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目标管理研究论文

2022-04-18

摘要: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应当是与我国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和当前我国和谐社会发展的目标相一致的,在这两大要求下传统的财务目标管理六大模式均存在缺陷。根据现代企业制度对财务目标管理的可操作性要求,以及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中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企业资源最大化目标成为了新的选择。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财务目标管理研究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财务目标管理研究论文 篇1:

目标管理理论视阀下的高校财务管理研究

摘要:《政府会计准则》于 2019年 1 月1 日正式实施,意味着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已从原先的准备阶段,进入了新制度的执行阶段。文章以目标管理理论为理论指导,从目标的设置、分解与评估,探求政府会计制度下的高校财务管理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目标管理;政府会计制度;服务社会;绩效管理

2019年是新《政府会计制度》全面实施的正式期,这意味着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已从原先的准备阶段,进入了新制度的执行阶段。笔者认为要想更好地执行《政府会计制度》,最为重要的是厘清政府会计制度的设计理念,“是为了实现什么目标”“如何实现这个目标”?问题明确后,才能事半功倍,少走弯路。

一、高校财务管理“服务社会”的目标定位

党的十九大明确“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让人民满意,是新时代政府工作的根本取向”。政府作为一个受托管理人,管理的内容涉及方方面面:大到国家的宏观调控、投资政策、外交政策、举债政策,小到百姓的医疗、住房、教育、食品安全等。那么政府管理的如何?花了多少?花到了那里?效果如何?百姓有知情权力,“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增强政府的公信度,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也能真正地实现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而在2019年前,收付实现的政府会計制度只是反映当期的财政资源使用情况,无法全面反映政府公共资源存量,也不能将资产和负债进行完整的反映,致使百姓对政府的受托责任履行程度没有清晰的概念,这也是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原因。

政府会计制度在改革,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也在发生变化,由原先的“政府直接办学”转向以服务社会为导向的法人实体,在服务社会过程中不断增强自身的内涵建设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而高校的财务管理作为高校管理重要组成部分,不只是体现在学校内部,为领导决策提供数据支持,为教师与学生提供资金保障;高校的财政资金取之于民,也应用之于民,更应展现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

二、高校财务目标管理的模型构建

如何在“服务社会”的目标下,寻找高校财务管理的发展之路,是高校的难题之一。德鲁克的目标管理理论(Management by objectives 缩写为MBO)认为:管理的关键是要选择目标,有了目标,才能确定如何开展工作,这就要求在确定了组织目标后,必须对其进行有效分解,转变成各分目标,并进行相应的考核于评价,因此,为了顺应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要求,规范财务核算,本文从“服务社会”的目标维度,对新《政府会计制度》作了进一步的解读。

目标管理是管理专家彼得·德鲁克(PeterDrucker)1954年在《管理实践》中提出的,强调组织在个体的参与下,设置目标,并在实行与应用中将目标分解,进一步细化目标。目标管理是一种参与式的、民主的管理模式。注重人与信息的因素,也注重总结与评估。

那么立足于高校,随着相关会计制度的不断完善,对高校的会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该如何在目标管理理论的指导下实施高等学校会计制度?

目标管理是超前性的管理、系统整体的管理和重视成果的管理以及重视人的管理。目标金字塔理论下目标的设置要具有可操作性,将高校财务管理类比为人体结构(如图1所示),那么“大脑”,是“服务社会”的大目标,大目标可以进一步细化成小目标,如内控制度建设、风险管理、资产管理、往来款管理、绩效评价管理等;“手”即资产管理与往来款管理,是实现目标的重要手段,是财务管理着力的关键点,而“脚”即信息的处理与人的因素,是支撑,是成功实现目标的人与技术的保障;“骨架”即绩效评价,必须对目标的实现进行考核与评估,通过绩效评价环节对目标的将上述维度贯通为系统整体。

三、目标管理理论在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的落实

(一)资产管理,将成本核算与高校财务管理有效融合

在过去,收付实现制度下对固定资产的折旧采用非流动资产基金双向记录的核算模式,虚提折旧而不确认费用,不能体现单位的实际运行成本,且资产状况在决算报告中无法体现,仅在资产要素层面反映出净值。

