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团活动中三生教育论文

2022-04-22

摘要:“三生教育”是指通过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接受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主体认知和行为过程。本文对目前中职医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和成因进行了简要分析,认为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力量,注重加大对中职医学生“三生教育”的力度,是促进中职医学生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社团活动中三生教育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社团活动中三生教育论文 篇1:

推进“三生教育”的一些思考

人生的意义何在?生命价值几许?人为什么活着?人应该怎样活着?幸福如何追求?生与死有何差別?如何面对死亡……这一连串的疑惑从古至今就存在,然而要得到满意的答案绝非易事。我们能掌握的是生与死之间的这一段生命,而让生命具有意义不在开始或结束,而是在其过程。因此,在人生的历程中要认识到,“生活中的人,不仅是活着的一个个体,更是社会的一员,就应尊重生命,且善于总结自己的哲学人生。”[1]换言之,“三生教育”在于引导学生认知生命、珍爱生命、尊重生命;提高环境适应能力、生存能力、生活能力和创造能力;热爱生活、奋斗生活、幸福生活。

生命、生存、生命教育(简称“三生教育”以下同),不是新知识,也沒有新的內容,它其实早已存在,存在于你我的认知中.只是在面对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个人与社会的价值冲突日益彰显,使得处于这个缤纷年代的个人,深感迷惑,迷惘和迷失;也使得这个追求卓越的社会,隐藏了失调,失序及失色的危机时刻,让我们重新看待这个问题,将已失落的人文思想,人文关怀重新找回来。因为现代人生活目标的模糊,人格修养被忽略,人际关系渐疏离,虛无主义笼罩了整个人生价值取向,于是除了追求物质享受,速效文化之外,生活中似乎沒有更高的意义、价值和理想。失落了意义、价值和理想,个人內心缺少喜乐,社会欠缺关怀,也不再有理想的憧憬。然而展望未来,社会将更多元,人际关系也更趋复杂,如何才能使我们走出迷失,不再迷惑?能过上有意义的人生,活得悠然自在。因为我们应该知道,“作为人的存在,至少要珍惜生命的存在,对于一个把生命当作毫无意义甚至疯狂虐杀的人,对于生命的尊重早已失去,这既是人的悲哀、是教育的悲哀,也可以说是现代人对生命认同的缺失。”[2]所以我们应该回归教育的本质——推进“三生教育”,营造出具有人性化的教育环境,培养学生成为一个能快乐生活,体悟人生与创造生命并兼具人文情怀的社会人、伦理人。

“三生教育”的意涵

你之所以为你是好的,我之所以为我是好的;你是你,我是我,我们不能比较,这是生命的真理。也因为每个人的存在,都有他的价值与意义,是独一无二,无可取代的,所以他是尊贵的,他有权利也有义务去发展,去探索属于自己生命的特色,并且将自己的生命力不断的超越提升,因此,“三生教育”在于整合过去分散在各课程中有关生命价值、生存智慧、生活艺术,通过教学、反思与体悟,让学生学会包容、接纳、欣赏別人,建立乐观进取的人生观。换言之,推进“三生教育”的目的,主要在于协助达到下列目标:

(1)生命教育主要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和生命价值观。

(2)生存教育主要是帮助学生增强生存意志和提高生存能力,让学生认识把握生存规律,强化生存意志,提高生存技能。

(3)生活教育主要是帮助学生确立健康、高尚的生活目标和生活理念。

“三生教育”既是培养学生对生命做深层的碰撞,就该让学生深刻体悟:人与自己、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自然、人与宇宙的各种关系中认识自己,了解別人,体悟物我关系,才能衍生出生存的智慧。而“人的生存、生活自成目的,恰恰是因为它能够自我分化、二重化为目的与手段。目的要靠手段确立,手段要靠目的规定,两者互为中介,互相过渡。”[3]由此可见,“三生教育”内涵有五:

(1)人与自己的教育——教导学生不仅要认识自我,找出真我,也要发挥潜能,去實现自我,以活出亮丽生命的色彩。

(2)人与人的教育——教导学生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尤其明白群己关系及公共道德的重要,重视次级文化存在,进而关怀弱势群体,创造和谐的互动。

(3)人与环境的教育——教导学生调和小生命与大生命价值的冲突,珍惜生存的环境,保护自然环境。

(4)人与自然的教育——教导学生尊重生命的多样性及大自然生命的节奏和规律性,使人类有机会去亲近生命、关怀生命,以维持一个永续、平衡的自然生态。

(5)人与宇宙的教育——引导学生思考信仰与人生的问题,理清自己的人生方向,订定自己的终极关怀,以宏观的视野去审视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认识国家、世界的伦理,关心人类的危机,树立地球我们家园的观念,活出全方位的生命。

