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改革工作探究论文

2022-04-19

摘要:广西大学历来重视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改革工作。从2009年开始,学校决定开展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在改革实践中,探索出了“3–4–5”新模式。“3”即三项原则;“4”即课改的四个方面;“5”即实施课改的五大措施。通过新模式的构建与推行,广西大学走出一条被广泛认可的地方重点高校课改之路。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职称改革工作探究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职称改革工作探究论文 篇1:

新形势下高校绩效工资改革的探索

摘要:在当今新形势下,高校绩效工资改革工作的落实和完善离不开基本的财务支持,高校应当积极的拓宽资金获取渠道。同时,在进行绩效工资改革的目标设定环节,要全面激发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相应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新形势;高校;绩效工资

引言

高校绩效工资改革工作的落实和完善离不开广大教学职工的支持。在进行工资绩效的分配过程中,首先是要完善对应的教学考核体系。同时,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拓宽资金来源,将相应的考核评价工作以及绩效评价工作以公平、公正的方式来进行落实和完善。

一、高校绩效工资改革的形式

高校绩效工资改革工作与市面上其他公司所开展的工作是不一样的。通常来说,高校具备市面上大部分事业单位所具有的工资福利。高校绩效工资的改革关乎到学校全体教职员工的利益,在具体的改革环节中需要全面以教师员工福利为主要来开展相关工作。同时,在绩效工资改革方面还需要秉承多样性的原则,参考线目前实际的状况来对现有的高校绩效工资制度进行全面的设定和完善。

此外,高校绩效工资改革也是作为当下提高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在进行具体的改革环节要明确的制定相应的改革方向,即高校绩效改革不等同于激励和奖励制度的改革,绩效改革工作需要全面以全体教职员工利益作为导向。此外,在进行相关改革环节不能急于求成。在现如今教学改革的背景下,高校需要具备基本的财政自持能力,因此在绩效工资改革方面也是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在开展相关改革工作的环节中,需要正视绩效工资改革所面临的问题。

二、高校绩效工资改革中的问题

(一)绩效考核体系有缺陷

在当前高校绩效工资改革工作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缺陷,例如改革体系不完善,同时针对教职员工技校考核方面的工作,还缺乏相应的公正性以及客观性。绩效工资改革的先前工作目标是要完善基本的教学员工绩效考核体系。当前,虽然高校落实了绩效考核体系的制定工作,但是在具体的考评环节却受制于人情关系的影响,相应的绩效考核并没有得到正确的对待,同时,在进行考核环节中还缺少科学性的评判指标,从而使得高校绩效考核在某种程度上不具备基本的客观性以及公正性。

此外,在具体的绩效考核体系中还存在原有考核体系中的弊端,例如,仍然沿用以教學职称来定工资的高低,同时相应职称与工资额度是一一对应的。在当前教学员工工资制度制定的影响下,对应的绩效考核工作也受到了职务以及职称的影响。此外,高校在教学岗位方面的设置工作还存在不合理,导致高校未能够落实相应的监督工作,不能完善基本的服务工作以及教学指导的基础职能,从而影响了绩效考核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经费不足

总体来说,针对高校工资绩效改革工作需要有基本的经费作为保障。现目前高校在进行教学活动以及教学改革的环节中,经费欠缺是最主要的难题。目前造成高校财政困难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首先,在高校进行教师团队的打造工作中,对教师的综合素养的提升工作所消耗的经费在不断的增加;其次,公用支出也出现了全方位的增长;同时,高校在落实教学质量的提升工作进程中,还需要促进院校之间的交流沟通工作。因此各方面的开支都在不断的增大,从而导致在进行绩效薪资改革的过程中受到较多的限制。此外,由于当下高校的不断的扩招,导致对基本建设资金的需求不断扩大。同时在对基础设施进行维护以及扩建的工作中会使用到大量的资金,从而导致高校资金短缺。

(三)平均主义倾向

在目前新的形势下,高等院校在进行薪资评定的过程中与传统企业有着较大的差距,尤其是在以岗定薪方面尤为显著。此外,由于高等院校在身份管理工作中相应的铁饭碗的思想被根深蒂固,从而致使在进行教职工收入分配的工作中,对于教职工具体的工作开展状况没有进行过多的评价,教学活动形成了类似于大锅饭的现象。导致绩效考核工作失去了应有的效用。总体来说,绩效激励机制的设立是以调动教职工工作的积极性为目标进行制定的,但是却无法发挥其具体的作用,进而影响了教学质量,也阻碍了教学事业的长期的发展。

三、解决高校工资改革出现问题的几点对策

(一)完善绩效考核体系

目前针对高校绩效工资改革工作的有效开展,第一步是要建立合理、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在具体的评价以及考核环节。及时的转变对薪资制定的固有观念,同时摆脱相映的思想束缚,开创全新的考核评价模式。其次最主要的是要全面实现公平、公正的绩效考核评价制度,在具体的考核环节,要积极的发挥公众对于考核评价工作的监督作用,全面依照教职员工对教学工作贡献的大小以及相映的成绩来作为教师考核评价的依据,而不是沿用过往以教师职称或头衔来作为考核评价工作的唯一指标。再者,尽可能的对考核管理岗位进行相应的设置和管控,在落实对应的绩效工资制度的定制工作过程中,要全面以科学、合理的视角,对岗位进行设置和制定,全面以教学工作实际的需求来设定岗位,同时在确保高校教学岗位设置需求合理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实现对教职员工高效率的使用。