随着政府会计制度的改革,对固定资产价值计量作了新的规定,具体准则《政府会计准则第 3 号———固定资产》和《政府会计准则第 4号———无形资产》的颁布,彻底打破“依存量定增量”的局面。政府会计制度正式引入成本理念,增加了实务操作的应用性,有利于准确反映高校的运行成本,也有利于计算各类资源的投入产出指标。

政府会计制度基于权责发生制会计核算要求,需月计提折旧,按照应计提的折旧额,借记“业务活动费用”、“单位管理费用”等科目,贷记固定资产折旧科目,在费用资产损耗估计信息与成本对象之间建立有效的衔接。按实提折旧有利于客观真实地反映资产的存量情况,便于会计核算与管理,资产状况在财务报告中也能清楚体现,也体现了政府会计制度在财产处理过程中需要遵循不浪费的原则。

(二)往来款管理,制度与管理措施双保障

在新政府会计制度下,每月末应对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预付账款等往来款的账面价值做出会计判断,根据谨慎性原则,对可能发生坏账的款项计提坏账准备,计入当期费用。如果未加强往来款管理,不仅不能真实地反应高校的资产负债情况,也会影响高校的资金使用效率。

往来款长期挂账内部成因:单位领导财务管理意识较为薄弱,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部门职责分工不明确,内部管理混乱;“调节预算”,通过往来款科目人为的调节当年预算编制不合理的部分,一些当年超预算的支出通过挂账方式解决。

往来款长期挂账外部成因:财务监控机制不完善,审计和纪检部门关注预算资金执行,而忽视对往来款的监控;审计力度不够,由于高校未像企业那样有每年的年度审计,历史挂账非常多,审计部门在进行审计时也需要进行大量取证,难度相对较大。

那么,在新政府会计制度下,如何做好往来款管理呢,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方面工作。首先,落实公务卡管理制度,单位发生的差旅费、培训费、公务接待费等支出,应当使用公务卡结算的,尽量使用公务卡,减少备用金借款造成的长期挂账问题,也能杜绝可能存在的贪污腐败现象。其次,定期对账,在保证账账相符、账证相符、账表相符的前提下,定期发询证函核对往来款项的正确性,发现差错,及时纠正,如有必要,也可实地对账。

(三)信息处理,加强信息化系统建设

政府会计制度机制的推出与实施,需要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支撑,这不仅是政府会计制度机制实施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高校的财务核算方面,不仅要加强财务系统的建设力度,还要更新相应的财务信息系统,使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能根据业务的性质自动生成凭证。

在财务报告方面,应适应大数据时代的需要,考虑适应各种分析的需要,统一信息技术,嵌入XBRL,建立标准的数据处理平台。在 XBRL 的方法指引下,以财务报告反映的信息为基础,系统分析财务状况运行成本等,充分利用财务报告反映的信息,更好地加强预算管理、资产管理以及绩效管理,建立起健全的财务共享平台利用财务共享平台,建立资产、财务工作的联动机制,确保资产、财务数据的动态匹配,及时统计每月增加和減少的资产。

同时积极利用高校的信息门户及时公布往来款记录,定期对各项往来款予以滚动公布,注明款项来源时间、地点、金额、款项内容、处理限期等信息,督促相关部门与人员按时还款。

(四)人员因素,核算型人才向管理型人才转变

新的《政府会计制度》对高校财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收付实现制的预算会计知识,还需要权责发生制的财务会计知识,在核算过程中,更需主动地去根据业务性质做出预判。然而,我国目前高校财务人员普遍整体素质不高、年龄结构老化、知识更新缓慢,对权责发生制的理解无相关的背景知识储备。如果高校财务管理中人员素质较高或者都接受过针对性的职业训练,那么将事半功倍;相反如果财务人员整体素质水平不足,缺乏必须的专业技术,那么将产生抵触情绪,产生“非帕累托改进”现象。

人才的培养、知识的积累绝非一朝一夕,财务人员素质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因此,必须提高对高校财务人员的培训力度,加强与兄弟单位业务间的交流,同时,引进更多的优秀人才,为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提供新鲜的血液,促进财务核算体系的健全与完善,提高政府会计制度的执行力。

