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改革探究论文

2022-04-19

摘要: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农村金融改革总体上进展比较顺利。但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矛盾逐渐凸显出来,传统的农村金融组织已经不再适当当下农村的经济发展模式。因此,一些专家学者提出了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的概念。本文在其基础上对金融组织的某些概念进行了区分,探究了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的发展模式,并为其保障体系的建设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农村金融改革探究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农村金融改革探究论文 篇1:

基于普惠金融视角的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研究

摘要:构建普惠金融体系成为当前我国新一轮农村金融改革的目标,小额信贷发展是实现普惠金融的重要内容。我国小额信贷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对“小额信贷”的理解存在偏差,小额贷款公司发展速度快,存在“目标偏移”的倾向,社会资金的商业利益与社会责任脱节。指出我国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实现财务绩效与社会绩效协调发展,为实现我国普惠金融,在路径选择上应该注重农村金融市场机制培育。提出从开展社会绩效评价、降低交易成本等方面实现普惠金融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普惠金融;小额信贷;目标偏移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没有停止对农村金融进行改革,但至今农村融资难,农民缺乏获得金融服务途径的问题依然突出。一方面社会存在大量的空闲资金,居民和机构存款大幅度攀升;另一方面农民和低收入者依然很难获得金融服务。2004年以来我国开始发展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和贷款公司等农村小型金融组织,开始新一轮农村金融改革。新一轮农村金融改革目的是打破农村金融垄断,增强市场竞争,提高农村金融服务可获得性。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力争在三年内消除基础金融服务空白的目标,可以看出,国家这几年来一直十分重视农村金融改革,希望通过改革农村金融,发展农村经济,构建和谐社会。普惠金融在我国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新一轮农村金融改革的目的在于实现普惠金融,提供全民尤其是贫困、低收入人口享受金融服务的机会和途径。

目标已经明确,关键在于如何实现这一目标。让每个乡镇拥有农村金融机构只是实现普惠金融的过程和途径,而不是改革的最终目的。目前我国的金融体系已经能让一些富裕人群获得金融服务,特别是金融资源的稀缺性滋生了金融市场的垄断性。因此构建普惠金融体系的重点在于构建为穷人和低收入者服务的金融体系,要通过各种渠道将多种金融服务送到目前被排斥在传统金融服务体系以外的农民手中。在提高农村金融覆盖率的同时应该注重服务“三农”,各种农村金融机构在利用政策机遇占领农村金融市场的同时应该了解农村需求,提高服务质量,提供真正适合农村的服务产品,否则,农村地区虽然拥有金融机构,但这些金融机构可能会“身在农村而心在城市”,使农村金融改革偏离理想的预期。因此,我们应该在让农村地区拥有金融机构的同时真正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实现我国普惠制农村金融改革的目标。20世纪80年代积累的小额信贷经验基本上是减贫模式在某些条件下可以推广,这一认识导致了全球小额信贷业的巨大发展。随着金融在经济中的作用影响加大,各界日益认识到居民享受金融服务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资金行为,更是一种权利,从而产生了影响深远的金融普惠制理念,这一理念促进了小额信贷的快速发展。国际经验也证明了小额信贷是缓解农户融资难和扶贫的重要形式,因此,发展小额信贷是我国普惠金融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当前小额贷款公司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这几年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服务组织数量迅速增加,根据银监会2012年2月20日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年底全国已组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786家,其中村镇银行726家,贷款公司10家,农村资金互助社50家。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11年全国小额贷款公司第四季度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全国已设立小额贷款公司4282家,贷款余额3915亿元,全年累计新增贷款1935亿元。可以看出,小额贷款公司无论在机构数量还是贷款规模上都已经大大超过公益性小额信贷,这种商业性小额信贷形势已经成为我国小额信贷行业的主导形式。小额贷款公司在发展势头上也已经超过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而且呈现出将会继续快速发展的趋势。总体来说,我国小额信贷总体发展趋势是正确的,由福利主义小额信贷阶段进入制度主义阶段,各项相关政策和规章制度逐步得到完善,普惠金融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但在我国小额信贷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偏离政策预期的地方,应该引起全社会特别是有关部门的重视。

(一)对“小额信贷”的理解局限于表面的含义

小额信贷是指专向低收入阶层提供小额度的持续的信贷服务活动,小额信贷的创立起源于传统经济学和银行业对消除贫困办法的不满意,是为了解决在一般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穷人进入正规金融市场困难而产生的。从小额信贷的内涵来看,首先它是一种“小规模”信贷,同时又不单纯停留在“小规模”这一层面,更主要的是小额信贷作为专门为穷人和低收入者服务的信贷方式,是不同于商业性贷款的新型信贷合约。小额信贷是向贫困家庭提供非常小的贷款,以帮助他们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或扩大他们现有的小生意,这些贷款通常是无担保的、小额度的,一般的商业银行都不提供这类金融服务。目前国内有人对小额信贷的理解局限于“小规模”信贷,这是没有看到小额信贷的深层次含义。因为如果只局限于小规模信贷这一“数量”上的含义,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是难以把握的,在经济相对落后地区1万元算小规模信贷,但在经济发达地区也许10万元甚至50万元也算小规模信贷。对小额信贷的理解的“表面化”使我国小额信贷的社会目标难以实现,目前很多小额贷款公司甚至一些商业银行说自己在从事小额信贷,要求国家给予优惠政策,实际上严格的说他们是在对中小企业贷款,真正发放“三农”贷款的很少。

