杨桂:《新制度·新变化·新思考——基于〈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的改革分析》,《企业导报》2013年第16期。

[9]王润华:《贯彻执行〈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要注意的几个具体问题》,《教育财会研究》1998年第6期。

(编辑 杜 昌)

作者:邵淑宁

我国高校财务制度论文 篇3:

加强高校财务管理的措施探索

摘要 文章从建立无现金报账制度、加强高校财务制度建设以及回归财务管理职能等方面论述加强高校财务管理的一些具体措施,以使高校能在竞争中求生存,在跨越中求发展,以探索一套适合高校发展的财务管理模式。

关键词 探索;高校财务管理;措施

前言

近年来,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从1998年的9.1%上升到了2006年的22%、在校学生人数从643万迅速增加,2006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超过2500万人。“超常规、跨越式”的发展思路已不再仅仅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设想,而是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现实。但是,在高校扩大规模的外在压力得到根本性缓解的同时。高校理财环境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面对新的环境、新的问题,必须探索加强高校财务管理的一些具体措施。

一、建立无现金报账制度

(一)建立无现金报账制度

无现金财务报账制度,可以理解为借助强大的网络资源,通过财务转账POS系统为使用单位自身及持卡人提供快捷的报销、转账结算服务。财务转账POS系统是专为满足政府机关及企事业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实现无现金交易的需求,用于单位卡与个人卡之间款项划转的终端系统,具有硬件质量高、环境适应性好、操作简单、安全性强、交易快捷等特点。财务人员在办公室即可实现资金划转和报销,既可节省财务人员的人力,又可最大限度降低提取大额现金的在途风险。高校在建立无现金报账制度时要注意完善该制度有关的财务条款,例如,付款的审批以及确认支付,缴款的流程,代办领款、缴款办法,工资发放办法,工资外其他各项人员费用发放办法。医疗费赔款发放办法。代扣款办法等等。目前无现金报账制度已在一些行政单位、企业事业单位施行,并且取得初步成效。在高校建立无现金报账制度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现金支付结算,强化资金动态监控,从源头上堵住现金支付漏洞,规避现金风险。简化资金划拨。节省人力物力。从而完善财务制度。

(二)建立和完善“一卡通”电子钱包制度

建立和完善“一卡通”电子钱包制度。有助于无现金报账制度的完善。在当今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财务技术决定财务服务。高校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实际上是利用技术和人的智慧来创造方便、快捷的财会服务,在提供所需信息的同时,计划和监控资金的有效使用。以促进高校各项事业的发展。关于实施校园一卡通电子钱包制度。采用先进的管理手段,国内外已有先例值得借鉴。

校园卡对财务工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财务信息的输入、财务信息内部处理、财务信息的输出以及闲散资金管理这几个方面。

1 规范信息来源的格式,提高信息录入的质量,使财务核算与其他部门联系更紧密。所需要的各种数据取得更及时。

2 改进财务管理方式,提高财务管理效率。一卡通包括金融卡部分,每个校园卡的用户都将拥有自己的个人银行账户。学费的收缴就可以方便地由传统的学生交现金方式转变为银行代扣的方式。

3 促进财务信息化建设,改善财务服务的质量。校园卡的使用对财务信息化建设影响较大。为满足校园卡应用的需求。需要对已有的财务信息的输入、输出以及内部的数据格式做必要的修改,以方便与其他单位的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数据交换,如学费管理系统和学籍管理系统的数据交换等。财务信息具有高度的机密性,仅靠输入用户代码和口令来确认用户的合法性是不够的。

4 规范全校收费管理工作。杜绝小金库。校园卡的电子支付功能。使校园内的现金流量大大减少。校内的一些有偿服务机构不再收取现金,而是将所得收入都直接划转到相应的财务账户之中。这样有利于学校调度这些闲散资金,改善学校资金运作能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5 缓解恶意拖欠学宿费问题。及时收回资金。通过严格的学生基本情况调查(对贫困生和临时特殊原因不能按时交费的学生可以减免或缓交,不属于“恶意”范围)以及校园卡的网络信息功能。针对恶意不交学宿费的学生,控制好该卡每学年投入使用的第一关,不交学费就无法进行学籍注册、成绩登录以及其他活动。通过“被动方式”提高学生的主动性,确保学校能够及时收回资金,减轻高校经费不足的压力。

