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商标犯罪法律法规论文

2022-04-26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及其配套法律法规没有明确如何对食品安全违法案件中“违法所得”和“货值”的认定,因全国缺乏统一的认定标准,导致各地只能根据各自的理解或其他领域的规定自行认定并自圆其说。为公平公正处理食品安全违法案件,探索全国统一的认定标准,本文收集我国有关“违法所得”、“货值”文献并进行综述。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完善商标犯罪法律法规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完善商标犯罪法律法规论文 篇1:

假冒注册商标罪的界定及其立法展望

摘 要: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侵犯商标权的违法犯罪活动愈发频繁。其中,假冒注册商标罪因其所涉案件比重高、涉及广、危害深,而成为打击重点。在界定侵犯假冒注册商标罪的犯罪中对商标以及相同商标的界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在中国加入WTO的大背景下,完善立法尤为重要。

关键词:假冒;商标;相同商标;立法完善

作者简介:罗琼(1989-),女,彝族,贵州黔西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2013级法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刑法学。

一、假冒注册商标中假冒的认定

假冒注册商标罪,是指行为人违反相关国家关于商标管理的法律法规,未经合法享有的注册商标所有人许可,在自己的商品上使用与注册商标相同商标的行为。刑法第213条规定:未经注册商标所有人许可,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第220条规定单位犯本节第213条至第219条规定之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本节各该条的规定处罚。

假冒,即明知是他人的注册商标而为之使用,主观上必有“假冒”之故意。客观上,就是使用与注册商标相同商标的行为。实际操作中易把假冒“名牌”商品与“伪劣”商品中的伪商品等同,这是不加区分的使用“假冒伪劣商品”这一概念造成的误区。然而假冒是为了使大众对商品的来源产生误解而冒用他人的注册商标,也即使大众陷入错误认识,以此商品代彼商品,虽商品种类或使用用途等相同却因记载于商品的商标的不同会造成引起大众选择的因素甚至决定性因素的直接作用;伪劣商品则是指在产品的生产、销售过程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是产品质量法中的“假冒”。

另外,对于“反向假冒”行为是否属于假冒的认定,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反向假冒,即行为人违反国家商标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未经合法享有的注册商标所有人许可,以自己商标更换其注册商标后将该更换商标的商品投入市场的行为。有学者认为,反向假冒行为是在他人的商品上使用自己的商标,而假冒注册商标罪客观方面表现为在自己生产或销售的商品上使用他人的注册商标;因而其不具备“擅自使用他人注册商标”这一构成要素。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反向假冒是一种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假冒注册商标的特殊形式,应以此罪论。笔者也认为后者更为可取。《商标法》第42条之四明确规定,反向假冒行为属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行为,应当予以规制。由此可知,商标专用权具有双重禁止的含义:既禁止未经许可使用与自己相同或相似的商标也禁止未经许可替换依法贴附在商品上的商标标识。

二、相同商标的界定

《商品分类(组别)表》对所有的商品按照类、组、种三个级次进行分类。“同一种商品”以其标准进行了严格认定,将同一种目下所列举的商品界定为同一种商品。“相同商标”是商标本身的形、音、义和整体表现形式等方面通过整体比对属于同一种或者类似商品或者服务。

根据商标内容的不同,可将商标大致分为文字商标和图形商标两种。文字商标是指单纯地展现汉字(简体或繁体)和流通记载中的少数民族语言符号或是其他国家语言文字或阿拉伯数字的形式的商标。亦可将其慨念外延为以上诸类文字符号一种或多种的排列组合形式构成的商标形式。图形商标是指单纯由各类自然科学图形,如几何图形(或规则图形或不规则图形)或是社会科学图形,如记号图形一种或多种的组合形式构成的商标形式。

关于“相同商标”,学术界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狭义说认为:“相同商标”,是指待查商标负载内容或其记载形式完全与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也就是说,与文字商标形成相同商标必须其商标内容展现的汉字(简体或繁体)和流通记载中的少数民族语言符号或是其他国家语言文字或阿拉伯数字的形式的一种或多种的排列组合形式构成完全相同的模式。与图形商标相同的商标则应是商标记载的自然科学图形或是社会科学图形无论在规则抑或是不规则的情况下都必须完全相同。广义说则基于狭义说的认定之上加入了“基本相同”的情形。刑法第213条对“相同商标”进行了法律清晰的界定,只要待查商标与被假冒的注册商标在视觉上基本无差别、足以对公众产生误导的,则构成的侵权。

