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学生论文范文

2022-05-11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当代学生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大学生感恩教育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大学生道德修养、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培育大学生的感恩意识,需要构建一个包括高校、家庭和社会的感恩教育模式,结合成才教育和感恩教育,建立科学的感恩教育评价体系,促进知恩图报意识的形成,加强大学生自身修养,才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第一篇:当代学生论文范文

当代大学生养成教育探究

[摘要] 大学生的养成教育是道德教育的根基,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和培养合格人才的需要。通过对养成教育的内涵、重要性,必要性以及现状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思考,提出用“三个统一”的方法促进和发展大学生养成教育,使大学生无论是在求学的过程,还是学成之后走上社会,具备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质从而实现个人的价值实现和更好的服务社会的目的。

[关键词] 养成教育 第二课堂 素质拓展

所谓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它往往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知、情、意、行,最终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市场经济和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的养成教育显得尤为迫切,全面提高大学生的道德品质与全面素质,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和整个社会良好氛围的形成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养成教育的定义及主要内容

“养成”本意为培养使之形成或成长。《吕氏春秋》卷十二《恃君览》中说到:“始生之者,天也;养成之者,人也。” 人的本性是自然生成的,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则是要经过人的努力的,使人形成或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成为真正的人才。

大学生养成教育,一般而言是指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或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的教育。具体而言,大学生养成教育是一种使自然人成为社会人的教育,是使他们具备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素质和基础技能的教育。它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侧重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一种教育。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通过行为训练、严格管理等各种教育手段,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素质,最终养成自觉遵守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从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思想行为特点出发,研究和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之有利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是大学生养成教育的主导脉络和基本内容,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以及大学生顽强意志的培养,是大学生养成教育的主要内容。

对大学生实施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养成教育就其本质来说是塑造人格的教育,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知识经济时代要求大学生应该成为具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和良好行为习惯的群体。大学生作为年轻的一代,是社会注意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从校园走向社会,从事各种经济、社会活动,一切行为方式直接影响着个人、集体甚至国家的发展。

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专业素质不容怀疑。然而,大学生在大学时期开始形成明确的人生理想,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估也变得比较具体和深刻。如果没有抓住这一时期的角色认同社会,引导好大学生走向健康、正确的人生方向,大学生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就变得异常艰难。

因此,在高校开展大学生养成教育,培养他们的思想道德品质,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当代大学生养成教育的现状分析

当代大学生作为有较高文化素质的群体,理应在习惯养成方面成为表率和楷模,在素质教育和道德教育的不断推动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从总体上看健康、积极、向上,但从大学生养成教育的深度和效果来看,仍然只是初涉浅水,部分大学生思想观念和道德意识产生错位与扭曲,出现了以“自我价值”为核心,强调个人而忽视社会、忽视集体的倾向、缺乏理想信念,胸无大志,没有目标,没有追求。根本不能适应当前社会进步和形势发展的需要。

1.社会转型对大学生教育的影响。在市场经济确立和发展的大变革时期,商品经济变换关系及规则已越出经济领域而侵入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和领域,从而引发了许多以往没有的新问题,原有的传统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已不能很好的用于解决这些新出现的问题。

2.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较为普遍。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环境的变化,大学生自我意识有了新的发展。他们远离父母,过着集体生活,十分渴望得到真正的友谊,进行更多的情感交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少大学生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了一定的心理障碍,有的自闭、抑郁;有的固执、偏激;有的缺乏教养,语言野蛮,行为粗俗;有的甚至不注意身体,不珍爱生命等等。

3.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的大学生把上大学当成一种“谋生”渠道,学习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端正,学习主动性、自觉性较差,缺乏刻苦钻研精神和勇于进取的劲头;有的缺课、逃课、甚至考试作弊,认为“可以不好好学习,不能不好好复习”, “学不在精、作弊则灵”,浪费大好时光和宝贵的青春年华,并且出现了诚实守信的严重缺失。

关于如何促进大学生养成教育的思考与方法

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方式,是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养成教育涉及德、智、体等诸多方面,要培养大学生良好地思想道德品质、学习习惯、人际交往能力与实践能力,就必须把将学生放在主动的位置上教师对其引导作为基本前提,从整体入手,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与行为习惯的改善,即所谓的“三个统一” 。

