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地区下儿童教育论文

2022-04-21

摘要:少年儿童是整个社会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知识水平状况,是整个社会知识水平的重要标志。而教育又是提高少年儿童知识水平的关键所在,因此,我在承担帮扶干部期间特第进行了一次面向贫困地区少年儿童教育方面的社会调查。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贫困地区下儿童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贫困地区下儿童教育论文 篇1:

民族贫困地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查分析及对策

【摘要】本文结合民族贫困地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查结果及情况分析,论述有效开展教育的策略,提出要探索留守儿童心理素质的评估与监控办法,建立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教育模式,探索“同伴教育”新模式。

【关键词】民族贫困地区 留守儿童 调查

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特有的现象,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与照顾,留守儿童容易滋生孤獨感、自卑感,学习能力、独立生活能力、心理状况令人担忧。在民族贫困地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显得更为突出。本文主要针对民族贫困地区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进行调查、分析,提出一些有效对策。

一、调查背景

改革开放40年,我国经济和社会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进城务工农民数量的快速增多,进一步加速了农村留守学生的形成,《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以及电视、广播等媒体对农村留守学生的种种问题进行大量的报道。教育部曾专门召开了“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座谈会,动员各界共同努力,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

因为风俗习惯、人文地理有较强的地域性,同样教育也有地方特性,本课题研究重点是民族、贫困地区的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主要以我县新福镇、镇龙乡贫困地区的中小学留守儿童为对象,探索适合本区域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模式。新福镇、镇龙乡属横县地处相对偏僻的山区地带,经济和交通落后,群众与外界交流不多,这两个乡镇又是少数民族(以壮族为主)群众相对集中的乡镇,属典型的少数民族贫困地区,非常符合本课题研究方向。

本课题主要研究民族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缺少家长监护和关爱、缺少亲情照顾、对外交流语言存在障碍、需要培养独立学习和生活意识,学校和家庭如何找到更为科学的教育管理模式,使留守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其文化学习、行为习惯、心理和生理成长等各方面有更好的获得感,健康快乐地成长成为符合国家时代发展需要的合格公民。

二、问卷调查情况

为了取得第一手真实材料,课题研究组成员查阅大量资料,结合区域实际和课题研究的需要精心设计问卷、开展调查。2017年秋季学期,新福镇有初中2所、村委小学12所,教学点13个,义务教育学生5107人;镇龙乡初中1所,村委小学1所,教学点6人,义务教育学生696人。课题组在新福镇、镇龙乡选择有代表的新福镇第一初级中学、新福镇中心学校、新福镇三阳村委小学、新福镇彭岭村委小学、镇龙乡初级中学、镇龙乡中心学校共6所学校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调查活动采用无记名的方式进行。发出调查问卷864份问卷,收回问卷838份,有效问卷820份,其中留守学生393人,占47.9%(部分学校留守儿童占比超过50%);非留守学生427人,占52.1%。课题组着重从儿童成长的几个重要指标,对留守儿童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得出的数据列表统计如下。

民族贫困地区留守儿童调查数据表

三、调查情况分析

根据上述数据可知,调查反映的情况比较符合我县民族贫困地区留守儿童的特点,民族贫困地区留守儿童各方面的能力不尽如人意。

(一)沟通能力差

调查中发现,学校留守儿童认为自己与别人沟通能力不强,占85.5%;极少和教师交谈,占81.7%;极少和父母沟通,占70%。在民族贫困地区,群众居住相对分散,多在交通不好的山区,而且语言存在差异。长期以来,群众与外界交流不多,相应地儿童也很少有机会与别人交流。长期以往,留守儿童养成了不善与人交往的特征,沟通能力和沟通技巧自然受限。到学校之后,也容易形成不喜欢与人交流的个性。

(二)学习能力差

留守儿童认为自己学习能力不好的,占86.2%;找不到学习方法的(如自我预习、上课认真、作业及时完成等)基本在70%~80%。留守儿童的父辈们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家庭教育环节比较薄弱,不会指导孩子学习,孩子难以得到较好的学前教育,到了学校之后成绩相对差一些,觉得自己学习没有什么优势,一下子找不到合适的自己学习方法。

(三)生活自理能力差

相对其他调查指示,生活自理能力情况稍好一些,认为自己独立自理好的占到了31.3%,原因可以理解为: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好多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很多事得靠自己,形成较强的生活独立能力。但也存在一些情况,部分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打工后,家庭经济条件比以前会更好,父母会以经济的形式补偿孩子,孩子反而不用做什么农活,家务也多由爷爷奶奶来完成,自身基本没有生活自理能力,对于这部分学生,学校必须有针对性地加强教育,使他们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有较强的独立生活能力。

