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地区留守儿童论文

2022-04-19

摘要:农村移民地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直接影响学校的德育工作的进行,分析农村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究其成因,提出改进措施,从而提高农村学校的教学质量。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移民地区留守儿童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移民地区留守儿童论文 篇1:

宁夏生态移民地区留守儿童营养餐现状分析

发现一 留守儿童摄取食品种类单一,营养获得与全区、全国水平有很大差距。

发现二 山区留守儿童享受“营养改善计划”,食品种类和营养搭配比较丰富,一日三餐就餐情况均好于川区;山区儿童在学校就餐状况好于家里。山、川区有少数留守儿童三餐中不吃某一餐现象,而且不吃早餐比例最高。

发现三 山区学校老师在教书育人的同时,还将许多精力用于准备营养餐,导致不能专心教育学生,加上食品粗放式加工,学生有挑食、偏食现象,营养餐浪费现象严重。

一、问题与方法

为了彻底消灭贫困现象和改善生态环境,我国一些地区实施了生态移民政策。在一些生态移民地区,大多数移民进城务工,留守儿童成为生态移民地区不可忽视的特殊群体,他们是移民新村的希望,也是未来农村的主要建设者,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移民新村的未来发展。

以宁夏为例,“十二五”期间,宁夏实施了生态移民工程,目前,移民的生活环境有了全新转变,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提高。由于移民地区绝大多数家庭有两个以上子女,所以留守儿童问题非常突出。

宁夏生态移民工程以迁出县县内和县外两种安置方式相结合,县内移民仍然居住在中南部山区,县外移民则迁往川区。根据安置方式及迁入地,笔者将县内安置的留守儿童称为山区留守儿童,县外安置的留守儿童称为川区留守儿童。本文对宁夏银川、石嘴山、吴忠、中卫、固原等五市生态移民新村的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就山、川区留守儿童的营养餐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对解决留守儿童的营养餐问题提出粗浅思路。

由于宁夏地域小,加上生态移民地区务工人员多是回族,受生活习惯的局限,多数移民选择在区内打工,回家比较频繁。因此,笔者将外出打工父母双方或一方两周以上回家一次、住在生态移民地区的1—9年级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作为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回收有效问卷610份,其中,508份为留守儿童,102份为非留守儿童。本文调查对象中,男童占46.5%,女童占53.5%;汉族占9.5%,回族占90.5%;川区儿童占64.8%,山区儿童占25.6%,其他占9.6%。

二、结果与分析

(一)山区和川区一日三餐比较

为了让宁夏贫困山区的孩子“吃饱饭、上好学”,2010年开始,宁夏先后实施了“营养早餐工程”“营养改善计划”,为中南部山区农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提供免费的营养早餐和午餐,目前统称为“营养改善计划”。2015年春季起,每名学生膳食补助提高到5.6元。

由于“营养改善计划”仅限于宁夏中南部贫困地区,从山区搬迁到川区的留守儿童则不再享受营养餐,山区留守儿童早、中餐仍由学校解决。表1显示,30.1%的川区留守儿童不吃早餐,高于山区13.7个百分点,川区在家吃的比例比山区在学校吃的比例低17.4个百分点,川区在小卖部买食品的占3.6%。可以看出,山区留守儿童在学校吃早餐较好于川区。山、川区仍有少数留守儿童不吃早餐。这虽然与留守儿童家庭的生活习惯有一定关系,但父母的照料缺失是主要因素。由于学校的营养早餐提供一个鸡蛋,因而少数山区留守儿童上学前在家补充鸡蛋之外的食品。近九成川区留守儿童在家吃午餐,山区留守儿童全部在学校吃午餐,二者相差12.1个百分点。有少数川区留守儿童不在家吃午餐,其中,2.4%的儿童不吃午餐,5.5%的儿童自带干粮在学校充饥,有1.2%的儿童在饭馆或小卖部解决午餐,3.0%的通过其他途径解决,说明川区留守儿童午餐不如山区。晚餐方面,山、川区留守儿童比例相当,但山区比例略高于川区,仍有个别儿童不吃晚餐现象,绝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家吃晚餐。总体来看,山区留守儿童的一日三餐较好于川区。

