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压力案例

2024-04-19

大学生就业压力案例(通用10篇)

篇1:大学生就业压力案例

大学生就业压力案例分析

高校正式开始扩招,越来越多的人享受到父辈们享受不到的高等教育。兴奋之余,迷茫随之而生。受教育的人多了,机会仿佛并没有增加,每年的双选会似乎成了大学生们压在心头的大石头。老一辈时出现的大学生被争抢要的情形,在今天好像往事不再。大学生们不愿意毕业,生怕一毕业就失业,有较深的就业心理压力。总的来说有以下两种类型

1、逃避型

【案例】

马上就要毕业的李某最近感到莫名的恐惧:我一想到要到社会上去,就觉得特别可怕,觉得外面的世界很复杂,自己恐怕无法应付。李某说自己更愿意一辈子呆在校园里。

【分析诊断】

对于择业的逃避往往和对世界的恐惧连在一起的。有这样的压力往往出于两个原因,一是从未与外界接触,因为陌生产生紧张;二是之前受过挫折,害怕再次失败而感到恐惧。

【施治方案】

建议在就业前,可以尝试做些简单的事情,让自己从成功树立信心,同时也应该明白,所有的失败都是一次反馈,从这次失败中可以吸取教训,调整状态,争取下一次的成功。

2、自卑懦弱型

【案例】

在某名牌大学就读的学生小王并不因为自己是名校学生而骄傲,相反,她一直以来都被自卑情绪缠绕着。因为自从上了大学之后,她的成绩一直平平,学校工作也很少参与。已经大四了,小王面对择业更加自卑了,担心自己缺乏竞争力找不到工作,她陷入了深深的苦恼中,对于各种笔试、面试也畏畏缩缩。

【分析诊断】

像小王这种类型的学生,容易在择业中定位过低,在求职中时常会因为自卑,发挥不出自己的真正实力,也更容易在求职中被刷掉。

【施治方案】

建议这类学生对自己要有个全面的评价,尽力找到自己的优势,要有信心争取到任何一个就业机会。同时尽量找到自己的长处,给自己多一些鼓励。关键还是在心理上要战胜自己。

篇2:大学生就业压力案例

2011年06月14日08:22荆楚网-楚天金报我要评论(25)字号:T|T

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日前发布了《2011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报告显示,硕士学历人群感受就业压力最大。

就业、考研、出国深造、创业是高校毕业生的主要去向。本次调查发现,59%的被调查者在毕业后倾向于选择直接就业,13%的被调查者倾向于选择考研,21%的人倾向于选择自主创业,有4%倾向于出国,而有3%的人选择的是“等几年再说”。在各个学历层次的被调查者中,硕士学历的人群压力感受最为强烈,尤其是硕士的情绪指标最为突出,专科生与博士生的压力体验接近,都略低于硕士生,本科生的各项压力体验最低。

篇3: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分析

就业,亦称“劳动就业”,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在法定劳动年龄内,依法从事某种有报酬或劳动收入的社会职业。一般情况下,大学生就业的概念仅仅指的是“初次就业”。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出现高峰,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面临着就业难的困惑和各种压力。

1 从精英转向大众及就业形势带来的压力

目前,高校连年扩招,我国的高校教育已经从培养精英而趋向于以提高全民族整体文化素质为目的的大众教育。大学生面临着从“精英”向“大众”转化的压力。

1997年,我国高校招生并轨后,大多数毕业生自主择业。从1999年起,我国大学连年扩大招生规模。2003年,扩招后的首届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总量达212万,而全国约有63.6万名毕业生未能就业。至2009年高校毕业生达到610万,2010年,高校毕业生超过630余万,2011年达660万,按照近几年数据显示的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在70%-75%之间,也就是说今年有165-198万人在毕业时落实不了工作岗位。人社部预计,“十二五”期间应届毕业生年平均规模将达到近700万人,如此看来,大学毕业生总量持续增加,待业人数也呈上升趋势,社会消化增量的难度将进一步加大,这对毕业生就业来讲,无疑是巨大的压力。

1998年以前,我国的大学教育其实是处在一种“精英教育”阶段,在这种传统的“精英教育”背景下,人们习惯的思维方式就是“精英式”的就业。而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3%,已进入国际公认的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生已不再作为稀缺资源。但长期以来形成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观念仍然严重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以至于压力增大。

从全国就业环境来看,当前,我国正面临着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三碰头”的局面,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紧张态势,不可能不给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困难。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分析说:“就业总量压力依然很大,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格局并未改变。今后五年,城镇劳动力的供求缺口每年将达到1300多万,比‘十一五’期间压力更大”。

为了减轻扩招与全国就业形势给大学生就业所带来的压力,高校要坚持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而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

2 专业结构失衡带来的压力

高校扩招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一定难度,但不能把责任全归咎于扩招。高校毕业生只是整个就业大军里的一部分,就是不扩招,也要毕业。据资料统计,我国从业人口中,具有大学以上学历的比例仅为5%,而OECT(经济合作发展)国家在1998年平均为26%。所以说,我国高校毕业生占总人口比例偏低,远远不能满足新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扩招无可厚非,大学生就业难归根结底是当前高等教育的发展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专业结构失衡等的普遍存在,给毕业生带来“无用武之地”的压力。

我国高校专业结构失衡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专业的供需矛盾突出。长期以来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高校毕业生一直由政府主管部门分配就业,毕业即意味着就业。造成了供方———大学没有按照市场需求办学。目前,在新的历史环境下,即使其专业设置众多,某些专业随着市场需求进行调整,但具有一定的滞后性,需要一个阶段,之后依然不能够马上满足市场的需求。例如学校新开设的专业与社会需求存在着一个年限,这就出现了供求失衡和信息不对称等问题。

