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地区广播电视论文

2022-04-19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文化精准扶贫;策略摘要:文章简要阐述了文化精准扶贫及公共图书馆文化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详细分析了公共图书馆文化精准扶贫的优势,具体介绍了公共图书馆实施文化精准扶贫的步骤,探讨了公共图书馆文化精准扶贫的创新路径,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贫困地区广播电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贫困地区广播电视论文 篇1:

贫困地区电大远程教育制约因素与解决策略

20 世纪末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以网络为代表的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正迅速改变着人们的教育和学习方式,同时引发人们转变教育和学习的观念。利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将外部的优质教育资源,以多种方式输送到我国尤其是西部的贫困地区电大,并同时实现远距离的教师培训,提高教学质量,逐步缩小同东部发达地区教育的差距,实现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贫困地区电大实现远程教育的意义

当前贫困地区电大比城市更需要信息化,長期受经济、环境、人文等条件的制约,这里的学校像城市学校一样建设完整、高档的校园网是不现实的,而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更符合现阶段贫困地区电大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际。贫困地区电大实现远程教育能有效地解决贫困地区电大教育教学资源匮乏、师资短缺等问题,有助于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缩小现实存在的城乡之间教育发展水平的差距,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真正实现教育公平。

(二)贫困地区电大远程教育制约因素

1.定位不明确。目前,由于受到经济、政治和环境等因素的制约,我国的现代远程教育呈现了发展不均衡的情况,即发达的华中、东、南等经济发展好,交通、通讯基础设施完善的地区,科技普及程度高,劳动者素质高,远程教育和其他形式的教育水平都较高。相反,贫困地区电大,自然环境较差,交通、通讯设施不发达,经济落后,教育普及率低,这些基础条件严重阻碍了贫困地区电大经济的发展。

2.基础设施落后。目前贫困地区电大网络教育基础设施和网络教育环境的建设滞后于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虽然贫困地区电大都极为重视校园网建设和网络教育基础条件建设,进行了必要的投入,但硬件基础设施建设缺乏整体规划,实施过程缺乏规范管理,投入不足,总体建设水平偏低,已有设备的综合利用程度不高。另外,贫困地区电大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严重制约了贫困地区电大现代化远程教育的发展。

3.保障体系和监控机制的缺失。现代远程教育是一个新生事物,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和监控机制。大多数贫困地区电大校内学习支持服务不够完善。贫困地区电大对学生的学习力度支持不够。重视为学生提供教学资源,而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支持服务重视不够。教学过程中没有体现远程教育“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和特点,学习过程中又缺乏对学生的连续关注,对学生的学习缺乏过程评价和激励:对学生的研究很少。有的学校甚至没有为学生提供网络学习技能和方法培训。

4.教师的信息涵养不足。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基本策略之一,而教育信息化的关键是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提高,信息技术素养是教师专业素质的必要组成部分。通过调查,大部分教师平时都能充分利用和使用计算机,教师的计算机应用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处理信息、获取信息的硬件条件已基本具备。广大教师对教学信息进行检索、加工和利用的意识较弱,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较差,可能和贫困地区电大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不足、教育信息平台建设相对滞后有极大的关系。

(三)结论

由于贫困地区电大和东部沿地区经济、科技发展有一定的差距,教育相对落后,远程教育的发展也相对滞后。因此,发展贫困地区电大现代远程教育的研究应该立足于贫困地区电大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基本现状,将发展前景、优势、难点、问题以及现代远程教育和传统远距离教育之间的关系进行综合研究,力求研究结果的科学、严谨,避免空谈,才能为政府实事求是地制定贫困地区电大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计划,提供切实的参考依据,必须加强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端正办学指导思想、构建开放式的远程教育平台、加强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健全学生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实现集约化发展和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等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包金梅. 边远贫困地区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探究式导学的难点探析[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1).

[2] 尹名生.电大远程教育在西部农村中的构建与延伸[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6,(6).

[3]陈继武.对西部地区发展电大远程教育试点实践的思索和建议[J].甘肃农业,2005,(8).

[4]郑大伟.现代远程教育:贫困地区发展教育的战略选择[J].中国远程教育,2000,(2).

