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改革论文范文

2022-05-11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职称改革论文范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现阶段我国职称评价机制对于部分行业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存在一定程度的负面效应。在职称制度改革大背景下,对职称评聘管理模式进行探讨,成为当下一个热点问题。

第一篇:职称改革论文范文

公立医院职称制度改革研究

[摘 要]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各医院迅速发展,但也面临着严峻的竞争压力,其中医学技术人才成为角逐的重点。在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中,职称制度是关键点,有利于医院获取丰富的人才资源,从而在激烈的市场中得以生存与发展。对此,文章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其医院职称制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小见大,提出公立医院职称改革的重点,以供参考。

[关键词] 公立医院;职称评定;改革

公立医院是国家医疗服务体系重要的组成部门,能够为社会大众提供高水准的医疗服务,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1]。对于公立医院来说,人才是制胜的法宝,是人力资源的核心,特别是教学类医院专业技术人员,身兼医疗、科研与教学多重职责[2]。专业技术人才职称制度是医院培养与选拔优秀人才的主要方法,不仅可调动专业技术人才的创造力与积极性,而且还能促进医院发展战略的实现[3]。对此,各地区及医院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大力改革医院专业技术人才相关职称制度,以确保医院可持续健康发展。

一、研究背景

职称,是一种能够全面反映技术人才专业技能及理论掌握程度的制度,能够为人才评价与管理提供参考依据。但实行了30年的卫生专业技术职称制度已明显不适应现实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逐步显现出诸多矛盾和问题,亟待进行改革[4]。党的十八届三中、五中全会都着重提到了人才评价机制的完善策略,并提出了相对应的要求。2017年,自治区就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提出实施意见和工作安排意见,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就进一步推进卫生系列职称制度改革提出具体标准,这充分表明了该地区职称制度改革工作已经全面拉开。

二、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职称制度改革现状

(一)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简介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成立于1947年,历经70多年的建设发展,现已成为集医疗、科研、教学、预防、保健、急救为一体的全区规模最大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现有职工4716人,在编职工2174人,自行聘用职工2542人,开放床位3000张,63个临床、医技科室;11个院士专家工作站,18个国家级基地和机构、9个自治区级研究中心和基地,6个院级中心,17个自治区级医疗质量控制中心,2个国家临床重点建设专科、1个全国卫生系统医学工程重点学科,11个内蒙古自治区临床医学领先学科和16个重点学科;正高级专业技术人才479名,副高级专业技术人才635名,中级专业技术人才1233名,初级专业技术人才1594名。

(二)公立医院职称制度

在自治区职称制度改革相关文件印发后,医院按照自治区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各项决策部署要求,围绕卫生专业技术人才的诸多特性,认真梳理政策,选派工作人员赴北京、大连、哈尔滨等地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借鉴好的经验和做法,制定出台了医院职称评审工作实施方案,为改革提供制度支撑。聚焦职称评审关键环节,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积极谋划,主动研究,精心组织,探索实施了一些改革举措,并取得了积极成效。

1.领导高度重视,广泛开展评审活动

领导高度重视,医院高度重视职称自主评审工作,成立了由第一负责人任组长的职称评审工作领导小组和监督领导小组,并组成了职称评审委员会,坚持公平、公正、民主、择优的原则,按照规定的评审范围、程序,在岗位结构比例内按照高级岗位空岗数开展评审。

2.抓好建章立制,规范评审程序

根据自治区职称制度改革相关文件精神,基于医院发展、学科建设现状及人才所需,加强调研,对各方建议与意见进行全面归纳总结,反复商讨、多次修改,制定出台了医院卫生系列高级职称评审管理办法,为改革提供制度支撑。

3.细化评审指标,克服“三唯”倾向

以解决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问题作为突破口,依据自治区职称制度改革文件精神,充分借鉴其他省市好的经验和做法,反复斟酌,修订细化评价标准。将参评人的专业理论水平、工作能力、病历、专题报告、科研项目、科技成果、医德医风、医疗事故、出勤、行政处分、年度考核等全面纳入职称评审指标,突出品德、能力的业绩评价。不将论文作为评价卫生专业技术人才的唯一限制性条件,只将其作为参考性条件。

