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馆历史建筑论文

2022-04-17

“溧阳市第一批历史建筑的现状调查及其保护建议”以学生身边的历史事物为载体,指向家国情怀培育,依托学校社团活动,以小组合作为模式,指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探究,在展示评价中分享经验成果,实现学生综合实践素养的自我提升。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档案馆历史建筑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档案馆历史建筑论文 篇1:

论历史文化名城历史建筑档案的建立

摘要:以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为出发点,结合南通市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实践,对建立历史建筑档案的主客体及其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的地位与作用等问题作了一些思考与探索,重点探讨了建立历史建筑档案的难点及其解决问题的对策与措施。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历史建筑;建档

Key words: ancient cities’ protection; historical architecture; archives’ establishment

作者简介:孙云南通市城建档案馆副馆长

至2009年1月,国务院先后公布了四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共计110座(其中江苏9座,是全国各省市区中最多的),至于各省市区批准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及名镇、名村那就更多了。这样,一个十分艰巨的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任务历史性地摆在了各级政府的面前,为此,国务院专门颁布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来规范这方面的保护工作。历史文化名城应该如何保护?《条例》第三十二条指出:“城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对历史建筑设置保护标志,建立历史建筑档案。” 这条规定的内容,明确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必须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对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历史建筑是构成历史文化名城的基本元素,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必须从保护历史建筑做起;而历史建筑档案则是真实记录历史建筑的过去和现在情况的重要载体,因此,保护历史建筑应该从建立历史建筑档案起步。本文拟从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视角出发,结合南通市申报、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实践,对建立历史建筑档案的有关问题作一些思考与探索,以期我们今后把这一工作做得更好。

一、对建立历史建筑档案主客体的认识

1.对建立历史建筑档案行为主体的认识

《条例》第三十二条要求,“建立历史建筑档案”的行为主体应该是“城市、县人民政府”。但现在的问题是,“建立历史建筑档案”的任务应该由政府的哪一个具体职能部门来承担?申报、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往往会动员政府下属的规划、土管、建设、城管、房地产、文化等部门,以及党委的宣传、组织等部门共同参与。他们在工作过程中都会形成大量的档案资料,这些档案资料面广量大,保存分散,不利于今后的管理和利用,这些档案资料的最后的归宿在哪里?在一城一市,应该明确一个单位最终来收集、整理、保管这些历史文化名城申报、保护方面的档案(其主体自然是历史建筑档案),而这个单位就是建立历史建筑档案的行为主体。

根据笔者掌握的有关资料,目前许多历史文化名城对历史建筑档案并没有实施集中统一管理,所有参与申报、保护的单位或部门都成了建立历史建筑档案的行为主体。而强调建立历史建筑档案统一管理机制的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由房产管理部门组织实施。如武汉市明文规定“市房产管理局组织实施,具体工作由市、区房产管理局办理,同时接受同级档案局的监督和指导。”“市、区房产管理局负责收集、保管所管辖的优秀历史建筑的档案,并向同级政府档案馆报送档案目录。”杭州市政府在对历史建筑的保护上,实行几家部门各负其责、联手保护的方式。“房管部门负责历史建筑的日常保护管理,建立历史建筑记录档案,设置历史建筑保护标志牌,并与其所有人和使用人签订保护责任书”。二是由建设局(具体由下辖的城建档案馆)组织实施,如江苏的常州、南通等市。据常州城建档案馆馆长陆志刚介绍,该馆“对历史建筑档案的重视和收集工作由来已久。早在2000年就组织多名专业摄影师着手对常州市(包含辖市)的上百处古建筑、旧城旧貌开展抢救性拍摄工作……”2006年12月颁布的《南通市市区历史街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暂行规定》第二十七条规定“优秀历史建筑的修缮由建筑的所有人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专业设计、施工单位进行设计和施工。修缮工程所形成的文字、图纸、图片等档案资料应及时报送市城建档案馆。”南通市城建档案馆也像常州一样,早就开始了历史建筑档案的收集、征集和整理归档工作,编制了历史建筑档案目录,建立了历史建筑档案数据库。三是新建有关机构来承担建立历史建筑档案的任务,如河南省的登封市政府成立了“嵩山历史建筑群申遗档案资料管理中心”,专门负责对“搜集到的两万余件嵩山历史建筑群档案资料进行保护和利用,进行数字化管理的积极探索”,该中心因此还被命名为河南省一级档案馆。

以上三种管理模式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相比较而言,由市城建档案馆组织实施应该具备更多的合理性和优越性,这是因为:其一,建立历史建筑档案并不仅仅是为旧房子建档,除了旧房子以外,还得为这些旧房子所承载的地方特色、历史风貌和历史文化建档,如果没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和扎实的档案工作功底,是绝难胜任的。其二,根据《城市建设档案分类大纲》规定:第10大类名胜古迹、园林绿化类,包含公园、绿地苗圃、名木古树、纪念性建筑、名人故居、名胜古迹古建筑、城市雕塑7个属类。不难看出,这其中已经包含了历史建筑。可以说,为历史建筑建档本身就是城建档案工作的重要职责。其三,各市的城建档案馆经过20多年的历程,已经培养出一支拥有各方面人才、能拉得出、打得响的城建档案工作队伍,完全可以胜任建立历史建筑档案的光荣任务。建立历史建筑档案是一个系统工程,光靠某一个部门的力量肯定是难以胜任的。档案的形成、积累可以在多个部门完成,但最后的扎口管理还得由一个部门来完成,这一任务非各市的城建档案馆莫属。否则,政出多门,很可能对这些宝贵档案资料造成人为的损毁。因此,笔者建议,在今后制定《条例》实施细则时,应该明确最终建立历史建筑档案的行为主体为各市的城建档案馆。

