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技术古建筑论文

2022-04-17

摘要:古建筑是人类不同文明阶段的遗产,见证了人类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历史,但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导致越来越多的文物古建筑在自然侵蚀和现代建筑的开发过程中逐渐消亡。兴隆山握桥记录了兰州发展的历史,代表了特定阶段的社会文化,对研究地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结构技术古建筑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结构技术古建筑论文 篇1:

古建筑中的结构技术及其艺术特征分析

摘要:中国古代的建筑设计与结构运用对于整个建筑艺术的研究有很大的促进效果,尤其是在分析古代建筑结构中不同材质、不同结构的整体性,形成相应的技术分析,都有着很大的集中价值。本文就主要阐述古建筑中的木构架体系下的结构技术和古代建筑的艺术特征,通过对“木结构体系与艺术、古建筑的抗震性能、古建筑的构件技术及其表现出的艺术形象”等对古建筑进行剖析,并分析古代建筑艺术对中国现代化建筑艺术发展的重要性,分析古建筑结构艺术魅力对现代化建筑的延续与发展。

关键词:古建筑 结构技术 艺术特征

古代建筑作为一种传统的艺术模式,在建筑结构的运用中,主要包括有穿斗式、抬梁式、井干式等建筑结构方式,通过系统化的分析,对这些古代建筑结构形成全面的整体分析,对于在完善现代化的建筑风格有很大的帮助。

一、简述古建筑的木构架体系的整体构造与艺术

1.整体概述

中国古代建筑结构的主要建筑材料还是采用传统的木材与砖瓦,在结构的整体表现中,采用的是与当时材质相符合的木构造,在使用框架体系的基础上,采用相对均衡对称的柱网平面格局,在整体结构体系的应用上,还可以使用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的建筑方式,其中穿斗式和叠梁式在现存的古建筑中应用是最多的,穿斗式应用于较少。而木构架形式应用跟地域有关,其中井干式技术主要应用于官艺术表现

在古建筑的艺术结构中,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的建筑结构是与整个建筑艺术相吻合的,主要的艺术特点是展现出承担重量的柱子,这根柱子是主要的构建,外墙只是起到维护的整体效果。在艺术中,木结构的主要因素包括有横梁、立柱等主要的构建,在木结构中通过雕刻一些辅助的动物或者其他植物等形状,形成整体的客观性与艺术性。对于墙壁的选择,主要是想通过对艺术的运用,呈现出一种灵活性的艺术要素。这种木结构形式类似于现代的框架结构模式,通过使用的斗拱保留相应的伸缩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地震对于木结构带来的相应的影响,在整个借建筑的结构上,建筑物的平、立等布置就会形成对称、规则的结构样式,这样,有利于促进整个木结构刚度的均匀变化。

二、分析古代建筑结构设计的整体原则

1.结构的稳定性能

在古建筑木结构的艺术追求中,对于整个木结构的稳定追求是不可缺少的因素。中国古建筑的抗震性研究中有一句话非常能代表木构架的抗震性能,就是“墙倒屋不塌”。意思是木构架的房屋即使墙倒了,屋顶也仍然支撑不落。这是由我国古建筑特点决定的,通过“斗拱、梁、柱、额仿、雀”交替穿插的构造使得其抗震性能非常出色。现存的许多佛塔、寺庙、房屋仍然岿然不动,不仅经受了几百年风雨的侵袭,也安然度过了多次地质灾害。并且木构架建筑有易加工的特点,但是致命弱点就是木材经过长年累月的风雨侵蚀,材质会下降就会导致结构破坏。