(二)山区和川区、学校和家庭营养摄取的比较

1.山区家中注重面、奶制品、水果的摄入,学校注重米、蔬菜、蛋白类的摄入

从山区留守儿童在家和学校经常摄取的食物来看,在家中摄取面、奶制品、水果的比例分别高于学校52.8、20、42.7个百分点;摄取的米、蔬菜、肉/鱼、蛋类的比例分别低于学校48.2、20.9、16.4、32.7个百分点。从图1可以看出,山区留守儿童在学校和家中摄取食物有较大差别,在家以面食为主,学校则以米食为主。二者相比,山区留守儿童在学校摄取的食品种类比家中丰富,学校更注重饮食的营养搭配。但是,学校摄取面、奶制品、水果低于家里,这主要是受食堂条件、食品保鲜度、伙食标准的限制。

2.川区注重主食、蔬菜类食品的摄入,山区注重蛋白、水果类的摄取

从山、川区留守儿童在家中就餐来看,川区留守儿童摄取的米、面、蔬菜、蛋类比例高于山区,分别为31.8、8.1、5.2、12.2个百分点,说明川区摄取主食、蔬菜、蛋类食品高于山区;山区留守儿童摄取肉/鱼、奶制品、水果比例高于川区7.2、9.6、8.6个百分点,说明山区儿童摄取肉/鱼、奶类高蛋白和水果类食品高于川区。从图1可以看出,川区留守儿童平常在家中摄入的主食、蔬菜类食物多于山区留守儿童,山区在家中摄取的蛋白类和水果等食品略好于川区。

(三)留守儿童蛋白类摄取与全区、全国水平的比较

生态移民地区留守儿童的营养获得也受到地域、生活习惯、社会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生态移民地区留守儿童与宁夏全区、全国农村儿童营养获得相比,生态移民地区留守儿童获得肉/鱼、蛋类、奶制品等蛋白质的比例分别比全区农村儿童低37.4、74.5、55.8个百分点,比全国农村儿童低58.5、74.5、66个百分点。见表2。生态移民地区留守儿童蛋白质摄取比例最低,其次是全区农村儿童,全国农村儿童摄取比例最高。可见,生态移民地区留守儿童蛋白类食品的获得与全区、全国农村儿童平均水平有很大的差距,而且距离全国水平最大。生态移民地区留守儿童营养获得状况不容乐观,应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三、对策与建议

(一)完善相关法律、政策,为留守儿童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针对目前宁夏生态移民地区留守儿童一日三餐的差异和营养状况的失衡,政府在制定相关法规、政策时,建议从统筹宁夏总体发展、着眼全局来考虑,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制定、运用政策。积极推进宁夏户籍制度、社会保障、文化教育、卫生等相关政策改革,为宁夏生态移民地区公共卫生产品平等分配提供有力保障。特别是在我区农村大量劳动力外出打工背景下,要保障农村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水平,政府应在农村公共资源产品分配上着重考虑,为实现全区农村儿童乃至城乡儿童均衡、统一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各级教育、民政和妇联等机构应发挥引导作用,成立专门的农村留守儿童权益保障机构,加强对生态移民地区留守儿童权益保障工作的投入和指导。

(二)加大营养知识的宣传教育,保障留守儿童的生命健康权

随着我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营养教育正日益成为全社会的话题,儿童尤其不可或缺。针对留守儿童不良的饮食习惯和营养缺乏的现象,需要我们通过网络、电视、广播等媒体大力宣传,让社会、学校、家长了解儿童的营养科普知识和营养的重要意义,培养学校和家长科学的营养理念,自觉主动地支持和参与儿童营养餐工作,形成有利于留守儿童营养工作开展的良好环境。学校应将营养健康知识作为教育内容,以娱乐、板报等多种教育形式,对学生实施营养健康教育,向留守儿童传授营养科学知识,使他们自觉树立科学的营养观念,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保障他们享有科学合理的饮食,提高他们的营养健康水平。

