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教育论文范文

2022-05-14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三生教育论文范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高校开展“三生教育”要从生命教育开始,明确生命教育的基本含义及特点。在生命教育中,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课程研究、创设活动栽体、进行学科渗透、尊重个性化的教育等途径有效进行生命教育,使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学会与人相处,尊重和珍视他人和自已的生命,拥有丰富的人生。

第一篇:三生教育论文范文

“三生教育”与勤工俭学

一、开展勤工俭学是实施“三生教育”的重要途径

实施“三生教育”是云南省教育事业的一件大事,对深化教育改革,培养新一代建设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整合教育资源,积极实施“三生教育”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开展勤工俭学与实施“三生教育”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开展勤工俭学是结合农村中小学实际实施“三生教育”的具体体现。

首先,实施“三生教育”与开展勤工俭学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宗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其次,开展勤工俭学是中小学实施“三生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三生教育”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和参与社会生产实践活动两种组织形式来实施的。课堂教学着重通过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而勤工俭学则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和生产实践,让学生在参与社会生产实践中,感受劳动的艰辛,学习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使学生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获得生活体验。通过勤工俭学,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的“三生教育”知识在社会生产实践中得到了深化。

由此可见,只要我们在开展勤工俭学的工作中,以“三生教育”为指导,就能促进勤工俭学的发展,同时,在实施“三生教育”教学时,积极开展“勤工俭学”,就能深化“三生教育”的成果,双管齐下,互利双赢。

二、积极开展勤工俭学,为实施“三生教育”构建参与社会和生产实践的平台

经过多年的努力,云南省勤工俭学成绩显著。据统计,到2007年底,云南省中等专业学校、普通中小学、职业中学、特殊教育学校已建成11064个农林牧渔勤工俭学基地(占地面积1270207亩)、223个工业企业勤工俭学基地、4087个第三产业勤工俭学基地,2007年接纳学生劳动实践已达11204512人次。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成千上万的勤工俭学基地无疑是实施“三生教育”宝贵的教育资源,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生产实践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但是,要把勤工俭学基地建设成实施“三生教育”的社会实践教育基地、实习实训基地、科普教育基地和生产劳动基地,我们仍有许多工作要做。

1.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观念。坚持为教育教学服务是开展勤工俭学的根本宗旨,育人和助学是勤工俭学的基本功能。但是,在开展勤工俭学的工作中,我们往往容易忽视育人的功能,而只注重去搞创收,对勤工俭学的认识还停留在粗浅的层次。因此,要把勤工俭学基地建设成实施“三生教育”的社会实践和生产实践基地,首先要树立起“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观念,在开展勤工俭学时,坚持以“三生教育”为指导,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主体认知与行为实践相结合,最终达到实现确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的目的。

2.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增强勤工俭学的育人功能。社会经济的发展日新月异,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教育现代化,本质是促进人的现代化,核心是培养适应当代社会和未来社会需要的人。勤工俭学工作必须主动适应社会的发展,与时俱进,不断增强勤工俭学的育人功能,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生存技能和生活能力,作为新时期勤工俭学工作的一项主要任务。

3.适应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需要,加强勤工俭学生产基地建设。经过多年的努力,云南省已建立起一批有一定基础的勤工俭学生产基地,但一部分生产基地基础设施不完善和设备简陋仍是勤工俭学工作的薄弱环节。要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求,还需要按“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加大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为了适应培养现代化人才的需要,培养学生的生存适应能力和生活适应能力,引进一些现代化的生产设备和设施,促进勤工俭学工作向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勤工俭学工作要主动适应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在开展勤工俭学工作中,以“三生教育”为指导,理论联系实际,使“三生教育”的课堂教学与社会及生产实践相结合,显性内容与隐性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收到最佳成效。同时,通过开展勤工俭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产实践,整合学校、家庭、社会教育资源,使各种教育资源各尽所能,各展所长,优势互补,互为延伸,达到共赢和多赢的目的。

◇责任编辑 李配亮◇

作者:赵治国

第二篇:生命教育视域下的“三生教育”实践

[摘要]高校开展“三生教育”要从生命教育开始,明确生命教育的基本含义及特点。在生命教育中,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课程研究、创设活动栽体、进行学科渗透、尊重个性化的教育等途径有效进行生命教育,使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学会与人相处,尊重和珍视他人和自已的生命,拥有丰富的人生。

