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德育内容适应形式论文

2022-04-26

目前,各中小学校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课程改革,在此背景下,如何有效整合德育资源,构建德育课程体系,组建一个严密的大德育网络,并使之规范化、序列化、个性化、品牌化,成为学校德育工作主要方向。德育课程体系是指将校内外德育课程资源按顺序排列,是德育教学内容和进程的总和。德育课程体系由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等组成。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整合德育内容适应形式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整合德育内容适应形式论文 篇1:

小学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方法探究

摘 要:在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将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进行整合,可以弥补传统教育体系中的不足,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对高素质人才发展的需要,还能健全学生的人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成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文章就小学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现实意义展开详细论述,紧接着对当下我国小学两大教育体系教学现状进行详细的分析,并提出合理的整合对策,以期进一步完善学生人格,实现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培养。

关键词:小学德育;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资源整合

在素质教育改革背景下,要求培养学生的德育素养,学校为了实现这一教育目标,积极开展德育教学工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及价值理念,从而指导学生更好地学习。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经验不足以及教师专业能力有限,使得德育教育难以很好地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对此有专家提出了将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健全学生身心的同时强化学生的思想意识,这一教学目标的提出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整合的现实意义

(一)帮助教师进一步了解学生

在日常教学中,通过将两大教育体系进行有效整合,一方面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確的思想观念,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小学教育活动中,由于小学生群体普遍思想发育尚未成熟,要想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工作落实到日常教育中,教师除了要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外,还要对学生的心理活动有一定的了解。一些小学生比较顽皮,存在不服管教的情况,如果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盲目进行教育,则容易适得其反。教师应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对学生言行做出正确判断,这样才能提高教育的针对性。

(二)促进校园德育教育活动顺利开展

在开展小学德育教育教学活动时,由于受到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一些教师习惯了采取说教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这种教育模式存在一定的弊端,不仅很难起到教育效果,还会加重学生厌烦情绪。要想将两大教育很好地融入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情绪宣泄法以及注意力转移法等开展教学活动,既丰富了教学手段,也大大增强了学生课堂专注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完成各项教学活动,使教学效果得到保证。

(三)健全学生人格

新课改背景下,学校也积极开展了教学整改工作,特别是德育教育方面,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然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发现,由于受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德育课堂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而通过将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相结合,可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教育改革的阻碍。我们也陆续开展了学生道德品质及心理健康活动课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这多是因为在教育实践环节中实现了将两大教育体系核心内容进行组合,二者的培养主体和培养目标一致,其最终目的都是健全学生人格,因此,两大教育目标的整合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二、目前我国小学德育与心理教育的现状

(一)师资力量匮乏

小学的德育教育工作往往由班主任或思政教师来完成,此外,不论是心理教育还是德育教育,所占教学的整体比重较小,很多时候还会被其他专业课替代。这一方面是学校不够重视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另一方面则是教师队伍中能胜任心理教育与德育教育的专业教师还少之又少,多数教师只掌握浅显的德育学理论及心理学有关知识,没有经过系统培训,无法实现将两大教育进行有效整合。

(二)校领导及教师重视程度不足

在小学开展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十分必要,一定要把握好两大教育体系之间的规律,并进行有效整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但一些学校管理人员在教育活动中更注重小学生德育教育,片面地认为思政课是实现学生德育教育的最有效手段,而心理教育不是这个年龄段学生所应接受的教育内容,因此大大阻碍了两大教育有效整合。此外,心理课中教师仅与学生简单沟通,无法深入学生内心,心理教育没有实质性价值。

三、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学有效整合的教学策略

(一)开设德育与心理整合的实践课程

德育教育和心理课程不同于传统的文化课,二者更注重实践教学,对学生的言行及思想进行培养,而将两大教育整合可对学生展开综合培养——课上教学,课下给学生布置有关的实践内容,潜移默化培养学生心理及思想行为。例如,教师可让学生以日记的形式记录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上的所思所感,以及发生的故事,通过文字,教师可以对学生的性格以及对外界事物的认知有一定的了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此外,学生也能从中深化自身对生活的感悟,并用一颗感恩的心对待身边的人和事,这对于学生良好性格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构建学校与家庭联合机制