(二)小额贷款公司发展速度过快,呈现爆发式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应该采取的是“渐进式”模式,此轮农村金融改革也是实行先试点然后推广的模式。根据银监会安排2012年底我国将成立1294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从全国2000多个县市来看,是一个令人兴奋的数字。同时全国各地小额贷款公司发展很快,有些地方政府提出2010年每个乡镇都要有小额贷款公司。从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知,2010年底我国有小额贷款公司2614家。贷款余额1975亿元;到2011年底公司数量达到4282家,贷款余额3915亿元。一年之内小额贷款公司数量增加幅度为64%,贷款余额增加幅度为98%,可见增长速度非常快,也可以看出国家消除我国农村基础金融服务空白乡镇的强烈想法。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应该培育能够真正为农村服务的金融机构,机构扩张应该稳中求进,成熟一家发展一家,数量布局扩张不是最终目标,只是实现普惠金融的过程和方式。小额信贷盲目扩张会带来一些消极影响,机构扩张会增加一些新的贷款客户,而这些新的客户贷款可能具有更大的风险,降低贷款质量,增加逾期贷款或坏账的数量。另外,对一些分支机构发展的新客户贷款会增加监督成本,因为这些客户大多处在偏远地区,会提高贷款成本。机构扩张使每一个信贷员联系和管理的客户数量增加,花在客户身上的时间必然下降,偏向于为比较富裕的人提供服务,使服务质量下降。以前我国农村有很多国有金融机构分支机构和信用社,都无法为农村提供有效金融服务。现在如果一哄而上成立小额贷款公司,很有可能会重蹈覆辙。

(三)小额贷款公司在发展过程中有背离国家政策初衷的倾向

我国小额信贷发展初期的NGO小额信贷只是在局部范围推行,目的在于改变农村贫穷面貌,1996年以后小额信贷与中央扶贫政策联系在一起,直至后来农村信用社开展小额信贷,虽然由于社会认识和制度欠缺等原因导致实施效果不是很好,“寻租”现象严重,但我国小额信贷一直是以“扶贫”作为目标。近年来我国小额信贷发展较快,特别是随着商业性小额贷款公司在全国的试点,小额贷款公司开始成为发展的主流方向,但也存在很多的质疑。这些小额贷款公司贷款投向以中小企业为主,“三农”贷款比例很低。从2005年国家在山西、四川、贵州、陕西和内蒙古五个省(自治区)试点的小额贷款公司来看,截至2008年12月31日,这五个省区的7家小额贷款公司贷款余额为25691万元,其中农户贷款余额为7800万元,占比30.4%,四川全力小额贷款公司和陕西信昌小额贷款公司农户贷款比例只有3.3%。2008年5月以后小额贷款公司在全国试点推广,由地方政府负责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大多数地方政府在银监会基础上提高了准入门槛和出资人的标准,这样一来,只有拥有雄厚资本的大型企业才能进驻小额信贷行业,而一般的农户和个人对此望尘莫及。表1是2008年浙江省温州市小额贷款公司发展情况统计,可以看出,浙江温州设立的6家小额贷款公司都由当地大型企业发起成立,法人股比重很高,有的甚至根本没有自然人股份。除平阳恒信小额贷款公司以外,其他小额贷款公司自然人股份非常少甚至没有,除永嘉瑞丰小额贷款公司以外,“三农”经济贷款占比很少。这与国家的政策预期出现偏离,我国小额贷款公司发展开始出现目标偏移倾向。

