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师德建设论文

2022-04-17

摘要:在全面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今天,师德问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传统的师德建设观念、方法和手段受到冲击和质疑,时代赋予新时期的师德以新的内涵及外延。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新时期师德建设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新时期师德建设论文 篇1:

新时期师德建设的内涵研究

新时期师德建设的内涵研究①

常敏张学典郭家辰

(上海理工大学上海200093)

摘 要:师德建设是一项长期且重要的工程。本文针对新时期师德建设的内涵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师德建设 教师 内涵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担负着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1]。“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可见师德的建设是创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根本;是构建和谐校园环境的重要前提;更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伟大目标的必要条件。在社会主义新时期师德建设的必要性尤为突出。

1“师德”的含义

所谓师德的建设,师德是关键,作为教师需要深刻理解师德的含义,这一点非常重要。何为师德?古语云: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这里的“道”即为师德。所谓师德就是化师道为德行,是教师应有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当然不同时代,教师应有的道德和行为规范有所变化,例如在封建社会教师体罚学生会认为是严厉的表现,也属师德范围内,而今则会被视为侵犯人权,违背师德。这也是为何要在新时期再一次提出师德建设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师德的本质属性是不会改变的。

2“师德建设”的要求

在师德的建设中要求教师做到“胜理行义,仁者无敌;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视徒如己,反己以教;以身立政,为人师表”。

“胜理行义”是要求教师充分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重要价值,所肩负的神圣使命,开启学生的心智,即“胜理”,培养全面发展的有德行的人才,即“行义”,更进一步讲,“胜理”就是正确引导学生走正确的路线,全面激发学生们的内在潜力,从而打开智慧之门;“行义”就是努力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将自己所学尽可能地授予自己的学生,于此同时注重德行的培养,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正所谓为“胜理”而争于道,为“行义”而争于道,对于为师者而言正是师德的集中体现。

“仁者无敌”是要求教师怀有一颗宽容的心,善待自己的学生。俗话说:“仁者无敌”,其实质就是宽容善待他人。作为一名教师,如果能以宽容之心善待学生,不仅可以维护学生的自尊心,而且能表现出教师的宽大胸怀,也必然会赢得学生的信任和拥戴。而自尊心是人内心世界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保护它、发展它,可以产生巨大的力量。得到别人的承认,受到别人的尊重,是一个人前进的主要动力之一。在学生们的心灵深处,就有这种自尊的需要,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是学生积极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

“有教无类[2]”这是孔子提出的重要思想,其含义为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无论富贵贫贱在教育之后都没有本质区别。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其“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人性论。“性相近”说明了人皆有成才成德的可能性,而“习相远”又说明了实施教育的重要性。作为教师要做的就是对待学生一定要平等公正,不能因为学生的出身等因素,在施教上有所差别;也不应该因为学生们学习成果的好坏,而在对待学生的态度上发生转变。

“因材施教”这是大家都懂得的道理,但是实施起来确实有它的难度。我们的学生很多,老师们想具体到每个人有的放矢地培养不是一件现实的事,可以说如何因材施教是对每个老师的挑战,是每个人各显神通的时候。有很多老师在课下利用大量时间培养学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是值得广大教师学习的。这也提示我们,普遍培养,重点选拔感兴趣的同学再培养,让一部分同学带动另一部分同学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视徒如己,反己以教”是《吕氏春秋》中提出一个重要的教育理念就。“视徒如己,反己以教,则得教之情矣。所加于人,必可行于己,若此则师徒同体。人之情,爱同于己者,誉同于己者,助同于己者,学业之章明也,道术之大行也,从此生矣。”我们对待学生要好比对待自己一样,要设身处地为同学们考虑。老师要求学生做一件事之前,先想想自己是否能够做到,不能勉强学生做力所不能急的事情,换句话说不能难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体验学生的心情,研究其心理特点。压力可以有,但要有一个度的问题。压力过大,学生们的兴趣没了,对以后的教学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得不偿失。何为高明老师的教学,能把教学组织得劳逸相济、从容不迫。使学生既有严肃认真之学习精神,又有愉快活泼之生活情致,即“使弟子安焉、乐焉、休焉、游焉、肃焉、严焉。”这就是高明的教学。这样,学生们就不会视学习为畏途,而能够疾学不倦。

