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期高校文化建设

2023-01-17

第一篇:论新时期高校文化建设

论新时期高校非干部编制学生组织建设

彭巧胤

(乐山师范学院学生处四川乐山614000)

【摘要】面对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的新问题,有必要建立一支非干部编制的学生组织,参与学校各级学生管理,监督学生奖励、处分过程,组织重大工作的听政会,听取和审议学生干部工作报告。通过建立多样化的宣传机制、规范化的组织机制、综合性的考核机制和程序化的培养机制,使得该组织能长期有效的开展工作,为高校学生工作发挥自己特殊的功能。

【关键词】 新时期高校非干部学生组织建设

教育部于2005年3月发布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以下简称新《规定》),《规定》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理念和人文精神,明确学生权利和义务、规范违纪处理程序和依据、取消与法相悖的特殊规定、确立学生权益救济。通过三年的实际运行,笔者发现为确保《规定》更规范、更科学的实施,建立和谐的高校学生管理氛围,有必要在高校成立一支非干部编制的学生组织,参与学校各级学生管理,监督学生奖励、处分过程,组织重大工作的听政会,听取和审议学生干部工作报告等,充分落实以“学生为本,教师重在引导和服务学生”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理念。

一、建立非干部编制学生组织是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必然要求

1、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客体变化

当代大学生的独立意识、平等意识、自尊意识以及自我发展意识非常突出,他们需要被尊重,特别需要平等的交流,他们不仅具有受教育者的身份,而且还享有与教育管理者地位平等的权利。从交费上学的角度来看,大学生更是一个享受教育资源服务的消费者,他们需要高校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更加注重他们的合法权益,他们需要参与到学校管理中,需要在学校各项管理规定拟订中发表自己的意见,需要监督检查学校各项学生管理工作的实施。这就要求管理者建立一支具有普通学生代表性的队伍,平等的参与到管理中,监督检查工作实施情况、调查了解学生普遍问题、民主投票决定重大工作。

2、非干部编制学生组织在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中发挥着特殊作用

1作为高校中最广泛的学生组织——学生干部群体,在很大程度上发挥着连接学生与学校的桥梁作用,但是这支队伍更多的担负起校园活动的组织者、学校管理规定的实施者等角色,加上他们身上赋予了不同级别的干部职务,对于就业、入党都有很大的益处,这就使学生干部的入选动机发生了变化,工作中很难做到以普通同学的利益为出发点。其次,学生会、团委等学生干部工作也应该透明化、公开化,应受到普通学生的检查和监督,应让更多的普通学生参与到学生会、团委等学生干部组织工作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自我监督、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三自”作用。因此,成立一支直接由学生工作主管部门管理的非学生干部编制的学生组织,在高校学生工作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

3、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需要非干部编制学生组织

随着新《规定》的实施,各高校逐渐重视学生的权利义务,更明确了学生权益救济机制的申诉程序,强调了学生对处分的陈述权、申辩权和申诉权。尤其在对学生作出重大处分决定前,需要有这样一支学生组织公开、公平、公正的对其违纪行为进行调查了解,为管理部门的处理提供第一手资料,进一步确保处理程序的公开化。与此同时,当学校组织大型竞赛活动、各级表彰评比过程时,也需要有这样的学生组织担任评委、监审;当学校遇到重大事件的时候,更需要他们通过组织开展听证会来了解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为相关部门作出决策提供依据。

二、建立高校非干部编制学生组织工作机制

为有效促进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乐山师范学院在建立非干部编制学生组织这方面作出了一定的尝试,于2005年成立了学校学生事务委员会,该组织由学校学生处直接管理,下设办公室、调查委员会、仲裁委员会。其主要职能包括:参与学生奖惩及评比,对学生的奖励和违纪处分提出初步意见;组织重大工作事项的听证会(例如:学校食堂价格变动、外省学生统一订票等);做师生的沟通桥梁,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受灾学生募捐、贫困生调查、学生宿舍管理调查等);对学生会、团委的干部工作进行监督,定期听取审议学生干部的工作报告,协助开展工作,对于一些不能够胜任的学生干部予以教育、批评、撤职等处理。在组织机构设置中要求委员会在组成时要注意各院(系)的均衡,依据各系的总人数,同比例招聘。

