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科技创新论文

2022-04-16

[摘要]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的深入落实,为民营企业科技创新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从民营企业自身发展的角度来说,面对激烈的行业竞争,只有将科技创新摆在战略核心位置,抢占技术优势,才能始终走在行业发展的前沿位置,这也是提升民营企业综合竞争力的关键。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企业科技创新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企业科技创新论文 篇1:

基于投入产出的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

摘 要: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科技的竞争,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科技实力的重要标志。目前我国企业还存在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研发投入强度偏低、技术骨干人才紧缺等问题,本文从投入产出角度对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提出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既需要人、财、物的持续投入,也需要战略、组织、平台、技术、产品、市场等六大方面的统筹平衡发展。

关键词:投入产出 企业科技创新 创新能力评价

创新驱动是党中央立足全局、面向全球、聚焦关键、带动整体的重大发展战略,是我国在当前百年未有大变局的新时代突破困境、谋求发展的必举之措、必行之策。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力量,在推动国家创新发展中起着“唱主角”“挑大梁”的作用,是科技与经济结合的纽带。科技创新已成为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在市场竞争中克敌制胜的法宝和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重要抓手。尤其是在当前全球新冠疫情肆虐、经济深度衰退、国际经贸摩擦不断加剧、新一轮科技革命重构全球经济版图等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形势下,搞好企业的科技创新意义更加重大。

一、企业科技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科技创新已成为当今时代共同的主旋律,我国大多数企业已经意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对科技创新越来越重视,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为我国科技创新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总体上来看,我國企业科技创新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

关键核心技术是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目前虽然以华为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在操作系统、芯片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历史性壮举,但总的来说,中国企业在中低端的技术产品、供给能力相对过剩,高端技术产品供给能力相对不足,在部分关键核心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基础软件产品等“核高基”方面长期依赖进口,受制于人。

(二)研发投入强度偏低

研发投入是一个企业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粮草和弹药”,直接反应企业科技创新的活跃程度。近年来,随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我国企业研发投入规模逐年加大。根据中国知识产权局对近1万家企业调查显示,2018年我国企业科技创新研发投入约2万亿元,占GDP的2.18%,研发经费支出在500万元以下的企业占比超过80%。与世界主要科技大国的企业相比,我国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仍然偏低,同时投入分布不均衡。

(三)技术骨干人才紧缺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是企业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关键。根据科技部对2018年我国R&D人员发展状况分析显示,我国企业R&D人员总量342.5万人年,从国际比较看,我国企业研发人力投入强度指标在国际上仍处于落后水平,多数发达国家企业每万名就业人员的R&D人员数量仍然是中国的近2倍。

(四)科技创新成效不足

成果是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直接产物。对于企业而言,专利是最主要的成果。近年来,我国企业新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量屡创新高,华为更是成为了全球最大的专利持有企业之一。但是我国企业专利还存在技术含量低、有效发明专利实施率低、有效专利产业化率低等问题。根据中国知识产权局对近1万家企业调查显示,2018年我国企业有效发明专利实施率63.2%、有效专利产业化率46%。

二、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模型构建和评价方法

企业科技创新是从新产品或者新工艺设想产生,经过研究、开发、工程化、试生产到商品化完整过程一系列活动的总和,本质是研究出新技术和新产品,并将这些新技术和新产品应用于市场,实现商业价值。

(一)企业科技创新活动模型

企业科技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要确保企业科技创新活动高效开展,首先需要弄清楚企业科技创新活动到底涉及哪些方面,包含哪些内容。为此,本文建立了企业科技创新活动模型,具体模型见图1。

企业科技创新活动包括创新投入、运行过程、创新产出三个方面。创新投入主要是人、财、物的投入;运行过程主要涉及战略、组织、平台、技术、产品、市场等六个维度,一是以战略为指导,明确创新的方向。二是以产品创新为重点,在已明确的方向上有针对性地进行新产品研发。三是以技术创新为基础,基于产品研发需求开展新技术的预研和攻关。四是以组织为依托,规范和推进科技创新活动。五是以平台为支撑,促进创新行为的跃升。六是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市场实现创新的商业价值;创新产出主要包括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和科技成果。

(二)企业科技创新投入-产出模型

企业科技创新活动模型从理论上说明了创新活动的组成,在此基础上,本文建立企业科技创新投入-产出模型,探索企业科技创新投入、运行过程与创新产出三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具体模型见图2。