温家宝总理在谈到教育问题时,多次指出两个“不适应”: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为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征求意见稿也明确提出,高校应积极行动起来,“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优化结构办出特色”;……这既是高校自身职能和价值的集中体现,也是高等教育改革的直接指向。而就大学生本身来说,为了减少因专业带来的压力,为自己开辟一条就业的“绿色通道”,应当掌握一些边缘学科的知识,尽量扩大自己的知识面,避免学科知识过于专业化。

3 就业歧视带来的压力

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对于有切身体会的毕业生来说,各种各样的歧视屡见不鲜,这给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也造成很大的压力。

3.1 性别歧视

当前,在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女生的就业比男生更困难。2011年2月,陕西省妇联公布了《女大学生招聘中性别歧视调查研究报告》。报告显示,受访女性就业率低于男性12个百分点,同时约六成女性在求职时曾遭遇性别限制。在对6个抽样城市的问卷调查中显示,44%的受访女性在求职中遭遇了尴尬的婚孕歧视。某高校的一位女生到一家单位面试后,为遭遇到的性别歧视愤愤不平:应聘部门负责人明确告诉她:“你的条件完全符合要求,我们部门也十分需要人手,但我们单位主管领导要求只进男生,宁可岗位空缺也不许招聘女生。”一位在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工作多年的教师说,像这样在应聘中遭遇性别歧视的女大学生为数不少,种种明里暗里的限制性要求,成为挡在女大学生就业路上的一道难以逾越的门槛。就业中的性别歧视,不仅挫伤了女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积极性,还可能助长部分学生“学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观念。

3.2 相貌歧视

参加过招聘会的大学生不难碰到诸如“形象好气质佳”类似的招聘条件,似乎找工作像是参加“选美”,以貌取人已成为大学生就业中的潜规则。许多用人单位招聘时除对大学生的政治表现、学业成绩、个人能力有要求外,还附加相貌、身高等条件。其它条件相同时,缺乏形象资本的毕业生通常会在某些场合受到排斥,失去很多求职机遇,一些相貌平平的女大学生对之感触颇深,而个头不高的男生也会受到冷漠的待遇。

3.3 疾病歧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规定:“劳动者享有平

等的就业机会”。《就业促进法》第三十条也明文规定,“用人单位招用人员,不得以是传染病病原携带者为由拒绝录用。”然而现实中一些患有疾病类的人却在就业面前迈的很艰难。如2011年“中国首例艾滋病就业歧视案”一审二审原告败诉,引发了社会各界的讨论和关注。

3.4 户口歧视

尽管《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11]16号】》中第十四条保障就业权益提到,各城市应取消高校毕业生落户限制,允许高校毕业生在就(创)业地办理落户手续(直辖市按有关规定执行)。但户口制度依然是许多毕业生的绊脚石。当他们满怀憧憬准备离开学校奔赴社会舞台时,许多人才切身感受到,穿越户口那层薄纸竟是如此之难。“非本市户口免谈”的经历,让许多学子感到了压力。

就业歧视有违社会公平,也引发了一些社会矛盾。一是使部分人失去了平等发展的机会,影响了人才的公平竞争,造成了人才资源的严重浪费;二是毕业生得不到公平就业机会,容易使一部分人对社会产生抵触甚至对立情绪,成为社会稳定的隐患。《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指出要防止各类就业歧视,维护高校毕业生公平就业权利。我们希望能落到实处,如果没有一个人尽其才的就业环境,没有一个让人才实现平等发展、自由发展、和谐发展的平台,会给大学生施加很大压力。

4 家庭观念带来的压力

很多面临毕业的大学生在就业时不得不考虑家庭的需要,如父母的价值观、家庭经济等。而这相应地也带来一定的压力。前面已提到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许多家长不太了解这情况,他们依然相信:他们的孩子可以通过高考摆脱贫困地域或农业人口的身份,应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他们寄希望于上大学的孩子身上,很多贫困家庭为供子女读书已经倾其所有,投资教育,他们愿意也舍得。可随着逐年攀升的大学学费,几个家长不希望孩子在毕业时能有一份好工作呢?据统计,现在,一个大学上下来就要花近10万元(情况不等),这样高的消费,使学生和家长对就业的期望值再次提高,就业难度继续加大。如此循环下去,学生的压力就更大。

另外,由于每个家庭的实际情况不同,家长的观念也不尽相同,多数家长希望子女毕业后能到层次较高的单位。而这或大或小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来说也是一种压力,因为自己不可也不能推卸的对家庭对含辛茹苦的双亲的责任。

面对如此的情况,这就不仅需要大学生自己,而且也需要家长改变传统的就业观念。随着经济体制及经营模式的转变,一些非公有制经济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也在增加,只要大学生愿放下架子,家长理解支持,缓解目前的就业压力是有路可循的。

5 综合素质缺失带来的压力

如今,用人单位在招聘应届大学生时,要求人才必须综合素质高、专业过硬,具有创新能力以及人品素质高等。从近几年来人才招聘的情况观察,目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5.1 不能学以致用,实践能力较差

