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论文

2022-04-15

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论文 篇1:

高师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其对策

摘要: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而社会提供的“理想”岗位又有限,导致高师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难。在新的就业形势与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下,分析和研究高师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当前高师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就高等师范院校专业结构、课程设置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高师;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对策

在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整体转型过程中,音乐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中的特殊门类,同样面临着毕业生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趋势。而与此同时,因艺术行业的特殊性,高师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呈现出与普通专业迥然不同的特性。

一、 高师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1. 音乐院校不断扩招,导致毕业生综合素质有所下降。近年来,全国各地相继办起了艺术特长班,正是这些特长班构成了庞大的艺考后备大军。而且,各大高校也争先恐后地增设了音乐系,并以成倍速度扩大其招生数量。然而音乐专业作为一个特殊专业,教师授课形式有其独特的一面,如声乐、钢琴等小课本应该以“一对一”的模式进行教学。而现今,扩招的同时教学设备与师资力量跟不上,造成了现在的“一对四”,甚至是“一对小组”的授课模式,学生所分配的学习时间逐步减少,教师的教育理念由精英化而转向了大众化。由此导致学生的专业素质与综合素质有所下降,导致用人单位对音乐专业毕业生的专业成绩不满,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难度。

2. 中小学音乐教师的需求量相对较少。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讲,音乐专业教师的需求量在一所中学或小学里,要远远少于其他专业的教师。经调查我们发现一个学校最多需要一至两名音乐教师,而且很多发达地区对音乐教师的门槛越抬越高,若不是具备高学历或曾获得过国家级大赛重要奖项的人,则难以问津。

3. 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渠道相对狭窄。现今,专业领域互相交融,对音乐专业的毕生来讲,虽有很强的选择性,但它更多的是面向中小学的基础教育,其他领域虽有需求,但也很少。另外,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原有的大而全、多而散的国有专业文艺团体正逐步转制为由国家扶植,民营参与,主体要经过市场运作的新型文艺团体。同一门类的文艺团体由原来的多个,整合、缩编为一个或几个,在表演人才需求方面,由原来平均每年招聘30至40名,减少到目前的10至20名,并且多数艺术团体采取了用工合同制,因此大大减少了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缩小了毕业生的就业范围。

4. 非师范院校毕业生带来的冲击。自2004年开始,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从指令性计划分配转向指导性计划就业,教师上岗要择优聘任竞争录用。而非师范类毕业生则可以在通过考查取得教师资格证后到教育领域工作。由于他们的进入,“挤占”了本属于师范生的工作岗位,给师范毕业生带来较大的冲击。

二、 关于高师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的思考与对策

综上所述,造成当前高师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是多方面因素引起的结果,暴露出高等教育的质量、结构和高等学校的机制体制甚至组织机构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但这也是社会经济转型时期不可避免的现象。在新的形势下,如何顺应整个社会发展的需求,让我们高师音乐专业毕业生顺利就业,是摆在高等学校和社会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深化高等教育改革,重视与基础音乐教育的对接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一支过硬的教师队伍已经成为教育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而高等师范教育体制并没有摸索出适应基础教育发展改革的教育模式,还在按照原有教育模式进行。

1. 高等师范音乐教育培养的音乐教师,与中小学音乐教育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脱节的现象。经调查反馈:不少大学生毕业后对中小学音乐教育均感到有些力不从心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从问卷中我们发现,以往的高师音乐教育重专业技能学习,轻教育理论学习,缺少对基础教育的了解与相互沟通,由此造成高师音乐专业培养出来的教师与基础教育所需要的教师不能顺利接轨。

2. 随着高师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学音乐教学法”这单一的模式化理论课程已越来越不能满足当前高师音乐教育的需要及社会对培养高素质、创新型音乐教师的需求。在中小学音乐教育实行重大改革之际,高师音乐教育必须根据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的需要,紧跟时代步伐,在已有的教学法上,及时把握音乐教育法的最新动态,对其教育模式进行一系列改革,并定期深入中小学校进行教学实习锻炼,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以培养出能胜任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合格师资。

(二)优化课程设置,调整与就业市场不相适应的专业和课程

音乐院校应围绕中小学的课程设置,以新课程标准为基础,以适应新世纪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需要为出发点,从深层次上解决高师音乐专业就业难的问题。