科技创新投入包含人、财、物等,人才投入和物力投入可以表征为钱财的投入,本文将科技创新投入全部归一化为科技创新经费投入;运行过程指的是科技创新具体行为,在企业相对稳定的运行周期内,运行状态基本稳定;创新绩效指的是与科技创新直接相关的成果和产出。基于此,本文认为在企业相对稳定的运行周期内,企业科技创新产出主要受投入的影响。

(三)企业科技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结合企业科技创新投入-产出模型,从企业实际出发,结合国家对企业相关指标要求,本着科学性、代表性、可比性、可操作性、导向性、多目标性的原则,建立企业科技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共3个一级指标、6个二级指标和12个三级指标。具体指标体系及权重见表1。

通过建立企业科技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推导出企业科技创新投入-产出函数,首先,可以诊断创新活动存在的问题,并实时纠偏;其次,可以对创新行为的实际效用进行评价,并持续改进,提升整体效率;第三,可以对未来科技创新产出进行预测,给未来的科技创新决策提供支撑。

三、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实证分析

基于科技创新投入—产出模型和评价指标体系,以所在企业——四川九洲电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旗下某子公司为例,进行实证分析。以五年为一个周期,对采集的2010—2019年的相关数据进行描点,形成周期投入-产出曲线,并根据多个周期进行曲线拟合,最终得到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投入-产出曲线:

y=f(x)=(5.7891-5.7588x+2.1382x2-0.351x3+0.0215x4)×104

从测算结果看,分别以2018年和2019年为例,该企业研发投入分别为3.37亿元、4.26亿元,科技创新能力得分分别为47分和60分,得分较低,该企业研发投入不足,要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需进一步加大人、财、物的投入力度。面向未来,如果该企业创新能力打造的目标值为75分,根据科技创新—产出模型进行测算,需每年科研经费投入≥4.77亿元,该企业2018年和2019年研发投入缺口分别为1.4亿元和0.51亿元;如果目标值为80分,需每年科研经费投入≥4.8亿元,该企业2018年和2019年研发投入缺口分别为1.43亿元和0.54亿元,依此类推。

四、结论及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发现,在企业相对稳定的运行周期内,企业科技创新产出主要受投入的影响。但实际上,在当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时代,大多数企业处于不断调整战略、不断优化组织、不断进行各种探索尝试的不稳定状态,要保障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高效开展,需要从科技创新涉及到的方方面面进行系统思考、整体协同推进。一方面持续加大人、财、物的投入,另一方面推动战略、组织、平台、技术、产品、市場等六大方面统筹平衡发展。

(一)坚持刚性投入

1.加强研发经费投入。建立完善多元化、多渠道、多方式的研发投入机制,加强前沿基础技术研究投入,在符合企业发展方向的新技术、新产品开发上重点投入,坚持在核心领域、“卡脖子”领域进行高强度投入,突出系统性研究投入,力争突破一系列核心关键技术,把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2.加强研发条件投入。以创新能力持续提升为目标,围绕企业发展需要开展研制保障条件、科技创新基础能力条件建设,系统论证规划、持续建设核心创新能力条件,带动企业技术升级,全面提升研发效率。

3.加强产融互动。拓宽企业融资渠道,用好银行贷款等间接融资渠道,用好科创板、创业板等股权融资、企业债等债券直接融资渠道,加强与基金的战略合作,充分利用资本手段,以资本为纽带,为企业科技创新发展筹措资金。

(二)加大人才培育

1.营造宽松的创新环境。大力弘扬创新精神和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建立容错机制,宽容科研人员在工作中的“探索性失败”,解除科研人员创新的掣肘之感、后顾之忧,为科研人员营造宽松的创新环境。

2.大力引进和培养创新人才。依托国家千人计划等,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依托重大项目和重大平台历练人才;加强与高校合作联合培养人才,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系统性的培训活动,全面提升创新人才的能力。

3.加强人才激励。打通科技创新人才从骨干、专家到院士的职业成长路径,改进科研人员评价标准,将科研人员的职位晋升与所取得的科研成果挂钩,对在重大项目中做出重要贡献或取得重要技术突破的科研人员,实行休假、旅游、交流学习、现金、项目分红等多种激励方式,着力培养一批领军型人才队伍,为创新型企业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三)加强创新运行管理

并不是投入了大量的人、财、物,就一定会有很好的产出,科技创新还需要进行全过程管理。

1.战略管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企业要做大做强做久,必须对科技创新进行提前谋划,明确科技创新的方向,绘制关键技术和产品路线图,根据未来需求储备技术、开发产品、开发人才、组织资源、营造氛围,确保方向精准,路径清晰。