2.人与自然的和谐美感

任何一个设计都应有全局的观念,把客观存在的“境”与主观构思的“意”相结合,因地制宜,结合地形的高低起伏,利用水面环境以及实际环境中有特色、有利的因素,加以适当的改造,通过合理布局对建筑的各种重要因素进行综合的全面安排,按不同功能用地进行合理的划分与衔接,既考虑到主景区、活动区、休闲区、主要出入口和干道的区分,又充分考虑平面和立面之间的关系,通过造景、借景等手法使整个设计突出主体,分别主次,有开有合,有聚有散,曲折多变,小中见大,形成一个能够满足功能和景观要求的统一体。植物在古代建筑设计中要体现出主题化的景观原则:从主题上体现出古代建筑中系列植物主题及时分、气象系统所显现的“时景美”,从而为整个古代建筑营造幽雅、宜人、舒适的组团景观。做到主次分明和疏朗有序,讲求乔木、灌木、花草的科学搭配,创造“春花、夏荫、秋实、冬青”的四季景观。尽量避免人工之态的显现,虽由人作,宛若天开。合理应用植物围合空间,根据不同的地形,不同的组团绿地选用不同的空间围合。如街道,人行道两边,可用封闭性空间,与外界的嘈杂声,灰尘等相隔离,闹中取静,形成一个宁静和谐的休憩场所。

三、分析古建筑结构与艺术存在的现状

1.破坏现象日益严峻

从当前的古建筑发展来看,呈现出来日益破坏严重的现象,作为一种丰富历史文化遗产的古典建筑,在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中被慢慢淡化,尤其是见证着一个历史的符号,是城市发展的品位所在。但是,无论是是从现代的角度进行恢复,还是没有以往的神韵,城市文化的底蕴也就消失殆尽,难以满足现代人对古典文化的追求,尤其是人文的破坏,没有形成良好的保护机制,就会造成人为的破坏以及被利用,减少了城市发展的品味。

2.历史品位逐渐消失

在古建筑消失的过程中,历史文化品味也会随着消失。尤其是一些具有研究价值的古典建筑群,譬如,中国的庭院式的组群布局所造成的艺术效果,与欧洲建筑相比,有它独特的艺术魅力。一般地说,一座欧洲建筑,是比较一目了然的。而中国的古建筑,却象一幅中国画长卷,必须一段段地逐渐展看,不可能同时全部看到。走进一所中国古建筑也只能从一个庭院走进另一个庭院,必须全部走完才能看完。北京的故宫就是最杰出的一个范例。但是,随着现代化建设的逐渐加速,古典建筑在不断维护中还是慢慢的沾上了现代的气息,古典的艺术品位和建筑品质也慢慢消失,都不利于城市发展的整体需要。

四、阐述古建筑表现出的艺术魅力

1.建筑群体的的美

中国古建筑的群体布局特点是庭院式,并且有一条明显的中轴线,呈均衡对称式布局。尽管采用的是封闭布局,但是总让人感觉到每一处的景都不尽相同。并且同意的颜色也为群体美加分不少,这就是古代群体布局的“美”。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在封建社会中发展成熟,它以汉族木结构建筑为主体,也包括各少数民族的优秀建筑,是世界上延续历史最长、分布地域最广、风格非常显明的一个独特的艺术体系。同时,在现代建筑风格中,依然还是存在有沿用古建筑艺术风格的建筑,譬如,借用自然的景观来改善内部小气候,营造舒适的生活环境。在西方,考古发现,在罗马的庞贝古城中,就出现了由立柱支撑,四周回廊环绕,中央设有承接雨水用的水池的天井形式了。而在我国,建筑布局中经常出现的庭院则是引入自然空间的主要方式。庭院不但为建筑提供了采光通风的良好条件,而且使建筑空间充满了诗情画意。但是,现代建筑还是不能体现出这种独有的文化氛围,城市发展也不能展示出独特的气质风貌,整体上缺乏艺术的综合运用,这与古建筑的逐渐消失是分不开的。

2.建筑造型的美

大屋顶和斗拱都是东方古建筑的标志特征,并且结构也非常复杂,数十种的结合就构成了古建筑造型美。等级森严的屋顶形式也成了我国古文化的一部分,“硬山、悬山,硬山”都是其中建筑美的形象的代表,出檐、山墙构造美化原本死板对称的建筑形象。再加上色彩的应用、屋顶的轮廓化就使得建筑更加优美了。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会汇合发展、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重新融合的大潮中,开阔视野,活跃思路,拓宽研究领域,加强人文关怀,树立以人为本的建筑理念,是建筑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建筑物,不是建筑材料、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的胡乱组合,而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工自然,它既要符合自然规律又要适应人的需求。建筑不是单纯的技术和艺术,而是同养生文化休戚相关的一种综合性的文化。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汇处,往往是新学科的生长点。在建筑学与养生学之间,可以期望一门新科学即“建筑养生学”或“养生建筑学”的诞生。吴良镛教授说:“文化是城市和建筑之灵魂”,在“技术的建设力量和破坏力量同时增加”的情况下,现在所面临的问题是“建筑魂的失落”。通过不同地形的分割和组合,形成不同功能的划分和统一,比如锻炼的场地要平坦,减少压抑情绪,而一些崎岖、陡峭的地形又是那些喜欢刺激的人们的最爱,所以这样可以将人群自然划分,彼此间探讨锻炼新得,增进园林所处区域里的人们相互增进交流。在原有地形上有创意的进行景观设计,突出地方的历史文化特色,将一些主流元素体现在具体的空间艺术中,让人们有亲切感。