信息系统的价值在于提高效率,而人的价值在于对技术的创新应用。新的政府会计制度下,作为财务人员,应结合信息化软件,对各项业务活动及时作出科学的预测、分析和评价,为上层领导决策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只有这样才能使“服务社会”的目标有人力保障。

(五)绩效考核,财务治理能力的有效保证

目标完成的如何,资金使用的效率效益如何,需要绩效考核环节去评价。绩效考核不仅是学校内部管理的要求,也是“服务社会”目标的体现。政府会计准则的出台解决了传统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绩效目标无法量化及与实际情况脱节的问题,并通过执行权责发生制真实反映了事业单位收入、支出情况及经营管理效益情况。

绩效管理,是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建设和提升财务治理能力的有效保证。如果没有配套的激励约束机制,容易产生因信息不对称而出现的内部人控制现象,进而影响目标的实现。人本绩效观创新性地提出在绩效管理中以人本为导向,注重提高绩效的“社会满意度”、同时加强执行保障,注重考核方式、问责制度、激励机制等方面的管理。

四、结论

本文以目标管理理论为理论指导,提出高校财务管理的大目标是“服务社会”,进一步提出资产管理与往来款管理是实现目标的重要手段,人与技术的是保障,绩效评价是反馈的结论。在推进政府会计制度执行的过程中,高校需不断提高财务管理效率,完善财务信息系统,从而不断提高其服务水平,为我国社会主义繁荣安定发展发挥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道靖.博弈论视角下我国高等教育评估中政府与高校的关系[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0).

[2]熊娜,撒晶晶,曾春丽,王秋娜,田映红.政府会计改革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影响[J].会计之友,2018(03).

[3]李国柱,刘彦良.高等教育成本核算制度变迁与改革建议[J].会计之友

[4]徐宏文.新会计制度下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创新研究[J].纳税,2019(05).

[5]王玉海.行政事业单位往来款项管理中的问题及建议对策[J].财会研究,2017(10).

[6]张雪芬,倪丹悦.《部门指南》调整事项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会计之友,2017(06).

[7]葛玉林.政府会计制度下高校会计核算变革的探析[J].经济师,2018(11).

[8]郜志秋.会计准则变革对事业单位财务影响[J].现代经济信息,2018(24).

[9]胡莉.高校财务治理对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研究[J].会计之友,2016(23).

[10]边祖鹏. 基于绩效管理的政府会计改革[D].东北林业大学,2013.

(作者单位:上海民航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黄颖晓

财务目标管理研究论文 篇2:

论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摘要: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应当是与我国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和当前我国和谐社会发展的目标相一致的,在这两大要求下传统的财务目标管理六大模式均存在缺陷。根据现代企业制度对财务目标管理的可操作性要求,以及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中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企业资源最大化目标成为了新的选择。在传统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的经验和方法的支持下,企业资源最大化目标是可操作的,同时,由关注事后财务指标转向关注企业资源质量使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更具可持续性发展的导向。

关键词:財务管理目标;和谐社会;企业资源最大化

1 基于产权理论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评价

财务管理目标基于企业理论,而企业理论的核心是产权问题。只有在产权基础上明晰所有权结构及其影响,才能对财务管理目标作出理性的选择。现代企业理论中,在所有权结构影响企业效率的关系中有两个主要的学术派别;一是目前仍占主体地位的新古典产权学派,他们主张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应由出资者单方面享有;二是近年来发展比较迅速的利益相关者学派,他们站在新古典产权学派的对立面,反对“出资者至上主义”的观点,主张企业所有权应由出资者、债权人、员工、消费者等众多的利益相关者分享。与前者相对应的财务管理目标有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等;与后者相对应的财务管理目标有利益相关者最大化、相关利益最大化等。