2.风险管理。创新是一项高风险活动,从创意到最终成功要跨越一个死亡之谷,需要大量的人、财、物投入。根据统计,每11个“认真思索过的创意”,只有3个得到开发,1.3个投产,最后只有一个获得成功。而基础性研究更是3000个原始设想,才能获得一个经济成功。企业作为以盈利为目的的社会组织,必须加强创新风险管理。

3.平台管理。企业要理清组织和平台的边界,充分用好企业技术中心、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大力推进协同创新、聚合资源、集智引力,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突破制约企业发展的重大技术难题。

(四)优化创新机制

建立创新的体制机制是形成优质创新企业的根本保障。企业要结合自身比较优势、产业基础、资源禀赋等情况,创新适合科技创新发展的组织管理、工作运行、信息沟通、资源共享、协同创新、评价激励等机制,理顺科技创新管理的制度流程,优化配置使人才、物资、资金、技术、信息等资源,最大程度的激发科技人员创新创造的活力,不断地提高技术的先进性、创造性、新颖性和实用性,不断地将知识、信息、技术、资源转化为用户满意的产品,从根本上保障企业的长远发展。

(五)加强协同合作

以往企业自我封闭、自成体系、自我配套的思维定式已不能满足新时代企业发展的需要,企业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加强开放协同合作。

1.加强产学研合作。横向联合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纵向联接科研、生产、销售、服务等产业全过程各个环节,充分发挥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在应用技术研究的优势和高校、科研院所在基础研究、前沿探索、先期技术开发中的优势,大力开展产业链协同创新,才能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群发展。

2.要加强企业内部能力协同共建。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创新必须着眼于用户需求,综合考虑企业的整体情况和发展需求,坚持与市场、交付、质量、盈利、信息化等企业必备能力协同共建,才能全面提升企业的整体实力,从而更好的保障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熊宇晨,李因果.基于典型相关分析的高科技企业创新投入与创新产出的关系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9(06).

[2]李娟.企业科技创新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经营者,2018(04).

[3]肖明.科技创新对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J].管理观察,2015(11).

[4]布朝辉,张良强.基于典型相关分析的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与产出的关系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4(03).

[5]王焰.科技创新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07).

[6]孙际珍.浅谈如何搞好企业科技创新[J].硅谷,2009(11).

[7]赵淑成.企业科技创新思考[J].观察思考,2007(01).

(袁瑞敏、喻敏、齐凯毅,四川九洲电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作者:袁瑞敏 喻敏 齐凯毅

企业科技创新论文 篇2:

我国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机制研究

[摘 要]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的深入落实,为民营企业科技创新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从民营企业自身发展的角度来说,面对激烈的行业竞争,只有将科技创新摆在战略核心位置,抢占技术优势,才能始终走在行业发展的前沿位置,这也是提升民营企业综合竞争力的关键。本文首先分析了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的主要动力,进而就现阶段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分别从加大资金投入、实施激励机制、引进风险评估机制等方面,对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动力机制进行了简要分析,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政策支持;激励机制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9.12.045

0     引 言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报告指出,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民营企业将成为推动我国科技创新和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只有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才能抓住新的发展机遇,提高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推进民營企业在创新中的作用,必须使民营企业成为研发投入、创新活动以及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通过多种激励方式,调动企业成员的创新积极性,从而在实现民营企业自身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活跃市场经济,推动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1     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的动力

民营企业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根本目标,虽然从短期来看,民营企业投入资金、人力进行技术、设备研发和创新,不符合企业追求经营利润的最大化目标,但是从企业长期发展来看,只有企业拥有自身核心技术,并且保证技术领先地位,才能更加牢固地掌握市场资源,为企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从这一方面来看,民营企业短期内在科技创新上的成本投入,在未来将会获得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回报。以近年来广受关注的“高通诉苹果案”为例可以证明,如果企业没有核心技术,在经营发展中必然会受到多方面限制。国内民营企业必须重视科技创新,牢牢掌握核心技术,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做大做强。

2     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的机遇与挑战

2.1   机遇

(1)国家政策支持。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以来,国家不仅高度重视企业科技创新,而且实施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切实为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提供了动力、创造了环境。例如,成立了政策性金融机构,专门负责向中小企业发放低息金融贷款,以减轻中小型民营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的资金匮乏问题。同时,加快企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由政府相关部门负责对接,民营企业可以与地方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达成合作关系,实现科技创新成果从研发到试点,再到量产应用的一条龙转化。