有很多的用人单位明确表示不要应届大学毕业生,他们认为应届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相对较差,招来后企业还要花费相当的精力进行培训,不能很快开展工作。因此,“具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的条件卡住了很多大学生。虽然这只是他们的片面之辞,想追求一种最高的利用价值。但从另一方面看大学生的确在这方面还存在问题。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相对而言,学校迈向市场经济的脚步慢一些,计划经济的惯性犹在,造成教育和实践的脱节,应届毕业生无法立马上手工作。而企业处在市场的最前沿,面临的是生死存亡的抉择,转轨速度非常明显,因此对人才的看法和用人的观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学校教育的一些观念却相对滞后,培养出的学生无法立马适应社会的要求。

5.2 择业期望值高“玉在椟中求善价”是很多毕业生的就业心

态,但找“饭碗”还得审时度势。据调查,现在大学生就业理念呈现一种心理:宁可成为大城市中的“漂族”和“蚁族”,也不愿意到二三线城市和基层就业。多数高校毕业生仍然希望在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就业,希望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生活和就业,到中西部地区、城乡基层、中小企业就业的积极性不高。“智联招聘”日前发布了2011年应届毕业生求职力及求职偏好调查报告。在选择职业最看重的因素中,职业发展前景以41%的比例居于首位;其次为薪酬福利,占到了16%;办公环境也是毕业生看重的求职要素,这些都表明大学生在就业观上仍残留着传统的成分。

5.3 缺乏沟通能力和吃苦耐劳精神

除一些基本的硬件,如学历、文凭外,90%以上的招聘单位都更看重应聘者的综合素质,比如,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天津设计院王副院长表示,在近年来的招聘中发现大学生较为欠缺的是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包括普通话水平、逻辑思维能力和沟通能力。而且表示更愿意录用肯吃苦的毕业生。可见,大学毕业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吃苦精神也显得尤为重要,而这也是决定一个人能否适应时代、胜任时代重任成功求职的必备素质。

5.4 随意毁约“这山望着那山高”的现象普遍存在,许多已签

约的毕业生仍会继续寻找工作,一旦找到自认为更好的就业单位,就会很随意地和已经签约的单位解约。也有一些为考研“保底”争取单位的毕业生,如果考研成功,也会与用人单位解约。用人单位对此感到无奈,也很被动。毁约使学生的个人诚信度打了折扣,也降低了学校与用人单位间的信任度。

5.5 技能单一

当前,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升级不断推进,对实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不少外企表示最需要“懂专业技术又精通英文的复合型人才”。而部分高校毕业生在知识结构、技能水平以及职业素质方面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

造成大学生综合素质与社会要求存在明显差距的原因,主要与学校的教育观念和大学生本身的就业观念有关。在学校教育方面,正确的定位即是解决学校发展和提升学术水平的重要因素,也是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一个很重要因素,学校在教育方面应该按序列性和发展性要求,构建大学生职业发展全方位体系。现实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是,不仅需要记忆和传播知识,更要学会如何做人,如何与人相处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好酒也怕巷子深”,大学生本身要改变就业观念,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使所学知识、技能与社会需要有机结合起来,培养自己的特色和个性。只有这样一来,才能在就业时将压力转化为动力。

篇4: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研究综述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压力;综述

1.研究目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也随之发展,国内各大高校毕业生数量也不断增多,大学毕业之后,大家都要面对就业问题,但是由于各种因素,许多大学生往往在就业时都面临着一系列的心理压力问题,这些问题为他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诸多不利的影响,笔者通过收集整理相关资料进行研究,寻找出适合大学生缓解就业心理压力的应对措施,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问题。

2.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概念

心理压力随时伴随着生活而存在着,余锡祥等认为心理压力是个体在生活实践中对压力事件反映而形成的一种特别紧张的综合性心理状态,即个体心理真正意识到了压力存在而无法摆脱时形成的带有紧张情绪的心理状态,而应激则是心理压力的特殊表现形态。从上述观点来看,不同的心理学家对压力的定义并不尽相同。可见,压力是个普遍概念而非单独概念。【1】

3.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来源研究

大学生在经历了几年的大学生活,刚刚开始走向社会,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加上心理受挫能力比较弱,加上自信心不足,给大学生的心理方面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这些心理压力主要来源于社会,学校,家庭以及自身因素。

3.1社会因素

随着毕业大学生数量的增多,加上退休年龄的延长,新增的工作岗位的速度往往比不上大学生数量的增加速度,导致部分大学生毕业后不能找到工作,现代社会由于受到各方面条件的制约,就业市场不够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许多大学生心目中的适合岗位不能够为他们提供各种社会福利以及基本户口问题,这些现象在北上广地区尤为显著,还有许多中西部的地区的工作岗位虽然不存在户口问题,但是由于这些地区生活条件比较艰苦,许多毕业生不愿意到这些地方工作。许多大学生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增加了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

3.2学校因素

大学生进入大学时,往往因为受之前的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大学生无法明确自己的人生定位,大學生活也只是简单的接受教育。许多大学生进入大学时因为受分数的限制,选择了自己不喜欢的专业,给以后的就业带来了不利的影响,许多学校主要对学生主要进行专业知识的教育,缺乏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比如学习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许多大学生进入学校后不能够全面的发展和培养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进入社会参加工作后才会发现这些综合能力的重要性,加上许多学校缺乏专业就业指导和相关的心理疏导。血多大学生面对就业的心理压力时,往往不能够客观理性的去解决问题。

3.3家庭因素

许多家庭因素是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现在许多的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往往会溺爱孩子,导致大学生自身性格比较要强,在面对就业问题时往往不能够独立去解决问题。加上中国固有的家庭观念导致许多毕业生在选择工作时受到家庭的制约,就近选择合适的工作。也有部分大学生选择工作由于父母的原因被迫选择了自己不喜欢的工作,或者由父母帮其决定工作,往往这部分大学生就业的心理压力问题尤为突出。也有一部分大学生因为家庭经济条件问题,为了解决生活而盲目就业, 但是往往在后来会发现专业不对口,兴趣也不对口,导致以后的工作发展受到限制。

