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建类毕业生就业论文

2022-04-18

[摘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涉及千家万户,既关系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也关系到培养人才的合理使用,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文章通过对青海大学近三年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的统计与分析,找出影响青海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因素,探讨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措施和对策,寻求开展就业研究、拓宽就业途径、提高就业率的思路与方法,挖掘就业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土建类毕业生就业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土建类毕业生就业论文 篇1:

提高高职土建类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对策研究

摘要:目前从大学生的就业状况来看效果并不理想,据教育部统计,从1999年开始的高校扩招,使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的发展阶段,从2002年第一批扩招后的大学生毕业开始,大学生的就业率在不断下降。本文就土建类毕业生的实习、沟通协调能力和就业心态加以分析,为如何提高土建类毕业生核心竞争力提出一些想法和建议。

关键词:高职;毕业生;就业;对策

目前从大学生的就业状况来看效果并不理想,据教育部统计,从1999年开始的高校扩招,使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的发展阶段,从2002年第一批扩招后的大学生毕业开始,大学生的就业率在不断下降。如200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145万就业率达到80%。2003年毕业生212万就业率本科院校为70%,高职专科就业率为55%。2004年9月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毕业生有280万,本科院校就业率为73%,高职专科学校就业率为61%。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不是难在扩招毕业生增加,也不是难在岗位需求少,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大学生存在就业心态和综合素质方面的问题。据了解,目前用人单位十分看重的,主要包括毕业生的专业技能、社会适应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组织管理能力、刻苦踏实精神、人际交往能力和承受能力,而这些正是大学毕业生极其缺乏的核心竞争力。

本文就土建类毕业生的实习、沟通协调能力和就业心态加以分析,为如何提高土建类毕业生核心竞争力提出一些想法和建议。

1.实训教学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市场对劳动力人才资源的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企业择优的标准转向操作技能优秀的实用型人才。为此,就要求学校注重实训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有针对性地将实践技能训练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培训,以适应市场和企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

(1)对实训教学的认识。实训教学有利于土建类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提高,实训教学可以把传统的课堂变成“教、学、做互动,听、看、动结合”的特殊课堂,把传统教学中教师唱“独角戏”变成师生“同台演出”的新型教学模式,从而推动高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同时有利于加强综合职业能力人才对社会的适应性。通过实训,一方面让师生更清楚地了解到当今社会人才素质的需求方向以及发展趋势,另一方面也使学生能迅速地把课堂上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可以学到课堂里、书本上许多学不到的经验,可以极大地增强学生的学习情趣,在不间断的实践中发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以加强[1]。

(2)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实训基地是高职学校对学生实施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的必备条件,对于土建类学生而言,实训教学的载体,也是走向工作岗位的“练兵场”。因此专业实训室的建设方向要侧重实用性,让学生在学校实训期间能模拟企业生产环境进行操作;例如测量专业做普通水准测量、精密水准测量、全站仪测量、RTK测量等平面控制、高程控制测量和数字化测量等实训项目的教学任务。建筑工程专业应具有工程施工设备实训室、操作实训室以及建筑构造模型实训室等,满足学生对建筑施工工艺、工序方面的技能训练,工程造价专业应具有软件实训室,并配备常用工程造价软件广联达、博奥、广龙等。使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不断加强实训技能的训练,为走出校园打好基础。

(3)土建类专业学生要主动培养自学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在一开始实训时,要相信也许我们理论知识现在还不是很行,但我们的动手能力是绝对行的。此外,由于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学生在实训学习的过程中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对于理解、掌握技能较快的学生,可以适当地找些布置较复杂的任务来做,在保证训练的可操作性情况下自由发挥,培养其独立思考、敢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从而在理解和应用上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而针对实践操作接受较慢的学生,我们应该保持良好的心态来完成每一个项目的训练。只有这样,土建类专业学生的个性和潜能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2]。

總之,实训教学是一项整体性、长期性、重要的教学环节,应引起学校的高度重视,更需要师生的共同关注、共同努力、共同打造。要想方设法提高实训效果,把培养学生的技能落到实处,为企业输送更多合格的技能型人才。

2.培养专业优势

伴随社会经济的逐步复苏,建筑行业的发展虽因房价的回落已经逐步进入平稳轨道,对于人才的需求已经开始增加,特别是技术性人才的需求更为强烈。事实证明,具有扎实的功底、丰富管理经验和一技之长的求职者十分受企业青睐。