教师除了要关注学生在校的表现外,更应关注学生在家的表现。基于此,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整合的情形下,教学工作者应积极强化学校和家长的关联,推动教学活动的开展。具体开展方法包括:积极与家长沟通,掌握学生校园外的行为活动,这也是保证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整合与应用的重要手段。在家长和教师的双重作用下,相信两大教育一定可以很好地贯彻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实现对学生全方位的了解与认知,这也是两大教育有效整合的关键。例如,教师定期家访,或是组织家长参加班级会议,让家长能够对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有正确的认知,并重视起对孩子的心理教育与德育教育工作,同时还要指导家长正确培养学生心理以及道德行为,为学校两大教育工作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三)通过情感教育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当下,学生接触新鲜事物及受外界诱惑的机会不断增多,不论是思想上还是行为上,都出现“早熟”的倾向,且他们具有一定的主观思想和个性特征,使得教育工作愈发困难。教师应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制定合理的解决方案,尽量不与学生产生正面冲突,通过情感交流互动来拉近师生距离,对学生予以充分包容,这种教育方式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日常中教师也要多与学生沟通交流,使学生逐渐打开心扉,向教师倾诉自己在生活与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这便于教师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情况,从而展开针对性的指导,这也是促进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开展的关键,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以及对综合能力进行培养有着重要意义。

(四)利用网络丰富融合资源

网络技术的发展不仅丰富了教学形式,也丰富了教学资源,学校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时代的便捷,积极将心理教育与德育教育整合,实现对学生身心有效培养。如学校可以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公众平台、心理健康信箱等等,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情况,学生、家长也可以参与其中,与教师一同商议如何正确帮助学生缓解学习和生活中的压力。教师可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学习专业的指导方法,也可以在平台上发布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文章,供学生阅读和学习,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增长自己见闻,无形中实现对学生道德品质与心理健康的综合培养。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教师要想将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进行有效整合,对学生心理活动以及思想行为进行正确的指导,就需要意识到两大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阻碍,才能制定针对性的解决对策。由于小学生群体思想发育尚未成熟,且每个学生身上都具有明显的个性特征,教师要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对学生展开思想指导,使学生能够积极配合教师的各种教育活动,保证德育教育及心理教育工作得以顺利开展,也能够保证教育效果,为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谭遇华.小学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8(18).

[2]金万龙.新时期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整合策略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7(01).

[3]麦耀图.爱心、知心、省心——心理技巧在德育教育中的有效运用[A].教育教学研究——课程教学研究(2017年版第二辑)[C].2017.

[4]姚鹏,杨曦.小学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整合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18(09).

作者:温茂胡

整合德育内容适应形式论文 篇2:

高雅学生德育课程体系构建的探究与实践

目前,各中小学校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课程改革,在此背景下,如何有效整合德育资源,构建德育课程体系,组建一个严密的大德育网络,并使之规范化、序列化、个性化、品牌化,成为学校德育工作主要方向。

德育课程体系是指将校内外德育课程资源按顺序排列,是德育教学内容和进程的总和。德育课程体系由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等组成。

一、德育课程三级目标彰显科学化

(一)总目标的确立

高雅学生德育课程体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以小学德育纲要为准则、以学校办学理念为依托构建而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小学德育纲要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办学理念是学校的灵魂,是引领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旗帜,统领学校德育工作,学校德育渗透办学理念。

(二)二、三级目标的确立

北京师范大学现代心理学林崇德教授认为,德育是有规律可循的,就是要符合孩子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因此,根据不同年龄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与思想基础,整合当前社会时政热点,创建、分化出德育课程体系的二、三级目标,这是德育科学性的起点。每个年级在总目标下有各自的二、三级目标,这样就犹如把顆颗“珍珠”串成了一条“项链”,由一条主线贯穿整个学期,甚至整个学年,增强德育工作针对性。