“三生教育”本质

生命的本质包括生理、心理、精神与灵性四个层面。所以生命教育理应该包括生命的现象与生命的境界。生命的现象是指人生的实然面,可以用科学的方法來观察与分析;而生命的境界即指人生的应然面,包括生存智慧和生活艺术,应该从哲学的理念思考、感悟。因此,“三生教育”的本质即可从这两个面向来探讨:

1.“三生教育”是一种自我发展的教育

“三生教育”包括生命价值教育、生存智慧教育和生活艺术教育。就皮亚杰、布鲁纳的发展理论而言,在不断连续且动态的生命过程中,自我发展常遵循可预知的模式,循序渐进发展,而且各阶段都有其发展任务。因此,“三生教育”涵盖了对人生发展的引导,生存智慧的培养,生活艺术的养成。藉此实现生命中的价值意义。

2.“三生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

无论从古希腊哲学家所主张的“人为万物的尺度”,或是存在主义,人文主义所注重“人本身的主体性”及标榜人的自主性与自由性,基本前提必须以人为中心。这种强调如何使个人认清人的地位,人的自由、人的自主、人的尊严、彰显人的价值、理想,关照到人全面发展的人文思想,即是一种生命教育,它代表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人生观,一种人格修养。

3.“三生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

人的一生,从出生到老死,依世俗的眼光来说,只有一次。因此,“生命,它超越了一切,珍惜生命,善待生命,是每一个人应该持有的生存态度。”[4]而对于如何面对生命中的每个过程,是需要学习的。知识的学习是如此,为人处事的学习也是如此,面对人生的生老病死,更是需要学习。因此在生活即教育、人生即学习的终身教育的理念下,每个人必须把握更多学习的资源,才能有更丰富的內涵来判断生命的每一个阶段。

高校推进“三生教育”的对策措施

生命中重要的应该是生活而非成绩。然而在虽是多元入学管道,仍是智育挂帅的情况下,其他四育在夹缝中苟延残喘地发展。位于首要的德育却受到社会复杂价值取向的冲击,形成了多重标准,以致学校教育在现实与理想之间挣扎、拉锯,终而使与人最生活化,最密切的生命、生存、生活教育沦为枝节末流,不受重视。充其量,仅零散安排于健康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或在辅导讲座活动中穿插点缀进行。针对这种情势,联系高校实际情形,我们认为进行“三生教育”应该注意配套实施面下这些方法措施:

1.教育行政方面

颁布实施相关法律法规,成立专门机构或研究机构。邀请专家学者进行学术研讨、发行“三生教育”专刊、编发学生和教师手冊、培训师资、编列专项经费预算推进和鼓励研究等措施,只有这样才有助于“三生教育”的推进开展。

2.教育资源方面

“三生教育”是生活化与终身化的历程,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的课题。因此,必须先沟通观念,使亲人、老师、学生建立共识,共同参与,相互分享,共同体悟,并整合社会教学资源,提供相关机构,学术部门及专家学者之各种资讯及咨询服务或与志愿者,公益事业团体等相结合,努力拓展教学支援系统,以助“三生教育”实效性的实现。

3.教育环境方面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建立一个良好教育环境对有效推进“三生教育”的工作极其重要。要建立一个良好教育环境,首先就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造接纳,尊重,温暖与关怀的教育环境。其次,建构人性化的校园,改善或充实学校的软硬件设施。此外,为适应学习的需要,应积极建构相应电脑网络网站,鼓励师生多元学习,培养终身学习习惯。同时,为推进“三生教育”的普及面,教育环境不能局限于校园,应结合社会、家庭、工作场所、图书馆、文化中心等各种学习资源,以建立更广阔的学习空间,让“三生教育”真正落实到日常生活中。

4.教育计划方面

“三生教育”范围广泛而多样。因此,学校的各项教育计划,例如:禁毒反艾教育、安全教育、环保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就业指导、心理咨询等,都与“三生教育”的內涵有部分的重叠性。应该注意整合并重视其间的关联性,以避免不必要的內容重復,造成学校行政的负担,教师教学的压力以及学生学习的乏味。

5.教学活动方面

“三生教育”不是一项教育运动,不是一句教育口号,而是一种教育理念、一种教育行为。所以“三生教育”应该落实在每一刻的教学活动或生活辅导之间,从做中学习,从体验中学习,让生命的本质潜移默化于学生心底。以学校教育而言,可利用各项集体活动,例如:举办成年礼仪式,感恩活动等,加强沟通生命教育理念,并通过社团活动、讲座辅导活动方式,加强学生关怀并尊重团队,发展群己和谐的关系。使学生思考自己生命向度,达到知、情、意、行的教学目标。