此外,还需要摆脱人情世故对于教学考核评价工作的影响,全面以教职工实际表现来进行对教职员工绩效的评判工作,要秉承多劳多得的评价原则,从而全方位调动教职工相应的工作积极性,全面提高高校教学综合质量。

(二)筹集资金

工资绩效考核以及相映改革工作都需要以充沛的教学资金作为保障。因此,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首先是要解决经费不足的问题。当前,大部分高等院校主要是依靠国家教育部门的款项支持来维持正常的开支和运转,但是相应的金额是有限制的,各大高等院校应当开拓资金筹办的渠道,例如举行校企合作或校友会,通过捐赠、投资的形式来拓宽高校资金的获取渠道,从而为绩效工资改革工作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

(三)全面发挥高等院校绩效工资改革工作的激励效用

高等院校在落实绩效工资相关改革工作以及战略目标的制定工作时,需要全面依靠教职工共同的努力来完善对应的工作。因此,针对教学考核指标的设定工作,需要对其进行额外的注重。尽可能的细化相应的标准,高校绩效工资在进行实际的分配过程中,要参考学校所分配的主要工作任务,以及对相应的发展战略目标的达成状况。在具体福利待遇的制定环节,在落实基本的按劳分配工作的基础上,全面秉承绩效规定薪酬的基本管控原则,坚持教学效率优先的原则,全面顾及教职员工薪资福利待遇的公平公正,同时充分发挥其中的激励效用。

结束语

新形势下,高校绩效工资改革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的过程,无论是对绩效评价思维的转变还是资金渠道的拓展,都是需要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进行不断的改革。但是,具体的考核评价环节始终要以实公平、公正的态度来开展相关工作,最大限度地保障全体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参考文献

[1]范军.高校绩效工资改革探索与浅析[J].财富生活,2019,(10X):P.120-121.

[2]范军.高校绩效工资改革探究[J].中国新通信,2019,(15):195-195.

作者:邵雷

职称改革工作探究论文 篇2:

构建“3-4-5”新模式 全面推进课程教学改革

摘 要:广西大学历来重视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改革工作。从2009年开始,学校决定开展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在改革实践中,探索出了“3–4–5”新模式。“3”即三项原则;“4”即课改的四个方面;“5”即实施课改的五大措施。通过新模式的构建与推行,广西大学走出一条被广泛认可的地方重点高校课改之路。

关键词:课程;改革;模式

广西大学历来重视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改革工作,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广西大学就开始有计划地、系统地、全方位地进行专业结构优化的改革实践,使人才培养主动地适应广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各种高级专门人才的需要,使本科专业的科类结构比较均衡合理,办学效益和人才培养质量都得到提高。2009年6月,经广泛调研和讨论,学校召开第四次教学工作大会,提出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开展以教学过程优化为抓手、以教学方法改革为重点的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并在25个学院试点,随后在全校全面推行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出了“3–4–5”新模式。“3”即三项原则;“4”即课改的四个方面;“5”即实施课改的五大措施。通过新模式的构建与推行,广西大学走出一条被广泛认可的地方重点高校课改之路。

一、实施课程教学改革的三项原则

广西大学明确提出实施课程教学改革的三项原则:第一,注重课程教学过程每一环节的评价,降低期末考试分数的比重。教学过程的评价涉及作业、上课发言、指定阅读、广泛阅读、读书报告、设计报告、研究报告、期中考试、小组讨论、个人陈述、自我评价、小组评价、班级讨论、教师点评、期末考试等10余个环节。教师主动地在这些环节进行改革,要求学生主动地参与这些环节。第二,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自主学习。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促进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指导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灌输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的对象;多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灌输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或探索的认知工具[1]。第三,给学生“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机会,提高沟通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

二、实施课程教学改革的四方面内容

根据课改三原则,确定实施课程教学改革的四个方面的内容:教改、学改、考改、管改。“教改”即狠抓以教学过程优化为主线、以教学方法改革为重点的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教学的中心地位受到冲击,部分教师甚至完全不愿拿出时间、精力从事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方法改革很难形成浓厚的氛围[2]。而教学方法改革是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的改革创新的突破口。教育部原副部长周远清教授指出:“没有什么时候比现在对教学方法改革的要求更为迫切、更为强烈了。”他认为:“教学方法的大改革,可能是今后深化教学改革、质量大提高的一个切入点和突破口。”[3] “学改”即通过开展自主学习与研究,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求实创新、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中心,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自己认知结构建构的决定者。因为,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教师所提供的信息有选择地加以注意,被选择的信息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联系起来,取得意义。由于各个学生的知识经验不同,对同样的信息理解的意义与深度必然不同。因此,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过程即是学生的主动建构过程[4]。“考改”即建立学生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与学习效果的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体系。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的功能,改变单纯通过书面测验、考试检查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倡导运用多种方法综合评价学生。考核不仅反映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管改”即建立适应课改需要的管理体系。