2.对建立历史建筑档案行为客体的认识

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分两个层面来理解。

一是对历史建筑的认识。建立历史建筑档案的行为客体是历史建筑档案。这些档案必须全面、系统、完整、准确地反映历史建筑的真实历史情况和人文价值。很显然,这些历史建筑就是我们建档的工作对象,我们首先要对它们有一个全面准确的认识。《条例》第六章附则对“历史建筑”的含义作了明确的解释:“历史建筑,是指经城市、县人民政府确定公布的具有一定保护价值,能够反映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也未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的建筑物、构筑物。”《条例》的这一解释对“历史建筑”的认定机构、认定方式、认定条件都作了明确规定,并将历史建筑和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了明确区分。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各地的做法不尽相同,有的相去甚远。上海、武汉确定为“优秀历史建筑”的必须是“建成三十年以上”;而杭州则规定“历史建筑”必须是“建成五十年以上”,其他条件则大同小异。深圳市于2005年组织了一次有30多万市民参与的“深圳改革开放十大历史性建筑” 评选活动,最终入选的十大建筑年纪最大的才和特区同龄,年纪最小的仅3岁。其实,他们的评选标准只有一条,即在深圳改革开放和城市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影响的建筑,至于建筑本身的技术水平和艺术水平则只是参照条件,一般不列为评选标准。虽然深圳尚不在全国11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列,但他们做法值得一些年轻的城市借鉴。

由此看来,历史建筑建成的时间并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还在于历史建筑本身所蕴涵的历史价值和人文价值。其实,只要条件允许,适当地扩大一些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并不是坏事。还有的城市将历史建筑划分为历史文化风貌区(历史文化街区)、优秀历史建筑和一般历史建筑,这样既突出了保护工作的重点,又适当地扩大了保护范围,这一做法值得借鉴。

二是对历史建筑档案的认识。历史建筑档案,是指经城市、县人民政府确定的历史建筑相关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纪录。《条例》第三十二条对历史建筑档案应包括的内容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即:建筑艺术特征、历史特征、建设年代及稀有程度;建筑的有关技术资料;建筑的使用现状和权属变化情况;建筑的修缮、装饰装修过程中形成的文字、图纸、图片、影像等资料;建筑的测绘信息记录和相关资料。不少城市对《条例》的这一规定作了细化,常州市将优秀历史建筑建档范围细分为五大项十个方面的内容。而有的城市则将历史建筑建档范围归纳为六条:(1)历史风貌建筑的技术资料;(2)历史风貌建筑现状使用情况;(3)历史风貌建筑权属变化情况;(4)修缮、装饰装修形成的文字、图纸、图片、影像等资料;(5)迁移、拆除或者异地重建的测绘、信息记录和相关资料;(6)有关历史沿革、历史事件、地名典故、名人轶事等资料。这六条简明扼要,易于掌握,尤其是增加的第6条,将与历史建筑有关的历史沿革、历史事件、地名典故、名人轶事等资料都列入了历史建筑建档范围,突出反映了历史建筑的历史价值和人文价值。武汉市在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过程中,还为拆毁或异动(改作他用)的历史建筑建档,这份档案分作已拆毁灭失的历史建筑、已异动原址的历史建筑和已拆除再仿建的历史建筑三大部分,共计100处历史建筑。这是对已遭厄运的历史建筑的一种特殊的纪念,也是留给后人的一个沉痛的教训。

因此,对历史建筑的建档范围,我们可以作这样的认识:《条例》第三十二条规定的历史建筑档案应包括的五个方面的内容,应视作规定动作,必须严格遵守,缺一不可;在保证历史建筑归档的前提下,各地可以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适当扩大历史建筑的建档范围,以更多地体现地方特色和人文价值。

二、建立和发挥历史建筑档案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的地位与作用

1.建立历史建筑档案为申报历史文化名城提供重要依据

《条例》第八条规定: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应当提交所申报的历史文化名城的下列材料:历史沿革、地方特色和历史文化价值的说明;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的现状;保护范围;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历史文化街区的清单;保护工作情况、保护目标和保护要求。说到底,所要求提交的这五种材料都属档案材料,且其中相当一部分属历史建筑档案材料。这些材料无疑是申报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依据。自然,申报材料准备得越充分,就越有说服力,在审批时就越容易获得通过。从某种意义上说,申报历史文化名城的过程就是收集、整理、完善历史建筑档案的过程。因此,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应该早作准备。准备什么?说到底,就是准备与申报历史文化名城相关的档案材料。早准备,早主动;早准备,早成功。

南通市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从改革开放之初有识之士提出动议开始,风雨兼程三十年,于2009年年初终成正果,其间经历了1991年申报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的失败和2006年申报江苏历史文化名城、2007年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成功。三十年来,南通有关方面一直没有放松对南通历史人文档案资料和历史建筑档案资料的收集,1991年申报失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档案材料准备得不够完备,而后两次申报则接受了前一次教训,一一对照申报条件将申报材料准备得既充分又全面,特别是2006年申报江苏历史文化名城,从12月市政府提出申请到次年6月省政府正式发文公布,仅有半年时间,使南通成为从申报到成功时间最短、效率最高的城市。2007年南通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从申报到成功也只有一年多时间。国务院在给省政府的批复中指出:“南通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历史遗存丰富,近代城市建设特色突出。”如果没有齐全完整的档案资料作支撑,是不可能得出这个结论的。