3.4个人因素

许多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就觉得自己自由了,再也不会有各种压力,自制力差的大学生往往会受到身边的各种诱惑,迷恋上网络游戏,不愿意参与学生社团以及各种学生活动。有的大学生还是像高中一样努力学习,但是却忽略了自身综合能力的提高,虽然他们可以轻易地解决掉学习上的难题,但是却不能够成为一个独当一面的能人。也有部分大学生认为学习没有什么重要,荒废掉了学业,导致了最后无法顺利毕业,自然不能够很好的就业。许多大学生进入大学后都开始寻找自己的情感,在就业时往往会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这也会进一步加重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

4.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应对措施研究

就业过程中由挫折和冲突引起的心理压力既不利于毕业生就业,也不利于其个人成长。解决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问题,一方面需要国家和社会采取有力措施,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另一方面也要求高校大力加强就业指导和心理咨询工作,帮助毕业生准确分析就业形势,学会客观分析自我与现实,训练求职技能,形成积极主动的就业心态,从而达到顺利就业和健康成长的目的。罗品超提出应该加强就业形势分析的力度,提升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的意识和能力,强化大学生求职技能的训练,构建心理干预和危机预防机制。【2】

冯雯指出解决大学生就业压力问题学校应该完善全过程的就业指导,提高大学生职业素养,调整大学生就业观念,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提高自主创业能力,调整专业设置及培养方案,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3】笔者认为大学生应该注重自身综合能力的提高,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学会去正确面对自身的就业压力问题,为以后的工作和生活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余锡祥,汪剑.心理压力研究综述【J】,中国校外教育,2008.08,1353-1354

[2]罗品超.论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的来源及调适路径【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07,117-119

[3]冯雯.大学生就业压力来源分析及对策【J】,新西部,2012.12,149-150

作者简介:张洁(1994-),女,汉族,四川江安县,本科在读,西华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篇5:大学生就业压力英文作文

As a new job-seeking season has just started, some undergraduates and professionals are interviewed about their opinions on employment.

Most of the undergraduates plan to seek well-paid jobs. Some of them are still observing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nsidering. Minority of those being interviewed said that they intend to start their own business.

However, some of professionals do have different opinions. Their advice is that undergraduates, rather than waiting for well-paid job, should start working as soon as possible so that they can accumulate more work experiences. Furthermore, they can get paid and be financially independent.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may be getting worse next year.

篇6: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调查问卷

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调查问卷

欢迎您参加问卷调查!又到一年毕业时,看着人才市场人潮暗涌,供不应求的求职岗位,你是否也感受到了就业的压力了呢?现在耽误你宝贵的几分钟时间帮我们填写一份关于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调查问卷,我们将不甚感激。谢谢!

1.你的性别是?

A 男B 女

2.你所在年级是?

A 大一B 大二C 大三D 大四

3.你是否感受到明显的就业压力?

A 是B 否

4.你的压力主要来源于哪?

A 家庭B 社会C 自我因素

5.当你感受到压力时会有那些症状?(可多选)

A 失眠、多梦B 感到头晕C 不知所措D心悸E饮食不规律F 其他

6.面对压力你采取的办法是?(可多选)

A 找人倾诉B 逃避C 不知所措D 用自我方式(运动、大喊等)E 寻求心理医生F 其他

7.你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的信心指数是?

A.很没有信心B没有信心C 一般D 有信心E 非常有信心

8.你认为用人单位最关心你的那些条件?(可多选)

A 专业能力B 综合能力C 专业成绩D学校名气E社会经验F其他

9.在择业过程中你最关心的是?(可多选)

A 所在城市B职业的社会地位和发展空间C专业对口D工作与兴趣相投E 单位所有制F企业规模和知名度G工资待遇与福利H工作环境和稳定性

10.你的基本就业观?(可多选)

A 发挥个人特长、符合本人兴趣B 专业对口、待遇好C先就业再择业D先择业再就业E 听从安排、走一步算一步

11.你期望的月薪?

A 1000以下 B 1001-2000C 2001-3000D 3000以上

12.你认为现在找工作难的原因?

A 学校的专业和社会的需求不吻合B用人单位在选拔中存在不正之风C 自信心不够

D 用人单位要求过高E 其他

13.毕业后,对于最初的梦想,你的打算是?

A坚持下去 即使压力很大B 暂时找一份工作、有机会的话会去实现C 放弃 屈从现实D 其他

14你认为你目前最欠缺哪些因素?(可多选)

A 沟通协调能力B 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能力C 相关的工作实习经验D 专业知识技能E 没有做好心理准备F 其他

15.就你现在的状况,你将如何解决自身的就业问题?