三、实施课程教学改革的五大措施

1. 建立课改激励机制

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以及明确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使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到课改工作中来。广西大学的思路是,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尤其是充分调动高学历、高职称骨干教师的积极性,全面实施课改。物质层面,增加课改补贴,设置课程教学改革补贴系数,对组织进行课内和课外小组讨论、进行不少于1小时的课外答疑、组织进行课程测验、组织学生写课程论文或做课程设计并予以批改四个方面予以补贴。为从根本上改变多媒体教学中出现的照本宣科状况,取消多媒体上课补贴。实施责任教授制,规定申请专业责任教授、公共基础课程责任教授和主要课程责任教授岗位的教师必须参加课程教学改革,由此分别获得每月1500元和600元的责任教授岗位津贴,学校每年发放责任教授岗贴达230余万元。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认为,影响人们行为的因素主要有两类: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保健因素是外在的,包括组织的政策、管理措施与方式、人际关系、工作条件、工资福利等,只能起保健作用不能起激励作用。激励因素是内在因素,如工作本身、工作责任心、学到新知识新技术、成长发展机会等,可以激励人的积极行为。由于课改补贴属于物质层面的保健因素,对一些容易获得高收入以及对津贴有高期望值的教师来说,其激励作用是有限的。对教师而言,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发挥激励因素的作用。学校建立课改推广机制,让课改典型教师赢得尊严和实实在在的好处。因此,学校积极了解一线教师的课改进展,及时发现课改典型,在全校教学工作大会上,邀请这些教师做典型发言;在学校组织的责任教授培训会议上,邀请课改典型教师做经验交流,在校园网和校报上开辟课改专栏,全方位、多角度积极营造课改氛围。

2. 实施研究生助教制

课改要求注重课程教学过程每一环节的评价,增大了教师的教学工作量。为减轻课改教师的工作压力,锻炼研究生的工作能力,健全研究生培养机制,我校适时实施研究生助教制。研究生助教承担课程的辅导答疑、作业批改等教学工作,指导实验、课程设计、课程的考试及监考、阅卷等教学任务。通过“学校补助一点,学院自筹一点,导师资助一点”的工作思路,多方筹资,改善了研究生助教的学习和生活条件。学校每年投入70万元用于发放研究生助教酬劳,扩大助教岗位数量,优先安排课改教师的助教岗位。鼓励学院根据课改进展,提供配套经费投入。硕、博士生导师从自己的科研经费中拿出部分经费资助助教,安排自己的研究生承担本科课程助教工作。从2009年下半年到2011学年底,我校参与课改的教师人数达到2674人次,配备研究生助教2883人次,课程达到1760门次,覆盖全校所有学院。

3. 建立课改培训机制

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在教师,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也在教师。学校多次邀请著名学者来我校进行课改讲学,为课改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受到广大教师的广泛好评。

4. 构建学生满意的学习情境

所谓情境,根据韦伯斯特词典所下的定义,是指“与某一事件相关的整个情境、背景或环境”。建构主义非常注重情境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多数的学习应与具体情境相关,在解决与现实世界相联系的问题过程中习得的知识将更丰富、更有效和易于迁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就是要形成有助于学生独立探究的情境,让学生自己思考问题,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而不是向学生提供现成的知识。这就要求加强教学方法改革,推进研究性教学。要从学生主体性入手选择教学方法,加强教学方法改革,多选择能够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的教学方法,多选择能够让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课堂重点的教学方法,多选择能够帮助学生发现新旧知识结合点的教学方法,多选择能够启发学生思考的教学方法。同时教师根据课程特点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对于一些相对较简单的课程可以采取讲义公开法,各学科课程均可采用精品觅食法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文科课程应多采用激发想象法,理工科课程鼓励逆向思维的教学法,法、哲课程的教学提倡观点烹调法。

5. 建立课改评价机制

学校对教学过程的评价分为外部评价和内部评价。内部评价包括学校组织期中、期末考试及抽检;外部评价包括通过对学生发放和收集《满意度调查表》和召开会议的方式了解教学情况。改善学习课程内容的方式,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性的关注,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获得。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实践的过程,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改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范的被动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发展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建立科学有效的课程考试制度,增加平时成绩考核的比重,减少期末考试成绩比重,有效检测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改革和规范本科课程教学过程。同时,学院制订课程管理及评价体系,对课程教学过程进行定期指导和管理。学院将课程建设工作纳入评价教研室教学业务工作的主要内容。每学期期末,学院组织本科生对此门课程教学效果进行评估,课程评估的结果直接反馈给教师。

参考文献:

[1] 李萌. 从建构主义视角谈高校课程的价值取向[J]. 才智,2010(1):159

[2] 姚利民. 打破教学改革坚冰 创新高校教学方法[J]. 中国高等教育,2010(8):40-42.

[3] 浩歌. 教学方法改革何时突破重围?[J]. 中国高等教育,2009(6):1.