应当相信,随着我国信用机制的逐步建立,电子信息系统日趋健全和电子科技的迅猛发展,高校率先使用一卡通可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管理成本,是提高管理水平的明智选择。而建立和完善“一卡通”电子钱包制度。同时也有助于无现金报账制度的完善,以至完善高校财务管理制度。

二、加强高校财务制度的建设

财务管理作为高校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性、政策性、时效性比较强。因而,制度管理在高校财务管理中处于基础性的地位。高校发展速度之快,办学规模之大,改革举措之多,财务管理职能拓展之宽,经济活动之繁。无章可循是不可想象的。事靠人去做,人靠制度去管。用制度约束人就体现了多数人管少数人。用制度规范事,就是用制度规范程序,用程序约束行为,可以促进理财环境的改善、支出内容的净化和支出结构的优化。因此,要努力拓宽制度约束的覆盖面,把加快财经制度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按照先填补空白。再弥补缺陷,后修订过时的思路进行。有了制度还必须努力遵循,坚持按章办事、规范操作,才能提高制度约束的效果。反之,程序虚设,有章不循,非制度化行为盛行,则日常财务管理中的个案处理、非程序化操作等就会充斥其中。进而演变成“惯例”。在这种情况下,再去强调一般意义上的管理到位问题。就会变得收效甚微。加强高校财务制度建设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

(一)建立一支能应对挑战的高校财务管理专业队伍,并提高高校财务管理能力和财务管理水平

1 建立以业务能力建设为核心的会计队伍管理机制。按照业务能力大小确定其岗位。打造一支既有专业素质,又有服务意识的高校财务会计队伍。

2 通过进修、培训等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全方位地提高高校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通过财务管理人力资源能力的提升,带动机构职能优化、管理和服务水平改善。

3 定期对高校会计人员进行综合考核。建立健全各项考核制度,做到有章可循,定期考核。给会计人员造成竞争环境。

4 积极开展业务竞赛活动。通过业务竞赛活动比业务能力谁最强,比执行制度谁最严,比工作效率谁最高,比团体气氛谁最浓。

5 加强高校财务人员的法制观念教育。只有加强了法制观念,并落实到行动上,才能确保财务活动的安全。

(二)建立和完善财务公开制度

公正透明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集中体现。高校是精英集聚、人才荟萃的特殊场所,对信息公开尤其是财务信息公开的需求会更加强烈。因此,高校财务部门要坚持以财务信息的广泛公开为正常,以财务信息的有限公开为例外。除不宜完全公开的财务信息外,都可以而且应当分层面多形式全过程按程序公开。只有公开才会产生公平,才能体现公正。财务公开的媒介包括会议、文件、公示栏、

校园网(财务网)等。财务公开的内容应当包括(但不限于)财经制度,预算编制和执行情况(决算),收费的政策依据、项目、标准和范围,缴(欠)费情况、项目经费收支情况,教职工工资、津贴发放、税费扣缴等情况以及集中采购规章、招投标信息等。财务公开工作的不断深化。必将进一步推动高校民主理财进程的加快和开放型财务的形成。

(三)加强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制度

高校财务管理要切实加强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统一工作程序、全面规范学校的财会工作,以保证学校财产的安全与完整,防止腐败现象产生。它包括岗位分工及授权审批制度,现金、银行存款的内控制度,对票据实行专人管理等。特别要重点控制货币资金,限制开设银行账户,及时清理不用的账户;针对资金业务处理流程中的关键控制点,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监督;限制现金的收支业务,尽量安排转账业务,现金超过一定数额要由会计主管、出纳、银行三方控制;对现金、银行存款等的清查盘点要作出明确规定,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从而减少风险。