[关键词]生命教育;方法;三生教育

[作者简介]陈世荣。文山学院社会科学研究部副教授,法学硕士;邓显波,文山学院政史系副教授,法学硕士,云南文山663000

一、缘起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的偏差行为、暴力犯罪或者自杀自伤事件不断发生。中国社会调查所2006年5月初对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武汉等地高校一千名大学生展开了一项针对“大学生心理”方面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超过1/4的被访者曾经有过自杀念头,而且理科学生自杀率最高。近年15岁到34岁的青少年死亡事件中,自杀已经成为第一死因,约占死亡总人数的26.04%。2008年3月,山东省某机构一项对山东6000名大学生的心理调查显示。约有12%的大学生曾动过自杀的念头。这些事件的不断发生,体现出青年学生对生命的冷漠。因此积极开展生命教育,提升学生尊重生命、关怀生命并珍爱生命的能力的生命价值教育不容忽视,随着高校学生自杀和伤害他人事件的增多以及人们生命意识的凸显,学者们开始反思,强调教育应该“回归生命本体”,应当尊重生命、关爱生命,并将生命教育定位为思想道德教育的新载体。

2008年云南省提出在全省开展“三生教育”,即生命、生存和生活教育。在三生教育中,生命教育无疑是三生教育的前提和基础。高校开展生命教育,既是对传统高等教育弊端的反思,也是未来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取向。

党的十七大指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论述,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人的生命的存在是实现人生价值和理想的前提条件,离开生命一切将无从谈起。“生命具有唯一性,敬畏生命是教育的伦理起点,也是教育的价值皈依。”教育的“以人为本”首先应当是以人的生命为本。

高校作为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阵地,其存在意义从社会角度来讲是为社会提供满足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人才。然而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高校的教育仍是以知识技能传授为主,过于强调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学生的人格、人性、道德、意志、审美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一些大学生表现出冷漠、孤僻的情感特征,在精神上无所寄托,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产生怀疑,精神迷惘,无法领悟生命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当学生的情感、心灵和个性被忽略时,各种漠视生命的现象就会产生。缺乏对学生生命关怀的系统教育,不能使学生们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成为当今高等教育的一个重大缺憾。从一定意义上讲,生命既是教育的逻辑起点和最终目标。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生命教育作为新开拓的研究领域,将成为21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取向。

二、何谓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的含义至今学界没有统一的界定,一般而言相包括关爱生命、追求人类生命价值、追求生态价值。总体而言,所谓生命教育是指依据生命的特征,遵循生命教育的原则,以受教育者自身潜在的生命基质为基础,通过适当的教育方式,引导受教育者认识和了解身体与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与人相处的法则,知道爱惜他人和爱惜自己生命的方法,进而产生对他人和自己生命乃至整个世界的同情、关怀和钟爱的教育。生命教育的内涵包括:珍爱生命,体悟人生的价值,珍爱自己,保护生命,体验成长的艰辛;发展生涯,使受教育者在生命教育中建构自己生命的远景,设计自已的目标,从自我、人际关系、志向等方面设计自己努力的方向;帮助受教育者认识现实,确立人生的理想,将理想与现实相结合,促使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

在生命教育中,关爱生命是生命教育的核心,实行个性化、人性化的教育,是生命教育的方式方法。尊重和关怀差异性,努力成全所有生命是生命教育的发展目标,追求生命价值,是生命教育的目的所在,追求生态价值,是生命教育的升华。

生命教育是人们在对教育的基本认识和对生命教育规律的正确把握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对教育的未来发展的一种观念形态的认识,表示了教育发展的一种“应然”状态。由于生命教育内涵所追求的是一种超越偏见和力求完美的东西,它是超越现实功利和指向未来的,所以,生命教育在当今教育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教育的发展将起着积极的引领和促进作用。

三、生命教育的实施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其报告《学会生存》中指出:“如果教育要继续成为一个生命的有机体,能够运用智慧和精力去满足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那么它就必须克服自满和墨守成规的缺点。教育必须经常检查它的目标、内容和方法。”生命教育是终身教育,是全方位的教育,要从鲜活的生命个体的“人”的需要,不断改进教育手段,促进“人的教育”的真正回归。

(一)研究教学,提升质量

在高校开展生命教育,首先要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生命教育师资队伍。生命教育在国内教育领域尚属新生事物,因此师资队伍建设是目前最为迫切的问题。在师资队伍建设上,除了要坚持选择品德好、作风正、教育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担任课程教师外,在实践中注意一是要整合、挑选现有校内教师资源,要从教学出发分析生命教育需要什么样的教师,学校有什么样的教师,怎样安排好这些教师发挥其优势;二是要聘请校外教师;三是要注意任课教师在专业及学科的交叉性。要建立和完善教师培训体系。建立和完善岗前培训、课程轮训、实践培训的教师培训体系。通过讲师团讲演、高校之间的交流互访等方式,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用优秀的教师、好的教学效果去真正感染学生,激发学生追求生命的意义。