首先,学一门适合企业发展的专业技能是很必要的,对于学习来说,我们都希望可以全面综合的掌握专业技能,这样才有助于今后的整体发展。其次加强个人整体素质的提升才能符合目前企业的用人需求,如果我们选择了单科学习,无疑是在起跑线上局限了我们的个人发展,或许短期内你也许你只是觉得需要某项单项的专业技能,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今后你不可能一直从事基层工作,看着和你一起参加工作的朋友虽然技术和你不相上下,但是由于掌握的比较全面而被提升为项目主管、项目经理,或许到那个时候你又要再为此再一次进入专业的技术培训机构,这样也是耽误你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详细你自己也希望自己也能步入管理层工作,有一个更远大的前途。

3.培养良好的就业心态

(1)要自我分析,提高心理素质水平。首先全面分析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等特点,认为自己究竟适合干哪一类工作,对土建类毕业生而言,有些毕业生平时善于交际选择因而选择去施工单位,而有些同学喜欢稳定的工作环境从而选择去设计院,我们必须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自己的择业方向。此外,在求职时还必须正确认识到自己性别、年龄、身体健康状况等生理方面的因素。例如,体质较差,难以从事繁重体力的劳动;有些工作,女同志(或男同志)不能胜任等等。这是在求职前必须明确认识到的。其次,丰富的知识和健全的智力能力也有助于心理素质的提高。所以大学生在读书期间不能把学习当成负担,而要利用宝贵的机会搞好学习,在学好专业技能的同时,加强系统和综合知识的学习。从小事做起,在实践中锻炼自已。

(2) 认清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毕业生要降低就业期望值,建立与社会需求相符的择业观念。在择业时要树立“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的择业观念,树立基层意识和奋斗意识。总体来讲,土木类学生当前就业形势比较乐观,但与其它专业相比,学生在毕业前的实习阶段收入普遍较低。作为临近毕业的大学生,不应该斤斤计较眼前的得与失,而应该加倍珍惜实习的机会,不但要认真做好“师傅”安排的“繁琐”工作,而且要主动请缨去做一些有难度的工作,这样才能迅速的提高自己的能力,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锻炼良好的意志,努力克服求职择业中的困难。意志是人成才的重要心理条件,也是求职择业中必须具备的心理素质,顽强的意志是通向成功大门的钥匙。在毕业生就业的过程中,不论是主观还是客观上都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矛盾和困难,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就会产生心理压力,造成灰心丧气、彷徨摇摆、优柔寡断情况出现,结果是丧失机遇,半途而废。大学生培养自己的意志,要学会自觉克服困难,排除干扰,勇往直前。学会在意志行动中,正确支配和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面对多种动机时,能够分清轻重缓急,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动排除干扰,保证达到预期目的[3]。

阳光总在风雨后,大学生想要在职场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就必须做好以上几个方面。同时以一种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来择业,好好学习,睿智进取,你才能够在求职过程中谋取一份理想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周红英.增强实训教学 提高实训的有效性[J].职业技术教育.2011年第6期

[2]张福荣.高职生产性实训基地教学模式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0年第20期

[3]张翠云.职业院校学生择业矛盾心理透析及对策[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年01期

作者:王根伟

土建类毕业生就业论文 篇2:

青海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与分析

[摘 要]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涉及千家万户,既关系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也关系到培养人才的合理使用,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文章通过对青海大学近三年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的统计与分析,找出影响青海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因素,探讨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措施和对策,寻求开展就业研究、拓宽就业途径、提高就业率的思路与方法,挖掘就业工作的特点和规律。

[关键词] 毕业生 就业 分析

一、青海大学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

2007-2009年青海大学毕业生整体就业率连续三年接近或达到全国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水平。作为省属地方高校不仅为国家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的研究型和应用型人才,更重要的是为青海省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高层次人才保障。

1.从不同学历层次看,由于培养方向、学历结构、专业设置等原因,青海大学研究生、本科生、专科(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学历层次与就业率逐年成反比。

2.从就业去向看,在省外就业的毕业生比例平均约为43.65%,在省内就业的比例约为56.35%;其中本省生源省外就业人数为323人,省外生源留青就业人数为389人;在青就业人数有逐年上升趋势。到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就业的平均比例为19.36%,逐年减少,到非公有制单位就业平均比例为23.95%,呈上升趋势。