1.发挥教师正面积极引导与大学生自我修养相结合。在大学生养成教育的过程中,教师的主导性原则仍是关键因素。教师的主导性就在于他善于启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积极自主的学与创新。

2.开展素质拓展活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从目前的大学教育来看,学生大都存在以学分为动力、以及格为目标的状况、‘平时不学习,期末搞突击”是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方法。

3.明确规划第二课堂,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相统一。第二课堂是相对课堂教学而言的。

综上所述,当代大学生的养成教育一定要符合现阶段的高校教育现状和本校的实际情况,找出一条切实可行、利于改善的思路和方法,多种途径与形式相互结合,促进新时期大学生养成教育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勇,曹晋荣.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与艺术 [J].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1)86-89.

[2]李从浩, 徐柏才. 关于对大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思考 [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12):12-13.

[3] 刘海蓉, 王改娥. 关注大学生道德与文明的养成教育 [J]. 煤炭高等教育,2002(6):115-116.

作者单位:西北工业大学人文与经法学院 陕西西安

作者:陈 洁

第二篇: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浅析

摘 要 大学生感恩教育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大学生道德修养、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培育大学生的感恩意识,需要构建一个包括高校、家庭和社会的感恩教育模式,结合成才教育和感恩教育,建立科学的感恩教育评价体系,促进知恩图报意识的形成,加强大学生自身修养,才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 大学生 感恩教育 感恩意识 评价机制

Analysis on Thanksgiving Education of the

Contemporary University Students

WANG Ting, SHEN Lianfeng, ZHU Xiuhong, MIAO Lei, KONG Yuhua

(College of Forestry, 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Zhengzhou, He'nan 450002)

Key words university students; thanksgiving education; thanksgiving consciousness; evaluation mechanism

伟大的事业,源于伟大的梦想。习近平总书记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①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大批的创新人才,当代大学生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主力军。青年的追求目标决定了未来整个国家和社会的价值取向,②如何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建设人才,对构建中国梦尤为重要。

感恩就是内心产生的对他人、社会、自然给予自己的恩惠和方便在内意欲回馈的一种认识、情怀和行为,③知恩感恩是每位大学生应具有的基本道德素质。只有做到知恩感恩,才会胸怀宽广,才能切实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④

“90 后”已成为了当代高校大学生的主体,他们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庭环境较为优越,往往容易得到父母的溺爱。在当前不断深化的改革开放背景下,社会进步在促进物质条件高速发展的同时,对大学生的精神文明以及道德信念和思想观念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导致一些大学生的知恩感恩意识淡薄,甚至引起社会责任感缺乏等问题。⑤究其原因主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感恩教育的缺失。家庭教育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由于当代大学生成长环境的特殊性,在以高考为导向的应试教育中家长关注的焦点集中在学习成绩上,忽视了子女的情商教育和感恩品质培养。此外,“4+2+1”的家庭模式和物质上的无限满足造成孩子始终生活在养尊处优的环境中,过着众星捧月般的生活,无法体会父母的辛酸,导致部分大学生缺乏孝心和爱心,漠视家长的辛苦,认为父母的付出是理所当然的事。除了要钱之外,有些大学生很少主动给父母打电话问候父母的健康和生活状况,假期回到家多数时间都在忙于同学聚会,即使在家也是心安理得地享受父母准备的美食和服务,不会主动帮父母干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不知道感恩父母。家庭感恩教育的缺失,导致有些孩子没能形成感恩意识和感恩情感,看待事情和分析问题时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只知索取不知回报。

(2)学校感恩教育的忽视。大学教育是人生教育的主要环节,学校既是学习知识的主要场所,也是接受感恩教育的主要阵地。长期以来,由于传统教育观念和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教育领域存在“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的现象,⑥有些高校只重视学生的专业知识教育和就业出路等问题,忽视了学校的育人功能和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导致了当前有些学校感恩教育的缺失。多数大学生能够珍惜上学机会,对家人和社会的帮助懂得感恩,但是也存在着漠视师恩的现象,如不尊重老师,上课不听讲,随意进出课堂,课间不擦黑板等;有些学生考试前非常尊敬任课老师,考完试和老师擦肩而过都装着陌路人,更有些学生盗用老师的学术成果。有些大学生将取得的成绩归功于自己的付出和努力,而将上学和就业过程中出现问题的责任归咎于老师和学校,对老师和母校感恩之心淡薄。

