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管理的重要性论文

2022-04-26

艺术设计应该是美的,这可能是当今设计界和美学界的一个共识。从最初追求实用和普及功能,如现代设计的先驱——英国工艺美术运动(theArt&CraftsMovement)的领导人约翰·拉斯金(JohnRuskin)所宣称的:“与其生产豪华的产品,倒不如做些实在的产品为好”,到如今追求设计的文化性、心理的愉悦性以及社会性道德影响,艺术设计无疑具有设计美。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艺术设计管理的重要性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艺术设计管理的重要性论文 篇1:

浅析公共艺术策划与管理课程实践教学

摘要:公共艺术最显著的特征为公共性,其含义就是将艺术纳入人们的生活,赋予大众生活多元化的体验。公共艺术策划与管理就是基于市场的需求,结合空间结构、历史文化、场域特点设计更符合大众的艺术项目。本文主要论述了公共艺术策划与管理课程在公共艺术本科教学中的重要性,以及该课程的主要教学手段和教学安排,从而发现课程优势与不足,希望能改进教学,提高课程效率,为学生设计出更符合学情的课程。

关键词:公共艺术 互动教学 艺术策划

一、在公共艺术专业中学习策划与管理的重要性

(一)公共艺术的含义

公共艺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承载的意义不同,各异的地域文化对于公共艺术的解读也呈现不同的风貌,所以公共艺术的含义并不能一概而论。公共艺术不仅具有艺术的审美性,并且具有它特殊的功能性。王中在《公共艺术概论》中提到:“公共艺术除了具有特殊的艺术价值外,更重要的文化价值在于它的‘公共性’。其文化价值的核心包含艺术的介入改变公众价值、以艺术为媒介构建或反省人与环境的新关系……”公共艺术所承载的公共空间能营造出人类与艺术之间的多元属性,赋予大众生活多元的体验。总之,公共艺术是时间的见证,反映人对于历史的铭记;公共艺术是美化公共环境的作品,帮助人们提升艺术审美陶冶情操;公共艺术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载体,凝聚社区情感;公共艺术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提升区域影响力。

因此,公共艺术具有的“公共性”建立起艺术作品和艺术活动与大众之间的桥梁,让人在互动的艺术中得到不同的体验。公共艺术策划与管理课程设置的目的也是为了传达公共艺术的本质,让学生能将公共艺术运用于社会实践,成为大众交流的载体与工具。

(二)策划与管理在设计学中的发展

设计策划本身源于策划学。策划学的产生环境是每个人都要考虑在自由竞争中取得成功,所以时刻都需要有计划、有打算,从而找出取胜的计谋、策略。设计策划是指设计师在设计全过程中,以市场为着眼点,从项目可行性调研,设计定位、空间形态、造价预算等方面做决策,成为设计与市场联系的纽带。“设计管理是对设计活动的组织与管理。是设计借鉴和利用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设计本身进行的管理。”

二、公共艺术活动策划课程实践

(一)课程简介

“公共艺术策划与管理”课程以管理理论与公共艺术实践活动相结合,通过对管理学、策划学基本概念的讲授、对典型公共艺术活动策划案例的分析解读,增强对国际性会展、节庆类公共艺术项目策划与运营的理解,以此具备一定的公共艺术项目活动运营实践能力以及公共艺术项目策划文案撰写能力。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启发性、引导性与知识性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在课程的结构设置上,通过公共艺术项目策划与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的介绍,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合作完成公共艺术项目全过程,包括前期调研、活动选题、策划方案设计。并将所学的基本理论运用于实践,掌握公共艺术项目的概念设计、环境分析、行为调查研究、经济论证、表现手段以及策划文案写作等基本内容。课程的最终目的是熟练掌握室内外公共艺术及公共活动的策划与管理方法,培养学生建立由微观思维到宏观规划思维的能力。

(二)“公共艺术策划与管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针对公共艺术专业的学生,解读大型公共艺术项目策划的基本原则和工作方法、实施要点,掌握全面的策划管理方法,并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于本专业课程的实践训练中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及全局观的重要一环。对国际性会展、节庆类公共艺术项目策划与运营的认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策划文案写作能力的培养也是重中之重。

