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名的法律保护完善论文

2022-04-15

摘要:随着网络经济的飞速发展,域名引起的纠纷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愈来愈常见,由此域名的法律保护也日渐成为理论界及司法实践所关注的焦点。然而域名纠纷对于传统的知识产权法律似乎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学者们对域名的性质、法律地位也都莫衷一是。在分析域名的性质及法律地位,比较域名的法律保护与商标等保护的基础上,旨在完善域名保护。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域名的法律保护完善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域名的法律保护完善论文 篇1:

加强我国域名法律保护研究

摘要:域名的法律保护问题一直是各国法律界关注的焦点。本文拟从我国的实情出发,指出在我国完善域名法律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并从立法原则和具体制度上对我国完善域名法律保护提出建议。

关键词:域名;法律保护;意义;立法原则;具体制度

文献标识码:B

作者:倪 彬

域名的法律保护完善论文 篇2:

关于域名的性质及保护

摘 要:随着网络经济的飞速发展,域名引起的纠纷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愈来愈常见,由此域名的法律保护也日渐成为理论界及司法实践所关注的焦点。然而域名纠纷对于传统的知识产权法律似乎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学者们对域名的性质、法律地位也都莫衷一是。在分析域名的性质及法律地位,比较域名的法律保护与商标等保护的基础上,旨在完善域名保护。

关键词:域名权;商标权;知识产权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商务与网络经济的发展也愈来愈蓬勃,网络的发展在给人们的交往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给传统知识产权法律体系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而其中域名纠纷及其法律规制在网络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也日渐成为学者们和司法工作者们关注的焦点。在网络世界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企业不仅关注其产品和服务在现实市场上的销售,同时也纷纷申请注册域名建立自己的网络平台,扩大自己在网络市场上的影响力。由此可见,完善的域名保护制度有利于网络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良好的网络秩序的维护和发展。

一、域名的概念及特征

1.概念

域名是网络技术发展的产物,对于域名的定义学者们有不同的阐述。有学者认为:“域名是网络环境下产生的与商标、商号等相类似,但又不同于商标、商号而区别域名使用人和其服务三标识性知识产权客体。”;同时也有人认为:“域名就是网址,是指在因特网上使用的用来区别不同网站主页的”[1]。美国《反域名抢注消费者保护法》第3005条第3 款规定:“域名是指任何域名注册员、域名登记机构或其他域名注册机构分配的任何包括文字与数字的名称,作为互联网之上的电子地址的一部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与国际商标协会规定:“域名系统是专为网络的计算机定位而设计的便于人们记忆IP地址的友好名称。”而《中国互联网络域名管理方法》规定:“域名,是互联网上识别和定位计算机的层次结构式的字符标识,与该计算机的互联网协议地址相对应。”尽管域名的概念不尽相同,但是所有的定义都认为域名在现代电子商务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对于一般的网络用户来说,域名能帮助其方便直接快捷地浏览主页;而对于商事主体来说,域名能让其商业信息在浩如烟海的海量信息中凸显而出,扩大自己在互联网中的影响,使自身在商业竞争中取得优势。

2.特征

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加速了域名的商业化,很多企业将自己为公众知晓的商标或商号注册为域名,也有企业积极地将自己运营较为成功的网站的域名注册为商号或商标。这种将域名与商号、商标相互转化的行为使得域名具备了与商标、商号等代表企业信誉的文字和图形等相似的商业识别功能,但是域名也具有其自身的法律特征。

首先,域名也是无形的。域名存在于虚拟的网络世界,就如同商标等传统的知识产权客体一样,域名本身是无形的。其次,域名在全球范围内是唯一的且具有排他性。域名是与IP地址一一对应的,互联网技术要求全球每台计算机只能有一个IP地址,因此与其相对应的域名在全球也是唯一的。域名的唯一性也赋予了域名以排他性,在域名注册成功后,该域名注册人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排除他人获得或使用该域名的可能性。再次,域名的稀缺性。域名的稀缺性也是域名唯一性的延伸。普通人的记忆能力是有限的,因此简洁易记忆的域名往往受到商事主体的青睐,而可供选择注册的域名的范围越来越小。然而同时商事主体对于域名的需求却越来越大,这种供求关系的失衡使得域名纠纷在现代社会发生的越来越频繁。最后,域名具有商业价值。域名具有商业价值是因为域名具有标识性,在互联网上域名能将某一企业与其他商事主体区分开来,并且域名与该企业的商品或服务的质量、企业的信誉等相联系的,网络用户往往会因为域名而对主页上的商品或服务产生预期。传统的企业和其他组织总是以其名称或商标或其缩写作为中心域名,而互联网用户也总是以名称或商标加上.com,甚至直接其字母形式尝试访问某些网站,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就是域名具有了与企业名称、商标等类似的标识性,看到某域名自然想到相对应的组织,想访问某组织的网站自然会尝试与其相对应的域名[2]23。因此,域名和商标一样是企业商誉的载体,在网络世界中,域名能够代表一个企业的信用、其商品和服务的品质以及售后服务等。