3.从所学专业情况看,就业率较好的专业主要集中在工科类、财经类和医学类。如水利水电、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资源勘查工程、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冶金工程、土木工程、护理、财务管理等专业,其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就业率比较低的专业主要集中在农牧类和个别财经类专业,如动物医学、动物科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

4.从男女生就业情况看,占本科毕业生45%的女生和占专科毕业生60%的女生,整体签约率仅为25%,签约率明显低于男生。

5.省外生源毕业生由于基础知识、综合素质、学习成绩、就业渠道等方面的优势,就业状况明显好于省内生源毕业生。

二、影响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因素

1.毕业生就业市场拥挤,社会给大学毕业生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而每年的毕业生人数在增加,例如,2009年青海省提供的毕业生就业岗位4000个,而毕业生约为35000人,仅从数量上看,供需平衡尚且无法保证。

2.青海省的经济发展和地域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毕业生的就业。青海地处边远,较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差距很大,企业无论在数量上、规模上都无法与内地省份相比,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自然不足,加之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程度不高,不同程度上影响我省农学、林学、草业科学、动物医学毕业生的整体就业。

3.劳动力市场对于高学历人才需求增多,对本科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招聘单位不论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动辄要求硕士以上学历毕业生,[1]人为造成本、专科生无用武之地;对毕业生英语、计算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用人单位需要有数年实践经验的应聘者,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本科毕业生就业。同时,我校研究生专业毕业生社会需求量又处于饱和状态,竞争力度大,就业信息不畅通,也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影响。

4.毕业生普遍不愿进私人、个体企业,因为这些企业大多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管理也不够科学和规范,存在较大的随意性,甚至没有用人的长效机制,不注重对大学生的管理和培训,存在不诚信的现象,使毕业生对这些企业失去了基本的信任,从而不愿到类似的企业工作。

5.贫困毕业生占毕业生总人数的45%,由于大多来自山区、牧区,入学成绩低、基础较差、性格内向、与人交往较少、就业自我推荐能力较差,不同程度地影响了部分毕业生的成功就业。

6.就业信息不对称现象也是造成就业困难的一个因素,我省大学生对社会的就业信息获取的渠道不够畅通,或者说他们得到这种信息不够全面,很大程度影响了就业率。

7.毕业生的就业观念没有完全改变,没有真正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理念,由于“期望值”过高,易失去宝贵的就业机会[2]。

三、在就业工作中主要措施和对策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学校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职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其承担的义务和作用明显加大,多年来青海大学结合工作实际,采取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措施、进行了多方面有益的尝试,为保证毕业生顺利就业做了大量的工作。

1.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率先成立专门的管理和服务机构。1998年学校在全省高校率先成立了“青海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作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职能机构,开始了新形势下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探索、研究和开展工作。并根据工作需要,成立了由校党委书记任组长、主管副校长任副组长,有关院系和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的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各院、系也相应成立了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机构,使毕业生就业工作从组织和体制上得到了进一步的保证,真正把毕业生就业工作列入了学校重要的议事日程。

2.加速构建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为加速构建青海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以“青海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牵头,以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全方位、高质量、方便快捷的服务为宗旨,强化了服务功能。

(1)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积极培育以学校为基础的毕业生就业市场。适应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学校毕业生主管部门及各教学单位主动出击,深入各有关用人单位了解和搜集用人信息,建立相对稳定的合作关系,并在主要用人单位建立学生实践、实习基地,既方便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考察和选择,也有利于毕业生对用人单位的了解,提高了签约率;同时,积极培育以学校为基础的就业市场,把用人单位请到学校来,在连续几年举办各类中小型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洽谈会的基础上,在省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青海大学已连续八年成功举办了青海大学“毕业生就业双向选择供需洽谈会”,使青海大学在新体制下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推荐、派遣等工作逐步走向正轨。

(2)积极开展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不仅要求学校的工作机制要与之相适应,更主要的是要使广大毕业生的思想和认识能够跟上形势发展的要求。因此,学校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教务部门为此安排了专门的课时,下达了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学校就业指导部门组织专人进行授课,就国家有关就业政策、择业观念、就业途径、求职技巧、创业准备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指导。