“以身立政,为人师表”对于教师来讲是最基本的。在这里为什么又提出来,正如我前面讲的一样,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一些本质的东西是不会变的。到什么时候,教师都应该做到“以身立政,为人师表”。为师者有几种常范的毛病:即过于随心所欲,缺少一贯性的原则,信口开河;对待学生的态度不稳定,喜怒无常;自己有失败或过失,不肯自我批评,刚愎自用,坚持错误等。身为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努力避免这些错误,注意自己的言行,为学生树立榜样。从实践的角度看,具有高尚情操、渊博学识和人格魅力的教师,将会对其学生产生终身的影响。

3“师德建设”的重要环节

师德建设中,除了要求教师做到上面几点之外,还有个很重要的环节不能忽略,就是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曾经有人提出过师德的核心是“三个关系”,即处理好与教师职业的关系,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处理好与自身的心理和行为的关系。在师德建设工作中,也要求教师处理好这“三个关系”,特别是最后一点。心理不正常的人很难保持品德。可以肯定,教师当前面临的压力很大,特别是高校老师肩负着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双重责任,其压力不言而谕,如不能及时减压,出现心理问题是很正常的。随着金融危机的到来,教师心理健康的问题日益显著,为了避免教师自身出现心理问题,应尽可能的进行自身调节,同时进行积极治疗。

在人类即将迈入新世纪之际,教育也迎来了又一个千年的挑战。教育是社会的核心,是提高社会生活质量的基本手段,而高尚师德则是高质量教育不可或缺的前提;教育是现代社会进步和变革的车轮,而师德则是推动这一车轮的动力。师德建设是一个紧迫的现实话题。师德建设的关键是要打通师道与德性之间的壁垒。师德教育旨在凝道成德,化师道为德性。师道如何化为德性,实践是其根本途径;关注教师的精神性需要是其基本途径;构建良好的学校心理环境、努力提高教师素质是其具体途径。作为新时期的教师,应加强师德建设,迎接未来的挑战。

参考文献

[1] 赵泽鹏,胡志坚,周忠华.农村中学教师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教育探索,2009(8):104~105.

[2] 徐志刚.论语通译[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作者:常敏 张学典 郭家辰

新时期师德建设论文 篇2:

关于加强新时期师德建设的思考

摘 要:在全面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今天,师德问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传统的师德建设观念、方法和手段受到冲击和质疑,时代赋予新时期的师德以新的内涵及外延。本文作者就是从新时期师德建设面临的新特点和新问题入手,分析了当前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一步阐述了新时期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对加强新时期师德建设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旨在为加强新时期师德建设、解决当前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提供参考和服务。

关键词: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问题;思考

所谓“师德”,就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通俗点说,“师德,就是为师的德行”。

一、新时期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及紧迫性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就是不仅仅要教授知识,还要教育学生如何做人。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是个具有双重身份的特殊群体。因为,从社会角度看,教师是身份普通的公民;从职业角度看,教师又是地位特殊的公民。教师所从事的职业是教育人、塑造人的事业。教师的劳动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做人”与“育人”密切联系、内在统一的劳动。通过教师本人的理想信念、人生态度、价值取向、道德品质、治学方法及为人处事方式等对学生产生影响。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学生们把师德高尚的教师作为学习的榜样,甚至模仿他们的态度、情趣、品行乃至行为举止、音容笑貌、板书笔迹等。可以说,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而且人生最初的二十几年决定和影响着一个人一生的发展,也是道德观念、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而影响这个时期的关键因素,正是教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德为师之先”、“德者,师之魂也”,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先代师论名言。当代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也曾说过:“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可见,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具有特定的社会价值,教师的道德素质远远要比他的文化素质更为重要。所以,不论从哪方面讲,教师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都是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折射和晴雨表。师德不仅是教师素质的核心,更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