2.建立历史建筑档案为编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条例》规定,在历史文化名城批准公布一年内必须编制完成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而不少城市(如南通市)早在申报历史文化名城的同时,就在考虑制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了。《条例》第十四条规定了保护规划应当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保护原则、保护内容和保护范围;保护措施、开发强度和建设控制要求;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保护要求;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的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规划分期实施方案。而要写好这些内容,没有丰富的历史建筑档案和相关资料,是无法完成的。国务院2009年1月2日批复同意将南通市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南通市规划局2月1日就推出《南通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向全市人民公示,其效率不可谓不高。《保护规划》将南通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范围划定为“一城三片”(即主城区、唐闸片区、天生港片区、狼山片区);划定四个历史文化街区(即濠南历史文化街区、西南营历史文化街区、寺街历史文化街区、唐闸历史文化街区);重点保护好历史文化街区、天生港和新港镇两个历史地段、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古树名木、古井以及蓝印花布印染技艺、风筝制作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整体上保持“一城三片”、“城河相依”的城市格局和传统风貌。要完成这些目标任务,关键还在于提出具体的保护方案,好在这“一城三片”、四个街区、两个地段的建档工作比较扎实,已经为街区和地段里的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建了档。如果离开了这些丰富而翔实的档案资料,《保护规划》是根本不可能这么快制定出来的。

3.建立历史建筑档案是具体落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重要措施。

编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目的在于更好地保护历史文化名城,而要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具体内容逐条落到实处,除了各级领导和市民群众的重视外,还得依靠齐全完整的历史建筑档案。保护历史文化建筑不单是保护一块砖、一座墙等建筑结构,最重要的是保护其精髓和文化;保护建筑的同时还必须对周边环境进行保护,有规划地考虑周边设施的建设与保护。而要做到这些,就必须广泛、充分、认真地听取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将《保护规划》公之于众的目的正在于此。通过公示,让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意识进一步深入人心,让每个人都心中有数,哪里是文物保护单位,哪里是优秀历史建筑,哪里是一般历史建筑,我们平时为保护历史文化名城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从而使每个人都成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者。而在保护过程中,历史建筑档案则是最可靠的依据。只要我们有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法规和齐全完整的历史建筑档案在手,我们就完全可以制止任何单位或个人损坏或擅自迁移、拆除历史建筑的不法行为。即使历史建筑遭到某些损坏,只要有历史建筑档案在,就完全可能及时修复,并做到修旧如故,恢复历史原貌,像这样的事例可见于申报历史文化名城的每一个阶段。南通在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初期,市政府决定对南通城标志性建筑——钟楼、当年张謇修建的五公园、望虞楼等优秀历史建筑进行维修和复原,派有关部门的同志到南通市档案馆和城建档案馆查阅了大量历史档案,其中一些珍贵的历史照片为维修和复原这些优秀历史建筑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并以此开始了“一房一档”的历史建筑建档工作。至于历史文化名城在批准以后的各种维护、装修等工作,那就更离不开历史建筑档案了。

三、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为历史建筑建档的难题

尽管现在我国已经有110座城市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则更多,但这些历史文化名城面临的历史建筑保护的难题依然很多 ,诸如人们的思想认识不到位,对历史建筑保护不够重视。其中主要是某些领导的思想跟不上形势,还没有完全摆正经济建设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关系,行动上表现出来的更多的是短期行为。一些市民对历史建筑保护的意义并不完全理解,“谁使用谁保护”的观念尚未深入人心。许多历史建筑因年久失修,生活设施简陋,与现代都市生活不相适应。许多人更愿意住进宽敞明亮、设施齐全、物业良好的新楼房。正由于人们的思想认识不到位,对历史建筑保护不重视,所以对建立历史建筑档案不支持、不配合,并由此给历史建筑的建档工作带来一系列难题。

难题之一:历史建筑年代久远,留存档案十分稀少,征集十分困难。据《南通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确定的优秀历史建筑与一般历史建筑来看,其中最“年轻”的也都建于民国年间,距今至少也有六七十年的历史。即使按照上海等城市入选历史建筑的标准,那至少距今也有30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岁月里,由于天灾人祸和其他各种人为的因素,记录这些历史建筑原始情况的档案资料已经十分稀少,再加上某些历史建筑的产权所有者或使用者的不支持、不配合,给我们的征集工作带来很多困难。

难题之二:政出多门,各行其是,难于统一。一般说来,参与历史文化名城申报、保护工作的有规划、文化、建设、宣传、城管等部门,每个部门都有一套工作程序和工作规范,每个部门都希望建立齐全完整的历史建筑档案,这样难免会发生职能交叉,重复劳动的情况,可能发生某一方面的工作大家都管,而某一方面的工作无人问津的现状。尤其是历史建筑档案的收集整理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如果没有档案专业部门的介入和参与,将会严重影响历史建筑档案的保管和利用,甚至会造成无法挽回的历史损失。这个问题需要各地市政府出面统筹解决。

