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投行业务发展论文

2022-04-26

一、引言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纷纷将视角转移到投行业务上来,如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等国有商业银行纷纷成立了投行部,专门从事与长期融资等资本市场相关的中间业务;一些股份制商业银行如光大银行、民生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等,得益于在债券承销和并购贷款两项业务领域的竞争优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商业银行投行业务发展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商业银行投行业务发展论文 篇1:

我国商业银行投行业务发展:回顾与展望

受内外部多重因素影响,2012年我国商业银行投行业务风光不再。2013年,随着宏观经济形势预期向好及行业秩序趋于规范,商业银行的投行业务有望实现恢复性增长。从长远来看,若能突破内部瓶颈,优化业务结构,未来商业银行投行业务还将迎来更大发展空间。

2012年商业银行投行业务增速放缓 投行业务收入“两头高、中间低”

2008年~2011年,受惠于货币政策放松和债券市场扩容,商业银行的投行业务普遍经历了一轮“井喷式”增长。特别是2009年上半年,多家银行的投行业务收入增幅高达100%以上。但进入2012年后,这一高速增长势头明显受到抑制。

在明确披露投行业务收入的8家上市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北京银行)中,2012年,除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信银行和北京银行仍保持了一定增长外,中国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和招商银行的投行业务收入与2011年同期相比均有不同程度下滑。此外,即便是实现了正增长的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和中信银行,2012年投行业务收入增速也显著的弱于2011年。进一步分析,2012年一季度各行投行业务收入起点较高,但二、三季度急剧收缩,直到四季度才逐步企稳回升,呈现出“两头高、中间低”的态势。

另外8家上市银行(浦发银行、兴业银行、民生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南京银行、宁波银行)尽管未直接披露投行业务收入数据,但类似情形从其手续费及佣金收入构成中依然可见一斑:2012年,除兴业银行(同比增长74.4%)、光大银行(同比增长10.4%)和深圳发展银行(2012年并入平安银行)外,其余5家银行的咨询顾问类收入均不同程度低于2011年。其中,民生银行、浦发银行、华夏银行及宁波银行分别负增长52.1%、32.2%、27.9%和27.8%。

债务融资工具承销规模持续扩张

债务融资工具承销和财务顾问是当前我国商业银行投行业务收入的两个主要来源。2012年,在财务顾问业务相对萎缩的同时,多家银行的债务融资工具承销规模都维持了较快增长。其中,中信银行、浦发银行、兴业银行、民生银行、北京银行和南京银行的增幅高达80%以上,尤为引人瞩目。

2012年,商业银行债务融资工具承销业务热度不减,究其原因,一是在银行信贷长期紧张和贷款基准利率高于发债成本的情况下,一些企业纷纷“弃贷选债”,导致“债热贷冷”现象出现;二是近年来债券审批逐步放宽,债券品种不断增加,激发了企业发债的热情;三是非公开定向债务融资工具(PPN)和以私募方式发行的ABN等新型债务融资工具突破了“发债规模不得超过净资產40%”这一政策限制,因而深受企业追捧。

投行业务进入“结构金融”时代

就狭义理解,结构化融资是指通过出售基础资产的未来现金流来筹集资金的融资机制。在国外,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结构金融已成为继间接金融、直接金融之后的“第三类金融模式”。

2012年,我国商业银行的结构化融资业务发展迅猛。一方面,在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和财政部5月份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有关事项的通知》后,商业银行重新启动了沉寂了四年的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如交通银行和中国银行都发行了首单资产证券化项目。另一方面,根据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8月份发布的《银行间债券市场非金融企业资产支持票据指引》,工商银行、浦发银行和中信银行承销发行了首批以基础资产的稳定现金流作为还款支持的新型债务融资工具——资产支持票据(ABN)。

大型商业银行业务相对全面,中小银行仍显单一

就业务品种来看,大型商业银行不仅投行业务收入规模遥遥领先,并且其业务收入来源也相对更为全面、均衡。例如,在财务顾问方面,2012年,大型银行除继续发展企业常年财务顾问业务外,还积极拓展了与企业股权融资、并购重组等相关的高端财务顾问业务;在股权融资及相关顾问业务方面,大型银行能充分利用与境外控股投行子公司的业务协同关系,收取企业赴境外上市的手续费和佣金;在结构化融资方面,2012年,以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为代表的大型银行率先试点了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