(三)川区生态移民地区儿童继续实施“营养餐工程”,保障全区农村留守儿童均衡发展

2011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意见》,对各地试点明确指出:“因地制宜地开展营养改善试点工作,对工作开展较好并取得一定成效的省份,中央财政还将给予奖励性补助。”根据国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国家试点地区以外开展营养改善计划地方试点工作。地方试点应当以贫困地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革命老区等为重点,所需资金由地方财政统筹安排”的精神,以及我区移民安置实际情况,川区留守儿童由于受国家“营养改善计划”政策的限制,就餐和营养摄取不如山区现状。作为少数民族地区,建议自治区政府依托移民局、扶贫办、教育厅、卫生厅等相关部门,对川区整村搬迁移民地区义务教育儿童继续实施“营养改善计划”工程,并进一步实现全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儿童“营养改善计划”。据了解,个别有条件的川区生态移民地区,义务教育在校学生已享受到免费的营养早餐。我区可以由早餐逐步向早、午餐试点,由局部试点向全区覆盖,进而消除宁夏山、川区农村以及城乡儿童健康饮食差异,以保障全区儿童的均衡发展。

(四)学校提供种类丰富、营养搭配的供餐模式,保障留守儿童的营养需求

国际上的许多经验证明,学生良好的营养餐是提高一代人身体素质和智慧的重要途径。目前,宁南山区以学校供餐为主、企业配餐为辅的供餐模式。为了做好“营养改善计划”,大多数学校建立了供餐食堂。营养餐是政府投资的公益性事业,学校不能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的,而是坚持基础教育的社会公益属性,保证营养餐的非营利性质,促进其良性发展。贫困农村儿童在膳食方面的主要问题并不是“吃不饱”,而是食物营养不足、膳食结构不合理导致的“吃不好”的问题。为了让儿童吃得有营养,自治区今年对山区义务教育学生每人膳食补助标准提高到每天5.6元。这就要求学校在解决学生温饱问题的基础上,根据留守儿童成长阶段的不同需求,以及他们对食品的喜好程度,提供更高质量的营养餐。学校可随着季节变换,提供应季蔬菜和瓜果,让留守儿童吃到大自然五颜六色的食品,以保障留守儿童的营养权益。在供餐内容上,学校应从儿童营养学角度,丰富供餐种类,细化营养餐的配比和营养搭配。一周内尽量供餐不重样,早餐除了提供一个鸡蛋外,还可有馒头、稀饭、牛奶、水果类食品。这样,丰盛的营养餐满足了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合理需求,提高了他们的营养水平,使他们的身体更加强健。

【孔炜莉,宁夏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法学研究所,研究馆员;赵晓东,宁夏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任科员】

责任编辑/肖茂红

作者:孔炜莉 赵晓东

移民地区留守儿童论文 篇2:

浅谈移民地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成因

摘要:农村移民地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直接影响学校的德育工作的进行,分析农村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究其成因,提出改进措施,从而提高农村学校的教学质量。

关键字:移民地区:小学生:心理健康;家庭;学校

一、农村移民地区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1、厌学心理

因为我校学生大多是留守儿童,家长都外出打工,忙于工作,与孩子间的交流较少,逐渐使他们变得性格孤僻,不爱学习。还有一部分学生从小到大依赖父母,未吃过苦,使得他们遇到学习困难的时候,就会产生厌学心,甚至有个别学生存在严重的逃课现象。

