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救助工作分析论文

2022-04-17

随着中国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智能化服务得到广泛应用,深刻改变了生产生活方式,提高了社会治理和服务效能。但同时,我国老龄人口众多,在2020年全国人口第七次普查中,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2.64亿人,占总人口的18.70%,按国际标准衡量,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社会救助工作分析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社会救助工作分析论文 篇1:

完善财政事务专业师资培训方案的设想

摘要:师资培训是实施中职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具体实施的关键一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财政事务专业所适用的岗位也会不断变化,所以,对教师的培训要有一定的前瞻性。特别是财政事务专业涉及的国家财政、财经法规政策性较强,必须使受训教师有一定的把握前沿动态和更新知识的能力。根据师资培训包的总体要求,本方案分为上岗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培训和骨干教师培训3个不同层次的培训方案,同时根据财政事务专业的岗位群,进一步将3个层次的培训细分两个方向,即乡镇财政、税收事务,从形成了6个小的培训包。

关键词:财政事务;培训包;方案设计

教育部、财政部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的“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精神,于2007年底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了“中职学校重点专业师资培训包开发项目”,本文就是其中《财政事务》项目培训方案的部分研究内容。

一、培训方案的开发依据

(一)以已开发的《财政事务专业教师能力标准》为依据

根据教育部对培训包项目的总体要求,各项目的开发工作,必须以教师能力标准为依据。《财政事务》培训方案以已开发的《财政事务专业教师能力标准》为依据。其次。根据目前各中等职业学校本专业的师资现状及能力标准,提出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

(二)以全国同类专业师资的现状和培训需求的调研情况为依据

总体调研的结论有以下几点:第一,目前全国范围内开设《财政事务》专业的学校非常少,从调研情况看。这个专业的招生已没有大的发展空间。由于教育部的专业设置目录中还保留这个专业,所以,部分学校以此专业为名,但课程的设置、培养的目标已不与此相适应。第二,中职学校的教师专业不固定。由于学校办学以就业为导向,专业的调整使教师的专业教学内容经常发生变化。因此,对他们专业培训的面要广,对知识的要求则不需要太深。第三,针对中职教育的特点。在制定培训方案时,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必须纳入培训的内容。第四,在全国范围内相关专业的老师数量不多,水平参差不齐,要根据各学校是否设置这个专业决定培训的需求。

(三)考虑本专业不同工作岗位的发展趋势和对教师要求的变化情况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开设《财政事务专业》所适用的岗位也会不断变化。所以,对教师的培训要有一定的前瞻性。特别是财政事务专业涉及的国家财政、财经法规政策性较强。必须使受训教师有一定的把握前沿动态和更新知识的能力。因此,在培训课程的设计中充分地体现了“四新”的内容,并以讲座等多种方式,使培训方案具有动态效果。

(四)按岗位任务导向设计培训内容

1.中职财政专业毕业生是目前乡(镇)财政(农经)所实际工作中急需的人才,中职财政专业毕业生也能完全胜任乡(镇)财政(农经)所各岗位的工作要求。

2.在新农村建设中,对村级干部、村级经济的发展及管理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中职财政专业教育应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开辟以社区(村级)管理岗位为毕业生新的就业岗位群,

3.这些岗位的工作流程和行动导向,是与以往学科体系教学完全不同的。因此,首先要对教师进行按岗位行动导向设计培训内容。根据不同岗位的工作流程和岗位责任,进一步明确在这个工作岗位上胜任工作应知应会的知识和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

二、培训方案的具体内容

(一)培训目的

以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以及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为指导。努力改善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通过培训,使接受培训的教师政治思想和职业道德水准、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学术水平、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有显著提高。使之成为具有高素质、高水平,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和教育创造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发挥示范作用的中等职业学校的“双师(能)型”专业骨干教师。

(二)培训对象

根据教师能力标准的不同要求,将中等职业教师分为上岗、提高、骨干3个层级进行培训。可将3个层级界定如下:(1)上岗层级教师界定,学历达标,已获得教师资格证。(2)提高层级教师的界定,已经是本专业的合格教师,希望通过培训提高水平与能力,向骨干教师目标努力的教师。(3)骨干层级教师的界定,已经是本专业带头人或骨干教师。

(三)培训目标

基于《财政事务》专业教师的能力标准制定以下培训目标,原则上达到:

1.上岗层级专业教师

(1)初步了解财政事务专业职业教育本质特点,了解实际的职业及职业规章。使上岗层级专业教师尽快适应教学工作。进一步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新从事财政事务教学教师的综合素质。