[4] 王晓茜,姜俊和. 建构主义对教学过程本质的认识及其启示[J]. 教学与管理,2006(8):17-19

[基金项目:本文系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2011年重大项目“以教学过程优化为主线、以教学方法改革为重点的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1JGZD002)之阶段成果]

[责任编辑:周 杨]

作者:韦化 苏一丹 贾历程

职称改革工作探究论文 篇3:

黑龙江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

[摘 要] 文章在分析黑龙江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基本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黑龙江省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六项现实性任务和四项战略性任务,并指出了六项推进措施。

[关键词] 黑龙江; 基础教育; 教育信息化; 发展战略

[作者简介] 张晓宁(1965—),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副研究员,现任黑龙江电化教育馆馆长,主要从事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研究。E-mail:zxn909@sohu.com。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是民生之本,尤其是基础教育,涉及到子孙后代,是黑龙江省一千万个家庭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所在。所以,省委、省政府将其列为“十大民生工程”之首。近年来,黑龙江省基础教育获得了长足发展:圆满完成“双基”任务,顺利通过国检验收;建立并完善了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农远工程”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新课程改革工作不断深化;标准化学校建设工作全面推进;教育教学质量普遍提高,全省基础教育各方面工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黑龙江省基础教育工作要实现科学发展,就是要“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就是要努力贯彻教育新理念,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核心价值目标,使我们的发展方式真正建立在主体素质的基点上;就是要实现由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转变,由重点发展向均衡发展转变;就是要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放大优质资源效应,促进城乡教育公平发展;就是要在体制、机制、技术创新上做文章,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和效率。做好这些工作,科学发展才能得到真正落实,黑龙江省基础教育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

然而,黑龙江省城乡教育发展水平还严重不平衡;优质教育资源还十分稀缺;加快教师专业发展进程,特别是提高农村教师素质的任务还十分艰巨;教师职后教育的效率和质量还亟待提高;教育教学的方式和手段总体上还比较陈旧;教育现代化的水平与先进省份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黑龙江省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如不逐一破解,就难以实现教育公平,就难以推进教育协调均衡发展,就难以满足千万个家庭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对此,我们必须跳出传统思维方式,选择一条科学的路径,着眼未来,从根本上加以解决。根据黑龙江省的实际情况和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机遇,我们认为,这条科学的路径就是:全面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实现黑龙江省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

二、基本形势

基础教育信息化,是一个紧紧围绕学生信息素养和学习效率的提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基础教育工作各个环节进行全面武装的系统工程。主要包括:(1)教育内容信息化,即全面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促进传统学科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整合,强化教师队伍教育技术能力建设。(2)教育过程信息化,即教学方法与手段信息化、教学质量监测信息化、教学效果评价信息化。(3)教育服务信息化,即教育管理信息化、教学研究信息化、教师培训信息化。(4)教育条件信息化,包括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教育信息环境建设、教育信息技术建设等。

教育信息化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革命性变革,发达国家正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本国教育的信息化。我国也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早在《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中就明确提出,要把教育信息化列入国家重点建设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教育部早在八年前就成立了基础教育资源中心;经国务院批准,在全国实施了“农远工程”;去年又推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教育信息化当作一项重要内容。

近年来,黑龙江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也取得了很大成就。一是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对基础教育信息化的认识不断提高。各级领导都能从促进优质资源共享、实现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培养高素质人才、推动黑龙江省教育事业发展的高度,来认识教育信息化问题,这就为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二是初步形成了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体系。黑龙江省在电教系统基础上,经过20多年的努力,现在已经形成了覆盖全省、辐射功能较强的教育信息化工作体系,现有专职人员1.2万人。通过多年的培训和校本研修,广大教师的信息素养和教育技术应用能力都有了很大提高。三是全省基础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成效显著。到目前为止,全省已建成覆盖和连通13个市(地)的教育城域网和中小学校园网;90%以上的县乡“中心校”实现了“校校通”工程;100%的高中和城市初中、小学具备了信息化条件;全省农村中小学建成了10944个教学光盘播放室,8856个卫星教学收视室,1618个计算机教室;所有农村学校均可通过“天网”获取教育教学资源。四是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日益广泛。目前,黑龙江省有国家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28所,省级实验学校近200所。在两级实验学校带动下,全省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工作不断加强,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模式和基于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模式的探索不断深化,教育资源开发有了一些尝试,网络教研、网络培训以及教育管理信息化也都有了一定成果。总之,黑龙江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有了很好的基础,具备了全面推进、快速发展的基本条件。

但是,与国家要求和黑龙江省事业发展需要相比,与绝大多数省份相比,与完整意义上的基础教育信息化相比,我们还有较大差距:

1. 对基础教育信息化的认识还有待提高。部分地区和学校对基础教育信息化的认识还不高,还不能从科学发展的高度,自觉地把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与实现教育公平、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联系起来,与提高国民素质、增强国家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与促进黑龙江省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联系起来。所以,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真正摆上重要工作日程。

