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儿童声乐教学论文

2022-04-19

【摘要】奥尔夫曾说过“从音乐教学范畴来讲,教学应当以即兴参与为基础,并以应用节奏形式为支柱,而后才能进行记谱和音准的教授。”奥尔夫音乐教育注重与语言、动作和舞蹈的结合,其中最为核心的原则就是即兴参与。它不仅把受教者作为听众,更为重要的是人人都是在这期间的演奏者。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当前儿童声乐教学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当前儿童声乐教学论文 篇1: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儿童声乐教学的创新与探索

摘要:儿童声乐教学是当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科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了解当前儿童声乐教学在高职院校开展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从课程设置、选择教材以及课堂教学环节来进行儿童声乐教学的探索。

关键词:儿童声乐教学 学前教育专业 高职院校

目前,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国民经济实力显著提高的背景下,人们对文化艺术的追求显著提升。社会儿童声乐艺术培训机构、广播电视各类儿童演唱选秀节目层出不穷。“在全社会越来越急需复合型人才、高素质专业型人才的大趋势下,实践教学也相应地越来越成为中、高职幼师课程改革中的重要内容,成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关键。我们应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提高育人效益为旨归,勇于改革,大胆探索,致力于构建完善的高专幼师声乐课实践教学新的运行机制。”[1]在国家对学前师范类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重视等一系列背景下,儿童声乐教育如何发展,如何教学是摆在高职院校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社会、家庭需要儿童拥有演唱的实践技能,那么对幼儿师范类院校培养的学生提出的要求就会加大。从当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类专业培养儿童声乐教育模式来看,学生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儿童歌曲演唱概念不清

就高职院校而言,学前教育专业是“掌握从事幼儿园音乐教学所必需的基本歌唱技能和综合教学实践能力,成为热爱幼教事业,教育理念先进,保教实践能力过硬,师德高尚、身心健康、有创新和自我发展能力,胜任各级各类学前教育机构的保教、管理和科研工作,综合素质全面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的教学是建立在科学发声方法上的艺术歌曲+儿童歌曲的教学模式。面对的学生缺乏声乐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情况,音乐素质和嗓音条件都是不可忽视的。学生掌握的艺术歌曲与儿童歌曲都存在概念不清的情况。常常是艺术歌曲没学会,儿童歌曲完全真声表达。这样既没有学习到歌唱的基本方法,更不能很好地表达儿童歌曲。

第二,儿童歌曲演唱特点不突出

高职院校儿童歌曲的教与学都存在针对性不强、不知如何更好地表达儿童歌曲的问题。由于第一个问题对儿童歌曲演唱的概念不清,相应地儿童歌曲演唱也不知如何表达。

第三,到岗后不会教,就业宽度有限

上述的问题导致学生进入实践岗位后,儿童声乐知识板块成为自己职业生涯的短板。不会教、教不好儿童声乐,成为就职幼儿教师的苦恼,甚至阻碍了他们拓宽职业的可能性。

因此,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儿童声乐教学模式要适应时代需求,寻找新的契机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

一、单独开设儿童声乐教学课程

在高职院校的声乐教学中,普遍存在艺术歌曲+儿童歌曲模式的教学方法,培养的学生是面向幼儿园的,那么,学生究竟在课堂中是否了解什么是儿童声乐,儿童声乐作品如何唱呢?根据调查,高职院校教学仍然存在艺术歌曲为主,儿童歌曲为辅的内容分配。要改变这种现象就要把儿童声乐单独设立为一门课程,课程内容要精细化,教学要具有针对性,与时俱进。这样的儿童声乐教学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明确儿童声乐教学概念

之所以教得不明确,学得糊涂。在于教师不清楚什么是儿童声乐。在幼儿园时期,幼儿学习唱歌,基本上只是简单地把歌曲旋律学会。在此过程中会出现很多小朋友咬字不清楚、音准唱不好的问题。此阶段只能称其为“唱歌”,还不能叫作“声乐学习”。当幼儿到达了适当学习年龄,教师就要进行正规的发声训练、呼吸训练、共鸣训练,使幼儿的声音更加明亮,悦耳,歌声通畅自然。