(2)掌握基本教学技能。能在老教师的帮助下独立完成特定财政事务专业教学内容的教学、设计与执行教学计划,能基本把握课堂的节奏,具备独立应对课堂中出现的各种突发状况的能力。

(3)了解基本教学方法,掌握一到两种教学方法实施教学,能够应用基本的教学媒体。能借助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比较熟练地掌握财政事务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

(4)培养基本的操作技能,如组织乡镇各项财政收入、读懂预(决)算说明、掌握企业纳税申报和税务会计基础。为获取财政事务专业(税务师等)相关职业证书打下良好基础。

2.提高层级专业教师

(1)基本把握职业教育本质特点,理解职业教育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进一步提高中等职业学校从事财政事务教学的高层级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

(2)能根据需要选取教学内容,并独立保质保量完成教学活动。能够进行教学计划的具体设计、实施与评价,以及教学资料、媒体、专业实验室及实训场所的分析应用。

(3)理解专业教学法的内涵。掌握各种专业教学方法。树立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了解中等职业学校财政事务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与教学改革方向,掌握先进的财政事务专业教学法,并具备初步的课程开发与设计的能力。

(4)掌握职业分析方法,能够运用工作分析方法对具体岗位和工作过程进行分析:能够通过分析获取不同工作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通过培训(特别是社会实习),使他们能够了解和熟悉如何与行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并为下一步回校后开展这方面的工作提供借鉴。

(5)培养较熟练的操作技能。经过培训为获得财政事务专业(税务师等)相关职业证书打下良好基础,为中等职业学校造就一大批财政专业理论水平高、实践教学能力强、在财政教育教学工作中发挥骨干作用的“双师型”或“双师资格”教师,真正达到以骨干示范作用带动中等职业学校财政师资队伍的整体建设。如编写乡镇财政预(决)算书,对乡镇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编制部门预算、进行税务检查和税收筹划等。

3.骨干层级专业教师

(1)深刻把握职业教育本质特点,理解职教师资

教学实践和职业工作实践的这种“双重”实践能力。进一步提高中等职业学校从事财政事务方向教学的骨干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并将其培养成为本专业的学科头带人。

(2)根据不同教学情境熟练地完成教学活动,善于把财政事务工作岗位及工作过程转换为学习环境,开拓学生在专业工作中学习的可能性;善于开发专业教学中的学习工作任务。并具备财政事务专业的课程开发与设计的能力。

(3)熟练运用工作分析方法,将岗位分析的结果归类重组并形成新的教学内容:系统地进行技术、工作以及职业教育过程的分析、组织与评价。熟练掌握现代教学方法与手段,能借助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熟练地掌握财政事务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

(4)提升从事中职教育研究的能力和水平,同时,在本专业的相关领域内具有一定知识更新能力和研究能力,掌握本专业前沿动态的变化,逐步成为专家级教师。能够统筹总领财政事务专业课题项目研究、设计研究方案、控制研究过程、形成研究成果并推广实施。

(5)培养高级别的操作技能。中职师资增加将提高所教专业与社会联系的能力。通过培训,使他们能够熟悉如何与相关行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并为开展这方面的工作提供经验。

(四)培训内容

1.教育类。包括5个模块,分别是:职业道德培训、职业教育学培训、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培训、专业教学法培训、职业教育心理学培训。每个模块有一个课程对应,分别是《财政事务专业教学的职业道德》、《职业教育学(基础)》、《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基础应用讲座》、《财政事务教学经验介绍》、《职业教育心理学基础》。其中基础类和职业道德类适合上岗、提高培训。其它类可适合所有培训。