二、域名的性质

网络经济迅速发展使得域名的功能不断扩张,商业价值日益凸显,但是在法律上应当如何对网络域名进行评价和保护,法学理论界以及实务界似乎对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观点一认为,域名不应当纳入知识产权进行规制。其认为网络仅仅是企业进行运营的一种方式,其仅仅是权利的载体及工具,因此域名并不是一种权利,因此也无需创设一种新的权利或将其归入知识产权进行保护;或者认为,域名不符合知识产权的专有性、时间性以及地域性的特征,因此域名并非知识产权。观点二认为,域名是一种民事权利,虽然域名不是知识产权,但是其是人们智力活动的产物且具有商业价值,因此其应当受到法律保护。域名作为未通过立法转化为权利的民事利益,只要不违反法律,就应保护其持有人的合法占有、使用[3]。观点三认为,域名具有知识产权的属性。但是域名在知识产权体系中应当如何定位,学者们意见并不一致。有学者认为应当将域名作为商标保护,即以商标的评价标准来判断域名的适格性,从而决定某一域名是否能获得商标法的保护。国外已有立法将域名作为商标法的客体予以保护,美国专利商标局在1998年1月提出了将域名注册为商标的评审规则,即域名注册人可以通过商标保护法寻求救济,其实质上将域名视为电子商标。也有人认为应当将域名作为网络标识进行保护,即将域名看成企业名称,类比商号权来保护域名。同时有学者认为域名是一种新型的、独立的知识产权,因其与传统的知识产权客体有区别,所以应制定单独的法律对其进行规制。

域名应当被认为是一种新的知识产权客体。首先,域名是权利客体。在电子商务中,域名可以区别商品或服务的来源,是生产经营者的代表性标识。因此域名具有商业标识利益,是一种法律应该且值得保护的利益。所以域名应当是法律保护的权利客体,而不仅是权利的载体,域名所有人应当可以通过法律规定的程序获得受保护的权利。同时,域名是智力创造活动的产物,是一种不发生有形占有、损耗的无形财产,其符合知识产权客体的要求。其次,域名权又不同于传统的知识产权,其以网络空间地址资源为载体介入了商业标识、商誉等“基因”,经网络市场的改良整合,表达了“合成”的转基因式优势,即域名具有任何一个单项的优势,但又不同于任何一个单项,不能以每个单项的特征来概括全部特征[2]106。即虽然域名与商标、商号等一样是智力成果,且具有标识作用与商业价值,但是域名因其自身的技术特征而与传统的商标、商号有所不同。

通过商标法来保护域名将会限制域名的保护范围:首先,我国法律规定商标的注册人限定于提供商品和服务的经营性法人和自然人,但是从实践看来,法律并不禁止个人注册域名,因此通过商标法保护域名会使得一部分由普通个人注册的域名得不到法律的保护;其次,显著性是商标的重要特性,然而域名却刚好相反,商业价值较高的域名往往是那些表明商品或服务种类或名称的域名,因此若以商标法来规制域名将会使大批具有商业价值的域名得不到法律保护。再次,域名的唯一性与商标的类别区分也有很大的冲突,商标的注册是按照商品或服务的类别来申请的,即同一商标会因在不同的商品类别注册而属于不同的商事主体,但是域名在注册后即具有排他性,无法根据域名标明的产品或服务分类来申请域名。最后,商标使用的地域性原则也无法适用于域名的保护,因为域名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排他性。“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国家毫不含糊地承认,外国商标注册人仅仅在国际互联网上使用了与在该国注册的商标相同的域名,就会因为域名的全球性而在该国当然构成了该商标的有效使用。”[4]315由此可见,通过将域名注册为商标来保护会因为商标法的诸多规定限制以及域名的特征而存在很多障碍。