2、逆反心理

基于青少年儿童正處于身心快速发育的阶段,无论是自我意识,还是在自尊心上都较强,假如老师和家长在对其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不注重方式方法,将自身的意志强加于学生身上,就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还有就是不接受家长、老师的帮助和批评,有的甚至反其道而为之,进而将这种不良的偏执心态养成。表现特别严重的是,扰乱课堂秩序,影响正常教学。

3、养成不良性格

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老师的批评,家长的责备、学生的嘲笑和歧视之后,就会变得胆怯自卑、自私狭隘,进而不利于良好性格的养成,不利于学习和成长,也不利于学校的德育工作建设。

二、农村移民地区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成因分析

1、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是人们成长的摇篮,是每个人的第一所学校。因此,家庭环境对于我们的影响是绝对不容忽视。而很多问题学生的形成,与他们所在家庭环境、所受到的家庭教育往往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家长在对子女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走极端,有的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不考虑孩子的感受,使孩子产生了严重的心理压力,为冲破压力,一些孩子就采取与父母唱反调的方式来表示自己的反抗。尤其是在初中阶段,这个孩子较为敏感的时期,很多孩子的逆反心理更加严重,一旦处理不好,就很容易让孩子走向歧途。而与此相反的另外一个极端就是爷爷奶奶对孩子的过分溺爱。我校留守儿童较多,学生平时缺乏父母的管教,孩子犯错有爷爷奶奶的包庇。犯错了,不从自家孩子上找原因,推卸责任现象你给较为严重,从而养成了一些不好的性格及行为习惯。

2、学校环境的影响

小学阶段的学生心智发育不成熟明辨是非的能力还比较差,容易受到不良现象的影响。例如:班里起初只有一个学生明确与老师叫嚣不学、不写作业、不听课。过一段时间陆续就会出现三个、四个同样叫嚣着不学习的学生。在学生群体里还有一些“小群体”,一起逃课,一起扰乱课堂纪律、一起抽烟、一起打架等等不良现象。所以,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习惯离不开学校的德育教育。老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往往缺乏耐心,方式不恰当的话很容易激化师生之间的矛盾,使学生的厌学情绪更严重。

3、学生自身因素

很多学生都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缺乏毅力,认为学习苦,不愿意学习。自我控制能力差,容易随波逐流,跟风现象严,社会价值观薄弱。

三、提升农村移民地区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策略

要想将农村移民地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一定程度的提升,就必须从学生自身、老师、家长和学生这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

学校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工作时,应多和家长联系和沟通,多听取家长的意见。认真观察学生的日常表现,寻找每一位学生的“苗头”,及时有效地向家长反映情况,并寻求家长的配合教育。在联系家长时要多注意夸优点、巧批评。多向家长反映学生的进步,多表扬学生。在处理一些班级管理中的问题时可以多征求家长的意见,发挥好家委会的作用。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平时发挥思政老师的作用,在上课时课穿插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每学期能坚持开展两次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训练,并能够针对学生心理困惑进行科学有效的调试。

3、建设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以人为本”。注意设计教学时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每个学生上课时都能加入到课堂学习中。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认真回答,并且适当地矫正自己的教育方法。

在教学中,还要懂得倾听。每个学生内心肯定都有被理解、被尊重的需要。遇到问题,教师应有足够的耐心,控制自己的情绪。聆听学生的想法,了解他们在想什么?为什么这么做?要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对待学生时,要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欣赏他们的优点,并且要不吝啬的真心地给予赞美。。都能在集体中体现自身的价值。

4、建立班级竞争机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班上应掀起激烈竞争活动,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从集体活动的表现、班级荣誉的争取等多方面激发从整体到个人的竞争意识。在班内实行“一帮一,一带一”的互助组。人人都有一个竞争对手,每个学生自找一个水平相当的对手,比学习、比清洁、比体育、比纪律等,通过竞争,班级中形成了一种互相监督,互相帮助,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充分地发挥了学生主体的作用,调动了学生习的积极性。