2.专业类。有以下内容:模块一:职业发展与劳动组织分析培训,课程有《财政事务职业发展和岗位分析》(上岗、提高、骨干)。模块二:系列专业“四新”讲座培训,课程有《财政(税收)事务新规章介绍》(上岗、提高、骨干)、《财政(税收)事务新理论介绍与分析》(上岗、提高、骨干)、《财政(税收)事务热点研讨》(骨干)、《公共管理》(上岗、提高)、《预算收支分类改革》(上岗、提高、骨干)、《社区工作实务》(上岗、提高)。模块三:系列专业核心课程(含技能)培训,包括《国库集中支付》(上岗、提高、骨干)、《政府采购》(上岗、提高)、《预算编制》(上岗、提高)、《部门预算》(上岗、提高)、《预算报表分析》(上岗)、《预(决)算编制》(提高、骨干)、《乡镇集体经济转型》(上岗、提高、骨干)、《财政政策调控》(提高、骨干)、《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实务》(上岗、提高)、《农村财务会计实务》(上岗、提高、骨干)、《社会保险实务》(上岗、提高)、《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实务》(上岗、提高)、《纳税实务》(上岗、提高、骨干)、《纳税申报》(上岗、提高)、《税务代理》(上岗、提高)、《企业会计报表分析》(上岗)、《税务会计》(上岗、提高、骨干)、《税务筹划》(提高、骨干)、《税务检查》(提高、骨干)、《税收政策咨询》(提高、骨干)、《金财工程软件应用》(上岗、提高)。模块四:实践技能培训,《兰贝斯预算管理软件应用》(上岗、提高)、《网上纳税申报与交纳软件应用》(上岗、提高、骨干)、《用友公司会计软件系统应用》(上岗、提高、骨干)(建议为选修课)、《金税工程软件应用》(上岗、提高)、《乡镇财政岗位实习》(上岗、提高)、《社区岗位实习》(上岗、提高)、《纳税业务实习》(上岗、提高)、《企业会计岗位实习》(上岗、提高、骨干)、《政府、企业考察与交流》(提高、骨干)。

(五)考核

培训考核应包含以下几部分:理论知识10%:专业实践技能20%;企业实践活动20%;教案与试讲20%;教学研究论文20%;平时作业与出勤10%。

(六)培训方法与方式

在培训方案的开发中应考虑现代教学方法在培训实施过程中的应用,可采用项目教学法、实验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并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虚拟工作环境的建立,为教学培训创设新的学习情景。培训方式采用预设式、课程式、应答式、研讨式、集中式为主(基地培训、校本培训)。

本项目的培训组织形式,采用脱产集训方式即“基地培训+校本培训”。共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校内理论学习、技能训练。这期间将完成专业理论课、专业实训课、专题讲座的学习,在校内教学完成后进行考试。占总学时的40%。第二阶段为校外企业实践。这期间主要深入乡镇财政、社区、税务师事务所、软件公司等进行实习、考察、参观等,同时,要求在实习结束后,提交实践报告或实习作品。占总学时的30%。第三阶段为集中实训。这期间讲解《兰贝斯财政管理教学软件》。并由用友公司高级经理讲解用友会计系统和实训操作。根据学习情况发放证书。占总学时的15%。第四阶段为总结、考核。这期间每人要完成1-2篇教学研究论文,结合所学内容和教学经验写出规定4-8课时的教案,并进行试讲与教学交流,提交实习作品,占总学时的15%。

作者:金双华

社会救助工作分析论文 篇2:

老龄化社会下智能手机普及的影响因素分析

随着中国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智能化服务得到广泛应用,深刻改变了生产生活方式,提高了社会治理和服务效能。但同时,我国老龄人口众多,在2020年全国人口第七次普查中,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2.64亿人,占总人口的18.70%,按国际标准衡量,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为了研究老年人对智能化生活方式的适应程度,本文以郑州市老年人的智能手机使用情况为切入点,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访谈、文献研究等多种方式获取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老年人智能手机使用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年龄、是否独自居住、是否在养老院居住、收入来源和受教育程度,并据此提出了应对方案,以提升老年人对智能生活的适应程度。

关键词:老龄化 智能手机 问卷调查 统计分析

1.绪论

关于老龄化社会,一般来说国际上通常的标准是:“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10%以上,或者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以上,那就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2000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7%,老年型年龄结构初步形成,中国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2018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11.9%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在2020年全国人口第七次普查中,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2.64亿人,占总人口的18.70%。与此同时,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彻底颠覆了原有的生活方式,手机的便捷支付、网上购物、社交网络等功能不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更改变了人们的沟通方式、社会的组织方式。而老年人受限于身体条件、健康状况、知识水平等,难以掌握智能手机的使用方法、难以融入现代生活,幸福感较低。

据工信部统计,目前全国有约超过50%的老年人没有上网的能力,这意味着部分老年人并没有享受到智能生活高速发展带来的便利,解决老年人面临的“数字鸿沟”,成为当下迫在眉睫的事情。本文通过分析调查相关统计数据,分析老龄化社会下智能手机的使用情况及影响因素,有利于增强社会对于老年人这一群体的重视程度,找到“数字时代“优化的方向,准确的为老年人提供优质的使用体验,提高老年人的幸福感与获得感,形成更加和谐的社会氛围,进而可以帮助相关政策的落实,促进社会良性发展。同时对软件进行适老化技术上的改进,侧面可以倒逼技术改进,促进智能时代的进步。

