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就业压力社会学论文

2022-04-24

摘要:近年来,上海的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毕业生就业直接关系着民办高校的生存和持续健康发展,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对民办高校来说意义重大。针对上海市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毕业生就业压力社会学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毕业生就业压力社会学论文 篇1:

新形势下对高校就业服务工作的思考

摘要 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关系到国计民生。近年,高校毕业生数量持续增长但就业岗位增长很小,且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就业市场上出现“僧多粥少”的现象,高校就业服务工作重要性日益凸显。要做好高校就业服务工作,必须创新就业服务工作,以适应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

关键词 高校;就业;就业服务;就业指导;广西

作者简介 卿云波。广西医科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讲师;文秀军,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专业2007级硕士研究生。广西南宁530004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加强就业观念教育”,“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这在我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写进党代会的工作报告,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高度重视,也把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提上了日程。

近年来,毕业的大学生数持续增长但就业岗位增长很小。且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高校毕业生面临着与转业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共同竞争有限的就业岗位的局面,就业市场上出现“僧多粥少”的现象。

如果继续沿用原有的就业指导工作模式,显然无法适应这种变化。为了适应新环境、满足新需求,必须构建有效的就业服务工作新模式。本文拟从高校就业服务工作人手,探讨如何构建就业服务工作新模式,以适应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

一、坚持“以人为本”,树立服务意识

1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也是做好就业服务工作所必需的指导思想。学校的招生就业机构和相关部门,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以满足学生的需要,实现学生的价值,追求学生的发展为趋向,以充满人文关怀的形式来开展工作,要理解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实现学生服务工作由“以管理为中心”转变为“以服务为中心”。从学生的利益和需求出发,形成一个以服务为导向、互相协作,能够动态适应学生需求变化的服务体系。

2 各二级学院强化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贴近学生实际做好思想教育工作,了解每个毕业生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各级工作人员要以深厚的感情做好大学生的就业工作,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服务,缓解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压力。把就业压力比较大的部分女生、心理不稳定、家庭困难和门路少的学生作为重点人群,给予格外的关心帮助,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克服困难,防止因就业而引发其他问题。

二、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努力提高服务本领

1 努力提高就业服务队伍素质,不断提高服务和指导水平。作为学生就业工作的服务者和指导者,只有自身的素质提高了,才能更好地对学生就业工作进行服务和指导。以广西为例,针对广西高校就业服务部门成员构成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应该以培训为主,建立学习型组织,以思想解放、纪律严密、工作扎实为要求,有组织、有计划地对人员进行规范培养、专题教育,不断加强与区内外兄弟单位学习交流,提高业务水平。要求他们在信息占有、知识储备、实际操作等方面具有优势,提高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素质,使整个就业队伍逐步向高水平方向发展。

2 促进就业服务队伍专业化,合理化。随着大学生就业制度由“统包统分”向“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转变,大学生就业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这就对就业部门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广西全区就业服务工作人员大多为政工人员,在管理能力、政策宣传、就业技巧方面有自己的优势,但与此同时专业学科背景出身的人少,因此在调研能力、个性化辅导能力方面还有些欠缺。对此,应当适当吸纳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专业背景的人才进入工作队伍,为队伍注入活力,与原有的工作人员协同合作,优势互补;发挥就业服务队伍的最大效用。

3 从严管理,打造一流服务团队。建立一支由招生就业处、各二级学院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专职辅导员和班主任共同参与的专业队伍,完善就业服务网络,让就业服务工作更具针对性、高效性,把招生就业队伍努力打造为学校一流的工作服务团队。

三、立足本职,做好就业教育和指导工作,为毕业生提供全程服务

1 结合就业形势,通过多种形式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教育,加大就业形势、诚信意识、创业意识教育。实行分段指导,一年级着重职业生涯认知和规划,二、三年级着重基本能力的培养、确定目标,四、五年级着重职业定向指导、择业指导与就业服务,提高就业指导课的质量,做到相互贯通,有机连接,形成完善的就业培训体系。开展系列教育活动,帮助毕业生分析就业形势,认清就业形势,正确评价自己,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引导毕业生转变观念,选择灵活多变的就业形式,增强毕业生就业的基层意识和自主择业意识。对毕业生进行诚信教育,引导毕业生不弄虚作假,实事求是,通过正当行为选择职业。