A 现在努力、抓补欠缺B 等待时机、总有工作可找C 考研D 还没想好、走一步算一步

篇7:大学生就业压力问题的调查

耽误您的宝贵时间,做一下我们的调查问卷,万分感谢

我们会对本次填写信息保密,请放心填写

1、你的性别是(A、男B、女

2、你所在年级是(A、大一

3、你来自()

C、大三

D、大四)

B、大二)

A、城市(镇)B、农村

4、是否独生子?(A、是

B、否)

C、文学(包括艺术类)D、法学 G、历史学K、医学)

H、理学)

5、你所学的专业属于(A、哲学

B、经济学

E、教育学 F、管理学I、工学

J、农学

L、军事学

6、你觉得你现在所读的专业怎样?(A、很热门,发展前景很好B、虽然热门,但竞争压力很大

C、即使很冷门,将来也可能有很好的发展前景D、太冷门,没有什么发展前景E、不知道,对将来的发展前景不清楚

7、你有就业压力吗?(A、有,很大)

C、没有)

D、不知道

B、有,一点点

8、对于就业压力,你觉得主要来源来自(A、社会竞争大,对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B、家人的期望过高,C、现实与理想的差距,无法适应社会生活D、自己的综合素质不够,缺乏自信E、其他________

9、在找工作时,你是怎么看待专业和工作性质的关系?(A、一定要找与专业对口的工作)

B、可以是与专业有一定关系的工作,不一定是绝对的对口C、专业与工作没有什么关系,先找一份工作再说

10、您觉得下列个人素质中,大学生就业时最应该具备的素质是?((多选)

A、专业技能E、组织能力I、学习能力

M、道德修养

B、沟通能力 F、抗压能力 J、协作能力 N、心态调节

C、创新能力 G、执行能力 K、工作热情 O、责任心))

D、适应能力 H、独立能力 L、刻苦精神 P、进取心

11、您在选取工作城市的时候最主要考虑的因素是?(A、生活成本(物价、房价等)B、社会人际资源C、竞争激烈度

D、个人发展机会E、收入F、环境宜居程度

12、针对现阶段的用工状况,您认为大学毕业生下一步应该(A、就业 D、出国

B、考研

C、创业)

E、等几年再决定)(多选)

13、你为毕业后的就业做了哪些工作?(A、通过兼职或实习获取工作经验B、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种活动C、参加就业指导课程D、努力学好专业知识

E、经常与老师或毕业的师兄师姐探讨F、参加职业资格培训

14、对于高校就业指导,你最希望获取哪一方面的信息?(A、应聘技巧)

B、用人单位信息,联系用人单位实习C、就业法律,政策专业指导D、求职心理辅导 E、职业规划辅导F、专业出路G、其他________

15、你认为你的抗压能力好吗?(A、很好

B、一般

C、不好)

D、非常糟糕,需要药物治疗)

16、你觉得压力在生活中的角色(A、正面影响,会为学习带来动力 B、视情况而定,能找到平衡点C、较为负面影响,会影响情绪E、没感觉

17、面对压力你的解决方法是什么?(A、转移注意力(娱乐,游戏,读书)B、自我情绪发泄(哭,倾诉,写信或者日记)C、压抑(喝酒,睡觉,假装高兴)D、自然调整,顺其自然E、找心理医生咨询

18、在学校有没有关于缓解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相关课程?(A、有B、没有 C、不了解D、其他________

19、对于大学生心理压力的解决方法,你有何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8:经管类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分析

关键词:就业压力,经管类大学,危害

当前, 受经济下行预期的影响, 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由此而形成的就业压力日渐突出, 产生了自卑、焦虑、盲目等不良情绪, 所以研究大学生就业压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经管类大学生就业压力主要表现

(一) 自卑心理严重。

高校扩招十余年, 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 由此形成了劳动力的需方市场。作为劳动力供方市场一员的地方本科院校, 与其他“211”、“985”等重点院校相比, 其毕业生处于竞争市场的弱势地位, 而这种情况就会导致一些非重点本科院校的学生对自己严重缺乏自信, 甚至会产生一些自卑的心理。经调查发现, 仅辽东学院就有18%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 具体表现为敏感、失衡、情绪化, 等等。敏感的自卑群体通常希望得到别人的重视, 任何负面的评价都会导致内心激烈的冲突, 甚至曲解他人的评价;心态失衡的自卑群体容易陷入恶性的心理体验之中, 极易导致自杀行为;而情绪化的自卑群体往往因无力应对危机会用自残这种极端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

(二) 无主见情况普遍。

虽然各高校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方向, 均在不同学期开设了有关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课程, 但仍有很多同学没有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做出清晰的规划, 而是处于一种盲目的被动状态, 在就业选择中, 表现出无主见的状态。部分同学随大流, 人云亦云。当他们得知周围的同学想要从事某一行业时, 也会想要从事这一行业, 或者听说某一行业的待遇好时, 就会转向这一行业。部分家里有条件的同学甚至还在等待着父母为其安排工作, 完全不考虑个人的兴趣取向及专业特长。

(三) 焦虑情绪常见。

过度的就业压力会使大学生产生持续的心理上的紧张, 即为焦虑情绪。大学生就业焦虑是指其面临就业时心理上准备不足, 感到无力把握自己的命运, 不知怎样面向就业竞争而引发心理冲突或就业中遇到挫折的一种复杂的情绪反应。在调查中发现, 焦虑情绪的表现各不相同。如有意志脆弱, 依赖性强型, 该类型的焦虑群体相对比较脆弱, 且在困境时对家人、朋友和医生的依赖感较强;有思维紊乱, 感觉异常型, 该类型的焦虑群体考虑问题具有片面性和极端性;有脾气暴躁, 行为怪异型, 该类型的焦虑群体受不良情绪的影响, 挑剔周遭所发生的事情, 总是感觉他人有意与自己作对, 以吵闹甚至摔砸东西的方式发泄情绪。