1.1 新古典产权学派与财务管理目标

新古典产权学派认为:利润最大化是企业最重要的目标,因而企业的最终控制权应该由最具有追逐利润动机的人拥有;在具体的企业所有权安排中,出资者不仅是惟一的剩余索取者,而且应该掌握企业重大决策的审批权和关键性的人事安排;在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的关系中,二者的对应是有效率的企业所有权结构的基本要求。从新古典产权学派衍生出的财务管理目标的观点有企业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等。美国学者Haim Hevy和Marsharl Sarnat(1990)曾对这些不同的表述方法作了专门研究,用严密的数学工具论证了这两种“最大化”的表述实质就是“股东财富最大化”。国内学者余绪缨(1996)也认为两者的实质是一致的。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突出了出资人的地位,强调了出资人对企业剩余产品的索取权,且认为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的统一是实现企业财务目标的必要保证。但种种事实表明,在现实的企业中,拥有企业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的主体,不仅仅是出资人或股东,企业管理人员、一般员工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同样参与了这些权利的分享,从而成为影响财务管理目标的利益集团。依赖于新古典产权学派的股东财富最大化财务目标也必然受到现实挑战,首先,它忽略了相关利益集团对企业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的要求,在资源配置上仅考虑了股东的利益而忽视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正常需要以及非人类的资源分享主体的需要,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其次,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观点所追求的是单纯的“经济效率”,以企业资源配置是否有利于股东财富增长作为评判优劣的标准,难免不会导致外部不经济,导致资源环境的破坏;再次,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人本管理已成为客观要求,而股东财富最大化与利润最大化也必然与“人本财务观念”相冲突。

1.2 利益相关者学派的理论与财务管理目标

利益相关者学派反对出资者是企业的最终所有者,强调企业的所有权应由出资者、债权人、职工、供应商、消费者等利益相关者共享。美国学者布莱尔、我国的杨瑞龙和周业安(2000)等较全面地阐述了利益者产权理论,其主要观点如下:第一,反对从剩余权利分配的角度研究公司治理,认为将公司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赋予股东是一种错误的做法,因为股东缺乏足够的力量去控制经理人员和防止公司资源的滥用,来自接管市场的压力也会导致经理人员的短视行为;第二,强调公司的目标是为社会创造财富。布莱尔说,这种认为公司“在最大化股东回报之外还应该拥有部分社会目标的观点毕竟在竞争中生存下来了,而且还使那些率先思考公司治理问题的人对于公司的目标问题形成了一种新的认识,这一新的观点即是:公司的存在是为社会创造财富”;第三,股东以外的利益相关者。特别是公司的职工可能是比股东更有效的公司监管者。但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可操作性却又无法得到保证:第一,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观点虽然从表面上看有利于协调出资者与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有利于调动企业各方面的积极性,但是,从社会分工的角度看,企业的根本价值在于为社会创造财富,而盈利是企业得以创造财富和不断扩张的前提。赚取利润是企业最重要的目标,其他相关者的利益只有在企业盈利的情况下才能得以保证。第二,利益相关者理论反对出资者单方面享有企业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的制度安排,强调企业所有权应由利益相关者共同分享,但在利益相关者身份确定与利益相关度的测量方面,将遇到难以克服的困难。

2 现代和谐社会对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要求

普遍意义上的财务管理要求财务管理目标与企业经营管理目标具有一致性同时财物目标本身具有可控性、层次性。和谐社会的企业发展对财务管理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财务管理目标不仅要求概念明确,概括全面,可操作性强,而且为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应体现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自然与企业的协调发展。按照我国现代公司制度的总体设计内容,科学有效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应在产权关系明晰和责权利统一的基础上,实现公司配置权的合理配置,在所有者、经营者及有关各方之间形成相互制衡的机制,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公司的运营效率。因此,和谐社会中公司主体本质上已成为多边契约关系的总和,契约本身所内含的利益主体的平等性和独立性要求公司治理结构的主体之间应该是平等、独立的关系。这些相互关联利益主体,不仅仅是股东,是指与企业存在利益关系的个体和群体,包括股东、债权人、经营者、生产者、消费者、供应商及其他有关利益主体,组成了利益相关者,而企业的效率则需建立在利益相关者平等的基础之上。在这样一种新的公司治理逻辑中,企业不仅要重视股东的利益,而且要重视其他利益相关者对经营者的监控;不仅要强调经营者的权威,还要强调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实际参与和与其他社会相关利益主体的和谐共处。