作者:况 山

贫困地区广播电视论文 篇2:

公共图书馆推进文化精准扶贫策略研究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文化精准扶贫;策略

摘要:文章简要阐述了文化精准扶贫及公共图书馆文化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详细分析了公共图书馆文化精准扶贫的优势,具体介绍了公共图书馆实施文化精准扶贫的步骤,探讨了公共图书馆文化精准扶贫的创新路径,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文化产品、文化服务表现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公共文化服务也越来越受到国家和各级政府的重视。在精准扶贫链条上,文化精准扶贫是极其关键的一个环节,也是我国扶贫战略的重要转型。

1公共图书馆在文化精准扶贫推进中存在的问题

2015年12月,文化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出台了《“十三五”时期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纲要》,强调目前我国贫困地区文化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并做出了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指示[1]。随后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文化部及中宣部等多个部门联合启动了文化服务示范工程,明确要求每个贫困地区乡镇都应遵照相应的文化服务标准来建设配套设施。公共图书馆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发挥自身的职能优势,在贫困地区开展公益性图书事业,为贫困地区群众提供读书场所,加大力度建设贫困地区文化基础设施[2]。近年来,社区图书馆、农民工图书馆、农家书屋以及盲人图书馆在政府及公共图书馆的大力支持下如雨后春笋般相继建立起来,精准文化扶贫收到显著成效。笔者对多家公共图书馆开展的文化精准扶贫工作进行了实地调研,调研结果显示,扶贫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1.1扶贫区域的匹配问题

由于自然、地理和社会历史等多重原因,我国地区之间经济发展长期存在较大差别,致使我国贫困文化滋生的环境具有多样性,因此,我国贫困文化也就有了农村贫困文化和城市贫困文化、区域性贫困文化和个体性贫困文化等多种类型。现阶段,贫困文化的主体主要是处于贫困状态的贫困者,也包括一部分脱贫致富人员,所以,贫困文化所处区域也包括经济富裕地区。文化贫困既有绝对形态,也有相对形态。绝对文化贫困是指人们对文化的占有量严重匮乏,不能维持最基本的日常文化生活;相对文化贫困是指一定社会的文化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文化对社会的协调和制约功能弱化或丧失。但由于种种原因,文化扶贫还未实现帮扶区域和贫困区域的科学匹配。

1.2扶贫层次的识别问题

当前,我国贫困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基础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文化扶贫方式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突出重点。例如,在文化扶贫过程中,针对那些缺少基本文化设施的贫困地区,应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在此基础上进行资源和服务的输入。然而,现阶段文化精准扶贫工作存在方法相对单一、资金短缺等现象,如果文化扶贫还局限于送书上门等传统的扶贫方法,就会造成扶贫效果不明显。一些贫困地区虽然加强了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引入了大量先进设备设施,但是后续的指导培训工作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使扶贫工作无法落到实处[3]。另外,贫困地区复杂的区域环境、薄弱的经济基础和落后的制度体系也制约着贫困地区民众的文化需求及公共图书馆对其文化服务和文化资源的顺利供给。

1.3实施机构的选择问题

目前,国家颁布的《“十三五”时期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纲要》《“十三五”时期文化扶贫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中,虽然对文化扶贫工作的实施机构及管理单位做出明确的规定,且将权力下放到各省,由各省自行组织开展。但是,文化扶贫工作在具体开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管理较为分散,扶贫资金多头审批,实施机构各自为政等问题,从而引发文化扶贫资金使用不当、资源浪费、重复建设等严重问题。

1.4反馈机制的缺失

由于管理机制的不完善,致使扶贫工作出现问题时难以得到有效反馈,缺少问责机制。一些贫困地区的政府由于急于创造政绩,而进行了一系列的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而这些贫困地区经济基础普遍较为薄弱,使得公共图书馆与政府联合推进的文化精准扶贫工作常常处于被动地位,影响了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从而导致扶贫工作的具体实施效果无法评估,更不能为以后开展相关工作提供参考经验。例如,公共图书馆赠送书刊的流程管理不严格,赠送的书刊类型较为单一,数量较少且较为零散,利用率普遍较低等。由于公共图书馆开展的文化精准扶贫工作反馈机制不健全、不完善,也就无法科学评估文化精准扶贫工作的效果,必将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