(四)民间资本进入小额贷款公司的动机与国家要求存在背离

现在国家有意引导民间资本投资设立小额贷款公司,但政策往往被“钻了空子”。国家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小额贷款公司实际上要求民间资本将商业利益与社会责任二者相结合,在服务“三农“的过程中追求利润,服务”三农“才是最终目的,追求利润只是为了使小额贷款公司服务更加具有可持续性,实现普惠金融目标。但目前大多数民间资本进入小额贷款公司在于进驻金融业,从而获取金融机构特许权价值,将小额贷款公司看作自身业务延伸和业务多元化的一部分,对服务“三农”考虑较少。目前政策允许小额贷款公司转型为村镇银行,越来越多的民间资本希望设立小额贷款公司,希望借助于小额贷款公司实现它们“真正拥有自己银行”的目的。它们把小额贷款公司看作是当前我国银行类金融机构门槛很高的情况下来获取银行执照的一条“捷径”。这样导致很多原来从事实业投资的社会资金开始进入小额贷款公司,特别是一些大企业、大集团争相进驻小额贷款公司。从表1可以看出温州设立的6家小额贷款公司都由当地大型企业发起成立,法人股比重很高。目前也有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开始投资于小额贷款行业。据《大众证券报》不完全统计,从2008年以来全国有近40家上市公司宣布参股或增资小额贷款公司,其中包括康恩贝、联化科技、深赛格、澳洋顺昌、江南高纤等。2011年就有12家上市公司参股新成立的小额贷款公司,有7家上市公司宣布对已参股的小额贷款公司增资,有2家公司则是直接出资组建小额贷款公司。

二、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目标和实现路径

(一)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目标:财务绩效与社会绩效协调发展

要实现普惠金融目标,我国小额贷款公司应该做到财务绩效与社会绩效协调发展。财务绩效表明小额贷款公司能否在经营过程中使它的收益覆盖成本,具备自我可持续发展性。社会绩效一方面反映小额贷款公司在过去某段时间的最终财务收益状况;另一方面也反映小额贷款公司是如何或者通过何种途径获得财务收益的。财务绩效与社会绩效的协调发展要求小额贷款公司不能纯粹为了获得财务收益,要为农村的低收入群体服务,做到获得财务收益的同时注重收益产生的具体过程,不能为了利益而“不择手段”。

1 小额贷款公司“可以”而且也“应该”获得一定的财务收益。小额贷款公司获得足够的财务收益是它们全方面为农村低收入群体提供服务的基本保证,小额贷款公司获得的收益至少应该能够弥补在为农村低收入群体服务过程中产生的管理费用、人工费用等各项运营成本,否则小额贷款公司将根本无法运转。在满足这个条件的基础上,小额贷款公司可以将弥补成本以后产生的利润作为留存的收益重新用于扩大再生产,充实股权资金。这样不仅可以扩大小额贷款公司自身的资金实力,而且也可以以此为保证不断吸引外部股权资金的加入,更好地为农村低收入群体服务。从未来的发展情况来看,小额贷款公司通过自身的经营获取利润,降低了国家的财政负担,降低了自身经营的社会成本,做到完全可持续发展。因为具有可持续发展性的小额贷款公司将能够在没有社会资金捐助或者财政补贴的情况下发展,完全依靠自身可持续发展帮助农民摆脱贫困,实现对金融消费者及时、有效、适度的保护,这也是普惠金融建设的主要目标。

2 小额贷款公司应该注重获取财务收益的途径。具有良好社会绩效小额贷款公司不仅要获取收益财务,同时也注重获取收益的途径,注重从服务“三农”的过程中获得收益,不会为了追求收益而想方设法或者变相提高贷款利率,也不会为了收益而只向大型企业或者高收入人群提供服务,忽视对农村低收入阶层的服务。具有良好社会绩效的小额贷款公司会有明确的服务目标定位,会构建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来引导小额贷款公司实现社会目标,让社会绩效理念深入公司各阶层人员,加强社会绩效培训。小额贷款公司还会尽可能为更多的人提供金融服务,扩大服务覆盖面,同时尽可能将服务对象深入到收入最低的人群。社会绩效同时要求小额贷款公司及时了解客户对公司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使用和受益情况,及时了解客户的满意程度,重点关注客户接受小额信贷服务以后产生的扶贫效果。这样也有助于小额贷款公司根据客户的偏好和需要提供相应的产品和服务,构建小额贷款公司与客户之间的互信体制,提高客户的集体感情,使农村金融发展模式由“供给引导”向“需求引导”转变,对防止小额贷款公司可能出现的“目标偏移”具有很大作用。

(二)小额贷款公司实现目标的路径选择:重视农村金融市场机制培育

我国普惠金融目标的实现要求我们应该重视农村金融市场机制的培育,改变过去由政府主导的农村金融改革模式,这一方面是借鉴国际农村金融发展的经验,同时也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金融改革的经验和教训总结。可以看出,在改革以前的“强财政、弱金融”时代,我国农村金融只是政府获取农村资金剩余的工具而已,农村金融市场本身根本没有市场化作用机制。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长期存在由国有银行同时经营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的情况,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导致了严重“道德风险”。20世纪90年代成立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将农村政策性业务从商业性业务中剥离出来,从理论上说有利于培育农村金融市场化作用机制。但1998年业务范围调整使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又重新“合为一体”,是农村金融市场化作用机制培育的一个试错过程,随后的发展也证明改革并未达到预期效果。与此同时,中国农业银行大幅度撤离农村,使我国农村出现金融服务“真空”状态,农村信用社成为事实上的垄断性农村金融机构。