2. 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不规范,职责不够清晰。黑龙江省的管理指导机构,有的设在教育行政机关,有的设在教研部门;有的设在基础教育体系内,有的设在技术体系内;有的配兼职人员,有的干脆空缺。管理职责也不够清晰,上下不贯通,指导作用发挥不力,致使基层无所适从。

3. 信息化环境建设不能满足需要,硬件建设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较大。黑龙江省“校校通”工程还有薄弱环节。外省市已开始“班班通”建设,而我省由于在微观环境建设上无总体规划和统一标准,缺乏管理法规和制度,已建成的信息化项目利用水平却还不够理想。一些地方和学校盲目上马项目,形成“信息孤岛”、“软件孤岛”等现象,导致资源浪费。

4. 教育信息资源建设质量效益不高。目前,全国已有20多个省成立了基础教育资源中心。黑龙江省没有建立这样的中心,没有制定资源建设统一规划和技术标准,全省也没有系统的教育信息资源库,资源开发处于无序状态,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佳,特色不突出。“有路无车,有车无货,有货无精品”的情况十分严重,真正符合课改理念、满足教育教学需求、适合网络特色的优质教育资源相对匮乏。这就使信息环境利用率大打折扣。

5. 信息技术应用范围窄、层次低。教育管理信息化尚未全面展开,网上教研尚未形成气候和体系,网上培训尚未发挥应有作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还处在浅层次上,教学质量监测和教学评价信息化工作尚未完全启动,现代教育技术的强大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6. 缺乏制度和政策上的保障。长期以来,黑龙江省没有出台对市(地)、县(市、区)关于教育信息化的标准化建设文件,教育信息化工作亦未被列入督导评比范畴,致使其发展严重滞后;黑龙江省尚无教育信息化专项基金,各地投入严重不足,很多项目缺乏后续资金,致使环境建设、资源开发、技术应用和队伍稳定都深受影响,与其他先进省份反差越来越大。

面对这种形势,为了巩固已有成果,解决现实问题,迎接时代变革,实现工作超越,我们提出“全面推进黑龙江省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构想:就是要把基础教育信息化摆上重要工作日程,在现有基础上,制定发展规划,启动决策程序,明确工作任务,进行全面部署,依靠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与支持,创造一切必要条件,加速我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利用三年左右的时间步入全国先进行列,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黑龙江省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

全面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进而提高国民综合素质,使可持续发展在主体上得到最终落实的重要途径;是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提升教育质量内涵、促进教育公平、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更新教育理念,实现教育管理、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模式等教育工作各个环节全面创新的重要途径;是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加速人力资源强省建设的重要途径;是通过教育信息化加速推进教育现代化,实现黑龙江省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主要任务

黑龙江省基础教育信息化的主要任务有两个层面:

(一)现实性任务

现实性任务,就是现在已经具备条件应该提出的任务,是经过努力短期内能够完成的任务,是直接关系到事业能否继续向前发展的任务。根据教育信息化的内容要求和黑龙江省的实际情况,全面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现实性任务是:

1.建立健全省、市、县、校四级教育信息化工作体系

健全的工作体系,是实现任务的基本保证。为了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必须首先完善和加强信息化工作体系建设。要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下,整合原有的相关工作机构,建立一支以省教育学院为龙头、各级教师进修院校和学校为共同体的上下贯通、职责明确、制度科学、业务精湛的教育信息化工作体系。这个体系将是集规划管理、环境建设、资源开发、教学研究、业务培训、教育管理、技术服务为一体的专业管理指导体系。按照中央和各省同类机构的职能定位,省级机构应成为本省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管理中心、教育技术教研中心、教育资源开发中心、教师培训中心、教材制作中心和技术应用评估中心。这个工作体系将承担基础教育信息化全部业务工作,为教育行政部门提供决策信息,当好参谋助手。鉴于信息化时代较之电化时代教育技术的内涵与外延发生了巨大变化,所以我们建议:在省电教馆基础上,加挂“黑龙江省基础教育信息化管理指导中心”的牌子,对上暂时仍叫黑龙江省电化教育馆。

2. 全面启动教育资源建设,努力实现优质资源共建共享

资源建设始终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中心环节。针对于我省实际,早日建成富集而优质的教育资源库,更具特殊意义。为此,一是要建立组织。参照中央和其他省市的做法,成立“黑龙江省基础教育资源中心”,与“黑龙江省基础教育信息化管理指导中心”合署办公,肩负起我省教育资源开发的规划、组织、管理、提供和评估的职责。二是建设全省基础教育资源库。这个资源库应该是全省教育数据枢纽,应有完整的全省教育资源目录信息、海量高质的资源内容和站内的专业搜索引擎。要坚持质量第一,严格遵循国家技术规范、质量审批准入制度,高标准起步,紧密结合教育教学新理念,充分体现新课程的教学要求,开发高质量资源,努力放大资源使用效率。要积极拓展资源渠道,采取利用平台、积极引进和系统开发等措施,快速扩大资源量。要用好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让广大中小学都能享受到国家免费资源;按照标准购进、征集各类优质资源;组织本土力量,自主开发更具特色的优质资源,形成资源建设的整体推进态势,解决黑龙江省教育资源总量匮乏和优质稀缺的问题。