虽然域名与商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通过商号权来保护域名也存在一定的困难。首先,域名和商号的结构、文字不同,难以适用同一规则予以规范;其次,在现实生活中,企业只能有一个企业名称,但法律并未限制企业注册域名的数量,一个企业可以申请多个域名;最后,商号也受地域性原则的限制,即企业在其企业名称登记主管机关的辖区内享有已登记名称的专有权,其他同行业的企业不得注册相同或相似的企业名称,然而域名的唯一性决定了登记注册的域名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排他性。

三、域名的法律保护

域名的法律保护是伴随着互联网发展而产生的一个新问题,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域名的知识产权保护对我国的法律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了更好地解决域名纠纷,我们应依据我国域名的发展现状,制定和完善知识产权法律以更好地保护域名权。域名权的权能应至少包括以下几项权能:首先,域名权应包括使用权。使用权是指域名权人可以独占、使用、享有其注册的域名的收益,而不受第三方的干涉;同时使用权也应包括禁止他人以营利为目的使用与其相似的域名,因为相似的域名足以让消费者产生误导。其次,域名权也应包括许可使用权和转让权。许可使用权是指域名权人可以通过许可合同将域名的使用权许可给他人享有,但域名权人对被许可人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承担审查义务,以维护域名的标识作用。最后,域名权包括变更权、续展权以及注销权。依据相关法律规定,经域名登记机关批准后域名权人可以变更域名的登记事项以及办理注销域名登记。域名的保护除了应完善知识产权的立法之外,还应当提高许多企业注册域名的意识,积极引导企业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以扩大自己的影响,企业也应提高自己的域名防御意识,积极进行域名防御注册。

参考文献:

[1]龙一平.关于域名法律保护的思考[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

[2]蒋剑鸣.互联网域名与商标冲突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1.

[3]夏德友.论域名的法律地位—兼析知识产权的特征[J].当代法学研究,2000,(2).

[4]薛虹.网络时代的知识产权[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作者:苏媛媛

域名的法律保护完善论文 篇3:

论商标反淡化在我国的适用

摘要:随着现实生活中商标淡化现象越来越多地出现,完善对商标的反淡化保护显得尤为必要。运用历史的、比较的、实证的研究方法等,深入细致地探讨了商标反淡化理论在我国的适用问题,并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完善我国商标反淡化相关立法的建议。

关键词:商标;淡化;反淡化

文献标识码:A

1 商标淡化的内涵及具体表现

商标淡化,根据美国1996年《联邦商标反淡化法》(Federal Trademark Anti-Dilution Act)的界定,指“减少、削弱驰名商标对其商品或服务的识别性和显著性能力的行为,不管在驰名商标所有人与他人之间是否存在竞争关系,或者存在混淆、误解或欺骗的可能性。”商标淡化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可以将其归结为三种形式:弱化、丑化、退化。

1.1 弱化

弱化也称为冲淡或暗化,是商标淡化最常见的形式,指无权使用人将与驰名商标相同或近似的商标用于与驰名商标核定使用的商品或服务不同或不相类似的商品或服务上,从而使该驰名商标与其核定使用的商品或服务之间的特定联系削弱的行为。例如,将KODAK用在自行车上,将“老爷车”商标用于汽车,这些都冲淡了该商标在本行业已经建立起来的商誉,导致其商业价值的贬值。

1.2 丑化

所谓丑化,是指无权使用人将与驰名商标相同或近似的商标用于对该驰名商标的良好声誉产生贬低、玷污作用的商品或服务上的行为。丑化常常表现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在不洁或有伤风化的背景下使用驰名商标。例如,在美国化学公司诉安纳赛尔-布希案中,美国法院认为被告在杀虫剂上使用“WHERE THERE IS LIFE,THERE IS BUG”,玷污了原告注册使用于啤酒上的标语“WHERE THERE IS LIFE,THERE IS BUD”。另一种情况是将驰名商标使用在普通商品上,这种做法损害了驰名商标高品位、高质量的声誉和形象。

