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税收管理的重要性论文

2022-04-26

摘要:为了使会计信息质量获得提高,规范行政事业单位中的会计核算工作,同时加强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的适应性,国家财政部制定了新的政府会计制度,实施时间从2019年1月1日开始,并且停止执行旧的会计制度。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规范税收管理的重要性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规范税收管理的重要性论文 篇1:

标杆管理理论视域下的基层政务公开研究

摘   要: 基层政务公开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试点是国务院办公厅安排部署的一项重要工作,目的是总结出适合基层特点、符合治理要求、便于服务群众的政务公开模式和途径。通过对陕西基层政务公开试点工作的分析,可以发现基层在公开理念、公开内容、公开标准、数据共享、工作机制及精细化程度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环节。作为一种渐进式管理方式的“标杆管理”理论,其蕴含的系统优化、不断完善和持续改进的基本思想,可以为陕西乃至全国下一步的试点工作提供改进思路,有助于探索提炼出更有效率、更易推广、更符合基层实际和群众需求的政务公开工作模式。

关键词: 基层政府; 政务公开; 规范化; 标准化

Research on Openness of Grass-roots

Government Affai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enchmarking Theory

——Taking Shaanxi Provincial Grass-roots Government Opening Standardization Pilot as an Example

HOU Sha-sha , YANG Run-hong

(School of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Nor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s & Law, Xi’an 710122, China)

Key words: grass-roots government; openness of government affairs; normalization; standardization

一、問题的提出

政务泛指行政事务,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全面推行政务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保障人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具有重要意义。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指出,到2020年,政务公开工作总体迈上新台阶,依法积极稳妥实行政务公开负面清单制度,公开内容覆盖权力运行全流程、政务服务全过程,公开制度化、标准化、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公众参与度高,用政府更加公开透明赢得人民群众更多理解、信任和支持[1]。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政务公开工作给予了高度关注。学者们围绕基层政务公开的战略性、法律制度以及对策开展了多角度的研究。如,袁维海(2017)认为要建设规范有序、公开透明、便民高效的服务型政府,必须推进政务公开制度的全面创新。赵建华(2018)指出,地方政府“互联网+”与政务公开深度融合的机遇与挑战并存,需要地方政府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消解制约因素,提升政务公开的实际效果。唐一军(2019)认为全面贯彻落实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既要从基本原则、渠道、载体、制度入手着力把握新变化、新要求,又要结合区域实际,做出社会认可、群众满意的工作实绩。针对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试点工作,崔继梅等(2018)在总结云南省做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组织领导、确保试点如期进行,加强主动公开事项梳理、提高标准研制质量,加强标准化人才培养、夯实服务水平,加强标准宣传培训、营造良好舆论氛围等四点建议。邱美、张闯(2019)认为政务公开的效果需要进行科学的评估检验,并建议将第三方纳入基层政务公开工作绩效评估之中。

伴随着学术研究,政务公开工作制度化建设也不断取得进展。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为基础,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回应社会关切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意见》《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的实施细则》《政府网站发展指引》等规范性文件,政务公开的顶层设计得以不断完善。同时,随着“互联网+”的实施,政务公开的信息化水平大幅跃升,各级政府网站建设逐步加强,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和政务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等公开渠道也不断拓展,使群众获取信息更加便捷。相比之下,政务公开在标准化、规范化方面的探索则相对滞后,特别是公开内容、程序等相对模糊和随意,缺乏统一标准,时效性不强,日益成为制约政务公开质量的突出短板。基于此,2017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决定在北京、陕西、内蒙等15个省(区、市)的100个县(市、区),围绕城乡规划、重大建设项目、财政预决算、税收管理、环境保护、食品药品监管群众关注度比较高的25个领域,开展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试点工作,希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可考核的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和规范[2]。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的部署,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宝鸡市岐山县、彬州市、渭南市华州区、延安市安塞区、榆林市靖边县、安康市紫阳县等7个县(市、区)承担了试点任务。与此同时,陕西省结合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试点,自主在22个县区、开发区和新区同步开展了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试点[3]。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已经初步完成了试点任务。笔者拟以标杆管理理论为依据,对陕西省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试点工作进行研究,以期为全国层面政务公开工作持续科学开展和深化提供可行建议。

二、陕西省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试点的实践

陕西省政府对试点工作高度重视,2017年8月正式启动试点后,陕西将其作为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抓手,由陕西省政府办公厅牵头抓总,强化统筹,建立了省级指导、市级督查、县级实施的三级联动工作机制,编制《陕西省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试点工作指南》,组建政务公开专家小组,多次开展试点工作专题培训和交流,在省政府门户网站开设试点工作专栏,提升了工作成效和影响力。试点领域省级主管部门多次深入基层调研指导,统筹全系统力量,推动形成行业领域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和规范。各设区市政府加强督促检查,指导所辖试点县(市、区)高质量完成试点任务。29个试点县(市、区)聚焦安全生产、财政预决算、城乡规划、重大项目建设等领域,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要求,围绕公开标准、公开流程、公开方式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在公开要素、手段方式、宣传推广、体制机制等方面基本完成“基础性工作”,又显现出“创造性工作”,兼有改良和创新,在共性中体现了个性,在个性中彰显了特色[4]。

(一)梳理公开事项,确立了工作依据

各试点单位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的原则,对试点领域涉及的工作职责和工作内容进行全面梳理,结合重点领域信息公开要求,依据权责清单和公共服务事项清单,按照省政府公开办组织专家制定的公开模版,对涉及公开的工作业务以条目形式逐项分类,形成了公开事项清单。未央区、华州区还探索编制了政务公开事项负面清单。这些清单的梳理,为基层政府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理清了脉络,确立了依据。