三、优化儿童声乐教学的细节

儿童声乐教学要充分认识到儿童嗓音的差异性。“学龄前儿童正处在发育阶段,歌唱器官还没定型,声带、喉咙部位都还娇嫩、狭小,音域不宽,一般在八到十度以内。”在此前提下,教师进行指导要注意以下问题。

1.开课最先讲——声音的审美。“大”是追求声乐审美的误区。声音的审美是第一要传递的,轻轻地说话,宁可小不要大。对于幼儿来说更是如此,切忌大喊大叫。

2.声音传达的基本概念:(1)气:吹蜡烛,万能的直线,向嘴唇前延续一条线,即唱即收。(2)声音的起点要靠前。吹就要唇尖吹,吹得远;把字重点放在门牙上,嘴角松开,眼神盯住。(3)声音的向外传。例如用喊师父的状态,找声音远或高声区的感觉。获取呼吸松弛,呼吸着力的感觉。例如:呼喊ma------,mi---------,wei--------。

例如练声:

2/4 66|66|66|66|6- ‖ 66|66|66|66|6- ‖

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哥哥姐姐和我----

3.咬字要在嗑瓜子的门牙上。例如:cicicici shishishi zhizhi pa pei pi po pu。练习时嘴不能张大,要清晰地咬字。

发声练习训练(编故事启发)

2/4 1234 5 | 54 32 | 1- ‖(5-6岁do---la)

小猫怎么叫?喵喵喵喵喵

4.做好乐句的划分(强弱,断连)

5.轻轻说出你的低音。

6.唱高音时,小飞机起飞法。(如何唱高音,

兴奋)

例如:向远方呼喊“师父”----,“喂”-----(向10米~100米远的距离去想象)

降低音量向远喊;速度快点来唱高音。

四、与时俱进的儿童声乐教学作品

多年来,儿童声乐教学作品都与社会需求脱节,教授的歌曲老套,学生觉得闷;又或者只注重技巧,忽略了唱歌本质是表达,让原本喜欢唱歌的学生渐渐对唱歌失去了兴趣,更没有收获感。这种闭门造车没有顺应学生毕业后的岗位需求与职业能力需求。不断拓宽儿童声乐的教学作品,做到与时俱进,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人才市场上才更加有竞争力。“我国著名音乐人、作曲家谷建芬、潘振声、李幼容、田歌等创作了大量优秀的经典传世儿歌,他们从对童年生活体悟和当代儿童的洞察中,寻求孩子的语感、语气,寻找童声童腔,写出贴近儿童本真自在的儿歌。”包括电视传媒的儿童声乐节目、儿童声乐考级曲目等也都是可以借鉴的教学曲目。只有教学曲目的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方法的整合创新才是有益于儿童声乐教学改革与发展的。

五、结语

艺术教育已经成为社会的大潮流。儿童声乐教学对于学前教育专业来说又是不可分割的一项知识门类。高职院校要与时俱进,要突出其实践性、应用性的办学特色。艺术教育领域离不开符合时代潮流、符合客观实际的儿童声乐教学。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儿童声乐教学的改革与探索要自省自知,儿童声乐教学才会健康地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蒋艳琦.幼师声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2]金美琳.儿童声乐教學中应注意的问题[J].大舞台,2014(12):205-206.