相比之下,中小银行,特别是城商行的投行业务品种仍较为单一,主要局限于债券承销、企业常年财务顾问等传统领域。

内外因素交织,投行业务发展步入调整期 外部环境变化显著

宏观经济低迷,部分企业投融资意愿不振。2012年一季度至三季度国内GDP同比增速连续下滑,分别为8.1%、7.6%、7.4%,到四季度才反弹至7.9%。宏观经济低迷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部分实体经济的增长预期和投融资意愿。据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统计,2012年一季度至四季度,我国企业家信心指数分别为123、121.2和116.5和120.4。

从大中型企业层面来看,一方面,部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呈下降态势。其中,两类行业追加投资的意愿尤其疲弱:一是外向型程度较高的消费品制造业,如纺织服装、化纤等行业因受外需冲击,投资增速大幅下滑;二是提供大宗原材料或者中间投资品的行业,如钢铁和有色金属由于前期产能扩张较快,且库存水平较高,企业投资意愿不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较低。另一方面,企业的外部并购活动也有所收缩。据普华永道《2012年中国企业并购回顾与2013年前瞻》报告统计,2012年,国内的企业并购交易活动降至5年以来的新低,其中,并购交易量下降26%,交易金额下降9%,降幅甚至比2009年全球经济衰退时期还要严重。

从小微企业层面来看,类似情况同样存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和阿里巴巴针对长三角地区小微企业融资意愿的联合调查《长三角小微企业经营与融资现状调研报告》表明,2012年以来,面对利润下滑、订单减少的现状,企业开工率严重不足,生产再投入及融资意愿较为低落。企业投融资意愿不足将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的相关投行业务,如并购贷款、银团贷款、并购重组财务顾问、投融资顾问、中小企业集合债等业务的发展都受到了制约。

监管更趋严格,财务顾问业务急剧收缩。近年来,在利率市场化改革和行业竞争的双重压力下,一些银行从业人员为保业绩,在银行贷款利率降低的同时,以收取“财务顾问费”、“综合服务费”等形式将压力转嫁给了客户。

针对这一现象,2012年2月,银监会发布了“关于整治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规范经营的通知”(即“七不准”),其中,“不得以贷收费”和“不得借贷搭售”直接指向商业银行投行业务中的财务顾问业务。4月,国家发改委、银监会等多部门联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亂收费”大检查。5月28日,国家发改委价格监督检查与反垄断局在《中国纪检监察报》上刊登《商业银行乱收费问题探析》一文,明确列举了商业银行的各种“乱收费”现象,部分投行业务也赫然在列。

对当前部分商业银行的“乱收费”行为进行清理整顿无疑有其必要性:这既切实维护了客户权益,也有助于规范行业秩序,创造良性同业竞争氛围。然而,由于操作细则不明,不少银行因担心被查,对于一些正当的财务顾问类投行业务也干脆采取了避而远之的消极对策,由此进一步加剧了2012年,特别是二三季度财务顾问业务的萎缩。

上市闸门收紧,股权融资及相关顾问业务受阻。2011年11月以来,证监会开始严控上市闸门,申报审核、发行批文双双收紧。2012年全年,沪深两市主板、中小企业板和创办板首次公开发行(IPO)合计仅有155宗,融资金额1083亿元,相比2011年的282宗及2861亿元分别下降了45%及62%。

与此同时,企业上市难这一预期也影响了商业银行相关投行业务,如企业上市财务顾问、上市前过桥融资、上市保荐(通过境外控股子公司)、上市收款清算、市值管理财务顾问、上市公司再融资财务顾问等配套业务的发展都因IPO“堰塞湖”连锁反应而面临困境。

内部经营遭遇发展瓶颈

基数急剧扩张,投行业务大幅增长潜力有限。近年来,各银行的投行业务都呈现出蓬勃发展势头。但在内部环境和外部需求没有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其增速必然呈边际递减,这是符合经济学一般规律的。当基数扩张到一定阶段后,要继续保持投行业务收入大幅跃升已变得越来越困难。此时,银行及其投行部门必须对原有的盈利模式、经营理念、业务组合、组织架构等进行重新调整,以拓展新的投行业务增长空间。

金融自主创新不足,投行业务产品线不够丰富。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在开展投行业务时自主创新能力和动力不足,多以吸纳和移植为主,即通过简单模仿同业的产品或服务进行“研发”。由此带来的后果是,投行业务不仅产品种类相对匮乏,无法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且同质化倾向严重,各行在产品的研发设计、客户定位、营销渠道和盈利模式等方面均大同小异,难以形成进取向上的良性竞争态势。