2 完善学校招生就业网,建立独立域名的招生就业网站,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就业信息、发布就业信息;与相关知名网站联网,利用网络宣传本校毕业生。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系统,组织毕业生参加教育部或各地市的网上招聘活动。更新、充实、完善高校招生就业网,与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WWW.myjob.edu.cn)、广西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www.gradnet.con.cn)、中国企业人才网(www.job100.com)等知名网站联网,利用网络宣传学校毕业生,实现网上资源共享。

3 进一步完善就业指导课建设,采取课堂教学、座谈会、校友交流、模拟训练等有效形式全方位指导毕业生就业。举办职业规划训练营,做到与课堂教学结合、与实际案例结合、与户外拓展结合,以游戏、活动、讨论、模拟训练等方式提升团队意识和敬业精神,为大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服务。鼓励大学生就业咨询服务中心开展大学生应职模拟、大学生综合素质评选等活动。

4 鼓励毕业生服务家乡,建设广西。高校毕业生究竟向何处去,成为备受国人关注的问题。毋庸置疑,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来临,大学生通向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已经成为必然趋势。这些地区生产力水平、劳动者素质相对较低,科技人才匮乏等使得农村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亟待盘活的巨大市场,只有为其输送大量人才,中西部、农村地区的繁荣才有希望。长期以来,毕业生的就业空间主要集中在发达地区城市(政府机关、科研院所、事业单位和国营企业等),进入中西部、农村地区的大学生数量极为有限。但发达地区城市吸纳高层次人才的容量毕竟有限。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趋势,高校毕业生今后将逐年激增,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心下移必将成为历史性的趋势;只有中西部、农村地区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去向,

高等教育的“出口”才能畅通,高校的人才培养才能进入良性循环,高等教育迅猛发展才没有后顾之忧。

四、深入调查.全面掌握高校毕业生的相关情况,走可持续发展的就业道路

1 建立毕业生就业信息库。对最近几年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普查,建立毕业生就业分布信息库,为今后市场的开拓提供参考。以原有的档案为基础,并组织信息员队伍,对近几届毕业生进行拉网式排查,同时按地域分布情况分组,分片包干,责任到人,做到联系有人,查有此人,完善毕业生档案,并对学校毕业生情况进行分析,掌握学校毕业生市场占有情况。

2 进行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满意度情况的调查。设计调查问卷,了解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培养质量的评估情况,掌握社会的最新需求,为教学改革提供依据。建立定期对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深入用人单位调研,掌握毕业生就业情况和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为学校的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学科的调整提供信息,提高人才培养和专业学科建设的社会适应性。

3 建立和完善用人单位档案,建立和完善校友信息资料库。重新核对用人单位的具体联系人,重新造册建档。对用人单位按录用学生毕业生为标准,实现星级评定,分类对待。注意建立与用人单位的工作联系和感情联系,收集就业信息,稳定原有的就业市场。逐渐开拓低星级和非星级的就业市场。不断加强联系,拓宽渠道,在校友会的基础上组建“就业特派员”,充分利用学校校友优势资源,拓展就业市场。

4 加强对学校毕业生思想状况的调查研究,摸清学校毕业生的思想状况,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调查未就业毕业生不能顺利就业的原因,为今后就业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

5 充分掌握区内外兄弟院校就业竞争实力。要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打好就业这场战役,不仅仅要内强素质,外树形象,还要知己知彼,了解其他兄弟院校就业市场分布和发展倾向,提高本校就业工作的应变能力,才能百战不殆。

五、开拓创新.拓宽就业市场

以学校市场为主体,常设性、区域性、行业性、高校间协作市场为补充。积极利用网络技术、搜索引擎和远程面试三大网络技术,健全就业网络。

1 规范学校毕业生双选会,积极邀请用人单位到校召开校内招聘会,双选会做到热烈、隆重、规范、有效,要给用人单位提供宾至如归的全程服务。组织好毕业生参加广西乃至全国各地市举办的合法的招聘活动。积极推荐毕业生就业,积极与各地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公共职业介绍所进行合作。

2 在稳定已有市场的基础上积极开拓新的就业市场,尤其是广东、浙江等外省市场,加强就业市场的调查分析,准确定位各专业的就业市场。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开辟毕业生就业渠道,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就业信息、发布就业信息。在就业市场的建设上发挥二级学院的主动性。与用人单位建立稳定的就业合作关系。

3 把毕业生就业情况作为实习基地选择的重要依据,对部分实习基地进行调整。以广西医科大学为例,适当减少三级医院的实习基地人数,扩大广东和基层医院的数量。实施大学毕业生就业援助计划,在直属和非直属医院成立毕业生就业培训基地,一时没有就业的毕业生先安置到基地医院进行一年时间的再教育和培训,帮助他们取得全国执业医师资格,提高他们的就业或创业能力o