2公共图书馆文化精准扶贫工作的步骤

2.1开展文化扶贫调研工作

公共图书馆在开展文化精准扶贫工作过程中,除需要对贫困地区的文化服务和文化资源、文化设施和区域环境进行充分调研外,还需要对贫困人员的信息需求和心理状况、贫困原因和年龄、受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等因素进行实地调研,掌握实际需求。在调查方法上,笔者认为,公共图书馆应成立调查组深入贫困人口家庭,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和知识需求,从而使文化精准扶贫工作更具有针对性。调查组成员可向当地的县、乡政府寻求帮助,充分征求当地工作人员的意见,了解贫困人员的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公共图书馆应制订科学合理的文化精准扶贫计划,确定贫困人员阅读服务的范围、内容和方法,并在实施过程中逐步完善、积累经验。另外,公共图书馆也可根据调研结果及贫困人员所在地的对应地理位置,绘制贫困地区及贫困户图表,图书馆依据贫困人员的地理空间分布情况,做好文化扶贫工作[4]。

2.2确定扶贫对象

唐佐琴:公共图书馆推进文化精准扶贫策略研究自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战略以来,中央不断加大对连片特困区的支持力度,国家层面先后启动实施了特贫片區区域协同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对此,公共图书馆要同各级政府统筹规划,并结合贫困地区实际情况确定扶贫标准和扶贫对象,依据贫困人员的年龄、受教育程度及信息需求等对扶贫受众分类,有针对性地开展文化精准扶贫工作,提升扶贫工作效率,避免文化资源的严重浪费。

2.3丰富的馆藏资源

公共图书馆拥有丰富的馆藏资源,这些资源往往具有专业性、系统性、完备性和实用性等特点,收藏的中外文图书、报刊、电子期刊、多媒体光盘、音像资料等都与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息息相关,与文化精准扶贫工作所需的文化产品及文化资源相匹配。公共图书馆不仅收藏有数量多、门类全的各种纸质图书和报刊资料,还收藏有丰富的电子资源、网络数据库、自建特色数据库等,这些资源对于那些渴望知识、渴望信息的贫困人员来说是极其宝贵的知识财富。罗铿认为,公共图书馆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贫困人员提供馆际互借、共建共享资源服务,有利于公共图书馆文化产品及文化资源的有效输出[5]。

3公共图书馆文化精准扶贫的策略

3.1分析构建要素

3.1.1主体要素。2015年12月,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文化部、中宣部等多个部门联合启动了文化服务示范工程,该项目有省文联和省体育局、省文明办、省文化厅、省财政厅和省委宣传部等多个管理主体。2016年6月,中宣部、文化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联合召开全国文化精准扶贫工作视频会议,研究部署“十三五”时期文化精准扶贫工作。会议要求各省市都要积极将中央文化扶贫政策落到实处,对文化精准扶贫工作进行组织安排,并以县为单位,制定文化扶贫的具体措施[6]。

3.1.2文化扶贫的具体内容。具体体现在:①开展意识培训。长期以来,贫困地区自然条件较差,生态环境恶劣,交通不便,通信设施落后,信息不畅且政治、经济、文化极其落后,民众的整体文化素质较低。贫困人群中只有少部分人具有阅读能力,有接纳新知识、新思想的愿望,大部分贫困人员由于受某种风气的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缺失,没有脱贫的目标和方向。公共图书馆要想确保文化精准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就需要针对贫困人员开展脱贫意识培训,转变他们落后的思想观念,让其主动配合脱贫。②开展精准培训。基层公共图书馆作为施教者,必须做到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根据不同贫困地区人员不同的实际需求尽力做到精准施教。基层公共图书馆可以邀请农业技术专家对其进行专业技术培训,也可以开展家政服务技能、计算机技能、安全保卫技能等方面的培训,提高贫困人口就业率,完成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的任务。③开展文化精准扶贫宣传教育活动。“要富口袋,先富脑袋”是多年扶贫工作的经验。公共图书馆的文化扶贫工作就是将教育放在首位,让贫困地区群众的思想先富有起来,在尊重贫困地区人民实际需求的前提下,开展有针对性的文化宣传教育活动。图书馆开展的文化宣传教育活动弘扬的是以民主、富强、文明、自由、和谐、平等、公正、爱国、法治为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帮助贫困地区的人们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丰富他们的思想,增加其智慧。④开展送书下乡活动。基层公共图书馆馆藏的图书绝大多数都通俗易懂,而且适合贫困地区人民的种类较多,许多与现代农业生产相关的技术型图书都十分适合贫困人民。例如,畜牧水产养殖技术、科学种田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林果栽培及保鲜加工技术等。基层公共图书馆可以利用自身所拥有的馆藏资源优势,依据贫困地区人民的实际需求,开展定期更换图书及新书配送等送书下乡活动。此外,公共图书馆在开展扶贫工作时,还应适当关注当地的艺术文化和民间习俗、文化传统和地域文化等,使文化的差异性及多样性得到保护[7]。