刑法上的假冒注册商标罪是建立于《商标法》所禁止的商标侵权行为基础之上,若待查商标与注册商标“在视觉上基本无差别”,即构成刑法上的假冒注册商标的情形。反之,若待查商标与注册商标存在视觉上的差别,则不认定为其行为侵犯注册商标,因而不属于侵犯注册商标罪的规制范围。

关于“视觉上无差异”的界定难点在于区分两个商标之间“基本相同”,它与“相似”或“类似”如出一辙却有着不可逾越的“李斯特鸿沟”。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商标相同和近似的判定原则为:一、以相关公众的一般注意力为标准,既要进行对商标的整体比对,又要进行对商标主要部分的比对,比对应当在比对对象隔离的状态下分别进行;判断商标侵权中的近似不限于商标整体的近似,还包括主要部分的近似。二、判断商标是否近似,应当考虑请求保护注册商标的显著性和知名度。普通公众以对商标隔离状态下进行整体对比形成的“认知”为基础,将注册商标与假冒商标放通过仔细对比、观察后才能发现即满足“视觉上基本无差别”,即可认定待查异议商标构成近似商标。另外,若待查异议商标为文字商标或是组合商标时,其主要部分与注册商标完全相同或者视觉上基本无差异,但其次要部分与注册商标存在的差异使得其整体上存在差异,则仅能构成与注册商标近似的商标。根据《知识产权案件解释》,“足以对公众产生误导”的商标也是相同商标。“公众”是在市场交易中形成的“相关公众”而非社会群体。

三、假冒注册商标罪立法改善的展望

随着我国加入WTO向着经济全球化的脚步迈进,国内各公司、企业也日益参与到国际竞争的大氛围。为了增强我国的经济软实力,加大对我国驰名商标的保护势在必行。然而现行刑法仅通过司法解释的形式将驰名商标的假冒行为限于同种商品和相同商标上,一般性的规定假冒注册驰名商标作为假冒注册商标罪的严重情节之一。笔者认为,要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必须加强对我国驰名商标的刑法保护力度,这就要求降低刑法保护驰名商标的门槛,即将假冒注册商标罪的立法模式由结果犯改为行为犯。

对于结果犯,学术界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结果犯以实际犯罪结果的发生作为犯罪既遂标志;另一种观点认为结果犯是以法定的犯罪结果的发生作为犯罪成立要件。我国刑法中规定的犯罪概念的构成要件大部分是以为结果犯为基础的;而行为犯是从犯罪既遂的角度解释行为犯,即只要实施刑法分则规定的危害行为就成立既遂的犯罪。结果犯主义是各国以刑事古典学派关于公正与报应的价值目标为导向而参与的刑事立法精神。

然而,随着法治的发展,行为犯主义却以严密刑事法律系统的优越性广泛为世界各国所采用。现代刑法的立法思想向行为犯主义倾斜的趋势,也彰显了刑法的预防功能和主动性。对此立法模式,将那些执法机关和司法机关认为的社会危害性较小和再犯率较低,不必进行刑法处罚的行为免予刑事诉讼,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刑事诉讼的办案成本和效益又不会造成扩宽打击犯罪行为的局面。因而,这样也不至于违背刑法的谦抑性原则。

另一方面,我国《刑法》第13条但书的规定又对犯罪的概念加以诠释。“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是关于犯罪概念正反两面的解释:既规定何为犯罪何不认定为犯罪,对犯罪内涵和外延加以控制,又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统一的方法解释犯罪概念。刑法这一但书,充分体现了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刑法分则起到了很好的指导和制约作用。

我国对商标权的保护状况与立法应当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犯罪态势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相适应的。提高立法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是解决争论目前商标存在的侵权问题的可行之法。综上所述,我国对商标权的保护在立法模式上也应顺应时代经济发展和犯罪定罪模式的变化,将对侵犯商标权的行为以行为犯主义为基础,充分发挥刑法的预防犯罪的功能,将大力打击侵犯商标权行为的同时又注意司法诉讼成本的效益发挥,真正从保护商标所有权人利益出发又不至于过分打击无辜商标使用人;在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谐发展的同时又保证了法治的发展。这也符合了我国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立法之要求。

[ 参 考 文 献 ]

[1]罗开卷.TRIPS协议下我国假冒注册商标罪的立法完善[J].法学论坛,2006,21(3):83-87.