(二)制定标准规范,明确了基本准则

各试点单位在梳理政务公开事项清单的基础上,对照决策、执行、管理、服务、结果“五公开”要求,进一步明确责任主体、规定时限、公开方式、公开程度标准等要素,力争公开内容覆盖权力运行全流程、政务服务全过程。岐山县、华州区、安塞区、靖边县、紫阳县等还将试点工作延伸到镇村两级,同步梳理编制镇村两级政务公开事项标准目录。同时,29个试点单位积极研究绘制主动公开、依申请公开、政策解读、回应关切等流程图,推动了信息发布、政策解读、诉求回应有序衔接。

(三)拓展公开渠道,保障了公众权利

各试点单位在充分发挥政府网站主平台和“两微一端”重要作用的同時,加强传统平台使用,积极拓展新渠道。汉台区创办了全省首份县级政府公报,选聘20名政务公开义务监督员,对政务公开工作落实情况进行监督。紫阳县在县城中心广场公共区域将县委、县政府领导的照片、手机号码、办公电话和职责分工向社会予以公开。未央区建立了政务公开体验大厅,集中展示区政府门户网站、网站移动版、微信微博、自助查询终端、办事指南二维码等。各试点单位普遍开展了邀请公民走进政府、大学生到政府机关见习、百姓问政、在线访谈等活动,进一步拓宽了公众参与渠道,有效保障了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四)融合公开服务,优化了营商环境

各试点单位将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与“互联网+政务服务”和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有机衔接,在梳理公开事项时同步推进审批服务事项压时限、减材料、优流程,实现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有机融合。彬州市在全省率先成立行政审批服务局,打造了行政审批“23550”模式(2个工作日内企业注册开业,3个工作日内项目备案,5个工作日办理不动产登记证,50个工作日内取得工业生产建设项目施工许可证),企业注册登记环节由5个减少到2个,办理时间由10个工作日减少到2个工作日,资料精简64%,时间压缩80%,新增市场主体同比增长32.67%。

(五)强化探索创新,推进了成果运用

各试点单位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探索形成了一批特色亮点和好的做法,受到了各界好评。未央区提出了“政务公开七步循环工作法”,明确了目录清单和公开流程的制定标准,打造“一网两厅、两微一端、多点查阅、热线办理”线上线下公开体系。紫阳县探索信任容缺审批机制,开辟企业和重点投资项目“绿色通道”,实行一表制申请、并联审批,移民搬迁项目审批由原来的一年时间提速到了35个工作日,创造了建设项目审批的“紫阳速度”。华州区将政务公开、网上政务服务、政府数据开放、信息化建设等工作统一整合到区政务公开办,人员编制从10名增加到30名,为基层机构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

同时,试点单位通过开展政务公开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业、进农村、进学校“五进”活动,制作政务公开标识,拍摄政务公开宣传片等多种方式加强宣传,为试点工作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从试点单位开展的群众满意度调查结果来看,群众对试点工作的知晓率和满意率普遍在80%以上。在试点验收的实地核查环节,验收组对试点单位业务部门工作人员进行了抽查,从业人员大多数能熟知政务公开政策,表明政务公开正在逐渐成为共识。根据试点单位探索上报的试点成果,陕西省已制定了统一的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答复规范,并下发全省各地各部门执行。

三、陕西省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试点中存在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政务公开领域,不平衡不充分主要体现在试点工作政治站位不高、政策随意性强等问题,试点领域由于各地各部门组织能力、理解能力、执行能力的差异,工作结果和成效也不尽相同。尽管陕西省基层试点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试点取得了可喜成效,但与群众的期待、法治政府建设的要求相比,与先进地区对标,还存在一些不足,试点经验的可复制性、可推广性、可考核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概括而言,陕西在试点工作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公开理念不到位

个别部门出于利益考虑或传统管理理念影响,还不能把群众满意不满意、方便不方便放在重要位置,在实际操作中存在敷衍应付的问题,导致虽然也公开了,但是群众认可度低。相比一些发达地区,这样的反差更明显。比如,同样开展试点的上海市徐汇区,就更关注群众的需求,不断扩大群众参与率,努力让群众更满意。以社区服务领域为例,徐汇区有关街道办按照群众经常办理事项的频次,编制四套主题服务包,包括“宝妈看过来”“居住证那些事儿”“你该知道的重残无业人员待遇”和“养老服务包”,帮助居民一次性了解多领域的福利政策,使政务公开“最后一公里”有效打通。

(二)公开内容不全面

这也是全国一些试点县区的普遍短板,从数字上看政务公开工作的发布数量上涨,但是群众的获得感并不突出,信息公开需求与信息供应不匹配[5]。从实际操作来看,应该是体现“便民、利民、惠民”的宗旨,运用大数据来汇聚群众最需要的信息数据,形成“政务公开便民地图”。如,试点县宁夏海原县按照“应公开、尽公开”要求,梳理制定“2套目录、99张流程图、30项制度”,并对照依法全面推进县、乡两级决策、执行、管理、服务、结果“五公开”,梳理了13个试点领域公开事项标准目录884项、乡镇公开事项标准目录255项,配套制作了99个事项办理流程图。同时,建立完善了政策解读、政府信息查阅、村务公开、校务公开、医务公开等30项工作制度,初步实现了全流程权力公开、全过程服务公开、全要素事项公开。但在陕西省的基层试点中,部分单位政务公开内容以政策法规、机构设置、新闻通稿和工作政绩方面的公开居多,对社会公众关注的财政资金使用、部门履职状况等重点领域信息与热点问题公开不及时、更新缓慢。