1、构建高校非干部编制学生组织机制的指导思想

构建高校非干部编制学生组织机制,必须以《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为基本指导思想,切实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围绕改革、发展和稳定的高校学生工作大局,进一步深化“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规范组织机构建设,提高学生工作的实效性。

2、构建高校非干部编制学生组织机制的主要任务

(1)建立多样化的宣传机制,形成和谐的工作环境

由于高校非干部编制学生组织——学生事务委员会,是校园新建的学生组织,大部分师生并不了解其主要职能,这样就会造成工作开展中受到不同程度的阻力和障碍,特别是在监督检查各院(系)学生工作开展情况以及参与学生会、团委干部工作情况的时候,就很难得到信任和理解。作为学生事务委员会的直接管理部门学生处,应该指导并协助该组织充分利用校园网络、海报、展板等多种形式的宣传载体,向广大师生广泛宣传自身组织机构以及工作职能,让更多的人了解、支持并参与到委员会开展的各项工作中。同时,管理部门应赋予该组织一定的行政权利,让他们在工作中具有一定的行政效力,他们检查的结果在学生工作考评中发挥一定的作用,才能得到院(系)学生工作的支持,得到校学生会、团委的配合。只有通过建立多样化的宣传机制,才能有效的形成和谐的高校学生工作环境。

(2)建立规范化的组织机制,实现机构建设长效性

根据学生事务委员会具体的工作职能,学校学生处坚持抓好组织建设,设立了办公室、调查委员会和仲裁委员三个部门,其中,办公室主要负责材料收集整理、会议记录、编制《工作简报》、费用开支、业务培训等工作;调查委员会负责设计调查问卷、开展调查等工作;仲裁委员会负责对调查问题形成初步意见,上交相关部门汇总处理意见,并对相关问题进行表决等工作。其次,委员会坚持召开工作大会,每次工作大会召开前夕,学生处要听取委员会工作报告,明确会议主题,确定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工作任务,确保会议圆满成功。三是规范工作评议制度,坚持每学期期末进行成员工作评议,实现委员会民主和监督的良性互动。四是规范业务培训,坚持每月通过邀请专家现场讲座、下发资料学习、专题

讨论等形式开展业务培训,提高工作业务水平,进一步加强组织建设。这些制度和规定的可操作性、规范性,很大程度的实现了机构建设的长效性。

(3)建立针对性的考核机制,调动成员工作积极性

作为非学生干部编制的学生组织,成员不享有学生干部的评优政策,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成员的积极性,因此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考评机制将有利于组织更好地开展各项工作。首先,通过建立“工作档案”,记录每位委员在事务委员会的工作表现,直接进入学生学籍档案,由学生主管部门记录的工作档案将为学生毕业提供最有说服力的在校表现;其次,由学校专门设立单项奖励,表彰“优秀调查员”、“优秀工作者”、“优秀协调员”等个人奖,充分调动委员的工作热情;同时,设立“明星委员”的推荐评选,鼓励学生大力提高综合素质,积极参加各项校园活动,成为校园的明星人物。

(4)建立程序化的培养机制,提高队伍整体水平

加强事务委员会队伍建设,提高这支队伍整体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这是培养和发展委员会工作的重点。严格按照委员会组织机构建设要求选拔思想好、能力强、素质高的学生加入队伍。在工作中有意识的培养和训练其工作能力;通过举办校内专题学习,提高业务水平;增加校外参观学习机会,扩宽视野和工作思路,在指导委员会工作中,学生处应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让学生自己大胆创新的开展各项工作,把人性化管理思想贯穿于管理工作全过程。

面对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的新问题,建立一支非学生干部编制的学生组织将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必然趋势,通过建立多样化的宣传机制、规范化的组织机制、综合性的考核机制和程序化的培养机制,使得该组织能长期有效的开展工作,为高校学生工作发挥自己特殊的功能。

参考文献

[1]薛峰.浅谈高校学生管理新《规定》中的以人为本精神 [J],高教研究,2006

(3):58-59.

[2]马 玮. 坚持育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6(4): 2.