6.课程设计方面

不要把“三生教育”的教学实施看着是一固定的课程或科目,而是随机的,科际整合的,因此课程设计上宜重视各科的整合性以及与生活之间关联性。例如:可以以人的生命问题作为开端,提出有关人的生命意义为何?人的生存智慧为何?人的生活艺术为何?人的生存应如何与自然求得和谐?……亦可以以人为核心的课程设计,列举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宇宙的关系;人与历史的关系;人与经济的关系;人与文化的关系;人与科学的关系;人与政治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为枢纽,把这些问题串连在一起,形成一个以人为核心的“三生教育”课程。总体说来,“三生教育”在课程结构上的安排,应该是伦理与体验并重,从伦理中使学生认识到生命诞生、意义、价值;从体验中使学生感悟生命的可贵及对生命积极的关怀,通过对这两者的认知,使学生对“三生教育”形成正确的认知与态度。

7.教师角色方面

从事“三生教育”的教师不仅应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生死观;而且应是一位热爱生命,尊重生命及关怀生命的典范。他能本着爱人之心,愿意分享自己对生命的体会与情感,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认清自己真实的存在。因此,教师从事“三生教育”时,除了通过教学研讨会、座谈会、讨论会等途径获得资讯,挖掘教材、充实内涵之外,更需有一份热忱,随时把握教学机会,敏于观察,勤于收集资料,相关学科教师协同合作,从而提供学生连贯有效的“三生教育”模式。

8.教法运用方面

生命的本质,就是生动,活泼与有趣,所以在教法上就必须先树立一个基本理念:用尊重新一代的感觉来引导。从他们的年龄,生活经验出发,尊重他们的成长背景以及生活环境,抛开我们以前的想法,走近他们现在的感觉。只有这样,在实施“三生教育”时,才会使其有感觉,进而感受、感动,教材內容才能深入他们的生命中,去內化他们的心灵。因此,教法的运用上,可视学习內容性质与对象之不同,采取弹性多元的方式进行,才可生动活泼。可凭借各种体验活动、价值澄清、角色扮演、参观、小组讨论、座谈会、辩论会等不同方式交互应用来进行教学活动;也可利用各种媒体,例如:电影、电视、幻灯、电脑、报刊杂志来实施,而不必将教学活动只局限于教室內、校园中以及教科书等。

结语

教育本来强调学生不但要学会做学问,更要学会做人。但由于教育过程中过于追求效益,功利与工具性的目的,教育似乎只为提供有用的知识,在教人学习做事,而相对地漠视了人之所以为人及如何做人的道理,忘记了“一个人一生的使命就是生命最基本的真实”。[5]因而多数人在面对生命议题时,不知所措,局促不安,其面对生命的能力更是令人存疑。于是回归教育本质——人所以为人的“三生教育”受到正视。通过教学与体验的过程,使学生有能力去规划自己,实践生命,快乐有价值地度过真、善、美的人生。因此,只要有心,用心地规划,一步一步地引导,让全体师生能共同参与,相互分享,共同体验,并成为学校教育的核心。以“三生教育”为职志的教师,须有舍我其谁的担当与使命,在“人人皆可以为尧舜”的前提下,绝不放弃任何一名学生,教育学生认识生命的价值,体验生活的感受,积累生存的智慧。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的价值进而创造有意义的生命,人人都以爱来书写生命的历史,将能在成长的过程中走进人生的新领域,新境界,获得新的发现,新的感悟,新的惊喜,这就是推进“三生教育”最基本的亦是最大的目标。

[1]王培佐.生命的意义〔J〕,政工学刊,2007年第4期.

[2]张梅.生命哲学视野中的校园精神文化建设〔J〕,小学教学参考,2005年第2期.

[3]张曙光.生存哲学的命意及其当代旨趣〔J〕.哲学动态,2001第一期.

[4]柳海林.重视审视生命的价值〔N〕.北京青年报,2008年5月28日.

[5]贾美云.生命意义的存在与价值〔J〕.学术前沿,2007年第10期.

作者:张世斌 张联英

社团活动中三生教育论文 篇2:

注重“三生教育”,促进中职医学生全面发展

摘 要:“三生教育”是指通过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接受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主体认知和行为过程。本文对目前中职医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和成因进行了简要分析,认为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力量,注重加大对中职医学生“三生教育”的力度,是促进中职医学生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中职医学生 “三生教育” 思想道德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各医疗单位对医疗领域技能人才的要求逐年提高,不仅招收具备熟练的操作技能的毕业生,而且看重生理、心理和人格健全的综合性人才,这无疑对医疗卫生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由于许多主客观原因,中职医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现状令人担忧。当前,以“三生教育”为抓手,深入开展心理健康辅导,培养良好精神状态、增强社会适应力、全面提高整体素质,已成为广大职业教育者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中职医学生思想道德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从总体上看,中职医学生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热爱集体,团结友爱,文明礼貌,但部分中职医学生在日常行为中屡屡表现出心理素质不高、意志力较差、自我管理的能力不强的现象。一是自我管理的能力差。部分学生法制、纪律观念淡薄,旷课、逃学、早恋、乱扔垃圾、破坏公物的现象时常发生,少数学生自私自利,对家庭、集体和社会缺乏责任感,明知不可以违反学校的规章制度,但由于自控能力较差,时常有违规行为,且屡教不该。二是心理素质差,缺乏自信。许多中职生认为自己进入中职,就是“末等公民”,总认为自己学习基础差,学习能力差,前途渺茫,自暴自弃,意志消沉,情感冷淡,遇到挫折就更难承受了。三是意志力比较薄弱,人际交往能力弱。许多中职生都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因家人无原则地溺受、宠爱,普遍缺乏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缺乏克服困难的决心和毅力,在集体生活中,喜欢以自我为中心,对别人的优点难以认同,对别人的缺点难以容忍,容易引发人际冲突。

分析上述存在现象和问题的原因,不外乎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两个方面。从客观上看,部分原因是家庭教育、社会环境和不良思想的影响,部分原因是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的不当造成的,如中职教育中存在的偏重于管理学生,忽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未能将管理与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教育方法上的单一,处理问题偏袒等现象。从主观上看,主要是部分中职医学生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缺乏对道德行为的正确判断,以及道德意志力薄弱、道德情感狭隘等因素造成的。

二、注重“三生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生教育”(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的概念是学校德育范畴的概念,实施“三生教育”是逐步解决上述问题、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人这一现代教育的基本目的的有效途径之一。

1.“三生教育”的内涵

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对待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1]。通过生命教育,学生能认识人类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存在和发展规律,认识个体的自我生命和他人的生命,在与自我、他人、社会、自然建立和谐关系的过程中,促进生命的和谐发展。如此,学生不仅能认识到生命的渺小,而且能认识到生命的伟大,把珍爱生命内化为人的品格。这样,因人的行为而导致生命不受珍重的现象就会大大减少。

生存教育是帮助学生在学习生存之时,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意志,把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生存观的教育。帮助学生建立适合个体的生存追求,学会判断和选择正确的生存方式,学会应对生存危机和摆脱生存困境,正确面对生存挫折,形成一定的劳动能力,能够合法、高效和较好地解决安身立命的问题。

生活教育是帮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确立正确的生活观,追求个人、家庭、团体、民族、国家和人类的幸福生活的教育。生活教育能使学生认识生活的意义,热爱生活、奋斗生活、幸福生活;帮助学生提高生活能力,培养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培养爱心和感恩之心,培养社会责任感,形成立足现实、着眼未来的生活追求;让学生理解生活是由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职业生活和家庭生活等组合的复合体。

2.加大“三生教育”实施力度的有效途径分析

(1)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有效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力量。实施“三生教育”要依靠和整合学校、家庭、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作为实施教育的主体,学校一方面要加强与政府职能部门联系,积极主动地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周边环境,同时加强与家庭的联系,优化家教,实现双向配合,充分发挥学校和家庭两方面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动员和利用各种社会资源,营造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发展生命的良性环境,引导形成热爱生活、奋斗生活、幸福生活的良好学可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生存意识、保护生存环境、提高生存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逐步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

(2)改进教学方式,突出“三生教育”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一样,“三生教育”也应该以系统的眼光来看待和实施。学校应开设专门的“三生教育”课程,使学生系统地学习,从理论层面上提高认识。将“三生教育”内容融入专业学科的教学计划,各个学科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应紧密结合医学、人文社会科学间的相互联系与内在的逻辑关系,将“三生教育”渗透到医疗实践中,不管是理论讲授还是专题讨论,均贯穿“三生”的理念,把临床及卫生改革中的热点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将现实问题贯穿到教学内容中进行分析、讨论、讲解,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培养具有对人、社会、自然和自身正确态度的医学人才;使学生学会从医学、道德、社会等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逐步加深对生命、生存、生活的理解,实现全面发展。

(3)开展适应学生特点的各种活动,突出主体教育。中职医学生都是十五至二十岁的年轻人,正处于青春发育时期,渴望得到社会的认同,有较强的自我意识。但是,生活和知识阅历浅,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差,心理和思想还很不成熟,也是他们的显著特点。对他们开展“三生教育”,就需要根据他们年龄特征开展一系列活动,寓教于乐,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如利用专题讲座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和理想教育;大力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艺术等教育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张扬个性,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鼓励学生创办各式各样的社团,举行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使学生在各种社团活动中受到鼓舞和激励,等等。教师通过开展活动,鼓励、引导学生成为“三生教育”的主体,把教育的过程和受教育者主动积极地进行自我认知和行为实践的过程统一起来,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能力[2]。

总之,“三生教育”是一个整体,在此基础上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有效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力量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系统工作。“三生教育”真切地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以人为本,以德为先,注重基础,强化创新,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中学生。

参考文献:

[1]周利兴.试论“三生教育”的重要性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J].人文社会科学专辑,2008,Vol 34:119-121.