2004年我国开始新一轮农村金融改革以来,从中央政府、人民银行和银监会出台的一系列关于农村金融改革的文件可以看出,新一轮农村金融改革旨在打破农村金融垄断,增强农村金融服务可得性,最终实现普惠金融目标。要实现改革的新目标,应该紧紧抓住改革的“精髓”,重视农村金融市场作用机制的培育,改变政府主导的改革模式。首先,由于农村经济的特殊性和我国处于转轨经济的特殊国情,决定了我国的农村金融改革不可能采取完全的内生成长模式。政府应该积极去引导,改善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完善各项金融法律制度,并通过教育和宣传的方式提高农民的金融努力程度,发挥农村基层金融创新的动力,选择农村金融“适应性成长”模式。其次,我们要通过发展小额贷款公司构建新型农村资金融通体系,不仅要防止农村资金的外流,而且要引导外界资金进入农村地区。再次,应该对小额贷款公司进行合理有效的功能定位,由于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情况还存在很大的差异,我们应该根据我国不同区域实际需求和优势,探究到底需要何种类型的小额贷款公司来实现其功能,然后根据各区域实际情况发展不同类型小额贷款公司。在农村金融市场机制培育的过程中,主要是重视市场力量的发挥,政府重点是提供金融基础设施,引导农村金融市场力量的成长。

三、普惠金融下小额贷款公司发展对策与建议

(一)积极开展小额贷款公司社会绩效评价

社会绩效评价不仅反映小额信贷服务的最终社会影响,更主要的要社会绩效反映这种社会影响产生的具体过程。通过小额信贷社会绩效评价,了解小额贷款公司是否真正以扶贫和服务“三农”为目的,是否根据农户的实际需求及时开展产品和服务更新,是否致力于改善农户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是否具有足够的社会责任感,农户对机构服务的满意程度如何等问题。社会绩效评价不仅能使小额贷款公司约束自己行为,对出资人负责,而且有利于对不同的小额贷款公司进行比较,使小额贷款公司投资方将资金投向有利于社会发展,真正为穷人服务的公司,在政策层面上也有利于政府去规范和监管小额贷款公司。政府应该对那些具有较好社会绩效的小额贷款公司开展税收减免、财政补贴,在适当情况下允许转制为村镇银行。目前小额信贷社会绩效评价在我国还算是新事物,相信随着小额信贷的进一步发展,小额贷款公司社会绩效评价会逐渐引起国家和社会的重视。

(二)尽力降低小额贷款公司服务“三农”的运营成本

我国小额贷款公司之所以缺乏服务“三农”的积极性,一个主要的原因是服务穷人和低收入者的成本太高,这也是一般商业银行缺乏服务农村积极性的主要原因。当然,小额贷款公司可以通过提高贷款利率来使收益覆盖成本,但贷款利率国家有上限规定,而且大幅度提高利率会使小额贷款公司面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更加严重,反而不利于小额贷款公司发展。而且小额贷款公司贷款利率过高容易产生“高利贷”之嫌疑,不利于整个行业的发展。因此,在贷款收益不能大幅提高的情况下,小额贷款公司要实现收益覆盖成本的关键在于想办法降低交易成本。(1)农村信用体系的完善是当务之急,要使小额贷款公司和当地商业性金融机构共享信用信息,进一步规范借款人信用评价方式方法。农户应该转变观念,不能将小额信贷看成是国家的“补贴”,树立信用意识。(2)小额贷款公司要想办法通过技术创新,开发新的信贷技术,降低为穷人和低收入者贷款的成本。(3)小额贷款公司在工作人员的选择上不一定要选择高学历的大学生甚至研究生,小额信贷的工作人员应该具有奉献精神,当然这也并非说要求小额信贷工作人员做一个无私的“苦行僧”,而是应该把小额信贷当作自己的“事业“或者是“信仰“来看,不能把它当做一种谋利的手段或者自己职业跳板,因此小额贷款公司要加强对工作人员的选择和培训,降低运营成本。

(三)加快农村金融市场化改革进程

我国要实现普惠金融目标,要尽快改变政府主导农村金融发展的模式,加快市场化改革进程。(1)我国已经允许民间资本进入小额信贷这种“准金融”行业,允许组建小额贷款公司,这是一种很大的进步,但仍然存在很多的限制,应该尽快解除小额贷款公司在融资、股权限制、政策待遇等方面的各种限制。(2)解除民间资本控股村镇银行的限制。目前小额贷款公司转制为村镇银行要求必须由商业银行控股,这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民间资本发展小额贷款公司的积极性。(3)加快农村贷款利率市场化进程。小额贷款公司要做到社会业绩与财务业绩的协调发展,应该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和资金供求关系来合理确定金融服务价格,要求进一步稳步推进农村利率市场化,使小额贷款公司易于根据借款人的贷款项目和需求特点设计利率结构和还款安排,从而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提高不同需求者的金融服务有效需求满足程度,能够使小额贷款公司提供面向多元化的需求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务,实现社会业绩与财务业绩协调发展。