4 拓宽渠道,合作办学,鼓励大学生报考研究生,做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和选调生工作。为学校本科毕业生报考研究生提供时间、培训支持。学校努力探索与国外联合培养的办学模式,为大学生滦造提供更多的渠道。探索与省内外单位联系,招收定向、委培及自筹经费的学生,提高就业率。

六、因地制宜,抓住机遇

因地制宜,抓住机遇,一方面指毕业生要按照自身的优势来选择就业的区域、在选择单位时要充分考虑单位的要求与自身的性格是否符合。比如在南方,单位一般都喜欢机灵、能说会道的毕业生;而在北方,单位一般选择憨实、埋头苦干的毕业生。另一方面是指毕业生充分利用当地的优势,抓住机遇,促进自己的就业。从事就业服务的工作人员,应当具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能发现机遇,并把握机遇,促进学生的就业工作的发展。以笔者所在的广西为例,北部湾、中国东盟等题材为广西的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使广西成为中国面向东盟国家交流的大窗口,特殊的地缘位置使具有外贸、会展、涉外旅游、东南亚小语种、法律、金融知识,具备市场分析能力的国际化人才持续走红。本地高校的就业服务工作人员可多关注此类信息,为学生抓住机会搭建平台。为学生抓住机遇创造更多的机会,使他们能够近水楼台,夺得先机。

高校就业服务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新形势下,就业机遇与挑战并存,就业压力增大,高校就业服务工作重要性日益凸显。必须创新高校就业服务工作,做好就业服务工作,以适应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

作者:卿云波 文秀军

毕业生就业压力社会学论文 篇2:

关于加强上海市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

摘要:近年来,上海的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毕业生就业直接关系着民办高校的生存和持续健康发展,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对民办高校来说意义重大。针对上海市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上海;民办高校;就业指导

基金项目:上海高校选拔培养优秀青年教师科研专项基金项目“上海市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060506)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刘苇江(1981-),女,山东人,上海杉达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劳动经济、社会保障。

一、引言

随着我国高教事业的迅猛发展,“大众教育”模式取代了以往的“精英教育”模式,大学毕业生人数迅猛增长。高校扩招不仅带来了普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而且加剧了其中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民办高校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直接关系着民办高校的生存和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开展深入研究,解决好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上海民办高校发展重中之重的工作。其中,加强高校就业指导队伍建设,开展专业化的职业指导,帮助学生实现充分就业,对于高等教育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上海的民办高校普遍成立了就业指导中心,给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为学生开展求职的咨询与服务。但是,随着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民办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问题和不足也日益突出。

二、上海市民办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就业指导队伍建设薄弱。尽管上海民办高校越来越重视就业工作,但是在就业指导队伍建设上却非常薄弱。

首先,人员数量不足,严重制约就业指导工作开展。教育部规定高校就业指导专职人员要达到1:500的师生比,而上海市民办高校就业指导机构的人员配置一般只有2~3人,与教育部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工作人员每天疲于应付用人单位和学生,不堪重负,根本无暇主动联络,更难开展技能辅导和心理辅导等个性化服务。

其次,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工作的非职业性突出。民办高校办学起步晚,在就业指导机制建设方面要比公办院校滞后。目前,在民办高校里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教师从严格意义上讲,多数是兼职教师。虽然民办高校里也建立了二级管理体制,二级学院的党总支副书记、毕业班辅导员等理论上都承担了就业指导工作,但是他们的流动性比较大,且一般都是身兼数职,主要精力放在日常行政职能上,难以开展就业工作。

2.就业指导的专业化程度有待提高。目前就业指导中心主要忙于联系用人单位、发布就业信息、办理毕业生档案转移、户口迁移等行政事务工作,工作认真负责,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就业指导形式单一,内容简单,仍然停留在给学生提供就业信息、讲解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传授应聘技巧上,方法多为单向教学方式,而在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心理辅导等专业性较高领域的指导则较少。而且仍偏重于群体性指导,忽视了对学生个性潜能的开发,个体性指导薄弱,因此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

3.就业指导经费不足。与全市所有高校的就业工作部门办公经费的平均值以及高职高专就业工作部门办公经费的平均值相比,民办高校就业指导经费明显低很多,2009年就业工作部门办公经费最低的只有1.05万元。笔者在对上海杉达学院、上海新侨职业技术学院和上海中侨学院三所民办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进行走访调查时发现,这些学校在就业指导工作中普遍存在经费不足的问题,达不到教育部规定的就业经费占到学费1%的要求。