当前随着各种电子设备的大量普及,各种智能化设施日益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设施。这些智能化设施在给人们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了老年人使用的困难。为了研究老年人对智能手机的认知及使用情况、分析老年人智能手机使用率影响因素、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本文对河南省郑州市65岁以上的老年人手机使用情况进行调研。

本研究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构建logistic模型进行回归分析。本研究还设计了预调查环节以保证正式调研的有效性。本研究根据简单随机抽样原理确定样本量。根據郑州市统计局2020年底对583个样本小区开展了3%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数据,披露的2019年郑州市常住人口数为1035.2万人。据此推算2019年郑州市65岁及以上人口为82.6万人。因此总体规模N为82.6万,在置信度为95%,绝对误差限度为0.04,总体方差为0.25的假设下,本文确定了样本量为599。同时考虑预调查的有效回答率,本文最终确定样本量为704。本文共发放问卷704份,收回有效问卷668份,回收比率为94.8%。

2.调查结果的描述性统计

2.1样本基本信息

根据被调查者当前或退休前从事的工作分析,被调查者中工人占比23.32%,农民占比13.97%,企事业单位员工占比23.88%,个体户占比15.64%,自由职业者占比12.85%,政府公职人员占比4.89%,无业人员占比1.54%,其他人员占比3.91%。调查数据显示,工人和企事业单位的占比相对较高,从数据来看,退休人员普遍接触电子技术的人员并不是很多。

被调查者收入来源中,退休金占比67.18%,子女赡养占比58.52%,副业所得占比52.65%,社会救助占比26.68%,其他占比10.89%。被调查者的收入来源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情况。

根据家庭居住情况分类,被调查者在养老院居住占比12.85%,独自居住占比21.23%,与儿女居住占比42.74%,与老伴居住占比57.96%。

2.2智能手机使用情况

被调查者中,接受智能手机的样本占比25,14%,比较接受智能手机的占比15.22%,被迫接受智能手机的占比34.64%,拒绝智能手机的占比25%。可见大多数被调查者都对智能手机有所接触或使用,但还是有四分之一的被调查者坚决不使用智能手机,因此老年人对智能手机的接受度还有待提高。

被调查者使用最广泛的APP为手机基本功能和社交软件,占比91.45%,新闻类软件占比58.12%,购物类软件占比23.08%,支付类软件占比43.59%,影视播放软件占比12.82%,短视频播放软件占比40.17%,娱乐类软件占比8.55%,拍照、拍摄、P图软件占比42.17%,其他类软件占比1.71%。可见老年人对智能手机的主要功能诉求在于基本通话以及和家人的沟通。

被调查者使用智能手机的动因中,保持与家人的联系占比69.32%,为了紧跟潮流占比33.28%,为了了解社会时事占比50%,为了方便生活占比49.68%,可见,被调查者更多的关注智能手机的通讯功能和社交功能。

被调查者不愿使用智能手机的原因是多样的,其中智能手机操作复杂同时无人指导的原因占比最高,为36%,担心自己对网络上瘾占比32%,认为智能手机价格高且没有配备的必要占比 26%,网上缺乏感兴趣的话题占比25%,不想和陌生人说话占比 21%,在公共场合使用智能手机怕被嘲笑占比20%,认为互联网属于年轻人、对网络存疑的样本占比17%,认为自己习惯以往生活方式的样本占比15%。可见老年人在使用手机的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其中缺乏智能手机使用方法的指导影响最大。

3.影响因素分析的logistic分析

对于调研数据,本文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老年人智能手机使用率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老年人是否使用智能手机为因变量(1为使用,2为不使用),自变量包括老年人的年龄X1,性别X2,居住地X3,与谁居住【设为X4:其中X4(1)为独自居住,X4(2)为与儿女居住,X4(3)为与老伴居住,X4(4)为在养老院居住】,退休前从事的工作X5,收入来源X6,月收入情况X7以及受教育文化程度X8。其中对与谁居住,退休前所从事的工作以及收入开源,月收入情况,受教育文化程度进行了哑变量的处理。

通过Omnibus Test和Hosmer-Lemeshow Test对模型进行显著性检验:

通过Omnibus Test检验来看,卡方值为201.658,p值为0.000,小于0.05,通过了显著水平为5%的显著性检验,由此可知模型具体统计学意义。由Hosmer和Lemeshow检验结果可知,卡方值为2.002,p值为0.981大于0.05,證明模型的预测拟合度良好。

由上表分析,老年人年龄X1(2)的系数为-2.280,wald卡方值为10.957,p值为0.001,小于0.05,通过了显著水平为5%的显著性检验,其中OR值为0.102,由此可知,在其他变量保持不变的基础上,老年人年龄为60-65年龄段相对于其他年龄段,在老年人会使用智能手机的概率会小89.8%(0.102-1)。

老年人独自居住X4(1)的系数为-2.364,wald卡方值为11.733,p值为0.001,小于0.05,我们考虑由于老年人独自居住可能存在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复杂的功能,所以导致其居住情况对是否使用智能手机呈现负影响是符合现实意义的,通过了显著水平为5%的显著性检验,OR值为0.094,由此可知在其他变量保持不变的基础上,老年人独自居住相对于其他居住情况而言,对老年人会使用智能手机的概率要小90.4%(0.094-1)。

老年人受教育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X8(1)的系数为2.052,wald卡方值为5.954,p值为0.015,小于0.05,通过了显著水平为5%的显著性检验,OR值为7.787,由此可知在其他变量保持不变的基础上,老年人受教育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相对于其他受教育文化程度的样本而言,在老年人会使用智能手机的概率要高出6.787倍(7.787-1)。

根据wald值可知,老年人独自居住对Y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的影响最大,其次是老年人的年龄,第三是老年人的受教育文化程度,第四是老年人的收入来源。

最终,我们发现年龄X1、独自居住X4(1)、与儿女居住X4(2)、与老伴居住X4(3)、在养老院居住X4(4)、收入来源退休金X6(1)和受教育文化程度X8均对老年人是否使用智能手机存在显著的影响,确定模型如下:

以0.5的概率为分界线,采用上述模型进行预测,结果如上表所示,其中预测为观测到使用智能手机而预测会使用智能手机的样本为595位,预测正确率为96.6%,整体预测正确率为86.7%,由此可知模型预测结果非常理想。

4.分析结论与建议

4.1主要结论

4.1.1大多数老年人使用过智能手机,但使用场景较为简单

研究显示86.03%的老年人使用过智能手机,42.86%的老年人每天使用智能手机的时长在3小时以上,将近一半的老人深度使用手机,但老年人使用场景较为简单而且单一,集中于手机基本功能(电话、短信、天气、时间)、社交软件(微信)中,使用场景比较单一。在深度访谈中发现,老年人在每一种使用场景中使用的手机软件也有一致性,集中于微信、今日头条、抖音、斗地主、照相机中,手机软件具有趋同性。

4.1.2 阻碍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有多种因素

根据分析可以看出,老年人不使用智能手机是由于多种原因造成的,最突出的因素在于智能手机复杂且没有人指导,以及智能手机的高额费用问题。其次,老年人群体使用智能手机和其自身的年龄、学历、健康情况和经济状况有关系,大多数不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普遍年龄偏高或是存在健康问题,比如看不清屏幕等情况,这些都制约着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

4.1.3 老年人上网环境有待改善,无人教授是重点

调查显示,有54.22%的老年人遇到过诈骗情况,手机电话诈骗和网络窗口弹出诈骗的情况最为广泛,在深度访谈中,有老人说到一些手机软件对于隐私信息的索取过多,会有垃圾短信出现,这给他们也造成了很大的困扰。由于相关防诈骗的知识缺乏,阻碍了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的积极性。当下老年人的上网环境有待改善,尤其是网页弹出诈骗窗口的情况频发。其次,有将近一半的老年人通过自学和跟同龄人交流的方式学会使用智能手机,效率低下且困难重重。无人教授智能手机的操作也是重点问题。

4.2 主要建议

4.2.1 发挥政府政策导向和全社会推动作用

本文建议发挥政府的政策导向,督促手机厂商做出“适老化”的改造。同时社会各界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鼓励志愿者、热心网友、社区、爱心企业等群体多开办一些免费的智慧老人课程和智能手机使用的相关讲座,帮助老年人学会操作日常生活中普遍使用的APP或手机功能。同时,建议子女多陪伴父母,帮助父母解决智能手机使用过程中的难题,让他们在智能时代可以更加从容。