(四)心理自我调节能力差

调查中发现,儿童认为能够较好控制自己情绪的只有16.8%。这也比较符合义务教育中小学生的特点,这一年龄段的孩子不管是留守儿童还是非留守儿童,心理调节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都比较差,而且留守儿童往往存在胆怯和自卑的心理。这需要从学生年龄和学校实际探索较好的教育方法,提高学生的心理自我调节能力,使他们学会认清事实、理解他人、包容他人、欣赏他人,也学会欣赏自己、包容自己的不足,与别人融洽相处,学会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五)行为习惯差

调查结果显示,认为有良好行为习惯的留守儿童只有17.3%,这与留守儿童家庭背景有较大的关系,留守儿童的家庭中父母很少在家,很少和孩子在一起,家庭教育缺乏方式方法,他们很难形成良好的个人行为习惯。而有一半的留守儿童极力希望得到教师和同学们的关注、鼓励,得到参与活动和锻炼的机会,同时期待父母更多的关心。

四、对民族贫困地区留守儿童应该开展有效教育的思考

民族贫困地区留守儿童作为弱势群体,我们有责任对他们倾以更多的关注,让他们实现教育获得感。

(一)民族贫困地区留守儿童心理素质的评估与监控办法

少年儿童时期是人的品德修养形成的最佳时期,也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是儿童在成长过程心里充满矛盾和冲突的时期,也是对一个人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时期。一些儿童出现心理问题,往往就是没有得到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一个心理健康的学生应具备以下特点:一是智力正常,自我意识明确;二是情绪稳定,乐观;三是意志坚强,自我约束;四是人际关系协调、和谐;五是个性健全,自我悦纳。因此,在对民族贫困地区留守儿童开展有效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

学校要探索对留守儿童心理素质的评估与监控办法。一是建立留守学生相关管理制度,对学校教师和留守儿童提出严格、细化的要求。如《留守儿童管理制度》《留守儿童档案管理和联系卡制度》《留守儿童家访制度》《留守儿童帮扶制度》《留守儿童心理咨询制度》,等等。二是建立心理健康教育评估和咨询体系。由学校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常规教育教学体系,对其心理健康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咨询工作。三是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及联系记录卡,记录留守儿童在校的特殊表现,记录教师与家庭交流有关事宜,构建以“留守儿童”为中心的亲情网络。四是对留守儿童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高留守儿童的心理调节能力,可分别采取团体咨询模式、个别辅导模式、活动辅导模式、教学辅导模式,对留守学生多渠道、全方位开展心理辅导。

(二)建立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有效教育模式

充分挖掘和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把学校教育向社会拓展、向家庭延伸,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实现良性互动,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学校要从顶层设置作安排,学校德育处、共青团(少辅处)、班主任、课任教师等都要分工合作,对留守儿童积极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使留守儿童感到倍受尊重,感受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学校树立公平正气的环境,消除留守儿童的不良情感,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充分发挥班主任在学生成长中的强大引导作用,加强对留守儿童生活能力的培养,增强他们的自理、自强、自信心。班主任务必和课任教师、学生家长作充分信息沟通,共同发力;经常性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社团活动,丰富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如趣味运动会,篮球、气排球比赛,文艺演出,学科竞赛,与兄弟学校举办联谊活动,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等,多方面给留守儿童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为留守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富有活力的育人环境,让他们在活动中找到自己的闪光点,增强意志和自信心,激发对生活的热情,促进他们更加热爱学习、热爱家乡。

学校还可以邀请相关职能部门参与到教育和关爱留守儿童活动中。如社区村委、关工委、团委、妇联以及法制、交通、文化等部门,在对学生进行交通、防溺水、用电、防火、防拐骗以及法制、理想信念、道德品质等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各部门切实帮助留守儿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他们感受到来自社会和他人的关爱,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健康全面监督引导,切实解决民族贫困地区留守儿童亲情缺失、家教缺乏、监护不力等问题,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温馨、和谐、健康的社会成长环境。

家庭教育同步并进,重要的是促使家长观念的转变,让家长充分认识到教育不只是学校和教师的责任,更是家长的责任,要密切配合教师才能做好对孩子的教育,促使代理监管人提高认识,树立角色意识和责任意识。学校建立留守儿童家校联系卡,利用微信、QQ、电话、“致家长的一封信”、家访、家长会等开展形式多样的家校互访活动,充分交流学生在家庭、学校中的主要活动、表现和进步状况;共同协商今后教育学生的步骤和方法,做到互相协调和配合,确保教育成效。