1. 高师音乐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对民族、美声唱法的教学非常重视,每次上课、演出、考试都围绕它们来进行。从小曲到歌剧,从国内的到国外的,高师音乐教育把“教师”当成“演员”来训练,而对童声的研究却很少。众所周知,少年儿童正处于身心发育期间,他们的声音处于变声期,声带容易因疲劳而产生充血的现象,此时对他们进行科学而有效的训练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我们高师音乐教育要增设对童声训练的研究课程,如:《少年儿童心理学》《少年儿童声乐教学》等,及时纠正高师学生在声乐教学中的错误,让高师学生在理论联系实际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声乐教学能力。

2.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即兴伴奏与弹唱课是一门十分重要的课程。而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中开设的即兴伴奏课时间大多为一学年乃至一学期,而且是以“大课”的形式出现。这就出现了钢琴演奏能力强的学生却弹不好即兴伴奏的现象,更不用说钢琴基础本来就差的学生了。所以高等师范音乐院校应增加即兴伴奏课的课时,也可以像上钢琴专业课一样,一对一地进行教学。

3. 大学舞蹈课程所教授的芭蕾、民族民间舞等方面的舞蹈技能,这些所谓的“技能技巧”仿佛对高师音乐专业毕业生今后面向的教学对象有些“派不上用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要学,但作为一名中小学音乐教师,更注重的还是懂得如何去“教学”。这就要求高等师范院校在日常的舞蹈训练中要增设与少年儿童舞蹈训练相关的课程,如:《少年儿童体形训练》、《少年儿童舞蹈编导训练》等课程。

(三)加强就业指导,构建完善的就业指导机构与就业信息网络

随着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直接,大学生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就业竞争。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对就业指导的需要越来越迫切,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需要有一个完善的就业指导机构,一支专业的就业指导队伍。

1. 高等师范院校应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必修课,并把该课纳入学校的教育教学计划,教育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明确目标。有关部门应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理论研究,加强就业指导学科建设。使他们正确地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职业的需求,帮助他们分析社会职业状况,引导他们根据市场经济规律适度调整自己的择业期望值,将自己所学的专业和社会需求有机结合起来。

2. 针对音乐专业的学科特点,可经常邀请有关部门的专家来校举办就业形势分析等讲座;邀请优秀校友返校,给毕业生现身说法,交流成功经验,指导学生深入用人单位,尽可能多地了解用人单位,了解其发展趋势及人才需求,从而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

3. 建立全国性大学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平台,为毕业生提供较为准确的市场需求信息。当前,高师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信息来源主要还是各高校举办的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供需见面会,这样就减少了毕业生的就业信息。因此,相关部门应该搭建全国性的就业信息平台,延伸到各省、市、自治区和各高校、各企业单位,使企事业单位和大学生能够在全国范围内发布及时、准确的信息。

(四)提高自身素质,转变就业观念,拓宽就业渠道

高校毕业生,尤其是高师音乐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心态、就业期望、就业心理与行为模式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要拓宽就业渠道就一定要解放思想,提高自身素质,主动适应就业形势的变化,切实转变就业择业观念,调适就业期望。

1. 市场竞争终究是人才竞争,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最基本的游戏规则。高校毕业生自身素质决定着他在社会中的竞争力,这就意味着高师毕业生在校期间就应重视教师基本技能的培养,注意自身各方面素质的培养,提前做好择业准备。作为音乐专业的毕业生应积极主动地利用第一课堂的学习,加强对自己职业技能的训练、职业技能的学习和职业道德的培养,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参加专业实践和科研活动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同时,努力争取获得各类职业(执业)资格证书,增强就业的竞争力,拓宽就业渠道。

2. 现在的大学生仍然抱着“工作要轻松稳定、工资待遇要高”“找不到工作情愿在大城市飘荡,也不愿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等陈腐观念。据了解,大部分毕业生首选就业地区仍然是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发达地区。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师音乐专业毕业生顺利择业就业的道路。高师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除了教师职业外,可到文化系统、艺术馆站、青少年宫及各企事业单位的宣传部门等就业。此外应积极响应国家要求,到边远地区工作,到条件艰苦的西部地区工作,到农村基层支教、支农、支医、扶贫等。也可以自主创业,树立“适合自己的工作就是最好的工作”的正确观念,为自己的就业提供广阔的空间和舞台。