目前,多数商业银行的投行业务收入仍主要依赖于债务融资工具承销和常年财务顾问等传统业务;而IPO及再融资配套服务、并购重组、信贷资产证券化、绿色金融、结构化银团、高端财务顾问等新兴业务还处于发展初期,尚未形成规模。这种脆弱的业务结构意味着,一旦外部环境稍有风吹草动,银行投行业务收入就将出现较大波动。

人才队伍建设和绩效考核机制仍显滞后。随着投行业务的急剧扩张,部分商业银行专业人才储备不足和绩效考核机制滞后的问题逐渐暴露。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真正意识到投行业务对于商业银行实现战略转型的重要意义,或未能理顺新兴投行文化与传统商业文化之间的矛盾所致。

在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方面,部分银行的基层分行至今尚未配备专职从事投行业务的人员,仍由从事公司业务或其他业务的人员兼任,无法开展真正的投行增值业务,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个性化服务。

在绩效考核机制方面,一些银行未能妥善处理总行投行部与分支行之间的“条”、“块”关系,在业绩分配问题上存在利益冲突,而一度引人瞩目的事业部制改革也出现倒退趋势;此外,总行发放的投行业务绩效奖励也经常被分支行挪作单位统筹基金,无法到达具体的项目经办人手中,相关人员工作积极性受挫,不愿意从事创新性、长期限和高收益的投行项目,由此也制约了投行业务发展。

风险防控面临多重挑战。投行业务属于典型的轻资本业务,无需占用或较少占用商业银行的资本,因而风险系数相对较低;但这并不意味着开展投行业务时不需要防控风险。第一,商业银行在开展投行业务时,需要提高风险意识与风险识别能力,特别是在缺乏可用或没有匹配授信额度的情况下,应有效控制项目潜在的信用风险,尽量避免垫资风险或债券包销风险发生。第二,投行业务的操作与风控流程也有待进一步完善,应通过合理的设计,从流程和制度上保证前、中、后台分离,监管全流程覆盖,从而实现整体风险可控。第三,商业银行开展的投行业务中,有些业务尽管不存在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但如果未能给客户带来预期收益,甚至带来损失,也有可能对银行的整体声誉造成负面影响。目前,各家商业银行在开展投行业务时,或多或少都存在上述风险隐患。

驱动商业银行投行业务发展的长期利好因素

商业银行发展投行业务具备天然优势。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商业银行在经营投行业务方面具备了诸多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是商业银行长期建立的信誉优势有助于其顺利介入新业务和新市场;二是发展投资银行业务需要有强大的资金来源作为保障,而商业银行恰恰在这方面拥有充足实力;三是在微观信息资源方面,商业银行拥有遍布城乡的机构网络以及庞大的客户群体,可以获得大量第一手资料;四是在宏观信息资源方面,从事投资银行业务,必须及时了解经济金融信息和政策动向,而我国一些大型商业银行在这方面也拥有广泛的人脉和较强的政策研究能力。

行业秩序规范有利于投行业务持续健康发展。近年来,在外部监管的不断推动下,商业银行投行业务的发展从无序走向有序,逐渐趋于理性和成熟。2012年银监会出台“七不准”整顿财务顾问业务后,各银行纷纷开展自查行动,并提出了实质性财务顾问业务认定标准。此外,2012年财政部等四部委还下发了《关于制止地方政府违法违规融资行为的通知》,直接指向与地方融资平台相关的投行业务;2013年3月,银监会进一步公布了《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对于商业银行理财资金直接或通过非银行金融机构、资产交易平台等间接投资于“非标准化债权资产”业务做出规模限定,并要求资金和投向一一对应、充分披露资产状况,其监管范围同样覆盖到了投行类理财业务。

短期来看,对于商业银行投行业务收入的确可能带来一定冲击;但从长期来看,规范行业秩序不仅有助于减少同业间的恶性竞争,更有助于降低银行自身乃至于整个国民经济的系统性风险,从而有利于商业银行投行业务长远发展。例如,2012年的“七不准”虽然叫停了虚假性财务顾问业务,却为各银行认真反思,推出实质性财务顾问业务创造了契机,由此也重新赢得了客户的信任,多家银行因此在下半年实现了投行業务收入的大幅回升。