二、德育课程内容凸显生活化

目前德育教育很受重视,但效果不是很明显,主要问题是与学生生活实际、社会实际相脱离,所以,内容的选择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触动学生内心深处,以学生喜爱的形式开展,才有实效性。

同时,学校德育课程内容以严谨、丰富为准则,群策群力共建而成。主要流程如下:首先,上网寻找古今中外对“雅”的诠释,为“雅”的定义提供科学依据,做到有理可循,有据可查;接着,通过班主任及全体教师共同研讨,进一步深化“雅”课程内涵,并且以学生家长问卷调查、个别访谈为重要手段,丰富“雅”内容,增加可行性;再向家长收集儒言雅行案例,归纳“学生儒言雅行100例”作为德育重要内容。

三、德育課程的实施

(一)德育基础课程校本化

1.“启雅”课程(幼小衔接)

学生升入小学后,在生活上、学习上有一个适应过程,学校在开学前应设置一周启雅课程,主要内容包括课堂常规教育(坐姿、站姿、学具摆放等)、各门学科课堂规范教育和训练、队列训练、生活常规教育(洗手、漱口、如厕等)……如,语文学科规范教育包括阅读习惯训练、练习拿书姿势等,又如,美术学科规范教育包括学会爱护自己和学校的美术工具等。

2.“汇雅”课程(思想品德课整合)

目前品德课教材包括《小公民》《品德与社会》《人·自然·社会》三套,内容多,主题重复。可以将三套教材整合出五个主题:学会负责、诚实有爱、乐学善思、遵纪守法、热爱家乡,这五个主题涵盖了浙江名人故事、美丽的浙江、浙江公益、浙江天气、安全你我他等多项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在丰富地方风土人情的同时,又落实了德育目标。

3.“触雅”课程(主题式班队课)

学期初时,学生发展中心结合德育阶段性目标及各月德育主题,以“菜单式”为各年级列出班会课主题,确保课程的有序开展与实施,内容来源于学生学习生活,紧紧围绕三级目标,既有针对性,又接地气。

(二)德育拓展课程精品化

开设此类课程主要是为了整合家长资源、社会资源等丰富的校外资源,以克服校内资源有限这一问题,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

主要包括:社会小义工活动、暑期童子军活动、“东方遇见西方”文化活动、家长客座教师、德育大雅堂等。

上述德育拓展课程,充分挖掘、利用了家长和社会资源,建立了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的育人体系,形成了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合力。

四、德育课程评价彰显过程化

德育课程评价要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合,改革原有的“三好学生”评价方式,引领学生人人争当“星级学生”。首先是过程性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行为情况,发放学科卡、文明卡、艺术卡,每月兑换学科星、文明星、艺术星。第二是阶段性评价,平时,教师及时将学生信息输入学生评价系统,到期末由系统自动生成相应的银星、金星、钻星,这一评价方式完全体现了高雅学生德育课程的特征,而且充分体现了学生“由评到争”的转变,大大激发了全体学生争优的积极性。

德育课程是学校发展的内在驱动,德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需要长期在实践中探索的系统工程。乘着课程改革的东风,让学校德育课程体系构建逐步完善。

参考文献:

[1]魏贤超.德育课程论[M].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4.

[2]张人利.德育有效的关键是“双主体”[J].上海教育,2012(3).

[3]张人利.后“茶馆式”教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作者:张倩

整合德育内容适应形式论文 篇3:

浅析信息技术与德育课程的整合

[摘 要]信息技术的发展给课程改革提供了新的机遇,本文结合教学案例阐述了信息技术与德育课程整合的必要性、过程、存在问题和解决办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 德育课程 整合

信息技术与德育课程的整合,是指在德育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全面结合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手段,对德育学科教学体系进行全面改革,使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形式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从而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使学生在获得专业学科知识的同时,提高信息素养,促进德育教学最优化。

(一)信息技术与德育课程教学整合的必要性

1.传统德育课教学的弊端。在传统德育课教学中,教材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内容,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学生是被动接受者。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被动状态,其主体地位难以发挥,个性化学习难以实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难以培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民主的课堂气氛难以建立,德育的实效性也就难以提高。高度信息化的时代,给德育课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它既要传授知识,提高学习者的思想政治素质,又要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还要着力培养和提高学生应用信息工具获取、处理、应用、生成、创造信息的能力。在此意义下,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课教学相整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2.信息技术已成为我国教育的普及目标。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二)信息技术与德育课教学的整合