三、 结语

高师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压力大,有用人制度上的冲突,有思想观念的冲突,也有教育制度上的冲突;有大学生本身的原因,也有社会原因、高校的原因。但只要建立和健全人才市场机制,理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运作关系,及时更新、转变观念,全社会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与气氛,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是完全可以缓解和解决的,前景是光明的。

(赣南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作者:帅海波

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论文 篇2:

高师院校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摘 要:自我定位模糊,就业期望值偏高;综合素质不高,专业竞争力偏低;实践环节不够,人才培养模式陈旧;师资力量薄弱,就业指导专业化程度低等是导致地方高师院校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难,要改善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必须引导学生审时夺势,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创新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搭建艺术实践平台提高专业素养;加强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切实提高就业工作水平和能力。

关键词:地方高师院校;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对策

1地方高师院校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1.1自我定位模糊,就业期望值偏高

一是很多毕业生生对自己缺乏了解,不清楚今后的就业方向,自我定位模糊,片面地将考教师编制作为就业的最佳选择和长期目标,若没有考上就来年再战,从而错失其他就业机会。二是部分音乐专业学生好高骛远,有的学生宁可待业也不愿意去工资较低、工作不稳定的单位或偏远地区就业。而且大部分音乐专业学生家庭环境好,从小学音乐在买乐器、请教师、参加各类等级考试等方面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对就业抱有很高的期望,只选择专业对口的单位就业,不愿意改行,因而,“有业不就”的现象就凸显了。

1.2综合素质不高,专业竞争力偏低

就笔者所在学校音乐专业来看,毕业生当中不乏佼佼者,但是整体水平参差不齐。一方面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音乐表演和音乐学两个专业本身决定了学生比较专于钢琴或声乐的学习,不太重视学习器乐、舞蹈、音乐制作等课程的;一些专业课程采用大班授课,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就业竞争力大大削弱。另一方面,一些学生本身专业基础差、功底薄弱,仅仅为了高考而在高二或高三时选择学习音乐,进入大学后缺乏自覺性和勤奋刻苦的精神,平常不加强训练,参加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实践机会少,专业素质难以提高。

1.3实践环节不够,人才培养模式陈旧

许多地方院校不太重视毕业生的实习,忽视实践教学环节。一些学校让学生自主实习,有的学生只是上交一纸证明却并没有实习。有些音乐专业的实习缺乏专业老师的指导,实习效果甚微。随着高校的扩招,各地方高师院校音乐专业如雨后春笋般兴起。扩招后,原有的琴房、舞蹈房数量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平时练习的需要,教师的引进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也亟需加强。然而,很多地方院校的音乐学院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没有跟上,这些滞后导致了所培养出来的音乐专业毕业生专业水平大不如以前。

1.4师资力量薄弱,就业指导专业化程度低

虽然各地方院校纷纷响应国家号召开设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但是就业指导课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且不稳定。如笔者调查的几所高师院校,就业指导课教学任务通常由辅导员承担,毕业班辅导员基本上是一年一任,不稳定、业务不专,学校缺乏专业人才和系统的培训,教学质量无法保证。而且,就业指导工作基本安排在大四的第二个学期,又往往只限于毕业生离校程序等日常事务的办理,内容单一,指导缺乏针对性,没有达到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提高毕业生求职技巧的目的。

2解决地方高师院校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对策

2.1引导学生审时夺势,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就业期望值较高是毕业生错失就业机会导致就业难的原因之一。因此,高校应努力加强就业教育,转变毕业生就业观念,让毕业生清晰地认识到当今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就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就业蓝皮书: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音乐表演专业是2015年中国大学毕业生的本科就业红牌专业之一,使毕业生产生就业危机意识,让就业观接地气。作为学生,应端正就业态度,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观,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职业的选择,不可“好高骛远”;放下架子,改变“有业不就”的观望心态,从自身实际出发,确立切合实际的就业期望。