(三)“公共艺术策划与管理”课程具体实施办法

在课程进行过程中,针对课程重难点,采用不同教学方法开展教学,让学生能高效地完成既定学习目标。例如采用研讨式、展示式、授课式等方式的穿插,使课堂氛围得以活跃,教学质量得以提高,学生热情得以增加。

按时间顺序记叙课程,用具体案例列举不同教学方法的运用。

1.在课程调研与策划实践环节之前,利用第一天的课程时间进行公共艺术活动策划理论要点介绍,包括公共艺术策划与管理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公共艺术策划与运营管理基础修养,让学生了解公共艺术活动的运营流程、了解策划书撰写的基本结构。并且通过公共艺术项目的特性及实践案例分析,让学生更全面、更生动形象地了解艺术活动策划执行的全过程。在这个阶段,主要运用授课式的教学方法完成策划理论知识的学习。

2.当学生对公共艺术活动策划有了初步的认识之后,就让学生开始进行公共艺术活动策划的前期准备任务:完成一份区域社会调研报告,并提示学生发现不同区域的特点,提出策划的目的和任务。在这份前期调研文案中,学生要以小组形式深入社区进行调研,通过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二手资料收集法等方法收集社区相关数据,最终通过图片、文字、视频等用PPT形式在课堂上进行汇报。在展示的过程中,每个小组完成汇报后,由其他小组和教师及时提问,由展示的小组做出回答。在展示式的教学阶段,学生既能通过其他同学的讲授发现自己的不足或其他小组的优点,也能通过教师对问题的解答来查漏补缺,最终完善前期的策划调研报告。

3.在完成策划前期调研后,学生以小组形式完成一份公共艺术活动策划案。在本次策划案中,学生根据前期调研报告选择公共艺术活动的主题范围,例如公益艺术活动、商业艺术活动、展示艺术活动等,并指出需要注意的流程和细节。在本教学阶段主要采用了研讨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广告艺术活动方案的设计与探讨。教师也会利用课堂时间专门与每个小组进行一对一辅导,并针对活动方案中出现的或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调整。学生在此阶段完成公共艺术活动策划书的初稿。

4.接下来,再次利用展示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进行策划方案初稿的汇报。在小组展示环节后,由其他小组提问策划方案的可行性,活动具体实施细节等,从而使其他小组能吸收不同策划方案的优点,并再次对本组的策划书进行修改和完善。教师也会对每组展示的同学进行分析,指出活动策划书的优势和缺陷,并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指出活动策划的关键点。在此过程中利用研讨式的方法,完善公共艺术策划书并编写公共艺术活动策划,最终展示PPT。

5.在课程最后阶段,每个小组进行公共艺术策划方案的最终汇报。教师会针对每个小组的细节问题和创意点进行点评和建议,学生根据方案需要对策划书进行二次改进,然后把策划过程中的细节进行调试,创新点进行梳理,提交一份最终策划方案。

公共艺术策划与管理课程的开展提高了课程教学的效率,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使学生了解了完整的公共艺术项目策划过程。但是在分组策划的过程中,会出现分工不合理和组员对项目的理解程度不同等问题,导致策划书中部分内容缺乏数据和文献支撑,前后逻辑关系脱节等现象。针对该问题,可以将学生的分工细化到工作表中,鼓励每个人都要进行课堂发言与展示,调动积极性,使其在较短时间内掌握策划的基本原则和步骤。本课程由于课程设置原因,实践课时较短,让策划结果只能停留在策划书阶段,因此,應设置后续相关课程,提供公共艺术策划实施运营机会,让公共艺术策划与管理策划课程完整落地。

参考文献:

[1]王中.公共艺术概论(第2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2]李砚祖.设计艺术概论[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林叶丹,女,硕士研究生,四川美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设计学)(责任编辑 刘冬杨)

作者:林叶丹

艺术设计管理的重要性论文 篇2:

论设计美的多元性

艺术设计应该是美的,这可能是当今设计界和美学界的一个共识。从最初追求实用和普及功能,如现代设计的先驱——英国工艺美术运动(the Art&Crafts Movement)的领导人约翰·拉斯金(John Ruskin)所宣称的:“与其生产豪华的产品,倒不如做些实在的产品为好”,到如今追求设计的文化性、心理的愉悦性以及社会性道德影响,艺术设计无疑具有设计美。但是,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对设计美做出进一步的界定,特别是,如何区分设计美和传统的美的种类,如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乃至当代的科学美、技术美等。