(3)落实“三个到位”,保证毕业生就业工作顺利开展。根据教育部关于毕业生就业工作人员、场地、经费三落实的要求。

3.主动适应我省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加大专业结构调整力度,努力克服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近几年来,学校注重社会市场调查,始终坚持“市场需求就是我们的计划”这一原则,加大了专业调整力度,在继续办好社会需求较好的专业、适当减少就业困难专业招生计划的同时,新增了 “城市规划”、“交通土建工程”、“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生物技术”、“制药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日语”等社会急需的专业(方向),不仅有力地保证了我省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也为毕业生顺利就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积极实行“多专业、单班级,订单和定向齐头并进”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人才培养与就业市场需求的紧密结合。(1)根据我省人才需求上“总量小、门类多”的特点,青海大学长期以来始终坚持“多专业、单班级” 的培养方式,尽管大大增加了办学成本,但有力地支持了我省社会经济的发展,拓宽了青海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渠道。(2)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新途径,青海大学自2005年开始尝试定单式培养模式。先后为青海省国土资源厅、青海省西部矿业集团、青海省煤炭地勘局和青海盐湖集团等单位定单培养了300余名急需专业大学生,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同时将开辟新的途径,主动出击,积极与省内石油、盐湖、水电和省外冶金、建筑、化工、农牧等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联合办学,实行订单培养,定向就业。

5.积极征求和采纳用人单位意见,及时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加大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努力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和工作适应能力。如毕业生在进行毕业设计、毕业实习时尽量安排到用人单位去实习。与实习单位商榷,在学生实习期间进行对毕业生的考核,以便录用。教学上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根据用人单位需要,毕业生可以提前到用人单位参加工作,允许在工作期间完成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答辩)等教学环节。

6.与用人单位建立稳固良好的合作关系,是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关键。几年来,学校立足青海,面向全国,不断开拓新市场,联系新的用人单位,为毕业生创造了良好的就业环境和条件。几年来,有近百家省内外用人单位与青海大学保持经常性联系。同时随着学校知名度的不断提高,每年不断有新的用人单位到青海大学联系招聘毕业生事宜。

7.加强网络建设,通过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广泛收集就业信息,增加就业信息发布数量,举办大型毕业生供需洽谈会,办好中小型招聘会,加强与用人单位联系,已初步形成了校、院、系三级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

8.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全省创业培训进校园活动”第一期培训班在青海大学启动后,我们以此为契机。今年4月,青海大学对农林、机械、食品卫生三个专业的部分毕业生进行了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作。对成绩合格,由劳动部门颁发了职业技能资格证书。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激情,我们开展了邀请成功人士进校园,举办精英论坛,创业大赛等系列活动,制定《创业学生鼓励、帮扶制度》。2009年7月青海大学与团省委、江苏万联能源集团共同创建了我省高校首个毕业生创业教育基地—青海大学万联创业教育学院。

9.制定和修改了《青海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工作职责》、《青海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工作条例》、《各系(部)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组织机构工作职责》、《青海大学岗位信息通报制度》,《青海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教研室工作职责》、《青海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教研室主任工作职责》、《青海大学以创业带动就业实施方案》、《青海大学就业指导工作考核试行办法》等一系列工作管理制度,使青海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轨道。

四、建议

1.高校毕业生缺乏相应的动手能力与适应社会的能力,政府应建立一批真正意义上的大学毕业生见习基地[4]。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公共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培训,对培养毕业生就业和创业成绩突出的高校,应给予财政支持。

2.政府应完善就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定期由专门机构发布大学生就业政策和就业信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3.应加强大学毕业生创业培训免费教育工作。确保每个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都能参加创业培训一次以上,帮助毕业生开启创业之门。

4.政府应尽可能地为广大毕业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岗位,逐步增大西部计划、青南计划、选调优大生、农牧区特设岗位教师、“三支一扶”、“村官”等面向基层的就业计划[3]。只有这样,才能加快我省政治、经济、科学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

五、结语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已经不单纯是个人的问题,已经演化为一个社会问题。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得到全社会各方的共同关注和共同努力。如果较大规模的毕业生不能顺利实现就业,这不仅是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也将影响社会和家庭对人力资本进行开发投资的热情,降低人们参加教育与培训的积极性,会对整个人才市场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毕业生就业问题,应当引起政府、企业和高校等部门的高度重视。只要把握就业形势,全面分析毕业生就业的价值取向,并加以正确引导,毕业生就业问题就会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

参 考 文 献

[1]李麦样,高燕.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与对策[J].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08,(2),40-41.