(四)小额贷款公司应该加快信贷机制创新

我国小额贷款公司要发展壮大,不能像我国早期小额信贷一样复制格莱珉模式,目前我国存在大量可贷资金,关键是构建有效的资金融通机制来将这些资金传导到农村地区去,因此应该实施信贷机制创新,设计符合我国国情的信贷合约。(1)小组联保模式并不一定如理论研究那么有效,现实中存在“监督成本”和小组成员的合谋欺骗会使小组联保失效。特别是我国小额贷款公司具有商业化性质,没必要一定采取小组联保模式,可以根据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农户收入状况、当地平均贷款规模、市场竞争程度等因素来决定是否采取小组联保模式。(2)目前我国小额信贷交易过程从申请到放款步骤很多,一般要经过申请一受理一调查一审查一放款

实施跟踪一偿还等几个阶段,与一般商业银行没有多大区别,无法体现小额信贷优势,也增加了交易成本,需要小额贷款公司以适用性、灵活性为原则,创新性优化运作流程。(3)小额贷款公司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简化某些环节,不必每次机械执行一般交易流程。如农作物收成高的农户可以简化常规的调查和审查环节,有些农户已经贷款很多次,就不需要再进行信用评价。目前离这个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可以从较为熟悉的地区和熟悉的用户做起,这样能节约一些调查过程中的操作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五)加强小额信贷风险控制

农村小额信贷具有额度小、涉及面广、周转灵活、方便快捷等特点,是一种符合农村地区特别是广大农户分散经营特点的有效信贷支农方式,但我国目前仍处于试点发展阶段,风险控制十分重要。(1)了解和辨别小额贷款公司面临的风险。首先应该对机构面临风险有总体了解,现在小额贷款公司一般都提供不同类型的服务,应该了解提供不同类型的服务面临哪些风险。然后将风险进行归类,弄清楚哪些是主要或者最大的风险,哪些是次要风险。了解不同类型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对公司发展带来的潜在损失。(2)设计相应的策略来衡量风险。小额贷款公司应该制定相应政策降低风险,确保公司发展和社会目标顺利实现。由于风险管理需要成本,因此应该估计不同风险管理策略的成本和收益。小额贷款公司应该制定对风险带来的潜在损失的容忍度标准,因为潜在损失零容忍度标准并不是最佳的选择。对小额贷款公司来说,与一般商业性金融机构不一样,如果过分地想到要规避风险可能会使服务穷人和低收入者的社会目标发生偏移。(3)采取措施降低风险。小额贷款公司做出总体政策规划以后,应该设计具体操作规则和程序降低风险,应用一些新技术降低人为操作失误带来的风险,通过构建完备的管理信息系统及时监控风险。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应该注意落实责任,不管是高层管理人员还是一般员工都要层层落实责任,做到权责明确。(4)及时对风险管理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小额贷款公司应该经常对风险管理措施进行检测,确保这些措施按照预期真正降低风险。同时还应该对这些风险管理措施的效率进行评价,确保以最有效的方式进行风险管理。小额贷款公司可以实施管理层定期报告制度,让董事会通过了解贷款资产质量、违约率、资金来源、流动性、利率风险等方面情况,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就及时纠正。对风险管理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评价以后,如果发现效果不佳,应及时进行调整,进一步完善风险管理措施。

(六)明确法律地位,加大财税支持力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关于小额信贷的政策和法律落后于实践,国家一直默许NGO小额贷款公司的存在,但长期以来一直没有给予明确的法律地位,NGO机构不得不找个“婆婆”挂靠党政机构或事业单位,导致难以形成有效的治理结构,独立性不够,直接增加了交易成本。对于小额贷款公司国家在法律上认可它是不吸收公众存款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并没有赋予它金融机构的地位,这是一种十分尴尬的局面。虽然2009年12月我国中央银行发布《金融机构编码规范》,将小额贷款公司也纳入了金融机构的范围,但小额贷款公司能否最终获得金融机构地位,享受相关财税优惠,还需银监会放行。中央银行和银监会要尽快统一意见,给小额贷款公司明确法律地位,特别是应承认其金融机构的法律地位。另外小额贷款公司由于不属于金融机构,在税收政策方面,小额贷款公司的税赋是依照普通工商企业来缴纳,要负担营业税及附加税和相应的企业所得税,比一般的金融机构税收标准高出一截。而且小额贷款公司的特点是周转非常快,周转越快则重复收税越大,对小额贷款公司特别不利。2010年5月,国家发布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试点地区农村信用社税收政策的通知》,该通知并没有对我国小额贷款公司开展税收减免。我国的财政补贴政策也存在同样问题,2009年4月,国家出台了《中央财政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主要是对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这三类农村金融机构开展涉农贷款进行补贴,小额贷款公司同样被拒绝在外。这样一来,不公平的税收政策和财政政策大幅度提高了交易成本。国家应尽快出台专门针对小额信贷机构的税收优惠和财政政策,推动和鼓励金融创新,创造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完善资本市场,创造良好的金融投资环境,结束小额信贷机构被国家优惠政策边缘化的局面。