债券市场还将进一步扩容。2012年9月公布的《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提出,我国将积极推动金融市场协调发展,显著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特别是将稳步扩大债券市场规模,以更好地为实体经济发展服务。《规划》要求,“十二五”期末我国非金融企业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规模比重将提高至15%以上。对于企业,特别是对于长期受“融资难”困扰的民营企业而言,加大债券发行无疑将提供更多的融资便利。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共有359家民营企业通过交易商协会注册发行债券,较2011年增加近70%,募集资金1855亿元;但在全部注册发行的2.6万亿元各类债券中,占比仅为7%。这显然与民营经济总量占中国经济半壁江山的体量极不相称。随着债券市场的进一步扩容,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转向直接融资,从而加速债券承销及相关投行业务的发展。

从国际经验看,国内银行非利息收入增长还有巨大空间。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营业收入主要来源于存贷利差,非利息收入比重较低。近年来,随着投行业务、私人理财等业务的蓬勃发展,这一比重有所提升,但多数银行仍停留在10%~20%左右,相对于国际先进银行,特别是美国大型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高达80%~90%的水平仍有较大差距。因此,大力发展包括投行业务在内的中间业务,提升非利息收入比重将是我国商业银行今后发展的方向。

不过,要实现上述愿景,商业银行必须加快结构转型,对现有投行业务从战略目标、业务组合、经营模式、风险控制等方面进行系统性改进,并将投行业务转型融入到整个银行的战略转型过程中去,从而全面提升商业银行的竞争力。

2013年投行业务将在规范中实现恢复性增长

纵观商业银行投行业务的发展趋势不难发现,该业务与宏观经济运行情况、金融市场发展态势、监管政策的动向等都有着密切关联。预计2013年商业银行投行业务将表现出如下特征:

多数银行将实现恢复性增长,但难现以往高速增长势头。2013年一季度,多家银行的投行业务纷纷迎来“开门红”,其中,债券承销业务表现尤为抢眼。与2012年同期相比,无论是在承销只数还是在募集资金规模方面,均有显著增长。

不过,2013年国内宏观经济前景仍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尽管截至2013年3月,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已连续六个月高于荣枯线,但一季度GDP同比增幅仅为7.7%,弱于市场预期,表明经济复苏基础还不稳固。此外,在经历2012年的一系列清理整顿后,2013年监管部门还将进一步整顿影子银行、地方融资平台、信托业和理财产品等与投行业务相关领域。在外部监管压力始终存在的情况下,深刻反思以往盲目扩张和片面追求数量、不重质量的投行业务发展路径,将是各银行绕不过去的一道坎。这也决定了商业银行,特别是大型商业银行和多数股份制银行在2013年不太可能复制过去动辄翻番的超高增速。当然,部分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由于原来基数本就偏低,短期内投行业务规模和收入保持较高增速仍有可能。

业务结构将向债务融资和新兴投行业务倾斜。在财务顾问业务发展趋于谨慎和IPO业务依旧充满不确定的情况下,投行业务种类间将呈现“此消彼长”的格局。2013年,各银行将继续围绕债务融资工具的承销份额展开激烈竞争,承销对象也将由短融、中票、企业债、公司债等传统债券品种向金融机构债券、地方政府债券、PPN和ABN等领域全面延伸。此外,过桥融资、并购融资、高端财务顾问、投行类理财、信贷资产证券化及信贷资产交易等业务的比重也将明显上升,同时还将与信托、券商资管、保险资管、第三方理财机构等同业机构建立多层次合作交流平台,从而大大丰富投行业务产品线。

服务策略将从提供单一产品向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转变。国外银行业发展的经验表明,善于发掘客户价值是银行永续竞争力的源泉。加强与客户的沟通,深入分析客户对象的个性化需求,为其量身定制一站式、一揽子的投行综合解决方案,不仅可以为客户创造更大价值,同时也可借此整合银行的投行业务资源,开拓全方位的投行业务增收渠道。事实上,过去几年,不少市场领先的银行已开始意识到了这一点,提供了诸如“中小企业一站式上市服务”等业务,但这显然还不足以完全满足不同类型客户的融资或理财需求。预计2013年将有更多银行朝着这一方向努力转变。

进一步规范内部制度,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毋庸讳言,一些银行内部业务流程和管理制度不健全、投行业务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也是造成财务顾问业务混乱、理财产品问题频发的重要因素。2013年,各银行若要重塑投行业务品牌,当务之急是设计科学规范的业务流程、审批程序和绩效考核机制,同时对现有投行人才队伍进行充实、整顿和提高,加强一线业务人员的职业操守和专业技能培训。