(2)市场需求反馈迅速。第一,民营企业产权明晰、集中的特点使民营企业管理者的前途与企业发展休戚相关,残酷的市场竞争又培养出民营企业管理者积极进取、勇于冒险、精于谋略的人格特征。第二,民营企业的管理机构比较简单,具有组织成本低、方式灵活等优势,信息传递系统简洁、高效,能对市场和技术变化做出灵敏反应,迅速捕捉潜在的市场需求。第三,民营企业的规模较小,经营机制灵活,随时都可能对技术进行更新,并不断开发新产品。市场竞争的残酷和生存环境的相对恶劣使民营企业文化充满危机意识,能够生存下来的企业具备积极开拓进取精神。

(3)科技创新具有群体性特征。民营企业规模较小,特别是对于一些正处于初创期的企业来说,专门负责搞技术研发的人员相对较少。在这些企业内部,往往是企业管理者、生产者、技术人员全部参与到科技创新中,具有明显的群体性特征。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不同人员,都能从各自岗位上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意见或建议。例如,销售人员可以反馈消费者的新需求,并作为科技创新的重点方向;管理人员可以协调资金、资源分配,确保技术创新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2.2   挑战

(1)资金投入问题。科技创新过程中需要占用较多的资金、时间,对民营企业资金投入持续性提出了较高要求。有些民营企业虽然提出了一系列技术创新创意,但是由于缺少严谨的规划和精确的预算,经常出现后期创新项目资金短缺问题,因为不能顺利融资,很多好的科技创新项目也被迫中止,特别是对于一些研发周期较长的项目,资金投入不足问题会更加明显。此外,民营企业可支配资金相对较少,有限的资金需要分别投到市场营销、人才引进等方面,这也是企业科技创新资金分配不足的原因之一。

(2)创新性人才问题。民营企业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时,除了投入必要的资金外,储备创新型人才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之一。现阶段,一些中小型民营企业,受到工作环境、薪资待遇、发展前景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导致企业很难吸引到高学历、高质量的创新型人才。在这种情况下,民营企业的科技创新项目中,一些核心问题、技术壁垒不能得到攻克,科技创新后劲不足。此外,相比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的科技创新人才具有较强的流动性,一些同行业的竞争对手会提出更高的待遇条件,导致企业核心技术人才流失。

(3)技术创新的风险问题。对于科技创新项目来说,除了在前期投入必要的启动资金外,由于科技创新项目从立项到研发,再到投入应用,中间会经历较长时间,且这段时间内需要民营企业不断投入资金。顺利应用这一新型技术,可以给企业创造一定的利润,但是如果因为人员变动,或该技术抢先被其他公司申请专利,那么就会导致企业前期投入成本无法收回,给企业带来技术创新风险。尤其是一些创新性企业,本身缺乏雄厚的资金积累,一旦遭遇技术创新风险问题,又不能顺利获得融资,将会导致企业陷入发展困境,甚至破产。

3     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动力机制研究

科技创新是民营企业经营发展的永恒命题、核心动力。目前,国家政策、外部环境都为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奠定了扎实基础,因此,民营企业需要立足于自身实际情况和战略发展目标,做好科技创新计划,找准科技创新方向,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通过保证技术优势,让企业得到可持续发展。

3.1   充足的资金投入是科技创新的前提基础

对于民营企业来说,科技创新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特别是一些行业领域前端、核心技术,如果通过科技创新顺利掌握技术专利,无疑能够帮助民营企业确定行业领先优势,进而提高市场竞争力。因此,民营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应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并能立足于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和战略发展定位,制订科技创新相关方案,包括人员配置、资金保障等,以确保科技创新工作能够有条不紊地开展下去。其中,资金保障是最基础的因素,民营企业可以从经营利润中,拿出固定比例,用于科技创新资金,从而实现科技创新工作的持续性开展。

3.2   激励机制是激发科技创新动力的关键因素

在民营企业科技创新中,技术人员的能动性和积极性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进一步激发创新积极性,民营企业需要实施一系列的激励机制。根据不同的激励内容,可以分为物质激励、精神激励,例如有新的技术创新成果申请专利后,企业可以拿出一部分资金奖励所有参与技术研发的工作人员,还可以根据激励时效不同,分为短期激励、中长期激励。短期激励可以直接体现在薪资、奖金上,中长期激励则可以表现为股票期权、职业津贴等形式。通过实施多元化的激励机制,充分满足不同员工的诉求,激发创新创造能力。