(3)社会环境不良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和高速发展的互联网在激发人们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社会影响。有些企业和个人过分追求利益,社会上贫富差距悬殊,一些人利益至上、忘恩负义,一些人奉献社会却没能得到社会应有的尊重和回报。涉世未深的大学生是社会中的一分子,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受到社会大环境和周围小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得一些青年学生的价值观逐渐趋于功利化,只喜欢索取而不愿付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减少,变得疏远和冷漠。这些不良的社会现象导致一些大学生道德观念上的困惑和迷茫,也影响着部分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形成与培养。

基于以上几点原因,许多大学生形成自以为是的特点,他们重视自我意识和个人追求,忽视自身道德品质的培养,缺乏对自身言行的反省,自我教育的缺失导致了感恩意识的淡薄和缺失。感恩是中国的传统美德,自古以来就有“滴水之恩,涌泉相报”、“饮水思源,知恩图报”的古训,都是用来教育人们要知恩感恩。高校教育应立足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注重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加强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已经迫在眉睫。

首先,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意识。感恩教育首先应让他们认识到现在所获得的一切并非是理所当然的。我们每个人自从来到这个世界上开始,就一直受到国家的培养,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诲和亲友的关爱,陷入困境时也会有很多好心人的帮助等等。近年来,为帮助家庭困难的学生,国家在助学贷款和勤工俭学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然而,当代大学生中有些人却忘记了那些帮助过自己的人,没有感恩报恩反而伤害他们,感恩之心严重缺失。对于接受帮助的学生,应该感恩这些帮助和支持,要怀着感恩之心自强学习,学好本领为社会服务。

其次,拓宽感恩教育的方式。高校应以学校教育为主,结合家庭和社会教育,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感恩教育模式。大学是大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地方,也是实施感恩教育、培养感恩意识的主要场所。高校应增设感恩教育内容、建立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在课堂教学中贯穿感恩教育;还可以利用良好的文化环境建设校园感恩文化,在各种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家庭是人们接受教育最早的地方,孩子的感恩教育最早也是源于家庭中父母的教育,高校可以发挥家庭在感恩教育中的基础作用,和家长积极沟通,促使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注重感恩教育,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受感恩教育。社会是进行感恩教育的大课堂,是感恩教育的延伸和拓展,高校应充分利用社会上各类现代传媒,如收看“感动中国”节目等,广泛宣传知恩感恩的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让大学生真切感受到知恩感恩带来的正面影响,充分激发内心的感恩意识。在大学生感恩教育中,应加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相互协调和促进,引导广大学生知恩图报,为学生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建立感恩教育的评价机制。大学生感恩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建立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机制,经常性地进行实事求是的总结和评价,感恩教育才能取得实际效果。高校应根据自身的文化环境制定感恩教育的可操作指标,使感恩教育制度化、规范化,把教育和管理结合起来。在科学判断和评价的基础上调整和改善以后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感恩意识并付诸行动,让学生的感恩行为得到认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乃至形成报恩、施恩的良好行为,主动传递知恩图报的正能量。让大学生在良好的感恩教育氛围中不断提高道德修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促进形成知恩感恩的社会大环境。

总之,在高校教育中实施感恩教育和培养感恩意识,能够提高大学生的个人素质和增强社会责任感,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需要,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需要。高校感恩教育是一项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针对当前大学生思想特点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大学生提高自身修养,才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注释

① 孙业礼.什么是中国梦,怎样实现中国梦?[J].求是,2014.7.

② 张超,骆新华.“中国梦”视域下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反思性探析[J].学理论,2014.31:170-171.

③ 胡虹霞.高校德育应补上感恩教育这一课[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5.5:13.

④ 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4.4:9.

⑤ 荣静.浅析“90后”大学生感恩教育[J].学理论,2014.1:193-194.

⑥ 钟小康,田海霞.孝文化在当代大学生德育工作中的应用探析[J].科教导刊,2014.3:51-52,58.