作者:周孟亮 李明贤 孙良顺

农村金融改革探究论文 篇2:

中国农村金融组织发展与实践研究

摘 要: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农村金融改革总体上进展比较顺利。但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矛盾逐渐凸显出来,传统的农村金融组织已经不再适当当下农村的经济发展模式。因此,一些专家学者提出了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的概念。本文在其基础上对金融组织的某些概念进行了区分,探究了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的发展模式,并为其保障体系的建设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

关键词:农村金融组织;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发展模式;建议

一、农村金融组织基础理论

(一)农村金融

对于“农村金融”概念的理解,不同的专家学者具有不同的解释。国外的专家学者很少将“农村金融”作为单独的一个概念,但是由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形势的独特性,国内的学者真对中国农村给出了的“农村金融”的定义。国内学者对于农村金融的界定,主要着眼于农村金融集中在农村地区这一活动领域、主要从事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与农村经济活动具有紧密关系等特点上。总言之,其是指一切与农村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有关的各种经济活动,即农村金融是农村货币和信用活动的总称。

(二)农村金融组织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出现了传统农村金融组织与新型农村金融组织两种形式。所谓的传统农村金融组织是指由各类农村金融机构作为农村金融组织的各个要素而构成的系统。从功能的角度分析,农村金融组织就是为“三农”建设提供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机构。通过农村金融组织向市场注入大量的金融信息,可以使得经济主体根据市场行情做出正确的判断和科学的决策。这里所说的农村金融组织的经济主体包括农户、基层金融机构、乡镇企业、基层政府机构以及基层事业单位等等。

新型农村金融组织比农村金融组织多了“新型”两个字,从其本质上来看,新型农村金融组织是对传统农村金融组织的扩展和延伸。就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而言,大多数学者认为新型农村组织即是指村镇银行、贷款公司以及农村资金互助社这三类金融机构,也有少部分的学者认为,新型农村金融组织不仅包括这三种机构,只要是符合“三农”需要的民间金融机构,经过清理整顿以后,都应该包含到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的概念之下。

新型农村金融组织与传统农村金融组织相比带着时代的进步性,既然会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概念的提出,那就意味着传统农村金融组织存在了不适合时代发展的一些弊端,因此,本文后续的讨论都从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的基础之上展开。

(三)农村金融发展模式理论

某些经济学者经过研究后给出了发展中国家农村金融发展的两种模式:第一种,需求追随模式;第二种,供给领先模式。需求追随模式认为随着经济的增长,经济主体会对金融融资与服务产生强烈的需求,作为对这种需求的反应,金融体系将会不断趋于完善和更好的发展,发展了的金融体系又将会反过来形成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的推动。领先模式则认为金融机构、金融资产、金融负债以及相关金融服务的供给必须领先于金融需求,只有全面、完善的金融供给才能刺激金融需求的增长,在保障金融供给满足金融需求的前提下,金融需求便可以拉动经济的增长,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发展模式

对于新兴农村金融组织的发展模式,本文只以村镇银行和资金合作社两个对象为研究目标。

(一)村镇银行发展模式选择

村镇银行作为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服务“三农建设”等方面处于重要的地位。根据村镇银行当下的发展状况,基于不同的视角可以采取不同的发展模式。

第一种,从金融资本投入方式的角度看村镇银行的发展模式,比较典型的是高投入发展模式和低投入发展模式,虽然二者发起银行的资金投入方式不同,但是两种投入方式均带来较高的产出收益。第二种是从金融业务创新的角度看村镇银行的发展模式,围绕村镇银行的自身发展和“三农”建设这个目标,村镇银行积极创新金融业务模式和管理模式,为“三农”建设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务。第三种从金融机构发展规模的角度看村镇银行的发展模式,村镇银行由于农村金融业务的日益扩大,需要在金融业务覆盖不全的基层地域设立分支营业机构。通过拓展金融业务在地域范围的覆盖面和不断开拓农村金融市场的方式,来达到扩大村镇银行发展规模的目的。

(二)农村资金互助社发展模式

一般情况下,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发展模式可以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是选择外界经济主体的参与方式,即同外界经济主体之间采取的是同种合作模式;另一种是不与外界经济主体合作,采取具有自身特点的经营方式。

从外界经济参与方式的角度出发,又可以将其分为援助型模式和自主型模式。所谓援助型模式是指由外界经济主体参与农村资金互助社的经营与发展模式,这些外界经济主体一般是财政部、政府机构等机关单位出资援助,具体的援助方式一般是通过资本金补贴、政策性优惠捐助等方式。