4.全程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尚未形成。目前上海市民办高校中构建了全程化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寥寥无几,大多数民办高校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尚不完善,就业指导工作均限于毕业前的教育,内容仅限于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及择业技巧,缺乏从大一到大四全过程的指导、教育和统筹规划。据调查,58.8%的民办高校从大一开始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11.8%的民办高校从大二开始,29.4%的民办高校从大三也就是最后一学年才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与全市所有高校和高职高专的情况相比就业指导时间非常晚。

5.学生的参与度低。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是为学生求职提供指导与服务的,但是在调查中笔者发现学生的参与度太低。受调查毕业生中,未参加过就业指导的高达30%,仅参加过1次的占29%,参加过2次的占14%,参加过3~5次的占17%,参加了5次以上的仅占10%。高达47%的毕业生认为就业指导对求职作用“一般”,18%的毕业生认为“作用很小”,8%的毕业生认为“根本没用”。这些数据说明了民办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价值和作用尚未充分体现出来。

三、深化民办高校就业指导的深度、广度

1.健全就业指导服务管理体制。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形成覆盖全校的就业指导服务网络。建立以就业指导中心为主,各院系积极参与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体系,形成齐抓共管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模式。

笔者认为应该在二级学院设置责任明确的就业工作人员岗位,也就是建立学校——就业指导中心——院系就业人员——毕业班辅导员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将二级学院的就业工作人员专职化、稳定化,便于积累就业资料,与用人单位建立稳固的合作关系,实现与就业指导中心就业工作的无缝衔接。

2.加强就业指导人员队伍建设。重视指导人员的数量,增加人员编制。就业指导中心应配备数量充足的专职人员和兼职人员,使得每个毕业生都能得到一对一的就业指导。

就业指导队伍必须向职业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美国的就业指导中心主任一般具有辅导学、咨询学、高等教育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其他的就业指导人员,一般也具有心理学硕士或博士学位,并具有职业咨询师资格。据统计,目前全美共有职业咨询师16万人,其中80%在高校,为校内职业咨询师。高素质的就业指导人员在某种程度上保证了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的科学性和专业性。上海的民办高校也应该选择专业知识强、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保持就业指导队伍相对的稳定性。专业知识不足的教师必须进行上岗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知识,提高专业素质,以提高就业指导工作效率,科学地指导学生择业,增强就业指导对学生的吸引力。条件成熟时,引入职业指导师资格认证考证制度,严格执行从业资格的准入制度。

3.创建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传统的就业指导,是在学生毕业前夕才提供的服务,以提供就业信息、办理相关手续为主。而全程化就业指导,是从大一入学开始,针对不同年级的学习重点和心理特点,通过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开设就业指导课、举办讲座、发放材料、日常咨询、宣传就业政策等各种方式对在校学生进行全程就业教育。

教育部教学【2003】6号文件指出:“加强毕业生指导,将就业指导课作为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纳入日常教学。”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应该纳入民办高校正常的教学计划中,根据大学生不同年级就业指导内容,每学期开设10~20学时的就业指导课程,计入学生的总学分中。对大一学生,主要侧重于帮助他们了解专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以及职业要求,制订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规划。对大二学生,应着重综合能力的培养。对大三学生,应着重加强职业道德的培养,职业定向指导以及做好择业准备。对于大四学生,应着重提供就业指导与就业服务。从大一到大四四个阶段,就业指导着重点不同,在教学方式上也可以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四个阶段相互贯通,有机联系,从而形成较为完善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

4.改进就业指导方法,采取灵活多变的形式。民办高校应根据学生的素质和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就业指导形式,如开设就业指导讲座,举办校园模拟招聘,开展职业生涯设计大赛、求职简历设计大赛,开展各种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技能培训、素质拓展训练等,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提高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另外,激发学生积极性的最好方式莫过于让学生亲自参与就业指导工作。可以与学校的勤工助学部门联系,从学校各个年级各个专业的学生中招聘就业指导中心学生助理,经过学习培训后,协助老师处理日常工作,参与策划、组织就业辅导活动。让学生参与就业指导,通过学生自我服务,使学生拓展素质、锻炼能力,并能够对同学产生一种辐射效应,成为就业指导中心与学生之间的媒介,使就业指导更有针对性、更及时有效。