然而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价值观念多元化的社会变革中,教育也面临着观念的碰撞和转化。传统的师德建设观念、方法和手段受到冲击和质疑,时代赋予新时期的师德建设以新的内涵及外延,师德建设理念发生了变化,一种倡导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师德建设新理念正在形成和成熟。时代对新时期的教师职业道德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教师的形象有了新的期待。“为师先为人,修业先修德”,已经成为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基本要求,树立“以德立身”、“以身立教”的教师新形象以及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也同样是时代对新时期师德建设提出的更高要求。所以说,新时期的师德建设,不仅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方面,是“以德治国”方略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加强新时期师德建设,对构建德育新机制、实施“以德治国”新方略、实现教育现代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新时期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在上世纪80年代,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矛盾是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90年代,教师工资、学校运作等保障问题开始上升为主要矛盾;进入新时期,随着教师数量、保障问题得到有效缓解,教师队伍的主要矛盾转向质量,师德问题开始凸显,特别是近年来越来越引起各方关注,成为热点、焦点、难点问题。

当前师德师风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1.以教谋私。有些教师把教育资本当作自己的“摇钱树”,发学生“财”,致教育“富”,完全忘记了教师的职业操守。有的地方,学生换个座也要给教师送礼;教师过生日,暗示学生要“有所表示”;有点名气的学校教师,一个教师节就可以收到学生、家长的礼物礼金少则万元左右,多则几万元,大到冰箱彩电,小到大米白面,什么都敢要。严重影响了教师队伍的整体形象。

2.言行不一。一些教师说的多,做得少,甚至是说的与做的不一样。有的教师——教育学生要互相尊重,自己却频频使用“教师忌语”讽刺、挖苦学生;要求学生钻研功课,自己却整天无所事事,不备课;要求学生劝家长远离赌博,自己却通宵麻将;更有甚者,节假日开办补习班,闲余开店铺当老板,而学校的活动、例会却一概不参加,理由是“没钱赚”。

3.敷衍塞责。一些教师沉迷于有偿家教,无心课堂教学,甚至不备课,不批改,对学生敷衍了事。一些教师上班人到心不到,出勤不出力,在岗不爱岗,从业不敬业,正副业不分。

4.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犯一点小错,就要体罚。甚至这样的体罚或变相体罚频频在幼儿园里两三岁的幼儿身上发生。一些教师用不让吃饭,不让睡午觉的办法惩罚犯错的幼小孩子,或是唆使全班小朋友嘲笑某个犯错的小朋友,或是用成人都难以接受的精神惩罚方式对待几岁的孩子。对学生和幼儿的身心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5.触犯法律。个别道德败坏的教师利用教师身份和任教之便,侵犯没有反抗意识和能力女学生,这样的案件也不少见,社会影响极其恶劣。

上述行为不仅违背了《教育法》、《教师法》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也严惩损害了教师的形象,更为严重的是败坏了社会风气,污染了育人环境,玷污了学生心灵,也扭曲破坏了纯洁和谐的师生关系,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群众反映极为强烈。

当前师德问题的成因各种各样,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师主观上对自身师德建设认识不高,重“技”轻“德”。一些教师平时只注重教学技能的提高,轻视甚至忽视职业道德修养。加之教师群体的自律氛围缺乏,容易滋生出“大家都一样”的“法不责众”心理,对自身师德失范的行为不自觉,无意识。

二是受社会大环境的消极因素影响。市场经济的趋利性,导致教师对师德认识的偏差。重金钱、轻事业,讲实惠、淡理想的现象普遍存在;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风气的消极影响以及种种历史和现实的社会原因,如社会转型期特有的不确定性,市场竞争带来的危机感及社会利益分配的不平衡、不公正等因素影响,职业理想动摇、敬业精神下滑、上进心不足。

三是现行的师德规范、职业准则脱离实际,忽略了层次性。当前师德建设的主要弊端就是用一个标准、一种规范去要求所有的教师,忽略了师德本身存在的层次性;而且现行的师德规范、职业准则不够清晰具体,过于笼统、模糊,可操作性差,不便于执行、监督和对师德失范的定性,致使师德建设流于空洞的规范和生硬的教条,难以落到实处,使其成为当前师德建设的“软肋”。

四是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对师德建设重视不够,管理不严,措施不力。这是师德滑坡的主要原因。一些学校片面追求社会效益,迎合社会只认升学率的偏面倾向,师德建设只喊口号,不见行动。导致教师与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师德分道扬镳。加之,相关的制度不完善,措施不得力,监督机制不健全,使师德建设流于形式。