5、多开展课外活动

学生平时的学习压力较大,需要适当的宣泄。可以利用丰富大课间活动。例如:排球、篮球、足球、跳绳等。发展兴趣小组,定期的进行活动展示。调借学生枯燥的学习生活,并能增进学生间的合作关系。有利于身心健康。

6、认真做好移民地区家访和开好家长会。

家访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重要途径。由于移民地区的农村家庭文化层次的特殊性,在家访时就应该给家长灌输一些现代教育观念,让家长知道从哪些方面去教育孩子,怎样教育孩子,并随时与老师配合、了解学生在家里的生活、学习情况,其次,还应适时召开家长会、班级视频会,用这种方式老师及时与家长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和交流,取得家长的信任和理解,受到良好的效应,交流沟通多了,就能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表现,及时解决他们的想困惑,纠正其不良行为。

四、小结

农村移民地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的常规教学与德育工作息息相关,学生的问题也反映出了教师的问题。处理好学生与教师、教师与家长、学校与家庭的关系,对于学校教育有很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谭平, 彭豪祥. 三峡移民的心理健康现状、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 三峡论坛, 2009.

[2]夏宗刚. 移民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教育对策[J].  2018.

[3]李栋. 浅析移民区小学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时效性探讨[J]. 新一代, 2017, 000(012):40.

[4]黄炳花, 汪洋, 王宏,等. 三峡库区外迁至上海市移民的心理健康现状分析[J].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8.

作者:单耀芳

移民地区留守儿童论文 篇3:

泰国流动儿童现状研究

摘要: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程度不断加深,人们对流动人口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关于流动儿童。这篇论文主要论述了泰国三种移民潮中的流动儿童的情况:1,外来移民者的孩子和移民的儿童。2,留守儿童和海外移民父母。3,流动儿童和父母国内迁移。文章也详细介绍了在泰流动儿童医疗的权利以及受教育的权利相关的情况,

关键词:泰国;留守儿童;现状研究

一、外来移民的流动儿童

(一)外来移民者的孩子和移民的儿童

尽管区分外来移民者的孩子和移民的儿童这两者是很重要的,但大多数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够到位。这可能主要因为这两者之间的重叠。有一些外来移民的孩子在泰国出生,但他们本身却不是移民。一些年轻人没有跟随父母而是自己移民到泰国,所以他们不是外来移民者的孩子。还有一些年轻人和父母一起移民到泰国,所以他们既是移民者的孩子又是移民的儿童。在大多数情况下,外来移民者的孩子和移民的儿童在移民调查中通常是被忽略的,并且这方面的数据也是有限的。在这部分中,外来移民者的孩子和移民的儿童大多是可以互换运用的,除非是在特殊说明的时候是不互换的。这个词提及的是有着不规范移民地位的并且有或者没有泰国暂时居住许可的18岁以下儿童。这些孩子的父母大多来自柬埔寨、老挝和缅甸。

2010年泰国免除了公约第七条关于儿童权利中出生注册和国籍的预案。这是当今被大家所关注的国际立法修订的结果,同时在过去的很多年里,为了与全球出生注册的原则所一致,这一立法修订也受到了联合国的大力支持。泰国现在在法律上保障每一个在泰国出生儿童的出生注册的权利,预案的提出带动了全球儿童注册方面的行动和巨大的改进。

表1提供了泰国政府根据2008年10月30 日移民和注册数据大致估算出外来移民者的孩子和移民儿童的数量。具有用具居住权的外来移民者的孩子(1.1)或者是有被认可的暂住许可的孩子(1.2)的数量是相对较少的,例如这些估算也不包括外交官和官员的孩子。