(三)公开标准不统一

基层政务公开涉及多领域多部门,各试点单位因标准化专业程度限制或标准化理解偏差,加上各领域内容不同,标准体系框架建构缺乏统一性。从各试点单位的工作方案看,还存在各试点单位自行把握标准,例外范围界定不准、政务公开随意性大的问题。也正因为缺乏明确统一的规范标准,所以在政务公开实践中重复公开、随意公开等现象无法避免,从而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同样作为试点的上海市普陀区在这方面对陕西就更有借鉴意义。2017年9月,普陀区发布了全国首个按照GB/T24421制订的关于基层政府信息公开的标准体系,2018年又先后发布第二批和第三批标准,共包含169项标准,其中国家标准46项、行业标准1项、地方标准4项、普陀标准118项。这些标准的制定,有效解决了相关领域信息公开标准不同、时限不一、选择性公开等问题,具体从事试点工作的人员也有据可依,不至于白费心力、重复低效劳动。

(四)数据信息不共通

实践证明,平台是政务公开的关键。试点工作中建立的一系列目錄、标准规范等,如果没有网络平台的有力支撑,不能与公开平台有效对接,目录、规范标准就只能是形式上的成果。比如,四川省什邡市在试点工作中按照公开流程和公开目录的标准规范,对政府网站进行改版,按照公开目录设置市、镇、村、学校公开板块,每个版块增加目录编辑器,确保编辑公开信息的工作人员“对号入座”和信息公开后群众监督。按照“共享为原则、不共享为例外”的要求,把群众领取的救灾、扶贫等政府补助资金等信息纳入公开平台大数据,方便低保评定、保障性住房分配等信息比对,实现政务信息资源效益最大化。但在陕西的基层试点中,由于软硬件条件的制约,政府信息资源与社会共享程度不足,政务数据汇聚平台未统一建设,大部分部门自行开发信息服务系统,互联互通程度低。同时,基层政府还不太擅长利用新媒体、新技术积极拓展公开渠道,公开形式单一,信息缺乏再加工、再解释、再利用。“互联网+”与政务公开之间融合力度薄弱,影响了政务公开的效果[6]。

(五)工作机制不健全

尤其是监督反馈的缺失,致使有公开无落实现象经常发生。基层政府部门较少考虑搜集社会公众的反馈意见,较少邀请监督人员对工作结果进行评议,忽视信息反馈和评议制度,从而使公开效果大打折扣。此外,因缺乏国家层面的明确要求,目前陕西省基层政务公开机构建设还不到位,县级政府的政务公开机构虽承担行政职能,但几乎全部为事业性质且人员短缺、流动性强,工作人员的敬业精神和积极性都欠缺,政务公开的舆情巡查认领、回应互动、回应巡查等制度也难以有效落实。

(六)精细化程度不高

县、乡(镇)政府位于权力终端,肩负着社会治理和政策落实的重任。现实来看,政务公开指导性文件规定细则相对笼统和原则,缺乏务实精细的常态化操作标准规范,实际效果不尽如人意。类似“原则性”要求的约束,无法真正使基层政务公开走向科学化、常态化。一些试点单位还缺乏完善的《服务指南》《群众办事资料参考模板》以及《政务公开参考样版》,还没有把所有公开要素融入指南、模板和样版中,公开的标题、内容、格式等也不规范和统一。

四、标杆管理理论视域下的基层政务公开策略

政务公开质量是一个不断改进的动态概念。高质量政务公开要求政府必须不断跟踪群众需求,尽力提供高质量政务服务信息[7]。作为一种渐进式管理方式的“标杆管理”,其蕴含着系统优化、不断完善和持续改进的基本思想,核心是以“最佳实践”当标杆,对标寻找与标杆的差距,然后结合自身实际予以优化改造,形成本土化的“最佳实践”,从而提升组织的整体绩效[8]。以标杆管理理论作为理论工具来指导政务公开规范化标准化试点工作,在逻辑和学理上都有高度的契合。

(一)标杆管理和政务公开工作内涵结构相契合

试点单位运用标杆管理理论,可以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对标“最佳实践”展开评估,发现工作问题与缺陷,学习借鉴其他地区已经积累的有益经验和成果,找到工作的突破口,有针对性地进行改善,使得政务公开更具科学性、系统性,从而全面提高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水平。

(二)标杆管理与政务公开流程走向相契合

基层政府在做好试点工作的同时,可以结合实际适当增加试点内容,力争试出新成效,不断提升公众满意度和获得感。各地方在城乡规划、重大建设项目、公共资源交易、环境保护、城市综合执法、食品药品监管、义务教育、市政服务等方面的政务公开影响因素并不相同,实际差异明显存在。各基层政府运用标杆管理理论指导政务公开工作,实事求是地分析其与标杆对象的可比性和相似度,充分发挥创新意识和能动作用,可以在实践中创新升级,探索更多群众乐于接受、喜闻乐见的特色和亮点做法。