5.加大落实对就业指导中心的经费投入。美国高校对就业指导工作非常重视,对就业指导中心的经费投入较多。有了充足的经费作为保障,美国高校就业指导机构的规模都比较大,一般都有十几个到几十个专门办公室,有的甚至占有整栋大楼。指导中心设备配备精良,电视机、复印机及大量配置先进的计算机等一应俱全。鉴于就业工作对民办高校的重要作用,上海市民办高校也应该加大落实经费投入,为就业指导中心配备充足的人力、财力、物力,宁可压缩其他方面的经费支出,也要确保毕业生就业经费开支。

参考文献:

[1]潘恒曦.关于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22):56-58.

[2]黄娟.大学生全程就业指导探析[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4,19(5):90-93.

[3]昌兵.试论高校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建设[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5):80-82.

[4]魏捷,付春新.影响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因素分析[J].教育与经济,2006,(4):46-49.

作者:刘苇江

毕业生就业压力社会学论文 篇3:

云南高校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毕业生就业帮扶机制研究

摘  要:在全国精准扶贫的背景下,本文通过X高校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在了解X高校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分析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毕业生在就业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做到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毕业生就业服务帮扶到人、宣传到位、岗位到手、动态掌握,从而形成全覆盖、精准帮扶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建档立卡;就业创业;帮扶机制;毕业生

一、X高校基本情况

根据X高校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该校目前共计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毕业生281人,其中云南省籍生源257人,外省籍生源24人;男生81人,女生200人;汉族207人,少数民族74人,其中彝族23人,白族14人,景颇族、瑶族、傣族、怒族和土家族较少。截止2018年6月23日,X高校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毕业生已就业197人,就业率为70.1%,高出X高校整体就业率23%,根据麦可思-X高校应届毕业生培养质量评价数据,X高校2017届毕业生对母校的总体满意度为93%,就业现状满意度为72%,均位于全省前列,X高校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毕业生的高水平高质量就业,使得X高校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毕业生就业帮扶机制研究不再是个别研究。在国家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的层面上,为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等六部门《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云南省教育厅制定《云南省加强教育精准扶贫行动计划》,全面部署云南省扶贫开发工作,将发展教育脱贫列为全省工作重点之一,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毕业生就业服务问题成为云南省教育厅对各高校就业质量目标责任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

二、云南高校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毕业生就业帮扶现状

(一)贫困家庭毕业生就业服务关注度低

伴随着高校大规模的扩招以及相应的毕业人数的急剧上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日益加大,这给学校的就业工作带来很大的问题和挑战。在高校只关注学校“整体就业率”应该位于全省前几位,所谓“顾全大局”之时,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似乎没有引起高校的充分重视,从贫困家庭学生入学到开始职业生涯规划再到寻求目标工作这一过程并没有做到实行就业观的动态引导及跟踪服务,开展的工作往往流于形式,在就业指导、就业培训以及职业规划等方面的措施缺乏时效性,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得不到保障。

(二)建档立卡毕业生长效帮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做好高校建档立卡毕业生就业帮扶工作是实现国家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途径,学校高度重视建档立卡毕业生的就业帮扶工作,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由于该项工作开展时间较短,存在部门协调不顺畅、职责分工不明确,部分学院工作内容把握不到位,“人、才、物”普遍短缺等问题。云南高校应该认真梳理建档立卡毕业生就业帮扶工作得失,整合资源,及时总结和调整工作方法,探索高校建档立卡毕业生帮扶长效机制。

(三)建档立卡毕业生帮扶力度需进一步加强

学校就业统筹工作还不够全面,就业服务还不够精细,建档立卡毕业生帮扶力度需进一步加强。由于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毕业生的特殊性,高校在给予就业帮扶时仅是简单的从经济上进行帮助,在执行“一次个体咨询、一次优先推荐、一次技能培训、一项就业补贴”更多的是象征性地安排学生参与活动,未能把大多困难学生帮扶到位、解决实际问题。针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大学生进行的调查分析往往不透彻,缺少“一对一”个性化的帮扶方案或制定的帮扶方案不够具体,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和人文关怀不够,切实可行的就业帮扶指导措施不到位,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大学生尚未形成有效的精准就业帮扶机制。云南高校应实时掌握建档立卡毕业生就业需求,进一步拓展工作思路,拓宽建档立卡毕业生就业渠道,使更多用人单位能够快捷、全面地了解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毕业生的实际情况,推动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毕业生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