[3]覃世琦. 论以人为本与高校学生管理[J].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7(6):2

[4]庞兰霞. 关于加强高校学生法制教育的思考[J]. 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6(3):89-90

[5] 陈瑞莉. 论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下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J].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76-78

第二篇:试论新时期高校教师的素质构成

内容摘要:

社会 政治 经济 文化的快速 发展 和高等 教育 改革的不断推进,对新时期高校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明确新时期高校教师的素质构成要素,对于不断提高高校教师素质和高等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社会 政治 经济 文化的快速 发展 和高等 教育 改革的不断推进,对新时期高校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明确新时期高校教师的素质构成要素,对于不断提高高校教师素质和高等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把高校教师素质界定为基础性素质、发展性素质和创造性素质三个梯级层次的指标体系。

一、新时期高校教师的基础性素质

新时期高校教师要求具有较高的政治品质和思想道德素质。高校教师是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理想、健康的人生态度、良好的道德品质的重要导引者。具备良好的师德是教师素质最基本的要求。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热爱教育事业、真心实意关心、爱护和帮助学生成长成材,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以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作为衡量教师价值的重要依据。同时,要求教师要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具备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责任心。

高校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人格品质和人文素质。人格是人的一切品质的总和。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必须具有高尚健全的人格。高校教师要具有自爱、自尊、自信、自强等心理品质,有强烈的责任感、事业心,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去。高校教师还应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认知、情感、意志、性格、气质等心理素质方面全面修养自己,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形成健康的人格品质,以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高校教师必须具有复合型的知识结构。高校教师要不断完善知识与智能结构。既具备精深扎实的专业知识,又有广博的文化素养以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能够掌握学科的前沿动态,进行教学和 科学 研究,做学者型的教师。在知识经济时代,教师永远不能满足于已有的知识,要树立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的观念,不断更新知识、提高业务和技能水平,拥有知识的活水源头,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

高校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高校教师除了具备本身所从事的专业知识之外,还需要良好的人文修养,需要懂得文史哲等多方面的知识。人文修养是高层次人才全面素质的基础。高校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人文修养,要善于学习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和文化传统,善于接收、分析、判断和吸收世界先进文化成果,提高对 历史 、文学、 艺术 和 哲学 精神的理解、把握和运用能力,不断提升自我人文素养。

二、新时期高校教师的创新性素质

高校教师的创新性素质,是指高校教师基于自身的角色特点和岗位特点,必须具备更高层次的创新性要求,才能更好地承担高校教师的责任和使命。

高校教师必须善于观察、发现本学科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命题,为重大社会发展命题和原创性科技难题的解决提供支持。作为新时期的高校教师,不能再简单满足于一般教学,必须在更高的层次和发展要求来审视高校教师的责任和使命。对于本学科最新的发展潮流和脉络的把握,最新学科动态和信息的了解,对于创新性命题的敏锐触角和研究欲望,时刻站在学科发展的最前沿关注审视学科的发展。同时,高校教师必须学以致用,关注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解决与自我学科背景相关的重大科技命题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在实践中更好地提高高校教师的素质,更好地培养高素质人才。

高校教师必须具备组建发展性团队和发挥创造性团队作用的能力。高校教师不同于其他中等教育和初等教育师资,高等教育的学科特点决定了高校教学、研究不能再进行传统的单打独斗,而必须组建具有良好竞争力和稳定运作特点的紧密型或者松散型团队,只有通过有效协作,才能最终产出良好的科研成果,更好地为社会发展与进步服务,才能为提高高校教师素质提供良好的土壤和平台。所以高校教师必须具备组建发展性团队和发挥创造性团队作用的能力。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必须要有广阔的视野和前瞻精神,具有海纳百川的包容性,具备自发、自主、自觉的合作意识和协作精神,具备良好的分工协作意识和角色定位能力,通过组建强有力的发展团队和发挥团队的创新作用,解决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通过团队的涵养和培养作用,更好到帮助高校教师自身成长成材,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

第三篇:论新时期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

植物保护学院王 涛学号:112010327002255

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有感

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间,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就要结束了。这是我三年硕士研究生的第一个学期,仍然是以课程学习为主。本学期,我们依然学习了研究生政治理论课。

今年是教育部在我校等几所高校试点,进行高校研究生政治理论课程的改革。将原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而且试点高校的公共政治课课时将被压缩,没有正式的教材、大纲,全部自行探索教学方案。有幸作为第一批改革实践的学生,聆听了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陈跃教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讲授。学完这门课程我感触良多。

首先我感觉本次课改比较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1、制定出比较合理详细的教学方案,老师自主探索、设计讲授内容和课件。