完善内控制度可以结合运用电算化会计系统。随着计算机在财务工作中的普遍应用,对计算机产生的各种内容数据、报表等会计信息的依赖越来越大,为了数据在传输的过程中不发生错误、丢失、泄密等事故,就要求要有严格的内部控制,而这些会计信息也只有在严格的内部控制下才能保证其内容的准确可靠和安全无误,才能预防和减少计算机犯罪的可能性。

三、回归财务管理职能,结合高校实际加强高校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是有关资金的获得和有效使用的管理工作。财务管理主要是资金管理,其对象是资金及其流转。资金流转的起点和终点是现金,其他资产都是现金在流转中的转化形式。因此,财务管理的对象也可以说是现金及其流转。财务管理主要内容是筹资、投资和利润分配全部过程。财务管理的职能主要有预算、决策、分析。高校的办学性质、目的不同于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但是,企业一些先进的财务管理工具能对高校财务管理有所启示。尝试在高等院校内建立与企业财务管理类似的高校财务管理系统,并且吸取政企分离经验。进一步尝试政校分离、校企分离,给高校自主能力。给高校附属企业自主性,这样才能与市场经济更好地接轨,使其能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适应并且得到很好的发展。因此。回归最基本的财务管理职能,并结合高校实际,可以加强高校财务管理。

(一)加强预算管理制度

预算反映总体规划。收支协调,必须加强高校预算管理,提高高校预算管理在高校会计工作的地位。预算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高校预算编制和执行的全过程,是高校进行经济活动的前提和依据。对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高校,根据适当的集权与分权的管理体制,在高校内部各部门实现“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尝试多种形式的集权与分权相结合。同时,结合高校自身特点,建立责任分工明确的预算管理体制。将高校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监督的职能分别赋予不同管理部门。实现既相互制约又相互联系的预算管理体系。改革目前高校预算单纯以收入支出进行划分的部门预算管理模式。探索建立新的预算管理模式。尝试由“营运预算”与“资本预算”共同构成高校预算。

(二)筹资管理

筹资管理的重点是:加强贷款监控,防范财务风险。高校会计人员根据不同银行之间执行的贷款利率的差异、同行中不同贷款方式执行贷款上浮利率也不同的竞争环境,谨慎选择贷款银行和贷款方式;做好筹资决策,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支出;认真计算、分析贷款的收益率和成本率。对贷款额度和期限进行论证,核算设置预警线,克服贷款的盲目性。在资金投放上,对制约高校发展“瓶颈”项目采用优先考虑原则,处理好眼前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学校所有项目的贷款必须纳入一级财务统一处理,防止资金体外循环。要建立和完善学校贷款管理办法,使项目可行性论证、贷款申请与报批、资金使用管理与监督、绩效追踪与责任追究各环节有章可循,规范动作,防范财务风险,既确保高校财务安全,又保证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三)投资管理

投资管理的目标是:教育成本及效益。要重视教育成本的核算问题。使高校会计工作由向上级“报账”型会计逐步向“管理”型会计过渡。高校教育成本是指高校为向学生提供高等教育服务而耗费的教育资源的价值。它是国家财政对高校拨款和制定收费标准的重要依据,是衡量办学效益的重要尺度。核算高校教育成本,有助于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有助于全社会增强高等教育是“非义务教育”的观念,从而建立高等教育多元投入的机制。

(四)分配管理

知识经济条件下的激励分配制度包括定期考核、聘请专家参与高校的财务决策、设总会计师、加强支出管理、优化支出结构。建立适合高校特点的工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改变目前高校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大锅饭”现象,进一步深化和完善高校工资总额动态包干,以人员经费包干为手段,推进校内综合改革,采取切实措施,提高优秀拔尖人才、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教师骨干与管理骨干的待遇。

作者:张 慧

上一篇:和谐社会工会维权论文下一篇:实践教学广告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