(作者简介:祁娜,女,硕士研究生,石家庄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音乐学、高职院校声乐)(责任编辑 刘月娇)

作者:祁娜

当前儿童声乐教学论文 篇2:

奥尔夫音乐教育对儿童声乐教学的影响

【摘要】奥尔夫曾说过“从音乐教学范畴来讲,教学应当以即兴参与为基础,并以应用节奏形式为支柱,而后才能进行记谱和音准的教授。”奥尔夫音乐教育注重与语言、动作和舞蹈的结合,其中最为核心的原则就是即兴参与。它不仅把受教者作为听众,更为重要的是人人都是在这期间的演奏者。充分运用生活中的音乐元素培养儿童对于声乐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品质和素质。要更好地运用奥尔夫音乐教育,就要了解它对儿童声乐教学的影响。

【关键词】奥尔夫;音乐教学;影响

一、奥尔夫音乐教育对儿童声乐教学的影响

(一)以即兴参与原则为核心

奥尔夫音乐教学中的核心原则是即兴参与,那么对于儿童声乐教育就必须从音乐简单直接的表达方式---即兴演唱和演奏出发。从这种即兴参与的方式出发也是以人为本的培养方式的体现,在儿童的声乐教学中秉承开放、自由的理念,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主动参与其中,积极地调动自己的思维和肢体活动跟随着音乐的律动,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创造力以各种声乐为载体表达感情。在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方式下,每个学生都获得了最大限度的音乐表现,这是传统的音乐教学所不具有的,学生能够全情投入地进行演唱和演奏,在此过程中发挥自己的积极性的创造性。

(二)重视声乐教学活动的综合性

奥尔夫教学法除了最核心的即兴参与原则之外,还有就是有机综合原则,这就要求在儿童的声乐教学中,实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顺应学科之间综合的态势,在音乐教学中融入其他学科。奥尔夫音乐教学的综合性特征,能够让处在启蒙时期的儿童获得素质全面提升的机会和全面的艺术审美体验。因为,不管是在艺术的本源还是表现形式来说,音乐、舞蹈和戏剧之间都是有联系的。以奥尔夫本人撰写的《儿童音乐教材》为例,这本教材融合了谚语、民谣、戏剧等多种形式,自然而然地富有综合性。所以,奥尔夫的音乐教学方式对儿童声乐教学的影响还在于运用学科的综合性和相互联系,共同激发儿童对于声乐教学的兴趣和创造力。

(三)以练习实践为主要手段

奥尔夫教学虽然十分重视学生的自主参与,但是并不否定练习实践在儿童声乐教学中的作用,强调学生在音乐活动中的自我实践。在这种音乐教学方式下,与其说削弱了教师主导课堂的作用,不如说是为儿童在声乐学习中展示自我创造了机会,目的是为了引导儿童提高课堂的参与度和创造思维。任何的艺术形式的精髓都在于实践,认识源于实践而实践又是作为检验整理的唯一标准,今天的音乐教学观念是以审美为核心的,传统的音乐教学理念以传授乐理为主要形式,对比如奥尔夫音乐教学中所倡导的实践,二者之间的比较结果显而易见。因此,在进行儿童声乐教学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尝试和参与,只有通过这两种途径才能创造出音乐的灵感。面对当前我国教育形式理念的重大革新,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增加在儿童声乐教学中的实践因素。

(四)注重儿童的创新能力

在我国传统的声乐教学中,一直是教师主导教学体系的局面,教师往往注重“传道授业解惑”,而往往忽视儿童的自我个性塑造。这种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的课堂教学模式,虽然在过去的音乐教学中产生过巨大的作用,但很明显已经与当今时代音乐教学的新趋势相悖。奥尔夫认为:“包括音乐在内的一切艺术形式都带有以人为本的自发性和创造性。”因此,在教师的课堂教学中要给儿童留下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提供个体音乐创作的机会。奥尔夫这种让孩子主动去寻找音乐、创造音乐的教学模式对于当代我国儿童声乐教育具有十分深刻的影响。这里面所说的儿童创造力在一定程度上仍然遵循着即兴参与的原则,因为创造可以理解为即兴创造或改编。