2、老师的理论知识丰富和实际教学经验丰富,上课时张弛有度,联系实际案例为我们开拓视野。

当然从课程本身和课堂教学来说,还有一些问题:

1、 从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课程设置重复,合理性欠佳。

绝大多数高校针对硕士研究生目前普遍开设的政治理论课只有两门:“现代自然辩证法原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而我们学校按照教育部课改计划,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改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表面上看起来是比较大的改革,但这一改使讲授的内容更局限于中国的改革与发展,课程主要内容主要从讲授世界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改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内容没有什么变化。另外,我们的课程的“现代自然辩证法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分别同本科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毛泽东思想概论和邓小平理论,当代世界径济与政治”之间有交叉重复的问题,有些内容重复还较多。

2、课件制作过于单调,不吸引学生。

现在上课的手段虽比本科阶段单纯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有很大改善,采用了多媒体教学。但是没有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本次上课所使用的PPT课件可能是临时制作,时间不足。课件背景单一,而且页面密密麻麻全是同一颜色的文字。这样的课件,抓不住学生的眼球,也吸引不了学生,所以我基本上没有什么兴趣去看。课堂上看起来没有一点气氛,感觉比较粗糙和乏味。

3、上课单纯讲授,与学生互动不够。

本学期12次课程教学,都是老师一人站在讲台上唱独角戏。整整一上午,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讲,可是下边学生都在做与上课无关的事情,看英语、小说,甚至睡觉。根本没有参与教学实践。好像上课脱离了学生或者老师都可以进行似的。

我觉得本学期研究生政治课改革实践效果不怎么好。深入分析上述情况,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现阶段我国处在社会转型期。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和对外开放的日益扩大,东西方文化在社会激烈碰撞,学生的思想观念呈现出多元化和复杂化的倾向。我们都是80后,思想前卫,自主性强,通过网路更多的了解到社会的黑暗面,这些都在影响我们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的看法,动摇我们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更主要的是我们对理论有着自己的思考,有探讨和交流的欲望。如果用传统的方式对这些研究生进行灌输式的教育,吹嘘社会主义如何如何的好,教学内容不与研究生的实际相符合,他们就会选择逃避,选择对抗。作为主体,他们有主体的表达欲望,希望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个平等交流的平台。

其次,我们的知识结构建构存在不合理性。目前,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我们理工科学生日趋务实,在其知识结构建构中突出表现为重科技轻人文,缺乏人文社会科学、思想道德及心理卫生等综合知识的学习。理工类硕士生把专业课和英语课看得很重,而对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不重视。还有些学生面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生活的反差,以及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各种消极现象,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了误解,对这一理论的可信性发生了怀疑,认为马克思主义不过是风行一时的标语和口号,因而对政治理论缺乏学习的兴趣。

最后,教学方式不合适,没有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媒介。研究生政治理论课教学形式单一,以授课为主;教学内容单一,以本科的政治理论课基本内容为扩展;教学使用的多媒体课件单一,只是几张充满文字的幻灯片,没有视频或者图片。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缺少互动,老师在教授的过程中。

所有这些问题都让研究生政治理论课面临着严重挑战。如果不进行改革,研究生的政治理论课难以为继,或者成为研究生教育的鸡肋。个人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实践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再改进:

第一:课程内容设置避免与本科时期的重复,要体现时代性和世界性。我们从中学到大学本科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知道学习了多少遍,都只是涉及中国的建设和改革的内容,让甚至产生厌恶感。研究生政治理论课应与时代紧密相联,与世界密切相关。研究生政治理论

课一定要培养学生的全球化眼光、世界性眼光,有世界性胸怀。在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的情况下,要共建和谐世界。要充分吸取中国历史上片面强调民族主义而导致的闭关锁国的经验教训,要充分认识到一个民族国家走向世界,位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以融人世界为前提,教育内容要与时俱进。

第二: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设计出吸引学生的课件。在多媒体技术发达的今天,而且我们学校也有这个条件,老师应该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资源,设计出吸引学生的课件。这样在上课的时候,可以更吸引学生认真观看课件,同时老师也不必过多用粉笔在黑板上书写内容。 第三:改进教学方式,尝试与学生互动。传统的满堂灌被再一次证明不受学生欢迎,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弱了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今天的研究生政治课不应该以教授为主,而应该采取互动讨论,老师按照教学计划设定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交流学习的成果,老师从旁引导。采取实践教学、专题讨论和举例教学等新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培养学生的科研、自学、发现并解决实际问题等诸多方面的能力。针对研究生自学能力较强的特点,在实际教学实践中,还可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由学生主讲某—专题,采取学生互评与教师点评相结合方法,实现专题教学目标。

