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

2022-09-11

21世纪的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基地, 肩负着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然而,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据有关数据统计, 2002年我国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仅为64.7%, 2003年为70.1%, 2004年为73%, 2005年也仅有72.6%。而大学生本科毕业生人数2001年112万, 待业人数34万, 2002年145万, 待业人数37万, 2003年212万, 待业人数52万, 2004年280万, 待业人数69万, 2005年338万, 待业人数79万, 2006年毕业生人数达413万, 实际就业人数不到300万, 剩下100万人不能找到立身之地, 毕业生着实工作令人担忧。就业工作的成败直接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关系到教育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关系到高校的生存问题, 更是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宏伟目标能否实现的问题。所以, 如何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将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高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工作。

1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1.1 市场供需比例不协调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 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 我国大学生毛入学率2005年已达21%, 这标志着我国已由以前的精英教育阶段正式转向了大众化教育阶段。扩招尽管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国民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就业压力, 造成了许多大学生毕业即面临失业的尴尬境地。在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下, 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 毕业就享受包分配的“铁饭碗”制度被打破, 加之我国每年新增的1000余万劳动力, 另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工大量涌入城市, 与毕业生一起争夺就业机会, 他们一方面对薪金和福利的要求远远低于大学毕业生, 同时又有实际的操作经验, 远比刚毕业的大学生具有竞争优势。

而我国近年来经济增长的速度远远赶不上在校生人数的增长。加上国企改革, 行政事业单位精兵简政, 大量裁员, 使得社会的人才的需求进入了一个饱和期, 能为大学毕业生提高的岗位相对有限。国企管理人才从1998年的262.5万减少到2002年的212.3万, 非国有企业的降幅更大, 这些足以说明市场的需求量直接导致了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

1.2 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提出了提高高校本科生的教学质量, 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充分说明了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中还存在明显的不足, 表现在教育资源的严重不足, 分配不合理, 大学教学方法的欠缺等等。学校追求大而全, 学科门类设置越来越齐全, 但相应的软硬件设施却严重脱节, 只重大楼不重大师, 尤其是高校扩招带来了系列问题, 促使教育教学质量的下降, 培养的学生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 造成了学生就业难度增加。学校的各种育人制度, 人才培养方案往往难以落到实处。在大学, 学生将大量的时间花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上, 不太重视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不少高校将英语和计算机过级与毕业证和学位证挂钩, 一定程度上误导学生花掉大量的时间学习我们认为非常重要的东西, 直接导致了学生工作能力的下降。当然笔者并不否认英语和计算机的重要性, 只是任何东西都有度的问题。学校没有考虑到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问题, 开设大量的基础课程, 于学生的成才和成长不利。一方面我们希望学生能成为通才, 另一方面又希望学生成为专才, 实际上是不太可能的, 学校制定的教育培养方案应该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异, 让他们自主选择喜爱的专业基础课以及选修课。弹性学分制的出现缓解了这一矛盾。也就是学校缺乏和社会需求的有效沟通, 造成的不少的用人单位反映出这样一个共同的问题:现在的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 缺乏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没有很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缺乏协作精神, 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急功近利, 自私等等。因此, 当我们看到某些高校培养出的毕业生因找不到工作去卖肉的, 当陪聊的, 摆地摊的, 也就不足为奇了。

1.3 毕业生不正确的就业观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难以就业

据调查, 目前大学生中仍然存在不正确的就业观, 经济发达地区、外企、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仍然是多数毕业生的首选。他们对工作条件、工作待遇的要求过高, 这种较高的期望值与用人单位能提供的实际待遇之间的巨大差异, 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毕业生的就业。不愿意到基层工作, 不愿意到条件艰苦的地区就业和创业, 使很多毕业生丧失了就业机会。不少的毕业生不重视公司企业的长远发展, 只看眼前的工资待遇如何就草率决定自己的去留问题, 将有些潜力巨大的公司企业拒之门外。或者有的毕业生看上的理想的单位却因自己的条件不够没能如愿, 则自暴自弃, 心灰意冷, 觉得造物弄人, 一蹶不振者亦有之。没有平和的求职心态, 对自身缺乏良好的职业规划和定位, 或者有了一定的思考, 不付诸于行动, 导致了眼高手低, 坐失良机, 造成了“有的人找不到工作做, 有的工作找不到人做”。