3.3   风险评估机制是推动持续性创新的重要保障

民营企业的科技创新风险与收益并存。为了更好地突显科技创新成果,同时为了激发民营企业实施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必须引进风险评估机制,对科技创新项目的整个实施过程进行动态风险评估,将风险降到最低,提高创新收益。同时,民营企业应建立风险评估模型,综合衡量成本投入、研发周期、预期收益等多方面因素,最终得出技术创新动力的大小。技术创新动力越大,则说明风险较低、收益较高,该科技创新项目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反之则说明风险过高,企业需要重新修改项目方案,或中止科技创新项目。

4     结 语

进入新时代,民营企业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虽然在目前环境下,民营企业还面临着科技人才缺乏、创新投入不足等诸多困难,但只要务实进取,科学把握企业自主创新的规律,着力解决企业创新遇到的一系列重大科技难题,研发出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及关键产品,就必定会找到合适的创新切入点,实现技术上的新突破和自身创新驱动的发展目标。

主要参考文献

[1]崔克亮.企业应如何承担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使命——访科技创新型民营企业家金闯[J].中国经济报告,2018(4).

[2]刘文强.新时代新作为——2017中国石油和化工民营企业百强分析报告[J].中国石油和化工经济分析,2018(2).

[3]齐翔.高新技术企业被认定后企业创新能力提升了吗?——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财政研究,2018(9).

[4]仲伟俊,葛亮,梅姝娥.我国民营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选擇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

[5]单东.借鉴美国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经验提高我国民营企业科技创新能力[J].特区经济,2008(2).

[6]孙东生,孙光磊.关于我国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的探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2).

[7]李诗英.政府扶持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9.

[8]周思.我国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3(11)

作者:郑晓丹 郑志燕

企业科技创新论文 篇3:

农业相关企业科技创新情况调查与创新对策研究

摘要 为进一步了解S市农业相关企业科技创新现状,通过对S市78家涉农企业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近几年农业相关企业的科技创新投入不断加大、自主研发机构数量不断增长、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得到了加强,初步呈现了多元化科技创新的局面。但是也存在着科技创新人才缺乏、投入不足、平台偏少、体制不够完善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提高农业相关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议措施。

关键词 农业相关企业;科技创新;对策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19.20.069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Investigation and Methods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Agricultural Enterprises—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Based on S City of Z Province

JIANG Yan

(Zhejiang Agricultural Business College,Shaoxing, Zhejiang 312088)

Key words Agricultural enterprises;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Countermeasure

黨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1-2]。我国在《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中也提出“要加快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3]的要求,Z省S市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原则,大力开展现代农业创新体系建设,在全省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综合评价中,居地(市)前几位。涉农企业紧跟时代不断发展,推进科技创新,在生产经营中,不断推广科技应用覆盖面,取得较好的生产效益。

为了进一步了解S市农业相关企业科技创新现状,S市科技局采取现场访谈和发放问卷的形式,对2013—2015年,在 S市的各县(市、区)农业和社会发展领域实施科技项目情况,部分涉农企业基本销售情况、科技创新与技术推广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同时还在当地县(市、区)科技部门的陪同下,赴下属5个地区的代表性企业进行了实地走访,了解涉农企业在科技创新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和遇到的困难。受S市科技局委托,整理了统计数据,在查阅文献资料基础上,并进行分析,为 S科技部农业相关企业的科技创新规划及相关政策提供第一手资料。

1 农业相关企业科技创新调查对象介绍

涉农企业就是在涉及农业领域的生产和经营的企业。通常有4类:①提供生产资料和服务的农业生产企业;②农产品生产企业;③农产品加工企业,主要指农产品初级加工企业;④农产品流通企业,即农产品运输和销售企业[4]。此次调查选取了S下属县(市、区)78家农业相关企业,主要涉及茶叶、农机、农药肥料、林业、器械、水产、农产品加工、畜牧业、养殖及加工、种植及加工等领域,调查企业处于发展不同阶段,年销售收入最少的120万元,最多的7.97亿元,期间从几百万到几亿元不等[5],应该说,它能够真实有效地反映农业企业科技创新的现状。