3.1.3方式要素。具体体现在:①门户共享平台要素。公共图书馆在开展文化扶贫的实际工作中,必须同贫困地区的政府、地方组织机构建立信息数据的传递与共享保障机制,防止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资源、服务不匹配。对此,公共图书馆应联合当地政府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实时获取贫困地区的有关指标数据,根据形势变化适时调整扶贫战略,切实做到“真扶贫,扶真贫”。②项目要素。公共图书馆在确定扶贫项目时,通常从贫困地区、贫困人口、成本效益三方面入手,根据贫困地区文化资源现状选择扶贫路径,如果贫困地区有着非常丰富的文化资源,图书馆就需帮助贫困地区对现有的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和开发;如果贫困地区缺少文化资源,图书馆就需从贫困人员的切实需求出发,输入新的文化资源。③建设信息基础要素。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也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在此情况下,很多贫困地区的人们已拥有手机及电脑,他们能够熟练运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另外,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通信网络、互联网络、广播电视网络三网融合速度也在不断加快,为信息资源的传输提供了平台。在此背景下,公共图书馆需强化数字化建设,完善扶贫信息资源库,采用个性化服务方式将数字化信息资源推送给广大的贫困人员。④机构合作。推进文化精准扶贫工作,仅仅依靠公共图书馆、政府及地方组织机构是远远不够的。对此,公共图书馆需要与当地的企业、民间公益组织、档案馆、博物馆、文化活动中心、文化馆等机构积极开展合作,全面推动文化精准扶贫工作的深入开展。

3.2扶贫模式的选择

公共图书馆要以“靶向协同”为原则,开展文化精准扶贫工作,不断提升贫困民众的文化素养。“靶向”是指公共图书馆对扶贫对象进行精准的调研,确保扶贫工作能准确覆盖到急需帮扶的贫困人员,增强文化精准扶贫资源的实效。“协同”是指公共图书馆充分考虑贫困地区的生活环境和资源条件,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当地的经济发展规律,确保文化扶贫工作与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相适应。开展文化扶贫工作就应将旅游扶贫和经济扶贫、教育扶贫和文化扶贫等协同效应充分地发挥出来,从多个方面将文化资源输送给贫困民众及贫困地区,给民众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公共图书馆在开展文化精准扶贫时,应遵循“地区对口”“资源对口”“技术人才对口”等模式,采用一对一的帮扶方式,让富裕地区全面带动贫困地区[8]。

3.3建立文化精准扶贫反馈与评估机制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开展贫困地区群众扶贫满意度调查,建立对扶贫政策落实情况和扶贫成效的第三方评估机制。为此,公共图书馆应完善文化精准扶贫管理机制,与贫困地区各级政府、地方组织保持信息沟通,实时跟踪扶贫工作的进展和贫困人员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扶贫方案,不断优化财力、物力及人力资源配置,确保为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员更加科学、有效地配置精准文化扶贫资源。

4結语

公共图书馆参与文化助力精准扶贫项目,是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机构应尽的责任。公共图书馆通过利用自身优势,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文化精准扶贫工作,不仅提高了贫困地区人民的思想觉悟,丰富了他们的文化生活,还加快了贫困地区人民脱贫致富的步伐,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尧.基于精准扶贫视角的图书馆文化扶贫精准识别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6(5):38-42.

[2]詹景海.精准扶贫视角下图书馆文化扶贫路径研究[J].图书馆学刊,2017(1):33-37.

[3]姚慧君,刘玉婷,温盛勇.精准扶贫视阈下地方高校图书馆文化扶贫创新路径探究[J].数字化用户,2017(11):45-46.

[4]曾力,段萍.文化精准扶贫的内涵及路径创新研究[J].萍乡学院学报,2017(1):67-70.

[5]罗铿.高校图书馆文化精准扶贫创新服务研究[J].河北科技图苑,2017(5):3-7.

[6]吴起立.高校图书馆农村文化精准扶贫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7(3):101.

[7]龚菲,王尧.精准扶贫背景下地方高校图书馆文化扶贫研究:以吉首大学图书馆为例[J].情报探索,2016(5):39-41.