我以为,从最基础,也是最本质的层面来看,多元性是设计美的重要性质。多元性的含义是:从审美要素的构成来说,设计美是多元的,它是多种美综合的产物。设计美严格说来不能与艺术美、自然美、科学美、技术美并列,因为它自身包含有诸多的美。设计美是诸种美的类型的整合体。

设计美具有多元性的根本原因在于:审美对象的丰富性和审美主体需要的复杂性。

任何一种美,都有较明确的审美对象。虽然现代艺术中某些流派,如大地艺术(Earth Art)将日常生活场景或自然景观纳入艺术领域,但艺术美主要以人工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科学美则以人类认识自然规律的成果为审美对象;在近代大工业生产的初期,艺术设计主要集中在工业产品的设计上。随着人类需求的丰富,艺术设计的边界也不断扩展到人、自然、社会各个方面。如自然的一部分被纳入环境设计(Environmental Design)、公共艺术设计中;科学成果被转化为生产力,成为设计的智力支持之一;社会矛盾、问题也频频影响、渗透到公益广告中。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设计几乎具有和文化一样的广延性、包容性。

除了审美对象的丰富性之外,审美主体需求的复杂性也促进了设计美的多元性构成。

审美主体的需求具有多层次性。既有较低的生存本能需求,又有更高的精神需求,如社会交往、尊重、友爱、自我实现等的需求。可以说,审美主体既是物质主体(Material Subject),又是精神主体(Mental Subject)。

从二者的关系来说,首先,艺术设计以物质主体需要的满足为前提,这和艺术创作不同。艺术作品可以在一定时空中、一定程度上剥离创作者和欣赏者作为物质主体的需求,直接满足其作为精神主体的需要。然而,如果艺术设计试图抛弃掉消费者作为物质主体的需求,将完全违背设计的宗旨。英国于20世纪50年代生产“彗星”客机的失败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彗星”具有当时世界最先进的速度、性能和非常新颖的流线型外观。但是在设计飞机窗口时,为了照顾当时的流行形式,设计师放弃了最符合技术要求的圆形窗口,而依建筑样式设计成方形。结果,由于飞机反复起降时气压的急剧变化,造成窗口四边金属极度疲劳,最终导致1953和1954年连续两次发生飞机外壳断裂事故。这个例子说明:由于忽视物质主体对技术的依赖性,人为地以心理需求去取代物质需求,只会使物质主体和精神主体的满足都落空。

其次,精神主体必须超越物质主体需求的满足。这意味着艺术设计不能仅仅停留在简单的功能实施层面上,而必须向更高的、具有无限性的精神层次跃迁。由此带给审美主体的就不仅有生理快感,更有情感愉悦。设计师如果不能在设计品中传达出较物质功能更丰富、更深刻的情感、文化内涵,那就可以说设计师没有与消费者达到有深度的交流和沟通,消费者的物质主体和精神主体没有实现完全的统一。正如金斯·贝尔森所言:“产品成功的关键不在技术方面,产品成功的关键在物与使用者的内心和情感非常一致。以失败而告终的产品是由于不能将技术与使用者的内心相吻合。”①

与任何美的门类一样,设计美的最高审美理想也必然通向无限的、形而上的精神层面。如果设计美始终被设计品的功能、技术要求所限制,那么可以说人类还没有充分摆脱自然的束缚和达到真正的自由。这种设计美的境界显然不够高。

最后,物质主体与精神主体统一于审美主体和艺术设计成果上。这意味着每个人都具有物质和精神双重需求,每件设计品都是功能实施和审美鉴赏的结合体。不能人为地、生硬地将其截然分开。虽然在此为了研究的需要,有必要对设计品进行抽象的理论意义上的分析,并力求精确化。但我们不能明确指出设计中哪一部分功能的满足是纯属于物质领域,而另一种形式上的审美则是纯属于精神领域的。在艺术设计中,物质主体的满足升华到精神层面上,精神愉悦中也内含着功能满足的快感,它们是相互渗透,交融在一起的。例如,汽车设计的功能主要是安全、高速和舒适,但汽车又不仅是作为“一种更迅速的交通工具”而存在。安全、舒适的需求满足中已经隐含了精神上的愉悦感,它甚至和某种社会情感,如贵族感、成就感等联系起来。同时,汽车带给人的精神享受也无法将由功能满足带来的安全感、高速行驶的舒畅感以及操作的便利感排除在外,这些生理、心理感受都已经内化为精神愉悦的一部分。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物质主体与精神主体的矛盾和统一将促使设计美向多元化发展。