(三)民族贫困地区留守儿童“同伴教育”新模式

“同伴教育”是指具有相同背景,有着共同语言的人在一起分享信息、观念和行为技能,以同辈为主要对象,并实现教育目标的教育方法。心理学家指出:儿童同伴在指導或训练儿童掌握社会交往技能或掌握游戏规则时,有着成年人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新课标明确提出要转变学习方式,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以说,同伴互助学习就是这种理念的一种表现形式,同伴互助学习对于民族贫困地区留守儿童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同伴教育要求学校对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儿童(同伴教育者)进行有目的地培训,使其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再由他们有目的地向受教育的留守儿童传播知识和技能,以达到有效教育的目的。“同伴教育”内容可以是生活和劳动技能、心理调节、文化学习、行为习惯等。“同伴教育”的实施应该是在教师的规划之下,有对象、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教师要密切跟踪,杜绝负能量的发生,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及时评估成效、调整计划。

做好对民族贫困地区留守儿童的教育,是民族贫困地区学校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不断研究新事物的发展,着力寻找更科学的教育方法,才有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拥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时代。

【参考文献】

[1]方铭琳.留守儿童的关爱教育机制[J].中国农村教育,2007(10)

[2]付光槐.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生存困境的现状与对策研究——以薛坪镇果坪中心小学为例[J].基础教育,2012(4)

[3]张宏宇.经济发展背景下民族地区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D].南宁:广西民族大学,2011

作者:何新怀

贫困地区下儿童教育论文 篇2:

关于贫困地区少年儿童教育问题的调查和对策分析

摘 要:少年儿童是整个社会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知识水平状况,是整个社会知识水平的重要标志。而教育又是提高少年儿童知识水平的关键所在,因此,我在承担帮扶干部期间特第进行了一次面向贫困地区少年儿童教育方面的社会调查。通过实地调查,发现了少年儿童教育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并根据实际,初步探讨解决方案,以便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贫困地区少年儿童的素质能力。

关键词:少年儿童;教育;问题与措施

一、 问卷调查

(一)问卷的设置及意图

本问卷共设计关于城乡少年儿童的升学状况、城乡学校教育概况、城乡家庭教育概况三个方面的问题,共20道。旨在深入城乡少年儿童中,真实地、客观地了解城乡少年儿童的教育动态及问题,并提出解决策略,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提高少年儿童的素质能力。

(二)调查的过程与方法

共设问卷370份,调查对象是陇西文峰贫困地区的少年儿童。调查方式是抽样调查,其中城市学生调查问卷占了170份,农村学生调查问卷占了200份。具体调查对象是小学一年级至高三年级的学生。

二、 调查结果及现状分析

(一)数据的汇总

发放问卷370份,答案回收并有效问卷370份。

(二)现状分析

1. 学生对一道综合问题“你觉得自己将来离开学校,停止升学,步入社会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什么?”的回答情况:

A. 学费高,家庭负担较重B. 学校学习太累并很枯燥无味C. 成绩较差升学没希望D. 其他

从这个统计表中可以看出,昂贵的学费是少年儿童升学的一道较高的门槛,尤其是对于农村的孩子。学校单一的教学模式是造成少年儿童厌学、辍学的普遍原因。

2. 学生对另一道问题“在家里,爸妈一般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他们对你的爱?”的回答情况:

A. 在平时多抽点时间陪我或者谈心B. 给我买许多我想要的东西C. 偶尔给我打电话D. 都包括

从这个表格中可以看出大多数家长们平时都忙于工作或其他方面的事情,极少真正闲下来跟孩子进行思想上的交流。他们一般用物质方面的东西来弥补对孩子们的关爱,希望通过物质和电话来跟孩子进行感情沟通,忽视了孩子成长中的心理路程。

三、 目前贫困地区少年儿童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浅析

(一)贫困地区城乡少年儿童教育水平差距悬殊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与总结,以及对一些专家们学术研究成果的参考,我们得出了城乡少年儿童的升学率情况:

在这个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出,从少年儿童接受教育的人数上来说,城乡的差距还是蛮明显的。虽然2008年国家九年义务制教育免学杂费政策出台之后,城乡少年儿童升学率有大幅度地提高,但是城乡差距还依然存在。