[8]越光.浅谈公共图书馆以农家书屋为阵地助力精准扶贫工作:以六盘水市图书馆一个扶贫点为例[J].贵图学苑,2016(3):28-30.

(编校:马怀云)

作者:唐佐琴

贫困地区广播电视论文 篇3:

坚定信心 开拓进取 全面完成新阶段扶贫开发目标任务

这次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认真总结我省扶贫开发工作成就,全面部署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会议。苏荣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入分析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扶贫开发面临的形势,深刻阐述了推进新阶段扶贫开发的重大意义,明确提出了打好我省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的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针对性,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认真贯彻落实。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我省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

改革开放30多年特别是近1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坚强领导下,经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我省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到2010年底,按照原贫困标准测算,全省贫困人口由2001年的346万人减少到72万人,年均降幅7.92%;21个扶贫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39元提高到3109元,增长了,1.32倍,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农村居民生存和温饱问题基本解决,贫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社会事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贫困地区和困难群众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10年来,我省扶贫开发重点抓了以下工作。

(一)坚持把加快发展作为促进减贫的根本举措,依靠发展带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10年来,我们始终立足于江西经济欠发达这一基本省情,牢固树立解决所有问题关键靠发展的理念,把加快发展作为实现减贫的重要前提和基础。10年问,全省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不仅为扶贫开发提供了有力的财力支撑,也为贫困地区群众转移就业增加收入创造了有利条件。10年问,全省整合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资金累计投入超过160亿元,其中各级财政扶贫资金投入由2001年的2.4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7.5亿元,累计近50亿元。10年间,全省农村富余劳动力平均每年转移600多万人次。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加大农业补贴力度,加大对贫困地区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有力促进了农村发展,推动了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

(二)坚持把贫困人口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点对象,着力提高贫困地区群众生活水平和生产生活条件。1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千方百计解决最困难群众最需要解决的问题。着力提高社会保障能力。在全国率先全面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10年农村低保人数150万人,财政月人均补差标准75元;农村五保户分散和集中供养人员总人数22.55万人,年标准分别达到1320元和1920元。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保率96.6%。2009年开始启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现在参保人数已达1154万多人。在全国率先全面实行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政策,建立了高中、中职和考取大学的特殊困难家庭学生资助政策。不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在扶贫开发重点村和移民扶贫集中安置点新修乡村公路3.4万公里,解决了965万群众出行难问题;新建水池2.4万口、机井1.2万个,解决了222万群众和107万头牲畜饮水难问题;新架输电线路810千米,解决了3.7万人用电难问题;新建和修缮学校62.4万平方米,卫生所10.8万平方米,文化活动室13.4万平方米。大力开展移民扶贫搬迁。对严重缺乏发展条件的深山区、库区和地质灾害频发区困难群众实施移民扶贫搬迁,从根本上改善贫困人口生存和发展环境,累计完成搬迁37万多人。这些重大举措,既有力推进了扶贫开发,也为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坚持把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作为实现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大力实施开发式扶贫。10年来,我们把扶贫与扶志、扶智紧密结合起来,着力提升贫困人口的素质,增强自我组织、自我发展能力。尊重贫困地区群众主体地位,着力激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增强扶贫开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实施连片开发,安排8800万元扶贫资金在7个重点县实施了扶贫主导产业集中连片开发,以连片开发扶贫资金整合涉农资金、龙头企业资金和群众自筹资金等投入达26亿元。开展整村推进,对扶贫重点村进行统一规划、集中建设,在4269个重点村实施了整村推进扶贫;在贫困地区推进“一村一品”,参与“一村一品”的农民人均收入高于当地平均水平10%以上。增强企业带动,重点扶持了120个国家级和省级扶贫龙头企业发展,辐射带动贫困地区农户20.3万户;着力培育10大农产品生产基地,打造了20个农产品品牌。加强合作互助,在贫困村新增培育各类专业合作社1187个,吸纳贫困户11.97万户;安排扶贫资金4500万元,扶持300个贫困村建立发展产业“互助资金”试点。提高就业技能,深入推进“雨露计划”培训,“十一五”以来累计安排1亿多元专项资金,完成了36万人次的贫困农户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和贫困户子女职业学历培训,转移就业率达到95%,2010年“雨露计划”培训的农村劳动力80%实现在省内就业,增强了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