因此,企业在配置财务资源时,必须考虑其全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有不同的财务利益要求:投资者期望其资本有效增值最大化,员工期望其薪金收入最大化,政府期望企业的社会贡献最大化。公众期望企业的社会经济责任与绩效最大化,等等。与此相适应公司的理财目标,也要兼顾和均衡各利益相关者的财务利益要求。这样定位财务目标,既要考虑出资人的利益,也要

兼顾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要求和企业的社会责任;既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又体现可持续发展财务的特征。根据这些要求和谐社会财务管理的质量特征有明确性、相关性、系统性、效率性、可操作性等。

3 和谐社会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选择

企业资源最大化是基于传统财务目标的一种更全面、更具利益兼顾和协调能力的财物目标设定方式。企业资源最大化目标包含两层具体内容。一是增量资源最大化,即资源效益最大化,指利用存量资源获得尽可能多的增量资源,使资源得到保值、增值。二是存量资源最优化,即资源质量、结构最优化。其中质量最优化是指不断提高资源增值的潜力,减少不良资产;结构最优化是指围绕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和最优组合。企业资源最大化目标的实质是追求企业实际价值的最大化,它与“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区别在于:企业的价值是指根据收入定价法的基本原理,将企业未来现金净流入量,按风险报酬的资本成本贴现为现值,这样企业的价值就由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数量、风险、时间所决定,其目标就是就是使未来现金流量最大、风险最小;而企业资源最大化目标,一方面,要求实现增量资源的最大增值从而获得现金流量最大,这与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是一致的;另一方面,他还要求通过对外合作或通过外部配置提升存量资本的运营能力,这样一来,在增量资本不断转化为存量资本的企业资本运营过程中,企业价值增值的空问进一步扩大,所兼顾的利益主体也不再拘泥于持有增量资本的投资人,而是扩展到了增量资本和存量資本的所有涉及主体。但面面俱到的利益主体兼顾能力并不足以支撑企业资源最大化成为一种财物管理目标它之所以能够成为和谐社会企业财物目标的理想选择之一,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资源最大化目标要求对资源的静态质量状况及动态的收益情况进行衡量,对收益情况的衡量来自企业内部业绩评价,对此,理论界和实务界都已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与方法。对资源质量状况的评价方面,对有形资源的评价已较完备,对无形资源的评价目前仍不很完善,但已是大势所趋,相信经过理论界和实务界的探索将会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体系。

其次,从横向统一性上看,任何企业都有资源,企业实际上是内部资源配置的主体。随着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企业拥有法定财产权,为企业自主配置资源提供了条件,企业追求资源的最太化目标,符合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有利于处理好相关利益主体的关系,这一目标适用于各种类型的企业;从纵向统一性上看,资源最大化实质是追求企业实际价值的最大化。因为资源效益最大化意味着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生产要素,并合理配置获取最大收益。资源质量与结构的最优化则为企业长期的发展积累优良资产,提高潜在收益并努力降低潜在风险。它考虑了时间、收益、风险,能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的实际价值,并且对企业来说是可控的。实现了这一目标从长期来看一定会提高企业的市价(市场有效的情况下),它克服了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缺陷,但同样能够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实现企业实际价值最大化也就能最大限度实现企业的生存——发展——获利的目标,因而这一目标与企业经营目标有高度的一致性。

最后,资源最大化目标有利于宏观与微观经济系统相衔接,要获得经济增长,必须对社会资源进行合理地配置,而这种资源配置,从微观上看是由企业进行的。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系统的子系统,只有对资源进行了合理的配置,创造了财富,才能最终带来社会经济的增长。所以,资源最大化是宏观与微观经济系统根本一致性之所在。

作者:马向利

财务目标管理研究论文 篇3:

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理论探析

摘 要:企业财务目标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中笔者认为不能作为建立财务管理工作框架的切入点和逻辑起点,但是却是连接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的桥梁,规范了财务管理系统运行的目标机制。本文将就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理论探析这一重要议题展开讨论。