从农村资金互助社自身的经营方式出发,可以将其分为内生型发展模式和开放型发展模式。所谓内生型发展模式是指农村资金互助社依靠内部机构的不断改进和优化,不是依赖外力推动,而主要依靠自身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变的一种发展模式。这里所说的粗放型和集约型是相对而言的,农村资金互助社的盲目扩大发展规模、无限制的发展社员就是粗放型的发展模式。

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保障体系建设

新型农村金融组织无论采取哪一种发展模式,都离不开外部经济主体的支持和引导,仅仅依靠自身的改革和优化,无法实现在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影响农村金融市场的均衡,也影响了组织对支持我国“三农”建设所要发挥的应有作用,因此,必须建立起新型农村金融组织保障体系。

新型农村金融组织保障体系的建设主要分为新型农村金融组织担保体系的建设和监管制度体系的建设两方面的内容。首先以担保体系的建设为例,对于农户及农村中小企业信贷的担保体系建设问题,2004 年中央文件提出要采取动产抵押、仓单质押和权益质押等多种担保方式,同时鼓励政府机构设立专业从事农村担保业务的农村担保机构。2005 年至 2009 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围绕创新农村担保方式提出可探索实行多种抵押担保方式,扩大可抵押物品的范围。2010 年的中央文件又提出要探索发展农业保险体系,“积极扩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的品种和区域覆盖范围”,同时支持发展农村小额保险和农业再保险体系。

传统的农村金融体制存在严重的弊端,重新构建有利于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发展需要的新金融体制,可以考虑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第一,新金融体制应当更加突出地反映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对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盈利是每个新型农村金融组织追求的目标,但不是唯一目的,国家当初设立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就是针对旧体制下的农村金融供给严重不足、传统农村金融组织过于追求经济利润而忽视农村地区金融需求的困境而作出的决策,新体制的构建应当与国家的决策意图相吻合,充分调动起农户的潜在信贷需求,为促使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履行社会责任创造条件,为增进农村经济社会的整体福利服务。第二,新金融体制应当解除对民间资本的准入限制,只要是有利于协助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发展的农村民间金融组织,也可以吸收为正规性金融机构。很多农村民间金融组织在协助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的支农业务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最大的优势就是信息完全对称,因此,新金融体制应当在严格审批制度的基础上,吸纳部分民间组织成为正规性金融机构。第三,新金融体制应当包含对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的贷款定价机制的构建。

四、结束语

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的发展体现了我国经济发展中取得的进步,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新型金融组织要想迎合市场的潮流,就必须做进一步的改善和转变,转变发展模式和建设保障体系都是其中主要的部分,但是在很多的细节措施上,仍要引起重视。

参考文献

[1]杜金向著.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

[2]胡必亮等.农村金融与村庄发展——基本理论、国际经验与实证分析[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3]李建英著.转轨期农村金融新体系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4]宋宏谋著.中国农村金融发展问题研究[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3.

[5]赵俊臣著.中国农村金融新体系构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作者:顾利杰

农村金融改革探究论文 篇3:

农村金融改革问题探析

【摘要】“三农”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而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环节就是农村的金融改革。本文通过探析农村信用体系构建、创新农村抵押担保方式、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机制等问题,以期为推动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有所裨益。

【关键词】金融 农村 改革

一、引言

对于农村经济发展而言,农村金融处于核心位置。一直以来,农村金融的整体建设都处于高风险、低收益以及“小且散”的状态。由于农村地区整体信用环境不佳,致使农民融资困难,“贷款难、贷款贵”等问题一直以来鲜有破解之道。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农村金融依旧是一个老大难问题,要想切实解决,就需重点鼓励农民参与金融试点工作,以建设出一种迎合农村特性的金融体系[1]。

二、构建农村信用评价体系

作为农村发展建设的一项基本工作,农村信用体系的构建需要将农村的金融发展作为先决条件,在此前提下方可使信用体系的建设有序而规范[2]。当前,我国农村信用体系的整体建设工作普遍存在滞后的现象,这给农村金融改革的推进带来了不小的困扰。

为了改善上述情况,不少地区已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我们可借鉴相对成熟的模式,制定信用评价机制,通过评价体系的建立,切实缓解农户和金融机构的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提升农民的诚信意识以及农村诚信氛围,使得农业生产发展得到更好的金融保障和支持。在信用评价体系建立时,可重点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由政府牵头,强化农户与金融机构的沟通与合作,引导和促进农村的信用体系建设。目前,人民银行的征信体系建设在城市范围内得到了普遍的应用,其作用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但在农村层面,因为信息采集途径有限,使得作用难以发挥。对此,可由政府牵头,另行建立一条专门针对农村和农民的信用评价体系,这种体系可以与人行征信体系平行,以此作为农村信用评价的基础。

