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犯罪预防论文

2022-04-15

摘要:学生尤其是大学生犯罪的问题也随着频发的血案一同愈演愈烈,与此同时也对大学生暴力犯罪预防提出了新的课题。研究大学生杀人犯罪,寻求预防、减少包括杀人犯罪在内的大学生暴力犯罪,对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预防减少青少年犯罪,培养更多更优秀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接班人,具有着重要的意义。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当代大学生犯罪预防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当代大学生犯罪预防论文 篇1:

从社会学习理论的视角解读大学生犯罪预防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犯罪率呈上升趋势,虽然犯罪的大学生受到了法律的制裁,但对犯罪者本人、受害者还有社会造成的危害却是无法弥补的。预防大学生犯罪是对人才的珍惜,是对社会的责任。文章从学校教育的角度出发,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结合中国大学生犯罪的特点,探讨适合中国大学生犯罪预防的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犯罪;预防;甄别;角色扮演;行为训练;强化与巩固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大学生的现状从某种角度讲决定了社会的发展了未来。近年来,大学生犯罪在刑事案件的中的比率逐年上升。笔者认为,从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阐释大学生犯罪的原因,结合认知心理学的信息加工模式,为我们解决大学生犯罪的预防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

一、“社会学习理论”下大学生犯罪的原因

社会学习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于1977年提出的。着眼于观察学习和自我调节在引发人的行为中的作用,重视人的行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班杜拉认为人类行为是受个人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相互作用的影响。

基于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认为犯罪行为是通过观察学习,聆听周围环境中人们的言行或直接经验犯罪活动获得的,获得犯罪的外部条件是家庭成员的示范和鼓励、亚文化群体的影响、大众传媒中言语文字、图像等符号的示范;犯罪行为由于得到外部强化而得以保持。

基于上述分析,大学生犯罪的主要原因有:

第一,大学生自身因素。大学生处于青春期,其心理正在迅速走向成熟但又未完全成熟。在面对诸如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强烈的人际交往需要和自我封闭矛盾、自身知识能力水平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自尊和自卑的心理矛盾等一系列矛盾和冲突时,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加之大学生人生阅历较浅,而社会又极其复杂,这些矛盾和冲突若不能得到有效的化解,就可能演变成为大学生犯罪的心理基础。

第二,家庭因素。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同时也是未成年人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家庭的环境和教育对未成年人的影响和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家庭的物质观、消费观、人际关系的处理方面都会对大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另外,大多数中国式的家庭教育注重孩子的智力发展,但忽视了其心理健康的需要,导致很多大学生在刚进大学时对环境的适应力低下,不知如何处理突发事件等现象。

第三,社会环境因素。犯罪是个人致罪因素和社会致罪因素相结合的结果。目前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期,一些非主流文化的负面影响及不同背景下的西方文化、港台文化对大学生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社会的主流文化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对大学生起着正面的引导作用,但是极端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使不少大学生产生消极、颓废的倾向,对于社会流弊存在认识上的肤浅而极易产生不满或不加选择地加以模仿。

二、对大学生犯罪的预防

预防是减少犯罪最有利的方法。大学生犯罪预防工作是一个复杂而系统而艰巨的任务,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责任。但是由于家庭对未成年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而且每个家庭又有不同的情况,家庭因素我们无法有效控制的。同时我们更关注的微观层面和实际操作层面,因而结合高校教育实践,加之学校是大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因而以下着重从学校教育方面讨论预防大学生犯罪。

(一)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档案

首先,在大学生入校之初,便通过心理测量、调查访谈等方法建立每个学生的心理档案。对学校而言这是预防大学生犯罪的第一步,在整个体系中起到预警的作用。不仅能从整体上对大学生心理特征进行分析,也可以观察到学生个体在性格或心理上有无异常或不稳定状态,以便对这部分学生采取特殊管理方式,以免对其造成进一步的刺激,另外应建立随访制度,可以有针对性地对该类学生采取有效的引导和矫正。对于学生而言,建立心理档案可以让他们更加了解自己,从而对自身一些没有意识到的不良状态进行调节。