4.2.2 提高手机安全程度,保障老年人信息安全

当前网络技术的应用给人们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让人们处于网络安全隐患之中,尤其是对于网络较为陌生的老年人群体,更容易成为网络诈骗的对象。在调查中发现,有近一半的老年人经历过电话诈骗和网站弹窗诈骗,在进一步访谈中发现,老年人认为某些网站对个人信息的获取过多,给他们造成很大的困扰。

在智能时代中,维护互联网安全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依法打击各类网络诈骗,在每个网站中设置防诈骗警示;规范手机中的应用软件权限,打击个人隐私数据买卖犯罪,提高手机的安全性,保障老年人在智能时代中的信息安全。

4.2.3降低手机资费,提供不同程度的购机补助

根据调查,目前老年人的收入来源以养老金和子女赡养为主,且月收入3000元及以下的人数占比将近50%。相对于当前智能手机的市场价格而言,老年人的购买力较弱,且难以负担长期的流量费用。对此运营商可以深度分析老年人的使用场景,定制老年人专属的手机套餐,从而降低老年人使用手机的综合费用。国家也可以给老年人提供不同程度的购机补助,手机厂商可以通过优化产品设计、提升手机性价比,在减轻老年人购机负担的同时扩展销路。

4.2.4智能手机进行“适老化”改造,开发老年人专用软件

对智能手机进行“适老化”改造可以提高老年人的使用体验。一方面可以在硬件上进行改造,比如放大手机字体,扩大来电铃声,简化手机操作,简洁手机桌面等。另一方面,软件公司也可以针对老年人的需求优化手机应用,使手机软件可以更好地服务老年人,而不是让老年人尽力适应软件,比如开发“一键叫车”、“一键拨号”、“一键报警”等功能,便利老年人的生活。

4.2.5 丰富网络内容,适应老年人网络需求

制约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

网络内容不能引起老人的兴趣。有些老人认为,现在的网络是年轻人的世界,信息都偏年轻化;且现在网络上的内容鱼目混杂,有些甚至低俗、媚俗。因此应当净化网络环境,丰富有益的内容,开辟适应老年人需求的网络社区,让老年人有使用智能手机的动力。

参考文献

[1]黄铿达,岑岗,徐镇涛,夏雨晴.老年人手机生活助手移动应用的设计与实现[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20,32(04):321-328.

[2]姚劲松,匡妮.城市老年人移动数字媒体的使用特征与促进策略——基于36位城市老年人的深度访谈[J].传播力研究,2020,4(17):61-62+96.

[3]邓仕杰.小组工作介入老年人新媒体使用能力提升问题的研究[D].西南大学,2020.

[4]吴静,于淑仪,张颖.智媒时代中国适老APP应用现状及传播对策[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9,39(21):5383-5386.

[5]金玮,李金龙,王蓉.智能時代的“边缘人”:中老年人如何融入智能时代[J].时代金融,2016(29):223+228.

[6]陶雪琼. 人工智能时代人机社会性交互设计研究[D].江南大学,2020.

[7]孙健淇.智能时代窘境下老年群体对手机需求与行为选择实证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20,28(15):189-190.

[8]何玥.人工智能时代我国老年红利开发[J].区域治理,2019(43):29-33.

作者简介:

姚鹤,女,河北保定人,河南大学经济学院,邮箱:mierhuo@126.com

作者:姚鹤

社会救助工作分析论文 篇3:

农村社会救助的现状及问题

【摘 要】传统社会的“济贫”是一种垂怜和施舍,《伊丽莎白济贫法》的颁布标志着现代意义上的社会救助正式出现。农村社会救助是农村秩序的“稳定器”,是构建和谐农村的“安全阀”。目前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制度日趋完善、工作日趋规范。但仍然存在救助水平整体偏低、救助对象难以准确确定、相关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应以民生福祉为宗旨,转变理念、完善立法、健全机制全面推动农村社会救助发展。

【关键词】农村;社会救助;现状;问题

一、济贫思想与农村社会救助

济贫的思想、观念、制度古已有之,但那只是统治者和富人阶层对弱者的一种垂怜和施舍,也是阶级社会得以维持政权稳定的一种基本手段。我国的社会救助思想可以追溯到《礼记》中的:“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自汉朝以来的一千多年历史中,儒家思想居于正统,“民本”成为古代济贫制度的基础。“常平仓”“义仓” “义田”“粥局”“同善会”等各种概念,实质都是国家和社会救济。尽管如此,古代中国的救济,很少有特定的立法予以规范。1601年英国《伊丽莎白济贫法》的颁布,标志着现代意义上作为一种积极扶贫措施的社会救助正式诞生。