[2]齐文远,万军.WTO规则下假冒注册商标罪的思考——基于28案的实证考察[J].中国刑事法杂志,2009,12:007.

[3]肖乾利,季理华.假冒注册商标罪的立法完善探析——以TRIPS协议审视刑法第213条[J].社会主义研究,2006(5):121-123.

[4]刘平,邓鹤.假冒注册商标罪法律适用问题探究[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6(2):79-84.

[5]胡晓璇.假冒注册商标罪非法经营数额计算标准的理论探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3.

[6]马长生,罗开卷.假冒注册商标罪客观特征比较研究——兼论WTO框架下我国假冒注册商标罪的立法完善[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20(1):80-83.

[7]徐国忠,梁洪行.假冒注册商标罪若干问题探究[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5(2):86-91.

[8]侯克鹏.假冒注册商标罪若干问题探讨[D].华东政法大学,2012.

[9]肖晚祥.假冒注册商标罪司法实务问题探讨[J].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6):78-83.

[10]叶红红.假冒注册商标罪疑难问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

[11]邱玉梅,罗开卷.论反向假冒商标行为的刑法规制——兼论假冒注册商标罪的立法完善[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0(2):48-50.

作者:罗琼

完善商标犯罪法律法规论文 篇2:

食品安全违法案件中“违法所得”、“货值”的认定(综述)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及其配套法律法规没有明确如何对食品安全违法案件中“违法所得”和“货值”的认定,因全国缺乏统一的认定标准,导致各地只能根据各自的理解或其他领域的规定自行认定并自圆其说。为公平公正处理食品安全违法案件,探索全国统一的认定标准,本文收集我国有关“违法所得”、“货值”文献并进行综述。

关键词:食品安全 违法所得 货值 认定 综述

1 概念与计算

1.1 违法所得

指行政相对人从事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活动,即实施了国家法律、法规禁止的行为,或未履行法定义务的获利额。一般表现为经济收益数量上的增加,但并非所有的利益获取都意味着经济收益数量上的增加。违法所得,既可以表现为不应有而有,如违规收取有关费用;又可以表现为不应免而免,如逃税[1]。

1.2 货值

指以货币计算的生产、销售等经营产品和货物的总价值。在目前“货值金额”一词被广泛运用的情况下,只有少数法律对货值金额作出了规定。2010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关于办理非法生产、销售烟草专卖品等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提出“查获的未销售的伪劣卷烟、雪茄烟,能够查清销售价格的,按照实际销售价格计算。无法查清实际销售价格,有品牌的,按照该品牌卷烟、雪茄烟的查获地省级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零售价格计算;无品牌的,按照查获地省级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上年度卷烟平均零售价格计算”[2]。

2 规定的冲突与认定的难点

食药、工商、质监、文化等部门都有没收违法所得和根据货值金额行政处罚的权力,在没有法律统一规定的情况下,不同部门对违法所得、货值的确定以及如何没收违法所得、罚款等只能依靠各自执行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或行政解释作为行政执法尺度,不同部门之间往往存在着规定的冲突。

2.1 法律规定冲突

最高人民检察院1993年12月1日在《关于假冒注册商标犯罪立案标准》中对“违法所得数额”的解释为销售收入;1998年12月17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审理非法出版物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七条第二款将“违法所得数额”定义为获利数额。1993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做出的解释“销售收入”包含违法行为人通过违法行为所获利的数额外,还包含其实施违法行为时所投入的成本[3],这在事实上造成了违法所得认定、计算上的不公平。而1995年、1998年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释“获利数额”范围与前者显然不同。

2.2 委托加工违法所得的计算

委托加工过程中出现的违法产品,对于此类情况出现的不合格产品,如服装产业布料的加工,究竟按加工费计算违法所得还是按照市场同类商品布匹计算违法所得,专家对此都各有自己的看法[4]。