其次,要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建立专门机构来负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教育,并由心理学专业背景的人员负责,使学生有了心理问题可以及时得到解决,避免心理问题的累积酿成犯罪。

再次,建立以宿舍、年级和学校为单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网络管理中心,对学生进行测试和调整。

(二)对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状况进行调研和甄别

目前高校中预防犯罪教育工作大多是面向全体学生展开的,这种普遍性的预防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的弊端是没有针对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厘清犯罪预防工作的对象,即要区分预防工作是要面向全体大学生还是只针对大学生群体中部分心理和行为表现异常的个体。笔者认为要把犯罪预防工作落到实处,就必须对异常群体和个别心理发展失衡的个体予以特别的关注和帮助。而这种甄别是在建立心理档案和心理测量与行为观察的基础上得到的。

文章分别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量表”和访谈的方式调查了大量的在校大学生和因犯罪在狱服刑的大学生。测量结果显示,犯罪大学生群体有一些共同得特质:他们的性格中有很高的冒险性和敢为性,但是却权宜敷衍不负责任。另外,他们的心理发育水平明显低于同龄人,其表现在于心理发展片面化,对刺激性情景更容易做出线性归因,并且受情绪波动的影响很大;从访谈的情况来看:他们都伴随有不同程度得焦虑,并且缺乏生活的目标和意义,没有一个明确的价值体系。在了解他们的成长史后发现他们的压力与焦虑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从小面临家庭危机,如父母感情破裂,离婚,家庭氛围冷漠或者被溺爱;承受巨大的学业负担,特别是来自父母与老师的巨大期望以及强制约束、导致自我意识被压抑和性格畸变;人际关系紧张,他们在群体中更容易被边缘化,更容易和同伴形成敌对关系。

另外,从归因方式来看,参与访谈的犯罪大学生对自己的犯罪事实更容易做出外部归因,很少对自己做出客观的评价。比如某些犯罪的大学生对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有一种强烈的占有欲,并且这种占有欲使他们更多倾向于偷盗、抢劫和诈骗等方式来满足自己的愿望,而不是通过自己努力去奋斗获取。

(三)关注出现心理认知和行为上偏差的大学生并对其进行帮助与矫正

1、认识加工模式改造。在建立了心理档案和甄别的基础上,应该从实践中去矫正大学生在心理认知和行为上的偏差。在认知矫正方面,根据社会行为的认知加工模式(六个阶段)即:

第一阶段:线索译码过程,即个体通过感知觉的操作,选择性的输入情境中对自己重要的信息,并储存在短时记忆中。

第二阶段:线索解释或表征,即个体对线索加以解释,赋予意义,并由心理表征储存在长时记忆中。

第三阶段:澄清目标或选择目标,个体选择预期达成的可能目标。

第四阶段:搜索和建构一个新的反应,个体从长时记忆中搜寻过去曾经使用过,学习过的行为或构建新行为。

第五阶段:决定行为反应,即个体对预定行为评估后做出反应。

第六阶段:启动行为,即发动已决定选用的行为。

上述六个阶段中,其中一个或几个阶段,信息加工出现偏差,都有可能导致行为的偏差。如在第一阶段中,由于一些大学生在以往的环境中已形成一定的思维模式,当在遇到外界信息时,会接收到更多的负性信息,这会影响到以后的信息加工。在第二个阶段中,个体曲解了环境中的线索,对中性或模糊信息做出敌意的归因,就可能引发攻击或报复行为,从而可能导致犯罪的产生。在第四阶段中,个体在构建新行为时很容易获取长时记忆中已有的攻击或暴力行为技巧的反应模式或特征组合,个体则更倾向于以攻击或暴力行为来对环境刺激做出反应。而且Dodge还认为,攻击行为信息加工过程是有动力性和连续性的,某一行为会在社会互动中连接不断的产生,因此,这也就意味着大学生同样可能调动其以前的人生经历中所储存在记忆中的信息进行搜寻并构建成新的不良认知模式或反应模式。但是同样基于此种原因,Dodge的理论又给我们提供了进行认知上矫正的可能性,打破其中一个环节就有可能破坏这种错误的反应模式,而形成新的正确反应模式,最好在犯罪动机形成阶段就阻碍其往下的发展。笔者根据Dodge的认识加工模式理论设计了一个三阶段预防体系:

第一,角色扮演。通过情境扮演的方式让个体对一个冲突情景或刺激性信息作出反应,由于处于情境中的个体对情境中的信息使用自己的模式进行加工,所以辅导者观察个体在情境中的反应可以了解个体的信息加工模式。在掌握学生的信息加工模式后,针对出了问题的环节进行矫正。这个过程由专业辅导教师来引导。一是专业教师可以更好的引领学生进入情境,造成内心冲突。二是专业教师可以及时把握学生在情境中的反应。如在课堂中开展模拟法庭审判活动,我们可以在模拟法庭中让某人扮演冲突情景中的不同角色,如“被侵犯者”、“侵犯者”、“旁观者”、“法官”等,使之对冲突情景中的刺激信息进行多角度的加工,并最终赋予其正确意义,这种方法不仅适用于个人,也适用于团体辅导之中。在团体辅导中,对角色扮演中个体的不同反应加以深入讨论,也会促使他人的不良行为模式得到替代性的矫正。

第二,行为训练。运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虽可以让个体对同一事件进行不同角度的信息加工,并让其体验不同行为导致的结果。但是它并不能导致错误反应模式的彻底改变,因此还必须在角色扮演的基础上进行行为训练,即针对不同的冲突情景和刺激性信息,将正确的反应模式进行反复训练的方式与外界刺激信息建立条件反射,这样使在生活中遇到相类似信息可以迅速提取正确的反应模式。

第三,强化与巩固。通过外部学习得到的行为,不经强化和巩固会产生消退。现在的大学生犯罪具有激情性特点。大多数人对犯罪性质及后果认识不清,往往在受到惩罚后才后悔莫及,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就应该在“角色扮演”和“行为训练”的基础上对于不良行为给予法律上的评价。所以高校应加强大学生的法律的认知度,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质,让其充分认识到不良行为带来的后果。

2、教育指导和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必须着眼于宏观的犯罪预防工作。他们应该在测量与调查的基础上对每一个班级成员的心理状况进行综合评估,在此基础上对该班级的任课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指导性意见。另外,对辅导员和教师进行心理知识培训。在大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教师与辅导员应该对班级成员心理成长和发展趋势进行长期持续的观察,并实施有针对性的帮助。对个别心理障碍特别严重或行为表现特别异常的同学要进行专门的心理咨询和治疗。

3、完善学生组织。在大学生犯罪预防工作,学生组织和学生关系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力,其作用不可忽视,在学生组织和学生群体中大家更容易发现同学生活与学习中的困难,也更容易感受到其他人的心理异常,可以及时地发现学生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而且群体关系本来就有治疗功能,建立健全各种学生组织,让大学生们能更广泛地参与其中,这样可给学生营造一种归属感、责任感,避免人际关系的冷漠和避免产生个别同学被边缘化,可为同学的成长与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姜玉.高校学生犯罪的特点、成因及其心理矫治[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5).

2、记洪娟,唐辉.大学生犯罪与学校教育的改革[J],德阳教育学院学报,2003(4).

3、颜小冬.当代大学生犯罪问题研究[M].中国检察出版社出版,2004.

4、魏小琳.论亚文化及其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影响[J].教育发展研究,2003(11).

5、杨慧芳.攻击行为的社会信息加工模式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2002(2).

6、王祖清.犯罪学[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泰山医学院管理学院)

作者:佟向杰

当代大学生犯罪预防论文 篇2:

高校血案成因的实证分析

摘 要:学生尤其是大学生犯罪的问题也随着频发的血案一同愈演愈烈,与此同时也对大学生暴力犯罪预防提出了新的课题。研究大学生杀人犯罪,寻求预防、减少包括杀人犯罪在内的大学生暴力犯罪,对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预防减少青少年犯罪,培养更多更优秀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接班人,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 杀人犯罪 犯罪预防