3.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美

古建筑的布局非常讲究与周围的环境空间相融合,例如苏州园林就非常讲究借用假山、树木来营造自然与建筑和谐的空间,“步移景异”就以此得名。使得大大小小散落的建筑布局合理,借用蓝天作为中轴对称的景是紫禁城最杰出的环境融合法。在建筑的设计上,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尤其是面对不同建筑需求、不同人群、不同文化特征、服务对象、生活习惯、背景等构成,把握公共建筑空间组合设计上的多样性,在健康、安全、舒适的前提下,适当的注入个性化的设计特点,在突出人整体感觉的情况下,实现公共空间多样性、美感性、人文性等综合因素的统一。

五、结语

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魅力是无穷的,在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中,对古建筑的艺术应用构成了现代建筑艺术追求的一部分,艺术作品整体的设计中,水体的平面形式可分为几何规整形和不规整形两种。在艺术应用的设计过程中,一般采用几何规整图形如圆形、方形、椭圆形、花瓣形等为艺术载体,形成整体构成要素,更加完美的体现艺术作品的流畅性、线条的美感性等优势。艺术手段多采用自然的、不规则的水形,譬如对风景艺术的创造,通过水元素的立体化表现,采取动静融合的创作手法,对涉及到水元素的喷泉、瀑布、流水等,动静结合,构成流动与静止的画面,更加体现艺术作品的魅力,这些能整体将古建筑的结构艺术展现出来,形成对现代在建筑艺术的强大推动力。

作者:赵珏

结构技术古建筑论文 篇2:

Lumion技术在古建筑结构保护中的应用技术分析

摘 要: 古建筑是人类不同文明阶段的遗产,见证了人类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历史,但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导致越来越多的文物古建筑在自然侵蚀和现代建筑的开发过程中逐渐消亡。兴隆山握桥记录了兰州发展的历史,代表了特定阶段的社会文化,对研究地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于文物古建筑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保护管理工作的不懈推进,文物古建筑的科学保护成效显著。但是,古建筑保护目前较多使用国有专项资金,且资金拨付进度缓慢,这与古建筑保护工作的及时性自相矛盾。因此,研究借助数字信息化手段,降低保护成本,科学、及时地对文物古建筑实施保护是一种可行的策略。而且,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深入,以Lumion平台对文物古建筑进行数据采集、构建可视化场景和全景图像输出等数字化模拟研究成为发展趋势。

关 键 词: Lumion平台;虚拟技术;文物古建筑保护;三维可视化;全景图像

古建筑是民族传统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发展,各地对历史古迹、文物建筑的保护意识不断增强。但是,古建筑在自然生态环境等外部环境的侵蚀作用下病害日益增多,很多古建筑因风雨侵蚀而失去了原有风貌。国内现存古建筑相对零散且遍布全国,种类和形式繁多,由于勘察条件受限和保护资料缺失,使得从事文物古建筑保护和研究人员的工作难度极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利用数字化技术对文物古建筑的原有结构形式实施再现,在减少对建筑本体的影响,减少时限和地域限制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基于Lumion的三维可视化技术,可以很好再现古建筑原有结构,传达建筑的三维信息,并实现实时交互。以Lumion平台对古建筑进行数据采集、构建可视化场景和全景图像输出,为古建筑结构保护提供参考。