[2]杜玉银.“三生教育”的实践探索与思考[J].昆明学院学报,2009,Vol 31,2:1-4.

作者:唐云安 钟晓艳

社团活动中三生教育论文 篇3:

文化浸润,培养“五自”学生

关键词:文化浸润  学生管理  文化育人

近年来,在学生管理过程中,六合中专始终在思考,如何将学生置于“教育的中心场域”,助力其“人生出彩”。学校深刻认识到,要达到上述目标,必须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解决学生群体中存在的问题,如性格狭隘偏执,缺失宽容互助的人际氛围,兴趣低级庸俗,缺失健康向上的审美情操,价值观念扭曲,缺失明辨是非的判断能力,行为习惯失序,缺失积极乐观的生活目标等。鉴于此,六合中专在学生管理中坚持“文化育人”,着力建设了“雨花石”校园文化,并在“雨花石文化”的统领下,逐步形成了志愿者文化、班级文化、诚信文化、行为文化、社团文化、专业文化交相辉映的校园文化圈,形成文化育人的闭环,力求在学生管理中治标与治本并行,通过发挥文化的浸润涵养作用,在职业学校培养出人格自尊、人生自信、生活自立、行为自律、职业自强的新时代“五自”学生。
一、文化润心,促进学生人格自尊

六合中专认识到要保持学生向上的生长力,必须通过各种方式促进学生自尊自重,培养其完成各类任务的自我能效感,提升其能力持有及服务的自我价值感。为此,学校在学生管理中通过以下路径进行了实践。

1.持续开展“志愿者文化”建设,在服务中体现自尊

六合中专以融合思维对校园志愿活动进行总体谋划,实现了四个“融合”,做到志愿工作与学生专业技能实践、地域文化弘扬、德育特色教育、学生社会实践相融合;形成了四个特点,呈现出了开放性、体验性、教育性、规范性的特点;采取了五条策略,在“悟道、固本、铸魂、汇力、塑形”策略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具有本校特色的“雨花情”志愿者文化;做好了四个保障,在组织、制度、教育措施、经费等四个方面为“雨花情”志愿者文化建设提供了充分的保障。

多年来,六合中专的“志愿者文化”建设逐步形成了丰富的实践资源,搭建了多個实践平台,形成了“教学做实践周”“南京市慈善总会义工团队”“江苏省公民教育实践学校”“关爱空巢老人”“南京青奥会优秀志愿团队”“留守儿童爱心天使”“托起明天的太阳”“职教富民志愿行”等10多个志愿品牌,在校生中83%注册为志愿者,320名师生成为南京市慈善总会义工团队成员。近5年来,先后有76名学生在从事志愿服务中获得各级表彰,其中1名同学因此而当选为江苏省第十次团代会代表。开展志愿者文化建设,在知行统一中把学生培育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良好职业道德、健全人格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发挥了文化涵养人、激励人、发展人的作用,获得了社会各界的肯定。学校被确定为六合区中小学志愿者服务基地,负责指导全区中小学志愿者活动的开展。学校的校风、学风持续得到了优化,校园的正能量得到了有效凝聚。

2.持续开展“诚信文化”建设,在交往中体现自尊

明确了“诚信文化”建设的目标。逐步完善了学生诚信教育制度,形成了一套具有可操作性,便于推广的诚信教育措施,建立了一个较为完善的学生诚信教育电子交互信息平台。

确立了“诚信文化”建设的内容及建设路径。内容涵盖了日常学习考核行为、日常交往行为、日常经济行为、助人为乐行为以及其他诚信行为。通过开设诚信校本课程、营造诚信校园文化氛围、开展诚信校园主题活动、形成诚信传播体系等路径,不断提升学生诚信意识和诚信水平。

设立了学生“诚信档案”,优化了“诚信文化”建设的考评机制。学校采取“动态生成、量化打分”的形式为每位学生建立了“诚信档案”,和学生的学期综合评价结合起来、和评优评先结合起来,和奖学金评定结合起来,逐步建立了运转协调的诚信教育的奖惩机制。

开展“诚信文化”建设3年来,学生考试作弊现象减少90%以上,校园好人好事蔚然成风,因失信而受到各类处分的学生下降90%以上。学校先后有12名学生因诚信而受到各类表彰。