2.3 抽样如何计算货值

产品数量庞大时抽样发现伪劣产品,应按照怎样的标准来评定违法所得货值的金额[5]。

2.4 犯罪所得与违法所得的区分

目前暂无违法所得与犯罪所得区分解释的权威标准,给犯罪数额或违法所得金额的认定带来一定的困境[6]。

2.5 货值计算应考虑哪些因素

《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认为原料及食品添加剂按进价计算,半成品按原料计算,成品按销售价格计算;《产品质量法》认为涉案产品以其销售价格或者市场价格予以确定,并且涉案的产品系违法相对人生产加工的。计算货值金额时,并不考虑其他因素,比如半成品、原辅材料,成本、利润、税收等。

2.6 实际操作中计算的复杂性

在实际食品安全执法中发现,有的食品生产经营者生产的违法食品数量很大,但是行为人廉价销售获利很小,具体销售数量因登记索证不全无法具体查实计算[7];有未销售或者销售后尚未收到货款的情况;有因为案件情况复杂或生产经营者销售违法食品时间较长无法确定时间范围而无法查清数额的[8];有食品本身货值不高,但是食用后对消费者的健康伤害巨大,此类货值具体金额确定困难[9]。通过对《2011年苏州市餐饮食品安全行政处罚典型案例汇编》粗略的统计,由于《食品安全法》以及其相关细则办法对违法所得如何计算没有详细规定,造成很多案例对违法所得和货值认定存在争议[10],这些案件尽管经过执法人员努力和有关专家指导已经结案,但是大家普遍认为亟需对现有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漏洞进行补充和完善。

3 冲突及难点的破解

3.1 在管辖和适用范围内认定

对于违法所得的认定有两类观点:一种是剔除成本说,此类说法认为应将违法行为人实际付出的成本从获取的全部利益中扣除,将违法所得仅仅认为获得的利益部分。另一种是包括成本说,此类说法认为对于违法行为人违法所得货值的认定,不应从其中扣除成本部分,而应该视为其全部经济利益所得。在两种观点中,大部分学者认为违法所得应该包括成本,他们认为行政处罚的精神主要是惩戒精神,应该起到教育群众,预防违法事件再次发生的作用,另外违法人应该对自己的违法行为付出代价,从而达到《行政处罚法》立法精神[11]。另外在查处违法行为的基础上进一步确认违法所得中成本所占的比重,无疑加大了执法的难度,且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所以在坚持以效益为基本的行政法域原则上[12],违法所得选择包括成本和利润说是比较合理的。

3.2 按照同类物品价值认定

委托加工货值的认定,有三种观点:第一种按照市场同类物品价值来判断;第二种按照收取的加工费来计算;第三种货值认定没有依据,但是加工费应没收[4]。食品行业委托加工货值认定考虑采用第一种。

3.3 按抽样时货物总价认定

抽样不合格食品货值认定存在三种观点:第一种根据鉴定结论,认定整批货物全部不合格;第二种只认定抽样样品为不合格产品并依法处理;第三种认为公权力不应该直接介入[13]。在食品行业应以抽样时实际存在货物的总数来认定货值。对抽样前已经食用了的食品,如没有发生食品安全问题,按照疑罪从无的原则处理。

3.4 违法所得包容犯罪所得

“犯罪所得”顾名思义就是指通过犯罪手段而获取的财物[14],从概念上讲,应该是被包容在“违法所得”的概念之中,也可以说是“违法所得”的表现形式之一。

3.5 半成品按原料计算货值

在其他领域对于半成品货值的认定,有四种观点:第一种只要无法单独出售或者无法标价的,无论其是否具备了产成品的部分特性和使用性能,均不应计入货值金额;第二种半成品和配件包装应按成本价计算在货值金额内,只是没有组装成成品;第三种对于此类货物均应按市场价计入货值,并从重处罚;第四种成品应计入涉案货值,半成品应按照产品性能、工序完成程度等分析是否计入货值,原辅料、包装物不计入货值[15]。在食品行业,货值金额指生产经营的食品的市场价格总金额。其中原料及食品添加剂按进价计算,半成品按原料计算,成品按销售价格计算。