(四)坚持把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作为推进扶贫开发的有效模式,着力构建大扶贫工作格局。10年来,我们坚持政府主导、分级负责,社会参与、合力推进,着力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工作格局。强化政府引导,建立和完善了“省负总责、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和“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机制,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时,把农村扶贫开发作为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变化调整扶贫标准和扶持重点。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支持贫困地区发展,逐步形成了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社会扶贫模式。10年来,全省2000多个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开展了“党旗引领致富路,携手共建新农村”等一系列定点扶贫工作,10万名党员干部结对帮扶了10万户贫困户,1320家企业以多种形式积极参与贫困地区扶贫开发,全省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获得的各类社会帮扶资金达55亿元。

10年来我省扶贫开发工作所取得的显著成就,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亲切关怀的结果,是贫困地区广大于部群众艰苦奋斗、扎实工作的结果,也是全省扶贫战线同志们锐意进取、顽强拼搏的结果。我代表省委、省政府,向长期以来工作在扶贫开发第一线的同志们,向所有为扶贫事业作出贡献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感谢和崇高敬意!向今天受到表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

二、准确把握新阶段扶贫丌发的工作要求

在看到10年来扶贫开发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省还有相当一部分群众处在生存条件恶劣、地质灾害严重地

区,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还有大量工作要做。我们必须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认真实施好《江西省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l-2020年)》,努力开创扶贫开发工作新局面。

(一)明确新阶段扶贫开发主要任务。按照中央确定的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的国家扶贫标准,我省扶贫对象将增加到386万人。我省扶贫开发《纲要》明确提出新阶段扶贫开发的目标任务,总的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实现“生产条件有大改变、生活条件有大改善、社会事业有大发展、社会保障水平有大提高、生态环境有大改观”五大突破。按照这一目标要求,我们重点要抓好以下工作。一是全面提升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着力解决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到2020年基本实现农村自来水全覆盖。加强生产生活用电保障,加快实施贫困地区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加快交通基础没施建设,到2015年实现贫困地区县道50%达到三级以上,乡道80%达到四级以上,县县通高速公路,到2020年实现村村通班车。加快推进农村安居工程,到2015年完成移民扶贫搬迁安置25万人,农村困难家庭危房改造50万户。二是全面提升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半。增强农村社会保障能力,进一步完善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五保供养、临时救助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突出解决好农村残疾人和贫困老年人的生活问题。加快教育事业发展,到2020年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义务教育进一步巩固。改善医疗卫生条件,到2015年县乡村各级都有达标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贫困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5%以上,门诊统筹实现全覆盖。三是全面提升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农业生产水平。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加强基本农田和水利建设,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落实强农惠农政策,逐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适时扩大农资、良种、农机购置补贴的范围和规模。加快发展特色农业,扶持重点龙头企业做强做大,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完善龙头企业和农户利润分享机制,提高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能力。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积极推广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健全防灾减灾防控体系。力争到2020年在全省构建起布局合理、各具特色的扶贫支柱产业体系。

(二)突出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重点。一是突出抓好连片特困地区和重点贫困村扶贫开发。国家划定的罗霄山特困片区涉及我省赣州、吉安、抚州和萍乡4个设区市17个县市,是我省典型的贫困地区,也是全国著名革命老区、红色摇篮。要加快制定和实施以县为基础的扶贫攻坚规划,规划要体现宏观性、前瞻性和指导性,突出区域特点和比较优势。对扶贫重点县中未划入国家特困片区的吉安、横峰、都昌等8个县,划为省定连片特困地区,统筹安排新增扶贫财力予以重点扶持。对部分中央苏区县实施特殊扶持政策,编制并争取国家批复中央苏区振兴规划。二是突出抓好贫困村“整村推进”工作。“十二五”期间集中扶持3400个贫困村,2016-2020年再集中扶持一批贫困村,确保全省农村共同实现全面小康。统筹整合涉农资金和社会帮扶资源,支持贫困村发展特色产业,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增加集体经济收入。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展以“六改四普及”为主的村庄整治建设,加快建设公益设施较为完善的农村社区。继续深入实施“雨露计划”,以提高农民收入为目标,加大贫困村农户实用技术和外出务工人员技能培训。三是突出抓好移民扶贫搬迁。以“整体搬得出、长期稳得住、逐步能致富”为目标,继续实施移民扶贫搬迁。对符合搬迁条件的地方,坚持以自然村或居住点为单位,实行整体搬迁。对自然灾害频发地区,优先实施整体搬迁。有效整合移民建房补助专项资金和有关支农资金,按新农村建设标准建设移民集中安置点。结合移民安置点的实际,做好移民后续扶持工作。