学校一直被视为象牙塔般的存在,它理应该是忽视现实社会丑恶悲惨之生活,而自隐于其理想中美满之境地以从事学习和探索的纯净之地。而近年来,在这纯净的象牙塔中却血案频发,感到震惊的同时,不免质疑,为什么生活在纯净环境下的莘莘学子却一个个成为了双手沾满鲜血的罪犯。以实证为例深入分析大学生杀人犯罪的成因,是对大学生犯罪暴力犯罪预防的理论探索。鉴于此本文对国内近十年来发生的十起影响较大的大学生杀人案件进行实证分析,就大学生杀人犯罪的原因及预防谈些拙见。

一、从近年来十起影响较大的学生杀人案件中反应出的特点

从马加爵一夜间将同宿舍四名舍友残忍杀害的案件报道于报纸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起,大学生犯罪屡见不鲜,大学生的暴力犯罪更是频频见于各大媒体的报道中。以杀人行为为代表的大学生暴力犯罪的逐渐增多,使得社会各界为青少年一代能否健康成长,为祖国未来的建设深感忧虑。大学生杀人犯罪行为的增多,某种意义上反映出地区及国家青少年犯罪逐渐呈现严重化的趋势。

就近十年影响较大的十起案件基本情况制成下表:

从上表可以得出,大学生杀人犯罪行为具有如下特点:

1、作案手段残忍,后果严重

以上表为例,从作案方式看,八起用随身携带的水果刀或凶器杀人,占总数的80%,绳勒方式杀人为1起,投毒1起,占20%;从杀人过程看,持刀乱捅致人死亡居多,七起均为捅杀数刀,有两起死伤2人以上,其中一起死亡4人;从犯罪后果看,十起案例共造成12人死亡,2人受伤,平均每起大学生杀人案件造成1.3人死亡,0.25人受伤。犯罪手段残忍、后果严重,表明了大学生暴力犯罪有严重化趋势。

2、大学生杀人犯人际关系缺陷多

以上表为例,凶手与被害人之间多为同学、恋人、老师、父母等熟悉亲密的关系。十起大学生杀人案件中只有一起被害人为路人关系相互间不熟悉,90%与被害人为熟人;其中戀人关系1人,同学关系11人,母子关系1人,情人关系1人,舍友10人,更有甚者一被害人是犯罪大学生的老师。这种与被害人的亲密关系,从侧面反映出杀人大学生道德缺陷,心理承受能力、矛盾化解能力的缺失。

3、作案地点较为单一集中

以上表为例,作案地点发生在校内为七起,占70%;其中宿舍内五起,占到50%;对撞到的路人突然行凶一起,占10%;有预谋的将被害人骗至校外出租屋杀害的一起,占到10%。从这里不难看出,校园内为案发第一现场的比例居高不下,在宿舍内对同居的舍友直接下手的比例逐渐增多。

4、心理素质及承受能力极差,在矛盾和挫折压力下激情杀人较为多见

以药家鑫为代表的激情犯争论在学术界曾引起过不小的风波。由于处于某种特殊的心理压力之下,无法正确的自我调节释放心理压力而产生的突发性的犯罪行为是大学生杀人犯罪的诱因之一。在十起大学生杀人案件中,因感情纠葛、舍友矛盾、母子间金钱纠葛等原因造成的无法正确疏导负面情绪而杀人几乎占了90%以上。

二、大学生杀人犯罪形成的因素

1、客观因素

1.1家庭因素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个环境,由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普遍实施,当今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偏激性格,从心理上未能形成包容、理解、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生命的意识。加之,许多父母以工作忙为由,教育子女的重担反而落到上一代人身上,隔代教育的溺爱,是勇敢、坚强、独立、宽容、大度等优秀品质的天敌。

1.2学校因素

我国以应试为主的教育方式致使严重欠缺道德品质、尊重生命、基本人格的教育弊端产生。不少学校对学生的人格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感恩教育等多是表面文章,雷声大雨点小。从中小学到大学,基本都只强调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人格的培养,以及法律知识的普及。