(作者单位: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交通银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作者:刘涛

商业银行投行业务发展论文 篇2:

新时期我国商业银行投行业务发展策略研究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纷纷将视角转移到投行业务上来,如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等国有商业银行纷纷成立了投行部,专门从事与长期融资等资本市场相关的中间业务;一些股份制商业银行如光大银行、民生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等,得益于在债券承销和并购贷款两项业务领域的竞争优势。2010年商业银行投行业务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仅四大国有商业银行2010年投行业务收入就合计达到了433.07亿元,较2009年同期增长45%。2011年一季度债券发行量大增,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企业债券净融资4551亿元,同比增长70%;同时一季度国家乳品行业、医药行业、房地产行业等产业政策的出台更加快了相关行业内企业的并购步伐,这给银行带来挖掘投行业务收入的更多机会。

二、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行业务的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

1.信誉优势

我国商业银行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力,在各类金融机构中信用级别最高。其不仅具有卓著的声誉、与客户牢固的关系及对客户情况和需求的深刻了解,而且有着丰富的企业融资经验和技能,并与资本市场上的各类机构尤其是政府部门有着紧密良好的关系。

2.范围经济优势

商业银行有雄厚的资本、庞大的客户群体、遍布全国各地的经营机构网点等,开展存贷业务的同时又提供债券承销、基金代销、项目融资、并购重组、资产管理、财务顾问、投融资顾问、资产证券化、金融衍生品等投资银行业务,可以摊薄成本,降低平均物质资源使用费、技术维护费用及网点建设费用、人力成本费用和品牌宣传费用。利用广泛的网络系统与分支机构为客户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综合化的服务,降低平均经营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

3.资金优势

一方面,投资银行在运作项目时需要投入较为巨大的流动资金;另一方面,证券承销、兼并收购和股权直接投资等业务不仅涉及巨额资金的运作,而且需要承担较高的风险。因此,这使得开展投行业务需要有强大的资金实力作为保障。商业银行作为全社会的融资中介,集聚了充裕的资金,拥有强大的资金实力。所以,商业银行天然具有拓展投行业务的能力和有利条件。

4.网点优势

投资银行业务是一种高附加值的中介服务行业,而这种服务需要一定的窗口来进行。我国商业银行的机构网点分布有着无可比拟的良好基础,并且在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等方面也有着十分雄厚的实力和可靠性,这使得机构和个人在实现利用网点优势为政府、企业、投资基金等筹资主体多次代理销售巨额国债、企业债和各类基金等服务时,具有很强的优势

(二)劣势分析

1.经营管理体制的制约

目前,在“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现状下,商业银行只能从事部分简单的、低风险、低收益的投资银行业务,而与资本市场、资本运作相关的一些复杂的、高风险、高收益的业务项目无法直接开展。《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不得从事股票业务,不得向企业投资,这不仅使得商业银行无法获得IPO经营资格,堵住了直接融资额大门,而且使其无法在股票包销和证券交易上服务客户。这种规定虽然在风险防范上起到积极作用,但也束缚了风险防控优秀的银行进一步发展投行业务。

2.产品服务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强

创新是投行业务的源头活水,也是商业银行提高行业竞争力的有力方式。过去我国投资品种的匮乏和融资渠道的单一使得国内商业银行可以获得高额垄断性利差,但这也造成我国商业银行缺乏金融创新的能力。目前,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服务相对于外资金融机构和国内券商而言仍然相距甚大,而现有的银行业监管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商业银行在投资银行业务领域的创新发展。

3.专业人才匮乏

一方面,商业银行不够完善的投行业务模式和薪酬激励机制,使得商业银行难以对高端投行人士形成吸引力。另一方面,由于自我培养的投行业务人才还不够成熟,这使得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专业人才较为匮乏。总体而言,我国商业银行拓展投行业务的人才结构不尽合理,富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短缺,专业管理人员数量不足。

(三)机遇分析

1.我国经济金融发展较快

中国经济持续多年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势头,为金融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基础环境。而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使得金融机构业务经营范围和金融市场稳健逐步有序的开放。因此,我国商业银行拓展投资银行业务处于良好的经济金融环境之中,面临着较好的发展机遇。

2.市场对投行业务的发展有强烈需求

随着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我国企业对金融的需求呈现多元化,派生出了投资银行业务需求,例如我国企业间的竞争不断加剧,并购重组需求增加,这给商业银行为企业策划并购整合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而为了规避不良资产带来的负面影响,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的需求则十分强烈。商业银行是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企业的需求正是商业银行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的契机。