(三)凝聚新阶段扶贫开发整体合力。在做好连片开发、整村推进、移民搬迁、产业化扶贫等专项扶贫的基础上,各地各部门要充分调动和激发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的积极性,着力构筑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新格局。一是加大定点扶贫力度。继续开展好省直单位定点包扶活动,坚持和深化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制度,鼓励各级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要求承担相应的定点扶贫任务。二是积极开展行业扶贫。各部门各行业要结合自身工作的特点和优势,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形成扶贫合力。农业、国土、林业、交通、水利、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住建、人保、民政、广播电视等部门,要将我省贫困地区特别是连片特困地区和中央苏区,作为部门或行业规划发展目标的重点区域,优先实施扶持,促进贫困地区基础设施、产业经济、生态环境和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三是鼓励支持社会扶贫。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优良传统,引导各类组织和个人通过多种方式参与扶贫开发。支持各类企业到贫困地区投资兴业,带动贫困地区发展和贫困人口增收。鼓励企业向贫困地区进行捐助,开展形式多样的“帮村带户”活动。大力宣传和表彰在社会扶贫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单位和个人,为全社会参与扶贫开发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三、进一步强化扶贫开发工作保障机制

做好新阶段的扶贫开发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各地各部门要切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进一步加强对扶贫开发工作的组织领导,不断健全和完善扶贫开发保障机制,确保扶贫开发各项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真正落到实处。

(一)着力强化组织领导。各级党政“一把手”要对扶贫开发工作负总责,亲自过问,亲自部署,亲自督促。实行领导干部定点扶贫制度,省领导每人定点扶贫连片特困地区或中央苏区的一个县,每县安排一个省级部门和一个大型企业协助定点扶贫。设区市和县(市、区)领导分别定点扶贫一个贫困乡和贫困村。各级政府要把扶贫开发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任务,确保组织领导到位、资金投入到位、工作措施到位。建立扶贫开发考核激励机制,增强扶贫开发责任感和自觉性。认真做好扶贫统计和贫困监测工作,为扶贫开发提供决策依据。

(二)加大扶贫开发投入。各级政府要努力拓宽扶贫资金投入渠道,着力形成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中央下达财政扶贫资金新增部分主要用于罗霄山连片特困地区。省财政新增扶贫资金主要用于省定连片特困地区,并根据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情况安排专项扶贫资金支持连片扶贫。省财政将每年安排3亿元,并统筹各项财政资金,连续10年支持中央苏区县和国定、省定特困片区县发展。对中央安排的老少边穷地区公益性建设项目,取消县级配套并逐步减少市级配套。注重发挥政府扶贫资金投入的引导作用,带动更多的企业、社会团体、公益组织和个人等对扶贫开发进行投入。

(三)完善扶贫政策措施。各地各部门要结合实际,建立完善相关扶贫政策措施,特别是在扶持贫困地区产业发展、规范土地使用、加强生态建设等方面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着力提供产业项目支持,省重点项目和新兴产业优先向符合条件的贫困县安排,积极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贫困地区转移,扩大贫困人口转移就业规模。推动贫困地区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鼓励贫困地区县域法人金融机构开展小额信贷业务,满足当地信贷需求。支持农村互助合作组织发展。支持保险机构发展农村保险事业,鼓励发展特色农业保险。鼓励民间资本进入贫困地区公共事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法律法规未明确禁止进入的行业和领域。

(四)建立智力支持机制,加强贫困地区实用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鼓励农村外出务工事业有成人员返乡创业。有计划地组织各类

人才和志愿者到贫困地区服务,鼓励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为贫困地区培养人才。继续选派科技副县(市)长到贫困地区挂职锻炼,加强大学生“三支一扶”和大学生村官培养工作,引导高校毕业生到贫困地区就业创业。要关心长期在贫困地区工作的干部,对贫困地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和定点扶贫干部在职务、职称等方面,给予更多关心和照顺。

新阶段扶贫开发任务艰巨、使命光荣,我们要坚定信心,开拓进取,坚决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全而完成新阶段扶贫开发同标任务,让贫困地区的人民群众过上富裕生活。

(本文为江西省人民政府代省长鹿心社2011年12月20日在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题目系编者所加,发表时略有删节。)

责任编辑:上官涛

作者:鹿心社

上一篇: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论文下一篇:自主招生远程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