其次,在实施生命教育的过程中,要坚持科研与教学并重,以科研促教学,努力寻求高校开展生命教育的工作规律,促进生命教育的深入开展。坚持科研先导,积极开展生命教育研究。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参与生命教育研究,鼓励申报有关生命教育课题。通过科研,教师可以将先进的生命教育科学理念内化为自我意识,将生命教育的巨大能动性、物质性充分体现出来。另外,高校成立的“三生教育教研室”要负责研究本校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容、途径与方法,编写生命教育的教材,并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定期举办研讨会、交流会,加强各校之间互通情报,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最后,刨新教学方法。一是教育活动要融入学生生活,联系学生的生存状况和生活方式,把教学

纳入人的动态生成之中,让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二是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挖掘、利用现实生活世界中积极的部分,改造学生消极的部分。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理想生活,批判性地吸收其中合理、健康的一面,剔除其不合理、不健康的一面。三是教师要了解自己的学生,学会倾听学生。要学会了解学生已有的状态,包括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结构、学习方式和学习策略。深入学生的实际生活,到班级、宿舍、到学生中间,体会学生的世界,从而有针对性地实施生命教育。总之,要采取实际措施,真正将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努力使教学对学生的影响向课堂外持续延伸。

(二)加强课程建设

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必须充实教育内容。“在我们的工作中,最重要的是要把我们的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生命教育课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内容:一是生命本体观。二是生命价值观。三是生死观。死亡教育理应成为生命教育的重要一环。进行死亡教育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对死亡的了解而能够欣赏生命、珍惜生命,以及反省自己的生命,能够更积极向上地学习、生活;同时认识到人的生死决非个人的事情,而与家庭、社会密切相关,帮助学生构建生命责任感、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必须完善教材建设。在教材的使甩上做到既体现统一性又体现不统一性,即教材要充分体现生命教育精神的一致性、连续性;不统一性即教材使用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要从云南经济教育发展的实际出发。在教材的编写上,也要充分挖掘地方资源,把统一教材和乡土教材相结合。在教材内容上,要选择联系生活、贴近生活、富有时代气息和适应社会现实需要、符合学生生活特点的内容;还要寻求课程内容的基础性与发展性、学术性与生活性、知识性与实践性、科学性与人文性的融合,为学生基本素质的获得和生命意义的全面生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必须强调实践活动的作用

生命教育重在实践,要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教育,通过实践提升学生的生命价值观。开展生命教育一方面要充分借助综合活动课程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来构筑学生的精神生命,让学生的生命在与课程中的“对话”中消解文本与生活的对立,产生教育意义;另一方面通过积极开展系列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认识社会,表达自己、表现生命张力、实现自我价值,从而掌握生命知识,形成正确的生命态度、生命意识。同时也要切实抓好实践教学。要建立实践基地,拟定实践教学计划,规定实践活动的学时,确保实践教学有目的、有计划、有考核,确保实践教学不流于形式。另外,也要把生命教育的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结合起来。

(四)注重教育方法转变

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尊重个性。生命教育要立足于差异性,关注每一个具有独特的“思想”的人,是对自然界规律的敬畏,是对创造性的宽容和培养。生命教育要使学生在能动的自主的学习活动中发展自身的素质品格。特别是要鼓励学生在活动参与中实现自己的主体参与、个体品质。尊重学生的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通过自觉,形成对生命的清醒认识,同时要坚持理解、宽容、平等、对话的行为,提倡交往,特别要尊重学生间的对话交流。

激励学生。生命教育理念最重要的原则之一就是激励原则,作为教育者要维护和尊重学生的自信心。采取独特的方式来满足学生的情感或学术需求,形成有效激励。对每个学生都抱有期待之心,同时给学生发挥能力的空间,信任每一位学生。给予学生适当的压力,这样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率,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的个人发展。

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在生命教育中经始终强调教育双方在学习活动中的平等地位,建立新型的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促进教育目标的达成,可以使教育者向受教育者传输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质、政治观点等,也可以解决其思想困扰,帮助学生在现实中做出正确的选择。同时不同思想的碰撞也能使教育者从学生那里获得很多信息,这对于了解学生、帮助学生、教育学生极为有利,也可以培养教育者一种开放式、多角度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会在对学生的教育活动中将会发挥积极的作用。