2.2创新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搭建艺术实践平台提高专业素养

针对人才培养模式陈旧的问题,应加快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建立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强化教学内容改革和小班授课制,增加实践教学课时,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切实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综合素养和就业能力,以适应社会市场需要。另一方面,搭建艺术实践平台。通过建立艺术实践基地、举办各类艺术活动、组织专业实习、参加各种演出等活动,主动拉近学生与社会、与用人单位的距离,让学生在服务社会的艺术实践活动过程中锻炼提高专业技能、综合运用知识和人际交往、社会适应等素质,为成功就业做好知识、能力准备。如衡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建立了长期的艺术实践和就业基地——衡阳市中音音乐学校,既为学生的艺术实践和专业实习提供了平台,又为学生就业开拓了市场。

2.3加强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切实提高就业工作水平和能力

鉴于当前地方高师院校音乐专业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构建一批政治强、业务精、质量高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至关重要。首先,音乐专业因其专业性强,就业指导老师不仅要熟悉整个毕业生的就业工作程序,还应了解一些音乐专业知识,深谙音乐专业学生个性特点。这就要求学校通过系统的专业培训来提高就业指导人员的工作水平和业务能力。其次,为保证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和专业化,可以采取由专门的就业专干承担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避免就业工作的脱节和不专。最后,就业指导课程的开设和教学计划的安排,应根据不同年级、不同阶段来实施,有针对性地分年级使用不同教材。同时,采取理论讲授和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法,丰富教学形式。

参考文献:

[1]洪严.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8,(18):161.

[2]谢征.地方高师音乐舞蹈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0,(11):65.

[3]帅海波.高师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其对策[J].成才之路,2008,(02):87.

[4]裴春燕.高校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力问题研究[D].燕山大学,2013:19.

作者:王江南

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论文 篇3:

地方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提升探究

摘 要:音乐专业作为高等教育中的特殊专业,学生在毕业时面临着比其他专业更大的就业难度,就业渠道较其它专业更加狭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近年文化艺术单位不断改制,社会对艺术专业毕业生的吸收接纳能力极为有限,与此同时当前的户籍制度、人事制度等因素也都制约着艺术专业毕业生的有效需求。在激烈的竞争面前,地方高校音乐类专业的毕业生因专业性强,就业面相对狭窄,社会需求量小,同时还要面对来自重点大学音乐类专业、音乐院校和非艺术类专业毕业生的竞争,就业难的问题更为突出。因此,对地方院校音樂专业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应从实际出发分析其影响就业竞争力的因素,提出一个相对合理的,科学的又可操控的建议,提高毕业生的竞争力。

关键词:音乐专业;就业;竞争力

一、影响地方院校音乐专业毕业生竞争力因素分析

音乐专业学习投入巨大,许多毕业生就业期望过高,因此与用人单位提供的工资待遇、职业前景形成“落差”。通过对地方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在就业观念和求职准备工作方面的研究,发现音乐专业毕业生普遍存在欠缺。影响因素如下:

第一,地方音乐类学生人数急剧增加。从高校扩招后到现在,我国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普通高校开办音乐类专业如潮水般兴起。除传统的艺术类本科院校外,许多综合性大学也设立了艺术学院,民办高校设立艺术类高职专业则更多。

第二,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师资力量不强。地方高校在师资力量方面基础比较差、底子薄,特别是新成立的系院和新组建的音乐类专业,缺乏一支有过硬专业技术和教学能力的师资队伍。

第三,学校专业结构不合理。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在专业设置上观念落后,缺乏创新,在专业设置上延续的全国知名音乐院校在计划经济时代的专业结构模式。但按照这种专业设置模式培养出来的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由于专业优势不是很明显,导致往往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不太适应人才市场和用人单位的专业需要,找工作的局限很大,就业质量不高。