1.信息技术在德育课教学应用中的功能。

(1)资源获取、加工和利用。用来获取信息资源,并对所获取的资源进行加工和进一步利用。如在教学中利用Google、百度等搜索引擎获取相关资源。

(2)知识创建、展示和演示。用来创建或形成新的知识,或呈现和展示这些知识,常用的支持工具有概念图、PowerPoint等。

(3)情景创设和实验模拟的功能。用来模拟事物或实验发生的真实情景或活动过程,如交互动画、微世界等。

(4)交流、通讯和协作的功能。用来为教学参与人员提供交流、通讯或协作功能。如QQ、MSN等都可以实现此功能。

(5)练习、测试和评估的功能。用来为教学提供练习、测试、考评或评估功能。如智能题库、测试软件、电子学档等。

2.信息技术在德育课教学中的应用。

(1)用信息技术创新德育课教学设计。成功教学设计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断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为此,我们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不断创设和优化德育课教学设计。如教学《国际关系》的内容,我们设计用多媒体呈现了美国侵略伊拉克的战争镜头,给学生分析战争的原因和背景,然后将引发学生的思考题“世界上为什么会爆发伊拉克战争?美国实施对伊拉克战争的目标和实质是什么?”学生进行讨论,教师再将结论通过幻灯片向学生展示。通过这一教学设计让学生身临其境,因境生情,因情悟理。学生们被这些社会热点、焦点问题所吸引,从而增强了对社会、对人类的人文关怀,萌发了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得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用信息技术进行德育课备课。信息技术具有资源的海量化和查阅、获取信息的便捷化的特性,它使获取信息的行为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我们充分利用这一特点积极借助网络进行充分的备课。

在“备教材”方面,我们主要利用“中国教育信息网”、“江苏职教网”、“南京职教网”、“新华网”、“人民网”等网站查询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内容,在课堂上根据需要以适当的形式表现出来。在“备学生”方面,我们主要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年龄特点、实际水平以及具体教学需要等,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搜集相应的教学资源或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进行教学。如“依法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这一教学内容的备课,我们根据学生喜欢上网的特点,布置学生通过Google或百度网等搜索现实生活中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案例。还利用学生喜欢玩游戏的特点,教师把“玩游戏”作为一种奖励手段,制作一些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或开发智力的游戏,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补充教学内容时,利用那些掌握信息技术水平高的学生课堂上协助教师使用相关信息技术,让学生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在“备材料”方面,我们根据现有的信息技术条件,除了做好硬件上的准备,还积极做好一些软件方面的准备。如供学生欣赏用的动画、让学生完成的电子作业等方面的准备。在“备方法”方面,我们针对德育课的类型,结合信息技术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对于研究性的课型,在教学中教师往往创设一定的研究情境,通过学生自己的主动尝试、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备课,教师突破了过去备课中时间、资料、信息等方面的制约,在较短时间内根据学生的需要优化各种信息,设计出科学的、艺术的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实现 “无纸化”备课,既有利于提高备课效率,又使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差异和需求去实现创新性的备课。

(3)用信息技术上好德育课。传统的德育课课堂教学多以教师使用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为主,往往会使德育课教学内容枯燥、课堂信息量偏小、教学效率低,学生参与意识不强、学习兴趣低,课堂效率低下。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口、手等器官参与学习,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如教学《和平与发展》教学内容时,运用多媒体播放电影片断,其中有50年代的朝鲜战争、60年代的美国雇佣军入侵古巴的战争、60年代末~70年代的越南战争、70年代的埃及、叙利亚战争、80年代美国挑起的地中海战争、90年代的科索沃战争和新世纪的伊拉克战争等片段,通过电影片断中惨厉的场面让学生痛恶战争,形成“战争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笼罩了巨大的阴影,同时战争使人类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所以,维护世界的和平和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为其他全球性问题的解决创造良好的环境,已成为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的观点,然后师生共同分析“能够维护世界总体和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同时播放音乐《让世界充满爱》。在这个过程中既形成了一种氛围,又有利于学生积极开动脑筋,进行独立思考。而在屏幕上,人们反战示威游行、核爆炸带来的冲击、国与国之间的经济交往的画面不断展现,让学生来总结“能够维护世界总体和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并将总结内容通过QQ或MSN相互交流。教师最后运用计算机打出正确的原因。这样做既有利于学生的思想自由发挥,又有利于在教师的帮助下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真正达到了教学过程中的“放”于“收”的有机统一。