3.持续开展 “学习文化”建设,在学业中体现自尊

学校矢志不渝地坚持开展学风建设,营造学习文化氛围,帮助学生为成才奠基。

确立了“学习文化”建设的工作思路。以制度建设作为保障,让学习由规范强制逐渐转变为“自觉的行为”; 以师德、师风、教风建设促进学生学习行为的优化,逐步完善教学督导机制,充分发挥教师在学生学习行为优化中的主导作用;以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引导,强化专业认知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以丰富多彩的专题活动作为载体,形成校园“勤学、乐学、善学”的良好氛围,优化学生的学习行为。

明确了“学习文化”建设的工作目标。一是设立了“五提高”和“五减少”的工作目标。二是不断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增加课堂吸引力。三是不断优化学习环境,极大提升师生阅读量。四是促进师生明确学习的意义,形成终身学习、自我完善的意识,并付诸行动。

以系统化的宣传促进“学习文化”建设。校级层面,编写《南京六合中等专业学校“学习行为”读本》,进行专题学习;以多种宣传载体,开展全方位、广范围、多层次的宣传,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班级层面,举行“学习行为”主题班会,明确班级建设目标;组织开展优化学习行为大讨论,促使学生个人明确发展要求。家长层面,家长委员会成员参与《优化学生学习行为工作方案》的制定,以年级为单位,召开家长会,让家长认识到优化学生学习行为的意义和措施。

以优化教育教学管理促进“学习文化”建设。制定《学生预警教育规则》,建立学生预警档案;加强舍风建设,保证学生有充分的睡眠,确保学生上课时精力充沛;丰富学生会学风检查管理职责,促使自我监督、自我管理、自我警示、自我体悟、自我提高良好局面的形成;指导和帮助各班级围绕优化学生的学习行为,建立和完善《学习行为之出勤规范》《学习行为之考试规范》《学习行为之课堂规范》《学习行为之就寝规范》《学习行为之自习规范》《学习行为之作业规范》《学习行为之手机使用规范》等制度。

以优化教风促进“学习文化”建设。采用兼顾校内与校外做法,成立课堂教学专家顾问团,合力诊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为开展“实效课堂”建设予以策略指导;鼓励教师综合行业企业的实际需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拓展视野,改变教教材的教学陋习;在中青年教师中持续开展“微课”“教学基本功”“信息化教学”等类别的教学比赛,切实增强教师的教学本领,提升课堂教学能力;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坚持理实一体化教学路径,以期在教学中促进学生生成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契合职业教育的课堂教学规律;将企业的培训师资、内容及方式引入课堂,进一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规范学生评教制度,提高评教的可信度;对学生开展专业认知辅导,满足学生深层次的学习需求,促使学生理性的远景学习目标的形成。

以主题活动促进“学习文化”建设。以“书香校园”活动为載体,培养师生阅读习惯;推进“班级书架”的建设,让更多的人理解并热爱阅读;组织开展“星级寝室”评选活动,以寝室为单位开展寝室内部学习竞赛活动,培育“互相鼓励、互相促进”的良好学习氛围;以“快乐校园”活动作为载体,帮助学生拥有健康的学习心理;开展优化以学生学习心理为对象的研究与实践,为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提供指导与支持,使学生在学习动力、态度、评价、管理等方面能得到全面加强。

开展“学习文化”建设以来,学生学习面貌焕然一新,学习的主人翁意识不断增强。近5年来,学校综合教育质量评估一直处于南京市职业学校前列,在对口升学、技能大赛等方面取得了不俗的业绩,学校获得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二、文化怡情,帮助学生人生自信

在学生管理中,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是重要的工作环节,六合中专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应付特定情境,创造成功机会,达成既定目标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实践。

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文化活动,为学生树立自信打好基础

成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各功能室内部设施齐全,环境舒适、温馨、安静,能高质量地为师生提供心理放松和辅导等服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全天向学生开放,开展个体和团体心理辅导工作,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还向学生开展电话咨询、信件咨询以及家庭咨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年均为学校近百名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学生,并于2017年被评为“南京市示范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建立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每年安排专项经费用于心理健康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水平。学校有南京市心理学科带头人1名,区优秀青年教师(心理)1人。为了实现“全员心育、自助助人”的心育模式。学校开南京市之先河,经南京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批准,在学校开办了“南京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班”。全校共108名教师参加培训,经过培训,参培教师均达到了南京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的认证条件,能够初步胜任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工作,确保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规范、有效地开展。

举办心理健康节。学校将每年的4月和5月定为的“心理健康教育节”,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学生中开展心理格言征集、心理健康手抄报评比、心理剧表演、心理游戏竞赛等活动,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体会到生活和学习的乐趣,健全自己的人格,拥有阳光的心态,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地成长。