1.3 退化

所谓退化,是指由于权利人对驰名商标的不当使用或他人以间接的方式将驰名商标曲解为核定使用的商品或服务的通用名称的行为。退化使消费者将驰名商标误认做有关商品的通用名称,从而使驰名商标不再具有识别功能。如“优盘”这个词最初是由朗科公司于1999年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款利用USB作为接口、闪存作为存储介质的闪盘后,申请了“优盘”注册商标,有效期为2001年1月21日至2011年1月21日。但长期以来,由于管理不当,许多同业经营者、计算机从业人员、消费者都把“优盘”作为一种计算机移动存储器的商品通用名称加以使用。从“优盘”牌闪盘到以优盘取代闪盘的称呼变化的过程,也是朗科公司“优盘”商标显著性逐渐退化的过程。

2 商标淡化行为的法律评价

我国法律没有对商标淡化作出明确的界定,学术界也尚未有统一的见解。但通过借鉴国外相关立法和理论以及对商标反淡化理论进行深入的考察,我们可以对其法律性质作出以下的初步评价。

2.1 商标淡化是一种侵害商标权的行为

传统的商标保护主要针对商标的识别功能,将商标权局限在注册商品或服务,第三人只有在相同或相似的商品或服务上使用他人商标,才构成对商标权的侵犯。但商标一旦变得驰名以后,知名度与市场影响力大增,以至于将它用到不相同或不类似的商品上,也会使消费者发生误认或者联想。因此,在不相同或不类似的商品上使用与驰名商标相同或近似的标记,是一种侵害商标权的行为。

2.2 商标淡化是一种不正当竞争行为

“凡逾越正当竞争之领域,或违反商业诚实习惯之行为,均得以不正当竞争名之。”商标淡化作为对商标识别性、显著性的削弱、玷污行为,不恰当地利用了他人商标的知名度和声誉,这一“搭便车”的行为,也是不正当竞争行为的一种。

2.3 商标淡化是一种不当得利

不当得利是指无法律上的原因而受利益,致使他人受损失的事实。在商标淡化中,淡化行为人无法定或约定的根据,利用他人驰名商标所承载的商誉取得利益,且淡化行为人的得利与驰名商标权利人所蒙受损失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所以,商标淡化行为也是一种不当得利。

3 国外对商标淡化的立法规制

商标淡化行为自其产生以来,越来越引起各国的关注,国际上也十分重视对驰名商标的反淡化保护。从立法发展来看,反淡化理论正在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加强对驰名商标的反淡化保护已成为各国法律的发展趋势。

3.1 国际条约对商标反淡化的相关规定

国际上对驰名商标的特别保护经过了几个里程碑式的法律文本:《巴黎公约》开创了对驰名商标特别立法的先河,TRIPS协议可谓是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的国际条约之肇始。《巴黎公约》第6条之2中规定:驰名商标都应受到各成员国的特别保护,包括可以阻止他人注册,申请撤销他人以恶意取得的商标注册或禁止使用之。TRIPS协议在对驰名商标的保护上前进了一大步,其第16条第3款规定:“巴黎公约1967年文本,原则上适用于与注册商标所标示的商品或服务不类似的商品或服务,只要一旦在不类似的商品或服务上使用该商标,即会暗示该商品或服务与注册商标所有人存在某种联系,从而注册商标所有人的利益可能因此受损。”此规定将驰名商标的保护范围附条件地扩大到“不相类似的商品上”,同时规定驰名的服务商标也适用这些规定。这标志着反淡化保护制度在国际法层面上的正式确立。

3.2 英美法系国家对对商标反淡化的相关规定

1947年,美国马萨诸塞州制定了第一个商标反淡化法,其他各州纷纷效仿,为保证法律的统一性,1995年底,美国国会通过全美统一的商标反淡化法律——《美国联邦商标反淡化法》,该法的生效意味着反淡化理论被正式引入联邦法律。在美国影响下,英美法系其他一些国家如英国、加拿大也纷纷将商标反淡化的相关规定引入自己的法律制度中。

3.3 大陆法系国家对对对商标反淡化的相关规定

大陆法系国家也非常重视对商标反淡化理论的研究和立法。德国在其商标法修订之前,都是以判例的形式给予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德国1995年修订的《商标和其他标志保护法(商标法)》才正式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了反淡化理论。法国的《知识产权法典》、日本的《不正当竞争防止法》都有商标反淡化的相关规定。

