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政治理论分析论文

2022-04-19

摘要: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是提高青年教师实践教学质量、提升综合素质、克服实践能力弱、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煊染力、吸引力与说服力的现实需要。其主要提升路径有:构筑社会实践机制,构建社会实践基地。建立资助体系,构建理论实践体系,构建理论互动平台,引导加强运用对策性理论的研究,将青年教师纳入学科建设实践当中,等等。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社会政治理论分析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社会政治理论分析论文 篇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效果调查与分析

摘 要:社会实践教学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文章主要从主题认可度、实效性及影响实践教学成效的因素等四个方面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主题返乡”方式的社会实践教学活动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并提出了完善社会实践教学的建议。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效果

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暑期社会实践教学概述

社会实践教学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社会实践教学环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思政部经过七年的探索和创新,紧密结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内容和课程特点,形成具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特色的“主题返乡”方式的暑期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活动模式,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加强社会实践教学活动的制度化、规范化和课程化建设。

(一)社会实践教学的制度化建设

实践活动的具体实施方案是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领导小组统一领导,由学校教务处负责安排。思政部制定每年的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施方案、主题思想及计划,并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及思政部相关学科的研究生(教学辅助人员)具体落实,任务分解到班,责任到人,各学院协助组织学生有组织、有计划地让学生参加暑期返乡社会调查活动。

(二)社会实践教学的规范化建设

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形式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指导下,组织全校的一年级本科学生根据学校提供的主题在暑期进行返乡社会调查,返校后根据调研材料撰写出主题鲜明的调查报告,在班级和学校进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交流,并由学生自主打分评出优秀报告。教师按照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方案和计划安排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教学进行业务指导,同时负责大学生调研报告的评阅,并给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成绩,每年的优秀调研报告将汇编成册。

(三)社会实践教学活动的课程化建设

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必修课,为3个学分,并且纳入到学生学籍管理和德智体综合测评体系中。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暑期社会实践教学的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内容

为了完善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我们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部分本科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内容由调查对象基本情况、调查主题和方案、调查知识、调查组织及过程评价、调查收获等方面构成。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500 份,收回2500份,有效2324 份。用SPSS12.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二)调查结果分析

1.暑期社会实践的主题认可度

自2007—2012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连续组织了七次“主题返乡”活动,每年根据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和我国国情设计调查内容、总主题、具体方案。在总主题下会设定多个次主题供学生们选择。总主题内容主要包括:“爱我家乡,爱我中华——我为祖国建设献计献策”、“认识三农,服务三农”、“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感受巨变——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关注农民工、情系三农”、“伟大的历程,光辉的业绩——纪念建党90周年”、“关注民生,促进城乡和谐”等。

85.2%的学生对思政课暑期社会实践教学的主题和方案还算满意。不满意的只有14.8%的学生。调查显示学生们感兴趣的内容主要集中在自身的成长与就业、农业与农村发展、环境污染与保护方面,对实践活动安排的有关重大历史事件与纪念、党史与党建的主题不太感兴趣。

2.暑期社会实践的实效性

第一,从促进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发展看:有 27.4%认为社会实践活动加深了自己对社会的了解;20.9%生活态度更加积极; 18.4%认为有利于树立正确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12.3%认为加深了对党和国家政策的了解; 10.9%认为是深化了对思政课内容的理解; 6.6%是坚定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只有3.5%极少数人认为没有变化。

第二,从帮助大学生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方面看:63.9%的学生认为参加实践对了解国情有一定帮助,认为实践教学对掌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有很大帮助。在返乡调查中学生们深刻感受到家乡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家乡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在深刻了解家乡的基础上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社会实践使大学生接近社会和自然,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和许多有价值的新知识,同时使他们能够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接触的实际现象进行对照、比较,把抽象的理论知识逐渐转化为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

3.影响社会实践教学成效的因素分析

首先, 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不够充分。40.2%的学生认为组织者在活动开展之前就已经把详细的方案交给了学生,这样学生参与活动是一种被动的参与。一些学生在实践中主观上不够重视,仅仅把它当作一门不重要的课程,应付过关就完成任务了。因此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强调其实践活动对学生的重要性,社会实践的预期目的就很难达到。