3.6 以是否入账来界定货值

对于认定违法所得的时间跨度需要有一个认定,以此来解决因案件时间跨度太长而导致货值金额难以认定的情况。“营业收入数额”的认定期限可以通过货款是否入账来界定,如货款已经入账,则认为货物的权利以及风险等也随之转移,无论是否实际收到货款,均认定纳入营业收入,包括预期的营业收入[16]。

3.7 对主体资格合法性分类界定

对于主体资格不合法的,其违法所得应当认定为全部经营性收入,包括成本和利润;对于主体合法,经营商品不合格,如果当事人是故意的,应当将全部经营收入,包括成本和利润作为违法所得;对于主体合法,经营商品不合格,如果当事人是无主观故意的,应当只将获利金额(利润,不包括成本)作为违法所得;当然,如果无法确定相对人主观状态时,建议以获利金额(利润,不包括成本)确定违法所得。违法所得“已得”必须包含在违法所得之内,而对于“应得未得”,如果违法所得确能收回,应当计算在违法所得内并予以追缴;若有证据证明违法所得无法收回,则不能计算在内;对于当事人已缴税款和有证据证明已退还、赔偿受害人的金额,应在没收违法所得时扣减(计算时仍应计算在内)并予以说明[17]。

4 展望

随着价值法学在法律中引入,法律应该更加关注复杂的现实生活,有关法应该是什么这一根本问题的理解与解释,应从生活现象中总结抽象出来,事实证明,在不考虑社会背景与人们的物质生活方式,仅仅从“正义”角度制定的法律其可操作性都是较差的,所以,在有关违法所得、货值认定中,要明确法律制定的价值目标,加强法的各种价值目标的相互关系尤其是冲突关系的研究,以此来减少不同部门,法域之间存在的冲突[18],在食品安全方面,对于违法者应采取从高从严处罚的高压态度[19],以保证消费者的食品安全;同时为保护食品生产者的利益,应通过政府来制定共同的行为准则,在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同时打击潜在的竞争对手[20]。

参考文献

[1]陈艺娟.浅议卫生行政处罚中违法所得的认定[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2,4(4):469-470.

[2]董思毓.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犯罪中货值金额的理解和认定[J].法制与社会,2012(3):107-117.

[3]安源.对行政处罚中“违法所得"的规范——关于计算标准的讨论[J].网络财富,2009(14):102-105.

[4]陆一.本案不合格成品布的货值如何计算[J].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12(8):24-25.

[5]刘军.仅凭抽查结果能否实施处罚[J].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08(8):27.

[6]徐贷.犯罪所得之物之刑法解释与适用——以商业贿赂犯罪为视角[J].中国刑事法杂志,2009(1):51-58.

[7]邢晋太,董建军.廉价商品怎样计算货值金额和违法所得[J].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08(11):25.

[8]杨毅.计量违法案件的一违法所得如何计算[J].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11(9):27.

[9]魏文彪.生命价值不能以问题药品货值来衡量[J].中国公共安全(综合版),2007(9):26.

[10]苏州市餐饮食品安全行政处罚典型案例汇编[Z].2011:1-84.

[11]汪永清.行政处罚法适用手册[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1996,28

[12]王为侯荣贵.货值的认定应囿于法律的规定[J].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13(6):22-23.

[13]吴振祥,游德清.不合格水泥货值金额该如何认定[J].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13(11):25.

[14]刘清生.论刑事违法所得的认定与追缴[J].湖南社会科学,2009(2):51-57.

[15]陆一.半成品和配件能否计算为涉案货值[J].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13(6):20-21.

[16]张云.对我国产品质量法中“货值金额"计算的思考[J].标准科学,2009(3):58-60.

[17]王勃,张修乾.一起餐饮业食物中毒处罚案例的分析思考[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11,21(5):453-454.

[18]郭兴利.试论价值法学在中国的兴起[J].理论学刊,2006(7):84-86.

[19]刘俊海.对食品违法行为应采取从高从严处罚的高压态度[J].农村工作通讯,2011(12):41.

[20]Richard A.Posner.Theories of Economic Regulation[J].The Bell Journal of Economies and Management Science,1994:335—358.