这是我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谈学习这门课程的感受和想法。当然老师也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希望老师认真考虑我们的感受和改进建议,在给文科生带这门课程进行尝试。共同将我校作为一个政治课程改革成功的试点。

第四篇:论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思路.doc

龙源期刊网 http://.cn

论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思路

作者:罗德明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8年第18期

[摘要]文章将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思路总结为“轻重缓急、亲疏远近”8个字,指出高校辅导员应根据工作的性质和特点,学会区别对待,同时,辅导员必须学会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把握学生工作的原则和尺度。

[关键词]高校 辅导员 学生工作

[作者简介]罗德明(1975- ),男,福建连城人,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学办主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浙江杭州310018)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27-0170-02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而高校辅导员是实施、完成这一任务的重要力量。

在新形势下,高校扩招、高校改革及高等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的转变给高校教学环境带来了很多新的变化,使新时期大学生的发展出现了新趋势和新特点。如大学生越来越重视个性化,自主意识鲜明,大学生发展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样化,学习、交往、生活、实践以及求职就业等问题日益凸显。这些新的变化也相应地对高校辅导员工作提出了挑战。作为高校辅导员,如何在新形势下做好学生工作,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是每个辅导员必须交出的一份答卷。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历,提出 “轻重缓急、亲疏远近”这一辅导员工作思路。

一、轻重缓急——甄别工作任务的属性和特点,区别对待,有所侧重

学生工作的性质、地位和特点决定了学生工作人员需要处理各种各样的事务,工作任务纷繁复杂。因此,高校辅导员必须学会甄别工作任务的属性和特点,分清工作任务的轻重,分清主次矛盾。

(一)提高工作效率,加强时间管理

根据管理学的原理,多做工作有两个途径:一是提高工作效率,二是延长工作时间。从长远的角度看靠延长工作时间解决繁重的工作任务并不可行,效果也很有限。而提高工作效率则不同,除非我们的工作效率已达极限,否则就还有改进的余地。通过提高工作效率达到多做工作的目的是可行的。而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有很多,最重要的就是加强时间管理。

古人云:“事有先后,用有缓急。”做事也是如此,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不但做起事来井井有条,完成效果也好。各种学生工作中有主要的和次要的,有急于要办的和可以慢一点办的。辅导员在工作中常会遇到千头万绪、问题繁多的情况,这时就需要我们分清问题的轻重缓急,找到其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并集中力量解决它。

轻重缓急的实施有其理论依据和重要的现实意义。19世纪,意大利经济学家帕雷托发现:80%的财富掌握在20%的人手中。从此,80/20法则在许多情况下得到了广泛应用。一般表述为:在一个特定的组群或团体内,一个较小的部分比相对的大部分拥有更多的价值。在时间管理中,也有一个80/20法则,即假定工作项目是以某价值序列排定的,那么80%的价值来自于20%的项目,而20%的价值则来自于80%的项目。在工作效率的问题上,我们工作价值的80%来自于20%的重要工作。因此,只要我们能正确决定事情的优先级,安排好各项工作的轻重缓解,便能有效地管理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二)判断轻重缓急,排定优先次序

从辅导员的工作出发,每个辅导员所处的学院不同,工作经验、水平和特长等有所差异,工作主体、工作环境和工作对象多也不尽相同。因此其工作重心也应有所区别,否则就不能因时因地制宜,不能发挥学院、辅导员本人和学生的特长,难以形成工作特色和优势。而在对待每一项工作任务时,根据学院、本人和学生的特点,找到三者的最佳契合点,就是我们最有价值的工作重点。对工作任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作出准确判断,这本身就需要我们认真分析每一项工作任务的属性和特点,并结合所处的环境,有所侧重。

那如何才能做到“事有先后,用有缓急”呢?笔者认为首先要根据工作任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其进行层次划分。而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和时间的优先序列通常可以分为重且急、重但缓、急但轻、轻且缓四个层次。结合辅导员工作的实际经历和体会,笔者用真实的工作案例来说明这四个层次的含义。