2 农业相关企业科技创新调查分析

农业相关企业科技创新是指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业生产服务、农业生产资料生产等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及进行农产品投资开发、应用和推广新技术和新产品,以促进农业企业经营规模。

2.1 取得的成绩

2.1.1 科技创新投入不断加大。

调查的整体情况来看,S市3年企业年研发投入分别为20.6亿、22.3亿、26.9亿元,销售收入为81.4亿、83.2亿、95.7亿元,技术开发投入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分别为2.53%、2.68%、2.81%,企业年利润为4.7亿、6.1亿、8.05亿元,利润上升幅度为30.2%,32.3%。数据表明,企业在每年科技投入量保持增长的势态下,销售收入逐年上升,年利润增长幅度较大,科技创新效果开始体现。

在走访考察中,涉农企业意识到科技创新在当前发展中的重要性,根据企业自身当前经济及资源现状,不断增加科技创新投入,利用技术改造劳动力成本。如某食品有限公司加大实验室投入,车间的自动生产线产值有较大提升;某饲料股份有限公司调整企业经营结构的过程,异地新建到新区重点投入研发流水线,逐渐建立科研团队力量,实施技术储备制度。

2.1.2 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有增强。

农业相关企业将研发能力的提升作为内部推动力,促进创新驱动型发展,提升行业核心竞争力。调查显示,涉农企业科技项目立项数总数为331项,平均每个企业立项数为4.2项。获得411项国家发明专利,平均每家企业5.3项。企业积极通过项目研究、专利发明等科技创新手段,加强公司主导产业、名牌拳头产品的技术提升,通过培育新产品新品牌,以获得长远的发展。

在调查中,特别是一批经济运行情况较好、具有较强的综合实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他们还高度重视科技的投入,承担了重大科技项目,成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不断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企业。同时也带动了周围中小企业。如某农机制造有限公司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Z省百家最具投资价值中小企业、Z省农业科技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拥有专利20余项专业生产高性能插秧机等农业机械,致力于研发步行式插秧机,专业技术与世界领先技术同步。

2.1.3 企业自主研发机构数量增加。

S市共建有123家省农业科技企业和76家省农业科技研发中心。调查中的78家企业中建有企业研发中心的有69家,3年增加了11家,增长率为9.1%,这些研发中心中属省级农业科技研发中心的就有39家,占全市总数的近50%,企业年销售额1 000万元以上,拥有农业科技研发的专职技术人员中心10人以上。在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前提下,农业相关企业进一步巩固科技研发基础,完事企业科技体系,加大对设备、人员和专门研发场所的投入,从事适用技术研究、农业技术新品种和新产品技术的开发。

农业企业不断增加研发机构的实力,充分发挥自主科技创新的强大功能,有专业硕博士、中高级技术人员的研发团队,与Z省农业科学院和Z大学全面合作,建立了农业类院士专家工作站、良种繁育技术公共科技创新平台、畜牧业类外国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专门研究平台,在品种资源保护、品种改良、笼养研究与推广、精深加工生产线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突破,积极有效推动地区禽类产业的发展。

2.1.4 初步呈现多元化科技创新的局面。

目前涉农企业逐步形成了一个以企业为主体,内部自主创新、合作创新与外部引进创新相结合的科技创新局面。

在自主创新上,农业企业依托S市创建的重点农业实验室、国家级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其他农业相关的国家或省部级科技创新合计数研发的科技创新平台,进行自主研发。如某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在产业上多元发展,创新生产和经营方式,自2002年来重视科技创新和研发,创新研发罐头出口相关技术,把企业与科技相结合,带动农业产业化和地方的产业创新。

在合作与创新方面,企业利用S市科技部门派出的科技指导员、科技特派员和团队组成桥梁。与高校、科研单位、农技推广部门等部门开展产学研合作,建立了长期、稳定的科研协作关系。如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与省农科院建立合作关系,每年支付一定资金,农业专家适时开展蔬菜种植技术指导,新品种研发、指导建设蔬果示范基地等,在不断创新发展下,企业被评为区农业十强企业、市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市高新技术企业省农村科技示范户、省农业科技型企业。

在引进与创新方面,企业在现阶段缺乏自主科技创新能力,通过引进新产品和新技术,提高企业的技术竞争力,扩大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份额。在接受调查的农业相关企业中,共引进568各新品种,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共推广和应用了538项新技术,每个企业平均推广7.5项。企业正在逐步发挥科技成果应用和推广的主体作用,有效促进了行业内科技的发展。