作者:贲智强 金嘉琪

完善商标犯罪法律法规论文 篇3:

网络知识产权犯罪的挑战和解决措施

摘要:信息时代,互联网深入渗透进社会生活各个层面,侵犯网络知识产权的犯罪行为也随之产生,且相较于传统的知识产权犯罪,网络知识产权犯罪更具有隐蔽性,其所造成的影响更广泛、后果更恶劣,对当前知识产权保护提出了严峻挑战。现阶段,我国针对网络知识产权犯罪的立法尚且不够完善,不能全面规制新型的网络犯罪行为。本文通过概述网络知识产权犯罪,对其当前带来的挑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有效的解决对策,以期能够提高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维护社会经济稳定发展。

关键词:网络知识产权犯罪 挑战 解决措施

引言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极大的颠覆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在为人们带来便捷化的生活的同时,也衍生了无数新型的犯罪行为。其中,网络知识产权犯罪就是一种基于互联网虚拟平台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一种新型网络犯罪行为。网络知识产权犯罪对传统的法律规制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为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带来了严峻挑战。因此,探索网络知识产权犯罪的有效法律规制路径,积极应对与解决网络知识产权犯罪带来的挑战是非常必要的。

一、网络知识产权犯罪

1.含义

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是指权利人的知识产权侵犯达到一定的严重程度,并符合违法构成要件要素的犯罪行为。网络知识产权犯罪主要是指在网络条件下引发的以互联网为手段,或者与网络相关的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犯罪行为。相较于传统的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网络知识产权犯罪具有显著的隐蔽性、专业性、广泛性特征,其所产生的危害也相对更加严重。因此,需要加强对网络知识产权犯罪的法律规制与治理[ 1 ]。

2.类型

(1)网络著作权犯罪

侵犯他人的网络著作权的犯罪行为主要包括未经著作权人许可,以营利为目的私自上传、下载其著作的行为;同时还有在网络游戏中,私自开设服务器,进行“游戏外挂”的研发、售卖以及使用等新型犯罪行为。

(2)网络商标权犯罪

利用网络渠道或者在网上发布侵犯他人商标权的犯罪行为就构成了网络商标权犯罪。其中,权利人商标权受到侵犯的形式包括非法制造、非法销售权利人的商标标识,其属于刑法分则中侵犯商标权犯罪分类。

(3)网络专利权犯罪

典型犯罪行为是假冒专利罪,主要是通过使用未经权利人许可的专利号用于自己产品的生产销售当中,或者用于其他商业用途,从而从中获取利益的犯罪行为。网络专利权犯罪通常隐藏于互联网中,不利于察觉与取证。

(4)网络商业机密犯罪

商业机密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关键要素,互联网背景下,商业机密的载体逐渐向电子信息载体发展,犯罪分子通过攻击企业商业网络盗取商业机密的行为,就构成商业机密犯罪。

二、网络知识产权犯罪面临的严峻挑战

1.刑事立法的滞后性挑战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知识产权犯罪形式越来越多样化,但是刑事立法的更新速度远远滞后于新型犯罪形式,导致法律不可避免的存在滞后性。一是,目前我国刑法分则中对于知识产权犯罪类型的规定罪名不多,难以实现对各类网络知识产权犯罪的有效覆盖。例如,在商标权犯罪中,现有刑法规定“未经所有人许可,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这其中并没有包括服务商标,导致网络环境下的知识产权犯罪难以实现全面规制。二是,现有刑事立法中的犯罪主体具有单一性,而网络知识产权犯罪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犯罪主体多样化,例如网络服务商在一些网络知识产权犯罪行为中的催化作用[ 2 ]。

2.网络知识产权犯罪认定方面的挑战

现有刑事立法的滞后性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司法实践困难,带来了网络知识产权犯罪认定方面的挑战。一是在犯罪侦查方面,由于互联网平台的虚拟性及其瞬时传播性,导致犯罪侦查主要依赖于电子数据,这与传统的刑事侦查具有根本性区别。二是犯罪行为难以定性和定量。对网络知识产权造成侵害的主观目的、传播范围极大地影响着违法定性,并且对于所得的合法性难以有效分别,在犯罪数额认定上存在较大的难度。三是在法律适用方面,知识产权的载体形式通过网络途径不断变化,使得侵权行为具有较高的隐蔽性,空间异化导致法律适用性降低,难以认定犯罪。具体来说,网络知识产权犯罪认定困难主要表现为:一方面是侵权方式认定错乱。网络条件下,知识产权的载体呈现出多元化发展,其所引发的侵权行为相较于以往的知识产权犯罪产生巨大区别,传统的罪行法定原则及文义解释已经难以适用网络环境下的犯罪行为。另一方面是网络知识产权犯罪的危害结果认定上存在困难。网络空间是巨大的,基于互联网的知识产权侵权行为获得变现的方式是多样的,这对于其所得是否是违法的认定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同时,网络知识产权的侵权行为所造成的社会危害也难以简单的以“违法所得”来判断。