(三)标杆管理和政务公开工作发展要求相契合

标杆管理是组织持续追求卓越的有效手段,其核心是以最高标准作为目标来改进自身的产品、服务、流程,是一个系统、持续的评估过程。政务公开也必须经过系统的组织策划,吸收新事物,应对新变化,持续开展,持续学习和改进,才可能取得实质性效果。各地区在成功实施一次标杆学习和改进活动之后,应及时总结和评估,共享經验,将之用于标杆管理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同样,基层政务公开不是一次性活动,更不是一劳永逸,而是一项持续性工作,各基层政府需要不断地获得改善工作绩效的信息和好经验,持续完善基层政务公开工作,才能真正满足群众越来越复杂化、高需求、高质量的政务服务信息要求,真正开创“根深枝茂”的新局面。

1. 树立共建理念,强化工作交流。首先,基层单位要进一步树立群众观念和法治观念,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和方式广泛宣传政务公开的重要性,营造良好氛围。其次,省级层面要加强统筹协调,以专题会、实地调研、技术培训等方式加强指导与审核把关,推进试点工作制度常态化,总结推广好经验,提供人员与资金支持,帮助各地区解决好政务公开过程中的短板。最后,各地区应立足于本区域政务公开实际情况,主动对标其他先进试点,相关部门协作配合、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形成合力,确保公开工作顺利推进并不断取得实效。

2. 深化公开内容,提高公开质量。新形势下的“五公开”必须以“互联网+政务服务”为突破,做到内容全面、要点提炼、简约实用,做到应公开、尽公开,提升公开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依据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及公共服务事项清单,结合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优化,围绕权力运行全流程、政务服务全过程,全面梳理公开事项,细化公开内容。以涉及群众利益、社会关注的领域为重点,继续做好城乡建设、财政经费、行政许可、重大项目审批实施、人事任命等领域的信息公开,明确更新频率、保障部门、保障方式,以高质量的政务公开对接百姓日常生活。

3. 强化标准引领,形成标准体系。设立明确的标准、便于执行的规范是现实要求。全面对照“五公开”的要求和规定,对每个分项和每个环节进行梳理,进行颗粒化管理,对最基本和最小单元事项的公开内容、公开方式、公开程度、公开时限等要素予以明确,形成事项公开的标准化模版。基层政府要严格遵循各项规章条例,按照流程图的业务环节和公开环节,从组织、运行、管理、参与、监督、改进等实际操作入手,科学划分公开领域的大小项名称,明确属性、内容、依据、格式、咨询方式、监督电话等具体业务公开工作标准,政务公开的范围和边界明晰化,有效提升政务公开的精准性和实效性[9]。

4. 建设智能平台,实现数据共享。政府信息数据资源要实现高效益,需具备公开性、交互性和流动性,需要拓宽公开渠道,建立共享体系,创新应用数据。未来政府管理必然是与信息时代和互联网信息技术相契合的模式,对政府网站改版升级,完善新闻发布制度,采用微信、微博、移动端APP等新媒体,加强政务公开栏、信息查阅点、广播电视、报纸刊物、服务热线等载体建设,最大限度地扩大受众覆盖范围,及时、高效地传递权威信息[10]。在政务公开试点中,要注重建立数据交换共享平台,整合各类资源,汇聚来自各行业的空间、政务、经济、人口及其他门类的专业数据,并采用统一标准对外提供,使数据按照一定业务规则成为可重复利用的信息资源服务,从而实现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数据融合和业务协同[11]。

5. 健全工作机制,做好检查评估。高度重视基层政务公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公开工作机制,有必要建立统一的信息公开组织、协调、管理机构,实现由点到面、由平面向立体的信息开放。一是健全责任机制。主要领导全面负责、分管领导抓具体落实、责任具体到科室部门、任务落实到人头,分工明确合理。二是健全考核机制。将政务公开纳入绩效考核体系之中,纳入政府部门整体工作的目标管理,对搞形式主义、欺上瞒下的严肃查处、坚决纠正。三是健全评价机制。群众满意度是政务公开效果的一项重要评价指标,定期通报工作情况,组织群众进行评议。四是健全监督机制。加强内外部监督,健全政务公开定期考核制度,强化第三方评估的动态考核,鼓励社会媒体和公众进行监督,确保政务公开落地生根[12]。

6. 落实条例规定,坚持精细务实。政府信息公开标准化、规范化、常态化的形成,既是历史演进的过程,也是持续管理的结果[13]。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遵循公正、公平、合法、便民的原则。基层政府要在公开政策连续性的基础上,承袭成熟的操作方式、优秀经验,推动与时俱进,切实使政务公开走向科学化、常态化。一是基层政府要根据新修订发布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规范性文件展开工作,形成刚性约束力。二是各级政府依据区域实际状况,主动制定并公开本地区政务公开指导性文件,积极完善精细化的操作依据和具体程序规定。三是对基层执行人员开展富有针对性、指导性的业务素质能力培训,引导各级行政部门和单位把政务公开作为日常的自觉行为。

五、结语

政务公开是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透明政府、责任政府、数字政府的必然选择,深化基层政务公开势在必行。随着政务公开的强力推进,其学术研究在横向与纵向上不断得到发展。横向上,学者们将政务公开与政府治理相结合,从不同的方面展开讨论,研究视角逐步拓宽;纵向上,以政务公开的内涵为起点,学者们从顶层设计及相关配套制度建设、政务公开的主要内容及政策解读、问题的制约因素与消解办法、公开平台和渠道、政民互动和舆情回应等层面探讨,不断引导基层政务公开走向标准、规范、法治、创新。

政务公开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基层政务公开规范化标准化试点工作目前只是刚刚“破题”,必须持续深入,横向纵向比较、借鉴有益做法,立足地区实际、探索特色亮点,推进政务公开与政务服务深度融合,使群众能够看得到、听得懂、易获取、能监督、好参与,让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在政民高效互动中得到提升。标杆管理理论为基层政务公开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了思路,指明了路徑,有助于各地在实践中把握好统一规范与因地制宜之间的平衡,探索更有效率、更易推广的政务公开模式,为群众提供更便捷、周到的服务。当然,需要明确的是,基层政务公开运用标杆管理理论开展工作,必须遵循实事求是和相互学习的原则,形成交流、借鉴、创新的伙伴关系,以更好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真正有效提升政务公开的成效。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Z].2016-02-17.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开展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Z].2017-05-09.