4.推行量化评审,创新职称评价机制

以创新职称评价机制作为切入点,在采取同行专家评审的业内评价机制基础上,根据卫生专业特点和医院实际,推行量化评审,有效提升了职称评价机制的科学性和精准性。

实施量化评审的最大难点在于评分标准的设定上。为了将其设置的科学、合理,符合医院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实际,充分利用了一线工作法,广泛征求了相关临床、医技专家意见,多次开会讨论,经过数次修改、调整,制定了《内蒙古自治人民医院卫生系列高级职称评审量化评分标准》,评分標准对专业理论水平、工作能力、代表作、病历、专题报告、论文论著、科研项目、科技成果等评审指标逐一进行了量化,分别赋予合理的分值及权重。卫生系列高级职称实行考评结合的评价方式,按照规定的评审权限、范围,由医院自主评审主任医(护、技)师、副主任医(护、技)师专业技术资格(中蒙医、药学专业除外),职称自主评审工作采取面试答辩与量化评审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面试答辩得分权重占比40%,量化评审得分权重占比60%。

(三)实施效果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职称自主评审工作政策宣传到位,领导保障有力,制度文件完善,组织规范严密,切实按照人才发展的规律,克服了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的倾向,量化评价标准和业绩权重,创新评价方式,率先在自治区卫生系统内探索实行面试答辩与量化评审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对专业技术人才予以公正的评定,连续三年评审结果无异议,有效发挥了职称评审职能,让工作中称职的人脱颖而出,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

(四)存在問题

职称制度不只是一项单纯、独立的制度,而是直接关系到人才的培养与使用,其不仅能够对人才的培养效果进行全面检验,还能够为科学选人与用人提供可靠信息。评聘相结合贯彻落实了因事择人、人岗匹配的理念,然而因岗位人数及比例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符合条件的人员却无法评上相对应的职称,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周期长,人才使用将会面临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缺口大,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精尖少等问题,容易造成卫生专业技术人才梯队建设断档的现象。人才是医院发展的第一动力,简单地按空岗数推荐申报并不是最佳方案。如何合理确定评价与聘用的衔接关系,切实发挥职称制度的导向作用,真正做到“评以适用、以用促评”仍然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难题。

三、公立医院职称制度改革思路

(一)分层分类评审

在医院职称改革制度中,开展量化评审的最大难点在于职称评审标准的设定上[5]。对此,建议基于公立医院等级、功能定位及工作特征实施分层分类评审。三级医院主要职责在于临床教学、实习、研究科研课题、培养高级临床医学人才、发病学术成果等教学类任务,在创新与发展医学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此,职称评审时,应对科研及学术论文的要求予以保留。对于基层医院而言,其职责在于为社会大众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不具有科研能力。针对这一类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在职称评审时,可将学历及任职年限予以适当地放宽,不要求或淡化学术及科研论文的要求,应将门急诊工作量、完成病历数量、基层工作年限、患者满意度、健康教育工作等量化及非量化指标纳入其中,注重考核对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能力及实践经验[6];严格按照“定向评价、定向使用”的原则,制定科学合理的职称管理机制,针对拥有高级职称的基层医务人员,可制定相关政策与制度将其限定在基层就职,这一做法不只是为基层医务人员提供了更多的晋升路径,而且还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到基层医疗体系中。

(二)评审权限下放

在医院医务人员职称评定中,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应简政放权、转变职能,加强宏观管理,注重职称评定工作事中、事后的监管,减少微观及事务性工作,简化审批事项,科学界定、合理下放职称评审权限,为公立医院提供更多的自主权。在职称改革中,注重人才中心、行业协会及学会等社会组织的作用,专业社会组织可负责评审标准制定、人员资质审核、考试组织、资格证书发放等具体工作,且在专业设置、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的组建等方面发挥行业协会、学会等社会组织的作用;在职称评审中,行业协会、学会等社会组织和医疗卫生机构应积极发挥自身作用,自主开展职评审工作,确保职称评价与管理社会化水平的提升。立足于改革层面,公立医院职称制度的改革必须立足于评审相关要求及标准,根据专业类别、专业技术等级及地区实际情况,积极设立科学合理的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对于护理、内外科参与职称评选人数众多的专业,可按照行政区域进行科学合理地划分,针对满足相关要求的地市、县、三级医院设置相对应的高级或副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也可允许具有评审能力的行业学会及协会等设立相关评审委员会,独立地进行职称评审;对于儿科、麻醉、康复等职称评选人数相对较少的专业,应在省级地区设置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也可在具有评审能力的地市、县、三级医院设立[7]。