譬如我们某一周的日常工作包括:通知各班学习委员周二下午到教材科领教材;开主题班会,部署学风建设工作;领导想了解一下学生经费使用情况,要求方便时到财务处查询学生经费使用情况;奖学金评定结果,周二上报学生处。在处理这些工作任务时,我们首先应该分析一下其轻重缓急,然后决定其时间优先序列。第一项工作任务急,如果不及时通知学生干部,耽误学生领书,就有可能耽误学生上课。但从属性来讲,它并不直接关系学生成长成才,可列为“急但轻”;第二项工作从时间上看并不是特别急,但从属性上看,学风建设是班集体建设的灵魂,是学生工作的生命线,是很重要的,应列为“重但缓”;第三项工作虽然是领导要求,但是对于学生工作大局影响不大,领导也并没急着要,应列入“轻且缓”;第四项工作,奖学金评定涉及面广,关乎学生的切身利益,理应列为重要工作,同时时间也比较紧迫,应该列入“重且急”。

上例只是根据任务的属性和特点对一些常规工作进行了划分。事实上,要真正分清学生工作的“轻重缓急”还得结合所处学院、辅导员本人和学生的特点进行分析。譬如,每年一届的校

运动会是学校的重大活动,借此机会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班级凝聚力,对班级、学院甚至学校的学风建设大有裨益。因此,组织学生参加校运会应该列入“重且急”的工作。但是,如果本院学生运动水平不高,辅导员却生拉硬拽学生去训练,希望短期突击有所突破,反倒会惹学生反感。因此,对于本项工作的处理应该另有侧重,把工作重心放在学生精神风尚的塑造方面。

(三)及时处理突发事件,保障学生安全

高校突发事件是高校辅导员工作必须处理的重大问题,是辅导员工作中最重、最急的核心问题。例如,学生干部发现某位学生深夜未归,向辅导员汇报。辅导员应该高度重视,第一时间作出反应,马上向学校值班领导和学院有关领导汇报,并分头查找学生下落,直至找到学生。对于类似问题,辅导员切勿认为“学生都是成人了,不会丢的,明天自然会回来”,这种麻痹大意的思想是相当有害的,一旦出现危机情况,会给学校整体工作带来严重的破坏。同时,对辅导员来讲,突发事件如果处理不够及时和妥当,对自身造成的阴影将持续终生,甚至无法面对学生和家长,背负一生的思想负担。尤其是新时期,很多高校都处于新开发的高教园区,新校园的环境特点给高校学生工作带来更大的困难和压力,对于学生深夜不归等一些涉及学生安全的突发事件应该引起高度重视,辅导员应在思想上时刻绷紧这根“又重又急”的弦。

二、亲疏远近——分析工作对象的现状,灵活沟通,掌握分寸

辅导员在学生工作的最基层,和学生接触的面最广、接触最频繁。绝大部分辅导员年龄与学生相差不大,属同龄人。年龄的相近减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感,有利于沟通交流和相互理解。但是距离太近,往往又会削弱教育和管理的工作效果。由于工作的关系,辅导员和不同学生之间交往的频率也是有差别的,和学生干部交往多,接触频繁,而和普通学生交往少,沟通不多。这就涉及如何把握好交往的“亲疏远近”的问题,高校辅导员应致力于寻求与学生干部和普通学生之间的动态平衡,赢得学生的信任,促进班集体的和谐,以增强学风建设的有效性,从更深层面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处理好与学生干部的关系

要处理好与学生的亲疏远近关系,笔者认为首先应该掌握一条原则,即把工作和生活分开。工作上,辅导员要强化老师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树立为人师表的威信;生活中,辅导员要与学生交朋友,以朋友的身份交流思想,相互沟通,但切忌感情用事、丧失原则。因为工作需要,辅导员和学生干部交往较多,这种现象对辅导员的日常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辅导员把握好与学生交往的尺度。在工作中,尤其是“评奖评优”等涉及学生利益的问题上,一定要坚持原则,力求公正,切不可在这些方面偏袒学生干部,更不能以此作为对学生干部的“激励”。对于经常交往的学生干部,在工作上应该更加严格要求,在物质上要让他们看得轻一点,让学生干部逐步树立这样一种意识:“担任学生干部并非为了物质利益,而是获得一个锻炼的平台和学习、成长的机会,与老师进行深层次的交往。”