提供各类心理健康辅导服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每学期面向学生、教师、班主任和家长开展心理健康辅导活动不少于10次,在校园里营造追求心理健康的文化氛围,提升师生心理调适能力,让师生保持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特别是向家长宣传介绍心理健康知识,加深家长们对心理健康的了解,帮助他们掌握了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家校合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开展社团文化建设,为学生树立自信增色

学校将学生社团活动上升到文化层面进行建设,力求发挥出社团发现人、发展人、成就人的作用。按照“六个一”的标准稳步推进。“六个一”是指:“一套完善的制度”。每个学生社团均制定了社团章程、社团活动规程、社团考勤、社团考核等制度,确保学生社团活动有序开展。“一名合格的专职指导教师”。每个学生社团均配备了一名胜任社团工作的教师,指导学生高质量地开展活动。“一个具有相应使用功能的社团活动场地”。学校投入130多万元建设了20多个学生社团活动空间,为精品学生社团建设提供了保障。“一门常态化的社团课程”。学校将社团活动课程化,每个社团通过选修课程提升活动品质。“一次精彩的社团展示”。为了促进社团建设出成果,每学年学校集中开展一次学生社团展示活动,成绩突出者给予表彰,优先推荐参加省、市、区优秀社团评比。“一笔社团活动专项经费”。每学期,学校安排适量的学生社团活动专项经费,满足各学生社团软硬件建设的需要。

通过规范的开展学生社团建设,学校先后成立了琢美雨花石雕刻社、校园电视台等七大类50多个学生社团,学生参与率超过95%,先后有18个学生社团被评为省、市、区优秀社团。开展社团文化建设让学生找到了自己的兴趣爱好,也帮助学生在社团活动中发现了自身的价值,收获了成功的喜悦。

3.实施“精彩成长”计划,为学生树立自信加油

为帮助学生精彩成长,学校不断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力图通过一个个小成功,帮助学生集聚大自信。

遴选“雨花学子”。每周在全校推出若干名“雨花学子”,涵盖学习、技能、劳动、志愿服务、创业等10个方面。入选的学生,在每周的升旗仪式上宣读颁奖词,获得相应的物质和精神奖励。

评比系列校园人物。每学年学校开展“校园年度人物”“孝顺之星”“优秀慈善义工”等6项人物评比活动,通过学校微信平台进行大众评审,扩大影响,对入选的学生由校园电视台摄制专题片进行播放,通过榜样示范,激励学生争先创优。

积极开展创新、创意、创业扶持活动。学校成立了创新创意教研组和工作室,近5年来,先后有32名学生的16项创新创意在省、市、区获奖,2项成果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学校成立了学生创业中心,先后孵化了11个创业项目,2018年有3个项目获得了南京市职业学校创业项目资金的支持。“三创”活动的持续开展,为学生拓展了眼界,增强了实践能力,磨炼了意志。


三、文化尚美,推动学生生活自立

六合中专校以“尚美”之念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意在培养自立之人,既“呈人之美”,又“成人之美”,使学生有意识地去珍爱永恒的自然美、创造动人的艺术美、体察幸福的生活美,帮助学生养成自持自守的生存意识。

1.以“雨花石文化”蕴含的校园精神,树立学生自立情怀

学校在开展“雨花石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凝练出了“兼容并蓄,至善至美”的雨花石品格;概括出了“经水濯而清华,遇熔炼而忠贞;呈胜景而纯朴,遭湮没而豁达;担重任而不倦,育群英而无私”的精神内涵;确立了“争先、坚守、忠贞、谦逊、包容、合作”的校园精神;提出了雨花石文化下的工匠精神。学校持续开展校园文化的传播,帮助学生理解、认同、践行校园文化的内在精神,生成尚美向善的内驱力。

2.以系列特色教育活动,培育学生自立意识

开展“三生”系列教育,让学生珍爱生命、懂得生存、理解生活;开展“明天我也会成为您”主题教育,让学生学会将心比心,体恤父母;开展“微心愿,大爱心”系列活动,让学生懂得立己达人的快乐;开展“成人仪式”系列活动,让学生懂得成人的世界里需要担当的责任;开展“我为文化寻根”系列活动,让学生懂得人该如何活得更优雅。学校将系列特色教育活动课程化,以主题班会课的形式先后在120多个班级进行了活动,效果显著。

3.以系列特色实践活动,增强学生自立能力

组织开展以增强“自我服务能力”为主题的劳动竞赛活动,增强学生做家务的能力;举办生活技能节,开展烹饪、电器简单维修、插花、水果拼盘等一系列比赛,提升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开展“商务谈判”实践模拟活动,培养学生与人交往能力;开展“没有智能手机的日子”的体验活动,帮助学生提升克服依赖感的能力;开展“生活达人”的评比活动,增强学生挑战生活难题的能力。学校在开展特色实践活动时做到系统系、关联性、体验性、教育性相统一,在学生中间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四、文化导行,倡导学生行为自律