设计美的构成元素非常丰富,有艺术美、社会美、科学美、技术美,甚至还有一部分自然美。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设计美与上述这些美的门类可以并列,这是设计美的多元性。

综合性的主要表现归根结底,就是因为设计美没有形成自己确定、独特的与其他美相区别的审美对象、审美主体及两者的关系。

如前所述,设计美的审美对象是其他美的门类审美对象的综合,它涉及到人、自然与社会的方方面面。

从审美主体而言,不管是哪一种美,它的审美主体都是人。但是传统的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主要集中在人类心理构成中“知、情、意”的某一部分上。设计美的审美主体则是物质主体与精神主体的统一,不能把两者割裂。这种统一使设计美的审美主体心理构成不复有元素的独立性,而成为“知、情、意”的整合。

就审美主体与客体在艺术设计中的关系而言,欣赏、使用设计品的人与审美对象之间形成的关系并不是独立于“真、善、美”之外的另一类,而是所有这些关系的综合。在艺术设计中,主体与客体同时存在多种关系。既有探索设计品构成、功用的认识关系,这是可能产生设计美的前提:又有出于功利目的、满足物质需要,实施操作功能的实践关系,这更是设计美的主体——技术美的直接源泉;还有出于欣赏、满足纯粹情感需要的审美关系,这是设计美中艺术美的直接体现。

因此,无论从审美对象、审美主体还是两者在设计中构成的关系来看,我们都无法将设计美与其他美的门类割裂开来。

实际上,设计美中各种美的门类均可以在艺术设计的实例中体现。如设计美中的艺术美最明显地呈现于各种视觉传达设计中。各种平面及立体广告、产品包装、展示设计等是典型的例子。这些设计除了承担信息传达的功能外,还承担满足人们对视觉形式美的需求。从历史上看,包豪斯学院正是通过对绘画艺术的分析,找出其中的视觉规律,特别是韵律规律和结构规律,从而建立起现代的色彩设计方式。

设计美的社会美集中地体现在以社会问题、现象为题材的公益性设计作品中。在各种反映社会问题如环保、战争、失业、儿童妇女保护、教育的视觉传达设计中,表现出的美就是典型的社会美。

科学美本质上是一种理性美。法国科学家彭加勒称之为“深奥的美”,并且说:“这种美在于各部分的和谐秩序,并且纯粹理智能够把握客观它。”因此,在艺术设计中,科学美的形式多表现为由大量数学比例、等式构成的符号系统和形式设计。黄金比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设计美中也包含有一定程度的自然美,这以环境艺术设计体现得最为明显。环境设计中既包括自然景观,也包含人文景观,而且环境设计尤其注意如何将自然本身的美与人工建筑的美有机统一。中国古典园林设计就将自然美与人工美的互补性发挥到了极致。“对景”、“借景”、“衬景”等一系列设计原则使自然美与人工美互为衬托,相得益彰。

设计美的多元性是艺术设计的最重要的性质,除此之外,设计美还具有诸多性质,如功利性、社会性及文化性。我以为,对艺术设计和设计美做持续、深入的美学思考和观照,必将促使我国的艺术设计提高品格。

注释:

①、[丹麦]金斯·贝尔森:《设计管理十二项原则》,转引自《设计新潮》1994年第6期,第6页

(周 雨,武汉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博士研究生)

作者:周 雨

艺术设计管理的重要性论文 篇3:

理工科院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创新培养模式初探

[摘要]从目前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市场状况和高等学校数媒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工科院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秉承“艺工同治”的办学理念和教学原则,以培养目标的实现为核心,探索并确定创新型数字媒体人才培养的机制、指导原则和实施办法。

[关键词]艺工同治;数字媒体;人才培养

一、数字媒体艺术的市场前景和人才培养现状

数字媒体作为当今创意产业链条中重要的一环,又被称之为“数码媒体”、“新媒体”等,其本质都是将信息数字化之后来进行表现、存储和传播的媒体。世界经济在经历了生产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的发展阶段后,正在走向以创意为驱动力的经济发展新阶段,创意产业在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方面的作用突显。