难题之三:建档经费难以落实。现行的历史建筑保护模式主要是由政府调拨资金进行维修和养护。但是,有价值的历史建筑数量众多,政府资金常有“僧多粥少”之困,导致一些已经挂牌的优秀历史建筑得不到及时的修缮和维护。有专家称“这是我们历史建筑保护工作所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之一。”现在,已经列为国家、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历史建筑几乎没有固定的经常性的专项保护经费,更不用说还未排上文物保护单位的面广量大的历史建筑保护经费了,一旦其产权人或者使用者没有能力或不愿意履行保护责职的话,就意味着这一处文物古迹的保护经费便无从着落,保护遂成空谈。文保单位尚且如此,历史建筑的保护经费更是无从着落,而历史建筑的建档经费就更无从谈起了。

四、建立历史建筑档案的对策与措施

“办法总比困难多。”尽管历史建筑建档工作的问题与困难不少,但是,各地历史文化名城还是采取了不少有效的对策与措施,创造了不少克服困难、迎难建档的经验与做法。初步归纳有以下几点:

1.全面普查,摸清“家底”,为历史建筑建档打好基础。全国许多历史文化名城对历史建筑的建档工作都是从全面普查自己的工作对象——历史建筑入手的。只有认真进行全面普查,才能摸清“家底”,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在此基础上,召开有多方面专家参加的专题论证会,对全市的历史建筑逐一过堂,进行评审“定级”,进一步明确建档工作重点。南通通过普查,将全部历史建筑分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7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7处)、优秀历史建筑(40处)和一批一般历史建筑等六个类别,另外还确定了若干处历史遗址。前四类为文物保护单位,都已建有比较完善的档案,历史建筑建档工作的重点则应放在后二类历史建筑和历史遗址上。尽管历史遗址已经没有(或者已不是)原有的历史建筑,但从维护历史文化名城真实历史面貌的高度出发,还是应该为其建档,并以这些档案反映原有历史建筑的价值和历史文化名城曾经有过的辉煌。

2.走出误区,广泛征集,将建档范围作适当扩展和延伸。征集是建档工作的起点,建立历史建筑档案,一定要花大气力做好征集工作。但有的部门在征集历史建筑档案资料时往往会陷入一个误区,眼睛只知道盯住历史建筑本身,只知道抓建筑图纸、技术资料之类。鉴于此,我们在征集时一定要把建档范围作适当扩展和延伸:一是把征集的目光多多地投向社会、投向民间,注意征集那些流失在社会上的与历史建筑有关的“人文”档案资料,诸如往来书信、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地名典故、名人轶事等;二是注意收集历史建筑周围环境和保护条件方面的档案资料,这是因为历史建筑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的保护与周围环境息息相关,这方面的档案资料将对历史建筑今后的维修与保护发挥重要作用;三是注意收集与历史建筑相关的附属物(如历史文化街区或历史建筑范围内的古树名木、古井、石碑、石敢当等)档案资料,从这些附属物的档案资料中,往往能挖掘出意想不到的历史人文价值;四是注意收集与历史建筑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料,诸如关于历史建筑的口述史料、没有文字记载的地方剧种(如南通的通剧)、流传于民间的口头文学等。当然,我们这里所说的“将建档范围作适当扩展和延伸”,一定要与我们的建档对象——历史建筑有关,一定要把握好适当的“度”。

3.亡羊补牢,以抢救的姿态弥补历史建筑档案的缺憾。实践证明,即使采取多种措施,想方设法多方征集,仍难免会有历史建筑档案不齐全、不完整的遗憾。这种遗憾是由历史造成的,现在只有依靠我们采取种种补救措施来弥补。一般说来,我们采取的补救措施不外乎“档案不足资料补,资料不足口述补”。我们可以针对每一座历史建筑,对照应该归档的每一项内容,看一看已经有了什么,还缺什么,然后采取措施,“缺什么补什么”,多方设法加以弥补。如果缺少历史照片,我们可以拿起相机实地拍摄历史建筑现在的状况以作弥补;如果确因建设需要,需要拆除历史建筑,那就更应该抓紧时间用相机从不同的角度拍下历史建筑的现状,以留存历史原貌;如果要采访耄耋老人,录制口述史料或摄制录像资料,那就更应该以抢救的姿态抓紧时间录音、摄制、整理与编辑,因为这些风烛残年的老人,说不定哪一天就会驾鹤西去,给我们留下永久的遗憾。我们还可以借助民间力量为留存城市记忆服务。上海市川北社区王凤青老先生花费三年时间拍摄、整理老建筑的照片及资料,记录了四川北路上116处“历史老建筑”的现状,并在四川北路公园向路人展示老建筑的魅力,呼吁社会各方来保护历史建筑。南通寺街居民姚剑湘历经十年拍摄了近万张老巷古宅照片,并举办“爱我南通”摄影作品展,让南通市民进一步了解寺街这片历史文化街区的深厚内涵,认识到保留这片老街区的必要性。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弥补了所在城市历史建筑档案的某些空白。