在教育实践中,六合中专注重引导学生懂得个体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的身份及由此而规定的行为模式和行为规范,学会自律。

1.开展“角色教育”特色德育文化建设,推动学生行为自律

学校以“角色教育”为特色德育文化,持续12年开展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亲情教育,争做一名好子女。设立家长大课堂,通过专家诊断、班主任热线、家长交流、亲情互诉、社会工作者协调等途径,让家教更科学;举行以“家”作为主题的系列主题班会,增强学生“家”的意识;开设消费理财类的选修课程,促使学生建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开设婚姻家庭法律等课程,增强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开展社会调查,深入孤寡老人、孤残儿童的内心世界,以此引起学生的心理共鸣。

爱校教育,争做一名好学生。以校园文化涵养学生的性情,以校园隐性课程建设弥补显性课程实施的短板,通过特色化的校园活动激发学生对学校的心理认同。

职业生涯教育,争做一名好员工。开展“认知职业”系列主题活动,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参考;开展与企业高管开展对话活动,通过高管现身说法帮助学生提前做好跨入职场的准备;组织开展岗前集训、就业调研等形式丰富的就业专题活动,强化学生的职业角色意识,培养学生职业道德感;组织开展“创业教育月”等活动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帮助学生实现更高层次的就业。

公民教育,争做一名好公民。积极开展公民教育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专业小组和志愿者活动相结合的形式开展公民教育,采用调研、撰写调查报告、写建议书、举行模拟听证会、开展公益行动等多种形式在保护环境资源、关心公共问题、关注弱势人群等众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2.开展校园行为文化建设,推动学生行为自律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六合中专特别重视行为文化的建设,力求让学生理解自己的行为,规范自己的行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确立了行为文化的教育方法。逐步形成了行为文化教育“六步法”,即“感悟启行、认知促行、活动导行、文化养行、评价励行、拓展成行”,使行为文化教育知、情、意、行相统一,发挥出文化育人的魅力。

开设行为文化教育校本课程。学校开设了行为文化校本课程,对课程定义、课程属性、课程理念进行了界定,对课程总目标、学段目标进行了设定,按入校启行、成长力行、未来笃行对课程内容进行了安排,就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资源建设进行了论证与调整。

开展行为文化建设,弥补了校园文化建设的短板,直击了校园文化建设的软肋,对进一步优雅学生的行为,促进良好校风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文化助力,促进学生职业自强

在学生管理中,六合中专注重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认知,培养职业精神,引导其充分认识自身在职业发展中有利因素,积极进取,勇于克服困难,为职业发展做好准备。

1.开展专业文化建设,培育学生职业精神

学校按照“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的思路统筹推进校园专业文化建设,将专业教室文化建设、实训场所文化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引进行业企业参与文化建设,让专业文化建设更专业、更规范;开展专业文化建设系列主题活动,开展校园创业实践、持续举办校园“企业百家讲坛”、寻访优秀校友、推行工学交替等活动,培养了学生的职业兴趣和职业责任感,增强了就业创业的信心。

2.坚持产教深度融合,帮助学生实现职业精彩

学生出口畅,就业质量高。职业幸福感强是职业学校学生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六合中专校建立了“集成式校企合作”模式,包含自主型合作模式、入驻型合作模式、共建型合作模式以及校外型合作模式,实现了学业与职业的融合,为学生高质量的就业开辟了一条广阔的大路。

通过上述合作,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的链条中共同协作,联合实施各类教育教学活动。在此基础上,学校还建成了3家市级校企融合实训平台,为提升培养人才规格和质量提供了更充分的保障。近年来,学校学生就业质量一直在南京市名列前茅,通过第三方调查,2016年、2017年毕业生就业质量蝉联南京市第一名。

文化的浸润,使学生管理工作变说教为疏导,变外化为内化,让学生在体验中做到行为得当,处事理性,学生管理目标得到较好的实现。学校校容校貌、校风学风都发生了转变,学生的行为习惯、个人形象发生了转变,教师的育人思想、师生关系发生了转变,学校的就业质量、社会声誉发生了转变。近5年来,学校先后获得江苏省德育先进集体、江苏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等30多项荣誉。六合中专将继往开来,坚持立德树人,弘扬时代新风,在办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的大道上不断获得新突破,取得新成绩。

参考文献:

[1]石伟平,匡瑛.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

[3]敬良斌.陶行知德育思想探索[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

(作者单位:南京六合中等专业学校)

作者:许本洲

上一篇:农村初中后进生英语教学论文下一篇:律师职业价值研究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