表一中的第二类包括三种群体,显示了外来移民者的孩子的数量以及那些没有合适的移民地位但又被许可在泰国暂时居住的移民儿童的数量。第一种群体(2.1)包括高原人口和少数民族群体。在这些儿童中,38625个移民到泰国,73962个在泰国出生。第二种群体(2.2)包括已经注册的移民者的儿童和本身从柬埔寨、老挝、缅甸移民过来的已经注册的儿童。在这些人中,115088个是非工作人员,12900个是拥有工作许可的15岁到18岁的人。第三种群体(2.3)是根据泰国常住居民权利政策中不被认可的没有欧诺个有注册地位的人。根据2005年2月18日内阁的决定,这些人的调查正在进行,这些信息也正在被编写和注册。

一些移民者的孩子和移民的儿童也包括在泰国-缅甸边界九个暂时避难所中流离失所的人中。截止到2008年10月31日,54021个18岁以下的儿童被注册在联合国难民组织的名单中。泰国仍有一些不合法的移民者被拘留或者被驱逐出境,但还没有关于这方面的可信数据,更不必说其中儿童的数量。

这总共的376845个移民者的孩子和移民的还在相当于总的移民人口34万的11%。但是由于还有一些不合法的移民者没有被统计,所以这个数据还会有一些出入。

来源:2009年国际劳动组织

(二)医疗保险的权利

随着越来越多的移民者以家庭的单位涌入,他们能享受到更多的社会服务,比如教育和医疗保险方面,而这比单独的移民者可以享受的服务要多的多。在医疗保险方面,尽管除了15岁到18岁已经在国际健康体系注册的移民儿童才能享受到医疗保险,同时也没有官方的政策给予移民儿童医疗保险的权利,但是包括打疫苗和其他医疗服务经常会提供给移民者和移民的儿童。

(三)受教育的权利

很多倡导者把制定移民儿童教育系统的规定看做是泰国政府在实施移民者权利方面最有建设性的行为之一。由于很多机构激烈的游说,内阁于2005年7月5日通过了一项决议,这项决议允许所有在泰国的人有受教育的权利,其中包括移民儿童,并且无论他们的身份和地位。但是这里不包括那些住在避难所的流离失所的人,因为那里会单独提供学校。自从2005年以来,教育部已经实施了这项调理,并引导学校招收所有的学生,其中包括那些并没有严格的身份确认文件的儿童。

一项关于限制移民儿童到他们所在的地方意外旅行的法律修订是泰国政府作出了另一件有建设性的行为。尤其是,这项法律修订允许移民儿童可以到他们所在地意外的地方游学而不需要去申请许可。这个措施为移民儿童的教育带来了大大的便利。这最终使学校招收移民儿童的数量从2003年的13673增长到2008年的41099个。尽管这个政策仅仅惠及了13%到28%的5岁到14岁的移民儿童,但这次努力也是值得称赞的。

除了这些最近的措施,我们更应该重视仍有大多数的移民儿童没有享受受教育的权利。国际数据报告显示接受基础教育的移民儿童和在公立学校上学的移民儿童的比例是非常低的。除了公立学校能够招收移民儿童,很多非公立学校和非政府组织的学习中心可以招收移民儿童。2007年,在泰国的Mea Sot地区、Mea Ramat地区以及Tak省的Phop Phra地区有超过50个学习中心为大约6000名移民儿童提供了教育服务。这些学习中心的课程是根据缅甸的教育系统设置,并且主要运用缅甸语和英语进行授课。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泰国的教育权威在为移民儿童提供教育方面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例如,从2008年起果园学校已经成为了政府为移民儿童设置的试点项目的一部分。清迈的教育服务办公室为学校提供了学术和评估支持,其中包括对教师的培训,教育权威的支持一方面增加了学校的招生,另一方面也帮助降低了对移民者和移民学校的误解和怀疑。之前的研究发现移民父母不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当地的学校上学的原因之一是公众对于移民儿童的偏见和歧视。其他的因素还包括对被逮捕和驱逐的恐惧、文化差异、教育背景差异和人力及财力的限制。教育权威现在也在发布对学生学术水平的认证信。这个信对新学校的招生很有必要。因此,这也使那些因为自己父母工作变动而不得不去另外一个新的地方的移民儿童能够继续他们的教育。