五是社会期待过高,将教师“神化”,忽视了教师作为普通人的需求,进而在期望与现实之间形成落差,对待师德问题不满情绪大,批评更为尖锐。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最近一项调查报告显示:89.1%的学生认为老师的道德水平应该是全社会最高的。但同时,东北某高校对全校学生的调查发现,对本校教师“教书育人”的满意率仅为27%。两者落差甚大。我们过分强调了师德对国家、对社会、对教育事业、对学生的工具性价值,忽视了其对教师自己的本体价值,进而一厢情愿地将教师定格为理想的“道德的化身”,使期待值过高的师德,在现实世界中不堪一击。

三、新时期师德建设需要注意解决的问题

处在社会转型期,面对各种利益关系、社会结构以及价值观念的冲撞、裂变带来的冲击,人们对师德的内涵与外延的理解也在悄然变化。所以,新时期的师德建设也要正视和正确对待这些冲击和变化,在实践中研究探讨适应新形势、新特点、新问题的新时期师德建设的新途径。我认为需要注意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新时期师德建设必须坚持长期抓、抓长期,建立长效机制。人不可生而知之,同样师德也不是与生俱来的道德,是需要在长期教书育人的实践中培养的。而且师德建设也不是一朝一夕、一招一式就能实现的,更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所以,加强新时期师德建设不能搞运动、“忽冷忽热”,必须将其作为一项“永不竣工”的系统工程,常抓不懈,并积极探索建立完善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

2.新时期师德建设必须从解决问题出发,增强师德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新时期的师德建设面临着诸多来自社会转型期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变化的挑战。所以,我们必须在继承发扬传统师德建设体系中的精华和瑰宝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师德建设的实际情况,注重将解决实际问题作为出发点,将具有时代特征的内容补充到新时期师德建设的内容中来,寻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要求的有效方法和途径,进而有针对性地解决好当前师德建设的现实问题。

3.师德规范建设必须要“落地”,注重可操作性。鉴于现行的师德规范模糊、笼统地推崇某种品质,苛求某种境界,务虚的东西过多,可操作性差,且标准过高,可望而不可及,落实起来没有抓手,难以起到制约和规范作用。我们必须兼收并蓄,借鉴和接纳国外师德的精华,从专业化的趋势重新定位教师的职业角色,从法治化的视角诠释新时期教师的权利和义务,重新思考现行的师德标准,实事求是地制定和完善新时期的师德规范和教师职业道德准则,通过具体明确的行为规则向教师提出对学生应持的态度和应尽的义务,使其更贴近教师的实际,成为切实可行、便于操作的规范,继而内化为每位教师的主体追求和自觉行动。这也是确保师德建设落到实处的关键。

4.新时期师德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体现层次性。教师作为一种社会职业,是一种由千千万万普通人去扮演的角色,不可能要求和保证从事教师职业的每个成员的实际道德水平都能成为社会的表率。教师也是平常人,不能用理想化的社会道德期望作为衡量每一名教师的日常生活行为尺度。所以,一方面,要降低教师职业道德的“重心”,明确教师的道德“底线”,加强教师的专业道德建设,还师德建设以本来面目;另一方面,要实行人本管理,体现层次性。不能简单划一地以一个标准来要求所有的教师,在考虑到大多数教师应当和可能达到的实际水平的基础上,从教师专业化的视角出发,合理分层,对教师提出不同层次的职业道德要求,使师德规范体现出一定的层次性。正如徐州师范大学的胡相峰教授倡导提出的:“师德建设应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在现实社会生活的基础上,建构一种以民主法制和公民义务为基础的而又与理想追求相结合的师德规范,让教师走下神坛融入日常的生活世界。”

5.新时期师德建设要坚持德法并重,综合治理。依法治教与师德建设是密不可分的。以德治国的方略和依法治国的战略是实现新时期师德建设向高层次发展的根本指针。所以教师必须学法、懂法、守法、用法,在依法执教的实践中,实现思想道德新的提升,破解新时期师德建设的难题。同时,师德建设既要有思想保障,又要有制度和纪律的规范与制约,更不可缺少教师的“慎独”,还要与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塑造教师的美好心灵、培养教师健全的人格相结合,推进师德建设的综合治理。