3. 深入开展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提高教育信息化的质量和层次

要紧扣黑龙江省教育信息化的主题,以素质教育和现代教育的理论为依据,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为重点,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获得成果,再将成果运用到实践中去,形成良性循环,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一是高层次站位。要站在全局的高度,着眼信息社会的发展趋势对教育变革的要求,借鉴国内外、省内外的先进经验,围绕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对策,对推进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拿出有价值的成果,为省委、省政府和省教育厅提供决策服务。二是紧扣实际问题。要紧密结合“农远工程”实际、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师专业能力建设、数字化资源开发、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等一系列现实问题进行研究,为教育教学提供专业服务。要明确,基础教育信息化的落脚点是课堂,课堂教学信息化的突破口是“技术整合”,“技术整合”的最大障碍是教师信息素养,实现突破的途径在于教学改革与信息化互动。围绕这些问题进行研究是当前迫切课题。三是方法要科学灵活。通过发挥学术体系作用,加强研究队伍建设,跨领域借助力量,构建研究平台,加强合作交流等方式,搞好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

4. 大力开展培训工作,努力提高教育信息化队伍水平

队伍的整体素质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保障,直接决定着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水平,影响着环境建设和资源建设的实际效果。面对我省教育信息化的艰巨任务,必须加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一是强化培训工作。按照教育部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对教学、管理和技术三类人员,全面开展以应用硬件技术的能力、遴选和利用资源的能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能力以及教育信息化管理能力为内容的培训工作,迅速提高专业队伍的建设水平。二是创新培训方式。在培训方式上,以国家、地方、校本相结合的方式为主,配合以面对面培训、巡回培训、送培下乡等方式,同时还要大力开展远程培训,积极探索大规模、低成本、高效益培训的新模式。三是措施配套。建立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水平和考试认证制度,逐步将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与教师资格认证、职务晋升、优模评选等相挂钩,形成鼓励教师自觉提高信息技术水平的动力机制。

5. 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创造信息技术应用的数字化教育环境

一是整合现有资源,创建黑龙江省基础教育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这个平台要建成基于第二代互联网的省、市、县、乡、校互相连通、面向社会开放的黑龙江省基础教育门户网站;要逐步建成集教育教学管理、教育资源开发、教育教学研究、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价、师训干训、办公自动化、多媒体教学、软件开发、虚拟实验室、虚拟科技宫、虚拟博物馆等多种功能模块为一体的,服务于全省基础教育事业的广域网络。在硬件建设上,必须注意网络结构、服务器扩展、数据备份、负载均衡、系统安全等问题;在软件建设上,必须注意权限配置、流程设计、数据库设计、业务功能逻辑设计以及用户界面设计等问题。二是要在“农远工程”和“校校通”工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硬件环境建设。要按照“统一规划、四级联动、一网多库、共建共享”的原则,实现校园网与城域网高速互联、城域网与市(地)网络中心高速互联、市(地)网络中心与省教育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高速互联。要避免各自无序选平台,导致不统一、不兼容的后果;要启动四级网络结点由IPV4向IPV6的过渡,缩短过渡时间,尽早过渡到IPV6的第二代互联网。三是要区分情况,分层推进。经济发达地区的硬件建设,应在提高人机比上下功夫,更多注重建设机房、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等信息化设施。对农村,则应更多地发挥“农远设备”的功能。

6.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促进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这是教育信息化的最终落脚点。为此,必须在以下几方面实现突破:一是突破传统模式,实现教学过程信息化。通过农远三种模式以及网络实验室、网络科技宫、网络博物馆等其他技术形式,使师生能跨越时空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实现网络环境下学习模式的创新和多媒体环境下教学模式的创新。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二是突破传统模式,实现教学研究信息化。网上教研就是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研究、指导、交流、提高的教研形式,它能突破时空局限、广揽资源、迅速便捷、低成本、高效率地研究、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推进网络教研工作,就是要紧扣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中的实际问题,分类分层,提炼升华,使问题课题化,确立课题后有组织地攻关,进而使教研成果转化为教育教学内容,实现课题课程化;就是要克服自发状况,通过统一规划、健全制度、拓展形式、规范管理等途径,促进网络教研的平衡发展,提高工作效率,进而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和城乡学校的均衡发展。三是突破传统模式,实现培训工作信息化。培训工作信息化,就是要立足于教师专业发展、“三新一德”的主体内容、新课程推进的实际需要和教师在职学习的特点,通过联合开发、有效引进、积累整合、自主生成的方式,开发建设课程资源平台;就是要通过提供菜单式培训内容、设计作业提交空间、建构交互讨论阵地、创设考试评价系统的方式,开发建设信息交流灵活、课程形式多样、界面导航明晰、讨论沟通便捷的培训平台;就是要通过发挥人才优势、体现专家领衔、注重专业导向、促进合作互助的方式,开发建设含有“省级名师工作室”、“首席专家工作站”、“辅导教师群体博客”、“骨干教师个性博客”等栏目的专业引领平台;就是要通过网络培训与传统面授相结合、网络培训与校本研修相结合、教学研究与师资培训相结合以及人网与天网、地网相结合的方式,创造出灵活多样的培训模式;就是要通过管理平台的系统设计、在线学习的系统设计、课程考核的系统设计和网络制度严格执行等方式,来实现科学有效的网络培训管理。四是突破传统模式,实现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首先是基础管理信息化。要统一建立省、市、县、校四级基础管理信息系统,全面采集教育行政部门、教研机构、各级学校及学生的一切信息,录入系统内,为实施全部管理信息化奠定基础。其次是教学管理信息化。对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实行信息化管理。包括教学规划的制定、教学过程的安排、教学结果的使用,甚至是课程管理、教学资源使用、教学实施、教学质量评估等等,都实现网上运行。再次是教育质量监测与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化。在“基础管理信息化”的前提下,制定综合测评指标体系,通过选择测评项目、制定测评标准、研发测评工具、收集测评信息、分析数据材料、运用测评结果等环节,对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业水平及综合素质进行全面评价,提出改进意见和发展策略,为发挥学生潜能、发展学生特长、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服务。搞好这项工作可以全面监测教育教学质量,掌握学生成长状况,调控教育教学工作,摸索人才培养规律,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第五是教育系统政务工作信息化。这就要搭建安全稳定的数字化网络管理平台,实现日常管理、党务工作、政务工作、核心业务、招生考试信息化,有此便可大大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二)战略性任务