(4)用信息技术设计德育课学生作业。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决定了他们对信息技术接受能力特别快,我们充分利用这一特点,根据德育课教学内容设计布置一些资料型作业,如资料型作业我们给学生提供了两种方式:第一,设立课前10分钟演讲,每节课由一名学生根据上节课老师布置的作业,课下利用计算机浏览器,特别是使用搜索引擎,查找、筛选、归类资料,以备下一节课演讲。当某一学生上台演讲时,下面的学生不仅要认真倾听,还要提炼演讲要点,并在演讲完毕后,由另一学生上台作概括,这样既可以避免课堂演讲流于形式,又可以避免一部分自制能力差的学生借机扰乱课堂纪律,从而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第二,组织学生根据教学内容制作展板,通过网络展示自己查找到的资料,并由学生做评价,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这些作业形式不仅把新课程中的合作式、探究式、自主式的学习理念直接贯彻到教学实践中,而且调动了大部分学生学习德育课的兴趣,还提高了学生的网络应用能力。

(5)用信息技术评价德育课教学效果。传统的德育课教学评价往往以学生是否掌握教师课堂讲授的内容为主要标准,大多是通过课堂上教师的“问”和学生的“答”或学生提交书面作业、教师批改的形式来表达,这种方法很难准确地评价教师的“教”和学生“学”的效果。为此,我们通过QQ或MSN或邮箱在课堂上相互交流,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更好地推进教学过程的顺利实施。如教学《和平与发展》教学内容过程中,我们先运用多媒体播放电影片断,来了解学生对战争的感想。影片播放后要求每位学生用一句话把对战争的感想发到教师的邮箱中,教师通过逐一浏览,了解学生感受情况,再让学生核对答案,以便及时调节课堂教学步骤。

(三)信息技术与德育课整合中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

1.信息技术与德育课整合中存在的问题。

(1)忽视学生的主体参与。主要表现在:教师把教学内容全部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整合”成了教师的单边行为,不能起到深化课程改革的作用。

(2)信息技术喧宾夺主。主要表现在:教师过多地关注技术、追求技术,课程成为技术和资源的展示,而不是放在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上,没有突出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课程学科目标被忽视,对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几乎没有多大作用。

(3)网络资源使用不当。主要表现在:教师课程设计中提供的信息和网站太多,学生无从下手,加上许多网站是为成人设计,内容对学生来讲显得过难,使学生出现信息过载或信息迷航的现象,达不到原先设计的教学效果。

(4)课程管理失控。主要表现在:教师缺乏相应的教学策略和实验经验,不能够对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的引导,结果使学生“放任自流”,不但没有整体优势,效果反而更差。

2.信息技术与德育课整合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

(1)积极开发与德育课程相配套的教学软件资源库。

(2)加大投资,搞好信息技术的硬件和软件建设。

(3)加强对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提高教师的网页、课件制作水平。

(4)加强对教师现代教育教学思想观念、先进教学设计的思想和方法的培训。

(5)重视对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培养,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与德育课程整合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过程,只要我们德育课教师积极的参与和不懈的努力,德育课教学一定会跃上一个更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祝智庭.教育技术培训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何克抗.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思考[J].中小学电教,2005,(1~2).

[3]陈至立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的报告[Z].2004.

[4] 刘向永.解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3).

作者:周明东

上一篇:红领巾监督岗品德教育论文下一篇: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