其次,调查主题不够现实。31.6%的学生认为暑期社会实践调查主题较单一和单调,且空泛,过于形式化。有些主题太大,太老旧、古板,没有新意,宽泛。主题与科技等先进技术方面联系太少,与学业和专业的关系不明确,缺乏时代性。主题不能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以及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关乎自身利益的社会问题,并且主题的选定基本上是由学校选定的,之前并没有征求同学们的意见。这些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三,教师指导不够有力。28.1%的学生认为教师在调查前缺乏对学生的相应的样板案例、动员示例指导和系统的培训,大部分学生不知道要做什么,且不明白具体的步骤与环节等。学生对环节和方式不清楚,一些调查方式非常耗时,难以收回和加以统计。所以学生普遍存在对调查内容进行一般的表层分析和总结,不能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

三、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建议

(一)调动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充分调动和发挥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促进自身素质全面提高的必要途径。首先在组织暑期社会实践之前可以开展社会实践的经验交流会、成果展示等多种形式,增强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感性认识。其次可以通过竞标的形式来激励学生开动脑筋、想办法主动寻找适合自己的实践主题和方式,校方可以给予一定的资助,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围绕社会的热点与难点问题设计主题

大学生社会实践要取得实效性,要得到社会和学生的认同,就必须针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工作。在调查中学生们对主题的设定有很多自己的想法。如建议在以后社会实践的主题和方案的制定中应体现学生的主动性,依据学生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调查内容应符合当代青年特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热点,贴近问题,关注比较敏感的话题和突出的社会问题。因此在以后的主题选择方面可以考虑由思政部提出若干主题以供学生参考,然后由学生确定自己感兴趣的调查主题。

(三)加强指导教师的实践教学辅导工作

加强教师在社会实践各个环节辅导工作。如在调查实践开始前由指导教师详细介绍调查内容、调查环节、调查方法。指导学生如何选择主题、制订计划、调查研究、总结思考、撰写调查报告,使学生能根据要求设计出具有可行性的调查方案。学生建议是否可以进行一下课堂模拟,以提前解决在实际调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指导教师应在暑期社会实践前提前审查学生的调查方案,并做出指导。在暑期社会实践调查阶段应通过网络、短信等的方式督促学生进行实践调查活动,认真撰写调查日志。在调查报告撰写阶段应指导学生如何分析调查数据,如何对调查的内容进行客观的分析和评价,如何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得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四)建立暑期社会实践基地

在“你认为社会实践中最困难的是什么”的调查中,47.8%学生认为是得不到社会支持关注以及对大学生实践的态度认可。虽然,大学生社会实践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同,但是,仍有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开展持怀疑态度,要改变这种状况,大学生社会实践就要完善机制,加强基地建设,为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搭建一个长期的合作平台,使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可以保持其稳定性和长期性[3]。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

治教育的意见[Z].2004:8.

[2]冯艾,范冰.大学生社会实践导读[M].北京:社会科学文

献出版社,2005:8.

[3]王小云,王辉.大学生社会实践概论[M].北京:中国经济

出版社,2005:7.

作者:康燕 方建斌

社会政治理论分析论文 篇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提升路径分析

摘要: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是提高青年教师实践教学质量、提升综合素质、克服实践能力弱、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煊染力、吸引力与说服力的现实需要。其主要提升路径有:构筑社会实践机制,构建社会实践基地。建立资助体系,构建理论实践体系,构建理论互动平台,引导加强运用对策性理论的研究,将青年教师纳入学科建设实践当中,等等。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社会实践能力;路径

在新一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方案中,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了加强实践教学的要求。育人先育己,这对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如何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成为摆在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高校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面前的时代课题。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社会实践能力的内涵

一般而论,实践能力指的是参与实践的能力,是主体运用相关理论、知识与经验或工具等,有目的、自觉地认识或改造客体的能力。其中主体指的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客体是主体要认识或改造的对象。可见。社会实践能力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并体现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丰富发展社会实践的能力。具体来说,社会实践能力既包括技术层面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也包括交际层面的表达能力、交往能力,还包括沟通层面的观察能力、信息搜集能力,等等。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具有上述一般内涵,同时又有自身特定的内容,具体来说,至少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理解能力,既指教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内容的实际运用与现实表现的理解,又指教师引导学生对理论在现实生活与政策层面体现与运用的理解。二是分析能力,指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运用理论成果分析与解决具体现实问题的能力,特别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方法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从理论上青年大学生关心的理论热点、疑点与难点问题的能力。三是沟通能力,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加强与丰富多彩的社会现实沟通的能力,与学生沟通交流的能力,对理论的阐述与表达的能力。由此可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包含了理论的实际运用能力、理论的现实解析能力、理论的阐述与表达能力等三个方面内容,三个方面都体现出了较强的现实性、运用性与针对性。