(三)实行因需设岗

公立医院职称制度同其所提出的事业单位岗位与编制管理改革相融合,制定科学合理的岗位设置计划。赋予公立医院用人自主权,基于实际工作所需,对岗位设置比例进行合理调整,在人员总量与岗位设置计划类自主聘任适用人员,真正做到“以事定职,因事设岗”,基于工作人员、岗位职责的规定,对专业技术治污岗位职数进行合理确定。例如,对于一个公立医院而言,其临床科室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是科室总人数的18%,省重点专科高级所占比例可提高到25%。在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及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及时解聘或辞退不合格者,聘任专业技能强、工作经验丰富、业绩突出的专业技术人员,并设定相对应的待遇,激发医务人员的工作热情,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充满活力的用人制度。

(四)评审公开化和规范化

对于以往职称评审而言,职称泛滥是其最大的隐患。在职称评审中,若监管不到位,有的社会组织为了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参加职称评审,便随意地降低评审标准。针对这一情况,政府应加强监督,公开职称评审工作,确保各社会组织能够互相公平竞争。在这样的公平竞争环境中,社会大众才能够对职称评审的权威性予以认可。在自由的社会评价中,政府应加强监管,行业应积极发挥自律作用,根据优胜劣汰的理念,对职称评审制度进行改革,确保其能够朝着正确、良性的方向发展。另外,要进一步优化与调整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公立医院职称评审制度的科学性、规范性。

四、结语

总之,现代社会中公立医院的改革趋势日益明显。其中,职称评审制度备受关注,应与时俱进,积极创新职称评审制度,通过评审权限下放、因需设岗、评审公开化和规范化等方法,改革医学技术人员薪酬制度,提高职称评审制度的科学性、社会性与规范化,以此来满足医院的发展所需。

参考文献:

[1] 周立婧,孙燕芳,王进.自主评审试点背景下公立医院卫生专业技术职称评聘实践分析[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20,31(12):1585-1587+1595.

[2] 任静,卫生人才规划监测评估课题组.调整基层技术职称结构比例 打破人才发展壁垒[J].中国卫生人才,2021(03):23-24.

[3] 傅琼琼,吴晓东,冯燕,等.基于信息化的卫生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评审系统建设[J].中国卫生资源,2020,23(03):279-281.

[4] 殷红,麻新梅.量化评分模式在卫生专业高级技术职称评审工作中的运用与探讨[J].经济师,2018(04):239-240.

[5] 费芳.卫生管理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评价体系现状研究——以福建省为例[J].卫生软科学,2016,30(07):23-25.

[6] 罗海英.卫生专业技术职称聘用工作中量化评分模式的应用——以昆明市妇幼保健院为例[J].人力资源管理,2016(03):29-31.

[7] 周立婧,叶树俊.关于大型公立医院职称聘任中存在问题的分析及建议[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7,28(03):29-31.

作者:宋宁

第二篇:职称制度改革下的职称评聘管理模式探讨

摘要: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现阶段我国职称评价机制对于部分行业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存在一定程度的负面效应。在职称制度改革大背景下,对职称评聘管理模式进行探讨,成为当下一个热点问题。据此,本文首先从外语、计算机、论文等不再是职称评审必备条件、职称评聘开始逐步突出用人主体在职称评审中的主导作用、职称评聘的监管制度机制仍有待进一步建立健全三个方面对职称评聘管理模式现状进行了简述;其次立足于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核心评价标准、针对不同领域制定不同职称评价标准、创新职称评价方式,探索多元评价方法三个维度对当前职称制度改革主要内容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最后,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职称评聘进行分类评价、职称和岗位实行聘期制、加强职称评审权的下放、探索“互联网+监管”模式的建议。