3.金融形势变化为商业银行带来更多的新型投行业务机会

(1)直接融资占比上升,推升银行投行业务潜力。据央行数据显示,2011年一季度贷款融资占比继续下降,当季人民币贷款融资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53.5%,同比下降4.1个百分点;而直接融资占比明显上升,为2002年以来同期最高水平,其中企业债券融资占比为10.9%,同比提高4.9个百分点。企业直接融资意愿的增强,为商业银行投行业务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创新的空间,也为银行深入拓展咨询顾问服务,打造资产管理平台、股权投资平台、低成本融资平台等高附加值产品和服务奠定了基础;更是坚定了商业银行做大投行业务的决心,增加了拓展投行业务的信心。

(2)“新三板”扩容,撬动银行投行机会。随着2011年来“新三板”扩容的逐渐升温,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开始关注“新三板”企业未来发展机遇所带来的业务需求。“新三板”企业大多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其主要吸引力在于其成长性、创新性,投资价值较难被准确量化;而政策支持和IPO预期,使得"新三板"企业备受青睐。截至2011年3月,新三板共有挂牌公司81家,而这81家公司2010年共实现营业收入89.47亿元,同比增长28%,其中75家实现盈利。新三板扩容也为银行投行业务带来了机遇。银行凭借资金业务优势,可以有利地撬动“新三板”企业的财务顾问、资产管理等投行业务,同时也为银行结构化融资提供了机会。

(3)“国际板”推出,打破投行现有竞争格局。“国际板”的推出将为国内银行的投行部门带来新的机遇。在国内投行业务方面,银行投行业务受现行政策法规以及起步晚、经验不足等因素制约,在与券商投行及独立投资银行的竞争中具有一定劣势,因此目前国内投行业务市场仍是券商的天下;但由于目前券商大多局限在国内市场中,“国际板”的推出,将使证券机构投行业务面临挑战。而近年来商业银行,尤其是实力雄厚的大型商业银行都在朝着综合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各商业银行拿牌照的步伐明显加快,混业经营趋势明显,多家商业银行在海外都有分公司,积累了丰富的客户资源,这些都增添了银行投行部在“国际板”市场投行业务方面的竞争优势,打破现有的投行业务竞争格局。如果这些银行能够获得国际板投行业务的资格,凭借其海外业务积累的经验和客户群以及银行的资金优势,银行投行业务业绩将会获得成倍增长。

(四)面临的威胁

1.国际金融环境存在变数

受次贷危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严峻的形势,实体企业未来的盈利前景不容乐观,金融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金融机构的扩张和盈利能力面临着较大的挑战。金融危机带来的诸多变化可能会使商业银行在调整业务扩张结构时趋向于保守,这在短期内会对其开展投资银行业务产生不利的影响,而拓展投资银行业务的步伐可能将趋于放缓。

2.竞争对手的市场冲击

在投资银行业务领域,商业银行不仅将面对外资金融机构在规模与业务创新方面带来的竞争压力,而且会遭遇处于垄断地位的证券公司强有力的竞争,例如在IPO、证券交易等领域,证券公司更有排他性的经营优势。此外,国内发展较为成熟的基金公司、资产管理公司和信托投资公司等也是某些投行业务领域的市场占有者。

三、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行业务的策略选择和对策

(一)创新业务模式,提高综合化服务能力

要整合银行和非银行金融资源,积极与证券交易所、证券公司和信托投资公司等金融机构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为企业客户提供跨资金市场和资本市场的综合解决方案。要加强商业银行内部各部门的协作,整合管理资源和客户资源,发挥协同效应,提高综合金融服务能力。在为大企业客户服务方面,探索财务顾问加多元化融资业务模式创新。在为中小企业客户服务方面,积极探索以融资为核心的综合服务模式创新。

(二)充分利用资金优势,促进投行业务发展

国内商业银行在参与优势企业的并购活动时,可以在合规经营和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开展并购贷款业务。此外,商业银行还应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利用担保业务资源撬动投行业务机会,提高综合收益。合理利用担保资源配合投行业务的发展,为企业设计融资方案,提升商业银行在企业直接融资中的参与程度和角色地位,提高银行的整体收益。建立科学的考核激励机制和资源配置机制。建立稳定、明确的收入分享机制和风险承担机制。