[2]郭寒宇,毛晨蕾.影响和制约大学生就业力的主要因素及其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4),190-190.

[3]李毅,何伟光.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J].长沙大学学报,2008, (1),125-126.

[4]吕荣娟.由大学生就业难引发的对高等教育质量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3),72-74■

作者:梁祥永

土建类毕业生就业论文 篇3:

后金融危机背景下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及对策思考

[摘 要]金融危机环境下高职毕业生就业岗位减少,待遇降低;定位不准,期望过高;就业抑郁和焦虑加重。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要想改变当前毕业生的就业现状,需要毕业生、学校、政府三方共同采取积极的措施来应对和解决目前的就业问题。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 高职毕业生 就业

2007年来,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仍然让人记忆犹新,仿佛就是昨天发生的事:雷曼兄弟破产,美林转手,全球经济持续动荡,金融危机肆虐全球。面对如此巨大的经济动荡,企业裁员、大量人员失业的趋势几成定局。而这一切随着金融危机的缓和进入相对平稳期。但是由于固有的危机并没有或是不可能完全解决,所以世界经济等方面仍存在着很多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使世界经济仍处于缓和与未知的动荡并存的状态之中。经济学家称之为后金融危机时代。据统计,从2005年至2014年,10年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从338万人增长至727万人,毕业生总数比翻了一番还要多。这样的形势对高职院校将是一次严峻的挑战和考验,也将为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影响。

一、金融危机下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一)岗位减少,待遇降低

后金融危机的到来,使得经济利益有所减少。由于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使得大量企业必须采取裁员和减少用人需求的措施,就业机会也因此而大大减少。我院2013届毕业生双选会现场调查数据显示:为了稳定企业的发展,有8.7%的企业采取了裁员措施,42.3%的企业选择减少用人需求。2008年在我院举行土建类、财经类招聘会的单位数量从2007年同期的50余家下降到30家,单位招聘计划也同比大为缩减,女生就业更为困难。待遇方面,月薪基本在1500-1800元之间,较2007年同期有所下降。有35%学生表示自己选择的行业受金融危机影响很大,多数学生认为就业难度增大的影响最为严重,其次是可供选择的职位减少和薪酬水平降低。

(二)定位不准,期望过高

从毕业生自身情况来看,有的毕业生定位不准,期望过高,不愿从基层做起,也不愿从事服务行业;有的毕业生因就业能力不足,无法胜任一些技术含量高的工作,错失了好的工作机会。例如有一外资企业来我院招聘毕业生,条件很优越,每月工资3000元以上,但只招了几名后就没人敢去应聘了,很多毕业生都是因为自己英语水平低而不敢去应聘。另外,现在的毕业生普遍存在过于自我、缺乏实践锻炼、意志力薄弱、动手能力差等弱点,这也成了很多企业不愿意招收毕业生的主要原因。

(三)就业抑郁和焦虑加重

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腾讯网新闻中心联合实施的调查显示(共3747人参加),在受访者中,有57.9%的求职者承认自己存在就业恐慌,“担心”占50.2%,“焦虑”占44.7%。调查结果表明,不管是个人体验、同学交流,还是媒体报道,都加重了毕业生的就业焦虑。

二、应对策略

(一)毕业生方面

1.正确认识就业现状,准确定位,调整心态

毕业生应当正确地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更新自己的就业观念,调整自己的就业心态,以符合当前的就业形势。如正确地评估自身的能力,适当将薪资要求放低,切忌好高骛远,即便是可以“高成”也不妨先“低就”,为自己争取到更多的就业机会。“深挖洞、广积粮”,多充实自己,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2.认清形势,明确就业目标

在找工作的过程中,毕业生应当分析自己想要投出简历的公司的情况,将因企业压力过大而要被裁减掉的部门从自己的就业范围中排除出去,尽量挑选企业的核心部门或者有潜力的部门。而在选择就业地区的时候,应当尽量挑选那些有潜力的二线城市,因为一线城市的就业机会虽然很多,但是存在着很大的就业风险,就业变动大。相比而言,二线城市的就业机会虽然少,但具有一定的潜力,就业的稳定性就相对高一些。