二是政府和金融机构密切协作,在对区域内农村和农民全面搜集信息的基础上,给予每家农户一张金融身份证,以此作为农村金融服务的基础。金融身份证应实现对农户信用情况的动态管控,及时变更存在信用不良情况的农户信息,对农户进行动态评级授信,保障农户信用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这种做法可能需要耗费较大的工作量,但对农村长远的金融服务是非常有益的。

三是可以考虑从经济利益引导方面促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如政府可以对诚实守信的农户进行贷款利息的补贴,金融机构也可以通过产品引导农村的信用体系建设,对于长期使用金融机构信贷产品且诚实守信的农户,可以进行一定的利息优惠或减免。以此引导建立诚信的农村信用环境。

三、创新抵押担保方式

对于农户而言,贷款难的主要问题在于缺少有效地抵押(担保)物品,而农村担保方式的创新有利于帮助农户克服贷款贵、贷款难的问题[3]。通过国家试点工作和相关实践验证,我们可以借鉴如下几种模式对担保方式进行创新:

(一)鼓励各农村建立融资担保基金

此基金的建设以农村信用评价体系为基础,通过农民共同出资的形式,专门为加入基金的农户提供农户贷款担保服务。在基金运作的过程中,应加强风险资金的管控,建立违约赔偿和补偿机制,以保障资金流转的规范运行。

(二)推动行业担保公司的建设

由于大多数支农的担保意愿较弱且担保能力有限,我们可通过鼓励农村建立专业担保公司等方式,专门为农户提供行业性的担保服务。其中,对于风险防范工作,公司可通过规范服务体系的形式限制服务主体,譬如,仅为已注册的会员以及本村农户进行担保等。行业性的担保公司是推动农村互助金融建设的一个创新模式,可以为农村特殊行业的融资提供有效的支撑。

(三)创新抵押方式

抵押物一直是农户融资的瓶颈,实际上,金融机构完全可以打破传统、创新思维,大胆接受一些相对优质的抵押物。对金融机构来讲,凡不违反现行法律规定、财产权益归属清晰、风险基本能够有效控制各类动产和权益,都可以试点用于贷款担保。如农户的农机具、各类车辆、价值较高的活禽、一些生产型农户的存货、农作物等,均可纳入抵(质)押担保范围。实践证明,这些抵押物虽然在价值评估、变现处置方面确实存在一定的难度,但在促进融资方面,无论是对于农户还是金融机构,其总体是利大于弊,值得继续深入推广。

(四)健全“三权”抵押贷款机制

农村“三权”抵押贷款是指在不变更土地所有权性质和用途的前提下农户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居民房屋权以及林权作为抵押向银行贷款。长期以来,“三权”抵押贷款一直是呼声高、落地难。归其原因主要有几点:一是抵押物本身价值难以准确估量,金融机构难以认可;二是抵押物登记主体责任不明,登记办理难;三是交易市场不健全,抵押物无法真正流通。

要想真正推动“三权”抵押,必须有针对性地解决上述问题。具体而言,一是金融机构要提高认识,积极进行尝试性介入;二是政府要明确抵押登记机关,落实主体责任,宣传并树立起抵押登记法律效力的权威;三是政府要采取措施保证抵押物的流转顺畅。如在农户逾期无法清偿贷款本息时,可以由乡政府或村组对“三权”抵押物进行先行收购以偿还银行贷款本息,然后统筹进行处置,以打消金融机构的顾虑。

三、完善产权流转交易机制

当前,我国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机制缺位是一项急需探究的问题,它既是阻碍农村金融改革创新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金融机构在农村放贷积极性较低的重要原因。解决这一问题可以着重考虑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其一,提升农村产权交易平台的建设进程,以农村产权登记情况为基础,为农业用户提供各项产权交易服务,诸如产权鉴定、信息发布、抵押登记、政策咨询以及组织交易等等。

其二,将农村产权和金融市场的流通渠道彻底打开,以盘活产权与农业设施的方式将资源进行质押,其中包括房屋产权、农村林地的经营权、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收益权、农业订单以及农业设施等等。

其三,重点创新信贷品种的种类,开发新型金融产品,帮助农业用户解决家庭农场、合作社以及农村企业等生产活动融资难的问题。

其四,提升培育资产评估等中介组织的建设步伐,重视农村产权评估难问题的解决情况,以保障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机制的完善工作,推动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建設[4]。

其五,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助力流转机制的顺利运营,保障相关产权可在本区域正常交易,彻底盘活此类睡眠资产。

四、结语

本篇文章主要就农村信用体系的构建、农村抵押担保方式的创新以及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机制的完善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通过强化以上建设来加快农村的金融改革步伐,进而推动我国农村的经济、金融的发展,提升农村整体实力。

参考文献

[1]胡静,姚凤阁.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J].学术交流,2017(02):140-145.

[2]黄琪玉.农村金融改革若干问题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领导科学,2017(04):38-39.

[3]王景利,李宏鹏.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7(03):41-44.

作者:周建国

上一篇:科研院所绩效管理论文下一篇:公立医院内部控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