关键词:职称制度;改革;职称评聘;管理模式

0引言

随着《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印发,我国职称工作进入新一轮深化改革阶段,如何更好地处理评聘关系问题是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当前,职称制度改革大背景下,职称评聘管理工作有了清晰的改革方向,要综合考虑品德、能力、贡献,系统的对人才进行评定,逐走出传统职称评定中主要根据论文、学历、资历、计算机、外语等硬性指标的职称评聘管理模式,新指标的建立,有助于通过系统考虑工作,实现职称评聘管理模式的统筹兼顾。

1职称评聘管理模式现状简述

1.1论文、计算机等硬指标逐步淡化

长久以来凭借外语水平、计算机能力以及论文数量的职称评聘管理模式备受争议。针对这一现象,当前多地区已开始着手改革。一是部分地区开始对工作中实践、操作能力要求更高,而对科研要求较低的岗位在职称评价中淡化或取消对于论文、英语要求;二是在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一些地区开始积极探索引入新指标代替论文、外语和计算机在职称评审中的作用。如更偏重于实际研究成果的传新性和影响性,以避免因对论文数量要求而引起的论文质量低下。现阶段,我国部分地区已经在职称评聘管理中取得了新的进展。吉林省在《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中,明确要求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不强制对外语水平、计算机能力设定标准;内蒙古针对民族地区、边远地区和贫困地区基层技术型和实践型岗位,职称评聘管理中注重对工作过程中业绩进行审查,不强制对外语水平、计算机能力设定标准。

1.2开始逐步突出用人主体在职称评审中的主导作用

由用人单位或评审机构自主确定评审条件逐渐成为职称改革的一个导向,通过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逐步突出用人部门和单位的自主评价,鼓励单位在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针对自身实际情况进行人才评价,传统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人社部門,通过对相关工作的备案实现对职称评聘的管理。据了解当前江西省内14家企业、37家院校和医院、5家科研机构下放职称评审自主权,全日制本科高校教师职称全部实行自主评审。实践证明,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用人单位基于自身需求导向,其职称评聘标准与传统的评聘标准相比更加科学和符合单位实际情况,同时在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实现了政府为主导的职称评聘管理职能的转变。

1.3职称评聘的监管制度机制仍有待进一步建立健全

职称评聘的监管制度在不同地区依然不同程度存在标准不严格、程序不规范,投诉较多、争议较大以及复核中发现严重问题的局面。凸显出当前政府监管不明确、单位不自律、社会监督失位,对职称评聘过程中的申报、推荐、评审各环节监管机制不够健全。一是下放职称评审权后事中、事后监管规则、流程和标准不够明晰。二是用人单位对评聘界限、评聘规则具体工作中依据各单位具体情况进行判断并做出决定的权力交代不清。三是未做到在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进行及时的监管,对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所出现的突出问题以及不合理情况,未能进行公示并做严肃处理。

2当前职称制度改革主要内容

2.1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职称评价标准

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应坚持对重品德、重创新能力、重业绩的评价和激励导向。一是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要针对实际情况对应用型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急需紧缺技术人才、新兴产业技术人才破除传统模式中的论文、资历标准,依据实际情况强化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业绩贡献评价导向。通过在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破除应用型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急需紧缺技术人才、新兴产业技术人才在职称评聘中因资历不足带来的负面影响。二是要在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进一步建立以专业技术品德、能力和对业绩贡献为核心的专业职称评价衡量标准和体系,坚持对品德在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的作用发挥关键性指导作用。三是在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通过评价注重对创新能力的评价,合理地设置专业职称评审项目中的学术论文和相关科研成果的评价条件,对专业职称外语和对计算机专业应用技术能力水平不作统一的要求,突出对业绩和贡献的评价,增加专业职称技术创新、成果应用转化、横向研究课题等相关评价内容和指标的等级和权重,破除在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的传统做法。