作者:王婷 沈连峰 朱秀红 苗蕾 孔玉华

第三篇:当代大学生信仰危机研究

摘要:当代的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转型期,不管是中西方文化的碰撞,社会大环境的变革,亦或是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这种种的变化都深深地影响了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和心理状态。尤其是作为整个社会中最活跃的一部分--大学生。社会的迅速发展使得当代大学生不得不面对各式各样的困惑与疑窦,以致使得部分大学生出现了信仰危机。针对这一现象,本文从大学生信仰危机的表现出发就大学生信仰危机出现的原因展开分析,并对解决大学生信仰危机的策略予以讨论。

关键词:大学生;信仰危机;原因;对策

大学生作为整个社会中最积极地因子,他们思维活跃,彰显自我,接受能力强。然而社会急速的变革,也使得大学生面临各种各样良莠不齐的文化的冲击,在这个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并不是每一个大学生都能做出利于自身发展的决定,拥有正确的信仰。一部分大学生常常感到困惑、迷惘、迷失自我,对于信仰,他们常常做的是逃避,用“混”来度过本该奋斗的日子,用“过一天算一天”“今朝有酒今朝醉”来逃避自己的懦弱。因此,也使得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出现了信仰危机。所谓“信仰危机”,并不是也不可能是人们完全没有了信仰或是不再需要信仰,而多半是对原有的一种信仰,由于某种原因而动摇或削弱,发生了困惑或迷失。

一.当前的大学生信仰危机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1.信仰的缺失和不稳定

谈到信仰,很多大学生会认为那是一个过于“革命”的词,那是只有在战争年代才会出现的词语。他们远离信仰,视为共产主义奋斗为滑稽,将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作为笑谈。有些大学生有信仰,但朝令夕改过于儿戏。

2.信仰多元化

信仰多元化是指信仰对象的多元化和信仰内容的复杂化。其最为突出的表现是主流信仰有模糊化、边缘化、复杂化的趋向。伴随着中国国门打开的是各种思想文化的涌入,这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大学生信仰的多元化。走在社会最前端的大学生总是以最快的速度接受各种不同的文化,这也使得大学生在确定自身信仰时有了各种各样的选择。

3.盲目追求,信仰功利化

“韩流”“宅人”“……这些在80后90后口中流传最为频繁的词语已经成了如今大学生的代言词。过于盲目的追求个性,使得大学生把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一些虚无飘渺的东西,反而浪费了最本真的东西。

二.造成当代大学生信仰危机的原因

1.国家角度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工作重心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了成为世界强国,整个国家都在为经济建设作奋斗。作为国家未来建设者的大学生,无一例外的接受着将中华民族建设为屹立于世界的经济强国的思想。国家的政策导向无疑是整个社会的主流走向,所以,大学生出现信仰的偏移成为必然。

2.社会角度

熊猫是中国的国宝,但是真正让它风靡全球,或者说让每一个中国孩子熟识它的却是一部由美国电影公司出品,美国电影人制作的叫《功夫熊猫》的动画片;现代大学生先知道了2月14日,才知道了7月7日;相对于了解胡主席或许学生们更了解比尔盖茨的生平;2010年让每一个中华学子为之疯狂的英语六级考试更是让其里里外外的了解了一把奥巴马……西方文化正以洪水之势冲击着每一个中国人,试问这一切的一切又如何不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思维习惯搞成改变呢?除却外来文化的侵蚀,官吏腐败,社会分配的严重不公,贫富差距拉大,大学生在应聘工作时所面对的严重不公,这都是大学生在踏入社会后所面临的严峻现实,所以大学生产生反抗、迷惘、沉闷、极端的情绪就一点儿也不奇怪。

3.学校角度

我们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在接受“思想品德”课的教育,在老师的教导下我们懂得了“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当然我们或许并不知道这些话是什么意思。进入初中,我们或许可以理解,但是那时候中考就迫在眼前,死记硬背或许远比理解能带来更多的实惠。进入高中,分文理又成了刻不容缓的事情,所以至少有一半的学生甚至不知道政治课本有几本书,封面是什么颜色。那时候,高考是第一,老师又怎么会有心情解释“信仰”二字。迈入大学的校门,马克思主义课又成了二三百人的大公共课,授课老师教导我们:只要不打扰到老师上课,可以睡觉,自娱自乐。所以本应该满满的大课堂成了三五七人的小班教学。或许哪天等我们不再是将“应试教育”喊在口头,而是放在心间,那么大学生的信仰危机就又会解决了一大块儿。