一、古建筑保护的意义和现状

古建筑代表了民族文化的根基,是国家精神文明传承的载体,见证了民族延绵数千年的璀璨文化。古建筑保护方面棘手问题较多,诸如:现代城市改造、建设过程中对其产生的毁灭性破坏;专项保护经费严重不足;文物古建筑所在地地质灾害频发等[2]。尽管部分古建筑保护纳入了政府专项保护规划中,但是,保护效果良莠不齐。本文所述兴隆山握桥(如图1所示)位于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为当地典型的桥梁建筑,桥身主体为巨木原料,由两岸向河心错落前伸,层层递出,节节相衔,呈穹窿之弓,20世纪80年代修缮时为提升其承载能力,将原伸臂梁改为钢筋混凝土拱券(如图2所示),致使原结构形式在兰州地区消失。

传统保护方法恢复原有结构由于资金使用量大且将大量破坏现有上部结构不可取,故采用数字技术对握桥进行原有结构重现。此举将促使古建筑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进一步发展,對古建筑保护形式多样化的推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

二、文物建筑结构的保护策略

目前,国内绝大多数文物古建筑的保护模式是通过现场实物勘察测绘获得最初数据,后期借助CAD、PS等制图软件进行图纸绘制,标注病害部位,制定修缮措施,方案通过专家论证之后由设计单位出具施工图指导后期施工。单从病害处理来看,上述模式尚可,若要对文物古建筑原有结构重现,该模式下采取的传统二维图纸[3-4]不仅呈现效果比较古板,不够形象,而且在后期施工过程中人力、物力及财力的耗用量均太大。然而,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三维信息存储与表达越来越丰富,上述古建筑结构再现即可采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和手工测绘相结合的方式,将获取的测绘数据利用计算机进行三维建模,构建可视化场景并进行全景图像输出,供大家以第一人称视角亲身体验文物古建筑的真实风貌,从而以一种全新的保护方式来保护文物古建筑原有结构。

三、基于Lumion技术虚拟再现文物古建筑原有结构

Lumion软件是荷兰Act-3D 公司开发的实时3D可视化软件,可用于三维动画和静帧作品,可适用于建筑、城市规划、园林景观设计等多个领域。其借助GPU渲染技术,实现对3D场景的实时编辑,并实现场景塑造、渲染与全景图像输出。Lumion软件在古建筑结构可视化制作的进程中具有如下优势:

可视化模型制作效率高、输出画质清晰。Lumion 软件可以实现与用户实时交互,这种工作模式极大方便了用户进行实时修改,且操作性极强。Act-3D 公司为Lumion软件建立了完备地形要素和模型库,复杂地形修改的控制命令操作简洁、方便。

在Lumion库中嵌入高质量对象和逼真材质构建精细场景从而使保护人员可以充分利用Lumion软件对建筑结构进行反复推敲和修改,并且该软件充分考虑了兼容性问题,主流可视化软件接口丰富,兼容多种系统平台,方便用户使用。在利用Lumion软件处理数据之前,先利用CAD处理所有的图层数据,如地貌特征、建筑形体尺寸等,再利用Sketchup识别CAD数值特点进行计算,将CAD模型中的z轴值转换成连续面,从而获得古建筑外形轮廓,最终采用Lumion软件作为古建筑原有结构再现的展示平台。该方法的操作性和实用性良好,尤其是处理CAD的Z轴值,基于现场勘测数据和虚拟场景建模,通过修正有效改善古建筑数字化立体场景的还原度和真实度。基于Lumion平台可以实现与古建筑虚拟场景交互,可以分析、观察古建筑的结构,还可通过历史资料对古建筑虚拟模型进行再次编辑,并制作静态图和动画,如图3为兴隆山握桥模型立面。

四、结语

鉴于人力、财力等客观因素在兴隆山握桥原有结构再现过程中的制约,研究运用Lumion 软件可视化技术展现文物古建筑原有结构特点,提高相关技术人员对文物古建筑保护工作的效率,提升文物古建筑艺术价值与文化价值,促进设计人员操作能力与知识水平的拓展,其发挥了积极且重要的作用,为国内文物古建筑原有结构数字化再现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基金项目:本文是2020年度甘肃省高等学校创新基金项目《兴隆山握桥文物数字化修复与虚拟再现技术研究》(项目编号:2020A-234)。

参考文献:

[1]李相,荀平.基于Lumion的历史建筑可视化研究[J].重庆建筑,2020(3):15-16.