4.加快建设信息中心,实现历史建筑档案信息资源共享。要解决政出多门形成的历史建筑档案保管分散、不便利用的弊端,关键在于打破单位所有的樊笼,加速建设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信息中心,实现历史建筑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建设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信息中心是一个规模较大的系统工程,可以分步实施:①建立历史建筑档案目录中心。可以将各建档单位的历史建筑档案目录集中起来组合成一个总目录,然后备份多套,分存于各个建档单位,互相交流“家底”。这样身在一处,便可知他处信息。还须建立制度,及时对总目录进行更新。②加强与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相关单位的局域网建设,并实施联网,使本地区的历史建筑档案信息资源实现共享。③积极创造条件,及早打开互联网的窗口,让更多的普通老百姓能共享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信息资源,但一定要注意内外有别,该保密的档案一定要保密,不能随意上网。④为加强历史建筑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必须明确扎口管理的部门,各市城市建设档案馆应当仁不让地承担此重任。某些重要的历史建筑档案还必须复制多份,报各市或省国家综合档案馆,切实做好异地备份工作。⑤加快数字化进程,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信息中心纳入全市“城市记忆库”建设的大盘子(各地名称不尽相同,我市称作“数字南通”)。可以分五步实施:在丰富馆藏的基础上,开展馆藏历史建筑档案实体的规范化整理,并对库房进行现代化管理,建立实体记忆库;开展馆藏历史建筑档案文件与照片的数字化工作,建立数字化图文记忆库;将全部馆藏历史建筑档案中的声音档案进行规范化整理,并进行数字化工作,建立数字化音频记忆库;整理馆藏历史建筑档案中用多种媒介纪录城市历史的录像档案,建立多媒体记忆库;将全部已完成数字化的图文记忆库、声像记忆库和其他形式的多媒体记忆库挂接到全市的“城市记忆库”,以实现更安全的管理和更大范围内的信息资源共享。

6.多管齐下,破解建档经费不足的难题。其实,比经费更重要的是观念问题。我们不要老是认为,没有建档经费,历史建筑档案征集工作便寸步难行。只要我们更新观念,拓宽思路,便会想出许多好办法。就目前而言,我们可以采取两种办法加以弥补:一是经费不足感情补。可以动用一切社会关系,采取灵活多样的公关手段,努力加强感情投资,以我们的诚心去感动“上帝”。南通市城建档案馆在征集优秀历史建筑档案时便采取了这种方法,或多或少都会有一定的收获。二是经费不足服务补。我们要以良好的信誉、优质的服务来弥补征集经费的不足,尤其是开展历史建筑档案寄存业务时,这一点更显得重要,要让寄存者切实感受到把自己珍贵的档案交给城建档案馆是十二万分的放心。我们还可以仿效浙江金华市对历史建筑及遗存实行认养保护的办法,鼓励有经济实力又对历史建筑感兴趣的民间人士,认养有价值的历史建筑及遗存,并建好相关的历史建筑档案,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历史建筑建档经费不足的困难。当然,最终破解建档经费不足的难题,还得依靠政府逐年增加投入。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和各级领导对保护历史文化名城重视程度的提高,建档经费问题将会逐步得到有效的解决。

(责任编辑:蒋亚林)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上海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S].上海:上海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02.

[3]武汉市房产管理局办公室.武汉市优秀历史建筑档案管理暂行办法[S].武汉:武汉市房产管理局办公室,2004.

[4]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办法[S].杭州: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04.

[5]常州市人民政府办.常州市市区历史建筑认定办法[S].常州:常州市政府办公室,2008.

[6]南通市第十二届人民政府第57次常务会议.南通市市区历史街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暂行规定[S].南通:南通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06.

[7] 金华市人民政府.金华市区历史建筑及遗存认养保护办法[S].金华:金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08.

[8] 陆志刚.历史建筑档案留存城市记忆[N].中国档案报,2009,4,6第3版.

[9] 罗时汉.武汉拆毁或异动的历史建筑备忘录/白沙洲芦家附录篇[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2006.

[10]王蔚.历史建筑告别单一保护[N].文汇报,2004,10,28.

[11]南方都市报网络版.深圳评出十大历史性建筑[N].南方都市报 ,2005,10,30.

[12]中原网-郑州日报.嵩山历史建筑群申遗档案资料管理中心投用[EB/OL].中原网http://www.zynews.com/2008-09/17/content_518954.htm.

[13]青年报.三年自制档案记录历史建筑[N].青年报,2005,8,28.

[14]南通市江海文化研究会.风雨兼程三十载/南通市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备忘录[C].南通: 南通市江海文化研究会,2009.

作者:孙 云

档案馆历史建筑论文 篇2:

指向家国情怀培育的研究性学习案例实践

“溧阳市第一批历史建筑的现状调查及其保护建议”以学生身边的历史事物为载体,指向家国情怀培育,依托学校社团活动,以小组合作为模式,指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探究,在展示评价中分享经验成果,实现学生综合实践素养的自我提升。该项目在2019年常州市中小学生研究性学习展评中获得了特等奖,在2019年江苏省“我为高质量发展献一计”科学建议征集评选中获得一等奖暨“十佳科学建议”。笔者以此为例谈谈做法与想法。

家国情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是主体对共同体的一种认同,并促使其发展的思想和理念。培育学生家国情怀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途径。2017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要求强化实践育人。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性学习与传统学习的主要区别除了教学资源的综合性、教学环境的开放性、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外,教学内容的生活性是最大特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面向学习生活,选择研究主题,主动提出问题,获取知识,进而解决问题,实现能力的发展与品格的提升,在社会实践中培育家国情怀。在基础教育课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以其强烈的社会实践性来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是有其独到之处的。

一、研究准备

1.确定研究主题,选定内容。

开展研究性学习,首先需要确定研究主题。教师作为过程指导者可以帮助学生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的主题,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点进行主题选择。生活处处是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从身边出发,让研究能够触手可及。研究性学习只有面向学生的生活,为学生所熟悉,才能真正引起学生的兴趣,才能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感受到知识学习的意义。