二、如何发挥奥尔夫音乐教学在儿童声乐教学中的作用

(一)激发儿童对声乐学习的兴趣

奥尔夫音乐教学的原则决定了这种教学方式本身就带有一定的吸引力,能够为枯燥无味的课堂增添一部分娱乐的色彩,这就是能够吸引儿童走进课堂的关键。而我们需要做的是将儿童愿意走进声乐课堂的意愿转化为一种兴趣,让儿童在不确切的懂得声乐这门艺术之前,开始建立对声乐学习的浓厚兴趣。例如,可以在声乐课堂上向儿童提供一些常见的材料,像各种金属制品和玻璃制品等能发出清脆声响的物体,让儿童自由辨识这些物体的音色,在敲击碰撞中掌握节奏感。弹奏一段简单的曲子,让儿童可以即兴创作歌词,又或者可以让学生以肢体的形式来表达出此曲目的情感,结合舞蹈形式,再者可以通过绘画的形式表达等等。通过这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从根本上发掘儿童对声乐教学的浓厚兴趣。

(二)艺术间多种学科的有机结合

奥尔夫音乐教学的综合性告诉我们:将表演、舞蹈、朗誦、歌唱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融入到儿童声乐教学中,能够有利于调动儿童的多方思维,实现全面发展。在儿童声乐教学过程中结合音乐、舞蹈和语言,加强儿童在声乐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培养他们对于声乐学习的思想和情感。从儿童的特性出发,选择易于接受的童谣和民歌等素材,善于发掘声乐和舞蹈、文学、美术等艺术形式之间共同的审美要素,将这些形式通过情感的表达进行联系和渗透,由此实现各种学科间的交流和融合。在儿童声乐教学中融知识、趣味和思维于一体,使儿童在声乐教学中获得更多的艺术情感体验,潜移默化地建立起儿童的艺术审美。

(三)声乐教学尽量贴近生活

在儿童声乐课程的教材的编排上,尽量有利于儿童在学习过程中喜闻乐见。在进行声乐教材编排时,注意儿童的适应性问题,在保证符合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贴近儿童生活的基础上编制,努力做到融入社会生活同时具有时代气息。课堂形式上鼓励学生用动作、朗诵和演唱等多种方式参与声乐教学,让学生可以通过亲身的视听体验感受声乐的魅力,从而获得音乐知识。在进行奥尔夫音乐教育的过程中,除了配合演奏乐器和舞蹈之外,还可以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通过图画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所听到音乐的直观感知。

总之,奥尔夫音乐教学就是给予儿童更多的自由创造的空间,用音乐开始儿童想象力发的闸门,从中体验更多的快乐和音乐创造。

参考文献

[1]陈燕梅.浅谈奥尔夫音乐教育活动对智障儿童学习与行为的影响[J].基础教育论坛(小学版),2015.

[2]蒋胜男.奥尔夫音乐活动促进幼儿个性品质的发展[J].时代教育,2016.

作者:林樱

当前儿童声乐教学论文 篇3:

音乐教学经验的心理学叙事

【摘要】本文采用音乐心理学的叙事方法,结合格式塔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叙述了儿童声乐教学和钢琴教学中运用心理学思想和策略的案例和经验。

【关键词】心理学;教学叙述;儿童音乐学习

引言

近年来,心理学的叙事方法作为质性研究的一个可行途径,得到教师的青睐,也被心理学视为合理的研究方法。本文结合儿童音乐教学实践,结合实际的教学,尝试叙事的方法,叙述音乐教学的案例和经验。

一、儿童声乐教学与格式塔心理叙事

格式塔心理学诞生于20世纪初期的德国,后来随着该学派领导人移民美国,在美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该学派的缘起及其立场,针对的是德国的冯特和美国的铁钦纳倡导的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哲学的还原论,以及心理实验中的科学主义元素论。格式塔心理学也反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刺激一反应简单公式。他们的立场和主张,强调的是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例如韦特海默曾以音乐的转调为例,说明完整的音乐作品在不同的调性的呈现,并不影响人对于作品的整体辨认。这一点足以证明,整体的音乐并非绝对的音高的无意义的连接,调性听觉是整体的,不是所谓元素的简单相加。格式塔心理学的另一位倡导者考夫卡关于视觉的完形趋向律,也完全可以用于音乐的感知和认识,例如熟知的节拍的规律,恰恰符合他的视觉的相似性原理。总之,格式塔心理学派看重的整体和部分关系的理论,对于儿童音乐教学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要综合,不要孤立