三、高校贫困家庭毕业生精准就业服务建议

(一)高度重视,强化责任

确保高校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全面就业,是教育阻止贫困代际传递的最关键环节和有效举措,也是推进教育精准扶贫脱贫的底线要求和刚性任务,明确要求高校把确保建档立卡户毕业生就业作为一项硬任务,列入重要工作日程,建立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主抓,就业部门牵头,学生处、教务处、创新创业园等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完善学校、部门、院系、辅导员、班主任及就业指导教师多渠道帮扶的工作责任制,逐层逐人明确目标任务,强化责任落实,形成推动工作的合力。X高校成立“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各学院党政领导、教务处、学生处、团委、招生就业处、保卫处等相关部门,认真开展建档立卡毕业生帮扶工作,以二级学院学生管理部门为抓手,积极排查认真落实建档立卡毕业生就业现状,逐一落实建档立卡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细化分工,责任到人,将建档立卡毕业生就业工作实效纳入年度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考核指标体系,建立了建档立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长效机制。

(二)精准服务,帮扶到人

积极开展建档立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工作,2018年先后开展毕业生就业指导、简历指导、创业指导、就业创新指导等职业技能培训活动,为建档立卡毕业生提供自我锻炼和发展的平台,注重对建档立卡毕业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建档立卡毕业生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种实践创新活动,提升建档立卡毕业生自身的就业竞争力;针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压力大、渠道窄、信心不足、信息不畅等特点,统筹用好各项政策,充分动员各方力量,通过做实做细“建立一份全过程就业档案、开展一次个性化指导服务、提供一个针对性岗位优先推荐、参加一项实用型技能辅导培训”等精准举措。积极开展建档立卡毕业生就业创业求职意向调查工作,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加强建档立卡毕业生思想教育,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引导建档立卡毕业生主动地到基层、艰苦行业和地区建功立业;认真落实建档立卡毕业生一等助学金申报工作和困难毕业生求职创业补助发放工作,2018年学校发放困难毕业生求职补贴1331人,133.1万元;对假期回家实习的建档立卡毕业生给予適当路费补助,对遇到突发事件的建档立卡毕业生给予一定临时困难补助。广泛建立“一对一”“一对多”帮扶机制,为每一名建档立卡户毕业生建立帮扶台账,完善帮扶内容,发放帮扶联系卡,采取有效的精准帮扶措施,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有业就,就好业”。

(三)多措并举,岗位到人

动员学校教师为建档立卡毕业生推荐就业岗位,建立“一对一”帮扶制度,筛选社会资源较广、热情耐心负责的领导干部和教师,为每一位建档立卡毕业生安排求职帮扶老师,在建档立卡毕业生求职信息筛选、简历制作、笔试准备、面试礼仪等方面给予全程化、专业化、细致化的指导服务,帮助建档立卡毕业生就业创业;发挥学校党团组织和学生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针对暂时未就业的建档立卡毕业生,建立校院两级的跟踪帮扶机制,做到“离校不离心”,持续为建档立卡毕业生提供信息支持和就业帮扶。

(四)宣传到位,促进就业

加强国家、云南省精准扶贫和建档立卡毕业生就业政策宣传力度。通过召开政策宣讲会、毕业生交流、咨询会等活动,采用短信、微信、QQ、校院两级网站和社会专业求职网站等途径,大力宣传“三支一扶”、“西部计划”、“国家基层项目”、“大学生村官计划”,“大学生参军入伍”等国家、云南省就业创业政策。通过采取“引进来”和“做出去”相结合的方式,认真做好校园招聘活动,先后为2018届毕业生举办大型校园招聘会1场,院级校园招聘会16场,企业宣讲会200余场,并多次带领建档立卡毕业生参加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农业大学、西南林业大学等在昆高校举办的校园招聘会。

参考文献

[1]黄传伟等.广西高校贫困家庭毕业生精准就业服务探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22:138-139.

[2]王建利.确保高校建档立卡家庭学生全面就业[N].中国教育报,2017,09(08).

[3]温培华.大数据视阈下建档立卡高职生的培养途径研究[J].广西教育(高等教育),2018-03.

作者简介

徐鸿望(1992—),男,壮族,云南省宣威市人。昭通学院助教,硕士学位,研究生学历,主要研究领域是组织社会学和老年人社会学。

昭通学院  云南  昭通  657000

作者:徐鸿望 成艺涵 李晗

上一篇:情境教学法的政治教学论文下一篇:特色农信企业文化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