1.3社会因素

当今的大学生,都是改革开放后出生的一代,他们成长在社会转型期,经济的改革开放,带给他们的除了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以外,也伴随着核心价值观的缺失。激烈的社会竞争,让整个社会的心理应激和承受能力的符合加重。社会财富分配的不均,加之媒体中暴力内容的渗透,致使暴力成为一种解决问题和矛盾的方式根植于青少年的脑中。

2、主观因素

由于大学生处于青少年这一特殊的年龄段,因此大学生杀人犯罪现象,与其特殊的心理阶段有着必然的关系。

(1)大学生心理成长的不成熟性。大学生由于年龄的限制基本还处于青年期,此时心理起伏比较大、易冲动、心理承受力弱,不能正确及时地调节、发泄自己的情绪;加之大学生人生初入社会,而社会的复杂性使其故若没有正确的引导,极易受到消极情绪的影响,误入歧途,甚至杀人犯罪。(2)人际冲突解决的策略欠缺。不良的人际关系处理策略会使人际关系走向偏差的方向。研究发现,"直接攻击"仍然是大学生人际冲突行为的一种较为直接和普遍的方式。(3)社会发展造成贫富差距导致心理失衡。昂贵学费与生活开支增加了家境并不富裕的大学生的心理负担,而同学之间的攀比之心让经济窘迫的他们感到特别自卑敏感。一旦发生伤及自尊的事情,心理便会失衡,其很有可能会形成"士可杀不可辱"的偏激心理,致使走上杀人犯罪的道路。(4)人格缺陷和变态心理。应试教育使大学生长期生活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同时年少的他们又缺乏身心自我调节能力,因而诱发了心理障碍和心理变态。而心里疾病往往被高校教育者以及本人所忽视,致使心理障碍得不到及时的排解,心理压力得不到及时释放,从而导致偏执型、抑郁型、暴力型等人格缺陷的产生,使得因心理变态而导致杀人犯罪的事件在大学校园里时有发生。

三、总结

大学生杀人犯罪行为的频发,一次次地给我们敲响了警钟。通过从大学生杀人犯罪案例入手,对犯罪成因深入分析,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亟待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知识需要加大灌输。大学生犯罪既有社会客观因素,又有个人主观因素,而如何从心理疏导法律普及等方面做好大学生暴力犯罪预防工作,教育防范大学生暴力犯罪的产生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李锡海,张亚奇.大学校园文化与大学生犯罪[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 2009

[2]吴殿朝.中国当代大学生违法犯罪原因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周杨夏愚,陕西西安人,西北政法大学法律硕士,周至县人民检察院政法干警。

作者:周杨 夏愚

当代大学生犯罪预防论文 篇3:

生命教育:大学生犯罪预防的新视域

摘要:针对目前大学生犯罪案件的上升趋势,从生命教育——大学生犯罪预防的新视域出发,提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基本内涵,分析大学生犯罪中生命教育缺失的表现,探讨预防大学生犯罪中生命教育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生命教育大学生犯罪预防

文献标识码:A

当2001年清华大学刘海洋虐熊案、2004年云南大学马加爵连杀四命案、2008年中国政法大学付成励在教室轼师案等案件让作案者身陷囹圄,断送了自己美好的前程,在我们倍感痛心时,2010年10月20日晚,西安音乐学院学生药家鑫撞人后不仅不救助伤者反而对对方连捅八刀致其死亡,2010年12月7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再发大学生杀人案,大学生李博因女友变心而酿造一死一伤惨剧,面对近些年大学生犯罪案件的上升趋势,可以看到尽管每个案件的动机各有区别,但不难发现,它们也有一个共性:生命意识薄弱,缺乏对生命本质的理性思考,不懂得生命的价值,也不懂得尊重和珍惜生命,因而容易轻易处置自己或他人的生命。可以说,生命教育的缺失已经成为大学生犯罪的一个重要的、却被忽略的原因。