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1.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是提高青年教师实践教学质量的新要求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也提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围绕教学目标,制定大纲,规定学时,提供必要经费。”几年来,各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方面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比课堂理论教学复杂得多,涉及到教师、学生、场所、经费、教学安排等许多环节和因素,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是影响实践教学效果的关键性因素,资料表明目前青年教师社会实践能力的薄弱对实践教学的进行起了很大的阻滞作用。Ⅲ因此,要有效地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保证实践教学的效果,提高实践教学的水平,首要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

2.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是提升青年教师综合素质的新需要

《意见》明确指出,提高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关键在教师。教师的整体素质决定了教学的质量与水平,青年教师相对老教师来说有其自身综合素质的不足。而教师的综合素质包含思想政治素质、知识文化素质、职业道德素质、教学与科研能力素质、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素质、健康心理素质等诸多内容,墩师的社会实践能力渗透于这些素质当中,并通过这些素质体现出来,是联结教学与科研的连结点,是创新能力的必然要求与具体体现。广大青年教师学历层次都比较高,理论根底比较扎实,但是参加社会实践少,社会实践经验严重不足,这严重地影响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因此必须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提升青年教师的综合素质。

3.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是克服青年教师实践能力弱的新需要

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的整体社会实践能力比较薄弱,主要体现在:一是对国情和社会的感性认识比较薄弱。大部分青年教师由于长期在学校接受教育,生活路线是由学校到学校,对社会的现状和问题的认知可能比较片面、肤浅,甚至存在偏差,因此,很难真正理解国情与社会。二是与大学生的沟通交流渠道单一,交流形式单调。由于与学生接触不多,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与存在的问题知之甚少,因此,很难与学生建立彼此的信任和友好关系,也就难以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进行理论的传授。三是教学能力和艺术有诸多缺陷。与其他课程相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教师教书育人的水平、能力和技巧的要求更高。青年教师只有实实在在地深入进行社会实践,才能提高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

4.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是提高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煊染力、吸引力与说服力的现实要求

毫无疑问,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的效果近年来有所增强,但不容否认的是少数青年教师的教学效果确实不容乐观,这已经为不少调查数据所证实。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所需要的鲜活案例、理论在现实生活中体现与运用、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年大学生的理论困惑、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等等,这些都源于青年教师自身的社会实践以及在实践中领悟的能力。经验表明,青年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愈多、社会实践能力愈强,课堂教学的素材越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煊染力、吸引力与说服力就越强,课堂教学的效果也就越好。因此,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煊染力、吸引力与说服力,迫切需要提高青年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

三、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社会实践能力的路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社会实践能力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也不是哪个部门能独立解决得好的,需要青年教师自身、学校以及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等几个方面的共同努力。从其具体提升路径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社会实践机制

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与高等学校,要适应加强大学生实践教学的需要,从管理的角度,必须尽早推行社

会实践机制,出台具体的规范性制度化文件,把青年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作为一个硬性指标来约束。具体来说,社会实践机制的构建要体现下列内容:第一,可以在文件中规定刚参加工作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必须参加社会实践半年或1年,把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作为考核青年教师的一个具体内容。第二,也可以规定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每3年必须参加为期3个月或半年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可以将此作为考核学校与教师的一个指标。第三,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社会实践经历作为职称晋升的必要条件来要求。

2.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社会实践基地

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的社会经历比较简单,社会阅历浅,社会交际层面较窄,了解和参与社会实践的渠道和途径也比较单一,对社会的理解多来源于间接经验和各种媒体。因此,需要发挥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高校的行政与组织优势,构建青年教师的社会实践基地。实践基地的构建要着眼于体现理沦的现实着力点,增强青年教师对理论的现实理解力与感悟力。为此,可以构建不同类型的社会实践基地,如政治文明实践基地、技术革新基地、新农村建设基地、党建创新基地、文化建设基地、革命实践基地,等等。高校在社会实践基地建立中的作用主要有三个:一是构建体现学校特色的基地,为本校教师服务,如体现学校所在行业特色的交通、电力、农业、林业等科学发展的基地。二是与各相关单位协调,开拓新的实践基地。三是对青年教师在实践基地的实践活动进行考核与评价。