在新时代的教育要求下,指向家国情怀培育的校本课程研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近两年来,我校先后组织开展了市级“初中历史家国情怀素养涵养的实践研究”、省级“初中低年级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的培育研究”,致力于学生家国品格的提升。在持续深入的师生研究中,笔者越发认为家国情怀的培育不仅是“文而化之”的过程,也该是“实践化之”的过程。这样,主题研究的大方向就确定了,接下来的关键就在于如何从主题切入研究性学习。起初想法是指导学生就家国情怀在学生中的知晓度进行校内问卷调查,组织学生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与讨论,再根据调查结论组织学生开展多个主题式宣传活动,而后再次进行校内问卷调查,分析数据,提出建议。但是很快这一方案就被否决了,看似符合研究逻辑,但是显然过于空泛,让学生难以“看得见,摸得着”,难以调动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最终结果是研究性学习流于形式。于是,找一个家国情怀的实体依托,让学生触手可及,就显得十分重要。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个学生问了我一个问题:“老师,你能给我讲讲我们学校那座桥的历史吗?”这个问题激发了我的思维。经过信息收集与整合,溧阳市第一批历史建筑進入视野。历史建筑是一座城市凝固的历史,是一座城市历史发展的见证,凝结了一代代人的集体回忆。保护好历史建筑,可以留住乡愁,可以增强自信,可以提升品位。而当时溧阳正在开展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的申报准备工作,我们开展对历史建筑的调查研究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能力发展要求,更重要的是可以在社会实践中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培养社会责任感。考虑到学生能力范围、活动安全系数等,笔者选择了其中八座位于学校附近的历史建筑作为研究对象,便于学生力所能及地开展研究,降低后续活动组织难度。

在确定研究内容后,笔者第一个想法就是让学生以及更多的人去了解这些历史建筑目前的状态。于是,历史建筑的现状调查就成为本次研究性学习的第一个主要内容。为了后续任务设计与安排,笔者开始利用业余时间(晚上或周末)先去实地考察一下这些历史建筑。这时笔者遇到了一个难题,就是其中有些历史建筑的具体位置很难找到。于是,确定这些历史建筑的具体位置就成为研究性学习的第二个重要内容。思路打开后,紧随而来的研究内容就是如何让更多的人关注它们,如何更好地保护它们,让它们“活”在当下。就这样,大概的研究内容与目标就确定了下来,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2.依托学生社团,初定方案。

在研究内容初步确定后,下一步就是找人去做。要想完成一个较为复杂的调研任务,必须要有一支综合素质高、执行能力强的研究团队。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可以组建课题团队,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可以依托学生社团。学生社团是以学生兴趣或共同研究内容为出发点组合而成的团体,是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发展学生兴趣能力、激活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做一个杰出的人”的校训指引下,学校鼓励开展社团活动。从往年的招新报名情况来看,依托学生社团这一平台来具体开展一项研究性学习活动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兴趣,有力保障活动的实施,使得研究性学习变得课题化、项目化。

随后,笔者就在学校,尤其在自己所带班级中进行适度宣传,鼓励报名,而后综合学生总体成绩(主要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历史单科成绩(主要考虑学生对历史研究的兴趣程度)、课堂表现(主要考虑学生的思维活跃表现),以及课后作业情况(主要考虑学生学习做事的认真程度)等,在征求班主任意见(主要是寻求班主任进而寻求家长的支持)的基础上,遴选了8名学生(主要考虑一人负责调研一座历史建筑)作为骨干成员组建主题式社团。为了加强团队协作与凝聚力,指导学生依据自身能力选举出了组长、副组长等负责联系老师、任务传达、组织宣传等工作,借此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组织能力。在团队组建完成后,组织学生学习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方式方法,进一步了解历史建筑,在拟定的研究内容的基础上讨论做法,确定研究思路,制订研究计划。

主要做法如下:

①教师指导学生从网络平台上收集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调查对象;

②教师组织或学生自行前往实地考察历史建筑,对历史建筑进行位置定位与现状描述;

③在校内外开展问卷调查,了解校内学生、校外公众对我市第一批历史建筑具体位置的知晓度,为后续开展志愿宣传活动提供参考,同时,初步了解社会公众对历史建筑的态度与保护建议;

④教师组织或学生自行前往图书馆、档案馆等进行相关文献资料的查阅,深入了解历史建筑的历史功能与沿革,并据此提出可行性的保护与利用建议;

⑤教师组织学生采访相关历史建筑的知情人或研究者等,详细了解历史建筑的时代价值及对历史建筑再保护的建议等。

同时,让学生根据自身能力、条件,以及兴趣等自主选择调研对象,明确分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满足学生自身的发展需要,同时,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

二、研究过程

1.指导学生做好前期调查。

研究准备按计划在2018年寒假开始前完成,之后进入实践调查阶段。在放假前一天,向他们布置了第一阶段调研任务,分发了调查记录表,提出了调研建议,具体任务如下。

第一个任务:按政府公示搜索历史建筑所在位置。

第二个任务:以溧阳汽车总站为起点,设计一条最佳路线,便于找到它们。

第三个任务:实地走访历史建筑,以现场拍照、访问附近居民等方式再了解历史建筑,并以文字或图片形式记录自己的第一印象。

第四个任务:通过网络、图书馆,或其他方式初步了解历史建筑的历史功能。

以四个主要任务为依托设计一份调研记录表,让学生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下以自己的方式进一步了解历史建筑,拉近两者的时空距离,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2.组织学生开展问卷调查。