4.家庭角度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言行无时无刻的影响着孩子。父母所遭遇得人情冷暖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孩子拜金、自私等信仰危机问题。其次,如今的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几乎都是在蜜罐里长大的皇帝公主,不同于以前的“棍棒底下出孝子”,现在在六七个大人的爱护下长大的“主人们”或许更能体会什么是“唯我独尊’。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大学生们的生活习惯,价值观念。

5.自身角度

大学生正处于想要表现自己但又阅历尚浅的时期,过于的渴望展现和实践能力的缺乏以及从小到大的单一简单的校园生活也导致了大学生思想发展的不完善。

三.重建大学生信仰的对策

作为中华民族未来的建设者,指导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纠正当代大学生的信仰危机已刻不容缓。这不仅是大学生的任务,也是学校社会乃至整个国家的重要任务。

1.国家角度

国家领导者应该深谋远虑,做出英明的决策。抓经济建设固然重要,但是文化建设同样重要。

2.社会环境的改善

浮夸主义、拜金主义、诚信缺失充斥在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我们中国有成千上万的公益团体,不仅仅是在中国面临危难的时候需要他们,有时候也不仅仅是捐钱捐款就能解决问题。中央电视台的“公益广告也是一盏灯”或许能给我们一点启示。公益不需要刻意去做,在公车上,在马路上,在办公室里……人人都可以做公益人。再者,作为创造效益的社会主体——公司也是改善环境的一大因素。公司在利用大众创造效益的同时,它们也应该回馈社会。大学生是网络,通讯的使用者,如果中国移动能在创造“动感地带”时捎带着促进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主流信仰的宣传,相信效果会事半功倍。

3.学校的努力。

首先,教育者要摆正态度。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固然重要,但是成为一个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人则更为重要。即使中考高考也不足以成为废弃思想培育的借口。因为只是一个考上大学的书呆子绝对称不上是一个健全的人。拥有正确的目标,拥有为之奋斗的精神远比成为一个仅仅是满腹科学的人重要。其次,老师本身应该以身作则。学生因为年龄阅历的原因,在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时候存在误差,老师的作用,就是在学生前进的时候适时的做出指导,这种指导不仅是学业上的,更重要的是做人,要想做到这点,老师不仅要有学历,有知识,更重要的是有人格,有品质。再次,教学方式的改变,信仰教育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本,仅仅局限于幻灯片上的文字。全方位的开展信仰教育,不仅仅是在课堂上,让学生将信仰教育作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最后,是教育内容的丰富。我们不阻止学生信仰的多元化,只要这种信仰是积极的,正确的。这就要求学校教育内容的改变,不要只是局限于爱祖国爱人民,而是要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的丰富教育内容。

4.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的改善,很多家长觉得应该让自己的孩子提早清楚社会险恶,所以不管好坏将一切都灌输给孩子。这样做固然不错,但是大多数家长

在灌输完了世间险恶后都忘记了说“你应该……”,父母应该清楚地告诉孩子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家长有时候对孩子寄于过多功成名就的期望,甚至有时为了实现这种期望,而教育孩子不择手段以致忽视了孩子正确思想观念的培育。

5.大学生自身的努力。

其实大学生已经有了最起码的分辨是非的能力,而现在需要的是要能够运用这种能力。当然最重要的是应该学会“三思而后行”,少一分自私,多一份周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想清楚自己最想要实现的人生,然后为之努力奋斗。现在的大学生想要的东西太多而往往忽略了最重要的。无论何时,即使我们迷茫,脆弱,缺乏自信,也應该朝着正确的道路前进。

参考文献

[1]刘树宏.当代大学生信仰教育论[D].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09

[2]郭淑敏.大学生思想教育研究[D].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7,01

[3]施惠玲,荆学民.中国社会转型期信仰危机的历时过程与克服路径[J].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3

作者:韩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