(二)学校教育过于模式化,形式单一,缺乏创新

由于沿袭了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的某些特征,我国的教育非常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考试成绩不仅被视为考生平时学习是否努力的标尺,而且也被视为考生能力和前途大小的标尺。这无疑就给教师、家长和孩子带来很大的压力。為了适应我国当前这种应试教育制度,学校除了给少年儿童们传授书本上的知识和做题技巧外,极少注意同时培养孩子们其他方面的综合能力,孩子们大部分的自由时间都被用在了学习上,甚至是体育课,在某些时候也被学校取消了。就连暑寒假期间,家长将孩子送到了补习班,并且这种培训得一直进行到新一学期的开始才能结束。有的孩子除了在培训中心接受培训外,还得完成父母给他们额外安排的其他培训。学生们像是成了应付考试的机器,害怕去创新,去尝试与提高成绩无关的事。

(三)家庭教育方式缺乏科学

自我国全面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孩子在家长的眼里显得越来越珍惜,尤其是08后的少年儿童。父母对孩子们的溺爱似乎更严重,大部分家长都会尽量去满足孩子所提出的一切需求。这严重刺激了少年儿童的物欲,促使他们形成了一种畸形的人生价值观和不良的生活习惯,目无尊长,持一种“唯吾独尊”的人生态度。再加上许多父母常年在外工作,很少有时间陪孩子,为了弥补他们心里对孩子的内疚,他们往往是以金钱的方式来表示对孩子的关爱,使孩子得不到心里真正想要得到的关爱。久而久之,少年儿童就变得越来越冷漠,对一些道德礼仪嗤之以鼻。这也就成了我国目前青少年犯罪数量激增的原因之一。统计资料表明,整个80年代的青少年犯罪在全部刑事案件中的比例基本呈增加趋势:1980年至1989年青少年犯罪占比分别为61.2%,64%,65.9%,67%,63.3%,71.3%,72.5%,74.4%,75.7%,74.1%。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国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政策的生效,青少年犯罪在全部刑事案件中所占的比例虽有下降之势,但仍然十分严重:1990至1998年青少年犯罪占比分别为57.31%,52.88%,50.78%,50.74%,49.12%,1995年为45.54%,40.53%,37.85%,39.39%。青少年犯罪率的居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社会治安的最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

四、 贫困地区少年儿童教育问题的相关解决方案

(一)首先国家政府应该进一步加大对教育的投资,特别是要加大对贫困地区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

从眼前来看,贫困地区城乡教育水平差距如果太大,并任其朝这个方向发展下去,对那些本身处于贫寒家庭的少年儿童而言有失公平,不利于他们接受教育,自身能力的提高;从长远来看,改善农村少年儿童的受教育条件,提高农民自身素质,是落实我国乡村振兴政策不可缺少的步骤之一。我国是农业大国,只有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科学知识水平,全面小康社会才能得以早日顺利地实现,从而社会和平稳定才能得以更好地维护。其次是城乡少年儿童,及其他们的家长自身要对教育有个科学的认识,重视科学知识的力量,珍惜每一个接受教育的机会。

(二)国家要进行适当的教育政策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素质教育显得越来越重要,培养复合型人才早已成为当今社会的急切呼唤。教育工作者应该把培养复合型人才作为最终目标,使广大城乡少年儿童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和参加个人所喜爱的教育和学习活动,促进身心健康的发展。广大人民都需要更新落后的教育观念,建立现代的教育新模式,探索新的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方式,建构促進少年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评价系统,努力设立一个能倡导少年儿童自我教育,自己学习,个性能够得到自由主动地发展,综合素质能够得到全面提高的教育环境,尽量避免孩子们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

(三)要努力改变家长的外出务工方式和教育沟通方式

本次我一共设有370份调查问卷,在统计我所调查的地区的孩子们对“你们平时在读书期间是由谁看管的?”这个问题的答案时,我得知其中只有40份答案是自己的父母,有201份的答案是奶奶或者是爷爷,有30份的答案是寄宿在其他亲戚家,有99份的有答案是寄宿在学校。从这可以看出,大多数少年儿童出现那些学习较差、性格缺陷、心理障碍、价值扭曲、行为偏差等问题与他们处于的家庭教育缺失有关。此外,从专家对以往年少年犯罪问题的调查与分析的结果中也表明,因父母双双外出,被留在家中或寄宿在其他地方的子女犯罪概率比由父母亲自看管的子女要大。因此,父母外出务工时,如果没有可靠监护人,最好留一个在家,保持家庭教育的存在,甚至完整。如果父母都外出,则要改变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要注意时间上不能相隔太久,原则上最好做到每个星期交流一次。在沟通内容上,不能只谈生活,应该全面了解其心理、身体、学习等方面的综合情况,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在沟通方式上,除了电话联系外,还可以用书信的方式,这对于孩子的情感发展非常有帮助。我们在调查中就发现,许多学生习惯通过书信、日记来抒发和宣泄内心感受。另外还要与孩子的班主任、监护人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与办法,做到挣钱与教育子女两不误。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采用正确的方式来表达对子女们爱,不要走进溺爱的误区。

参考文献:

[1]班主任兵法3——震撼教育36计.教育科学出版社.