[2]覃丽琼.基于Lumion的虚拟现实景观仿真设计与实现[J].现代电子技术,2019,42(8):68-71.

[3]王崇宇.数字技术在古村落保护中的应用研究—以井陉县大梁江村为例[D].河北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15.

[4]郭广通,刘洋.虚拟现实技术对燕郊行宫建筑空间的重建理论指导[J].数码世界,2018:20-21.

作者:陶晖

结构技术古建筑论文 篇3:

对西方建筑结构技术与建筑形式的浅谈

【摘 要】伴随着社会进步,建筑结构技术的创新推动了建筑形式的新的进程。本文通过聚焦于西方建筑结构形式和建筑形式,从建筑结构技术的进步推演到建筑形式的推陈出新,而建筑师的奇思妙想同时又促进了建筑结构技术的发展。将建筑技术研究、设计、生产同新技术相结合起来是建筑形式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建筑;结构技术;建筑形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建筑的形式也发生巨大的变化,当一座新建筑穿着华丽的外衣展现在世人的面前,我们驻足、流连于建筑形式美给我的心灵的印记,世人对于建筑的评价往往局限于外在的形式美,当建筑师苦苦的求索寻找新的美学形式但仍然黔驴技穷时,我们的设计者应该静下心来思考一下,建筑的形式美源自于什么?我认为形式美的源泉是功能的需求、结构的技术。所以功能、技术与艺术作为建筑的三要素是辩证统一的,建筑象人体一样是作为一个系统而存在的,它是系统的整体的而非孤立的局部的。当下业者对于形式美的理解是由偏颇的,在这种设计思想的指导下,也必然会阻碍建筑的发展和进步。

1.原始社会的建筑

原始社会的住屋形式是巢居、穴居、以及在北美的印第安人的帐篷屋,是人类基本生活的需求。原始人使用木材生土当地的建筑材料建造窝棚。

2.奴隶社会的建筑

奴隶社会随着人们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的增强建筑的类型建筑的规模以及建筑的形式出现巨大的变化。在古代的埃及人们利用石材建造神庙和陵墓,建筑的结构形式是梁柱体系,古希腊同样继承埃及的梁柱体系,同时由于地域文化的发展演变希腊人将梁柱发展成具有美的形式,出现古典的三柱式,以及女像柱,两者的形式不同但结构的核心是一致的以石材作为基本材料的梁柱体系。由于石材本身的力学性能是抗压能力强于抗弯的能力。所以我们看到埃及、希腊的古建筑的柱距是如此的小,建筑空间也是狭小的。建筑作为单体强调的是外部空间或者建筑的内部狭小空间的神秘化。在希腊建筑往往是作为雕塑来处理的。在古罗马文化时期,随着领地的不断扩张各种文化的融合和碰撞罗马人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新的结构形式拱券结构。罗马人利用混凝土这种新建筑材料创造一种新筒形拱形工交叉拱、十字拱解决了大跨度屋盖的结构形式,继而获得了连续的复合的建筑空间。建筑也就成为了真正的意义的建筑,正是在古罗马时代新型建筑材料的出现推动了新的结构形式的产生进而获得新的较大的人类活动的室内空间。

3.中世纪的建筑

欧洲的中世纪是神学统治的社会,建筑的类型以教堂为主,高耸的教堂留给我们更多神性的表达,建筑风格更趋于美观,由其是以哥特时期的建筑最为典型高耸的向上建筑风格直指上苍表达着与神的交流与对白。形式的表达继而带来的神性化的想象赋予了哥特建筑的神性的神秘感。我们剖开哥特建筑的形式寻找带来这种形式美的根源在于中世纪结构技术的发展,在中世纪时期继承了罗马的十字拱的技术,在此基础上将罗马的十字拱发展成为四分类骨拱,同时将单圆心的拱变成双圆心的拱形成了框架式的双圆心的尖拱,同时拱顶所产生的侧推力由新力学构件飞扶壁传到外侧的横墙上,这样整个结构体系就变成了框架整个的受力过程屋顶的荷载传递给尖的肋骨拱——柱子(竖向的力)——基础——地基完成,而拱所产生的水平向的推力传到侧墙——传到基础——地基。这时配合肋骨拱柱子也形成了束柱的形式,摆脱了古典的柱式,达到中世纪哥特式教堂的结构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4.资本萌芽与绝对君权时期的建筑