(三)重视人才和机制建设

投资银行业务是一个智力高度密集型行业,需要有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高超专业技术的经济、管理、金融、财务、法律等方面的专门人才。在总部形成规模在百人以上的高水平投行专家团队,建设重组并购、银团贷款与结构化融资、资产转让与证券化等业务中心。在投行业务收入较多、投行业务资源较为丰富的分行成立独立的投行部,配置专职投行人员。对于优秀的投行人员,要借鉴国外先进投行和国内证券公司等机构的经验,真正实现收入与业绩挂钩的机制,发挥人才在竞争中的核心作用。

(四)建立投行业务全面风险管理机制,强化风险控制

要在商业银行内建立自上而下的风险控制体系,增设专门的投资银行业务风险管理体系,并进一步完善集团层次的风险管理委员会,统一协调传统银行业务风险管理、资本市场业务风险管理以及跨市场的交叉风险管理。此外还要有效控制操作风险,理顺业务流程,加强制度管理,并强化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风险防范意识。借鉴国际著名商业银行、投资银行的先进经验,完善风险管理组织结构体系;建立风险处理报告机制和后续改进机制,建立操作风险实践的案例库与数据库,促进风险管理制度化、规范化。

(作者单位:东北财经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大连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作者:张宝华 班允浩

商业银行投行业务发展论文 篇3:

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投行业务发展模式及策略

摘  要:外资银行近年来开始不断进军国内市场,尤其是涉足中国的投资银行业务,快速抢占国内市场,而对于传统的国内银行业,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竞争日益激烈,央行近期宣布不对称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进一步缩小了传统银行赖以生存的存贷差,国内银行业力图开拓新业务,发掘新的利润增长点。国内企业在资本市场融资需求大幅增加,商业银行开展部分投资银行业务的政策环境也已具备,各家商业银行开始关注收益高、国内发展潜力巨大的投资银行市场。在此背景下,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模式值得我们研究,同时,如何有效借鉴国外同业成功模式并根据国内环境作相应改变,也是商业银行在以后的竟争中需要深思和研究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投资银行;存贷差;基准利率投资银行;存贷差;基准利率

1  我国投资银行业务发展的法律支撑

商业银行发展任何业务首先要合法合规。我国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自然也要有一定的法理依据,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的各项制度和法规也日益健全,针对投资银行领域,我国陆续出台了众多法规,并对分业经营的相关政策进行了修订和调整,为商业银行业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人民银行先后颁布了《证券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管理规定》、《证券公司股票质押贷款管理办法》、《商业银行间业务暂行规定》、《基金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管理规定》,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刺激了商业银行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的积极性,并为合法合规经营指明了方向,尤其是在颁布了《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后,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总之,国家对金融业经营改革在政策上的支持,为我国商业银行实施综合经营及业务整合提供了较为便利的外部环境。

2  我国投资银行现状

在整体规模上,尤其是在注册及营运资本额方面,我国投资银行与国际同业还有较大差距。为缩小这一差距,也为提高竞争力,近几年,我国许多投资银行开始扩大规模,进行了增资扩股,例如,我国知名券商国泰君安证券公司进行了增资,扩大股份,经过重组后,总资产达到300多亿,注册资本也高达37.2亿,但仍与国际一流投资银行相差甚远,国外知名投行资产规模通常超过千亿美元。

美国证券公司作为知名的投资银行群体,所管理的全部资产约为4.9万亿美元,这几乎占到了美国全部国内生产总值的1/3。其中,摩根大通、高盛、摩根士丹利分别掌控的资金规模为1.8万亿、8 000亿、2 870亿美元。作为对比,我国整个投资银行界受托管理资产仅为477亿美元,相当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0.6%,说明我国的投资银行业务还处在起步阶段,还有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见表1。我国投行传统卖方与新兴卖方业务占总收入比重,如图1所示。

从收入这个方面分析,我国投资银行业务的规模并不算小,相对数与美国相差不多,但从绝对数方面分析,就非常清晰了,我国投行业务的规模绝对数仅为美国的10%,与日本相当。与国际领先的投行同业相比,我国投行业务功能单一、资源配置能力缺乏,与国际水平还有一定差距,主要体现在我国投行买方业务较多,新兴买方业务比重也较低,国外的比重已经超过60%。

3  西方商业银行从事投资银行业务模式的启示

各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模式选择与该国的文化观念、经济发展水平、监管理念及金融历史等因素密切相关。