四、结语

总之,生命教育不是一时,而是一世,不是结果,而是过程性的探求,高校开展生命教育需要整合课程与教学资源,将生命教育渗透于学科、课程及日常教育实践中,通过创设教育载体,使学生认识、反思、体验、实践,最后生成科学的生命观,实现教育的价值。

[责任编辑:白云]

作者:陈世荣 邓显波

第三篇:“三生教育”之花幸福绽放

临沧市临翔区中心幼儿园创建于1986年9月,是一所全日制公办幼儿园。全园占地面积6.51亩,班级规模16个教学班,1998年被评为云南省一级幼儿园。

4年来,幼儿园紧紧围绕“发展孩子、服务家长、成就教师”的办园宗旨,坚持“全面发展,倡导个性发展,实现持续发展,为孩子的一生幸福和发展”的办园理念,坚持以幼儿为本,以教师为主体,活动为载体,整合幼儿园、家庭、社会的力量,创造性地开展有幼儿园特色的“三生教育”,探索家、园、社区合作的教育模式,促进“三生教育”的课程化、实践化、社会化,把“三生教育”理念转化为幼儿园可持续发展的行动。

创新“三生教育”方法,形成“三生教育”特色

幼儿园以“快乐学习、主动实践、和谐发展”作为实施“三生教育”的理念,促进师生全面发展,以“三生教育”推进幼儿园整体工作,内驱外动,打造内涵质优、活力彰显的“三生教育”特色学校。

幼儿园把“三生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载体,将“生命教育”植入“三生教育”实践,采用科研引领和整体带动两大策略,通过开展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中小学生命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子课题《幼儿常规养成教育实施方法研究》的课题,创新充满生命活力的“三生教育”方法,以“自信、健康、快乐、感恩”为孩子的培养目标,以“培养热爱生活的教师,充满活力的教师”为教师培养目标。以“培养幼儿健康的情感(爱的情感:爱亲人、爱老师、爱家庭、爱幼儿园、爱家乡、爱大自然、爱社会、爱祖国的情感)、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和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为培养主线,让孩子在自由、快乐的环境中形成“我会动手”、“我会合作”、“我会交往”、“我会创新”的意识,真正体现“三生教育”、“教真育爱”和“使人幸福”的幼儿教育价值。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心灵养卫、行为养成、培养兴趣、开启心智、品格深华”融为一体,拓展了教育的外延、丰富了教育的内涵。

幼儿园创新“三生教育”方法,制定了《教師榜样示范要求》、《家长榜样示范要求》、《幼儿榜样示范要求》,并建议家长应养成“十大好习惯”。开学时对新入园的学生家长、教师进行“榜样示范教育”培训,要求教师、家长要注意言传身教,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以自己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幼儿园还通过主题活动实践、领域拓展、一日生活实践、家庭生活实践、社会活动实践对中班幼儿进行“三生教育”活动。通过教师和家长搭建健康互动的平台对幼儿进行经常性的信号刺激,让幼儿通过实践、巩固、扩展,逐渐形成良好的习惯。

实践经验突出,“三生教育”初见成效

幼儿园在“三生教育”工作中实行精细化管理,强化教师培训,优化“三生教育”力量,以教为着眼点,提升“三生教育”,以实践活动为主体,增进体验感悟,弘扬民族艺术和传统文化,打造独具特色的水墨画教学,加强家、园、社区合作,努力构建环境文化,营造“三生教育”氛围,加强研究,进行积极有效的“三生教育”评价。

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探索,幼儿园“三生教育”理念不断深入,教育内容不断拓展,有机地渗透,探索出了全面实施“三生教育”的有效方法和模式,幼儿园呈现“校园环境美、队伍素质高、幼儿品行优”的良好态势,师生逐渐懂得“珍惜生命的存在,感受生命的美好,实现生命的价值,发展生命的智慧”。初步形成了具有幼儿园特色的系统的“幼儿常规养成教育”方法体系和物化成果。“三生教育”工作在临翔区乃至临沧市较好地发挥了引领示范作用,凸显了品牌效应。

2012年5月24日,云南省教育厅厅长罗崇敏到临翔区中心幼儿园调研指导“三生教育”工作,并对幼儿园的“三生教育”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和好评。

作者单位

云南省临沧市临翔区中心幼儿园

作者:张凤英

上一篇:港口经济论文范文下一篇:生物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