二、经管类大学生就业压力带来的危害

(一) 自卑心理导致其就业竞争意识弱。

经管类大学生求职时对自己的弱项有自知之明是明智的, 这有助于避开自己不擅长的工作。但是过度的自卑则是对自己的潜能优势缺乏了解, 缺乏自信。一些大学生过低地估计自己, 总是自惭形秽, 觉得自己不如别人, 这种自卑的心理导致他们缺乏自信和竞争勇气。在劳动力的需方市场环境中, 竞争不可避免, 缺乏自信的大学生会在竞争前选择退缩, 更增加了就业的难度。

(二) 无主见导致其错误选择职业。

择业过程中无主见, 盲目随跟, 人云亦云是经管类大学生在就业压力下的一种常见状态。而在忽视个人兴趣、自身所学专业特长, 盲目听从他人的意见以及盲目追求薪酬待遇之后而做出的职业选择, 通常都是错误的职业发展方向。因为从事自己并不擅长的工作, 这会使其很难发挥自己的优点, 工作效率低, 心态也会每况愈下, 最终将会导致自己又要面临失业的危机。

(三) 焦虑情绪导致其就业表现差强人意。

焦虑情绪是就业压力较大的经管类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负面情绪体验。受这种情绪的影响, 大学生在求职面试时, 通常会因不安、担忧、恐惧的心理, 表现不佳而不能顺利入职;或是即使通过了入职考核, 在从业过程中, 也会因做事缺乏自信而手忙脚乱, 使其工作业绩差强人意, 丧失升职加薪的机会, 心理负担过重者还会有下岗的风险。

综上所述, 经管类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在缺乏有效缓解措施的情况下, 所带来的职业危害将会贯穿其整个职业生涯, 包括求职前的意识、求职中的选择及求职后的表现, 也就是个人的就业压力与就业情况密切关联。因此, 为了使二者良性循环, 教育部门、卫生部门、社会组织、家庭等相关部门应引起足够重视, 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职业指导、就业辅导等各环节做好功课, 以降低因就业压力过大而影响就业情况的几率。

参考文献

[1]龚信华, 李新锋.大学生就业特征研究及应对策略探讨[J].大学生就业, 2009.15.

[2]http://jingyan.baidu.com/album/851fbc3701166c3e1f15ab2e.html.

篇9:提高大学生质量应对就业压力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教育质量

0 引言

目前大学生毕业后能否尽快就业受到短期供给过量、金融危机、就业能力不足等因素的影响,根本原因是大学生综合素质不高、就业能力不足。因此,提高大学生质量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必由之路。

1 大学生就业现状

据教育部统计,2009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11万人,比2008年增加52万人。受金融危机影响,需求减少,毕业生就业难度空前增加,就业岗位需求的增加远远跟不上毕业生数的急剧增长,学生就业竞争将日益激烈。而与此同时,2009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约为1020万,比上年减少了3.8%,约40万人,约84万应届毕业生不参考。相比之下申请国外大学的学生越来越多,国外大学将大量抢夺我国高校生源。这样的状况与大学生就业难不无关系,同时也给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了挑战。

2 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

2.1 短期性、结构性和区域性供给过量 我国经济结构不平衡和社会发展的区域不平衡,使经济高增长与就业增长脱节。大学毕业生供给超量增长在短期内超出了需求的增长。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2006年,进城务工农民的月薪平均预期是1100多元,而应届大学毕业生对月薪的平均预期仅为1000元。这从一定意义实反映了短期的大学生供过于求。我国农业、工业、第三产业发展不平衡,对劳动力需求量最大的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经济结构的特点加剧了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

大學生普遍选择经济发达地区、大公司作为就业的首选,于是短期性、结构性和区域性的劳动力供给出现过剩,造成了西部欠发达地区、基层求贤若渴而东部发达地区人满为患。

2.2 金融危机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对我国的宏观经济也造成了一定影响,使大学生的就业矛盾更加突出。对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总量缩减。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传导,使企业发展进入不景气周期,尤其是金融证券、房地产、进出口行业等,企业对大学生的人才需求计划开始缩减。二,预期下降。据初步估计,此次金融风暴至少使华尔街丧失3.5万到4万个工作机会,同时拖累相关产业减少13万个就业机会。多数大学生对就业的预期下降。

2.3 就业能力不足 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是大学生综合素质不高、就业能力不足,如知识结构不健全,专业知识不系统、不扎实、甚至有些知识很陈旧,实践能力缺乏,综合技能水平不高特别是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低,不能很好地胜任实际工作。[6]另一方面,大学缺乏系统的职业指导与服务规划,导致学生或许有专业能力,但是缺乏“市场能力”——获取职业信息,展示专业能力,适应实际工作以及应对职业转换等等。

3 提高大学生质量应对就业压力

3.1 政府增加高校教育投入,保证教育质量 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的研究显示,过去十年高等教育投入经费中,来自政府部分只增长了3.5倍;大学生入学人数增长了5倍,硕士研究生增长了6倍,博士研究生增长了3.5倍,而教师只增长了1.7倍。这势必导致:一师生比过高,教育资源被稀释,教学质量下降。二缺乏资金,一些院校实验设备落后、无法保证学生外出实习时间和质量,实践教学环节难以保证。

因此,政府增加对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扩充教育队伍,是提高大学生质量的物质保证和人力资源保证。