格式塔心理学的生命力不可小觑,整体学习观在当代音乐教育哲学中得以秉承和发展。“人的认知并非心灵对世界的机械表征,而是我们的世界与我们的心灵之间的互动生成。……人类的心灵既寓于自己的完整的有机体,还寓于我们生活的完整的世界。”[2]

许多人认为,声乐学习就是获得唱歌技能,这是不正确的。声乐学习并非简单的练声,教会学生唱会一首歌,而是通过唱歌达到音乐教育全面育人的整体目标,不仅要掌握知识技能,还要用音乐的感染力浸润孩子的情感,积极地影响他们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声乐教学不应该是单一的歌唱技巧的训练,应该是综合的、整体的音乐课。借鉴格式塔心理学的原理,应该从整体上把握音乐的感知和学习,而不是将音乐分解为各个元素。因此,应该把儿童声乐课视为一个整体的综合课,竭力挖掘歌曲学习的育人价值。

苗苗,8岁,学习声乐一年,结果是谈“唱”色变,对唱歌产生了厌烦心理,缺乏起码的自信心。妈妈决定换一位老师,希望有所改观。新任女老师与妈妈交谈,对孩子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她发现,孩子之所以讨厌唱歌,是因为音准不好,经常跑调,渐渐失去了信心。有人认为孩子唱歌跑调就是“五音不全”,其实不然。 “五音不全”在科学研究里叫做“先天失歌症”。研究发现,失歌症患者的比率并不高。老师根据发声的原理给予分析,把苗苗的音准问题归结为两点,一是没有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声带松弛导致音高偏低;二是对听觉的注意不足,对人声和琴声不敏感。针对这两个核心问题,老师采取了对策。首先,通过物理小实验的方法让孩子明白发声的原理,再用吹气球比赛的游戏让孩子感知正确发声时身体的状态。其次,通过聆听和模仿,逐一解决孩子在单音、音程、旋律的听辨和正确的表达,还可以辅以音高的手势,循序渐进地训练孩子的听力和音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孩子的音准问题得到了改观,加之正确的歌唱方法,孩子歌唱不费劲了,好听了。这些方法看似与格式塔心理学没有直接的关系,但在解决孩子的问题过程中,老师将物理学、心理声学、心理学等学科融为一体,运用其中。可见,声乐课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与其他学科不是割裂的,窍门在于要综合,不要割裂。

(二)要整合,但不是简单拼凑

“我们应当关注学生个体与其生活的环境之间的关系,把学生个体与音乐在大干世界中的不同文化环境联系起来。”[3]这里,继续以苗苗为例。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孩子的音准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老师又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让孩子对唱歌感兴趣?老师又对孩子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她是小学二年级的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探索心。于是,老师尝试通过一些主题鲜明的歌曲,引导孩子去探索其中的奥秘。下面以《逛北京》《荷塘边的歌谣》为例。

先从歌词人手,歌词呈现的是北京的各大名胜古迹,老师在手机上下载了图片给苗苗看,她的兴趣立刻激发起来。老师再为她讲解了2008年北京奥运,告诉她奥运会的由来。带着这样的好奇心和兴趣,鼓励孩子去唱这首歌。老师发现,孩子的联想能力与前不同,开始把自己的歌唱内容与生活的经验联系起来。老师趁热打铁,让她自己编创歌词,把原歌词中所有的名胜古迹都换成她所知道的地名,她更加积极参与其中,很快就理解了这首歌的意义并准确把握歌曲的风格。由于整个过程都保持积极的心態,自然而然就有了良好的歌唱状态,儿童自然的嗓音就完全展现出来,美妙而动听。