为了优化课题研究方案,同时,为了更好地了解课题研究的价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课余时间在校内外开展问卷调查,并对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总结与分析,让学生通过问卷调查认识到活动开展的科学性,以便为下一阶段的研究活动提供参考。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组织学生进行现场考察。

在寒假,学生都认真完成了自己的调查任务,并如实填写了记录表,提出了自己的初步看法。通过对学生提交的材料进行分析,发现他们对历史建筑已经有了初步印象。因此,笔者指导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阶段的研究活动。

第一,让学生根据自己第一阶段的调查,在溧阳市旅游交通地图上查找并标注历史建筑具体位置或大概位置;

第二,组织学生以“小导游”“研学团”形式集体实地走访历史建筑,现场考察,即时讨论,集思广益;

第三,指导学生在相关地图APP上进行地点新增或位置更新,同时,在溧阳市旅游地图上精确标注位置;

第四,组织学生访问历史建筑见证者,进一步了解歷史建筑的历史功能与背后故事,激发学生兴趣。

开展上述一系列类似于科学研究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亲身体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其在社会体验中获得知识、应用知识。

4.指导学生做好材料汇总。

在研究性学习中,培养学生围绕研究主题主动收集、加工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在实践活动后都有相应的数据统计,或心得体会等,它们都是支撑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内容。这些内容是否翔实不仅影响到研究过程的连贯性,还直接关系到调查报告的质量与创新。因此,在调研过程中,指导学生做好过程材料的汇总工作,既培养了学生的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还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规划与自我管理能力。

三、研究总结

1.组织学生讨论,指导学生撰写研究报告。

组织学生在现场考察的基础上,再次进行交流讨论,指导学生利用网络、图书馆等,查找并了解其他城市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措施,然后根据自己的调查结果提出溧阳市第一批历史建筑的保护或再利用建议,通过讨论,形成最优建议。最后,将调查结果与建议向相关职能部门、人员等进行反映。同时,在指导学生做好信息汇总的基础上,参考优秀案例撰写调查报告,并不断优化。

2.组织学生评价,指导学生分享研究体会。

在上述一系列过程中及活动后,为了让学生学有价值,进行有效评价就显得十分重要。《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指出,对研究性学习的评价要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方法、评价手段的多样性,特别关注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过程,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直接体验,把对学生的评价与对学生的指导紧密结合起来。在此次活动中,笔者采取多种手段对学生进行评价。如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及活动后,指导学生以文字的形式总结活动经验,分享活动体会,在培养学生的自我总结、反思能力的同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并借此向社会公众宣传我市历史建筑,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3.组织学生宣传,指导学生分享研究成果。

此外,为了使活动更有生命力,使学生的调研发挥社会效应,锻炼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笔者主动与溧阳博物馆联系,请求联合开展历史建筑的志愿宣传活动,组织学生向前来参观的市民主动介绍溧阳市历史建筑,并邀请电视台小记者参与,分享调研成果,借助溧阳博物馆的影响力与媒体宣传来放大学生成果,使学生在第三方获得成就感。这样,大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与责任意识。

就这样,带着学生以研究性学习的形式在“玩中学,学中研”,完成了“溧阳市第一批历史建筑的现状调查及其保护建议”。以学生身边的历史事物为载体,指向家国情怀的培育,依托学生社团活动,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自主实践中探究,在展示交流评价中分享经验与成果,实现了综合实践素养的自我提升。回首这一过程,离不开学生点点滴滴地积累,认认真真地调查,付出终究是有回报的。

作者:彭云

档案馆历史建筑论文 篇3:

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城建档案

摘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城建档案工作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建档案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过程中有重要意义。在建立城建档案中,应突出声像档案工作,全面收集档案资料,建立完整的历史建筑档案。

关键词:城建档案;声像档案;历史建筑;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光辉灿烂,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积累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然而长久以来,这些宝贵财富,不但经受着岁月风雨的侵蚀,还不断遭到人为的破坏和摧毁。福建省著名的三坊七巷在旧城改造中遭到破坏;贵州遵义会议会址周围的历史建筑被拆光;浙江省舟山市大拆定海老城的历史街区:湖北襄樊市千年古城墙惨遭摧毁……人们扼腕长叹,为之痛惜。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就是维护人们的情感。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颁布,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制度真正形成:2008年4月,《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条例》)颁布,国家法规上第一次提出了对历史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学术研究、立法、管理等各项工作正在不断发展与完善之中。

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过程中城建档案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城建档案作为城市建设和发展轨迹的真实记载,是城市建设文明的积淀,“千年沧桑、百年兴废”尽在卷中。搞好城建档案工作是发掘和弘扬城市历史文化特色的重要手段,在历史文化名城的科学保护与合理开发中,起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1998年,苏州市开展了苏州古典园林申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名录的活动,苏州市城建档案馆积极参与申报工作,提供利用了一整套园林档案,还整合馆藏资源制作了一个约10分钟的专题片,成为申报材料中的精品和重头戏,确保了申报工作的圆满成功。此外,衡阳市城建档案馆对南岳衡山大庙的修复、长沙市城建档案馆对天心古阁的修复也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同时,我们也发现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过程中,城建档案工作做得还远远不够。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城市规模迅速膨胀,各地掀起了开发建设高潮。摩天楼取代了四合院、高架桥取代了小桥流水、外环公路取代了古城墙……昔日的历史人文景观已不复存在,很多具有重要价值的历史建筑甚至连档案资料都没留下。国内许多城建档案馆,在保存的一卷卷城建档案中,却难见一卷完整的历史建筑档案。