通过非政府组织和联合国相关组织的帮助,在缅甸边境的9个避难所中的移民者为移民儿童建立了学校。2005年,Huguet和Punpuing写到,如此高比例的儿童在这里上学的原因之一是因为这些学校的可用性。这些学校被认为比缅甸的学校好,这也促使家长把他们的孩子送到这里来。

除了移民儿童的学校教育质量不高,仍然还存在其他影响教育的因素。最近国际劳动组织提出,阻碍教育权利的因素受到重视,其中包括偏于地区对学校的缺乏、泰国父母不希望移民儿童和他们的孩子做同学的偏见、移民儿童过高的辍学率以及公立学生对移民儿童的拒绝。在这一点上,泰国政府对于移民儿童的教育方面不相符的实践需要受到重视。通过一个校长,我们得知泰国政府在进行学前学校和基础学校预算的时候,他们仅仅考虑那些有合法的身份认证卡的学生,但这些学校本身也拥有很多没有合法文件的学生。这一做法为学校在服务没有合法文件的学生上带来了的财政压力,而这最终会导致学校会驱逐这些没有身份认证的移民儿童的结果。

二、留守儿童和海外移民父母

把孩子留在故乡国的移民父母给故乡国和移民目的国都带来了问题。留守儿童的处境是一个问题,尤其是他们的母亲移民的时候。参与移民劳动的父女数量在增加,同时母亲在家庭的长期缺席比付钱移民外地工作对一个家庭带来的危害大的多。

Bryant于2005年所写的报告可能是研究泰国海外移民父母的留守儿童方面唯一可用的资源。他指出,大概50万儿童有一个在海外工作的父母,也就是说,大约2%到3%的泰国儿童有一个在海外工作的父母。在亚洲,通常关于移民父母和儿童方面的研究是相对有限的。而在泰国关于海外移民父母和留守儿童的研究更是相当的有限。

(一)对健康的影响

尽管在因为父母的海外移民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所带来的影响相关的研究很少,但是积极和消极的影响还是显而易见的。因为父母的海外移民对孩子带来的心理影响主要是消极的。

在泰国,1988年Puapongsakorn和Sangt

hanapurk的研究指出,海外移民和婚姻瓦解以及孩子逃学是有关联的。但是2003年Jones和Kittisuksatit的研究指出,关于海外移民父母的留守儿童会经历较高的意外和社会问题并没有很充分的证据。

(二)对教育的影响

在教育方面,关于海外移民父母的影响的相关研究也提供了比较复杂的结果。1998年Battistella和Conaco指出,移民到菲律宾的父母的孩子学习要比普通的孩子差,尤其是母亲移民的孩子。尽管他们被其他亲人很好的照顾,他们移民的母亲也经常为他们的学习投资大量的金钱。

但是,其他的研究却显示了相反的一面,例如Rahman(1996)、Kuhn(2006)和Asis(2006)。Asis在对菲律宾的研究中发现,移民者的留守孩子大多数在私立学校上学,他们能更好的适应并且比父母没有移民的孩子学习更优秀。至少在小学阶段是真的这样。但是,对于泰国海外移民父母的留守儿童教育方面并没有很全面的研究。

父母的海外移民所带来的影响因为父亲和目前的不同而导致不同的影响。当父亲离开,母亲和孩子中年龄大的孩子就要承担父亲应该完成的工作,例如农活(Hugo,2002;Xiang,2007)。这也导致了经济上的拮据和孩子纪律上的困难(Battistella和Gruskin,2003),增加了孩子的孤独感的被孤立感(Skeldon,2003;Gardner,1995)。当父亲离开,留下来的父亲所承受的巨大压力会导致严重的酗酒和吸毒来作为逃避,因此孩子也就更容易面临情感问题,并且很可能在学校表现的很差(Gamburd,2005)。