参考文献:

1.《吉林省教育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吉教师字[2006]8号)。

2.《陶行知全集》。

3.《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4.张维兰,《对新时期加强师德建设的思考》。

5.盛光军,《师德建设需要“综合治理”》。

6.《当前师德建设的新思考》。

7.《师德建设:寻求理想与现实的平衡》。

8.《谈谈师德建设》。

作者:邹文武

新时期师德建设论文 篇3:

新时期师德建设的内涵分析

摘 要:本文从新时期加强师德建设的必要性为切入点,分析了师德建设的内涵,同时指出了师德建设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关键词:新时期;师德建设;内涵

一、加强师德建设的必要性

(一)师德建设是道德建设的基础和关键。

对于中职教师来说,我们所面对的对象是青少年,他们还处于一个人生观、道德观还未形成的阶段,学校教育就是其确立人生观、道德观的最主要的渠道,而教师则在教育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进步的道德思想和丰富的科学知识对学生有极大的影响和指导作用,能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道德意识。所以说,教师的道德常常是学生道德的先导。一个人在学生时代受到怎样的教师道德的教育和影响,将直接关系到他今后的道德观念的形成。由此可见,教师的道德水平决定了青少年的道德素质,也是新时期国家道德体系建设的基础和关键。

(二)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内在要求。

师德师风建设不仅对学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而且对教师个人发展也具有重大的作用,有利于教师队伍的建设。首先,思想道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在素质教育中,教师既是教育者,也是受教育者。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首先,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其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有助于塑造教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良好形象。 “学为人师”要求教师做到以渊博的学识和精湛的技能教育他人。“行为世范”要求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法纪素质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高尚的品德影响学生。这一方面要求教师具备“活到老,学到老”的求知精神,另一方面要求教师不断地加强修养,做一位守法的公民,做一位道德高尚的受教育者和教育者。最后,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有利于教师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在学校中,每位教师以及教师和学校之间都存在一定的利益冲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有助于教师处理好集体主义、团结协作的纽带关系,有助于形成个人与学校、个人与个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高尚纯洁的竞争与合作关系。

(三)加强师德建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的转轨时期,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场深刻的变革,它对意识形态的各个领域、人们的道德观念、生活方式产生深刻的影响。最为明显的是教师的主体意识大大增强,自立、自尊、自强、创新、进取以及平等竞争、讲求效率等与现代文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观念逐步形成。但是,我们不能漠视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教师队伍中的金钱至上、唯利是图、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等消极的思想道德观念正在蔓延。在这种情况下,大力倡导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献身教育、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乐于奉献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就成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加强教师道德建设,对教师进行敬业教育、乐业教育和勤业教育,以及职业责任的教育,使教师忠实地履行职业责任和义务,逐渐形成符合职业要求的职业心理,从而形成职业情感、职业意志、职业信念和职业行为习惯,使教师更好地适应教师职业的需要,乐于终身从事教育工作。同时,教师道德可以教育教师认真钻研业务,探索教育规律,提高教师处理教材的能力;激励教师以培养天下英才为己任,肩负起社会的责任、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希望,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奋斗不息。

二、师德建设的内涵

(一)以人为本,关爱学生。

以学生为本,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这就是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个人权利。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独立性、创造性,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的潜力得到充分发展。为学生的成功做出不懈的努力,要使学生在获得科学文化的同时,获得精神的成长,形成健全的人格。坚持以学生为本,关键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和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把学生看作发展主体,将学生成长成才与个性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这就要求教师深入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陶行知先生说:“待学生如亲子弟。”爱是教育的基本要素,“没有爱便没有教育”。关爱学生不仅是教师人品、学识、情感与亲和力的展现,实际上是倾注了教师对祖国、对人类、对未来的热爱。因此,关爱学生是把衡量教师师德水平的一把基本尺子。