4 我国商标反淡化的相关立法及不足

2001年前,从狭义的法律层面而言,我国的《商标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对商标淡化行为都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只是在一些地方性法规或行政规章中,涉及到了商标反淡化的精神或内容。如上海市1996年颁布的《上海市著名商标认定与保护暂行办法》第22条第3款第一次使用了“淡化”概念。然而,上述有关立法毕竟都体现于行政规章或地方性法规,其法律效力有限。为顺应“入世”的需要,也为了更加有效地保护驰名商标,在2001年10月21日修订的《商标法》中对驰名商标的保护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规定,其中也体现了商标反淡化的相关问题,其第13条第2款规定:“就不相同或者不相类似商品申请注册的商标是复制、摹仿或者翻译他人已经在中国注册的驰名商标,误导公众,致使该驰名商标注册人的利益可能受到损害的,不予注册并禁止使用。”这一规定表明中国《商标法》正式将驰名商标的反淡化保护纳入规制,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已有完善的商标反淡化立法,我国的商标反淡化立法仍存在许多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4.1 法律制度的基本内容空白

我国的商标反淡化立法中没有任何关于商标淡化行为的法律概念、行为方式、构成要件、法律责任等的具体规定,而法律概念、行为方式、构成要件、法律责任等是一种法律制度最核心的内容。它们的缺失会严重影响该制度在实践中的具体运行。另外,我国对驰名商标淡化行为的处理仅停留于不予注册和禁止使用的层面,并没有将驰名商标的淡化作为一种特殊的侵权行为正式列入《商标法》,这就会影响实践中对淡化侵权行为的处理。

4.2 对驰名商标的扩大保护仍未突破传统混淆理论的影响

对擅自使用已在中国注册的驰名商标,只有在“误导公众、致使该驰名商标注册人的利益可能受到损害”的情况下才能被禁止注册或使用。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误导或损害,就不能驳回注册或禁止使用。可见,现行法律对驰名商标的扩大保护仍未突破传统的混淆理论的束缚,不能给予驰名商标以适当的保护。

5 完善我国商标反淡化立法的建议

在我国经济生活中,已经大量出现利用淡化手段侵犯他人商标权的案件,而且可以预测,今后此类淡化侵权案件会越来越多,所以,我国相关立法必须对这一现象作出反应。笔者认为,我国完善商标反淡化相关立法是非常必要的,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5.1 界定商标淡化的法律概念

商标淡化的概念在我国理论界众说纷纭,至今仍没有被普遍接受的统一概念,立法上也没有一部法律对其进行界定。地方性法规尽管使用了商标“淡化”的概念,但该法将丑化、贬低与淡化并列使用,实际上与商标淡化理论所探讨的“淡化”概念有所出入。商标淡化理论所言的“淡化”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包括了弱化、丑化、退化等多种的淡化行为。因而,为了防止歧义、造成混乱,我国应在立法层面上明确对商标淡化的概念的界定。

5.2 确定商标淡化的行为方式

我国可以借鉴国外立法,规定弱化、丑化、退化三种基本的商标淡化行为表现方式,同时可以进行适当扩展。笔者认为,我国立法所应确定的淡化行为至少应包括以下几种:

(1)在非类似商品或服务上使用他人驰名商标或相似商标;

(2)将他人的驰名商标作为通用名称使用;

(3)将他人驰名商标列入商号中使用;

(4)将他人驰名商标用于产品外包装;

(5)将他人的驰名商标作为域名注册。

5.3 完善相关法律救济渠道

法律救济也应是反淡化制度的重要内容。我国修订后的《商标法》由于未将商标淡化列入特殊侵权行为,故对商标淡化行为只采取禁止注册和禁止使用的法律救济,被淡化商标的所有人未能得到经济上的赔偿,这不利于保护驰名商标所有人。因此,要完善商标反淡化立法,必须将商标淡化视为一种特殊的商标侵权行为,规定被淡化的商标权人在发现自己被侵权的情况下,有权请求法院禁止他人“淡化行为”的继续,并有权要求法院根据被告因淡化行为的获利和原告因被淡化所造成的损失以及诉讼费用等,合理确定金钱赔偿的数额。

参考文献

[1](美)苏姗·瑟拉德.张今译,张保国校.外美国联邦商标反淡化的立法与实践[J].国法译评,1998,(4).

[2]黄晖.驰名商标和著名商标的法律保护[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3]刘春田.知识产权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4]马宁,杨晖.商标淡化理论的新转折[J].电子知识产权,2004,(2).

作者:刘彦杰

上一篇:人本性小学教学管理论文下一篇:物权法现状立法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