关键词:企业财务;财务管理目标;资本优化

一、引言

众所周知,企业财务目标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必要组成部分,确立了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也指明了企业财务管理的方向。国内外很多知名学者认为:财务目标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逻辑起点,是建立企业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的基本要素,是连接理论和实践的重要桥梁。笔者认为之一观点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当前财务管理以及财务目标管理现状存在不相契合之处,本文将就企业財务管理目标这一重要议题展开讨论。

二、对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的质疑

理论来源于实践,高于实践,反映客观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最终指导实践。在财务管理工作中,财务管理目标是财务管理的最终结果,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来分析,将财务管理目标作为财务管理的逻辑起点欠妥,主要表现在如下两点:

第一、目标的主观性。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看,理论是人们对各种研究目标的主观能动思维的产物。在财务管理工作中,财务目标管理是财务管理的最终目标,在当前是不存在的,不能作为研究行为的逻辑起点。强行将财务管理目标作为财务管理研究的逻辑起点构架起的财务管理理论结构具有基础漂浮的硬伤。

第二、理论结构是众多客观事物属性在逻辑学上的体现。财务管理理论就是人们对于财务管理工作的认识,经过逻辑学和主观思维的整理而建立起来的理论体系。而财务管理目标并不是财务管理的对象,而是财务管理的最终结果。从逻辑学的角度来看,财务管理目标不具备基于逻辑关系的科学反映财务管理理论的功能和资格。

综上所述,将财务管理目标作为架构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的做法欠妥,财务管理目标的逻辑起点设置还需进一步讨论。

三、财务管理目标的层次性

财务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从这个角度来看,财务管理工作可以划分为投资管理、筹资管理、收益分配管理以及营运资本管理几个部分。而财务管理目标也可以分为多层,具体说来,主要有如下三层:

第一、财务管理最终目标。财务管理最终目标决定着分部目标内容以及具体目标的内容,是企业财务管理的基础方向,是企业财务活动的起始点和终点。

第二、财务管理分部目标。财务管理分部目标是企业财务管理具体方面目标,分部目标在很大程度上由最终目标决定,各个分部目标构成了财务管理的最终目标。具体说来,分部目标涉及到筹资管理目标、营运资本管理目标、投资管理目标以及收益分配管理目标等几个方面。

第三、财务管理具体目标。财务管理具体目标是在整体目标和分部目标的充分制约之下,进行某个特定财务活动所要实现的目标。财务管理具体目标是财务管理工作的切入点,是整个财务管理工作基础部分的目标实现,做好财务管理具体目标方面工作,对分部目标和最终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的保障性意义。

四、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定位

西方众多的管理学者通过对财务管理目标长期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如下几个经典的财务管理目标理论:净现值最大化理论、利润最大化理论、公司财富最大化理论、股东财富最大化理论以及资本成本最小化理论等几个财务管理目标理论。我国对财务管理目标的研究起步较晚,却也取得了相当的成绩,研究出很多成果,主要有如下几个理论:产值最大化理论、经济效益最大化理论、利润最大化理论、每股利润最大化理论、股东财富最大化理论、企业价值最大化理论、企业社会价值最大化理论、资产结构最优化理论以及效率最大化等理论。

财务管理工作的对象是企业的资本运动以及资本运动过程中涉及和形成的财务关系。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务管理工作是协调企业筹资、企业投资、企业运营以及企业分配等方面的必要和有效手段。现代企业各个部门希望企业的充分提高资本运动的质量和效果,为企业的管理提供更好的支持。

笔者窃以为:资本运动最优化应当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必然要求,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最优化结果,在考虑全部资本运营质量和下过的同时,充分考虑货币时间的价值以及各方面风险要素,是企业财务管理最优化目标。企业在确立资本运动最优化作为资本管理目标的同时还要设置相应的辅助财务管理目标,才能促进企业资本运动质量和效果的全面提高。

结束语:企业财务目标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认为财务管理目标不能作为建立财务管理工作框架的切入点和逻辑起点。本文就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理论展开了讨论,对财务管理理论结构进行了质疑,得出了财务管理目标不能作为财务管理工作理论框架切入点和逻辑起点的结论,分析了财务管理目标的层次性,最终讨论了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定位有关内容。

作者单位:河北金融学院

作者:李惠

上一篇:室内设计环境艺术论文下一篇:电厂企业财务管理论文