3.社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带来的挑战

随着社会进步与发展,近年来人们逐渐开始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但从社会整体来看,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仍旧十分薄弱,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具有较大的差距。由于社会整体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高,相关立法水平也难以跟上。从社会大众角度来说,人们对于在精神消费中的版权意识较为薄弱,例如被爆抄袭的文学作品仍旧有很多人追捧,甚至作者可以通过作品影视化获利,而原著的维权之路却是难上加难。同时,大多数人从便利、廉价的角度出发去选择商品,而不重视其是否存在知识产权侵权的行为。这些存在于社会层面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足,也在很大程度上为网络知识产权的全面立法规制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三、网络知识产权犯罪挑战的解决对策

1.完善相关刑事立法

现阶段,我国关于网络知识产权犯罪的相关刑事立法还存在较强的滞后性,对于一些新型的网络知识产权侵犯行为的法律规制尚处于空白。因此,应对网络知识产权犯罪带来的挑战的当务之急,就是完善相关刑事立法,通过制定专门的网络知识产权犯罪的特别刑法,详尽规定现有条文中尚未涉及或者表述不够清晰的犯罪行为,同时加强与《著作权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联系,建立协调一致、相辅相成的完善的法律体系,从而明确网络知识产权犯罪的构成要件要素,加强对犯罪主体、犯罪对象的明确认定,为信息时代提供必要的法律保障[ 3 ]。

2.合理变更社会危害性评价标准

21世纪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应当与实体财产放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因此,在知识产权刑事保护政策方面,应当从原来的“适度”变为“同等”地位,进一步扩大刑法规制范围,确保全面覆盖各种类型的知识产权侵害行为。同时,还应当对入罪标准评价进行适当的改变。具体来说,应当转变“违法所得”的评价标准,这主要是针对实体财产,对于知识产权难以使用,从而也难以实现对知识产权的同等保护。对于网络知识产权犯罪行为的评价标准,应当转变为“社会危害性”,打破违法所得、非法经营数额的具体定量评价标准,增加“社会危害性”的定性评价标准,根据行为人对权利人造成的损害进行违法评价,即行为人并非以盈利为目的,或者没有获取相应的违法收入,如果对权利人造成巨大伤害,也应当确定为网络知识产权犯罪行为。

3.提升社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社会整体的法律意识对于立法的产生具有非常重大的影响。提升社会整体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是推动相关立法完善的重要前提。提升社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一方面需要执法者具备较强的知识产权法律意识,加大对各个类型的知识产权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另一方面,还应当加强对典型案例的宣传,通过教育宣讲等形式加大对社会大众的普法教育,从而提升社会整体对知识产权的认识与重视,形成良好的社会知识产权保护氛围,自觉抵制、揭发、规避网络知识产权犯罪行为,从根本上解决网络知识产权犯罪问题。

四、结语

信息时代,互联网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的同时,一些新型的犯罪行为也悄然而生。网络知识产权犯罪问题凸显,现有的法律体系难以实现对新型、复杂的网络知识产权侵犯行为进行有效的法律规制,从而使其面临巨大的挑战。因此,相关法律工作者应当致力于完善相关刑事立法,加强对目前知识产权刑法保护缺陷的审视,结合实际优化完善,同时重视提升社会整体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营造良好的网络条件下的知识产权保护氛围和手段。

【参 考 文 献】

[1]闻雁锋.网络侵犯知识产权犯罪对刑事犯法的挑战[J].法制博览,2020(27):72-73.

[2]符亞均.网络知识产权犯罪现状与立法完善[J].法制博览,2019(12):209.

[3]郭啸虎.网络知识产权的刑法问题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9(06):12-13.

(责任编辑:姜秀靓)

作者:方尔埼

上一篇:辅助生殖技术优质护理论文下一篇:综合实训教学网络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