3.建立扶持青年教师进行社会实践的资助体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由于参加工作时间不长,生活负担较重,靠个人来解决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所需资金能力不够。由于没有硬性规定,许多高校连教育部提出的大学生人均15-20元实践活动经费都得不到保证,或者根本没执行,导致部分高校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流于形式,根本不到位。要确保青年教师的社会实践活动能正常进行,建立资助体系是有效的解决办法。资助体系的建立可以参照此前教育部推行过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资助办法,由教育部、省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高校各按一定比例出资建立基金或进行资助。资助体系的建立,是青年教师社会实践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可靠保证。

4.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的理论实践体系

思想政治理论鲜活的生命力在于理论的现实体现与实际运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果都是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下所获取的,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充满无穷活力的源泉。构建理论实践体系目的在于通过青年教师的理论实践活动,增强青年教师对现实生活中党政相关部门如何贯彻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增强其对于推动科学发展的感性认识,使之达到更高层次的理性认识,也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路线。理论实践体系的构建有三种形式:一是挂职锻炼形式,通过参加实际部门的工作使之感受在具体工作中理论是如何贯彻的。二是为青年教师参与宣传思想部门的理论工作提供机会。青年教师在这些部门的工作更能促使其把握理论发展的前沿问题,增强对理论热点、疑点与难点的把握与理解。三是引导青年教师参与理论研讨或理论学习活动。具体对每个青年教师来说,所在学校与基层管理部门,要公平地提供这种机会,确保每位青年教师都能参与进去。

5.构建青年教师与大学生进行理论互动的平台

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与年轻大学生缺少有效的交流渠道与平台,对大学生的所思、所求、所感体会不深,对大学生共心的理论疑虑问题不清楚,缺少进行理论交流的经验。为此,学校和相关部门应该多提供机会,多创造条件,使青年教师深入大学生当中,进行深入的思想交流,了解大学生的理论需求。平台构建的方式主要有如下几种:一是要求青年教师担任大学生的班主任或兼职辅导员,深入青年学生当中;二是构建第二课堂交流平台。学校相关管理部门应为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搭建第二课堂平台;三是构建青年教师与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交流的网络平台。

6.引导青年教师加强应用对策性理论的研究

理论的生命就在于能够指导实践,这也是理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力量源泉。青年教师特别是刚刚毕业参加工作的博士或硕士教师,一般都具有比较强的科研能力,但是青年教师的科研工作主要集中在基础理论的研究上。因而,学校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关键工作就是要引导青年教师加强应用对策性理论的研究,这些应用对策性的理论中绝大多数是青年大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加强应用对策性理论研究能够促进理论与具体现实问题的结合,为党和政府解决具体问题提供思路和方法,是体现和锻炼青年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7.将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纳入学科建设实践当中

我国自2005年底正式设置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以来,目前下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6个二级学科。到2010年6月全国设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博士点21个、硕士点73个,6个二级学科设立博士点103个、硕士点453个,其中少量在社会科学院和党校系统,绝大多数在高校。这是党和国家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大举措,是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要成果。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的设置,特别是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实施,极大助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但在一些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实践中,由于青年教师的职称层次较低,没有将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纳入到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的实践中,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的成长与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脱节,这对青年教师的成长是不利的。为此,高校应将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早日纳入建设实践之中,使之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骨干力量,既有利于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又有利于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更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的学科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N].人民日报,1999-6-16(01).

[2]张红,任昌玉,张波.青年教师实践能力提高路径论略[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4):88-89.

[3]王宜静,王明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质要求及其提高途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3):66-68.

[4]陈占安思想理论教育,2008(17):40-44.[责任编辑:张俊华]

作者:陈立中

社会政治理论分析论文 篇3:

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的一个重要视点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政治理论》,陈振明、陈炳辉、骆沙舟著。42万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5月出版。责任编辑:李艳辉。

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全面批判与局部医治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理论使命和重要历史课题。因此,要认清和了解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与弊端,就不能不关注这一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思潮,尤其是其独具特色的社会政治理论。相比于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在哲学领域所取得的成果而言,国内学术界对其社会政治理论的研究还非常薄弱。由陈振明主持的中华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理论"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观"综合而成的这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政治理论》,打破了这一研究局限,它从社会政治理论的视角,系统而深入地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思想文化及其在观念上的反映,作出了界定、概括、阐述和分析,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本书在理论研究方面有许多突破和创新,这既表现在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政治理论研究的总体布局上,也反映在各个专题的具体组织上。