要处理好与学生的亲疏远近关系,还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状况,灵活应用一些技巧,以求动态的平衡。其中,让学生干部既成为辅导员的得力助手,又成为学生信服的班级领导,是辅导员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把握好“亲疏远近”的重要方面。而辅导员与学生干部之间的交往技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干部在学生中的威信。

众所周知,学生干部事实上担负了对普通学生进行日常管理的重要职责,如果普通学生对他们不信任、不理解,那学生干部就很难发挥作用,也就会进一步导致辅导员的工作难以取得积极效果。因此,一方面辅导员要协助树立学生干部的威信;另一方面也要与普通学生进行个别的、具体的交往和沟通,让普通学生也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和场合认识、理解辅导员和辅导员的工作。当然,辅导员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跟所有同学都保持密切的联系、深入的沟通,所以辅导员就更加需要把握好跟不同类型学生之间的亲疏远近关系,利用一切机会跟广大同学交流。同时也要有效利用学生干部“亲、近、密”的关系,把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入人心,深入到每一个学生。

(二)处理好与普通学生的关系

辅导员在处理与学生的关系中,要根据不同的对象掌握好批评和表扬的技巧。对于平时接触较少的学生,想要找他谈话时,应该先通过各种渠道了解该同学的各方面情况和优缺点。谈话时先指出其优点,给予表扬,在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时,再适时地指出其缺点,希望其改正。一般而言,这样的谈话效果比较好。对学生干部,辅导员也应该根据其与同学关系的现状,适时地给予表扬和批评。当学生干部由于工作方法等问题在同学中引起非议,威信受到挑战时,如果辅导员还希望继续培养他,就应该在公共场合多表扬,指出其优点,让同学看到其长处。而在私下里多找其谈话,指出其缺点,并要求其改正。这样既有利于维护学生干部的威信,又指出了学生干部的缺点,有利于学生干部的成长。

分清轻重缓急,把握亲疏远近,这是笔者十年辅导员工作的深刻体会。然而,辅导员工作并没有固定的模式,要做好新时期高校辅导员的工作,需要辅导员本人不断地探索和思考,寻找不定模式中的潜藏规律,注重理论知识的提高和实战经验的积累,在工作中找到一条适合自己并卓有成效的辅导员之路。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Z].2004-8-26.

[2]陈江华.新形势下如何有效开展高校新生辅导员工作[J].中国地质教育,2007

(4).

[3]李品媛.管理学原理[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4](英)科克.80/20法则[M].冯斌,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

[5]杨仕勇.高校辅导员工作新诠释[J].教育与职业,2007(18).

[6]李大勇.试论建设和谐的高校辅导员工作[J].教育与职业,2007(20).

[7]李永健.论高校辅导员工作方法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上半月),2008

(2).

第五篇:论新时期农村文化建设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改革开放以来尤其“十五”期间,城乡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变化,农村改革有了明显进展,农村城镇化明显加快,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明显加强,农村精神文明明显改善。但是我们应该清醒看到农村精神文明仍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农村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经济利益、就业方式的多样化,导致了农民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文化认同趋于多样化,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另一方面农村社会事业落后于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基层文化设施相对落后或短缺,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不够丰富,农民教育任务艰巨。这些问题不解决,必然引发新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对此,我们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充分认识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第一,推动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加强和改进农村文化建设。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从来都是相辅相承、相互作用的。经济越发展,就越离不开文化的支撑。多数农民群众的思想观念滞后,科学文化素质普遍低,农村基层文化设施相对落后或短缺,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不够丰富,农民教育任务艰巨。

第二,构建和谐社会,迫切需要加强和改进农村农村文化建设。农村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变化,各种矛盾突出,各种利益之间的协调平衡更加困难。要保持农村社会协调稳定,要把宣传和践行“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价值导向,树立文明风尚。第三,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迫切需要加强和改进农村文化建设。正确处理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从人类全面发展要求看,在温饱解决后,广大农民群众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更加强烈。只有不断加强和改进农村文化建设,才能顺应历史要求和农民群众的愿望,实现、维护和发展好广大农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利益,真正把以人为本的要求落到实处。 来源:群学网—天津公务员考试网

上一篇:论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下一篇:令我感动的班主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