2008年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在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授牌仪式暨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研讨会上指出:“不少历史文化村镇对自身拥有的历史文化资源底数不清,对资源的种类、数量、年代、工艺、材料等基本信息没有建立档案,导致在保护管理中缺乏科学的安排,影响了历史建筑的挂牌保护和宣传展示工作的开展,不利于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妨碍了历史文化资源的合理利用。”他强调:“历史文化资源信息档案亟待建立。”《条例》第四章第三十二条也明确指出“城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对历史建筑设置保护标志,建立历史建筑档案。”

鉴于此,我们城建档案工作人员必须肩负起“记录历史,服务建设,造福未来”的重任,详实收集,系统整理,建立真实、准确、完整的历史建筑档案。

二、全面收集资料,建立完整的历史建筑档案

完整的历史建筑档案资料具有再现历史的功能,是研究历史沿革、社会发展、城市建设、科学技术和传统文化的原始材料。岳阳楼是历史文化名城岳阳的标志,但因为年久失修,至20世纪80年代,纯木结构的主楼及楼板、镌刻、油漆等已是斑驳陆离、腐朽不堪,整个楼体几近倾圮。1983年岳阳市人民政府决定大修岳阳楼后,组织专家对岳阳楼主体及各部件进行了摄像、拍照、测量和描摹,建立起一套完整、详实的档案资料。其工作精细到每个榫头、榫眼都有照片、有图纸、有数据。正是依照这套完整的档案资料,大修后的岳阳楼做到了建新如旧,重新焕发出“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的历史雄风。

如何建立完整的历史建筑档案?《条例》明确,历史建筑档案应当包括:建筑艺术特征、历史特征、建设年代及稀有程度:建筑的有关技术资料;建筑的使用现状和权属变化情况;建筑的修缮、装饰装修过程中形成的文字、图纸、图片、影像等资料;建筑的测绘信息记录和相关资料。

一方面,我们要认真研究历史建筑。围绕历史建筑的时代背景、人文特征、传统文化以及营建技术等方面,从历史文献、历史图册、碑刻、书画及影像等资料着手,深入挖掘历史,全面收集、整理已有档案资料。然而由于历史变迁、战争纷乱、天灾人祸,许多历史建筑的档案资料大量遗失,造成了历史性的遗憾。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及时行动,对历史建筑现状进行详细研究,拍摄、测绘每一个细节,最大限度地弥补缺失的记录。

另一方面,完整的历史建筑档案是需要不断补充和完善的。实际工作中,我们还要时刻关注历史建筑,了解各项相关工作动态,包括各类申报审批、文物研究和维护修缮等。及时、跟踪收集,所有文字材料、图纸、影像资料等都应列入收集范围,确保档案资料的系统性、完整性。

三、突出声像档案工作,收集好太仓历史建筑档案

太仓是一个具有两千多年文明史的古城,从商周的斥堠之地,到元代的通都大邑、“六国码头”,都留下了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保留了天妃宫、张溥故居、墨妙亭、望海峰、沙溪古镇、元代古桥等一大批历史文物古迹。2005年9月,沙溪古镇列入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太仓注重历史文脉的延续、历史遗产的保护,编制了《太仓市浏河镇古镇保护规划》,恢复了太师第门楼,整修了三座元代古桥,建设档案馆中也保存了这些建筑的旧貌新颜。然而,在城市的大开发、大建设过程中,历史文物古迹的保护依然面临着很多挑战,历史建筑档案收集工作的难度也越来越大。结合太仓城建档案工作的实际,我们认为,声像档案具有更形象、更直观、更具说服力的凭证作用,在古城保护过程中,能真实记录保护建设的历史过程,形象再现城市的历史风貌,生动保存城市的历史文脉。我们必须把声像档案工作作为抓手,精心组织,认真收集,做好太仓的历史建筑档案工作。

首先,要全面掌握全市历史建筑的基本情况,并按建筑地点进行划分,实施专人专区负责,即同一片区的所有历史建筑由同一组声像人员(包括录像、照片拍摄)负责。细化历史建筑拍摄要点,对建筑的外貌、内部结构及装饰等进行全面拍摄,重要部位进行多角度拍摄,确保声像资料的详实。并建立好拍摄工作台帐,详细记录拍摄的时间、内容,以便于后期汇总、整理。

其次,面临旧城改造所带来的压力,声像人员还需针对各自负责的历史建筑,制定详细的跟踪拍摄计划。每个声像人员都要对所负责的历史建筑情况了如指掌,时刻关注城市建设动态和发展趋向,与历史建筑保护单位保持紧密联系,及时掌握各项相关工作进度,及时记录每一个瞬间,不让历史留空白。

第三,收集历史建筑档案更应注重资料的整合。按照系统性、完整性原则,对声像资料进行梳理,将其中分散的、有联系的资料进行有机重组,根据需要对录像、照片资料配以专业文字说明,并将重组后的声像资料与历史建筑的各类文字资料一并组合,使之成为完整的档案资料。

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就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过程中,我们城建档案工作人员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重视历史建筑档案资料的建立,尤其是声像档案资料的完善,做好真实、形象、完整的记录,使这些历史文化遗产丰富独特的内涵在历史的长河中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责任编辑 吴年华)

作者:徐晶晶

上一篇:出版生态学分析论文下一篇:结构技术古建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