一、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基本内涵

生命教育,顾名思义就是有关生命的教育,是指导个体去了解、体会和实践“爱惜自己、尊重他人”的一种价值取向活动。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就是要教会大学生确立生存意识,强化发展意識,升华追求意识。坚定理想信念,使大学生树立起积极、健康、正确的生命观。生命权是人拥有的所有权利的起点,任何无视他人生命安全的行为,都应该依法受到严惩。尊重生命,要求我们以最虔诚之心去感悟生命的本义。所以,生命教育的低层次目的是避免个体作出危害自己、他人和社会的行为;高层次目的则在于培养个体正面积极、乐观进取的生命价值观,并且能与他人、社会和自然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

从预防大学生犯罪的角度而言,大学生的生命教育最终目的要教育大学生认识生命,进而引导他们欣赏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直至热爱生命。一旦达到这种境界,他们就会重视自己的生命质量,不致因为犯罪而遭受刑事处罚,给自己的生命蒙上抹不去的阴影,甚至断送自己的生命;他们就会顾惜他人的生命,而不致因实施犯罪而结束他人的生命,给他人生命带来残缺。在当前形势下,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刻不容缓,生命教育应该成为大学生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的基础,成为预防大学生犯罪的有效路径。

二、大学生犯罪中生命教育缺失的表现

1 缺乏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正确认识。生命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来是一瞬,去是永恒。人到底为什么活着?应该怎样活着?如何在生命的历程中实现人生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让生命焕发出至高无上的美?等等一些问题直接关系一个人人生观的取向。大学生正介于青少年晚期及成年初期,这是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大学生容易感受到价值观混淆以及生命意义感缺乏的阶段。近年来,大学生群体中伤害自我或他人生命等漠视生命的现象便是其“生之困惑、死之盲然”困境的突出表现。2004年云南大学马加爵案件中,马加爵在行刑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觉得没有理想是最大的失败。这几年没什么追求,就是很失败”,“有信念的人,活着才会快乐”。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在其所撰写的《马加爵的犯罪心理分析报告》中指出:“马加爵对人生意义的看法,是最终导致他如此冷漠地杀害四条生命的本质原因。”因此,从根本上讲。类似的生命困境正是大学生缺乏基本的生命意识、无视生命意义与价值或只从功利角度审视生命和把握生命价值的结果。没有认识到一个个体生命,他既属于家庭、属于他自己,也同样属于整个社会。他不但不能杀人,做危害社会的事情,也不能轻生自殇,因为这同样是危害社会,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的行为。

2 过分强调主体意识与权利意识。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很强,喜欢独立,具有个性,强调自我权利的实现,这是时代进步的重要标志。但一味强调个体利益而缺乏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就容易陷入个人中心主义。当来自于自身利益的不合理的“诉求”与社会公共利益发生冲突时,一些大学生往往表现出很强的弹性,将现有法定权益扩大化。有些大学生以自己为中心为符合自己的所谓利益而调低自己的道德甚至法律底线,提出对于国家、社会、家庭的“非分”要求和不合理的利益主张。在人际交往中,许多大学生更多的是考虑自身的利益,很少尊重他人的感受。李玫瑾教授指出:“真正决定马加爵犯罪的心理问题,是他强烈、压抑的情绪特点,是他扭曲的人生观,还有‘自我中心’的性格缺陷。”“他在精神上一直是孤独的。因为他总不愿与人交流,不愿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西安音乐学院的药家鑫交通肇事后不但不施救反而拔刀杀人,据其供述,怕自己车号被受害者记住而遇到麻烦,还说“当时慌乱,没有考虑到后果……”,怕撞到农村的人,特别难缠”,“我害怕她没完没了地缠着我的父母和家人”,父母的严格、冷漠、讥讽让药家鑫人前温顺如羊,内在则粗野癫狂;表面顺从乖巧,内心则愤怒如海。正如心理咨询师所言,药家鑫“性格偏得太厉害了”。这些以自我为中心的大学生不擅长与他人进行情感交流,这容易使他们在遇到挫折时不能及时从同学、朋友、老师或亲人那里得到安慰和同情以宣泄不良情绪。遇到挫折时。往往在一时冲动之下用攻击他人或伤害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而忽略了自己的言行会给他人和社会带来什么样的危害。