[2]教苑漫笔.甘肃教育出版社.

作者简介:

赵廷瑞,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文峰中学。

作者:赵廷瑞

贫困地区下儿童教育论文 篇3:

美国《连线》:鸿合携联合国儿基会创新圆梦教育

中国教育信息化领军品牌鸿合科技携手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联合发起的以科技力量为边远贫困地区儿童教育圆梦项目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日前,该项目中由鸿合科技创新研发的“移动多媒体教室 (Mobi-Station)”,被世界著名电子科技杂志《连线》(WIRED)进行专题报道,成为中国企业极具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之一。

图1 美国《连线》杂志专题报道鸿合科技创新研发的

“移动多媒体教室(Mobi-Station)”

《连线》(WIRED)杂志对鸿合科技的科研创新成果——“移动多媒体教室(Mobi-Station)”进行了重点介绍,该产品通过将笔记本电脑、低功耗投影机、高拍仪、音响设备集成设计至便携式手提箱内,利用太阳能为全部设备供电,摆脱对电力系统的依赖。而鸿合科技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创新合作的笔记本电脑中还存储了教育和培训所用的图书、课件、视频等多媒体素材,利用投影机将内容投射在教室的黑板上,甚至一些临时场所中,即可搭建一个可移动的多媒体教室,从而解决贫苦地区儿童教育、医疗培训等问题。

图2 鸿合科技创新研发的“移动多媒体教室

(Mobi-Station)”

在此次专题报道中,《连线》(WIRED)杂志还专访到了自1988年即已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工作,现任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全球创新中心总监的Sharad Sapra,Sapra首先向大家讲述了未使用“移动多媒体教室(Mobi-Station)”之前,在贫困边远地区教学物资匮乏,当地儿童无法享受教育的困境。

随后,Sapra重点分享了对鸿合“移动多媒体教室(Mobi-Station)”对边远贫困地区教育状况的改变,并表示该产品的应用范畴绝不仅限于教育领域,“例如:如果某一地区突发霍乱疫情,只需将移动多媒体教室(Mobi-Station)连接麦克风,就能变成一个公共广播系统。”目前,Sapra还将Mobi-Station应用于医疗领域,用于实现远程会诊。

图3 乌干达边远地区使用鸿合“移动多媒体教室

(Mobi-Station)”学习

图4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员工演示鸿合

“移动多媒体教室(Mobi-Station)”

据了解,“移动多媒体教室(Mobi-Station)”项目(Mobi-Station)于2013年11月正式启动,致力解决全球范围内贫困地区的教育难题,由鸿合科技提供全面技术支持。目前,项目已在四川和广西两地进行试点,相关工作正有序推进。此前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的大力推动下,鸿合科技创新研发的“移动多媒体教室(Mobi-Station)”,已在乌干达边远地区的儿童教育、医疗培训等领域投入使用,阶段性成果显著。

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乌干达办事处(UNICEF Uganda)反馈,“移动多媒体教室(Mobi-Station)”不仅为乌干达贫苦地区的儿童提供了享受教育的机会,还为他们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具有娱乐氛围的学习环境,当地的孩子们非常喜欢这个“神奇的机器”。

鸿合科技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多媒体交互领域方案商,旗下产品覆盖教育信息化的方方面面,包括鸿合HiteVision投影机、交互平板、电子白板、视频展台等,以及智慧教室解决方案、录播系统、校宣系统和业界领先的教育云平台等,正致力于通过创新科技,不断改善教育现状,辅助提升教学水平,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化发展等。

作为多媒体交互领域的先锋企业,鸿合科技不仅始终以创新研发作为企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并一直秉持“和谐共赢”的理念,在发展的同时,时刻铭记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以实际行动“助力教育,回馈社会”。而作为中国教育信息化的领军企业,鸿合科技正积极推进“移动多媒体教室(Mobi-Station)”中国地区的推广运行。

上一篇:高校教育信息化探讨论文下一篇: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