在这段历史时期主要包含文艺复兴建筑,法国古典主义建筑巴洛克建筑在这段历史时期建筑的结构形式并没有较大的改变,设计师在考古等领域的发展的带动下形成了对古典文化建筑的热衷与模仿,创造了具有特设的文艺复兴建筑,法国古典主义建筑巴洛克建筑从早期的对古典建筑的模仿,创新到晚期的巴洛克建筑的推器繁琐变形,反映出形式主义的已经走入到了末端,设计师不顾及形式美的产生的动力在于结构技术的变化,这个时期的人们试图创造出新的形式无奈由于结构的不改变所以形式的变化是表面的是化妆术,不会出现脱胎换骨的变化。

伴随着186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生,建筑界又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这种变化时由于新的建筑材料的出现,也就是伴随着机械化时代工业发展提供的大量的人工材料。由质地纯正的、经实验鉴定的、用一定原材料生产的人工材料代替质地混杂的、不可靠的材料,例如,型钢和更加新的钢筋混凝土都是计算的纯粹结果,它们精确地、充分地利用材料。由此带来了建筑形式的新变化,体现到了大框架的建筑上面。伴随着新材料,考虑到墙和窗子的构造,最终的结果是一米厚墙上的天然优质石头被轻质的煤渣空心薄墙壁等取代。钢和钢筋混凝土对机械化时代现代建筑的发展有着极重要的影响,钢结构的材料和结构特性与木结构颇多相通之处,而混凝土却与此不同,其构件在连接(浇筑)之后,融为一体,是化学式的连接。钢构件通常也非常适于线性地使用和表现“线的构成”。除了钢和钢筋混凝土材料以外,合成树脂、塑料、金属等作为基本材料与由玻璃纤维等作为增强剂制成的复合建筑材料在机械化时代也日渐普遍,而且其性能也越来越好,用这些材料制成的型材、线材等工业组合建筑制品,也能给人以超越技术美而升华为科学美的审美感受。

5.现代建筑形式的迅猛发展

数字化信息时代的建筑材料将变得日益复杂,集成技术用于建筑材料是数字化信息时代材料科学发展的基本趋势,纳米技术也为材料的集成化提供了技术基础。但是,到目前为止,这种集成化的材料还没有发展成熟,准确的说现在这种材料是以“构件系统”的方式表现的。

现代建筑的经典作品中,不少也是新科技、新材料的使用产生的建筑形式美,采用玻璃墙的西柏林新国家美术馆,从建筑平面和立面上来看都具有浓厚的古典庙堂的气氛,但是与帕提农神庙等古典庙堂截然不同的是它所使用的材料——钢材而非石料,于是建筑以相似的形式给人以完全不同的审美感受。采用光电幕墙技术的英国利物浦基础物理研究院、德国哈姆尔城市大厦满足了恶劣天气对幕墙的所有要求,也满足建筑的物理需求,比如阻燃、保暖、隔热等,而且可以把光能转换成电能。光电幕墙加装了光电模板后,可代替抛光的自然建材,并且在光电幕墙的生产、使用直至报废都可以实现对环境的无污染。光电板成分中没有有毒物质,不会在建筑物起火时出现任何诸如释放有毒气体等危险。而采用气凝胶玻璃板的巴伐利亚的建筑事务所可以使日光均匀分布于更大进深的室内,而且有效地避免了眩光。

6.结论

各个历史时期,结构技术影响了建筑形式,运用于建筑中的技术的发展与技术本身的发展并非同步的,而且在建筑中各类技术相互结合的程度也不同,在对建筑的形式的决定作用中所占比例也不尽相同。目前,数字化技术正在向建筑领域渗透,建筑形式所涉及到的技术内容将变得比以前任何一个时期更加丰富,更新的速度也更加迅速。跟最新的科学技术结合起来,跟最先进的生产力结合起来,这是建筑发展的大方向。

作者:齐韶聪

上一篇:档案馆历史建筑论文下一篇:公共图书馆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