经过《逛北京》的学习,苗苗已经受到一定的启发,于是,老师让苗苗自己来分析新歌《荷塘下的歌谣》表达的意思。老师发现她已经可以正确描述歌词的大意,并学会了思考,提出了问题: “为什么香港是娃娃,祖国是妈妈呢?”。于是,老师顺着她提出的这个问题,为她讲解了1997年香港回归,并且告诉她香港是属于中国的。由此老师又引导她思考另一个问题,“为什么歌词里提到中秋节而不是其他节日?”一步一步引导她,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 “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节是全家团圆的日子,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品尝月饼、观赏明月,所以歌名叫《荷塘下的歌谣》,由此引出这首歌所表达的香港渴望回归祖国怀抱的情怀,培养孩子的爱国情操。通过思考和讲解,苗苗对这首歌的感情基调有了一定的了解。老师再为她讲解这些感情是如何用音乐表达出来的,老师把歌曲中的特殊节奏型大切分、大附点挑选出来进行身体节奏的体验,让她用身体感受这两种节奏在这首歌曲中所表达的强烈情感。最后,她在歌唱时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准确地表达歌曲的意境。

以上两个例子可以充分体现声乐教学的整体性,完全可以对其他学科和经验进行整合。但是,整合不只是各个艺术门类、各门学科的拼凑。

综上所述,格式塔心理学派关于整体和部分关系的理论,对于我们今天的音乐教学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这种思维方法将各个学科融为一体,使教师站在广阔领域的角度,更清楚、更全面地认识音乐教学。简言之,要整合,不要拼凑。

二、儿童钢琴教学与教育心理叙事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以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交互行为为对象,研究教学情景中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规律。音乐教育心理学体现了音乐教育学科与心理学学科的交叉,体现了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结合。下文运用教育心理学的原理,叙述儿童钢琴经验与教育心理学的关联。

(一)钢琴教学的心理问题

多年来,越来越多的儿童开始学习钢琴,在儿童尚无较强自控力的年龄开始学习钢琴,容易出现许多心理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值得研究。

逆反心理。这种心理现象对于不是自愿学习钢琴的学生来说相当普遍。儿童好奇心强,耐性弱。对于钢琴这类需要踏实练习的乐器,容易产生厌烦心理。久而久之,发展成为逆反心理,使儿童厌倦钢琴学习,不愿配合教师教学,甚至最终放弃。逆反心理是令人烦恼的心理问题。

紧张心理。钢琴是用于演奏的乐器。学生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免不了参加表演。许多学生存在上台紧张的问题,有时会严重影响其水平发挥,造成学生的挫败感,创伤自信心,导致厌学。有些时候,紧张心理会蔓延至日常教学,影响学生的自学能力,大大阻碍钢琴教学的进度。

表现力差。随着学习钢琴的儿童数量剧增,教师的数量和质量未能与之同步增长。现在的钢琴演奏者很多,但演奏家却寥寥无几。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除了教师授课方式的缺陷之外,学生对于音乐没有正确的聆听和理解方式,是造成表现力差的一大原因。社会需要的是钢琴家和钢琴的知音,不需要更多的“敲键员”。这一问题亟待解决。

(二)解决问题的心理策略

首要的工作是激发孩子的兴趣。众所周知,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不能掌控孩子们的爱好与偏向,但是却能通过对儿童心理的研究,找出适应他们年龄发展阶段的规律,从中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激发孩子的兴趣。相关研究认为,有几条策略可以有效激发琴童学习钢琴的兴趣。

控制教学时间。学龄前孩童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有限,而且活泼好动,无法长期安静地待在琴凳上。因此,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发展规律,在一定教学时间之后,安排活动与休息。