美国拥有最成熟的资本市场和最发达的投资银行体系。研究美国的投资银行功能定位的变迁,进而分析美国投资银行优势,对于推进中国投资银行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美国投资银行功能演变路径,如图2所示。

经济社会的发展对金融功能的要求及中介机构的特定需求决定了投资银行的产生于发展。从国外先进同业的发展路径看,他们的金融行业从混业经营发展为分业经营,经过一段时间又由分业转为混业,虽又重新回到混业经营,但却不是倒退,在每次体制变革过程中,投资银行的功能都得到极大完善和提升,不断向前发展。在这个过程当中,投资银行的功效定位一样得到了不断的完善,从简略到庞大,从最简略的融资,逐步丰硕,后期信息中介功效、资源配置功效和财产中介功效,即投资银行功效定位变迁的路径是从单一到综合。

4  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发展策略

借鉴国际投行先进的发展模式经验,结合未来发展趋势,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应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坚持分业经营,不断提升金融解决能力,不断拓展投资银行信息中介及资产管理方面的业务。

4.1 积极开展与券商合作的投资银行业务

目前,投资银行业务已经跳出了证券经纪与承销这样业务框架,形成了包括兼并收购、PE、VC、基金管理、公司理财等综合性、多元化的业务模式,面对日益紧缩的存贷差,商业银行建立并加强与证券、基金公司的投行业务合作,建设股份制商业银行自身的投资银行部分,发展自身的投资银行业务是适应激烈竞争的重要途径,具体模式有以下两种。

4.1.1  保函业务

企业发行的可转债以及企业债必须具备担保条件,同时担保方必须承诺对所发行的债券提供无条件到期兑付不可撤消的连带责任担保,商业银行可充当担保方。

目前,我国对具有发债资格的主体的资质审查是非常严格的,对商业银行的核心法人客户,其运行及资质都比较可靠,银行可以通过为其提供担保的方式,参与企业的可转债及企业债的发行,银行承担的风险相对较小,通过为其担保,还能提高企业的忠诚度,进而获取企业日常资金及交易结算服务,后续价值明显。

4.1.2  从场内到场外

在成熟国家,场内买卖是从场外买卖成长而来,可是场外买卖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债券市场,场外买卖依然是首要买卖方式;衍生品市场中大量的非标准化产物则彻底没法进入场内买卖。国内股票交易几乎全部是在场内交易所内进行,具有完全意义上的交易所外市场还不存在。甚至对于刚推出的新三板、债券银行间市场实质是都不是场外交易,均为场内交易,衍生品领域来说,这个市场目前非常不健全,几乎不存在,就更不用提衍生品的场外交易模式了。

4.2  加强对重点投资银行业务的拓展力度

4.2.1  积极推进短期融资券承销发行业务

短期融资券使商业银行打破资本限制及存贷比规模约束,使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还可以获取中间业务收入,为商业银行进军投行业务照亮了前进的方向;另一方面,对现有银行突破传统业务,开展综合金融服务,提升业务综合性,增强竞争力有着重要作用。股份制商业银行应重视短期融资券的作用,以此为契机,大力开发优质对公客户,密切与客户的关系,以此项产品为抓手,进而推动公私联动,提升客户忠诚度,深挖客户潜力,将客户的存款、结算、负债等业务拓展,为深入合作打下基础。

4.2.2  积极探索和发展资产证券化业务,提高资产流动性

对本身流动性不强的一揽子资产进行优化组合,进行资金融通,使这些资产在未来能保持稳定的现金流,这就是所谓的资产证券化。在这个基础上,将一揽子资产的预期现金流所产生的收益权转化为信用等级较高并可以流通的证券化资产,并匹配相应的信用担保,在这些业务的操作过程中,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可以为客户提供全套的金融服务,包括产品设计、资产管理、账户管理、债券发行承销等服务,获取中间业务收入。

5  结  语

伴随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本土企业的融资越来越依托资本市场,金融脱媒趋势明显,也给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投资银行业务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但我们仍要看到,与发达国家的投行业务尚存在一定差距,需要多借鉴国外先进的投行理念和业务模式,结合本国实际,将这项业务作为战略来筹划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迅雷,李明亮.中国投资银行功能及其业务发展方向[J].上海金融,2014,(3).

[2] 郑爱明.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模式设计[J].特区经济,2007,(7).

作者简介:姜颉,山东英才学院。

作者:姜颉

上一篇:教育成本控制教学管理论文下一篇:中职旅游专业课程改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