受传统二元经济社会体制的影响,我国社会救助制度也分为城市社会救助和农村社会救助两大块。农村社会救助是指国家和集体通过政策扶持和经济救助,对农村社会中无法定扶养义务人、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和因疾病、灾难、缺少劳动能力以及有劳动能力却受客观环境制约造成生活困难的贫困对象,采取物质帮助等形式,以保障基本生存权利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农村社会救助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重要形式,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重要载体,是建设和谐农村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是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政策体现,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有利于建设农村全面小康,对维护农村基层稳定具有重要作用,是农村秩序的“稳定器”,是构建和谐农村的“安全阀”。

二、农村社会救助的基本现状

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民生问题是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从宏观层面来说,自中央至地方各级政府不断加大民生工程建设力度,为农村贫困群体提供帮助和支持,农村社会救助制度逐步建立健全。就笔者关注的湖南益阳市而言,自1999年开始建立城市低保制度以来,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全市社会救助工作从探索起步到逐步完善,目前已全面建立起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规范运作、整体推进的较为完备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一个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相适应的,包括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农村低保制度、农村医保制度、农村扶贫救助制度、农村孤儿基本生活费补助制度、农村百岁老人长寿保健补助制度、农村自然灾害救助制度等在内的一系列制度共同构成了保证农村贫困群体基本生活的保障线。

农村社会救助的相关制度日趋完善。益阳市、县两级先后出台了多个加强农村低保、医疗救助、五保供养管理的一系列文件,建立健全了各项管理制度:完善了专项资金管理的政策体系和长效机制;探索建立了城乡低保家庭收入核查机制,规范了城乡低保对象的认定;建立和完善了“五位一体”医疗救助制度和“一站式”即时结算新机制,规范了医疗救助行为;建立了临时救助制度,加大了对低保边缘人群的救助力度。

农村社会救助的相关工作日趋规范。一是严格操作程序,城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对象的认定严格实施“三级把关、三榜公示”。二是统一规范管理模式,全面统一了县、乡、村三级规范化管理模式。三是完善管理制度,通过不断完善民主评议制度、外部监督制度、定期调查走访制度等,益阳全市基本建立起了社会救助对象有进有出、救助资金有增有减的动态管理机制。四是加强动态管理,早在2009年益阳市率先在全省开展社会救助“阳光行动”,推动了社会救助对象认定的公平公正。该做法在湖南省民政工作分析会和社会救助工作创新经验交流会上被重点推介。

农村社会救助资金管理日趋规范。在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加强资金管理要求的基础上,益阳市、县民政部门先后多次下发专门文件,强化资金管理要求,明确规范管理重点,提出具体考核目标。在资金分配程序上,益阳市社会救助资金分配采取民政、财政协商制定分配方案,报市政府领导审批后,由民政、财政两家联合行文下拨,并报上一级民政部门备案,同时抄送同级纪检监察部门备案。在资金使用和发放上,实行社會救助资金专户储存、专账管理、专款专用。对救助资金的发放主要采取银行打卡发放的模式,农村低保资金和农村五保资金按季度100%实施社会化发放,杜绝了“暗箱操作”。

农村社会救助的监督检查日趋常态化。一是常规监督。民政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对全市救助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开展监督检查,对资金管理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纠错整改。每次下基层都要直接走访保障对象,督查救助资金是否及时发放到位。二是专项监督。益阳民政部门每年联合纪检监察、审计、财政等部门开展了多次社会救助资金专项监督检查,督促各地切实规范资金使用管理。三是综合监督。民政部门主动请求、支持和配合各级党委、政府、人大、政协、人民群众、公众媒体等各方面的监督检查,广泛接受社会的监督。

三、农村社会救助存在的问题

农村社会救助是农村贫困群体基本生活保障的主要来源,是国民收入再次分配的重要形式之一,尽管目前农村已基本建立健全了社会救助体系,运行机制也日趋规范,但是,受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局限,很多地方还仅仅只是低水平的建立和低水平的规范,还存在诸多不足。

农村社会救助水平整体偏低。救助范围相对较窄,救助的覆盖面相对较小,保障人数相对不多,救助标准相对偏低。与城市救助相比,在救助范围、救助标准方面差距较大。在救助对象的确定上,城市低保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而农村却往往因为名额的限制而不得不将许多贫困农民拒之于社会救助门外。在救助标准上,全国自上而下都为城市和农村社会救助确立了不同的标准。