战略性任务,就是将来一定要提出的任务,就是更带有根本性的任务,就是现在应着手准备并根据形势发展和认识程度的提高适时提出的任务。

当前,信息技术正在深度地嵌入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乃至价值体系之中。信息时代已经来临,必然对公民素质有全新的要求,进而对塑造新型公民的教育事业更会有全新的要求。这些要求将首先集中体现在公民信息素养的培育和提高上。

据此,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战略性任务,就是要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适应教育事业发展需求,通过基础教育信息化战略目标的实现,达到使受教育者具备自觉的信息意识、较高的信息素养和较强的信息技能的目的,为未来的信息时代造就信息型公民。这一任务要求,不仅要用信息技术传授传统知识,而且还要将传统知识转化为信息内容,进而推动信息技术的发展。像这样,内容和形式交互促进的信息化,才是更具有本质意义的信息化。在这里,信息技术不再是育人的手段,而是育人的目的,是人的素质的重要标志。要实现这样的目标,不仅是器物层面的问题,更是制度层面和价值层面的问题。由此,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战略任务应有以下内容:

1. 重新定义信息素养,建构未来公民的素质模型

信息社会中,人们主要是以信息的方式来实施对知识和技能的获取、解读、存储、编码、转换和使用的。因此,人们信息素养的作用将超越知识素养和技能素养的作用,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将越来越以信息化程度为标志。什么样的人创造什么样的社会,什么样的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为了适应未来发展需要,就要像以“仁义礼智信”塑造传统社会道德模型那样,以信息素养的诸元素来建构未来的公民素质模型。

2. 优化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全程,扩大评价环节的信息权重

开设信息技术课,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应用能力,这应是教育理论和实践上的一种信息自觉。可是,目前的开课率还不很高,学段间的教材衔接还不够好,教材的质量还不能够满足发展的需要,对这一课程的教育教学评估还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等等。为解决这一问题,应改革各级考试评价制度,全省统一制定考核标准和考核程序,设定并逐步扩大信息技术成绩在各种考试招生中的权重。通过一系列顶层的制度安排和机制设定,来引发信息技术教育各个环节积极响应:制定出科学的教学规划,开发出能满足素养培育要求并紧紧追踪发展趋势的教材,培训出高水平的教师队伍,配备先进的技术装备,使信息技术教育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实现“优化信息学科教育”的目标。发达国家十分重视信息技术素养的培育。早在20年前,美国政府就制定了教育工作的《2061年计划》,规定了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内容,并颁布了从学前到高中的国家教学标准。英国早在10年前就把信息技术课程列入与数、语、外同等重要的地位。

3. 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为切入点,启动“教学内容信息化”工程

深入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既是资源建设的重点,又是信息技术教研工作的重点,更是教育信息化的重中之重。如何围绕这一目标,积极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教育教学的方法和规律,促进传统教学与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互补,实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学习模式和学习方法的创新,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这是时代性课题,充满了创造空间。由此切入,启动教学内容信息化工程,按照新型公民信息素养的标准来选汰和提纯传统知识,科学调整传统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比例;按照信息技术的规律和机制,用信息技术的符号和元素,来解读、转换、重组、表达传统知识,不仅使传统知识在形式上实现了信息化,而且还开始了内容信息化的改造;运用视觉语义表现媒介和听觉语义表现媒介,把自然语言的语义与计算机的图形学和图像处理技术联系起来,沿着这条技术路线,即可实现通过文字描述就能生成实时的可交互的三维视听场景,可实现抽象内容的形象化,进而实现教学内容的革命性变革。