[3]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开展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Z].2017-08-11.

[4]贺昊,张敏.全国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试点陕西在行动[N].陕西日报,2019-01-08(专版).

[5]王锡锌.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十年:迈向治理导向的公开[J].中国行政管理,2018(5):17-22.

[6]赵建华.机遇与挑战并存:地方政府“互联网+”与政务公开深度融合研究[J].才智,2018(35):217-218.

[7]张明华.基层政务公开要追求“质量”[N].新华日报,2018-07-24(012).

[8]磨玉峰,徐国芳.标杆管理在高等院校教学管理中的运用[J].当代教育论坛,2009(11):35-36.

[9]陈鸿,田茂杰,等.青川县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创新实践[J].中国标准化,2018(20):14-15.

[10]王海铭.大数据视角下推进基层政务公开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7.

[11]咸阳市编办.咸阳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J].中国机构改革与管理,2018(7):39-40.

[12]张小军.试析地方政府政务公开的法制建设路径[J].法制与社会,2018(6):129-130.

[13]冯俊锋.政务公开常态化是社会稳定的“压舱石”[N].中国青年报,2019-05-07(2).

作者:侯莎莎 杨润红

规范税收管理的重要性论文 篇2:

政府会计制度下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研究

摘 要:为了使会计信息质量获得提高,规范行政事业单位中的会计核算工作,同时加强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的适应性,国家财政部制定了新的政府会计制度,实施时间从2019年1月1日开始,并且停止执行旧的会计制度。从行政事业单位的角度切入分析,新会计制度的实施有助于提升政府的三大方面,分别为:1.加强核算管理水平;2.使得财务稳步增长;3.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持续上升。这一举动有助于奠定国家推进财务体制改革的基础。在实际工作中无论是事业单位还是行政单位都必须将自身的情况与新制度相结合,使得后续实施的工作计划变得确实可行。笔者在文中主要展开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方面将受到新制度的影响。

关键词: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

一、新政府会计制度的实际影响分析

(一)会计核算模式发生本质变化

自从施行了选新的会计制度,政府的会计核算工作迅速转变了模式,确切的说是以双层模式代替了以往的单一模式,同时也使平行记账的要求得以实现。在新政府会计制度中,针对现有会计工作提出了两大要求,分别是:1.预算会计工作与财务会计工作必须相互衔接;2.预算会计工作与财务会计工作必须适度分离。这样的工作模式有很大的好处,首先有效解决了过去由于收付实现制出现的核算不足问题。其次还提升了会计的工作效率,价值观的体现就是预算会计工作和财务会计工作可以互不影响同步进行,这样一来便使核算工作的目标更容易达成。另一方面,事业行政单位和自己所属的部门之间也发生了会计核算模式方面的显著变化,这是因为在新政府会计制度实施和制定的过程中加入了权责发生制,现有的会计工作因为采用了混合式核算模式工作效率得到了大大提升。

(二)实现会计核算科目的细化与合理要求

新政府会计制度在提升混合式核算模式的应用价值方面做出了以下努力:首先进行了要素的分类工作,主要将预算会计的要素和财务会计的要素两方面内容明确进行了分类,这样一来预算会计的要素和财务会计的要素便可以达到充分结合的目的,使得会计工作变得简单高效。通常情况下,预算会计的要素仅仅分为以下三大方面,分别是:1.支出;2.收入;3.结余。而财务会计要素主要分为以下几方面内容,分别为:1.负债;2.费用;3.资产;4.收入;5.利润;6.所有者权益。结合相关准则,以上要素内容在新政府会计制度中全面得到了优化,同时被列为了基本的会计科目。在这样的情况下,新政府会计制度首先将会计科目内容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然后进一步细化处理了会计科目的内容,这样一来各部门的核算将更加方便。

(三)扩展资产负债会计核算的界定范围

关于资产的控制方面,针对于行政事业单位,新政府会计制度也做出了明确的要求: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重点应该以本单位的资金为主,可以是储备物资,也可以是公共基础设施。另一方面,将行政事业单位以前年度的核算内容作为基准,新政府会计制度对以下两方面重点进行了加强,分别为:1.共性业务方面的规划管理;2.通用性事项的规划管理。与此同时,资产负债方面的会计科目管理内容也大大得到了加强。并且财务人员可以将净资产具体来源作为依据对其进行归类,可以作为专用资金以及累计盈余等相关的细化内容。

(四)优化企业会计制度与财务会计体系

对现有会计制度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政府会计和企业会计之间在某种程度上是有一定联系的,最直观的就是二者相互联系并且相互促进,并且这是多个层面上的。同时二者也是不可分割的,倘若简单的二者进行分割,反而会影响双方的长途发展。针对这种情况,实际处理此种问题时,必须对财务会计体系和企业会计制度积极进行优化。