农村社会救助对象难以准确确定。农村社会救助最基本的现状是农村人口众多,享受救助的人却十分有限,客观公正地确定救助对象比较难。就家庭收入的确认而言,家庭收入动态隐密的特点与救助工作要求公正公开之间就存在矛盾。社会救助对象的认定主要依据其家庭收入,包括现金收入和财产收入。在低保对象的认定上,虽然在程序上有群众评议、入户调查、张榜公示、定期核查等,但要真正做到準确,难度仍然很大。大部分隐形收入和家庭日常支出通过传统的调查方法难以调查清楚,比如银行存款、房屋车辆、经商、水电费支出、电话手机费用等,这些信息分散在相关职能部门,因涉及到个人隐私,民政部门查询这些信息没有法律的授权,致使部分隐形收入和支出根本无法核实,加上个别对象缺乏诚信,不如实申报收入,更加难以准确核实。由于收入的确定没有一个明确规定的标准和计算方法,没建立科学的家庭收入核查机制,救助对象确认的准确性受到影响。比如说,困难群体外出务工的工资性收入就难以掌握,因建房、婚嫁等大笔支出导致的贫困是否应纳入救助也不好确定,困难家庭因计划生育超生被罚款导致家庭生活困难的是否该纳入救助对象等,都存在较大争议。正因如此,在认定一个家庭是否贫困时,找不到统一的标准,致使农村社会救助不能有效覆盖所有困难群众,从而无法做到应保尽保。

社会救助资金与实际需求存在差距。农村社会救助中群众需求日益高涨与地方财政薄弱不足之间存在矛盾。由于救助资金的限制,救助范围偏窄,救助覆盖率较低。随着救助对象得到政府救助的内容越来越多,群众对政府救助的期望值越来越高,但由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财政基础薄弱,投入相對较少,社会救助资金主要依靠上级支持,与群众实际需求量还存在较大的差距,特别农村低保尚不能实现应保尽保、医疗救助尚不能实现应救尽救、五保供养标准普通偏低等,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社会救助的保障压力。

救助法制建设滞后与救助工作要求全面规范之间存在矛盾。目前,社会救助范围越来越广,社会各界越来越关注,但与之相配套的法制建设却严重滞后。从国家层面看,社会救助虽然形成了体系,但缺乏系统立法,一般都由政府文件或部门文件作相关规定,与目前救助制度化、规范化、长期化的特点极不相适应,没有法律法规的保障,难以达到全面规范管理的要求。

救助管理体制不健全严重影响了农村社会救助的全面统筹。县、市一级的各职能部门往往依据各自的职能独立承担,各自为政,无法形成合力。在具体实施农村社会救助时,由于社会救助面广、量大,基础性工作很多,工作成本高,现有的工作保障机制与承担的工作任务严重不相适应。一是工作经费保障不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会救助工作的规范管理。二是工作平台建设滞后。一些地方的社会救助工作没有统一的工作平台,没有统一的机构名称,缺少必要的工作经费和人员,特别是乡镇民政和劳动社会保障办工作人员一般只有1-2人,身兼数职,城乡低保的日常管理工作难以正常进行。村委会没有固定工作人员,且人员轮换频繁,难以进行岗前培训,业务素质参差不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救助工作在基层的规范实施。三是工作手段严重滞后。目前,很多地方还没有专门的城乡低保等社会救助信息管理系统,也没有建立专门的城乡低保等社会救助工作数据库。乡镇(街道)、社区(村)一级办公条件差,一些村(社区)还无专门办公场所,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农村社会救助管理的效率。

四、结语

以民生福祉为宗旨推动农村社会救助的发展,要转变传统的“济贫”思想和“慈善”理念,树立起“国家责任”的社会保障理念;要在条件成熟的时候逐步完成各项社会救助制度的立法,为农村社会救助提供法治保障;要建立健全多种机制,为救助对象的确定、救助工作的推进、救助资金的监管提供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孙远太.社会救助运行机制的功能障碍与改进路径 [J].中国行政管理,2016,(10).

[2]陈成文,许一波.从构建和谐社会看建立新型农村 社会救助体系[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6,(1).

[3]赵曼,胡思洋.社会救助制度的功能定位与改革逻 辑[J].财政研究,2015,(2).

[责任编辑:秦 超]

作者:周铁涛

上一篇:企业会计组织管理论文下一篇:医疗保险制度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