2.2 存在的问题

2.2.1 科技创新人才缺乏。

企业要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拥有的人才数量与质量十分关键,没有科技人才的聚集和科研成果的研发,科技就缺乏可持续发展。参加调查的农业相关企业职工总人数13 756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3 365人,占员工总数的24.5%,学历结构中大部分为专科,本科以上人员较少,研究生和博士生更是寥寥无几。农业推广体系人员也存在知识老化、断档、专业技术人才不足等现象,其中养殖及加工、种植及加工类涉农企业由于规模小、地理位置偏远、工作环境条件较差,人才吸引力差,流動率也较高。

在发达国家,企业拥有的科技创新人才数量一般达到整个社会科技创新人才数量的70%左右,而美国表现更为突出,从事科研开发的80%科学家和工程师在企业[6]。我国大多数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集中在高校和研究机构,企业科技人数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与国家百千万人才相似的高水平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极少,是制约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农业相关企业的科技创新人才严重短缺。

2.2.2 科技创新投入不足。

科技创新投入在政府的拨款和管理下,虽然已经调整和变革,但根本制度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就现阶段,农业科技创新主要来源于高校和科研机构[7]。研究表明,经济发达国家的农业科研投入结构还是以政府投入为主[8]。以S市科技部门为例,虽重视农业科技创新,加大了对农业科技的经费投入,3年来各县(市、区)投入“三农”科技经费12 461万元,占科技经费总额15.5%,科技计划项目总补助项目经费为6 017万元,农业类项目经费补助为1 288万元,占总比的21.4%,投入占比偏少。

另外一个科研投入主体——农业相关企业科技创新资金也严重不足。发达国家农业科研经费占农业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5%,世界平均水平为l%[9-10],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R&D 经费要达5%以上,才能体现农业企业科技创新资金投入的相对优势[11]。上文中对涉农企业科技创新投入情况的调查分析中已经有显示涉农企业的R&D 经费要占企业产品销售收入的2.67%,与之比还存在一定差距。此外,农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科技投入年增长幅度小,成果转化和示范推广投入比例也相对较低。

2.2.3 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偏少。

目前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农业科技试验示范推广基地体系以及农业科技队伍网络体系平台建设尚未完善。科技对农业生产的投资效率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有限。在调研过程中发现,涉农企业在实施国家、省重大的科技计划项目、星火计划重大专项建设,缺乏政府的引导和有效的组织。像茶叶生产加工、蔬果基地等需要有更多的创新平台在产业基地建设、销售方式和渠道方面进行拓展和创新。当前S市农业科技创新平台总体呈现的是数量少、层次低的现象。

除了农业企业拥有较少的农业科技推广平台外,农、林、牧、渔农业科技推广机构之间长期缺少联系、独自为阵,缺乏合作,农技人员在技术交流、科技成果展示、经验推广、资源共享上也存在短缺现象,导致了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缺乏,农业科技推广服务能力不强等状况。

2.2.4 创新体制不够完善。

农业科技管理部门存在职能错位、相互脱节等问题。目前农业企业科技创新管理部门包括管理科研经费的科技部门、管理科技经费的财政部门、管理科技转化、推广和应用的农业部门。各政府部门之间缺乏有效协调,在科技创新体系上,没有系统整合机制,导致不符合农业科技创新规律的盲目分割现象,S市就存在多头管理、重复建设、投资效率低、力量分散等现象。

政府缺乏有效的科技创新保障激励机制。农企负责人担心技术创新周期长和风险高等因素,只顾当时的短期收益,轻视科技的自主创新、技术储备,直接采用成熟技术引入的方法影响了科研人员积极性和企业科技创新的主动性。政府对技术市场的监管规范力度不够、对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强。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就得不到应有的经济分成。当地科研单位和大学、农业科研院所对农业企业的积极性也就不高。校企合作结合不够紧密,缺少协作,没有形成共同的对接点和利益链。长此以往,科技创新没有持续积累,企业失去核心竞争力。

3 提高S市农业相关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在新常态下,进一步提高S市的涉农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促进区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业农民增收,是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的。

3.1 树立企业科技意识,建立科技创新机制

涉农企业应摒弃外部技术创新的“拿来主义”习惯,放远眼光,不拘泥于眼前利益,要改变过度依赖科研院所、高校等机构的现象,明确自身的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依靠科技人才,加强技术积累,重视自身研发力量的培育。要树立创新的理念,除了产品的技术创新外,涉农企业更要在人才培养、内部管理、人事制度、分配激励制度上有创新,真正建立科技创新的长效机制。