2.2针对不同领域制定不同职称评价标准

当前职称制度改革要针对不同的领域、不同的行业、不同社会层次的专业和技术人才,制定不同的职称评价的标准。职称人员在评聘制度的管理过程中要实现“干什么、评什么”。通过在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针对不同领域制定不同职称评价标准。鼓励中小学教师到课上和讲台、医生到科室和临床、工程师人员到实验室和技师到厂房工地、农业技术人员到田间地头,在火热的基层生产一线建功立业,让干得好的人都能评得上。

2.3创新职称评价方式,探索多元评价方法

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应创新职称评价方式,探索多元评价方法,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根据实际情况和单位需求,在职称评定过程中积极开展多样化的职称评价方法,在实际过程中应遵循定性职称评价与定量支撑评价相结合、特殊人才职称评价采取与之相对应的单独标准,进而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实现在针对不同层次的人才、不同领域的部门做到多层次、多维度和立体性考查,增强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的公平性和科学性。

3职称制度改革下的职称评聘管理的建议

3.1职称评聘进行分类评价

职称制度改革下的职称评聘管理应做到分类评价。应在职称制度改革背景下,進一步提升职称与个人工作领域和业务内容的适用性。在个人工作领域和业务内容的基础上,将职称评价与个人工作领域相适应、职称评价与业务内容相适应和职称评价与社会服务相适应科学划分类别,制定侧重不同的评价标准。同时,建立职称的评审指标和代表作用评价制度,从“单一固定评价指标”制度修改为“适应性指标”,可从其工作的内容、工作管理业绩、特殊情况和事件、工作管理绩效、专利、研究报告等不同的成果中,任选最能体现其能力和水平的优秀人员作为本次职称资格评审的主要评价内容。

3.2职称和岗位实行聘期制

职称制度改革下的职称评聘管理应做到职称告别“终身制”,通过职称和岗位实行聘期制实现用人“能上也能下”。由此可以进一步地强化单位和职称的“能上能下”。在职称的实际操作中,职称和个人适用岗位的聘任均严格实行职称聘期制,期满后对单位进行严格的考核;考核合格的,单位和其个人按照适用岗位的需要、同时参考个人想法的基础上,协商一致办理劳动合同;对于在单位内部的考核中成绩不达标的现象,单位可根据其个人与岗位的适用条件差异情况,低聘岗位适用等级人员直至按照规定解除其聘用。通过这一职称评聘制度的设计,有利于维护和保障机关事业单位的用人自主权,避免一劳永逸的实行职称评聘终身制度所引发的工作惰性,进一步地激发机关事业创新时代劳动主体的活力。

3.3加强职称评审权的下放

职称制度改革下的职称评聘管理应进一步创新民营企业职称评价方式。民营在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建立应用型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急需紧缺技术人才、新兴产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审的单独标准,以保证与单位发展相契合,但同时应注意,要杜绝“放而不管”,职称评审权下放后加强监管放权不等于放任不管。人力社保部门应在民营在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加强监管。在组织制定本事业单位的聘任程序审核管理暂行办法时,人力社保管理部门负责人应对其进行科学指导和对审核严格把关,确保其评聘程序和制度的合规合理。在组织开展本单位聘任程序评议工作时,需对本单位进行评议前的公示和聘任前的公示,广泛地接受人民和社会的监督。在组织完成本单位聘任程序验收工作时,人力社保管理部门负责人应对其聘任审核程序和制度审核结果落实情况进行审查和验收,确保本单位聘任程序和结果的真实有效。

3.4探索“互联网+监管”模式

职称制度改革下的职称评聘管理应结合新形势,积极探索“互联网+监管”模式以进一步提升职称评聘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具体而言,一是要在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推广智能监管,在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途径的运用,逐步在实践过程中探索与在职称评聘管理过程相适应的“互联网+监管”模式。二是应由主管部门建立职称评审公示制度,健全公众在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的举报途径和监督手段,充分发挥群众在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的监督作用。

4结论

本文在深入分析评聘现状于改革内容的基础上,给出了职称评聘进行分类评价、职称和岗位实行聘期制、加强职称评审权的下放、探索“互联网+监管”模式的建议,对于职称制度改革下的职称评聘管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廷洲,陆莎,金志峰,等.我国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发展历程、关键问题与政策建议[J].中国教育学刊,2017,(12).