据有关资料报道,2005年我国数字媒体产业产值在4000亿,2010年接近15000亿元。随着数字媒体领域的拓展,市场规模也将快速扩大,数字媒体人才的缺失已成为中国创意产业快速发展的软肋。因此从1999年至2008年间,国家审批了近百所高校开办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这些学校既有综合性大学,也有老牌艺术院校,还有以计算机通讯著称的理工科大学,招收的学生也有较大差别,有文理兼收、有艺术类考生,还有纯理科生。由于学校类型和生源的差异,加之在人才培养方面,往往实践教学环节薄弱,专业资源平台不够,忽视宽泛的教学方式对培养知识融合、技术集成、学科交叉性复合人才的作用,培养出来的学生特色不明显,部分学生在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及实战动手能力往往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本文将从理工科学院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如何找准培养对象的基本定位入手,结合工科教育为主的校情,结合学校的相关强势工科专业的影响和有利的教学实验平台,探讨秉承“艺工同治”办学理念和教学原则,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

二、理工科背景下的数媒人才培养的主导原则和培养机制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作为一个宽口径,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新专业, 具有高科技、跨媒体、多学科、新文化、强传播的特征,培养的是具有跨科学和艺术两个领域的双栖型人才。其知识体系涵盖计算机(信息)工程知识、艺术设计和社会人文知识三个学科领域。计算机知识体系包括信息管理、数字逻辑、信息编码、数字信号处理、嵌入式系统、人机交互、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程序设计基础、图形学与可视化计算等,但其知识单元情况与计算机等专业需有所不同。艺术设计知识领域主要是艺术基础和视觉传达。社会人文知识领域要重点掌握传播学、心理学、知识产权等方面。①

对于同类名称专业分布在近百所高校,每年培养近万名毕业生的现状,理工科院校,特别是有行业特色和强势专业的院校,要想在创意产业和数媒人才培养方面站稳脚跟,必须要在突出学校特色的前提下,确立合理的人才培养原则和方向。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为例,其前身为南京气象学院,是一所以大气科学、信息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为特色的理、工、商为主,兼有其他相关学科门类的多科性知名大学。学校在数字媒体人才培养上,明确提出了以争创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契机,突出大气科学的专业特色,在工科背景下秉承“艺工同治”的办学理念和教学原则,既注重学生知识体系结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塑造结合气象、注重实践、体现综合、面向未来的特色数字媒体人才的培养目标。学校依托专业培养目标,着力点放在培养学生美术素养和与技术相接合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字媒体美术理论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想象创造能力、观察能力、以及交叉性学科间对接的思维方法。

三、构建秉承传统、彰显特色的数字媒体人才培养的类型和课程体系

作为非专业艺术院校的理工科大学,其招收艺术类学生进行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培养,虽然在计算机技术和实验设备方面优于美术院校,但艺术设计的师资力量和教学经验相对薄弱,学生也往往是专业艺术院校“淘汰”下的考生,在专业水平、文化基础和综合素质方面总体素养不高。在学习专业课程中比如程序编制、专业软件使用等,从思考问题的方式上到解决问题的动手能力上,往往表现出“很难理解”的反应。如何突破这些人才培养的瓶颈,关键是建立符合生源条件和学校特色的教学和课程体系。

按照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艺术设计、信息传播和计算机技术三者融合形成的交叉学科,其课程的结构可以划分为:专业知识模块、专业能力模块、专业核心模块和综合素质模块。

(一)专业知识模块,主要是具备数字媒体的通识知识,包括导论性课程(如数字媒体概论、媒体艺术与科学,含发展简史),基本艺术素养课(美术、色彩、界面、设计)和基本理论和技巧课(动画、三维、摄制、录音、剪辑)等。这对于各种类型的学生都是必要的,重要性在于建立数字媒体的整体框架。我校在学生专业素养培养方面,着力点放在培养学生美术素养和与技术相接合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想象创造能力、观察能力、以及交叉性学科间对接的思维方法。