3.2 高校明确自身定位,深化改革,调整结构提高质量

3.2.1 确立以培养学生为中心的模式 目前大部分高校教育政策和教育资源都倾向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建设国内外知名大学”,大专院校纷纷争办研究型院校,强调办学规模、科研能力和学科综合度,专科院校力争办本科,本科院校力争上硕士点,有硕士点的院校力争上博士点,都在追求一种研究型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而忽视了本来为学生服务、为社会服务的办学目标。将本就紧张的教育资源用在扩大招生规模和抓项目上,对教学环节和提高教育质量上投入较少。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学校定位问题、培养目标问题必须加以彻底解决,否则难以培养出高质量的、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将成为影响我国高校教育质量的根本性问题和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3.2.2 深化教育改革,调整学科结构,提高大学生质量 近年来高校受扩招和走综合性大学办学方向的影响,学校为了能够招到更多的学生,在专业设置上大都带有盲从性,随意性的特点,有些学校虽然开设所谓的热门专业但没有相应的教育资源,导致课程设置也存在极大的盲目性。而当前高校课程设置问题主要表现在结构不合理,重必修,轻选修;重理论,轻实践。

高校需依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增加实践教学经费投入和课时比重,不断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大力推进以就业、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改革,使学生的专业素质更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

3.2.3 合理安排教师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当前我国高校教学中存在“教授不教、讲师不讲”的现象,在课堂很难看到“大师”的影子。一部分教师专搞项目、科研,没有时间上课;一部分教师俗务缠身,无力分心上课。另外师生比过高,教学工作量过重导致教师疲于应付,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因此,一、高校对教师考核多样化,而不是非要有科研任务,同时让教师教学也可以获得相应的超额收入,使一部分教师专心搞教学;二、学校政策鼓励、要求教授为本科生授课,让学生在课堂上经常见到大师的风采。三、建设师资队伍,引进人才和加强青年骨干教师队伍的选拔和培养。

3.2.4 重视就业指导 国家对高校就极为关注,高校也纷纷成立了就业指导中心,但普遍存在以下问题:①就业指导教师缺乏专业知识、职业技能。②就业指导形式单一,内容局限。③就业指导的开展与教学相脱节。④就业指导工作没有发挥专业课教师的有效作用。

应完善就业指导机构,成立专业的就业、创业指导团队,聘请专业就业、创业指导导师,与专业教学相结合,发挥专业课教师参与就业指导的优势,从低年级着手就业指导,以科技竞赛、项目科研、创业大赛等为依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3.2.5 加强学风建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提高大学生质量 部分学生在考上大学后失去奋斗目标,学习动力不足态度不端正,出现了“大学笔记为考试而记”、大学四年只为混一张文凭的现象。上课迟到、早退现象严重,课堂上睡觉、聊天,看小说杂志,发短信、听音乐等;出现了一些“逃课族”,“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有的学生平时抄袭作业,考试作弊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学生对所学专业认识肤浅,只凭自己的兴趣片面地认识学习课程,认为基础课枯燥无味、无实用价值;大都愿意选择较热门专业,入学后就急于学习专业课,希望学了马上就能派上用场,一走上工作岗位就有优厚的待遇,急功近利思想严重。这些都严重的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质量和高校教学的质量。

应大力加强学风建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促进提高教学效率,从而提高大学生质量。①加强思想教育,激励学生成才,使学生在进行自我教育过程中,加强自我认识的培养,在思想上明确学习动机和目的,提高和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实现自我能力的培养。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推进学风建设,以技能和文化艺术相结合,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结合第一课堂教育,积极开展相关活动和各类学科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③拓展实践机会,挖掘校内外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平台和机会,加大对实验室及设备的投入、提供更多社会实习机会。四、加强管理,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制度建设和严格管理是学风建设的保障。

参考文献:

[1]09年陷就业低谷 611万高校毕业生面临挑战.校园招聘频道.career.eol.cn.2008-12-18.

[2]郭少峰.84万应届毕业生不高考.教育部否认因就业难.新京报.2009年06月03日.

[3]杨伟国.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就业前景如何?校园招聘频道.career.eol.cn.2008-11-06.

[4]傅剑锋,沈颖.南方新闻网-南方周末.2006年04月06日.

[5]杨继瑞.当前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高校理论战线.2009年2月.

[6]王建胜.大学生就业难的几点思考.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9月.

[7]郭少峰.农大校长称大学生质量问题是就业难主要因素.CCTV.com.2009年04月17日.

[8]刘艳,李铮.从大学生“回炉”现象看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教书育人 20206年10月.

篇10: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

第一部分:基本信息

1、学历构成本次调查中,本科生1945人,占总人数的67.4%,为群体主导人群;专科生444人,占总体人数的15%;研究生457人,占总体人数的16%;博士生28人,占总体人数的1%;其他10人。

2、性别比例

本次调查中,男生2031人占总体的70.4%,女生853人占总体的29.6%。男生的参与度明显高于女生。

3、是否非独生子女

本次调查中,非独生子女1756人占总数的60.9%,独生子女1008人,(另有22人不明)。

4,是否是应届毕业生

本次调查中,应届毕业生1926人,占总数的66.8%。非应届毕业生930人,其他23人。

5、是否有实习或兼职经历

有在校实习或者兼职经验的人数(2133占总数的73.95%)远大于在校期间没有实习经验的人数。

参与此次调查的学生中,7成以上的人有实习或者兼职经历,反映了广大在校学生不再满足于书本以及纯理论的知识需求,普遍加强了对实践活动的重视程度,从而有利于积累社会经验,为顺利就业打下了相对坚实的基础。

6、生源

7、学科分布

本次所调查的志愿者涉及文、理、工、农等7大类学科,以文科生为主(949人,占总数32.8%,包括哲学、法学、教育学、历史学、文学、管理学、和部分其他专业)。

第二部分:思考与建议

当前大学生就业最大的特点是毕业生总量大、增幅高,与整体就业状况并没有明显改善的现状相矛盾,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主要是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错位,及毕业生综合素质差。在金融危机下,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才是当前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关键所在。