(一)重专业学习,轻综合素质。各艺术院校在办学过程往往把艺术教育作为单一专业技巧教育而不是艺术素质教育,重“技”轻“艺”或重“艺”轻“文”的现象普遍存在。其最直接的后果是影响了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所培养的人才只是身怀某项技能的“工匠”,或者是文化修养匮乏、缺乏创造力的表演者、艺术模仿者。地方高校音乐类专业的学生入学时文化素质和专业水平都相对较低,学校在师资力量、办学条件、学校声誉和地理位置等方面也处于劣势,而且在办学过程中也普通存在重专业,轻综合素质的现象,学生与艺术院校、重点综合性大学音乐类专业的学生一样,“主修”意识特别强,认为自己专业学好就行了,忽视对其他课程的学习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这就出现了只会唱歌、只会跳舞、只会弹琴的单一发展、知识面过窄,综合素质较差的毕业生。这样的“专才”无法适应相关岗位的工作要求,无法满足区域经济建设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二)重个人才艺,轻合作培养。音乐类专业的学生具有艺术类学生共有的特点:思维活跃、个性张扬、独立意识和自我表现意识很强,往往只对自身及专业感兴趣,对除此之外的事情关心较少,集体意识和合作意识普遍不强。加上音乐类专业特殊的教学规律,专业授课大多采用一对一或小班教学的形式进行,由于每个人上课的时间不尽相同,且分散零碎,因此不能像普通专业的学生一样经常开展培养学生集体主义和合作精神的团队活动,带来的结果是不利于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的提高。而职场的发展是以合作和竞争为基础的。

(三)重创新意识,轻AQ教育逆商。AQ来自英文AdversityQuotient全称逆境商数,一般被译为挫折商或逆境商。是美国职业培训师保罗?斯托茨提出的概念。它是指人们面对逆境时的反应方式,即面对挫折、摆脱困境和超越困难的能力。大量资料显示,在市场经济日趋激烈的今天,大学生能否成功就业、创业和有较好的职业发展,不仅取决于其是否有强烈的创新创业意识、娴熟的专业技能和卓越的管理才华,而且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其面对挫折、摆脱困境和超越困难的能力。大多数音乐类专业的学生家庭条件和成长的环境相对优越,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父母关注、关爱较多,依赖思想严重,缺乏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和面对困难的勇气,心理承压能力较弱,AQ不高。而音乐类专业在人才培养要求和实践过程中,始终强调学生个性化的特征,要求学生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创造力。创新意识强,而AQ不高,抗压能力差,往往会因为曾经的失败导致自信心不足,这在竞争中是最致命的。

二、提高地方院校音乐专业毕业生竞争力的措施

首先,控制招生规模、提升生源质量。近几年,音乐本科教育在不断扩招的同时,出现了不少问题,教学质量的下滑就是扩招带来的最直接最严重的后遗症。

第二,建立一支学术研究与艺术实践兼备的师资队伍。当控制了招生规模,教师将有时间进行专业学习,因此,创造条件选派青年教师外出进修,攻读学位,以提高學历层次、优化教师队伍结构。采用外聘导师方式,聘请专家、教授进行青年教师的培训、专业教学指导和科研实践的指导,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科研水平。建立专业的实践机制,音乐专业教师定期进行实践性的演出活动,参加地方、社会组织的音乐晚会。以取得演出实践的经验;达到音乐教师们从讲台到舞台,再从舞台到讲台的音乐专业素质提升的转换,取得宝贵的经验,以用来充实自己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第三,调整专业课程设置,转变教学理念。音乐教育专业现状的形成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音乐教育专业的理念,所以,要培养应用型音乐艺术人才必须首先转变音乐教育专业理念。地方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应在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一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培养学生积淀知识文化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艺术职业道德,培养他们高深的音乐表演能力,培养学生超常的音乐思维和创造力的整合力。要使音乐教育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还应该注重专业课程的调整。音乐专业课程设置要在夯实学生坚实的专业基础上,拓宽专业口径,构建多元的知识体系。一方面要科学合理的开设专业课程,增加文化科学基础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要面对音乐市场的变化,要不断增加大量新知识,新课程,注重与音乐实践的结合。

参考文献:

[1]李新.综合性大学艺术类学生人学教育有效性初探[J].现代教育管理.2010(11).

[2]高敏成.高校音乐教育“重技轻文”现象谈[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08(03)

[3]张小琏.论地方高校音乐类专业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J].嘉应学院学报.2014(04).

作者:张卫华

上一篇:电影反社会情意管理论文下一篇:教育督导的职能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