(二)专业能力模块,主要是包括设计能力、创意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等。利用开放实验室和工作室,在不同的时期给学生提供不同类型、不同水平的科研训练,使学生的数字媒体创造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与培养。②我校根据每个学生的潜质和兴趣不同,自愿和竞争结合的方式双向选择进入各自工作室进行学习和实践。学院在工作室管理、教学管理、科研管理、规划建设、研究方向与特点、研究项目于设计实践、团队合作、环境硬件、设备、图书信息、资源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整合和规范化建设。工作室导师以虚拟公司老板的身份参与管理指导,而学生也以作为一个设计师身份参与实际设计制作的生产过程,定期轮岗,适应不同工作岗位的需要。工作室依托与企业用人单位关系密切的优势,在一年级时就让学生到相关的各类动漫数媒设计公司和企业去参观,让学生充分了解动漫数媒行业,了解设计的内涵和设计制作的全过程,激发学生的专业感情,稳固专业思想。二至三年级,在工作室内,来自专业设计公司的经验丰富的设计师承担部门专业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及时了解新的设计观念和设计方法,是学所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做到“实题实做”,四年级时,学生凭借工作室的岗位经验真正到公司顶岗实习,以设计师的身份参与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管理。

(三)专业核心模块,并不是简单要求学生熟练掌握Photoshop、Premiere、Flash和3DS MAX等几种媒体典型软件,而是以实际项目教学法为核心。学生参与的专业工作室在接到一个项目或订单后,由导师将任务分解,分派给工作室下属的不同学生小组来独立实施完成。学生小组按照市场调研、设计管理、设计实施、工程督导、综合评价五大类进行细致分工,并且也按照企业部门建制由专业能力突出的学生担任组长负责项目组织实施。从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到完成后的评价,都有学生全权负责,使学生真正能够了解和把握完成项目的每一个环节的基本要求与整个过程的重点难点,并在围绕大系统运行的前提下,注重对自身个体“业绩”的培养和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起到咨询、指导与解答疑难的作用。我校依托大气科学的传统优势,先后与中央气象局华风影视、上海美影厂、上海华博等单位开展就气象动画、数媒产品的项目合作和人才培养。作为中央气象局气象视频网气象产品的研发基地,学校师生以纪念汶川大地震,并献给我国首个防灾减灾日创作的《逃走的水》在央视动画频道、江苏电视台、上海电视台、四川电视台播出,先后获得第四届中国吉林国际动漫大展荣获最佳动画短片提名奖和中国2010年“美猴奖”提名。师生创作的气象24节气手机动画和365气象动态预报短片,让学生在精学多练和创作大量习作的基础上,通过相互沟通讨论,逐步解决问题,提升团队协作精神和实践能力,其作品也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四)综合素质模块,主要是数字媒体艺术本科教育的专业目标,并不是培养一个艺术性的创作人才,而是一个知识面广、熟悉媒体特性、能够与艺术家沟通,使用计算机语言操纵媒体对象的复合人才,所以增设一些人文、心理和传播领域导论性和方法类等课程,加强外语素质、沟通和艺术涵养、实用写作等方面的培养,重视学生的学业修养和基本功训练。我校还依托行业优势,增设了大气科学概论、气象民俗学、公共气象服务等课程,提高学生的气象知识素养,便于气象类动画创作的需要。

四、结语

创意产业基于高知识含量、高文化容量、高技术质量和大规模分工协作,要求其从业的数字媒体类人才具备基础扎实、专业精湛,能从事数码形象、商业视频、软件界面、网络广告、游戏开发等领域的制作与设计能力。理工科院校的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培养,需要根据学校的学科背景、资源优势、学科优势和师资各方面的特点来制定自己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在加强软硬件管理的同时,在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开放工作室、大学生科研立项等方面进行不断的探索,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把实验教学与实践教学统一起来,把校内实验、实践教学环节与校外实习、实训环节衔接起来,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让学生在工作室自主设计,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勇于实践的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李中扬.刘桦政 关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性教学〔M〕.艺术设计教育展望(上),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1 ,P95

〔2〕覃家君等.数字媒体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基本经验探析〔M〕.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11)

〔3〕方 桦.理工科“游戏美术设计”课程的教学实践〔M〕.计算机教育,2009,(6)

〔4〕张哲等.全国高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网络调研报告〔M〕.科教文汇,2010,(12)〔责任编辑:孙文政〕

作者:詹筱茹, 韩帆

上一篇:父性教育缺失留守儿童论文下一篇:房地产行业的社会保险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