一、主要思考与启示

1、大学生的实践意识在增强

尽管现代大学生确实还存在一些不足,但是在短短的两周时间内就有近3000名大学生参加此次问卷调查,表明了大学生的社会参与性很强。而在参与调查的学生中,7成以上(73.95%)的人有实习或者兼职经历,半数以上在校期间担任过学生干部。对于广大大学生来说,如此高的实习、兼职以及学生干部比例,充分说明了大学生的实践意识在显著增强:他们在寻找一切可能的机会接触社会,锻炼书本与理论之外的现实能力,这是一个令家长、学校乃至全社会都感到欣慰的现象。如果这样发展下去,他们的实践能力显然会普遍提高,更能符合社会对他们的要求,这样,就业难的问题自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因为大学生的自身努力而得以缓解。

2、大学生在就业薪酬上体现出灵活性与现实性

首先,尽管只有极少数被调查者(1.3%)“ 可以接受零月薪”,但涵盖了专科、本科、硕士以及博士四类人群。“零月薪”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值得探讨。与单纯的向社会、向用人单位“索要”各种高薪酬、高待遇的大学生相比,可以接受“零月薪”的大学生很可能更有眼光、更少功利性,当然,他们不会一直“零月薪”,只要他们的能力得到提高和认可,他们的价值自然会得到相应的体现。

其次,不同学历层次的大学生(专科、本科、硕士、博士)的“可接受月薪”水平都比“期望月薪”低一个档次(1000元左右),说明了大学生在就业的薪酬方面也表现出更加灵活的态度;第三,专科、本科、硕士、博士的期望月薪水平分别集中在1000~2000元、2000~3000元、3000~5000元、5000元以上,揭示了不同学历层次的在校学生在就业的薪酬方面也更加趋于现实。毫无疑问,这种灵活性与现实性肯定会有助于大学生的就业。

3、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各种体验随着期望月薪的增加而增强

调查显示,在同一学历层次中,随着期望薪金的增加,个体所感受到的压力体验也就越大。换言之,过高的薪酬期待会导致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显著增加。因此,适当降低薪酬方面的物质期待,将有助于缓解大学生自身的就业压力。

4、大学生愿意去西部与基层就业的比例有待提高

与广阔的西部以及基层乡镇或郊区的就业空间相比,发达地区的城市空间相对有限,大学生集中在这些城市就业肯定会加剧就业的竞争,并因此增加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调查发现,只有不到3成的大学生(27.5%)“愿意”去西部,而明确表示“不愿意”去西部的接近4成(39.2%),明显高于“愿意”去西部的人数;相对去西部而言,郊区以及乡镇基层的被接受程度似乎稍好一点,表示“愿意”和“不愿意”的比例分别为34.2%、34.7%。如果更多的大学生愿意去西部或基层乡镇以及郊区就业,各方面(包括大学生自身)的就业压力相信会有一个大幅度的缓解。如何改变大学生的就业定位,提高大学生去西部与基层乡镇以及郊区的意愿,是一个值得各方深入探讨的话题。

5、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感与归因方式有关

在家庭、学校、社会以及个人4个维度上,都存在明显的导致就业压力的因素。综合对上述4个维度共10个方面的因素分析发现,依次以父母以及个人自信心不足等5个方面对大学生的就业影响最大。其中,排在前面的4个因素(父母的地位不高、用人单位不公、学校名气不大、父母就业观不一致)都是外在因素。就业不顺时不从自身找原因,而是过多的外归因,这样自然会导致抱怨、指

责心理甚至攻击行为的出现,同时也不利于自身素质的提高,这样的结果可能会形成一个明显的恶性循环(就业不顺-外归因-抱怨、指责、攻击-就业更加不顺)。有意思的是,调查发现有实习或兼职经验的在校学生,更多的倾向于内在归因,他们认为个人自信心、能力以及个人职业规划等与能否顺利就业关系更大。这些有实习、兼职经验的学生,在就业时因为更受欢迎而增加了成功的机会,加上内归因倾向反过来又会强化他们的成就感,进一步提升他们的自身素质,这样的结果可能会形成一个明显的良性循环(就业顺利-内归因-强化成就感-更加顺利)。

6、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主观感觉明显偏高

就业压力对大学生的生理(睡眠)、心理(担心、不乐观)以及行为(做事效率、生活规律)等三项指标的主观感觉都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其中,“想到毕业就忧心忡忡”的比例高达52%,而“对目前的就业形势感到乐观”的人群不足9%。根据压力产生的基本原理,个人的主观评价会严重影响最终的压力感:面对同样的就业环境与形势,不同的人压力感会明显不同;而公众媒体、家长期望、学校要求等也可能会过分夸大就业压力,使得本来就缺乏社会经验的大学生产生过多的恐惧心理,进而影响了大学生主观压力的增加。

需要指出的是,此次调查所揭示出来的大学生就业压力指标偏高,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免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水平。

7、学历层次对就业压力的大小有明显影响

调查发现,硕士生的压力感受平均水平明显的大于其他人群(专科生、本科生、博士生);博士生在情绪体验方面所展现出来的压力体验显著的大于其他人群(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生)。知识的增加与学历的提高并不能说明心理素质与综合能力的增强,如果加上不合理的期望与就业定位,很可能会导致就业更加困难。如何将学历与知识优势转化为就业优势,是广大高学历的在校学生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8、大学生的压力应对方式需要专业引导

上一篇:j中共山东省委贯彻《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实施办法下一篇:补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