二、新政府会计制度对行政事业单位的意义

(一)有利于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

通过将全新的政府会计制度对比以往陈旧的会计准则,我们可以发现前者的操作性远远强于后者,这就使得行政事业单位在实际对财务信息进行会计核算时受到了十分有力的规范。据各方面分析,新政府会计制度并非是出于单一目的而出台的,除了对政府和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进行规范,同时其还拥有实现国家会计准则体系统一化建设的宏伟目标,以及使会计信息的质量持续提升的目的。重要的是,新制度具体实施的过程可以使财务会计的功能性得到加强,原因是由于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发生了有机整合,如此一来在准确性方面财务数据的计算问题得到了保障,同时无论是会计合同内容的科学性抑或合理性也得到了巨大的提升,在各种积极主动同时进行的情况下,会计信息的质量将会获得巨大的提升。

(二)有利于推进体制改革的进程

根据各方面数据统计,我们可以发现自从财务税收体制改革开始实施,事业单位便开始不断扩大涉及的税收管理范围,通过对实际工作情况的分析,可以发现以往的管理财税制度已经不适用于现今的财务会计信息。另一方面,权责发生制与收付执行制已经被新政府整合,同时也添加了会计核算这个全新的功能,如此这般,会计信息的适应性便大大得到了加强,财务税收机制的要求也得到了满足,整体优化了财务预算的管理机制。

(三)有利于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提升

在使得费用和收入得到规范方面,权责发生制为新政府会计制度提供了最大的帮助,在这个基础上各项业务费用得到了科学合理的归纳,这样的保证了行政事业单位在对绩效进行评价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同时也大大提高了财政资金的利用率。確切的说,新政府会计制度的实施可以达到以下两大目标,分别为:1.财政资金的效益得到了提高;2.预算管理绩效评价机构的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不仅如此,会计在编制各类报表时可以使得各项要素得到更好的体现,使用者可以十分清晰地了解到各种要素的内容,更加具有直观性。这样的举措对于行政事业单位来说尤为重要,不仅从中得到了巨大的帮助,自身的单位资源配置也得到了优化,还是得财政资金的利用效率显著得到了提升。

(四)有利于会计报告编制质量的提升

自从“双报告”施行以来,各单位会计报告的质量得到了巨大的提升,新政府会计制度的实施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不仅如此,工作人员的报表编制能力也是持续提升的,新制度加强了工作人的的监督职责。由此不难判断出新制度的实施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新政府会计制度下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应对策略

(一)加深對内部资产负债情况的了解,加强各项工作的有效衔接

对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而言,应当做的是根据最新的政府会计制度相关标准,规范自己在财务方面的工作行为,减少后期核算工作量,提高整体工作效率和准确度。除此之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还需要注意的是将单位内部资产负债情况进一步清晰化和明确化,对于各类有关的核算范围,需要完善与其有关的界定工作之外,还需要及时进行整合。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新政府会计制度的成功应用。

(二)以新政府会计制度为依据,建立健全高效的信息体系

将新政府会计制度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时,行政事业单位主体需要注意到的是当前是在当今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利用更加高效、完整的信息系统来提升工作效率已经成为一条便捷之路,要想更好地完成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减少工作时间的损耗和浪费,应该学会完善并利用信息系统。还需要注意的是,在更加重要的财务管理方面,新政府会计制度中也有着更加完善的标准和要求,首先便强调了信息管理系统的重要性,相关管理人员要积极学习并掌握其方法,利用更高效更便捷的平行记账的方法进行财务管理,问题是如果仍然采取之前的财务管理方式,新政府会计制度所提出的任务便变得难以完成,因此相关管理者必须重视信息管理系统的重要性,积极推广并宣传,进行相关知识的普及和培训。在信息产业高速发展的大数据时代,需要利用更加高速的网络空间技术和信息管理技术来提升工作效率,更加高效地进行平行记账,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做的是尽快完善内部财务信息系统的建设。除此之外,在完成新政府会计制度的相关规定和要求的同时,行政事业单位在工作中仍然不能忘记的是自身情况的特性,不能所有情况一刀切,而需要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及时有效的调整和协调,才能更好地提升工作效率。

(三)加强财务人员的素质建设,加强会计核算意识

正常情况下,由于财务人员存在个人特性的差异,在很多方面上会影响新政府会计制度的具体实施情况。除此之外,个人能力在新政府会计制度中也有着更加高标准的要求。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应该以新政府会计制度为依据和参考,及时考察内部人员的日常工作行为,并对其不端正的行为进行及时的指出批评,提升会计核算工作的正确性。还可以做的是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更深层次上的结合,更大程度上提升财务人员的工作能力。在开始应用新政府会计制度后,最让各单位困扰的是对于财务管理人员而言,不能够很快了解并掌握新政府会计制度的具体规定,并且不能更好地将新政府会计制度与其具体财务管理工作相结合,应用到具体的工作管理中。因此,相关管理者需要做的是重视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水平的提升,注重对其专业素养的培训和指导,加速行政事业单位对于新政府会计制度的了解和适应,并且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使其也在处理财务工作中能提升信息处理的准确率,对于财税体制的进一步改革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比较而言,新政府会计制度在之前的会计制度的基础上进行了更大程度的创新,这就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及时了解并学习,尽快掌握新的内容,以不耽误正常工作。

(四)梳理单位资产负债

由于多方面原因,行政事业单位在市场上总会受到干扰或不可避免的因素影响,因此在现实中行政事业单位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很多问题,并且很难及时解决,因此新政府会计制度对其而言也是一次新的挑战,会出现很多前所未有的问题,将不利于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这就需要行政事业单位及时发现问题,并结合现实情况及时解决。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负债的情况需要及时总结并清晰表现出来。在此之后财务管理人员需要将所整合的资料交给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以此来提升管理人员对单位的具体情况的了解度,为其之后的决策和计划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也有利于行政事业单位更好地评估自身业务能力和发展潜力,也能准确帮其找出现存的或潜在的问题,为其进一步发展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陈敏慧.新政府会计制度实施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影响[J].财讯,2019(09):34-35.