3.2 建立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加强引进培训力度

做好人才资源的培养、发掘和利用工作。一是要注重引进各层次的人才,政府部门要增加农业类高层次人才引进的比例,以科技项目为载体,创建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多渠道引进涉农专业的大学生服务农业行业,增加农技科研推广队伍活力,做好信息技术、互联网+时代的农技推广工作;二是要加大对现有的人才队伍的培训力度,要在农业技术推广、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农村产业服务等方面加大培养力度,推进现有的农业企业员工、骨干人才、高端人才的分层分级培训,优化科技创新氛围。三是要建立人才激励管理机制,突破原有的评价体系,勇于创新,合理分配,创新成果产生的经济效益与所得报酬挂钩,保护创新人员的知识产权[12]。

3.3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支持科技创新工作

农业企业科技创新投入不足是一种普遍的现象。政府相关部门要切实宣传和落实国家扶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并根据实际所需加大扶持力度。管理部门之间要加大统筹协调,对符合优势产业布局、具有明显科技优势和发展前景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要能重点关注和优先重点扶持。积极推进科研项目经费后补助工作方法,鼓励能围绕国家战略进行发展,按照市场需求进行先行投入的企业,开展研发项目,按照中央文件提出的“先研发、后补助”思路,尝试多种投入转变方式。

3.4 加强与大学、科研院所的协同创新,提高科技创新的竞争力

要加强企业与农业院校、科研院所的联系合作,產学研协同作用应该得到紧密和实质性的转变。要进一步提高农业企业的科技实力,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科研院所、高校等的科技创新或研发的产品必须符合市场需求,开展的科技研究必须是企业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并且可以使企业实际投入生产经营的。鼓励涉农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合作,探索产学研合作,“收益共享、风险公担”,为今后企业科技人员引进、科技成果储备,自身研发机构能力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3.5 搭建科技创新新平台,加快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一是建立网上农业科技成果交流及展示平台,政府机关通过对历年来扶持的农业项目的科技成果登记和信息共享,购买大型公司的先进技术和配方服务、吸引涉農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间的技术、创新成果展示等方式,加快技术扩散,减少重复科技创新投资。举办科技成果交流研讨,开展咨询诊断、制定创新方案服务,应用技术的示范和推广工作。二是建立科技创新专家库平台。将全市的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村区域成果转化中心、企业科技指导员、科技特派员、来自农业相关大学的企业技术指导员,科学技术专家的信息录入农业专家库中。如果农业相关企业稀缺而不能引进人才,企业就可以从中找到并建立一个创新成果交易及服务的网络平台。三是推进创新与创业结合的平台。服务与支持农村创新实体的创业活动,有效引导创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创新财税金融支持方式,探索农业科技园区、派出农村科技特派员单位等具有创业功能组织的潜力,开展工作扶持,建设孵化器、创业基地,为科技创新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 字军,金艳昭,邵靖雯,等.票据服务中小企业融资模式研究[J].时代金融,2018(32):171-174.

[2] 苏州.基于多维分层的产学研合作绩效评价模型研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42(6):747-755.

[3]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A].2015.

[4] 张正河.我国涉农企业科技创新问题研究[J].农产品加工(创新版),2012(3):14-18.

[5] 刘同山,张云华.涉农企业科技创新现状调查与对策建议:以四川广元市为例[J].南方农村,2014(1):40-45.

[6] 杜金沛.广东农业企业科技创新的困境及其政策扶持的机遇与挑战[J].广东农业科学,2010(12):223-226.

[7] 袁宇,傅建祥.山东省农业科技创新主体研究[J].科技与经济,2014(5):30-34.

[8] 何利辉,经庭如.农业科技投入的国际比较及中国的对策(上)[J].世界农业,2003(1):9-11.

[9] 张银定.我国农业科研体系的制度变迁与科研体制改革的绩效评价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

[10] 陆海波,李国杰,肖珂.希伯来大学农学院支持以色列农业科技创新的经验[J].世界农业,2011(8):76-79.

[11] 郭来滨.加快向集成创新和自主创新转变:黑龙江垦区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思考[J].农场经济管理,2008(1):49-50.

[12] 林友华.充分发挥科技成果评价在提升农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中的作用[J].农业科技管理,2014(3):68-71.

作者:蒋燕

上一篇:信息检索分析论文下一篇:大学教育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