3.将就业压力转变为就业动力,降低就业期望值

毕业生应当将就业压力转变为就业动力,积极地加入到就业大军中。适当地将自己的期望值降下来,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放低自己的就业姿态,愿意从基层工作做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有脚踏实地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赢得更多的就业机会。此外,要正确认识自己的就业前景,不能只重视经济意识,不能过分强调区域概念,也不能因为“待遇低、条件差”而不愿去尝试,进而错过比较好的就业机会。

(二)学校方面

1.了解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特点,对金融危机对就业的影响加以重视

学校也应当正确了解后金融危机的特点,重视金融危机带来的就业影响,对学生进行抗金融危机教育,为学生解答相关的就业困惑,提供相关方面的信息。比如我院招生就业处教师就为应届毕业生做了“危中寻机——你准备好抓住机遇了吗”的专题报告,帮助毕业生正确地认识金融危机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除此之外,我院还将当地的知名企业家邀请到本院为毕业生开展就业讲座。这样,不仅能够为处在就业迷茫的学生指点迷津,还能加强学生对就业形势的正确认识,使学生树立克服就业压力,积极就业的良好心态。

2.加强就业指导,完善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

对我院毕业生推荐表进行调查与统计的结果显示:接近90%的毕业生追求工资高、工作环境好,且还要与专业对口的就业单位;10%的毕业生追求技术含量高的企业,有先学技术后择业的思想。这表明,大多数毕业生根本没有认识到金融风暴对就业的影响。为此,学校应积极开设关于企业的文化理念、企业的管理、运作常识、劳动法规和今后的就业形势等方面的知识讲座,使学生认识到金融危机造成的就业难现象在短期内是无法改变的,而且将愈来愈严重。在此基础上,教育毕业生必须先就业再择业,否则就会失业。此外,针对毕业生专业的不同,针对就业形势的现状和企业需求的不同,就业指导机构应当对毕业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指导毕业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帮助毕业生明确就业目标,加深他们对就业前景的认识。

3.多方出击,开拓就业渠道

针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就业压力,高职学院应多方出击,开拓就业市场,拓宽就业渠道。一方面应积极加强与有合作关系的企业的联系,通过集中慰问、发送贺信,增加校企之间的沟通和友谊,达到校企双赢的目的。另一方面努力开拓新的合作伙伴,一般采取就近原则,在省内挖掘新企业实施订单培养。在省外京津唐和环渤海湾地区建立学生顶岗实习基地。有条件的,可以在长三角地区建立办事处,搜寻企业用工信息,深入开发新的企业资源,建立新的合作伙伴。

(三)政府方面

1.鼓励、引导毕业生深入基层

政府应当设立更多的基层管理和服务岗位,鼓励和引导毕业生深入基层,给予在基层工作的毕业生一定的薪资、生活补助和社会保险补贴;对于已经达到服务期限的毕业生,给予他们一定的优惠政策,比如免收学费或者提供助学贷款。此外,政府还应给予招收失业毕业生的企业一定的优惠政策和扶持政策,使企业开设更多适合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拓宽就业范围。

2.鼓励和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

实施高校毕业生“职业资格培训工程”和“创业培训工程”。对到街道、社区和乡村社会公共服务岗位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给予一定的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对到农村担任“村官”的高校毕业生,比照当地事业单位在职人员的待遇,为其买社会保险,实施不间断的就业创业服务;对于自主创业的毕业生,政府应当给予一定的扶持政策和优惠政策,比如,给予他们小额贷款,免收他们的工本费用,给予他们税收优惠,扶持他们创业。

3.建立和完善就业援助体系

为毕业后回到家乡寻找就业机会的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为登记失业的毕业生提供一定的扶持政策,并将其纳入当地失业人员援助体系中。建立和完善就业援助体系,重点帮扶就业困难的毕业生和家庭困难的毕业生。

从长期来看,金融危机带给高职毕业生的不仅仅是挑战,更多的是巨大的机遇。对于高职毕业生来说,如果能够在这场金融危机中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用真才实干捍卫属于自己的工作阵地,那么在危机过后,他们的职业生涯将会迎来更大的曙光。

[ 参 考 文 献 ]

[1] 罗熹.美国次贷危机的演变及对我国的警示[J].求是,2008(18).

[2] 熊伟娥.高职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08(5).

[3] 马莉.金融危机环境下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思考[J].新西部,2008(22).

[4] 黄建荣.对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3).

[责任编辑:覃侣冰]

作者:邓廷奎

上一篇:职业学校课程文化论文下一篇:化学工程学科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