[2]卿烈琼,王晶晶.刍议实施新政府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的影响[J].财会学习,2019(16):99+101.

[3]钟海英.浅析实施新政府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的影响[J].财经界,2019(09):83-84.

[4]张品竹.关于事业单位执行政府会计制度的思考[J].时代金融(中旬),2018(04):14-15+19.

[5]陈少飞.新会计制度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影响及对策分析[J].经贸实践,2017(09):218.

[6]佟文霞.浅析实施新政府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的影响[J].时代金融(中旬),2018(05):230-231.

作者简介:

杨茹涵、女、1981年6月、陕西大荔、本科、大荔县财政局、中级会计师,政府会计。

(大荔县财政局   715100)

作者:杨茹涵

规范税收管理的重要性论文 篇3:

当前税收管理亟待研究和解决的几个问题

国家税收是保证国家综合经济增长发展的重要管理方式,是体现国家综合经济水平稳定,各个行业经营稳步提升的表现。面对企业的税收经营发展,需要依据企业实际的税收情况,做好合理的监控管理分析,结合企业发展业务实际要求,促进企业以健康良好的方式发展。按照合理合规的管理途径操作条件方式,对企业社会发展的需求中责任和义务进行规范管理,加深企业实际税收化管理水平分析。依据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结合企业发展实际要求,分析符合企业实际纳税义务的实施方案。采取必要的管理措施,不断促进企业管理健康水平的优化。本文将依据税收管理亟待分析和解决的各方面问题进行研究发现,分析企业税收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企业经营发展的漏洞、偷税、漏税方面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企业内部财务税收经济监督管理不力的原因,结合企业税收的各类问题,提出符合企业税收管理的对策实施方案。

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需要做好合理的税收管理,分析税收管理亟待解决和企业发展规划相关的步骤。分析企业可能存在的内部监督管理不力的因素,依据企业税务缴税情况,分析提出符合企业发展税收管理的办法。重视企业与政府之间税务管理的沟通,结合相关步骤落实税收管理方式,结合税务发展规范要求,提供符合企业税收管理的解决方案。

一、企业税收管理的价值意义

(一) 提升企业内部财务综合管理水平

现代企业运营管理中需要确定资金和资本投资标准,依据相关的利益分配形式,结合税收范围和标准,充分考虑企业的财务收入和标准。依据当前的新形势,对企业实施财务税收管理分析,明确筹措资金的规范标准,最大限度地提升企业经济效益,满足企业经济理财规范管理要求,为企业提供必要的价值发展。

(二)有效的降低企业税收风险

很多企业因为税收问题导致惩罚,为了更好地提升企业财务筹划管理,需要结合税务管理的标准要求,合理的规范税收风险,提升企业的财务税务管理,为企业提供合理的减税控税标准,降低企业的税务管控风险,有效的提升企业的净利润水平。

(三)为企业建立科学的税收指导管理方案

在企业财务经济管控过程中,需要根据企业现有的项目操作实施合理的运行,注重成本核算和收益分配管理。企业需要根据具体的资金投放比例,合理的核算分析,确定投资分析标准。企业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规范管理方式,明确财务决策分析标准,依据企业管理的操作要求,制定符合企业意图的管理方式。企业在税收管理中,需要采用科学合理的筹划方式,保证企业最佳的实施方案,将企业的资金发挥最大功效,建立科学的税收管理方案。

二、企业税收管理中存在的各类问题

(一)偷税、漏税情况严重

政府税收在日常机制管理上存在一定的缺陷,实际的操作不统一,税收管理制度执行不足。企业为了更好地获取利益,可能会出现规避税收风险的情况。根据政策要求,实施偷税、漏税、避税的情况。按照具体的税收管理要求,没有制定合理完善的统一行使,依据政府监督管理力度不足的情况,钻缝避税。税收管理的实际区域划分不合理,监督管理力度不足,管理上存在混乱的情况,导致企业出现偷税、漏税的情况。税收标准没有按照实际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实际财务管理人员甚至与企业联合,操作偷税漏税的方式,实际监督管理力度不到位。为了自身的利益,放弃企业的职业发展信仰,出现徇私舞弊的情况,这不利于企业税收的健康发展。企业税收的整体制度管理不到位,不完善,直接遏制企业的整体效果实施,税收管理中,相关的税收票据操作不当,税收时效性水平差,企业无法遵照符合实际规范要求的操作实施。

(二)企业上级财务部门的监督管理力度不足

企业财务税收管理直接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行,良好的企业税收发展是保证企业运营的基础。企业为了更好的提升税收规范管理,需要根据税收的影响情况分析,准确的判断企业是否可以积极配合相关税收,规范税收政策标准,顺利完整企业的基础运行。一些企业不考虑企业的长远发展,为了私营眼前的利益,不按照财务规范管理的标准要求实施,不重视企业内部的审计工作,这直接影响企业税收制度的执行管理,甚至对企业的总额和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