(二)严谨治学,探求创新。

正所谓“学高为师”,教师应当勤奋学习,走在时代和学生发展的前头。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是从事精神产品生产的劳动者。要培养高水平的学生,要求教师学识渊博,学业精深。为人师,不仅要对学生负责,也要对社会负责,对科学负责。社会的不断发展,要求教师不断进步。时代的呼绝不唤,赋予教师新的使命和责任。教师作为教育工作的主体,既要在完成各项工作时,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又要在科学研究中坚持学术道德、刻苦钻研、不断探索,在工作岗位上建功立业,为推动社会发展和历史前进贡献自己的力量。为此,作为新时期一名优秀的教师,一是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二是要有广博的相关领域知识和社会知识,满足学生广泛的求知欲;三是要掌握现代教学理念和教学技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四是要不断更新知识体系,及时掌握学科前沿知识与研究成果,做到与时俱进。

(三)言传身教,为人师表。

教师工作的示范性和学生所特有的向师性,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学生总是把教师看作学习、模仿的对象。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是师德师风的具体体现。教师工作的“示范性”和学生特有的“向师性”,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青年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教师是学生健康成长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对职业的热爱和投入,对同事的团结和合作,对学生的尊重和爱护,对学术的严谨和进取,对自己的要求和自律都在时时刻刻地影响着学生的学风和学校的校风,教师的形象直接关系到学生素质的培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只有教师们用自身的榜样作用和人格魅力,让学生佩服,从而仿效,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

(四)爱岗敬业,甘于奉献。

高尚的师德来自于坚定的教育信念,这种信念是教师的精神追求和奋斗目标,具体体现在对教育事业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在工作中能够以身作则、严谨治学、乐于奉献、为人师表。一个不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绝不会做到爱岗敬业;一个仅仅将教书看成是一种谋生手段的教师,绝不会成为一名好教师,更谈不上有高尚的师德。爱岗敬业,不仅要有满腔的工作热情以及对教育工作的执著追求,还要有对困难抱有必胜的信心与乐观的态度。无障碍的路程是不具挑战、不促成长的。要做到真正爱岗,就要抱着十二分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不断发掘三尺讲台路上的绊脚石,并将其完美克服。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坚持育人为本是中心,抓好课堂教学是关键。只有这样才能站得高、看得远,才能较大地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觉悟和师德修养。

三、师德建设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一)师德与教学的关系。

人才培养是学校的基本职能,也是核心职能。人才的培养主要是通过教学活动进行的,教学质量的好坏是决定培养人才质量高低的关键因素。在影响一所学校教学质量的诸多因素中,教师的教风和学生的学风无疑是最关键、最重要的因素。一所学校是否有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将直接决定这所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也将直接影响学校的办学声誉和办学水平的提高。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谈全国上下非常关注的择校问题时也谈到了教师的重要作用。他说,择校其实是择教师、择好教师,突出反映了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需求与供给不足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的根本出路,在于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发展高质量的教育。由此可见,要发展高质量的教育,必须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而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的灵魂是师德。

(二)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新时期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平等互助的同志式的关系,一方面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另一方面学生帮助教师教学。“以情育人,热爱学生;以言导行,诲人不倦;以才育人,亲切关心;以身示范,尊重信任”既是教师的道德行为准则,又是教育的艺术。当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积极主动地与学生交流互动时,会使学生产生自信、自尊的心理感受,由此构成了学生健全人格的基础。在良好的师德师风的影响下,学生也会以平等、民主的思想正确与人相处。师德师风,以其深厚的知识内涵和人类的高尚情操,促进着教育事业的延续和师生的共同发展。

(三)传统继承与时代创新的关系。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尊师重道、注重师德建设的传统,从孔子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再到韩愈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些优良的传统文化虽然经历了上千年的历史,但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师德建设应该继承和发展这些优良传统文化。今天,随着我们的教学对象和教学技术的变化,当前的师德建设要把对传统的继承和时代的创新结合起来。教师要注重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技术,加强教学理论和教学技术的学习和改进。

一所学校的发展,一个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都需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着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根本。良好的师德师风能让教师敬业乐教,能促进我国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提高教育效益,更能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不竭的动力。师德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是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长期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必须常抓不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大胆创新,才能不断提高师德水平。

(作者单位:从化市职业技术学校)

本栏目责任编辑 朱守锂

作者:叶进

上一篇:银行卡风险控制论文下一篇:安全与工业企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