1.4 学生基本能力欠缺也是导致就业难的关键因素

80后的学生可能普遍反映出或多或少的问题, 诸如功利心强, 极端的个人主义, 以自我为中心, 责任意识淡薄, 协作意识不强, 等靠要思想严重, 动手能力差, 实践技能匮乏, 就业能力差, 缺乏创新意识等等。随着我国推行计划生育, 80后出生的人口一般没有兄弟姐妹, 在祖辈和父辈的溺爱下, 少爷和千金们养尊处优, 饭来张口, 衣来伸手。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 在中国几千年来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影响下, 我们相当一部分学生身上暴露出的问题愈来愈多, 令人堪忧。

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 生产效率越来越高, 企业追求的是利润的最大化, 没有娴熟的工作技能, 没有协作的意识, 缺乏系统的职业规划, 甚至只靠企业花大量的人力物力来培训这些娇生惯养的毕业生, 企业难以承受经济的负担。这样的学生找不到工作, 也就顺理成章了。工作都找不到, 又何谈长远发展, 所以学生自身的劣势导致了就业难。

2 对策分析

2.1 国家政策的扶持是毕业生能更好就业的基础

国家对毕业生就业给予大力扶持和相关的政策优惠, 可以最大限度的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充分利用国家政策补贴、税费减免, 小额担保贷款, 鼓励企业增加就业岗位, 鼓励发展第三产业、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岗位。同时加强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 加强就业援助等措施均是提高就业率的有力保障。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有广袤的农村, “三农”问题日渐突出, 对三农的关注以及政策的扶持, 对吸引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提供了条件。扶持西部大开发, 政府出台的“三支一扶”计划, 西部志愿者计划, 选调生计划, 以及在大学生中选拔优秀毕业生到农村任村官, 给毕业生提供了很好的就业平台。毕业生应该抓住每一个机会, 充分的展示自我, 甘于在逆境中成长和成才。

2.2 搞好双选会是促使毕业生更好地就业的保障

目前的就业体制决定了高校必须花大力气搞好双选会工作。联系用人单位的多少和能提供就业岗位的数量与质量直接决定了毕业生能否找到工作和找到工作的满意度问题。如何利用现有资源, 积极发动各系老师提供就业信息和就业渠道, 千方百计通过私人关系, 单位关系、校友关系联系用人单位, 提供确实可靠的就业信息和渠道, 帮助毕业生就业。当然, 利用双选会搞校企合作, 利用暑期社会实践推荐优秀的大三学生到用人单位预就业, 为用人单位对口培养毕业生也不失为一条很好的就业出路。

2.3 转变就业观念, 鼓励自主创业

有良好的就业心态是就业的前提。在各种竞争压力巨大, 就业形势严峻的大环境下, 转变就业观念显得尤为重要。先就业再择业, 不要只看中眼前利益, 要看公司企业长远的发展以及自身的发展机遇, 要敢于在逆境中求生存和发展。

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 也是解决就业难的良好途径。当然, 这也要求学生必须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 提升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在困境中敢于挑重担, 迎难而上, 在国家各种优惠政策扶持下自己创造新的工作岗位。我们欣然看到目前全国已有很多成功的自主创业的例子, 这也为刚毕业的大学生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

2.4 考研也是可取的一种曲线就业方式

目前不管是事业单位或者公司企业, 对人才素质和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 作为本科层次已经很难再满足他们的要求, 尤其是作为技术骨干, 作为高层管理者, 都要求达到硕士及以上水平。所以本科毕业生选择继续读研, 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 可以进一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 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 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当然, 高校进一步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积极为毕业生出谋划策,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只有通过社会、学校和个人三方共同努力, 全社会共同育人, 才能进一步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 促成全社会和谐事业的健康发展。

摘要:现阶段全国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 就业难将是长期困扰高校的重大问题之一, 主要归因于大学生供需比失调, 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 毕业生在就业和择业观上存在误区以及毕业生自身存在的诸多不足。要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必须通过教与学相长, 社会、学校和学生三方的共同努力, 并且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

参考文献

[1] 刘晖, 郭小溪.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与对策[J].经济纵横, 2006 (3) .

[2] 现阶段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J].扬州大学学报, 2007, 11 (2) :63-66.

[3] 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分析与应对策略[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2, 9 (1) :41-44.

[4] 教育部.2002-2005教育事业统计公报[EB/OL].2006:05-15.

上一篇:深层钻完井技术研究下一篇:中职德育教育的问题及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