变换教学方式。长时间严肃与枯燥的指法练习,以及单调的讲授型教学方法,都容易引起孩子的厌倦。因此,教师可以尝试,以丰富多样的乐曲,节奏、读谱、指法练习交错开来等方法,引起孩子的兴趣。“由于音乐没有造型性和语义性,故其不能传达视觉形象。为有助于学生理解,教师在教弹一首标题性乐曲时,最好先用形象的语言或童话故事,将乐曲的内容、意境讲給学生。”嗍

定期举行汇报演出,给予孩子充分的表现机会。汇报演出,期末音乐会等形式,可以给予孩子学习练习的动力,也是锻炼孩子自信心的重要场合。

因材施教。不同年龄段,不同性格,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教师应该逐一加以分析,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对学生心理的分析与理解,将使教学方法如虎添翼。无论孩子的性格如何,都应该以表扬为主,作为教师的教学反馈。行为心理学的强化原理证明,正强化有益于孩子积极行为的发生。

帮助孩子集中注意力,没有注意的指向就没有积极的心理活动。

学习时间分段。与培养孩子兴趣的方式相同,培养孩子集中注意力的能力也需要量力而行,考虑每个孩子不同的生理、心理发展阶段。据儿童心理学的原理,孩子的注意随着发展的成熟逐渐增强。面对年幼的学生, “教师应当时刻提醒学生,在练琴时有意将习琴时间分段,并且把注意力集中在当前必须获得的音乐信息上。”[5]

集中处理特定学习问题。一次只解决一个问题,如音高、节奏、强弱等,有意培养学生按部就班进行练习的排序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演奏水平,培养自制力来说,都有极大的好处。

最后是培养孩子的创造力,艺术的本质在于创造。

当下儿童学习钢琴的目的,并不在于掌握一门技术这么简单。希望儿童通过学习钢琴,能达到智力、身体、情感的多方面发展。而重中之重的一点,莫过于能够借助钢琴培养儿童的创造力,为其将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例如可以利用奥尔夫教学法鼓励学生进行即兴创作。对于儿童而言,语言中天然带有的节奏感,是进入音乐世界最好的切入点。教师应该努力学习此方面的理论和方法,在节奏和旋律方面,鼓励学生进行创作。

启发式教学。虽然音乐教学离不开示范与模仿,但教师一定要注意限度。在教会学生必要的乐理知识以及对乐曲的分析方法之后,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自己对曲子进行探索。学生在学会自己分析曲子的同时,锻炼自学的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音乐心理学采用心理学和相关学科的方法及理论,研究特定文化中人类音乐活动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与社会文化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描述、解释、预测人的音乐活动的规律。音乐心理学,尤其是音乐发展心理学,对于教师深入理解儿童音乐的学习是大有裨益的。针对儿童音乐学习,我们在音乐心理学领域还有很大的探索余地。还可以借助美术、舞蹈等形式,帮助理解音乐,这也是一种可取之道。艺术之间存在共性,视觉的图画或身体的动作,是可以用来表达无形的音乐的,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6]

参考文献

[1]舒飞群.埃利奥特新版《音乐教育哲学》的“和合”观刍议——西方音乐教育哲学的“东方化”趋势[J].中国音乐,2018(1):171-175

[2]舒飞群音乐教育实践哲学的整体音乐学习观[J].中国音乐教育,2018(12):11.

[3]舒飞群.音乐教育实践哲学的“和合”与“能动”的学生观[J].中国音乐教育,2018(11):5.

[4]胡多歌.音乐心理学在钢琴教学中的运用[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134

[5]肖益清,张璋音乐认知心理学视阈下的钢琴读谱教学[J].艺术教育,2012(2):50-51

[6]舒飞群.音乐教学促进学生情感和认知发展的理念与策略[J].中国教师,2019(8):14-17.

作者简介:韩伟(1991-),男,中国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

作者:韩伟

上一篇:学校目标绩效管理论文下一篇:石油企业物业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