本书创造性地提出"西方马克思主义"主要是一种社会政治理论的命题,围绕这一命题,作者勾画出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政治理论的基本框架,认为它主要由如下内容构成:1.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发展与危机趋势;2.当代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及政治效应;3.当代资本主义的阶级、阶级关系及阶级意识;4.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性质、结构和职能;5.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现象及其克服途径;6.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和意识形态批判;7.法西斯主义的社会心理根源分析;8.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想与苏联模式批判;9.人类解放之路即社会主义变革理论;10.未来社会主义的特征与模式构想。这一既有内在联系又层次分明的叙述框架,从整体上再现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面批判考察的基础上形成的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理论与社会主义观。深入分析他们这一理论的成败得失,认真思考其可供借鉴的见解和值得讨论的问题,有利于加深我们对当代资本主义的认识,更全面、客观地看待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成就和存在的问题,为合理利用资本主义的优秀成果与理性摈弃资本主义的弊病提供某些理论依据。同时,有利于我们从世界历史和世界格局的视野中坚定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在基本论题的专题研究方面,本书紧密联系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实际,提出了许多令人深思的见解和值得重视的问题。举例言之,对当代资本主义一系列新变化及其特点的分析与解答,构成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完整的资本主义危机理论,这也是其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理论立论的出发点。许多西方经济学家对当代资本主义的特点及表现形态都做了相当详细甚至深刻的分析,但他们往往局限于经济系统讨论经济危机,忽视社会政治、文化系统的危机形式,更谈不上对各种危机形式之间的关系作出分析。本书详细评述了各阶段代表人物的观察视角和基本观点,特别指出哈贝马斯的危机理论的新颖和独到之处在于,它不是孤立片面地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各种危机,而是从系统输入和产出两个方面来讨论各种危机趋势的联系和转化:由于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该社会的经济危机表现出新的形式,即表现为产出危机--没有生产出必要数量的可供消费的价值,同时危机转移到政治系统;自相矛盾的调节指令由市场转移到行政系统,出现行政系统的产出危机,即合理性危机--行政系统没有产出必要数量的合理决策;而这种产出又是与没有投入"群众的忠诚"相关,因而在行政系统上产生了合法化危机--即没有提供必要数量的普遍动机;这些投入到行政系统的动因是由文化系统产出的,由于对资本主义的生存至关重要的文化传统被损害,所以它没有产出必要数量的能激发人们去支持决策者的动因,没有产生必要数量的能激发人们行动的意义,因而出现了动因危机。由此可见,经济危机、合理性危机、合法化危机、动因危机这四种类型的危机是密切相关、层层推进和互为因果的。从这种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危机已不再局限在某个领域、方面或部分,而是涉及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这些危机很难分别加以解决,牵一发而动全身,而这也正是当代资本主义的危机不同于自由资本主义社会危机的一大特点。

本书还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理论和社会主义理论中的一些难点问题进行了探索。这些问题包括:如何看待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新发展及其危机趋势?这种新发展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什么影响?科学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与生产关系、政治统治、意识形态等的关系怎样?当代资本主义国家日益干预经济生活是否意味着阶级统治职能的减弱或消失?如何看待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阶级关系的新变化?白领阶层的成长壮大意味着什么?在该社会,阶级斗争潜伏或消失了吗?应当如何看待异化及人道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问题?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变革可能性及前景如何?如何正确评价"第三条道路"?社会主义的真正本质是什么?社会主义国家应当如何处理好集权与分权、计划与市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等方面的关系?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当代的检验及其适应性问题?在当代应当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如此等等。通过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相关论点的评述,作者对这些问题作出了富有启发性的解答。

综观全书,作者在充分掌握资料的基础上,运用比较分析方法,清晰地整理、归纳和提炼出从20年代的卢卡奇、科尔施至当代的哈贝马斯、奥菲等众多"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的社会政治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发展线索。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政治理论的一般性介绍上,而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按照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把"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政治理论各个方面的理论观点放在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社会的现实背景中加以研究,进行概括和梳理,对这些理论观点作出认真、细致的分析和评述,客观地评价其理论上的得失,既指出其合理的、值得借鉴的方面,又分析其错误的、不可取的方面并探求其原因。并且,作者把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政治理论同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联系起来进行思考。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该书不仅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作者:孙 麾

上一篇:战略实施企业竞争论文下一篇:企业成本企划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