三、流动儿童和父母国内迁移

只有最近关于流动人口的研究才开始着眼于国内家庭的流动所带来的影响。在泰国也尤为如此。泰国关于国家层面的有用数据仅仅显示了对儿童离开父母的原因的重视。而关于国内流动父母的孩子并没有太大的重视。例如,国际层面的数据,1986年到2006年的社会经济调查指出,18岁以下与爷爷奶奶一起住而不是父母一起住的儿童的数量在增加,从1986年的2%增加到2006年的8%。这些数据涵盖了父母去世、离婚及去外地工作相关的原因。那些父母搬到另外一个城市工作的儿童不包括在这个数据中。为了能够更有效的评估移动父母对留守儿童的影响,更多的数据和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现有的关于泰国内部人口流动对儿童带来的影响相关的研究提供了复杂的结果,从而很难得到总结性的观点。大多数关于此类的研究都是在小范围内进行的。关于此类的研究几乎没有涉及到大范围的流动人口或者使其与非流动人口做对比。理论上讲,人口的流动可能会从很多复杂的方面影响到儿童、青少年和他们的监护人。旨在缩小人口流动的负面影响同时增大其正面影响的公共方针应该重视不同的因果机制。

从更长远来看,研究指出人口流动可能会对人类的幸福带来正面和负面的两种影响。泰国的一项研究指出,在六个月的时间内,父母的流动与孩子的健康和营养是没有联系的。关于父母的人口流动对于孩子教育的影响相关的研究主要由Jampaklay(2006),Deb和Seck(2009),Srivastava和Sasikumar(2003)所为。Jampaklay(2006)发现家长的缺席对于孩子学习表现上的影响是很复杂的。这个分析揭示,相对于父亲的长期缺席,母亲长时间的离开会让孩子表现的更差。这个复杂的结果证明了家长缺席时间的长短和父母缺席方的不同两者的重要性。笔者还发现,虽然父母的汇款会帮助学生学习,但从另一方面也促使他们离开学校。

Deb和Seck在2009年的研究指出,流动人口家庭的还在更可能在适龄的时候上学,同时Srivastava和Sasikumar也指出城市人口的流动增强了人们对教育价值的意识。这个研究从另一个方面指出,当父亲离开家庭切没有承担家庭内的任务的时候,留守的女孩更不可能去上学。

Nanthamongkolchai在2006年的一项研究评估了泰国人口流动的结果。他发现,父母的人口流动对孩子的发展和照顾有不利的影响。笔者还指出,生活在流动家庭的孩子比普通家庭出生的孩子的智商有1.4倍的可能性低于平均值。

总的来说,现有的研究显示了父母在国内的流动对孩子幸福的影响是相当复杂的。这些研究说明在不同的条件下影响的因素也是不同的。由于人口流动引起的父母缺席在影响留守女孩和男孩方面是不同的。父母不同一方的缺席和缺席时间的长短的不同也会使造成的影响不同。

【参考文献】

[1]Aree Jampaklay, Migration and Children[M].Thailand Migration Report 2011,2011.

[2]Bryant J, Children of International Migrants in Indonesia,Thailand and the Philippines: A Review of Evidence and Policies[M].UNICEF Innocenti Research Centre.

[3]Huguet, J.M.and Punpuing,S., Child Migrants and Children of Migrants in Thailand[J]. Asia-Pacific Population Journal,2005(12).

[4]Nanthamongkolchai,S.,Family Migration and IQ of School-age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Thailand[J]. Journal of Demography, 2006(3);33-45.

[5]Sclortino,R. and Punpuning S.,International Migration in Thailand. Bangkok:IMO,2009.

作者:王妍

上一篇:铁路建设项目管理论文下一篇:时代特征安全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