[2]刘尧.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变革透视——从《高校教师职称评审监管暂行办法》谈起[J].高校教育管理.2018,(03).

[3]姚荣.论我国公立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权的公法规制[J].高校教育管理.2017,(04).

[4]钱晨烨.现行职称制度改革的障碍和建议探析[J].人才资源开发,2017,(18).

[5]杨新春,吴艳.高校教师职称评审视域下的学术道德失范探析[J].职教论坛,2014,(32).

[6]肖鹏燕.非公领域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5,(09).

[7]温丙帅,孙建波.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审权利保障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

作者:孟丹丹

第三篇: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趋势探究

【摘 要】 教师职称工作是检验教师工作质量的重要手段,不仅可以提高教师创新能力,保证工作积极性,还可以提高教学成果。但是,我国教师职称制度在评价过程中还存在考核体系不全面等问题,造成教师职称评价结果不准确。基于此,本文就对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趋势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 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趋势;具体措施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重视孩子教育工作,使得教师的需求日益上升,教师职称评价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但是在教育行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使得以往的教师职称制度中存在评价结果不合理、制度不全面等问题,基于此,本文就对教师职称制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解决措施。

一、目前教师职称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缺乏完善的教师职称评价机制

各个学校在对教师进行职称评价工作时,还存在职称评价机制不完善的情况,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传统的教师职称评价是终身制的,在此种情况下,就会限制了青年教师的发展。另一方面,教师职称评价结果缺乏客观性、准确性。

(二)教师职称评价制度缺乏灵活性

现阶段,我国教师职称评价制度还缺乏灵活性,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受到传统教师职称评价制度影响,各个学校在发展过程中无法引进人才,造成学校教师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偏低。另一方面,传统教师职称评价制度经常会受到专业、教龄、年龄等方面因素影响,在此种情况下,就会造成青年教师所付出的努力与回报不成正比。

(三)教师职称评价缺乏完善的后续管理工作

一方面,学校在对教师聘用后,在对教师进行评价过程中将主要的方向都集中在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业绩上,而忽略教师论文管理等工作。另一方面,学校在对教师聘用后,分配工作岗位时缺乏认知,导致岗位分配不合理。

二、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工作的主要对策分析

(一)学校需要健全教师职称管理法规

第一,各个学校可以参考国外院校,对学校内部教育法规进行完善。第二,各个学校需要对职称机构的成员进行规范,提高成员资格标准,让成员能够充分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进而保证教师职称制度合理。第三,各个学校需要对教师职称成员、制度等方面内容进行明确,对每一教师的责任进行明确,从而保证教师职称制度的合理性,使其能够发挥出最大效益。

(二)学校做好与事业单位岗位聘用的衔接工作

一方面,各個学校需要严格参照事业单位要求,对教师的工资待遇进行明确,当教师岗位出现空缺时,可以让教师跨校评价,进而保证教师职称评价结果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各个学校需要对教师评聘监督机制进行完善,让有关纪检监察部门、广大教师一同对教师职称评价工作进行监督,从而保证教师评聘结果的公平、公正。

(三)学校创新教师职称评价机制

一方面,学校可以实行专家评审制度,完善评委组织管理制度,并在各个高校内部遴选一些经验丰富、教龄长的一线教师,让这些教师组成评委,对教师职称进行评价。另一方面,学校需要对其他院校教师职称评价机制进行学习,然后对学校内部的教师职称评价方法进行创新,采用多样化的职称评价方法。

各个学校需要提高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工作的重视,在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背景下,积极研究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方向,根据教师具体工作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职称改革工作,从而保证教师工作质量,推动我国教育行业实现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闫健敏. 关于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思考[J]. 教师教育论坛,2017,30(2):18-22.

[2] 牛风蕊. 高校教师职称制度的变迁逻辑、现实困境与路径转向[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8):4-6.

作者:文若彬

上一篇:传统文化元素论文下一篇:幼教个人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