3 缺乏责任感,做事比较任意,不计后果。人的生命健康权是第一位的权利,是受到宪法与法律绝对保护的,任何侵犯他人生命健康权的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不但人的生命有限、脆弱,我们还应推己及人地珍惜和爱护其他一切生命之物和充满生机的大自然。阳光雨露、鸟语花香、鱼翔浅底、鹰击长空,这是大自然的生命,欣赏这一切,爱护这一切,理所当然是人类责任所在。相信这样的道理,身为中国政法大学学生的付成励是应该知晓的,在一个学法知法的年轻人身上,为什么没有收获理性的克己守法的果实?一个鲜活的年轻人,为何视生命如草芥?对于被邻居叫做“妈说”的刘海洋而言,从小母亲的严格管教与包管一切不但让他丧失了生活的自理能力,也变为了一个理性的侏儒。他在大一的时候学过《法学基础》,知道猎杀野生动物是犯罪,但是不知道烧动物会怎样。两次向熊泼硫酸的时候也知道违法,但仅为了测试一下熊的嗅觉就毫不顾及后果的去做了。这说明现在的大学生缺乏的并不仅仅是法律知识,而更是责任意识、责任感及法制观念。如果没有责任感及法制观念的支撑,就必然会失去对道德及法律的尊重与信赖,即使有丰富的法律知识,仍可能经受不住私欲的诱惑而违法乱纪甚至犯罪。

三、预防大学生犯罪中生命教育的路径选择

生命教育的缺失已经成为大学生犯罪的一个重要的、却被忽略的原因,教育大学生敬畏和珍惜生命、用客观态度看待生命现象将对预防大学生犯罪起到积极有效作用。

1 重视生命教育,提供组织保障,形成有效机制。当前形势下,重视生命教育,理应成为我国学校教育的内在任务。首先,学校党政、学生工作等部门要充分利用各种传媒等宣传教育阵地,在校内大力提倡、宣传、推动生命教育,把生命教育渗透到第一和第二课堂,使其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以多层次的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生命教育环境;其次,有关部门应加强网络监管,优化生命教育的信息环境,在校园网中过滤淫秽色情等违法有害信息,及时清除低俗媚俗、格调低下的网上垃圾信息,形成正确的生命教育舆论导向;第三,建立党委统一领导下的,德育教师队伍、班主任辅导员队伍、学生干部队伍相结合的组织体系,工作中多方渗透生命教育,多方警惕大学生违法犯罪苗头,一般在大学生犯罪前都会出现反常表现,要发挥班主任、辅导员、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的作用,做好经常性思想工作,做好预防工作,及时发现反常现象,及时予以开导,特别是把解决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将各种消极思想和行為消灭在萌芽状态中。

2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内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渠道,在其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内容不但必要而且可能。通过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生死观和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教育大学生懂得最高尚的道德是爱,而爱的根源来自对生命的爱护与尊重;注重情商能力的培养,灌输珍惜自己、他人生命的思想,灌输遇事冷静寻求有效解决途径的思想,灌输“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思想;引导学生认识不同行为的不同后果;针对热点问题如马加爵案件、药家鑫案件、李博案件开展针对性的专题教育活动。让大学生充分认识只有建立生命神圣论、质量论和价值论相统一的生命观,才是唯一正确科学的生命观。

3 在心理教育和咨询工作中渗透生命教育内容。在高校的心理教育和咨询工作中,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教育规律,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健康积极的人格品质,矫正不良品格,减少人格障碍的发生,让学生及时疏导和释放负面情绪,同时学会处理人际关系学会对他人情绪的识别,从而预防大学生犯罪事件的发生。做好心理咨询、疏导工作,将生命教育和挫折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使学生知道用死亡应时困难是消极行为,勇敢面对生活中不幸,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同时让学生知道生命的不可逆性,增强处理应急事件、突发事件的能力,了解突发事故中积极有效的应对方案。

生命教育是大学生犯罪预防的新视域,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可以提高其对自身的生命意识和对他人对一切有生命之物的尊重,认识生命的意义,挖掘生命的价值。从而时预防大学生犯罪有着重大意义。

作者:武晓婕 郭英勇

上一篇:歌唱发声的心理分析论文下一篇:管理心理学培训感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