(三)企业运营中缺乏与税务政府部门之间的沟通

良好的沟通是保证企业顺利工作的前提,是有效提升工作效率的保障。企业税收责任部门需要认清税收的重要性,结合纳税需求标准,不断加强企业与政府税務管理之间的联系,对实际工作内容进行验证,分析税务问题发生的原因,及时上报相关政府税务管理部门,及时与其沟通,分析导致企业税收体制问题的原因。政府管理部门需要明确税收服务管理的理念,依据企业税收管理的职责规划要求,分析如何更好地提高与政府之间的沟通,提高社会发展进步水平,改善税收工作实施效果。

(四)企业税收税务人才不足

税收是一项专业性强的工作,税务管理人员需要具备税收的操作能力。具有专业素质。税务会计工作管理中,需要可以应对各类税务业务的操作实施,保证税收工作的顺利开展。企业税收过程中,可能因为各方面因素导致税收不合理,这就需要专业的税务人员,依据国家政策规范要求,准确地分析税务政策标准,结合政府税务管理要求,分析确定符合企业发展的税收操作方案,及时做好变更和补充,保证企业满足市场与政策的规范管理要求。结合实际税收操作管理办法,企业需要配置高标准能力的税收人才,依据财务税收的相关工作流程,在繁杂枯燥的税务工作中,找到符合企业经营发展的管理办法,不断提升企业税务综合化管理水平,加深企业长效和谐的发展。

三、企业亟待解决的税务问题的操作方案

(一)做好企业税收制度的规范性管理

按照企业税收制度规范管理的标准原则,明确制度操作程序和运行方式,依据企业税收前的制度规范管理要求,加强征收税收的监督管理。以保证企业税收工作顺利实施为标准,以健康的发展规范为要求,重视加强企业税收制度的规范操作。依据企业税收制度更新实施,逐步优化企业各项法规法规制度要求,结合企业税收前的相关要素,实施合理的制度执行,对企业可能存在的偷税漏税情况进行处理,重视加强企业税收的有效监督管控。企业需要根据税收规范管理平台,重视结合平台收集各类操作分析方案。按照平台方式,确定最佳的政策和税收法律法规,逐步增强企业税收事务的综合管理,逐步减少企业税收流程中可能存在的资金不足和资金处理不当的情况,积极拓展企业税收资金资源的有效使用,提升企业的规范性管理,制定符合企业税收规范管理的实施对策方案。

(二)企业综合财务管理水平的快速提升

按照企业财务综合管理水平需求,需要结合企业实际日常规范运行标准,重点分析企业内部财务规范监督管理的操作实施力度,充分发挥企业综合管理效能的优化实施,对企业实施健康快速的发展,以保证企业时效保障水平的提升。按照企业经济快速发展的进程,企业需要明确财务管理的基本要求。重视企业成本和产效融合,不断提升企业的综合收益规划。依据企业经济财务管理操作水平的实施,注重企业内部审计规范操作。分析企业财务经营管理税收中可能存在运行不到位的因素,结合企业内部实施合理的财务监控管理,充分发挥企业政府财务政策的细化分析,制定合理的资金数据报告,增强审计决策的精准度,促进企业业务规范的实施。税收规范操作中,需要落实政策财务知识的培训管理操作,以提升财务职能综合素质的规范操作,提升综合业务能力水平建设,重视德育教育和职责划分,快速的促进财务收税法律法规的实施。

(三)企业政府政策部门之间的有效沟通

按照稅收政策规范操作要求,需要不断与企业之间的沟通,确保税务政策规范实施。依据政策税收的宣传力度要求,不断加强政策优惠力度的实施,积极主动了解当前的政策规范操作,不断促进企业征收力度水平的实施,以保证税收的按时、正确缴纳。重视企业税收效率管理的实施,减少可能因为操作管理不规范导致的偷税、漏税行为。依据企业与政府之间的有效沟通,重视提升监督管控。面对操作规范要求,需要及时处理违规行为要求,结合企业资金流的管控标准实施合理的监控规范,逐步减少瞒报、虚假行为的发生。按照政企规范操作要求,需要明确政府责任化管控标准,结合企业实际有效执行要求,加强企业合作关系的沟通优化,建立完备的信息交流。结合日常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方式,需要对报税标准进行融合,保障企业综合经营效果的实施,不断促进税收互联融合优化,以实现企业税收工作的有效监督管控为基础,提升税收综合效率水平的实施和应用,保证税收管理的执行。

(四)企业财务专业素质水平的提升

按照企业的专业财务税收要求,需要明确税收行为规范标准,重视确定正确的行业实施标准。依据业务能力规范操作,对企业税收工作实施积极推动。企业会计人员目前缺乏专业正规的税务管理能力,一些企业虽然开通了培训,但是实际培训的方式简单,税收操作方式培训技术不到位,培训时间短、培训质量管理不到位,这些都直接影响会计专业素质人才的培养发展。税收分析中,需要专业的财务专业素质人才,重视综合经济的融合与发展提升,优化会计人才的管理和发展,提升会计培训管理实施,结合企业会计培训管理需求,制定符合企业财务专业素质发展实施的管理办法。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经营管理规范操作中,需要依据企业发展经营规范财务管理标准,结合企业经营发展的实力和管理要求,准确的评估企业发展税收管理的操作方式,重视加强企业税务融合化管理,结合企业管理的标准和需求,制定符合企业发展管理的实施方案,面对各类税务问题提供合理的解决策略实施办法,加强企业综合税务管理,为企业更好的发展提供合理的管控实施标准。

(作者单位:吉林财经大学)

作者:李暄

上一篇:中小企业成本管理分析论文下一篇:电视新闻标题制作评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