4. 站在信息化层面对我省基础教育进行全面盘点和重新结构

教育信息化的全面推进,必将带来一场基础教育的全面革新,逐步形成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这种模式将由两个体系有机结合而成:一个是传统的物理形态的教育体系,一个是由信息技术武装起来的虚拟形态的教育体系。虚拟体系是由物理体系生发出来的,是为了解决物理体系中办不了、办不好、办得太慢的问题而创造出来。它可突破任何时空阻隔并以变幻无穷的方式来满足物理体系的现实需求和创造需求,而物理体系则可为虚拟体系提供实证基础和课题源泉。两者交互作用,彼此促进,从而形成一种物理体系与虚拟体系旋转上升、共同发展的双螺旋结构的新型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将极大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针对这一趋势,我们要对现有基础教育进行深入地研究和思考,在教育理念上,在教育体制上,在课程的结构、实施和评价上,在教学模式和方法上,在学习的模式和方法上,在质量的监测和评估上,在教师专业发展上,在教育资源的配置上,在制度设计和绩效检验上,都要依照新型教育模式的价值标准进行全面的调整,以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

四、推进措施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在全省上下营造强烈的发展氛围

基础教育是民生之本,让孩子享受优质教育是我们的责任。要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就要全面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这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是科学发展的具体体现。因此,要提高认识,把各级党委和政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研究部门以及整个基教战线的思想统一到“全面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上来。特别是在应对世界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选择基础教育信息化这样的项目,既能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又能收益在孩子成长上。这对于拉动内需、培养发展后劲儿,更具有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二)召开会议,全面部署,列入各级教育督导重点内容

基础教育信息化,是一项事关全省、四级联动的系统工程。工程的实施需要统一的标准、统一的规划、统一的政策、统一的制度,必须紧紧依靠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坚强领导,高标准起步,跨越式发展,实现后来居上。首先要成立领导机构,以我省党政主管领导为组长,教育厅行政首长挂帅,业务部门具体组织实施。其次是着手各项准备:制定总体规划和分项方案,提出任务要求和政策建议,研究保障措施。在准备工作就绪后,尽早召开全省会议,集思广益,讨论规划,修改方案,提出建议,完善政策,分析形势,明确任务,就全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健全各级工作体系,落实各项工作任务,协调各方共同解决资金不足、设备落后、师资短缺等问题。同时,把任务指标列入到各级教育督导工作序列中。在全国率先走出一条“党政齐抓、规划引领、制度保障、督导跟踪”的新路子。

(三)拓宽思路,多元筹措,突破信息化建设资金瓶颈

一是将“基础教育信息化”作为社会事业发展中的重大项目在国家立项,争取国家资金;二是各级财政都要在教育投入中,设立教育信息化专项基金,形成教育信息化公共财政保障机制,并以此为主渠道;三是可以考虑发行“教育信息化特种债券”,用未来的钱办未来的事;四是比照全国其他绝大多数省份,按村、乡、县、市等级不同,收取标准不同的信息技术教育费,列入“一费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五是以冠名或其他方式为条件,鼓励商业机构投资或慈善机构资助。总之,绝不能限于资金而耽误事业。如果那样,所造成的遗憾将是历史性的。

(四)典型引路,分类指导,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全面协调发展

要充分发挥黑龙江省实验区和国家与省两级实验学校的示范和辐射作用。一切规范和标准,一切制度和政策,都要在实验区和实验校先行试点,然后推广。特别是国家级实验学校,要建成黑龙江省信息化工作的窗口工程和样板工程,不仅要体现国家标准,而且还要跟踪世界趋势,使典型的生命力始终保持鲜活。同时,针对黑龙江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在区域间和城乡间发展不平衡、需求不一致的状况,采取分类指导、分层推进的方式,对于基础薄弱、区位偏远的地区,更注重从基础做起,侧重推进教学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对于大中城市和发达地区,侧重推进学习环境的信息化建设。同时,要注意政策运用和节奏把握,统筹兼顾,重点倾斜,最终实现城乡协调、共同发展。

(五)强化管理,项目牵动,建立纵横交错的责任承担机制

此项事业,工程复杂,点多面广。因此,必须以行政主管部门为领导体系,强化管理;业务上实行项目牵动制,规划、论证、建设工作,都必须严格标准,规范程序。无论行政、业务的纵向体系,还是区域、项目的横向体系,都必须有明确的任务、明确的时限、明确的标准、明确的责任,以严格的责任制确保项目实施的低成本、高效率。

(六)政策配套,立法跟进,使教育信息化发展获得法律保障

法律和政策是行政的依据。基础教育信息化作为政府行为,必须有相应的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比如,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与教师资格和晋职、升级挂钩问题,教育信息化工作系统的建制、编制问题,教育信息化的财政保障机制的建立问题,教育信息化在学前、初教、中教、职教等领域的全面展开问题,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评价、考试各环节的地位和权重问题,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专业的职称序列问题,教育信息化在义务教育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中的体现问题等等,都应着手研究,适时出台,以成为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坚强保障。

作者:张晓宁

上一篇:高职院校科学管理论文下一篇:兔侠传奇电影音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